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别友人 黄滔①
已喜相逢又怨嗟,十年飘泊在京华。
大朝多事还停举②,故国经荒未有家。
鸟带夕阳投远树,人冲腊雪往边沙。
梦魂空系潇湘③岸,烟水茫茫芦苇花。
注:①黄滔:晚唐诗人。②停举:指朝廷停止科举考试。③潇湘:相传舜帝南巡而死,娥皇、女英二夫人痛不欲生,跳入湘江,化为湘江女神。边沙:借指边地。西北边地多沙漠,故称。
18.一二两联中,诗人产生“怨”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19.请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20.尾联两句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18.
①喜逢友人,却要离别;
②在京漂泊,时间久长;
③朝廷多事,科举停考;
④故国衰败,无家可归。
评分建议: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9.
①用词富有表现力:“投”运用比拟手法,写出鸟傍晚归巢的急切之情,“冲”写出人在雪中行路的艰难;
②色彩对比鲜明:“夕阳”为红色,“腊雪”为白色;
③虚实结合:“鸟带夕阳”是实写眼前之景,“人往边沙”是想象之景;
④渲染衬托:通过夕阳、远树、腊雪和边沙等意象,渲染凄清的氛围。
评分建议:每点1分,答对三点得3分;其他如从“画面感强”“境界阔大”等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亦可;只贴标签,不作简析,酌情扣分。
20.前句抒发了对朝廷忠心却难以报国的悲愤;后句表达了对前途渺茫的迷惘之情。
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8.本题答案共4点,每一句中概括出一点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对某句赏析,要从诗句的意象、手法、情感主题、与上下句联系来解答。答题的一般思路是:①手法;②诗句所表现的的人物、意象、环境的特点;③作者的情感;④结构作用(承接上句或照应题目,为下句做铺垫或引出下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塍废圃
周 密
吟蛩鸣蜩引兴长,玉簪花落野塘香。
园翁莫把秋荷折,留与游鱼盖夕阳。
25.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6.诗的一、二两句表现了废圃的景色,请简要赏析其表现手法。
【小题3】有人说,这首诗用词浅近清新,意境妙合自然,虽为“废圃”,却“废”而不冷。请结
合诗句作简要说明。
25.表达了作者对宁静、和谐、自然生活的喜爱之情。
26.①分别从听觉、视觉与嗅觉描绘景色。听觉:蟋蟀、蝉儿的鸣叫;视觉:玉簪花凋落一地;嗅觉:落花的阵阵香味。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动态的鸣蝉、蟋蟀,静态的玉簪花、夕阳。突出表现了废圃的幽静。
【小题3】蟋蟀、蝉儿虽鸣叫于秋日,叫声宛转悠扬,充满生机;玉簪花儿虽已零落,却仍能散发阵阵香气,清新怡人;野塘中虽只有秋荷,但“留与游鱼盖夕阳”又让其充满了温情,夕阳的一抹红色,也给整幅画面笼罩了一层暖色 (“温情”或“暖色”):可见,虽是“废圃”,但“废而不冷”。
【解析】
试题分析:
25.这是一首新颖别致的借景抒情小诗。要把握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就要看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蟋蟀和鸣蝉声,诗人反其意而用之,由此引发出许多兴致。洁白如玉的玉簪花,虽没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火红的色彩,却有郁馥的缕缕幽香,即使花落野塘,给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闲情逸致。夕阳照在像伞一样的荷叶上,鱼儿在荷叶的保护下,自由自在地游着,其间蕴含着多少诗情画意。这样的景致,诗人对此喜爱之情由此而生。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分析诗歌所用的艺术手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描写手法:包括虚实相生(作用是拓展了词的意境,丰富了画面内容)、动静结合、白描、工笔、点面结合、衬托、渲染、触觉和视觉等多种感觉描写等。②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衬托(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反衬有以声衬静和以动衬静)、渲染、象征、托物言志、抑扬、以小见大。③结构方式,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伏笔照应、铺垫。④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复、双关、用典、互文等。明确了以上内容,结合具体诗句对号入座即可。诗的一二两句,“吟蛩鸣蜩引兴长,玉簪花落野塘香。”有蛩吟蜩鸣,看到玉簪花,满塘花香。稍加分析,可看出听觉、视觉和嗅觉来描绘;前者是动静,后句是静景,这是动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后要指出其表达的效果。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3】本题要抓住虽为“废圃”,却“废”而不冷这一重点,而立足点应是“不冷”上。具体解答时,结合具体诗句来说明其如何不冷:秋日蛩吟蜩鸣,却能引发出许多兴致;洁白如玉的玉簪花,虽落却有郁馥的缕缕幽香;塘虽只有秋荷,但有夕阳照在像伞一样的荷叶上,鱼儿在荷 叶的保护下,自由自在地游着,其间蕴含着多少诗情画意。具体答题时,可采用总分式,也可以采用分总式。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芳 树 芳 树
沈 约 丘 迟
发萼九华隈①,开跗②寒露侧。 芳叶已漠漠,嘉实复离离。
氤氲非一香,参差多异色。 发景傍云屋,凝晖覆华池③。
宿昔寒飚举,摧残不可识。 轻蜂掇浮颖,弱鸟隐深枝。
霜雪交横至,对之长叹息。 一朝容色茂,千春长不移。
注解:①九华:山名;隈:wēi,角落。②跗:Fū,花的根部。③华池:神话传说中的池名,在昆仑山上。
19.试比较两首诗中芳树的异同点。
20.分析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19.两首诗中的芳树都枝繁叶茂,芳香四溢。不同之处在于沈诗中的芳树突受摧残,枝叶飘零,令人哀婉。丘诗中的芳树不仅色彩美丽,而且芳香永驻。
20.沈诗通过芳树在寒飚霜雪交侵之下衰败零落的歌咏,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被贻误与损害的哀伤,对邪恶势力的憎恨和对被摧残者的同情。丘诗极言芳树之美好,寄寓了自己不同凡响的抱负和坚贞不移的节操。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对诗歌中物象的理解。赏析咏物诗中的物象可以从体察物态开始,要抓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或所处环境,追求贴切逼真。两首诗中的芳树都枝繁叶茂,芳香四溢。不同之处在于沈诗中的芳树突受摧残,枝叶飘零,令人哀婉。丘诗中的芳树不仅色彩美丽,而且芳香永驻。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既是考查咏物诗中的事物形象,又是考查比较阅读。赏析咏物诗中的物象可以从体察物态开始,要抓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或所处环境,追求贴切逼真,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体察物态不仅仅是看诗人扣住了物的哪些特征,更要体察诗人的描摹物态之妙。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由表及里,由物到人,由实到虚。比如这两首诗歌中的“芳树”,诗人从树的姿态、味道、外在的环境等几个角度对其进行描述,同时又借助外物对其进行衬托。
20.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分析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这是比较两首诗歌的情感,题干中明确是比较两首诗歌情感的“不同”。这两首诗歌的标题“芳树”显示这两首诗歌都是咏物诗,咏物诗中多是托物言志,诗人的情感应是借助“芳树”表现出来;第一首诗中先从多个角度展示芳树之繁茂,然后借助外在的环境写芳树备受摧残,“叹息”表达了诗人对其遭遇的同情;第二首诗歌借助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展示芳树之美好,最后又以“一朝”和“千春”的对举写其芳香永驻,字里行间寄寓了自己的抱负和节操。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比如本题,从题干中就可以看出,应抓住两首诗歌的不同情感作答;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比如本题中所涉及的两首诗,从题目来看,都是属于咏物诗;二是作者、朝代、注释,比如本题中的几个注释都解答了诗歌中的疑难词语的意思;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比如“叹息”;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小题。
又呈吴郎①
【唐】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究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
【注】①吴郎:系杜甫吴姓亲戚,即后文的“远客”。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杜甫为此写诗劝阻。
16.颈联中诗人是如何批评劝阻吴郎的?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17.诗人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放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其精神情怀与本诗异曲同工,请结合本诗就此分析。
16.措辞非常委婉,极具艺术性。“防”的主语是寡妇,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表面上看似批评那个寡妇,说她无端猜疑,实属“多事”,实际上却是批判吴郎未免太小气了些,太不会体贴穷人,将对穷人悲苦命运的怜悯同情深植其间。
17.都表现了诗人心系黎民、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1)亲善显情怀。一个“任”字开门见山地说明昔日诗人对西邻打枣的态度,“无食无儿”“困穷”分析了西邻“扑”别家枣的原因,借此表达了作为枣树的主人应对她表示亲善之意。(2)劝诫显情怀。五六句是劝诫枣树的新主人吴郎不要一搬进草堂就插上篱笆,使西邻多心、“恐惧”。(3)揭露显情怀。七八句用“征求”意指官吏们的盘剥、用“戎马”代指战乱,进一步揭露了西邻扑枣的根源是官吏们的盘剥和持续上的战乱。寥寥数语,塑造了一个“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悲天悯人的诗人形象。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以及对诗歌写作手法的考查。颈联以迂曲的方式劝说吴郎。老妇人见你插篱便疑心不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过虑;但你刚到草堂住下就就插上篱笆,却也很像是真的拒绝她呢。言外便见得你这位远客定有不体贴处,难怪她疑心你。吴郎插上篱笆明明是为了防止外人偷窃,而诗人反过来却责备老妇人多事,这样写便能不伤吴郎的面子,使他易于接受意见,措辞极其委婉,真是煞费苦心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首先应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有: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1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歌的情感。题干已经给了很好的提示,如果对这首是的内容不理解的考生,可以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找到提示,因为这两首诗的精神情怀很相似。这是一首以诗代柬之作。通过劝说吴郎不要阻止老妇人打枣这件小事,体现了诗人仁民爱物、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
【考点定位】赏析诗歌思想感情。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饮酒 (其八)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注】①远望时复为:倒装句,即“时复为远望”。② 绁(xiè):捆绑,束缚。
20.诗的前六句是怎样塑造青松这一形象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1.这首诗题为“饮酒”,但很显然,诗人意不在酒,请具体分析诗句中蕴含了哪些情感志趣?
20.诗的前六句通过环境和其他草木的衬托,塑造了卓然独立、不畏严寒、独树一格、与众不同的青松形象。春夏季节,各种草木都葱郁繁茂,松树掩没其中平凡无奇,但岁寒霜降后,众草凋零木叶尽脱,只有松树独傲霜雪,卓然挺立,四季常青。
21.① 诗歌的前六句托物言志,以卓尔不群、岁寒后凋的青松自况,表达出诗人坚贞傲岸、超拨于流俗的品性;② 七、八句描写酒壶挂枝、自在遐观的行为,表现出一种悠然独得的境界;③ 末二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手法的题目,仔细读诗发现除了青松这一形象,还出现了“众草没其姿”“卓然见高枝”中的“众草”和环境,而这些显然对青松起着衬托作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一)、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二)、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1.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2.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三)、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该题中考核对比衬托手法,结合语境分析即可。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情感的赏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主要的意象有“青松”主要词语有“提壶”“ 抚寒柯”最后的直抒胸臆“ 何事绁尘羁。”绁(xiè):捆绑,束缚。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确定诗歌类型。通过读题目、作者和诗歌的题材,看出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明确这诗词写的是什么,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2.抓关键句,体味情感。从律诗的一般规律来看,艺术中心在中间两联,思想中心在首尾两联。(注重绝句的三四句,律诗的首尾联)3.抓意象和重点词语,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深悟情感。4.品艺术特色和抒情方式。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运用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表达出来的,可从“抓意象与重点词语”入手。本题抓住意象“青松”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以下小题。
别宋常侍
[隋]尹式
游人①杜陵北,送客汉川东。
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
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
别有相思处,啼鸟杂夜风。
留别王维②
[唐]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①游人,游宦之人,指宋常侍。②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此诗即行前留别之作。
20.尹式诗的最后两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思念之情的?请简要赏析。
21.这两首诗均写离别,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20.作者运用想象(虚写),设想分手之后,自己因思念友人而失眠,由失眠得以听到静夜里如泣如诉的啼鸟声和风声。诗人以景结情、寓情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21.尹诗表达了羁旅漂泊的孤寂、同病相怜的伤感及人生迟暮的无奈。孟诗表达了科举不第的失意、知音难遇的感慨及归隐故园的决心。
【解析】
20.
试题分析:今日离别之情固然令人难忘,但异日又将会有新的情景触动自己的相思之情。运用想象,设想分别以后,我将会因为思念好友而不得安眠,得以听到静夜里的乌啼声夹杂着如泣如诉的夜风声。末句写别后相思之情,借风中乌鸦夜啼的印象,渲染凄凉的气氛,表达诗人相思的凄苦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该题从表达技巧入手分析情感。
21.
试题分析:尹诗运用比喻,将游子比作飘蓬,表现其飘泊不定,孤单无依的特点,写出了诗人伤感,孤苦之情。写别后相思之情,借风中乌鸦夜啼的印象,渲染凄凉的气氛,表达诗人相思的凄苦。孟诗是作者科举落第离开长安时赠别友人王维的作品。首联直接说出“自归”,颔联则写题意“惜别”,颈联说明“自归”之故——乃是知音既少,当道不用,此时不走,更待何时。尾联叙写决心隐居不仕,归隐田园。诗以失意后的牢骚贯穿全诗。全诗语调低沉,有对朝廷压抑人才的怨愤,有不忍远别知心朋友的留恋,还有怀才不遇的嗟叹。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比如本题,从题干中就可以看出,应抓住全诗品味情感;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比如本题中的“游人”起到了暗示的作用;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的意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小题。
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会,因寄此诗
白居易
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
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
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
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②酒对病眠人。
【注】①湖州的紫笋茶和常州的阳羡茶都被列为贡茶。二州刺史每年早春都要在两州毗邻的顾渚山境会亭举办盛大茶宴,邀请当时的社会名流共同品尝和审定贡茶的质量。②蒲黄:中药名。
20.这首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说明。
21.本诗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赏析。
20.①对朋友欢会品茶的羡慕,②自己未能赴会的遗憾,③疾病缠身的忧愁,④孤身一人的悲
21.①对比。将朋友品茶欢会的盛况和自己疾病缠身的境况对比,表达对朋友的羡慕和对自身的慨叹。②虚实结合。诗人虚写朋友与各界名流品茶的盛况,实写自己北窗之下独对药酒的现实,表达了对友人的羡慕和对自身的悲叹之情。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情感。只是每句诗各自有不同的角度,抒发情感的变化。认真阅读诗歌,分析诗人情感的变化,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即可。本诗的标题是“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会,因寄此诗”,结合注释①,诗歌的第一、二、三联抒发对朋友欢会品茶的羡慕。尾联“自叹花时北窗下”写出了自己未能赴会的遗憾,“病眠人”写出了疾病缠身的忧愁,“自叹”写出了孤身一人的悲苦。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诗歌中情感的表达主要有如下方式:一是直接抒情,二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三是用典抒情,四是托物言志。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四是涉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本诗的标题是“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会,因寄此诗”,结合注释①,诗歌的第一、二、三联抒发对朋友欢会品茶的羡慕。尾联“自叹花时北窗下”写出了自己未能赴会的遗憾,“病眠人”写出了疾病缠身的忧愁,“自叹”写出了孤身一人的悲苦。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手法。由题干确定范围,再根据“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判断出手法不止一种,只选取最突出的、最明显的一种。将朋友品茶欢会的盛况和自己疾病缠身的境况对比,表达对朋友的羡慕和对自身的慨叹。诗人虚写朋友与各界名流品茶的盛况,实写自己北窗之下独对药酒的现实,表达了对友人的羡慕和对自身的悲叹之情。注意答题的时候手法与分析用词要统一。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至少两种以上。如问“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可答一两种即可。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如本题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诗人通过想象,虚写朋友与各界名流品茶的盛况,实写自己北窗之下独对药酒的现实,表达了对友人的羡慕和对自身的悲叹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题西溪无相院①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注释】①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西南黄於山,始建于吴越。
20.“浮萍破处见山影”一句诗与张先的另一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它们的“同工”之处。
21.张先绰号“张三影”,这首诗也多处写“影”,有明写,也有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简要分析。
20.“浮萍破处见山影”与“云破月来花弄影”,两句都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浮萍破处见山影”句中“破”字,寓动于静。小艇去来,水波开合,山影映在浮萍破处,极形大自然之静。“云破月来花弄影”,“破”、“弄”两个动作,以动衬静,月被云 遮,花随风摇,凸显了自然的静谧。
21.“过桥人似鉴中行”,过桥的人好似行走在镜子中,写出了人在水面上的倒影,暗写人影。②“莫放修芦碍月生”,秋雨之后,芦苇勃生,莫让它恣意长高,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暗写月影。
【解析】
试题分析:
20.分析该题,可以先考虑它们运用的艺术手法,再考虑炼字的内容,从这两句诗来看,主要体现在“破”“弄”两个字上,答案从炼字角度分析其手法即可。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解答该题,首先要读懂诗歌,然后找出诗中关于“影”描写的诗句,最后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即可,从诗歌内容看“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影,“过桥人似鉴中行”“莫放修芦碍月生”都是暗写影。组织语言作答,意思对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鉴赏】
此诗又名《华州西溪》。本诗表现诗人对雨后秋溪的独特兴会,抒写一种高妙情致。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得豪迈壮阔,气势不凡。此诗首句即从孟诗来,但意在写静谧之景,且能与全篇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可见其善于借鉴。
首句既点明水光天色都是一片清虚,下面则就水来写,紧扣“西溪”二字。一切都是那样的安静,没有人声,甚至没有一丝微风,所以溪面上波纹不起。
颔联写得非常细致。水面长满浮萍,本无所见,而水底小虫或游鱼微动,使得浮萍绽开,随意一瞥,竟映出山影;岸边的草丛本和溪水一样宁静,但不经意间,仍能听到虫儿活动时的窸窸窣窣的声响。一个“破”字,与他的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有异曲同工之妙寓动于静,体物入微。小艇去来,水波开合,草声微微,却为诗人所留意,足见其静,此又是以动衬静的手法。颔联一动一静,皆于细微处听之见之,虽无大景致,却有大起落,足以动人心。这两句,一写目睹,一写耳闻,极形大自然之静,却又显示出生命力量的无所不在。
颈联照应题面“无相院”,以入郭之尘反衬禅院之清,以人行鉴中表现物我两忘,是诗歌境界的进一步深化。
最后两句回应“积水涵清”,以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作结,使我们想起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禅典。写禅意而无禅语,此诗的高明之处就在此。“已凭暂雨添秋色”一句,在篇末点出,确是巧设安排。一是突出了西溪之妙境,先绘景后叙其所由出;二是可以放开一步,宕出远神。“莫 放修芦碍月生”,意谓秋雨之后,芦苇勃生,莫让它恣意长高,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这一结余味悠然。
张先在当时就有一个绰号,叫做“张三影”,意谓他在词中写过三句带“影”的名句。其实并不止三句。如《天仙子》:“沙上并禽水上瞑, 云破月来花弄影。”《青门引》:“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归朝欢》:“娇柔懒起,帘押卷花影。”《剪牡丹》:“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木兰花》:“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他写影的本领,在此诗中也可见到。“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过桥人似鉴中行”,是暗写;“莫放修芦碍月生”,是虚写;为全诗增添了生机。
阅读杜甫《春日忆李白》诗,回答问题。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①庚开府:即庚信,南北朝著名诗人。②鲍参军:即鲍照,南北朝著名诗人。③渭北,指作者所在的长安一带。④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
21.诗的开头两联,对李白的诗进行热烈赞美,李白“诗无敌”的表现,一是其诗 ,二是其诗 。
22.从题目看,全诗意在忆人,却以赞诗发端,以“论文”作结,不着一字而其意自现,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其巧妙构思。
21.思想卓异不凡,构思脱俗; 风格清新俊逸,非常人可比。
22.诗的开头两联,表面上是赞诗,但实是赞人、忆人,颈联表面写作者与李白各自所在之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中饱含离别思念之情,尾联通过写诗人对“何时”才能再一起“细论文”的热切希望,更加强烈地表达了浓厚的忆念之情。全诗不着一“忆”字,而“忆”字贯穿始终,把思念之情抒写得含蓄深厚,情意绵邈,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解析】
试题分析:
21.解答该题应当建立在对诗句“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准确理解的基础上,从诗中“思不群”“清新”“俊逸”等词句中分析总结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解答该题,可以逐联分析,通过分析可知,该诗的每一联都包含着对李白的深深思念,因此可以说,本诗不着一“忆”字,却把思念之情抒写得含蓄深厚,情意绵邈。
考点: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偶 成①
【明】袁宏道
谁是乾坤独往来,浪随欢喜浪悲哀。
世情到口居然俗,狂语何人了不猜。
彭泽②去官非为酒,漆园曳尾③岂无才。
百年倏忽如弹指,昨日庭花烂熳开。
【注】①李贽睥睨一世、顶天立地的人格精神和直抒个体赤子之心的“童心说”之文学主张,引起了少年才子袁中郎的强烈共鸣,他写下了多首对李贽表达钦敬的诗词,《偶成》是其中的一首。
②彭泽: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著有《归去来兮辞》。③漆园曳尾:用的是《庄子》中“曳尾于途”的典故,常用来比喻虽显身扬名于庙堂之上,但丧失了自由,不如过贫贱的隐居生活而得逍遥全身。
20.这首诗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1.诗的最后一句“昨日庭花烂熳开”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一句的意思,有人认为是“人生短暂但也要活出自己的精彩”,也有人认为是“人生短暂,但只要如那秉天机得地气的庭中花卉,自得自在地开放过,就不虚此生”。你认可哪一种说法?请联系诗歌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20.刻画了特立独行、顶天立地、狂放不羁(不为世俗所拘束的)、具有很强叛逆性的人物形象。(3分。答出两点得1分,答出三点得2分,答出4点得3分。大意对即可。)
或刻画了一个清高、孤寂、孤傲、随性(率真)、狂傲、多才、具有独立人格等特点人物形象。(3分。答出两点得1分,答出三点得2分,答出4点得3分。大意对即可。)
21.借景(物)抒情,或以景结情。答隐喻、象征、间接抒情亦可。
观点1:认为第二种观点比较贴切。
分析:这首诗表达对顶天立地、狂放不羁的这类人物的钦敬之情,同时在诗中借用陶渊明和庄子的典故进一步表达对这种狂放不羁、不为世俗所拘束、具有独立人格精神的向往之情。基于此,在短暂的人生中,能够自得其乐、如庭中花一样自在而烂漫开放,也是值得回味的人生。
观点2:认为第一种观点比较贴切。
【解析】
试题分析:
20.诗中“独”句说明是特立独行,“随”句表明随性、狂放不羁。 “彭泽去官非为酒,漆园曳尾岂无才”句借用陶渊明和庄子的两个典故,旨在表明其不为世俗所囿,多才且具有独立人格的特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分析:这首诗表达对顶天立地、狂放不羁的这类人物的钦敬之情,虽然也借用陶渊明和庄子的典故表达一种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但人生短暂,还是要让生命像庭中花一样烂漫绽放一次,这样的人生才值得回味。说明:第二种观点偏于道,第一种观点偏于儒。第二种观点更接近愿意。但认为第一种观点对的也可得满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