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阿庆基“__”
⑤棹歌:鼓桨而歌。棹,船桨。效乃:桨橹声。
18.颔联中“争“乱”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简要分析。
19.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哪些复杂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8.“争”字和“乱”字。一个“争”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在风雨之中,重岩叠嶂,百川千流,竞赴眼底的情形。一个“乱”字,形象地写出暴风急雨倾入南定楼的景象。江上风大,山间雨急,风雨相挟,纵横奔突。
19.①首联行踪的变化,颔联途中的风雨,隐含宦游羁旅之苦。②颔联中的“江山重复”,表现出诗人对山川之胜的赞赏。③颈联中的“棹歌欸乃下吴舟”,表现出诗人归乡途中的急切与喜悦。④尾联表现出诗人留也难安、去也难安的矛盾迷茫的愁情(留恋蜀地与思乡的矛盾)。
【解析】
1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首先要解释并指出活用或修辞,然后代入句中描述,第三步体会写景效果和表达感情效果。鉴赏“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的炼字,根据诗句含义可知,“争”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在风雨之中,重岩叠嶂,百川千流,竞赴眼底的情形。“乱”字,形象地写出暴风急雨倾入南定楼的景象。江上风大,山间雨急,风雨相挟,纵横奔突。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常规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具体意思而外,还应当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动为静等。第二步: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像,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本题“争”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在风雨之中,重岩叠嶂,百川千流,竞赴眼底的情形。“乱”字,形象地写出暴风急雨倾入南定楼的景象。江上风大,山间雨急,风雨相挟,纵横奔突。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表面上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实际上是考查诗句如何来表达离别之情的。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注意抓住标题中的“惫雨”和注释中的“陆游”介绍以及诗中的内容来分析,首联行踪的变化,颔联途中的风雨,隐含宦游羁旅之苦。颔联中的“江山重复”,表现出诗人对山川之胜的赞赏。颈联中的“棹歌欸乃下吴舟”,表现出诗人归乡途中的急切与喜悦。尾联表现出诗人留也难安、去也难安的矛盾迷茫的愁情(留恋蜀地与思乡的矛盾)。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直接考查情感的比较少,一般都要求结合诗句赏析情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此题注意注意抓住标题中的“惫雨”和注释中的“陆游”介绍以及诗中的内容来分析,首联行踪的变化,颔联途中的风雨,隐含宦游羁旅之苦。颔联中的“江山重复”,表现出诗人对山川之胜的赞赏等。
1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练习。
东马塍①
[宋] 朱淑贞
一塍芳草碧芊芊,活水穿花暗护田。
蚕事正忙农事急,不知春色为谁妍。
[注] ①东马塍:地名;塍,田间的土埂子。
【小题1】第二句中哪个字用得最传神,请简要赏析。
【小题2】第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小题1】“暗”字 ,有“默默的”“悄悄的”之意,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出东马塍芳草碧芊,繁花满目,活水穿流其间,静静地润泽农田的景象。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其他字的赏析酌情给分)
【小题2】以浓浓春色无人欣赏来衬托蚕事的“忙”、农事的“息”,巧妙地渲染了农村一派繁忙、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既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的热爱,又有对辛勤劳作农人的赞美(或说:表达了春色正妍而无人欣赏的惋惜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炼字型练习要先点明何字传神,之后解释该字含义,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最后强调该字的使用对抒发诗人情感的作用。“活水穿花暗护田”很明显“暗”字的使用最传神,“暗”是“默默地”“静景的”之意。水流穿过百花静静地滋润田地。一个“暗”字表达了诗人对水流灌溉田园的赞美和对田园风光的热爱。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蚕事正忙农事急,不知春色为谁妍”把农村生机勃勃的春景图细腻传神地刻画出来,既是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又是对人情的赞颂。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小题。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年)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17.联系全诗,概括作者“怆情”体现在哪些方面。
18.赏析颔联中“草草”、“昏昏”的妙处。
19.结合尾联简要分析本诗语言特色。
17.年老和妹妹相逢;重逢后又将离别;游宦时长路远;后会难期。
18.“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简单,用不着世俗的客套,兄妹能够相会已是最大的满足。描绘了和睦温暖的家庭气氛,十分感人。“昏昏”可见两人说了又说,灯油快干,灯火昏暗,仍顾不上休息。烘托了人物情感,营造出将别的伤痛氛围。
19.尾联妹妹问兄长答,语言自然传神,全诗将相逢情景娓娓道来,语言浅显寻常又真挚亲切,富有生活气息。
【解析】
17.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联系全诗,概括作者‘怆情’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是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把握。首联“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年老了,会一次少一次,所以相见时对未来充满感伤;一是有会必有别,因为对离别的感伤,就连对会面也感到心情沉重起来。颔联“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是写相见的场面;颈联“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刚刚在叹息已经三年没有见面,知心话说不完,眼下自己马上又要到万里外的辽国去,诗便自然而然地转入惆怅,话题也就引入别后。尾联“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写后会无期。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应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解答: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比如本题,是针对诗歌全篇设题,题干问的是“哪些方面”,说明答案不止一点,应先把诗句分成几个层次,然后再分点作答。
18.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赏析颔联中‘草草’、‘昏昏’的妙处”,这是考查诗歌的炼字技巧。王安石的诗以善用叠字闻名,这联中两个叠字也用得很成功。“草草”二字,说出了兄妹俩的感情至深,用不着世俗的客套,能够相会已是最大的满足,描绘了和睦温暖的家庭气氛。“昏昏”二字,写两人说了又说,灯油已快干,灯火已昏暗,仍顾不上休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9.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尾联简要分析本诗语言特色”。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特色。“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妹妹挂念地问:“后会在什么日子?”兄长只能含糊地回答:“见到大雁南飞,我就会从北国带回消息了。”其实,诗人自己不能预料会面的日子。诗就在无可奈何的气氛中结束,留下了一丝安慰,一个悬念。这首诗没有用一个典故,把人所习见的家庭生活细节捡选入诗,而以传神的语言表达出来,质朴自然。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的提问方式: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淡雅 平淡自然 明快浅显 辞藻华丽 委婉含蓄 简洁洗练 沉郁顿挫 浑厚雄壮 多用口语 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小题。
登 快 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18.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19.试比较本诗的颔联和杜甫《登高》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表现的意境的异同。20.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18.用典 借代
19.同:都表现了景物的辽远和阔大的意境;异:杜诗沉郁顿挫、慷慨悲壮,传达出对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黄诗洒脱明快、奔放自然,表现诗人宽广的胸襟和豁达的情怀。
20.①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②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③对世无知己(缺少知音)、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感慨;④对远离世俗(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而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解析】
18.
试题分析:五、六二句,是诗人巧用典故的中句。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此处“横”字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应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有: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19.
试题分析:颔联描绘了一幅意境开阔、空旷辽远,景象苍茫、明净的暮秋景色图。深秋时节,远远近近无数的山脉,落叶飘零,万木萧疏,天空显得特别高远广阔;朗朗明月笼罩着清澈的江水,江水映着月光,如同一道白练,皎洁明净。颔联写了登高所见秋景:千山重叠,无边落木,江水澄明,夜月清明(或:远望群山,落木萧萧。天空开阔明朗,眺望江水,澄净江面上的月色皎洁明净);写出了秋景高远壮阔的特点(或:营造了一种空明阔大的意境);表现了诗人轻松明快的心情(或: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投身自然的喜悦)。黄庭坚为宋代江西诗派开山之祖。江西诗派以杜诗为宗,处处追摹。颔联与杜甫《登高》的颔联都表现了景物的辽远和阔大的特点,意境开阔;但与杜诗的沉郁顿挫、慷慨悲壮的意境不同的是,黄诗通过辽远阔大、空明澄澈的景物表现出一种如释重负,放达不羁的胸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首先应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有: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20.
试题分析:此诗起首处诗人从“痴儿了却官家事”说起,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对照;五、六句诗人作一迭宕: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尾句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这一结尾,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意味隽永,想象无穷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别友人 黄滔①
已喜相逢又怨嗟,十年飘泊在京华。
大朝多事还停举②,故国经荒未有家。
鸟带夕阳投远树,人冲腊雪往边沙。
梦魂空系潇湘③岸,烟水茫茫芦苇花。
注:①黄滔:晚唐诗人。②停举:指朝廷停止科举考试。③潇湘:相传舜帝南巡而死,娥皇、女英二夫人痛不欲生,跳入湘江,化为湘江女神。边沙:借指边地。西北边地多沙漠,故称。
18.一二两联中,诗人产生“怨”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19.请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20.尾联两句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18.
①喜逢友人,却要离别;
②在京漂泊,时间久长;
③朝廷多事,科举停考;
④故国衰败,无家可归。
评分建议: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9.
①用词富有表现力:“投”运用比拟手法,写出鸟傍晚归巢的急切之情,“冲”写出人在雪中行路的艰难;
②色彩对比鲜明:“夕阳”为红色,“腊雪”为白色;
③虚实结合:“鸟带夕阳”是实写眼前之景,“人往边沙”是想象之景;
④渲染衬托:通过夕阳、远树、腊雪和边沙等意象,渲染凄清的氛围。
评分建议:每点1分,答对三点得3分;其他如从“画面感强”“境界阔大”等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亦可;只贴标签,不作简析,酌情扣分。
20.前句抒发了对朝廷忠心却难以报国的悲愤;后句表达了对前途渺茫的迷惘之情。
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8.本题答案共4点,每一句中概括出一点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对某句赏析,要从诗句的意象、手法、情感主题、与上下句联系来解答。答题的一般思路是:①手法;②诗句所表现的的人物、意象、环境的特点;③作者的情感;④结构作用(承接上句或照应题目,为下句做铺垫或引出下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塍废圃
周 密
吟蛩鸣蜩引兴长,玉簪花落野塘香。
园翁莫把秋荷折,留与游鱼盖夕阳。
25.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6.诗的一、二两句表现了废圃的景色,请简要赏析其表现手法。
【小题3】有人说,这首诗用词浅近清新,意境妙合自然,虽为“废圃”,却“废”而不冷。请结
合诗句作简要说明。
25.表达了作者对宁静、和谐、自然生活的喜爱之情。
26.①分别从听觉、视觉与嗅觉描绘景色。听觉:蟋蟀、蝉儿的鸣叫;视觉:玉簪花凋落一地;嗅觉:落花的阵阵香味。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动态的鸣蝉、蟋蟀,静态的玉簪花、夕阳。突出表现了废圃的幽静。
【小题3】蟋蟀、蝉儿虽鸣叫于秋日,叫声宛转悠扬,充满生机;玉簪花儿虽已零落,却仍能散发阵阵香气,清新怡人;野塘中虽只有秋荷,但“留与游鱼盖夕阳”又让其充满了温情,夕阳的一抹红色,也给整幅画面笼罩了一层暖色 (“温情”或“暖色”):可见,虽是“废圃”,但“废而不冷”。
【解析】
试题分析:
25.这是一首新颖别致的借景抒情小诗。要把握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就要看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蟋蟀和鸣蝉声,诗人反其意而用之,由此引发出许多兴致。洁白如玉的玉簪花,虽没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火红的色彩,却有郁馥的缕缕幽香,即使花落野塘,给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闲情逸致。夕阳照在像伞一样的荷叶上,鱼儿在荷叶的保护下,自由自在地游着,其间蕴含着多少诗情画意。这样的景致,诗人对此喜爱之情由此而生。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分析诗歌所用的艺术手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描写手法:包括虚实相生(作用是拓展了词的意境,丰富了画面内容)、动静结合、白描、工笔、点面结合、衬托、渲染、触觉和视觉等多种感觉描写等。②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衬托(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反衬有以声衬静和以动衬静)、渲染、象征、托物言志、抑扬、以小见大。③结构方式,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伏笔照应、铺垫。④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复、双关、用典、互文等。明确了以上内容,结合具体诗句对号入座即可。诗的一二两句,“吟蛩鸣蜩引兴长,玉簪花落野塘香。”有蛩吟蜩鸣,看到玉簪花,满塘花香。稍加分析,可看出听觉、视觉和嗅觉来描绘;前者是动静,后句是静景,这是动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后要指出其表达的效果。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3】本题要抓住虽为“废圃”,却“废”而不冷这一重点,而立足点应是“不冷”上。具体解答时,结合具体诗句来说明其如何不冷:秋日蛩吟蜩鸣,却能引发出许多兴致;洁白如玉的玉簪花,虽落却有郁馥的缕缕幽香;塘虽只有秋荷,但有夕阳照在像伞一样的荷叶上,鱼儿在荷 叶的保护下,自由自在地游着,其间蕴含着多少诗情画意。具体答题时,可采用总分式,也可以采用分总式。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芳 树 芳 树
沈 约 丘 迟
发萼九华隈①,开跗②寒露侧。 芳叶已漠漠,嘉实复离离。
氤氲非一香,参差多异色。 发景傍云屋,凝晖覆华池③。
宿昔寒飚举,摧残不可识。 轻蜂掇浮颖,弱鸟隐深枝。
霜雪交横至,对之长叹息。 一朝容色茂,千春长不移。
注解:①九华:山名;隈:wēi,角落。②跗:Fū,花的根部。③华池:神话传说中的池名,在昆仑山上。
19.试比较两首诗中芳树的异同点。
20.分析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19.两首诗中的芳树都枝繁叶茂,芳香四溢。不同之处在于沈诗中的芳树突受摧残,枝叶飘零,令人哀婉。丘诗中的芳树不仅色彩美丽,而且芳香永驻。
20.沈诗通过芳树在寒飚霜雪交侵之下衰败零落的歌咏,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被贻误与损害的哀伤,对邪恶势力的憎恨和对被摧残者的同情。丘诗极言芳树之美好,寄寓了自己不同凡响的抱负和坚贞不移的节操。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对诗歌中物象的理解。赏析咏物诗中的物象可以从体察物态开始,要抓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或所处环境,追求贴切逼真。两首诗中的芳树都枝繁叶茂,芳香四溢。不同之处在于沈诗中的芳树突受摧残,枝叶飘零,令人哀婉。丘诗中的芳树不仅色彩美丽,而且芳香永驻。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既是考查咏物诗中的事物形象,又是考查比较阅读。赏析咏物诗中的物象可以从体察物态开始,要抓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或所处环境,追求贴切逼真,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体察物态不仅仅是看诗人扣住了物的哪些特征,更要体察诗人的描摹物态之妙。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由表及里,由物到人,由实到虚。比如这两首诗歌中的“芳树”,诗人从树的姿态、味道、外在的环境等几个角度对其进行描述,同时又借助外物对其进行衬托。
20.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分析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这是比较两首诗歌的情感,题干中明确是比较两首诗歌情感的“不同”。这两首诗歌的标题“芳树”显示这两首诗歌都是咏物诗,咏物诗中多是托物言志,诗人的情感应是借助“芳树”表现出来;第一首诗中先从多个角度展示芳树之繁茂,然后借助外在的环境写芳树备受摧残,“叹息”表达了诗人对其遭遇的同情;第二首诗歌借助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展示芳树之美好,最后又以“一朝”和“千春”的对举写其芳香永驻,字里行间寄寓了自己的抱负和节操。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比如本题,从题干中就可以看出,应抓住两首诗歌的不同情感作答;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比如本题中所涉及的两首诗,从题目来看,都是属于咏物诗;二是作者、朝代、注释,比如本题中的几个注释都解答了诗歌中的疑难词语的意思;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比如“叹息”;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小题。
又呈吴郎①
【唐】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究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
【注】①吴郎:系杜甫吴姓亲戚,即后文的“远客”。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杜甫为此写诗劝阻。
16.颈联中诗人是如何批评劝阻吴郎的?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17.诗人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放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其精神情怀与本诗异曲同工,请结合本诗就此分析。
16.措辞非常委婉,极具艺术性。“防”的主语是寡妇,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表面上看似批评那个寡妇,说她无端猜疑,实属“多事”,实际上却是批判吴郎未免太小气了些,太不会体贴穷人,将对穷人悲苦命运的怜悯同情深植其间。
17.都表现了诗人心系黎民、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1)亲善显情怀。一个“任”字开门见山地说明昔日诗人对西邻打枣的态度,“无食无儿”“困穷”分析了西邻“扑”别家枣的原因,借此表达了作为枣树的主人应对她表示亲善之意。(2)劝诫显情怀。五六句是劝诫枣树的新主人吴郎不要一搬进草堂就插上篱笆,使西邻多心、“恐惧”。(3)揭露显情怀。七八句用“征求”意指官吏们的盘剥、用“戎马”代指战乱,进一步揭露了西邻扑枣的根源是官吏们的盘剥和持续上的战乱。寥寥数语,塑造了一个“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悲天悯人的诗人形象。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以及对诗歌写作手法的考查。颈联以迂曲的方式劝说吴郎。老妇人见你插篱便疑心不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过虑;但你刚到草堂住下就就插上篱笆,却也很像是真的拒绝她呢。言外便见得你这位远客定有不体贴处,难怪她疑心你。吴郎插上篱笆明明是为了防止外人偷窃,而诗人反过来却责备老妇人多事,这样写便能不伤吴郎的面子,使他易于接受意见,措辞极其委婉,真是煞费苦心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首先应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有: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1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歌的情感。题干已经给了很好的提示,如果对这首是的内容不理解的考生,可以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找到提示,因为这两首诗的精神情怀很相似。这是一首以诗代柬之作。通过劝说吴郎不要阻止老妇人打枣这件小事,体现了诗人仁民爱物、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
【考点定位】赏析诗歌思想感情。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饮酒 (其八)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注】①远望时复为:倒装句,即“时复为远望”。② 绁(xiè):捆绑,束缚。
20.诗的前六句是怎样塑造青松这一形象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1.这首诗题为“饮酒”,但很显然,诗人意不在酒,请具体分析诗句中蕴含了哪些情感志趣?
20.诗的前六句通过环境和其他草木的衬托,塑造了卓然独立、不畏严寒、独树一格、与众不同的青松形象。春夏季节,各种草木都葱郁繁茂,松树掩没其中平凡无奇,但岁寒霜降后,众草凋零木叶尽脱,只有松树独傲霜雪,卓然挺立,四季常青。
21.① 诗歌的前六句托物言志,以卓尔不群、岁寒后凋的青松自况,表达出诗人坚贞傲岸、超拨于流俗的品性;② 七、八句描写酒壶挂枝、自在遐观的行为,表现出一种悠然独得的境界;③ 末二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手法的题目,仔细读诗发现除了青松这一形象,还出现了“众草没其姿”“卓然见高枝”中的“众草”和环境,而这些显然对青松起着衬托作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一)、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二)、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1.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2.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三)、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该题中考核对比衬托手法,结合语境分析即可。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情感的赏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主要的意象有“青松”主要词语有“提壶”“ 抚寒柯”最后的直抒胸臆“ 何事绁尘羁。”绁(xiè):捆绑,束缚。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确定诗歌类型。通过读题目、作者和诗歌的题材,看出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明确这诗词写的是什么,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2.抓关键句,体味情感。从律诗的一般规律来看,艺术中心在中间两联,思想中心在首尾两联。(注重绝句的三四句,律诗的首尾联)3.抓意象和重点词语,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深悟情感。4.品艺术特色和抒情方式。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运用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表达出来的,可从“抓意象与重点词语”入手。本题抓住意象“青松”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以下小题。
别宋常侍
[隋]尹式
游人①杜陵北,送客汉川东。
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
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
别有相思处,啼鸟杂夜风。
留别王维②
[唐]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①游人,游宦之人,指宋常侍。②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此诗即行前留别之作。
20.尹式诗的最后两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思念之情的?请简要赏析。
21.这两首诗均写离别,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20.作者运用想象(虚写),设想分手之后,自己因思念友人而失眠,由失眠得以听到静夜里如泣如诉的啼鸟声和风声。诗人以景结情、寓情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21.尹诗表达了羁旅漂泊的孤寂、同病相怜的伤感及人生迟暮的无奈。孟诗表达了科举不第的失意、知音难遇的感慨及归隐故园的决心。
【解析】
20.
试题分析:今日离别之情固然令人难忘,但异日又将会有新的情景触动自己的相思之情。运用想象,设想分别以后,我将会因为思念好友而不得安眠,得以听到静夜里的乌啼声夹杂着如泣如诉的夜风声。末句写别后相思之情,借风中乌鸦夜啼的印象,渲染凄凉的气氛,表达诗人相思的凄苦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该题从表达技巧入手分析情感。
21.
试题分析:尹诗运用比喻,将游子比作飘蓬,表现其飘泊不定,孤单无依的特点,写出了诗人伤感,孤苦之情。写别后相思之情,借风中乌鸦夜啼的印象,渲染凄凉的气氛,表达诗人相思的凄苦。孟诗是作者科举落第离开长安时赠别友人王维的作品。首联直接说出“自归”,颔联则写题意“惜别”,颈联说明“自归”之故——乃是知音既少,当道不用,此时不走,更待何时。尾联叙写决心隐居不仕,归隐田园。诗以失意后的牢骚贯穿全诗。全诗语调低沉,有对朝廷压抑人才的怨愤,有不忍远别知心朋友的留恋,还有怀才不遇的嗟叹。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比如本题,从题干中就可以看出,应抓住全诗品味情感;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比如本题中的“游人”起到了暗示的作用;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的意象。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