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小题。
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会,因寄此诗
白居易
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
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
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
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②酒对病眠人。
【注】①湖州的紫笋茶和常州的阳羡茶都被列为贡茶。二州刺史每年早春都要在两州毗邻的顾渚山境会亭举办盛大茶宴,邀请当时的社会名流共同品尝和审定贡茶的质量。②蒲黄:中药名。
20.这首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说明。
21.本诗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赏析。
20.①对朋友欢会品茶的羡慕,②自己未能赴会的遗憾,③疾病缠身的忧愁,④孤身一人的悲
21.①对比。将朋友品茶欢会的盛况和自己疾病缠身的境况对比,表达对朋友的羡慕和对自身的慨叹。②虚实结合。诗人虚写朋友与各界名流品茶的盛况,实写自己北窗之下独对药酒的现实,表达了对友人的羡慕和对自身的悲叹之情。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情感。只是每句诗各自有不同的角度,抒发情感的变化。认真阅读诗歌,分析诗人情感的变化,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即可。本诗的标题是“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会,因寄此诗”,结合注释①,诗歌的第一、二、三联抒发对朋友欢会品茶的羡慕。尾联“自叹花时北窗下”写出了自己未能赴会的遗憾,“病眠人”写出了疾病缠身的忧愁,“自叹”写出了孤身一人的悲苦。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诗歌中情感的表达主要有如下方式:一是直接抒情,二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三是用典抒情,四是托物言志。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四是涉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本诗的标题是“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会,因寄此诗”,结合注释①,诗歌的第一、二、三联抒发对朋友欢会品茶的羡慕。尾联“自叹花时北窗下”写出了自己未能赴会的遗憾,“病眠人”写出了疾病缠身的忧愁,“自叹”写出了孤身一人的悲苦。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手法。由题干确定范围,再根据“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判断出手法不止一种,只选取最突出的、最明显的一种。将朋友品茶欢会的盛况和自己疾病缠身的境况对比,表达对朋友的羡慕和对自身的慨叹。诗人虚写朋友与各界名流品茶的盛况,实写自己北窗之下独对药酒的现实,表达了对友人的羡慕和对自身的悲叹之情。注意答题的时候手法与分析用词要统一。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至少两种以上。如问“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可答一两种即可。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如本题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诗人通过想象,虚写朋友与各界名流品茶的盛况,实写自己北窗之下独对药酒的现实,表达了对友人的羡慕和对自身的悲叹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题西溪无相院①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注释】①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西南黄於山,始建于吴越。
20.“浮萍破处见山影”一句诗与张先的另一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它们的“同工”之处。
21.张先绰号“张三影”,这首诗也多处写“影”,有明写,也有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简要分析。
20.“浮萍破处见山影”与“云破月来花弄影”,两句都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浮萍破处见山影”句中“破”字,寓动于静。小艇去来,水波开合,山影映在浮萍破处,极形大自然之静。“云破月来花弄影”,“破”、“弄”两个动作,以动衬静,月被云 遮,花随风摇,凸显了自然的静谧。
21.“过桥人似鉴中行”,过桥的人好似行走在镜子中,写出了人在水面上的倒影,暗写人影。②“莫放修芦碍月生”,秋雨之后,芦苇勃生,莫让它恣意长高,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暗写月影。
【解析】
试题分析:
20.分析该题,可以先考虑它们运用的艺术手法,再考虑炼字的内容,从这两句诗来看,主要体现在“破”“弄”两个字上,答案从炼字角度分析其手法即可。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解答该题,首先要读懂诗歌,然后找出诗中关于“影”描写的诗句,最后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即可,从诗歌内容看“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影,“过桥人似鉴中行”“莫放修芦碍月生”都是暗写影。组织语言作答,意思对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鉴赏】
此诗又名《华州西溪》。本诗表现诗人对雨后秋溪的独特兴会,抒写一种高妙情致。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得豪迈壮阔,气势不凡。此诗首句即从孟诗来,但意在写静谧之景,且能与全篇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可见其善于借鉴。
首句既点明水光天色都是一片清虚,下面则就水来写,紧扣“西溪”二字。一切都是那样的安静,没有人声,甚至没有一丝微风,所以溪面上波纹不起。
颔联写得非常细致。水面长满浮萍,本无所见,而水底小虫或游鱼微动,使得浮萍绽开,随意一瞥,竟映出山影;岸边的草丛本和溪水一样宁静,但不经意间,仍能听到虫儿活动时的窸窸窣窣的声响。一个“破”字,与他的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有异曲同工之妙寓动于静,体物入微。小艇去来,水波开合,草声微微,却为诗人所留意,足见其静,此又是以动衬静的手法。颔联一动一静,皆于细微处听之见之,虽无大景致,却有大起落,足以动人心。这两句,一写目睹,一写耳闻,极形大自然之静,却又显示出生命力量的无所不在。
颈联照应题面“无相院”,以入郭之尘反衬禅院之清,以人行鉴中表现物我两忘,是诗歌境界的进一步深化。
最后两句回应“积水涵清”,以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作结,使我们想起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禅典。写禅意而无禅语,此诗的高明之处就在此。“已凭暂雨添秋色”一句,在篇末点出,确是巧设安排。一是突出了西溪之妙境,先绘景后叙其所由出;二是可以放开一步,宕出远神。“莫 放修芦碍月生”,意谓秋雨之后,芦苇勃生,莫让它恣意长高,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这一结余味悠然。
张先在当时就有一个绰号,叫做“张三影”,意谓他在词中写过三句带“影”的名句。其实并不止三句。如《天仙子》:“沙上并禽水上瞑, 云破月来花弄影。”《青门引》:“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归朝欢》:“娇柔懒起,帘押卷花影。”《剪牡丹》:“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木兰花》:“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他写影的本领,在此诗中也可见到。“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过桥人似鉴中行”,是暗写;“莫放修芦碍月生”,是虚写;为全诗增添了生机。
阅读杜甫《春日忆李白》诗,回答问题。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①庚开府:即庚信,南北朝著名诗人。②鲍参军:即鲍照,南北朝著名诗人。③渭北,指作者所在的长安一带。④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
21.诗的开头两联,对李白的诗进行热烈赞美,李白“诗无敌”的表现,一是其诗 ,二是其诗 。
22.从题目看,全诗意在忆人,却以赞诗发端,以“论文”作结,不着一字而其意自现,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其巧妙构思。
21.思想卓异不凡,构思脱俗; 风格清新俊逸,非常人可比。
22.诗的开头两联,表面上是赞诗,但实是赞人、忆人,颈联表面写作者与李白各自所在之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中饱含离别思念之情,尾联通过写诗人对“何时”才能再一起“细论文”的热切希望,更加强烈地表达了浓厚的忆念之情。全诗不着一“忆”字,而“忆”字贯穿始终,把思念之情抒写得含蓄深厚,情意绵邈,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解析】
试题分析:
21.解答该题应当建立在对诗句“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准确理解的基础上,从诗中“思不群”“清新”“俊逸”等词句中分析总结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解答该题,可以逐联分析,通过分析可知,该诗的每一联都包含着对李白的深深思念,因此可以说,本诗不着一“忆”字,却把思念之情抒写得含蓄深厚,情意绵邈。
考点: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偶 成①
【明】袁宏道
谁是乾坤独往来,浪随欢喜浪悲哀。
世情到口居然俗,狂语何人了不猜。
彭泽②去官非为酒,漆园曳尾③岂无才。
百年倏忽如弹指,昨日庭花烂熳开。
【注】①李贽睥睨一世、顶天立地的人格精神和直抒个体赤子之心的“童心说”之文学主张,引起了少年才子袁中郎的强烈共鸣,他写下了多首对李贽表达钦敬的诗词,《偶成》是其中的一首。
②彭泽: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著有《归去来兮辞》。③漆园曳尾:用的是《庄子》中“曳尾于途”的典故,常用来比喻虽显身扬名于庙堂之上,但丧失了自由,不如过贫贱的隐居生活而得逍遥全身。
20.这首诗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1.诗的最后一句“昨日庭花烂熳开”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一句的意思,有人认为是“人生短暂但也要活出自己的精彩”,也有人认为是“人生短暂,但只要如那秉天机得地气的庭中花卉,自得自在地开放过,就不虚此生”。你认可哪一种说法?请联系诗歌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20.刻画了特立独行、顶天立地、狂放不羁(不为世俗所拘束的)、具有很强叛逆性的人物形象。(3分。答出两点得1分,答出三点得2分,答出4点得3分。大意对即可。)
或刻画了一个清高、孤寂、孤傲、随性(率真)、狂傲、多才、具有独立人格等特点人物形象。(3分。答出两点得1分,答出三点得2分,答出4点得3分。大意对即可。)
21.借景(物)抒情,或以景结情。答隐喻、象征、间接抒情亦可。
观点1:认为第二种观点比较贴切。
分析:这首诗表达对顶天立地、狂放不羁的这类人物的钦敬之情,同时在诗中借用陶渊明和庄子的典故进一步表达对这种狂放不羁、不为世俗所拘束、具有独立人格精神的向往之情。基于此,在短暂的人生中,能够自得其乐、如庭中花一样自在而烂漫开放,也是值得回味的人生。
观点2:认为第一种观点比较贴切。
【解析】
试题分析:
20.诗中“独”句说明是特立独行,“随”句表明随性、狂放不羁。 “彭泽去官非为酒,漆园曳尾岂无才”句借用陶渊明和庄子的两个典故,旨在表明其不为世俗所囿,多才且具有独立人格的特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分析:这首诗表达对顶天立地、狂放不羁的这类人物的钦敬之情,虽然也借用陶渊明和庄子的典故表达一种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但人生短暂,还是要让生命像庭中花一样烂漫绽放一次,这样的人生才值得回味。说明:第二种观点偏于道,第一种观点偏于儒。第二种观点更接近愿意。但认为第一种观点对的也可得满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旅 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6.颈联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17.联系全诗的情感,对尾联“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作简要赏析。
16.虚写乡愁令人难眠,渐入梦境,梦回故乡。可路远,醒来时天已大亮。实写的是远离故乡,书信难达。表达羁旅中的思乡之情。
17.用沧江美景、渔人垂钓与诗人长途跋涉、行旅艰辛形成鲜明对比。反衬自己风尘仆仆难与家人团聚的愁绪,表达了诗人对家乡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
【解析】
试题分析:
16.解答该题,首先找出颈联(第三联),分清虚实:哪是实景,哪是虚景。并用简洁而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其次指出作者意图,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主旨。读标题,“旅宿”提示读者所写的是作者住宿旅馆时的见闻感受。抓情感,首联“无良伴”“自悄然”,显示作者独宿旅馆的孤寂;颔联“思旧事”“愁眠”,表现作者无眠的愁苦;颈联“远梦”“家书”,解释对家乡的思念是愁苦的根源。上述三联,景物暗淡,心情愁苦,表现的是羇旅之愁,故园之思。第四联,“好烟月”“钓鱼船”,故乡景物明朗,生活闲适自在。表现一种愉悦心情。明手法,第四联与前三联的景物描写和表现的心情,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意思却一脉贯通,正因为羇旅愁苦,所以才留恋向往家乡自由闲适的生活。至此作者的意图就显豁了:以想象中的故乡美景、闲适生活反衬羇旅的愁苦,表达了对家乡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点明主旨。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试院书怀①陈与义
细读平安字②,愁边③失岁华,
疏疏一帘雨,淡淡数枝花。
投老④诗成癖,经春梦到家,
茫茫十年事,倚杖数栖鸦。
【注】①这首诗作于宣和六年(1124年),当时陈与义官司勋员外郎,任省试考官.试院:旧时科举考试的考场,②平安字:平安历上的字,指家信,③愁边:忧愁中.④投老:将老.
20.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平淡有工”,请说说你的理解。
21.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0.①语言平实。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浅近、质朴。
②意境清雅。细雨稀稀疏疏,春花经雨水冲刷变得淡淡,写出暮春景色的清新淡雅。
③情感平淡。以环境的寂寥,衬托自己内心感受,移情入景,景中透出淡淡的哀愁。
④对仗工整。“疏疏”对“淡淡”,“一帘”对“数枝”,“雨”对“花”。
21.①岁月流逝,年华易老的感伤.
②漂泊在外,思念家乡的深情.
③茫然失意的感慨.对以往的十年生活,回想起来觉得“茫茫”,拄着拐杖在雨中细数着栖息的寒鸦。
【解析】
试题分析:
20.解答该题,应当先品读诗歌的颔联“疏疏一帘雨,淡淡数枝花”,然后可以具体理解“平淡有工”一词,即可从语言平实、感情平淡、对仗工整、意境清雅等方面来分析,解答时一定要建立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每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第④点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解答该题,可以结合具体诗句作答,“投老诗成癖”表露的是年华易老的感慨;“经春梦到家”是表达思家之情;“茫茫十年事,倚杖数栖鸦”写的是对以往的十年生活,回想起来觉得“茫茫”,拄着拐杖在雨中细数着栖息的寒鸦,表达的是自己茫然失意的感慨。答到①②③中任何两点即可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小题。
南 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这首诗作于诗人去世前一年,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长安在北,长沙在南。
16.“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写了怎样的图景?联系全诗,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17.“百年歌自苦”,诗中写出了哪些“苦”?苦中还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16.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枫树成林:一幅明媚迷人的春光图。整首诗反映的是诗人衰病时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诗歌却以明媚的江上春光开头,这样以乐景写哀,让哀把明朗欢快的气息抹洗得干干净净,产生了先扬后抑的艺术效果,诗人正于这强烈的反差中展现自己内心深处的苦恼。答案语意近似即可。另,从触景伤情的角度分析作答亦可酌情给分。
17.① “偷生”两句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长年颠沛流离的羁旅悲愁之苦;② “老病”两句表现了诗人年老多病、按理北归长安却南征衡湘的命运坎坷之苦;③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生苦吟,不被理解赏识之苦;④虽然如此,但“君恩北望心”一句表现出诗人渴望报效朝廷的情怀;⑤整体用语鉴赏素质1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题分析“景物形象”。分析两句诗描写景色的特点时,“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借助意象,合理想象描述画面。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枫树成林:一幅明媚迷人的春光图。作用,结合诗文要表达的情感分析。整首诗反映的是诗人衰病时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诗歌却以明媚的江上春光开头,这样以乐景写哀,让哀把明朗欢快的气息抹洗得干干净净,产生了先扬后抑的艺术效果,诗人正于这强烈的反差中展现自己内心深处的苦恼。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题考查对意象的分析,同一作者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不同的景物描写特点各不相同,要抓住两句诗的主要意象分析描述的场景,并分析表情达意上所起的作用。应从分析诗中有关句子所写的意象入手。诗的第一句写了夜露、天空和江水,第二句写了空山,以后各句还写了孤灯、孤帆和新月等意象,这些景物都呈现出一种凄清、空寂的氛围。答题时只要加以总结即可。如本题整首诗反映的是诗人衰病时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诗歌却以明媚的江上春光开头,这样以乐景写哀,让哀把明朗欢快的气息抹洗得干干净净,产生了先扬后抑的艺术效果,诗人正于这强烈的反差中展现自己内心深处的苦恼。
1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考查作者的情感,分析的时候借助题目“南征”,注释内容和诗句内容“偷生长避地”“老病南征日”“歌自苦”“未有知音”等,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长年颠沛流离的羁旅悲愁之苦;年老多病、按理北归长安却南征衡湘的命运坎坷之苦;一生苦吟,不被理解赏识之苦;诗人渴望报效朝廷的情怀。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句里的内容分析,“偷生”两句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长年颠沛流离的羁旅悲愁之苦;“老病”两句表现了诗人年老多病、按理北归长安却南征衡湘的命运坎坷之苦;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生苦吟,不被理解赏识之苦;虽然如此,但“君恩北望心”一句表现出诗人渴望报效朝廷的情怀。
古诗阅读。
齐安郡晚秋①
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①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20.颔联和颈联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概括。
21.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20.颔联中诗人游山赏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诗人倍感孤独寂寞。
21.对比。 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遭人排挤,壮志难酬。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大意的基础上,从诗句中抓住两联中的关键词便可迎刃而解。颔联中“还堪”“亦”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心情并非真正愉悦,颈联中“暗”“残”“散”“孤”等词语鲜明地体现了诗人的孤寂。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根据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结合着关键诗句及词来分析,“赤壁”“蓑翁”各有所指,因此用了典故。二者之间又形成对比。不论写“赤壁争雄”还是“蓑翁坐钓”,实际是为了写自己当时的处境和心境。因此可以回答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尾联中“可怜”“唯有”体现了作者的具体态度。艺术手法答出其中两个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完成小题。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一年后杜甫逝世。
16.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它在诗中有何作用?
17.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复杂心情?请简要分析。
16.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美妙迷人的春江美景图: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极目四望,枫树成林。用了反衬的手法,以乐景写哀情,美丽的春江美景反衬了诗人旅途中的忧郁哀伤之情。
17.①羁旅悲愁:常年躲避战乱,漂泊偏远的地方,偷生落泪;②垂老多病之叹:作者已近暮年,疾病缠身,孤苦伶仃,满怀悲叹;③心系朝廷:内心不忘君嗯,总是北望长安;④苦无知音:多年自吟自叹,没有知音倾听理解。(任答3点即可,每点2分,情感和分析各占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6.题干问的是“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是考查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诗句的作用主要从分析和全诗的关系以及在情感表达方面入手。“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是写诗人南征途中所见的秀丽风光。这里“桃花水”对“枫树林”,为借对。春天,春水奔流,桃花夹岸,极目远眺,风帆如方阵一般,而枫树也已成林,这是幅美丽的自然风景画。诗以明媚的自然春景开头,但由于诗人晚年浪迹天涯,光景无多,前途渺茫,只得作诗自苦,慨叹当时没有知己,这样就使前面所描写的欢快、轻松的气氛消逝的无影无踪。这样对照写来,景与情似乎极不相称,但却显得深刻悲痛,更具艺术感染力。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概括描绘的情景的题目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景象”,这里就要有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征,有些同学可能对景物的特征概括的不够准确,要重点区分是“喜”还是“哀”。分析诗句的作用要明确诗句的位置是开头还是中间、结尾,开头往往是做铺垫、奠定情感基调、统领全诗,中间往往是承上启下,结尾往往是以景结情、直抒胸臆、卒章显志。答题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本诗写春景,是乐景,而以下各联均描述诗歌自己的苦难,写的是哀情,所以运用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其主要作用是衬托。突出了诗人晚年被迫沿江而下愁苦悲哀。
17.题干问的是“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复杂心情?请简要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偷生长避地,适达更沾襟。”表现诗人晚年颠沛流离,浪迹天涯的悲辛生活。为了苟全性命,诗人常常是今天在这里,明天又在那里,四处逃难,而今又要远去衡湘,使诗人泪满衣襟。杜甫善于用反衬的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深化他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诗的艺术效果。诗一起首就描写了绮丽的景色,按理说看到这样好的景色本该分外愉悦才是。但是由于乱离漂泊,又想到自己老病跋跄,面对美景,诗人反而潸然泪下了。“老病南征口,君恩北望心。”道出了诗人虽身处逆境,但报效朝廷的热忱未减的情怀。诗人老了,病了,照理应该还乡才是,而现在却更往南走,可悲。尽管如此,诗人报国热情不减,心一刻也未尝忘怀朝廷。杜甫在成都时,代宗曾召他赴京兆功曹,杜甫没接受,后因严武表荐,授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他对代宗还是有着一定好感,存有一线希望的。这里“南征日”对“北望心”,为流水对,且前后两句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更加衬托出了诗人一生奔波无定,但一心报国的思想情怀。“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正是诗人晚年对自己一生思想及悲剧命运的总结。诗人一生抱负远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然而仕途坎坷,个中甘苦,只有自己一人独享,而纵然有绝世才华,却未见有一个能理解他的知音。在当时社会里,文章上的知音,也就是事业上的援手。这两句感慨很深,很大,自视也很高。不能不使杜甫伤感:对于同时代的人诗人或较有成就的诗人,他本着“乐道人之善”的态度儿乎都评论到,全都给以相应的评价,他成了他们的知音。然而很少有人谈论到他的诗,他自己也没有知音。天宝末,殷璠编的《河岳英灵集》,高适、岑参、薛据等还有一些实在不高明的作家都入了选,独杜甫“名落孙山”。但杜甫并不急于求人知,也并不因此而丧失了自己的自信:他知道将来总会有他的知音的。但这不能不说是杜甫一生的悲剧。三、四两联,正是杜甫晚年生活与思想的自我写照。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此题注意抓住标题中的“南征”、注解和诗中的“偷生”“长”“沾襟”“老病”“北望心”“自苦”“无知音”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9.这首诗写于 (季节),这可以从 、 等意象看出。
20.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及其所包含的情感。
19.秋季 落木、南归雁、北风(写出季节2分;写出一个意象得1分,若写成“木落”“雁南度”,后二格加起来总共也给1分。)
20.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 ,作者于迷茫的黄昏江景中寄寓了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
【解析】
19.
试题分析:雁南飞是秋天的代表意象,加之北风开始吹起来,江上一片寒意,也是秋天的特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上一联“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已经很明确的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本联“迷津”指有家难归的愁闷之情。最后一句“平海夕漫漫”是典型的寓情于景,与《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有异曲同工之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