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以下小题。

夜 坐①

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①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②蛩,蟋蟀。

23.诗人夜坐,见到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4.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23.诗人夜坐见到的是一幅肃杀凄凉的景象:烟笼枫叶,雨打蓼花,成群的大雁寄宿于江边,凄切的蝉鸣回响在四壁。烘托了作者沉郁悲壮的感情。

24.尾联借“闻鸡起舞”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在国家危亡之际,要力挽狂澜、忠君报国的的感情。当国家处在危亡的时候,诗人感慨自己年华不再、前途渺茫的,其内心是沉重悲凉的,但尾联又能让读者感受到这位爱国诗人矢志报国、壮心不已的情怀,升华了全诗情感。

【解析】

23.

试题分析: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的自然景色(或生活图景),与诗人的思想感情融合为一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情景交融、是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概括意境的特点的时候,可以按以下步骤做:首先、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其次、从品味关键字词入手抓住意象的特点。第三、进行必要的联想、想象,体会诗中这些意象给我们的感受。第四、选择准确的词语概括。本首诗中前两联主要写了淡烟、枫叶、细雨、蓼花、宿雁、江画、寒蛩等意象,营造出肃杀凄凉又显慷慨悲壮的意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试题类型:1.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绘图景。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思想。该题考核诗歌景象。

24.

试题分析:前两联所写之景:淡烟笼罩着枫叶,细雨飘打着蓼花,成群的大雁寄宿于江边,凄切的蟋蟀回响在四壁。后半转入抒情,先化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以抒发遭打击的怨恨,再诉说壮志难酬的痛苦。尾联陡起,一扫沉郁悲凉,转为仰天浩歌,率直地发出“丈夫壮气须冲斗”式的呐喊,运用祖逖闻鸡起舞这一常典,很好地表达了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真实情感。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把握思想情感。一定要注意诗歌情感的丰富性。可从理解诗中写了什么(人、事、物,即题材)入手。诗中写了什么,涉及哪些对象,这些对象大都是情感的指向,除此之外,几乎每一首诗都有诗人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都有指向诗人自己。如写战争,战争涉及到发动战争者,百姓,国家。对百姓的同情,对战争的厌恶,对国家的忧虑,对战争发动者的憎恨,这些都是可能的情感。如写送别,涉及友人和自己。写离别之时,是表达对友人的不舍;写友人离别之后的美好生活,是对友人的祝福;写友人离别后旅途的艰难,是对友人的关心和担忧。而其中又可能包含诗人向往或对自己的感慨。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惜 花

姜宸英

一年强半是春愁,浅白深红付乱流。

剩有垂杨吹不断,丝丝绾恨上高楼。

19.“浅白深红付乱流”一句中的“浅白深红”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整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0.作者说“一年强半是春愁”,可见“春愁”之多,请你谈谈这里的“春愁”有哪些丰富的内涵?

19.“浅白深红”是借代的修辞手法,在这里指春天的各种鲜艳的花朵。整句诗写的是随着春天的逝去,各种花朵也飘零在流水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春逝的感伤,突出了“惜春”这一主题。

20.“一年强半是春愁”意为一年中有一大半时间在感伤春天的逝去,可见,诗人笔下的春愁就不仅仅是对春天逝去的感伤,更包含了作者对生命、时光、青春流逝的感慨。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像春光那样灿烂,又都像春光那样短暂,怎不给人一种时不我待的无奈与忧伤之感。

【解析】

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和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分析时,可根据标题“惜花”和诗句中关键词“剩有垂杨”可判断出“浅白深红”在此处应指春天的各种花朵,因此采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在诗歌内容上,这首诗歌主要描写各种花朵随着春天的逝去而飘零在流水中,“春愁”“付”“恨”等词语表现出了诗人对春天逝去的感伤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例如本题就是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春愁”含意的能力。根据诗歌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知,作者在诗歌中通过对各种花朵随春天的逝去而漂流在水中,给人一种凄凉的感伤,从诗人的写作意图角度思考,显然既是对春天逝去的感伤,也是对人生青春美好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叹。答题时,可围绕着青春时光短暂与无奈之情等内容组织答案即可。

【名师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小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22.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3.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2.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3.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呜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解析】

2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炼字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网”字所在诗句中的具体语境,从“网”字运用的表现手法,表现出的事物特点,再从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写作意图角度分析作答。“网”有留住的意思,故采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写出了留住春天的意愿。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看该字使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表现了怎样的景物或怎样的人物特征。——描 景象摹情态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看表达技巧的作用。— —点情景、表感情、谈作用。例如本题就可根据“网”字的意思,运用的手法,思想感情等角度组织答案。

2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三看三抓法”来分析作答。由诗歌注释“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可知诗人政治上上失意。诗歌前两句写景,由“落花”“狼藉”“黄昏”等关键词渲染的凄冷氛围可体会出诗人内心的寂寞愁绪;“车尘不到张罗地”一句中“张罗地”写出了诗人家门前罗雀的凄凉景象,由此可体会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本题可根据前两句的环境描写和后两句中的关键词“张罗地”及诗歌注释得出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20.颈联中哪二字最为传神,请指出并简要分析。

2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环境的“清”的?从中可以抒发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0.“邀”“纳”最传神“邀”字是“邀请”的意思,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人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一样;“纳”字是“接纳”的意思,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

21.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清闲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诗歌语言的炼字。诗歌中的炼字主要分析动词形容词。本联中“邀”“纳”是动词, 运用拟人手法,把无形的月光和水声化为可触可感的有形的;把溪声写成可以装纳起来的实体,透露出对于月影、溪声的欣赏。这种月影、溪声本已带清凉之感,而诗人又是于枕上感受这一切,可见心境之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炼字,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修辞现象,鉴赏古诗词的炼字艺术是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重要命题点,出现的频率相当高。诗词炼字,主要考查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以及叠词的炼字效果。解答步骤为: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字);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入句);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达意),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21.

试题分析:分析此题要结合写作背景,分析环境的“清”要抓住关键词句,如“燕雀”“蝶衣”,通过描写燕在檐前飞舞,这一反衬手法,表现环境的“清”幽。“蝶衣晒”反衬白天的清净。还有一处是衬托,“溪声嘈嘈”以动衬托夜的清净。环境描写的作用就是衬托人物心情的,故诗人通过环境的清幽,衬托出内心清闲的心境以及归隐的心愿。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思想内容是诗歌考查的重点,要做到知人论世。要对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思想观点、作品的风格特点有所了解。这些需要在平时积累识记,诗歌后面的注释会起很大作用,做题时要仔细阅读分析。此题要通过分析概括景物描写的内容,抓住关键词来体会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在答第二问时,要通过体会诗人寄寓在景物描写中的情感,要理解情景相生,融情于景的写法。如诗人在首联和颔联中,通过描写夏日村里里的燕雀、蝴蝶、蜘蛛等,表现出了“清静”的意境;通过运用拟人和想象及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来写月影和溪声的意境美,由此可以体会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然后再由对乡村生活的喜爱,而进一步体会出诗人的追求及情怀,可以从追求清静、归隐田园等方面作答。张耒,苏门四学士之一,思想上受苏轼影响。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小题。

乙亥岁除渔梁村

黄公度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乙亥年)十月,秦桧去世,在舆论压力下,高宗召回一些受秦桧打击__的官员。作者也奉诏回朝,大年三十行经闽北渔梁村时写下了这首诗。

20.这首诗的颈联在写景上颇有特色?请赏析。

21.本诗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20.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云容山意商量雪”描绘出乌云堆积山头,酝酿着一场大雪(晚来天欲雪)的景象,“柳眼桃腮领略春”形象地描绘出桃红柳绿、春回大地的景象。(学生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或“眼前的彤云密布与想象中春回大地的美景互相映衬”并合理分析也可)②彤云密布衬托出诗人飘泊羁旅的艰辛和前路难测的忧虑;“柳眼桃腮”则用旖旎春光象征诗人对未来的希望,表达了诗人长期贬谪之后被重新起用的喜悦心情。③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眼前的彤云密布,天欲大雪;虚写春回大地,桃柳盎然的美景,使二者互相映衬,突出表现大地即将回春的景象,给人以心喜之感。(写出具体手法2分,结合作品具体分析3分,答出以上任意一点即可给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21.①首联直抒胸臆,写出了岁月流逝、年华老大、几经飘零的沧桑之感;②颔联以景衬情,“爆竹”渲染了节日的气氛,“残灯”“永夜”又刻画出环境的凄凉,表现了作者长夜难眠的孤单寂寞和浓浓乡愁;(或答“用爆竹声声的热闹反衬自己独守残灯、长夜难眠的孤独寂寞”)③颈联情景交融,以彤云密布表现诗人飘泊羁旅的艰辛和前路难测的忧虑;以“柳眼桃腮”的美丽春景表达出诗人长期贬谪之后被重新起用的喜悦心情及对未来的憧憬;④尾联展开想象(或答“从对方落笔”“虚写”),不说自己如何想念家人,而说儿女们在“围炉”时念叨自己,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加生动真切。(每条2分,答出其中三条即可给满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表现手法知识积累,结合着具体诗句及关键词分析作答。答题时,要注意从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等方面概括作答。例如,“云容山意商量雪” “柳眼桃腮领略春”显然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的将天将下大雪的景象和春回大地的景象生动的描绘出来。以此类推,再从其它表现手法角度分析概括。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一些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衬托等等。在答题时,要反复品读词,整体感悟词的意境,找到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例如本题便可结合着颈联从拟人、衬托、虚实结合等角度分析作答。

2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标题、作者、注释及诗歌关键词分析作答。例如首联“老去空更岁月频”写出了诗人岁月流逝、年华老大、几经飘零的沧桑之感;颔联中,“爆竹”“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诗人用热闹的环境衬托出诗人孤夜难眠和思乡之愁绪。以此类推,再结合着关键词及诗句,从诗人对漂泊之苦及前途担忧的角度分析作答。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本题,应重点抓住作者及关键词分析作者的情感。例如本题便可根据诗歌注释、关键词及诗句分析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野老歌

张籍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20.这首诗主要运用什么艺术表现手法来反映社会现实的?请简要分析。

2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简要分析。

20.本诗主要运用对比手法。一是老农收获的为数不多的粮食都交了赋税,自己只得以野果充饥,而官仓粮食“化为土”,二者构成鲜明对比;二是老农与富贾的贫富不均的对比,老农一家以野果充饥,而富贾却“珠百斛”,养的狗长年食肉。

21.①对遭受剥削、生活贫困的贫苦农民表示深切的同情;②揭露和批判官府横征暴敛,不顾农民死活,糟蹋百姓粮食(或:血汗)的罪恶行径;③揭露封建社会贫富悬殊、人不如狗的不合理社会现实。

【解析】

20.

试题分析:注意答出“官”“农”的对比和“农”“商”的对比,然后分析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是对比,答出“官”“农”的对比和“农”“商”的对比,然后分析效果。

21.

试题分析:首先深入分析诗句,抓住关键词“家贫”“税多”“化为土”“空室”,明确老农和贾客的生活状况。再探究造成这一景况的原因:“苗疏税多”。然后品味作者描写这一境况时所寄予的思想感情,进而明确主题。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抓住关键词“家贫”“税多”“化为土”“空室”,明确老农和贾客的生活状况。再探究造成这一景况的原因:“苗疏税多”。然后品味作者描写这一境况时所寄予的思想感情,进而明确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秋发庾岭①

汤显祖②

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

梧云初暗霭,花露欲霏微。

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

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

①作者上书抨击朝政,触怒权贵,被贬为徐闻典史,此诗写于赴任途中。②汤显祖(1550—1616),汉族,江西临川人。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

17.请简要分析诗歌前两联的写景角度和意境特点?

18.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孤鹊”这一意象。

17.首联以枫叶转秋、蝉声渐隐,从视听角度点明了节令时间,烘托出萧瑟凄清的氛围;颔联远眺树影、暮霭徐徐升起,近看江花带露,在夕阳中渐趋迷蒙。从远近角度进一步渲染出暗淡苍凉的江南秋景。

18.①“孤鹊”体现了愁苦与茫然。②作者以“孤鹊”自喻。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伤感。 

【解析】

17.

试题分析:本题包含两问,一问是写景角度,包括远看、近看等,一问是意境特点,因其为秋天,又有凉蝉等意象,所以关键词应为凄清。找准意境特点的前提是找准意象。本诗首联中枫叶、凉蝉从视听角度写秋天,颔联梧云、花露从远近角度写。用枫叶、凉蝉、梧云、暗霭等意象,渲染萧瑟凄凉的秋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写景角度,是诗歌赏析中常考内容,包括修辞手法和描写手法。修辞中常用手法包括:比喻、夸张、拟人、对比、反衬、对偶等。描写手法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包括: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色彩运用、远近高低不同角度等;侧面描写包括:反衬、烘托。

意境要通过所描绘的景物特点分析作者的心情。本题中枫叶转秋、蝉声渐隐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写出萧瑟凄清的氛围;树影暮霭、江花带露又运用远近角度写出暗淡苍凉的秋景。

18.

试题分析:孤鹊这一意象,给孤独、凄清的感觉,而这也正是作者的内心的写照。所以这一意象也是作者的借物抒怀。关键词是自喻。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诗歌的形象,是诗歌赏析的必考题目。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实物载体。古典诗歌的形象一般包括三部分:人物形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景物形象(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事物形象(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鉴赏形象可以从这几方面回答:要在开头点出诗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如果诗歌运用到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可以概括所使用的描写手法。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涵的作者情感。本诗中“孤鹊”给人的总体感受是孤寂茫然的,根据注释,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又是诗人自己的主观感受,可见“孤鹊“是诗人自己的形象,再写上情感。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小题。

答柳恽 野田黄雀行③

吴均 曹植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①。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②。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注】①催轴:即催车上路。 ②原陆:高原和平陆。③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借故杀了曹植亲信杨修,次年曹丕继位.又杀了曹植知友丁氏兄弟。曹植身处动辄得咎的逆境,无力救助友人,深感愤忿,内心十分痛苦,只能写诗寄意。

16.曹诗用“高树”,吴诗却用“高木”,“高木”一词使用的是否恰当?请结合所学具体分析

17.两首诗中都写到了“悲”字,请结合诗歌说说两位诗人为何而悲。

16.“高木”使用恰当。“木”这一意象含有“落叶”的暗示。寒风阵阵,木叶尽脱的景象,渲染了边地秋天的萧杀气氛,表现了友人路途的艰辛,表达了作者的惦念之情。

17.①《答柳恽》,作者通过描写友人旅途的艰辛,表达了对友人的牵挂及今日一别不知何时再相见的伤悲之情。②《野田黄雀行》,作者通过描写少年捎罗网救鸟的行为,表达了友人落难自己想出手相救而无力援救的愤慨与悲痛。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炼字的能力。解答此题,应根据“木”的含义,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其描写出的环境氛围,表现出的作者思想感情角度作答。由“秋月”“寒风”等词语可知,“木”字渲染出了边地秋天萧瑟的氛围,然后再结合着这种意境答出表现的友人路途的艰辛与作者的惦念之情。答题时,要结合着具体词句分析作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看该字使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表现了怎样的景物或怎样的人物特征。——描 景象摹情态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看表达技巧的作用。— —点情景、表感情、谈作用。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三看三抓法”,即根据诗歌标题、注释、作者、关键词、诗歌主旨等分析作答。第一首可根据诗歌注释及关键词“关山晓催轴”“君去欲何之”“一见终无缘”等可体会出诗人对友人旅途的艰辛和惦念及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的悲伤之情。而第二首诗歌是曹植的友人被曹丕杀害而无力相救的悲伤之情。答题时,要将二首诗歌对比作答。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小题。

送韩汝度还关中①

[明]何景明

华岳②云台万里情,高秋落日眺秦城。

黄河一线通沧海, 身在仙人掌上行。

【注】①韩汝度:作者友人。因上疏指斥时政,被夺官还乡。关中:古代指陕西一带,也是韩汝度的家乡所在。②华岳:即华山,古称西岳,北瞰黄河,南临秦岭。云台:即云台峰,华山北峰。下文“仙人掌”在华山朝阳峰。

15.同样写黄河、华山之景,本诗与陆游的“三万里河东如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相比,在景物描写的视角上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分析。

16.作为一首送别诗,本诗是怎样抒情的?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5.陆诗以平视、仰视的角度,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黄河之远,华山之高,鲜明突兀,气象宏伟;而本诗则是俯视的角度,是站在华山顶上俯视秦城,突出华山之高,黄河之细,居高临下,视野开阔。

16.①“万里情”直抒胸臆,韩汝度回到家乡后,虽然与诗人远隔万里,但二人感情相连,表达了诗人在送别时依依惜别之情。②诗人想象韩汝度归去后登上华山,远眺秦城,俯瞰黄河的快意舒畅,表达了对友人罢官还乡的安慰之情。

【解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一一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两句描写了沦陷区祖国山河的壮美,充满了向往之情。黄河滚滚东流,一直流入大海;西岳华山高耸,直插云霄。诗人大笔如椽,极力赞美祖国的山河。然而这美好的河山却一直被金人占领,字里行间流露出悲痛之情。用夸张手法极力赞美祖国半壁河山的壮丽,正所谓“以乐景写哀,则哀感倍生”。而本诗中从“眺”“一线”可判断描写角度为“俯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写景的五个特色:一、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去描写景物。我们在阅读时,读出这些角度的话,就能读懂诗歌写景的特色。(1)空间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2)色彩角度: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了。(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作者的感觉是又一个鉴赏角度。二、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手法。最常见的是一些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前者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后者如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或以虚写实),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王昌龄《送魏二》前两句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句虚景,想象别后的情景,虚实结合,扩大意境,深化主题。表现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加精彩,赏析时当然不能错过了。三、从诗歌的结构特点角度赏析。古诗讲究起承转合,词一般上片写景叙事,下片抒情议论,如果一首诗词没有按一般规律写作,那在结构上就会有自己的特色,鉴赏时需要对这方面的特点加以分析。或一句一景,或句句写景,或景语作结,或前后照应好,结构严谨。这些都是诗歌结构方面的特色,是赏析时容易忽略的,我们一定要有结构观念,从结构角度鉴赏诗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前面提到的王维的《田园乐》,依次写了红桃、绿柳、落花、啼莺,一句一景,并且“落花”照应“桃红”“莺啼”照应“柳绿”,使诗歌结构严谨,这一点同样可以成为这首诗写景的一大亮点,而不应只看到它色彩方面的特色。四、从锤炼字词的角度赏析。古人写诗非常注重字词的锤炼,留下了如“一字师”的佳话,“推敲”的故事,鉴赏时抓住这些运用传神的字词,可以了解所写景物的特点,营造的意境,表达的感情,甚至可以了解一首诗的结构特点。“昨夜一枝开”“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遥看瀑布挂前川”……诗句中都有运用传神的字眼,这些字眼的运用,把整个景物都写活了,能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一个字就惟妙惟肖的再现了景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鉴赏诗歌怎能把这些遗忘呢?五、从修辞角度赏析。文学作品描写景物离不开修辞的运用,修辞能把景物写活,古典诗歌也不例外,写景诗句中同样也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互文、设问、反问等,这些修辞不仅能形象生动地再现事物的特征,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作者感情,也能使诗歌语句整齐,体现音乐美。鉴赏时同样不能忽视修辞的欣赏。“露似真珠月似弓”这句写景的诗句只能从修辞的角度探讨其妙处,探讨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该题中应从“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本题为送别诗,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诗歌题目通常以“赠、别、送”等字眼。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其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词浅情深。如从诗中“万里情”,可分析运用了直抒胸臆。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把握思想情感。一定要注意诗歌情感的丰富性。可从理解诗中写了什么(人、事、物,即题材)入手。诗中写了什么,涉及哪些对象,这些对象大都是情感的指向,除此之外,几乎每一首诗都有诗人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都有指向诗人自己。如写战争,战争涉及到发动战争者,百姓,国家。对百姓的同情,对战争的厌恶,对国家的忧虑,对战争发动者的憎恨,这些都是可能的情感。如写送别,涉及友人和自己。写离别之时,是表达对友人的不舍;写友人离别之后的美好生活,是对友人的祝福;写友人离别后旅途的艰难,是对友人的关心和担忧。而其中又可能包含诗人向往或对自己的感慨。如该题中 “万里情”从中分析出送别时依依惜别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6.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

17.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6.①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②前一句写静景(视觉),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后一句写动景(听觉),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暗指兵荒马乱。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17.①漂泊思归之情。“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②忧国伤时之情。“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

【解析】

16.

试题分析:题干中问的是“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这是考查写景的技巧。先找出诗句中所写的景物,然后明确景物的特点,再看使用的方式或写景的角度。“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斗柄阑干”,看到的是天空中横斜的北斗;“角声凄断”,听到的是凄凉的角声,前一句是写静景,是眼中所见,后一句是写动景,是耳中所闻,视听结合(动静结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一)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二)从运用修辞的角度考虑: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互文等。(三)从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象征、铺陈、白描。(四)从景物的动静的角度来写:动静景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五)从观察的角度立足点 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六)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诸觉结合):视觉(形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七)从分析景物的全景与特写景来考虑: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点面结合)。(八)从分析景物的色彩搭配的角度来考虑:突出景物的色彩,注重色彩的多样与谐调

1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是针对诗歌情感设题。“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从“客泪”“愁仍溅”直接表现身在客中,要借酒浇愁,但愁绪仍在的心情;“归心”表现思归之情;“欲问行朝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欲问行朝”体现忧国之情,“盗贼尚纵横”表现忧时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应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解答: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比如本题,“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这是针对诗歌的局部设题,考生除了关注最后两联,找出其中的情感词和诗人的情态,还要关注整首诗歌。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