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小题。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①,乾坤日夜浮②。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①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②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17.诗歌首联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大有深意。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其妙处。

18.本诗与《登高》的颔联都为写景名句,请从意境与情感表达方面评析其异同。

17.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18.诗人瞩目高远,胸吐日月,两诗写景都意境开阔雄浑,风格沉雄悲壮。但《登高》景物开阔中见萧瑟,于深沉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登岳阳楼》则以洞庭湖的__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解析】

17.

试题分析: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从内容、情感表达和结构三方面考虑:本诗从“初登岳阳楼之喜悦”,“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以及"昔闻"为"今上"蓄势结构等方面综合分析。

18.

试题分析:《登岳阳楼》一诗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为所望之景,岳阳楼的壮观、洞庭湖的浩荡得到强化,从而反衬出老病之人的孤独、渺小、,引发作者面对雄奇的胜景和壮阔的时代却无所作为的伤感情绪(或:忧国忧民的伤感情绪)。《登高》一诗中,“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一联为所望之景,分别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来表现季节变换和人世沧桑。面对花开似锦的春色,却又生活在万方多难的现实中,从而引发作者伤心又无奈的感怀。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登岳阳楼》一诗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为所望之景,岳阳楼的壮观、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洞庭湖的浩荡得到强化,从而反衬出老病之人的孤独、渺小,引发作者忧国忧民的伤感情绪。《登高》一诗中,“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一联为所望之景,分别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来表现季节变换和人世沧桑,引发作者伤心又无奈的感怀。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写山为远望 ,写水为俯瞰。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 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

2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想题。

海 棠 (宋)苏 轼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①崇光:美艳的光彩。

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两人的诗都是写爱惜花朵,白居易的诗基调伤感,对即将凋谢的牡丹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而苏轼虽然有些伤感海棠自甘寂寞、夜晚的美丽无人欣赏,隐隐有怀才不遇之叹,但是随即如知音般秉烛陪伴花朵,表现出一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潇洒达观精神。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选了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苏轼的诗中“泛崇光”“空蒙”“红妆”一类词,表达了苏轼对盛开的海棠花的喜爱之情。白居易的诗,题目中的“惜”,第一句中的“惆怅”,第二句中的“残”,末句中的“惜”等表明了使诗人对将要凋零的牡丹花的珍惜、惋惜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是一道比较鉴赏题。比较鉴赏就是将语言、内容、形象、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反的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赏析。在设题上基本遵循“求同辨异”的原则。设题角度一般有意象意境比较、语言赏析比较、手法技巧比较、内容情感比较几个。解答时要审清题目要求,找准比较点;找出表达作者喜怒哀乐等感情的字眼、词语、句子;抓关键词,分析作者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答题时先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整首诗的思想感情,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种感情,分析这种感情是通过什么抒发的。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小题。

送别杜审言①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 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 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②, 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 流落在丰城。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②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

20.宋之问诗首联中的“嗟”字内涵丰富,含有多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1.同为送别诗,两首诗都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但在抒情方式上又各有特点,请分别结合两首诗的颈联简要分析。

20.嗟为嗟叹之意,一叹惜别离,因同知己离别而惆怅;二为故人被贬、宦海沉浮而感伤;三是抒发因病不能亲自送别友人的遗憾之情。四是在愤懑不平友人遭遇中寄托抚慰与希望。

21.宋诗用典抒情,借用孙楚和屈原的典故表达友人才学高超却仕途坎坷,寄托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陈诗借景抒情,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滔滔江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表现时间催人离别和面对离别的不舍之情。

【解析】

20.

试题分析:一个“嗟”字,直贯篇末,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由注释可见当时杜审言被贬吉州司户参军,宋之问写了这首诗,作者的嗟叹之情很明显。由诗中“卧病”“万里行”可见对朋友的惜别之情;由颈联的孙楚、屈平的典故可见对宦海沉浮的感伤。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炼字,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修辞现象,鉴赏古诗词的炼字艺术是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重要命题点,出现的频率相当高。诗词炼字,主要考查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以及叠词的炼字效果。  解答步骤为: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字);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入句);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达意),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本题考查的就是炼字,要结合诗句内容,先对这个字进行释义,再进行感情分析。

21.

试题分析:宋诗的颈联运用了孙楚和屈原的典故,这两个人都才高于世,不被重用。作者运用这个典故,表达对朋友被贬的叹惋;陈诗中“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隐”“没”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运用景物描写渲染难舍的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抒情方式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物(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借物抒情)和借事抒情(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怀古伤今)。本题宋诗运用孙楚、屈平的典故,表达作者对友人被贬的叹惋;陈诗借景抒情表达对好友分别的不舍。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清 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妾妇:语出《齐人有一妻一妾》一文,是《孟子》散文中的名篇,辛辣地讽刺了那种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的手段追求富贵利达的人。③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

23.这首词首联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4.诗歌最后两联表达了什么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23.①“笑”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描绘出清明时节,桃花李花争相绽放的情态;②对比,桃花李花争相绽放与后文荒冢生愁形成鲜明对比;③以乐景写哀情,桃李绽放,作者想到的却是荒野中埋在地底那长眠的人们,不禁愁绪万端。

24.①颈联借用典故及对比,用介之推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的典故,写出毫无人格尊严的齐人以吃食人家祭祀的食品而洋洋自得的丑态,与介子推宁愿烧死也不做官的气节形成了强烈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奸佞小人卑劣无耻行径的鄙夷,对高洁品行的坚守与赞许;②尾联以“知谁是”的反问,写出人生无论贤愚,最后都变成了一蓬蒿草,但是人生的意义却不尽相同,有的能够遗臭万年,有的却千古不朽,表达了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与无奈。

【解析】

2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艺术手法。由题干可知“首联主要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选取最突出的、最明显的两种手法分析。“笑”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描绘出清明时节,桃花李花争相绽放的情态;对比,桃花李花争相绽放与后文荒冢生愁形成鲜明对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至少两种以上。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对比,桃花李花争相绽放与后文荒冢生愁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桃李绽放,作者想到的却是荒野中埋在地底那长眠的人们,不禁愁绪万端。答题时要注意每条中手法和分析。

2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考查最后两联作者的情感,分析的时候借助颈联注释②③,表达了作者对奸佞小人卑劣无耻行径的鄙夷,对高洁品行的坚守与赞许;尾联以“知谁是”的反问,写出人生无论贤愚,最后都变成了一蓬蒿草,但是人生的意义却不尽相同,有的能够遗臭万年,有的却千古不朽,表达了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与无奈。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最后两联里的内容分析,颈联借助注释②③,表达了作者对奸佞小人卑劣无耻行径的鄙夷,对高洁品行的坚守与赞许;尾联以“知谁是”的反问,写出人生无论贤愚,最后都变成了一蓬蒿草,但是人生的意义却不尽相同,有的能够遗臭万年,有的却千古不朽,表达了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与无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①。

【注】①却关:拉开门闩开门。

20.诗中的三、四句中哪两个字用得巧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21.“溪居”景象有什么特点?是怎么描写的?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0.“疑”“急”二字用得最妙,把一个正在玩耍的儿童看到船儿进入水湾,“疑”是有客人来了,就“急”忙跑去打开柴门迎客的行动写活了,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出来了,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形象。

21.诗人运用了白描或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表现了水乡恬静、优美、淡雅、平和的意境。临水的村庄,宁静的村落,掩着的柴门,疏疏落落的篱笆,碧波粼粼的溪水,飘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淳朴的民风,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画面和谐而富有诗意,使人感受到水乡宁静、优美的景色,充满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中问的是“诗中的三、四句中哪两个字用得巧妙”,这是考查炼字的技巧。“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乡村春日,人们都在田间劳作,村里是很清静的,除了孩子们在宅前屋后嬉戏之外,少有闲人。有一位小童正玩得痛快,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客人来了,撒腿就跑回去,急急忙忙地解脱柴门的扣子,打开柴门迎接客人。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兴奋好奇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比如本题中的“疑”和“急”两字都能传神地描绘出小童的情态。

21.

试题分析:题干中问的是“‘溪居’景象有什么特点?是怎么描写的”,这是考查写景的技巧。先找出诗句中所写的景物,然后明确景物的特点,再看使用的方式或写景的角度。诗歌的后两句主要是写人物的活动,故应从前两句入手。“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凡是有河道的地方,小船作为生产和生活必需的工具,是一点不稀奇的。但“篱外谁家不系船”句,却于平常中又显出不平常来了。似乎作者于无意中注意到了生活中的这一琐事,故以此句开首。“谁家”即不知是哪一家的。因为“不系船”,船便被吹进“钓鱼湾”。“春风”二字,不仅点时令,也道出了船的动因。春潮上涨,溪水满溢,小船才会随着风势,由远至近,悠悠荡荡地一直漂进钓鱼湾来。不系船,可能出于无心,这在春日农村是很普通的事,但经作者两笔勾勒,溪居的那种恬静、平和的景象便被摄入画面,再着春风一“吹”,整个画面都活了起来,生气盎然,饶有诗意。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一)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二)从运用修辞的角度考虑: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互文等。(三)从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象征、铺陈、白描。(四)从景物的动静的角度来写:动静景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五)从观察的角度立足点 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六)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诸觉结合):视觉(形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七)从分析景物的全景与特写景来考虑: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点面结合)。(八)从分析景物的色彩搭配的角度来考虑:突出景物的色彩,注重色彩的多样与谐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小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释:严武(726年—765年):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20.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1.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20.夜晚秋风吹入汉关,西山上寒云笼罩冷月高挂。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2分)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1.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解析】

20.

试题分析:要解答此题,需要结合诗句内容加以分析。“昨夜秋风”一到军城,诗人就深夜难眠,他乘着月光登上城楼,放眼远眺,“朔云”、“边月”、“岷山”,尽收眼底。边关的初秋之夜,阴云冷月,山野惨白,整个夜景都弥漫着一股沉重的肃杀之气,给人一种无形的压抑感。次句中的一个“满”字,将阴沉肃穆、硝烟密布的战前气氛烘托得更加浓重。总之,头两句是写景,但景中有人、有情,细致入微地表现了主将在战斗前夕的宁静中细心观察敏捷思索的心灵侧面。本题据此得出答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回答描绘景象的题目,只要是结合诗句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即可。本题中,“秋风”、“朔云”、“边月”、“岷山”等都是景象,可以据此读出全诗凝重的氛围,也可分析出边境局势的紧张,这也是分析寓意的要领,当然,主要是首先分析诗句大意,然后加以分析。

21.

试题分析:诗的后两句“更催飞将迫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是主将兼诗人所发布的战斗命令—— 将士们一定要再接再励,乘胜追击敌人,彻底歼灭他们,不要让敌人一人一马逃回敌营去!“更催”、“莫遣”二词,语势斩截,有振雷走霆之力,表现了主将果断刚毅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必胜信心,洋溢着边防将士保疆卫国的奋发激昂的爱国热情。本题可据此回答。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四是涉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本诗解答时,注意标题是“军城早秋”,结合诗下注释,同时,注意分析诗句中“追骄虏”、“莫遣”、“还”等字加以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小题。

致 橡 树(节选)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16.诗人诗中用了哪些意象来进行比喻?

17.在这首诗里,诗人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

16.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木棉

17.诗人认为,爱不应该是带着功利目的的,也不仅仅意味着对爱人的奉献,真正的爱,应该是平等的,不能失去自己独立的人格。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意象的能力。在诗中作者认为传统的爱情观是有背“忠贞、平等”的,诗中依次表明这种爱情观的意象在第一诗节有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木棉。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从修辞角度赏析。文学作品描写景物离不开修辞的运用,修辞能把景物写活,古典诗歌也不例外,写景诗句中同样也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互文、设问、反问等,这些修辞不仅能形象生动地再现事物的特征,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作者感情,也能使诗歌语句整齐,体现音乐美。鉴赏时同样不能忽视修辞的欣赏。“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这些意象只能从修辞的角度探讨其妙处,探讨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该题中应考核修辞“比喻”。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致橡树》是舒婷创作于1977年3月的爱情诗。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作为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之作,《致橡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自明的。 作者通过木棉树对橡树的“告白”,来否定世俗的,不平等的爱情观,呼唤自由,平等独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观,喊出了爱情中男女平等,心心相印的口号,发出新时代女性的独立宣言,表达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把握思想情感。一定要注意诗歌情感的丰富性。可从理解诗中写了什么(人、事、物,即题材)入手。诗中写了什么,涉及哪些对象,这些对象大都是情感的指向,除此之外,几乎每一首诗都有诗人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都有指向诗人自己。如写战争,战争涉及到发动战争者,百姓,国家。对百姓的同情,对战争的厌恶,对国家的忧虑,对战争发动者的憎恨,这些都是可能的情感。如写送别,涉及友人和自己。写离别之时,是表达对友人的不舍;写友人离别之后的美好生活,是对友人的祝福;写友人离别后旅途的艰难,是对友人的关心和担忧。而其中又可能包含诗人向往或对自己的感慨。如该题中 “木棉”等意象分析出送别时风雨同舟的爱情观。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目。

州宅堂前荷花

范成大

凌波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①范成大(1126~1193),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②凌波:水面之上。

20.本诗颔联描写精妙,试作具体分析。

21.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后两联作简要分析。

20.颔联运用拟人、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荷花晨昏各异的神态与风韵。“有意十分开晓露”准确写出清晨荷花带着晶莹的露珠尽情绽放的风姿,“无情一饷敛斜阳”生动再现荷花在落日的余晖中敛起花瓣冷艳庄重 的情态。

21.相同点:两诗都抒发了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并且借花喻人,表达出坚守理想和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不同点:本诗尾联,诗人由州宅堂前的荷花,想到自己家乡石湖的荷花以及往来穿梭的游船画舫,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归隐之心。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颔联描写精妙,试作具体分析”,这是考查考生诗句鉴赏诗句的能力,赏析的是颔联,该以手法为主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 “有意十分开晓露”准确写出清晨荷花带着晶莹的露珠尽情绽放的风姿 “无情一饷敛斜阳”生动再现荷花在落日的余晖中敛起花瓣冷艳庄重 的情态。 “有意”“ 无情”运用拟人手法, “十分开晓露”“ 一饷敛斜阳”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荷花晨昏各异的神态与风韵。

【考点定位】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用拟人和对比的艺术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2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后两联作简要分析。”周敦颐的《爱莲说》抒发情感句子是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抒发了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并且借花喻人,表达出坚守理想和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这与本篇诗歌相同,但本诗“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诗人由州宅堂前的荷花,想到自己家乡石湖的荷花以及往来穿梭的游船画舫,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归隐之心。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那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在平时的训练中,则应注意以下两种情况:第一,要注意不同人对同一题材的吟咏。本题中两首诗都是写荷花。第二,要注意运用相似手法表达相同感情、不同手法表达相同感情的诗作。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7.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是否违反了题意?

18.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

17.没有违反题意。前面写“不曾愁”,正是为后面的“悔”作铺垫,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意思对即可给分)

18.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的杨柳,勾起了对丈夫的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与丈夫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解析】

17.

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诗歌的篇章结构,属于技巧的范畴。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在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本题可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题干问的是“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是否违反了题意”,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篇章结构。抑扬:指的是在褒贬人、事、物的时候,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 可分两种:欲扬先抑法、欲抑先扬法。这首诗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18.

试题分析:第三句是全诗转关。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题干问的是“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这里有两问,前者是问“少妇的心理变化”,后者是问“杨柳色”勾起少妇幽怨情怀的原因。对于前者,考生应先到文中找出表现人物心情的内容,可以是景,可以是人的行为,也可以是情感词。第二问,应抓住“杨柳”这一意象。“杨柳”取谐音“留”之意,是古人送别之物。另外此题考查抒情手法“触景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以下小题。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20.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1.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1)本联描绘的是一幅萧瑟的边塞风光图。临近傍晚,荒芜的边城传来角声,有时高昂,有时呜咽,由原州城楼向外望去,泾河早已结冻,不再流淌。(2)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 “塞角高咽”是听觉和动态描写,“泾河不流”是视觉和静态描写。

21.“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ƒ“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意境和手法分析的题目,概括意境现简要描述,然后概括特征,此题的设问有些含糊,应为写景时运用什么手法,写景的角度有顺序、着眼点和手法,着眼点是视听结合,手法是动静结合,答题时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把握表达技巧。首先务必让学生熟悉所有的表达技巧。如何判断,不妨从理解诗人要写什么要表达什么而诗中写了什么入手。诗人要写什么,包括要写什么景,什么物,什么人,要表达什么情感。诗中写了什么则是理解诗中具体写了什么。如诗人要表现环境的寂静,却写了声音,就是以动衬静;诗人要写荷花,却写周围的环境,是用环境烘托。如该题中运用的“视听结合”。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情感的赏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主要词语有“异乡”“独上”“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贫官”“客”“离恨”。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把握思想情感。一定要注意诗歌情感的丰富性。可从理解诗中写了什么(人、事、物,即题材)入手。诗中写了什么,涉及哪些对象,这些对象大都是情感的指向,除此之外,几乎每一首诗都有诗人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都有指向诗人自己。如写战争,战争涉及到发动战争者,百姓,国家。对百姓的同情,对战争的厌恶,对国家的忧虑,对战争发动者的憎恨,这些都是可能的情感。如写送别,涉及友人和自己。写离别之时,是表达对友人的不舍;写友人离别之后的美好生活,是对友人的祝福;写友人离别后旅途的艰难,是对友人的关心和担忧。而其中又可能包含诗人向往或对自己的感慨。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