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古 松

王安石

森森直干百余寻,高入青冥不附林。

万壑风生成夜响,千山月照挂秋阴。

岂因粪壤栽培力,自得乾坤造化心。

廊庙乏材应见取,世无良匠勿相侵。

16.作者笔下的古松具有怎样的特点?松与人形成了怎样的一种关系?

17.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6.松之特点:(1)古松枝叶繁茂,躯干挺拔,高耸入云。(2)得天独厚,气势不凡,卓然独立,高洁脱俗。松与人之关系:以松喻人,松实为人的写照。

17.尾联表达了作者对前途命运的期望和担忧:作者希望得到有才识才者赏识提携,从而能施展自己的才能,为国效力;而又担心遇到平庸的人,使自己的才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委婉表达作者拒绝与庸人为伍的志趣。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首先运用古文翻译的方法,解读诗句,如“森森”写古松的繁茂;“直干百余寻”“高入青冥”写它枝干挺拔,高耸入云;“不附林”写它不随俗从众;“千山月照挂秋阴”写它的高洁。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古松的形象特点。作者意在借古松言志抒怀,所以通篇以松喻人,松实为人的写照。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诗选材即景抒情的两首同一主题、同一作者的诗歌,形式较新。此题考查对意象的分析,同一作者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不同的景物描写特点各不相同,要抓住诗句的主要意象。如“森森”写古松的繁茂;“直干百余寻”“高入青冥”写它枝干挺拔,高耸入云;“不附林”写它不随俗从众;“千山月照挂秋阴”写它的高洁。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古松的形象特点。作者意在借古松言志抒怀,所以通篇以松喻人,松实为人的写照。答题步骤先分别概括古松的特点,然后分别具体分析诗句所表现的的具体景色及特点。分析松和人的关系。

1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考查尾联作者的情感,分析的时候借助廊庙,指朝廷。“廊庙乏材应见取”是说如果国家需要,愿意为国效力。“世无良匠勿相侵”表达了作者拒绝与庸人为伍的志趣。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尾联里的内容分析,分析的时候借助廊庙,指朝廷。“廊庙乏材应见取”是说如果国家需要,愿意为国效力。“世无良匠勿相侵”表达了作者拒绝与庸人为伍的志趣。

14.对下面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淮中晚泊犊头

﹝宋﹞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升。

A. 全诗写晚泊之时的所见所感,通过意象的选择使用,营造了清雅脱俗的意境。

B. 首句点明所泊之地在环境方面的特点:春阴垂野,草色青青,四周氛围安宁静谧。

C. 二句中“一树明”的意思是,“幽花”的色彩仿佛让整株树的颜色都变得明亮起来。

D. 三四句将个人处境与周围事物间有不和谐揭示出来,展露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失意之情。

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根据选项设置可知,应从诗歌意象、诗歌意境、词语的含义及作者情感等角度分析选项是否正确。D项,“不和谐”错误。所以选D。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例这首诗歌结尾两句大意:夜里船泊牧犊头,人是静止的了,风雨潮水却是动荡不息的。这种动中观静,静中观动的艺术构思,使诗人与外界景物始终保持相当的距离,从而显示了一种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和风度。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感怀(其十)

方 岳

曩昔行藏已熟筹,最为一策是无求。看人面孔有何好,如此头颅只麽休。

草草园庐山北住,匆匆岁月水东流。莫因一片梧桐叶,瘦损能诗沈隐侯

[注]①此诗是作者仕途失意,退居乡里时所作。②行藏:《论语·述而》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之句,意为被任用就出仕,不被任用就退隐。后遂用“行藏”指行迹、出处。③只麽:这么,如此。④沈隐侯:指沈约。沈约(441年-513年),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卒谥隐,世称沈隐侯。

18.本诗题为“感怀”,请指出感怀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从抒情方式的角度简要分析诗人是怎样抒发情怀的?

19.请结合诗句赏析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18.①对过去仕途生活和如今田园生活的感怀。②直接抒情,如“最为一策是无求”“看人面孔有何好”;借景抒情(间接抒情),如“草草园庐山北住,匆匆岁月水东流”。

19.这首诗刻画了一个率性任情、超然物外、志在田园的诗人形象。首联“最为一策是无求”,写出了诗人对前生仕途的总结,与人无求,与世无争,将自我超脱于尘世之外。颈联和尾联写出了诗人随意地在山北建一间草屋住下,不会因为一片梧桐叶落而感伤,身体如沈隐侯般消瘦依然能诗善文,享受田园生活。

【解析】

18.

试题分析:本诗中“最为一策是无求”、“看人面孔有何好”都能够直接看出诗人的情感;而“草草园庐山北住,匆匆岁月水东流”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间接表现自己的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比如“最为一策是无求”、“看人面孔有何好”都能够直接看出诗人的情感;而“草草园庐山北住,匆匆岁月水东流”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间接表现自己的情感。

19.

试题分析:注意抓住诗歌中能够表现人物形象的重点词语“最为一策是无求”,以及颈联和尾联的景物描写“草草园庐山北住,匆匆岁月水东流。莫因一片梧桐叶,瘦损能诗沈隐侯”。具体可以概括为“率性任情、超然物外、志在田园”的人物形象。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人物形象的题目,分析时注意有理有据,首先用恰当词语对其人物形象进行概括,然后到诗歌中寻找相关诗句,分析论证 ,得出答案。此诗尤其要注意能够表现诗人志向的景物描写,“草草园庐山北住,匆匆岁月水东流。莫因一片梧桐叶,瘦损能诗沈隐侯”写出了诗人随意地在山北建一间草屋住下,不会因为一片梧桐叶落而感伤,身体如沈隐侯般消瘦依然能诗善文,享受田园生活的志趣,具体可以概括为“率性任情、超然物外、志在田园”的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玉楼春

(宋)钱惟演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

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注】①钱惟演,北宋临安人。一生仕宦显达,晚年谪迁随州。②尊,一作樽。

18.“城上风光莺语乱”句中“乱”有什么妙处?

19.宋人黄升在《花庵词选》中评论本词说:“此词暮年所作,词极凄婉。”词下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凄婉之情?请简要分析。

18.乱,此指黄莺鸟叫声繁杂;乱字写出了暮春时节热闹的春景,同时又融情于景另(暗)寄寓了作者不宁的心绪。

19.①诗人的精神状态、曾经的容颜在镜中不知不觉地衰老了,写出了老之已至的无可奈何的伤感。②昔日多病厌酒,如今只能借酒浇愁,唯恐美酒不够,抒发了诗人宦海沉浮的惆怅,仕途失意的绝望。

【解析】

18.

试题分析:题干中问的是“‘城上风光莺语乱’句中‘乱’有什么妙处”,这是考查诗歌的炼字技巧。“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城头上莺语唧唧,风光无限;城脚下烟波浩淼,春水拍岸,是一派春景。作者在这里是借景抒情,而不是因景生情,因此用粗线条勾勒春景,对于后面胡遣怀抒情反而有好处,因为它避免了可能造成的喧宾夺主在毛病。另外,作者对景物描写这样处理,仍有一番匠心在。首先,这两句是从城上和城下两处着墨描绘春景,这就给人以动的感觉。其次,又斟酌字句,使两句中的听觉与视觉形成对比,看的是风光、烟波之类,显得抽象朦胧;听的是莺语、涛声,显得具体真切。这样的描写,正能体现出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并非着意赏春,而是一片春声在侵扰着他,使他无计避春,从而更触发了满怀愁绪。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炼字类题目的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比如本题中的“乱”是形容黄莺鸟的叫声,本是热闹的情景,但到了诗人的耳中却扰乱了诗人的心绪。

1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词下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凄婉之情”,这是针对诗歌情感设题。“情怀渐觉成衰晚”,并不是虚写,而是有着充实的内容。钱惟演宦海沉浮几十年,能够“官兼将相,阶、勋、品皆第一”,靠的就是刘太后,因此,刘太后的死,对钱惟演确实是致命的一击。一贬汉东,永无出头之日,这对于一生“雅意柄用”的钱惟演来说,是一种无法忍受的痛苦,当时的情怀可想而知。“鸾镜朱颜惊暗换”,亦徐干《室思》诗“郁结令人老”之意,承上句而来。人不能自见其面,说是镜里面而始惊,亦颇入情。这两句从精神与形体两方面来感叹老之已至,充满了无可奈何的伤感之情。最后两句是全词的精粹,收得极有分量,使整首词境界全出。用酒浇愁是一个用滥了的主题,但这是运用得却颇出新意,原因正在于作者捕捉到对“芳尊”态度的前后变化,形成强烈对照,写得直率。以全篇结构来看,这也是最精彩的一笔,使得整首词由景入情,由粗及细,层层推进,最后“点睛”,形成所谓“警策句”,使整首词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境。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应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解答: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比如本题,“词下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凄婉之情”,这是针对诗歌的局部设题,考生除了关注下片,找出其中的情感词、景物和诗人的情态,还要关注诗歌的注释。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小题。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一样;“纳”字展开想象,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表现出诗人对月影和溪声的喜爱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一样;“纳”字展开想象,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表现出诗人对月影和溪声的喜爱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常规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具体意思而外,还应当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动为静等。第二步: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像,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本题“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一样; “纳”字展开想象,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表现出诗人对月影和溪声的喜爱之情。

阅读下面《南浦》一诗,完成下列小题。

南浦

王安石(宋)

南浦东冈二月时,物华撩我有新诗。

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

16.“鸭绿”“鹅黄”分别指什么?请具体说明。

17.第二句“物华撩我有新诗”中哪个词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16.“鸭绿”指的是因风粼粼而起的“鸭绿色”水光;;柔和的阳光映照下袅袅而垂的当是“鹅黄”色的新柳。“鸭绿”、“鹅黄”用的是借代。

17.“撩”字用得好,拟人化的手法,从侧面烘托了南浦风光旖旎,又点明引发诗歌创作激情的原因,令人遐思。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鸭绿粼粼起”由后面的粼粼起可知此处应是描写河水。“弄日鹅黄袅袅垂”由后面袅娜的低垂的修饰语,可知此处应该描写的是柳树。再思考这两种颜色与意象之间是什么关系呢?由李清照“应是绿肥红瘦”可判断此处运用借代。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鉴赏:1.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诗歌的意象:  诗歌的意象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  (一)象征性意象  (二)比喻性意象  (三)描述性意象  (四)通感性意象  2.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一般的短评写作时要注意先“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其他三个方面的鉴赏和评价一般也使用这个思路。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学者往往失却重点,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  鉴赏诗人形象的思路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方法一致,一般从其“社会地位”“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等方面入手。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不宜出现这些字眼,我们在这时借用的是它的方式和思路。  3.鉴赏作品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主要特征有:凝练性、形象性、情感性、跳跃性。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而这几个方面往往是合为一体的。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为名词。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尽量不要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并且,此时的借代一般是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来反映大的局面或情况,使句子形象具体。通俗的说,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此题主要考查艺术手法中借代的修辞手法。

17.

试题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炼字的基本内容:从大的范围来说,古典诗歌的炼字不出炼实词与炼虚词两个方面。  1.炼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 2.炼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3.炼数量词。优秀诗人的笔下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过去有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4.炼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递走后飞骑追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因此而使文义大为增光,那么,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更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字的美的消息 5.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此题主要炼动词。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官舍竹①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此诗为作者受小人毁谤,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是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僻的地方。

16.第三联中哪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7.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什么特征?主要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16.(1)“拂”和“侵”。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拂”即吹拂,竹声萧萧“拂琴”,写出竹声的美妙和含情;“影侵棋局”,是写竹的影子映在棋局上,似乎在与诗人同乐。

17.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不争春色、独守严寒、孤高自赏、坚贞不渝的高洁的品格。诗人托物言志,表现自己的孤高、坚贞不渝的情怀。

【解析】

1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的题,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整首诗歌内容及第三联“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的感知与理解,抓住关键字“拂”和“侵”,从这两个字的含义,运用的拟人修辞手法,描写出的竹声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角度分析作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看该字使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表现了怎样的景物或怎样的人物特征。——描 景象摹情态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看表达技巧的作用。— —点情景、表感情、谈作用。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中描写官舍竹的关键词语,描述性的词语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修饰性的词语可以直接提取作为答案,然后再根据竹子的人文属性概括作答。例如,“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可提取并概括为“不争春色”“独守严寒”“孤高自赏、坚贞不渝”。从人文属性的角度来思考,竹子也具有高尚的节操。整首诗歌都以描述竹子的特征及品性为主,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思考,写竹子自然是为了写人,即为了表达作者象竹子一样的节操,因此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题步骤:1.抓住自然特征:抓住描述性诗句,提炼概括。修饰成分,就直接提取,“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2.发掘人文属性:可以结合写作背景、情境以及意象的象征意义来考虑。很显然,作者写竹子也是为了赞美人,同时又可以知道,竹子象征着一种高尚的情操。然后再从托物言志的手法角度分析作答的情感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文后小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5.颔联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16.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15.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二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16.诗人不眠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解析】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意象特征和手法结合的题目,“烟”的特点应该好概括,诗句中佷明确“白”和“流”,手法第三句比喻比较明显,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诗句答出效果。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二是富有动态。诗人第三句用比喻的手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显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用“流”写山岚的动态,形象生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应明确诗歌的表达技巧所包括的内容,然后再对号入座。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 抒情。2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借物喻人、直抒胸臆、欲扬先抑、顺叙、倒叙、插叙、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用典、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渲染、虚笔、虚实结合、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动静结合、动静相衬、大手笔、层递、深化主旨、以小见大、点面结合、主次、远近、通感、白描、绘声绘色等)描写。3.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反语、反复、 对比、 对偶、 反问、设问、 引用。4.结构形式: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

1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情感题,分析原因要结合全诗,注意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惜”是“怜”“爱”的意思;“无家客”是客居他乡;“独”是孤独苦闷。 诗人不眠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现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典例拓展】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文后小题。

野 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 步

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21.两首诗分别刻画了怎样的野步者形象?

22. 这两首诗末尾两句都用了同一种手法表现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1.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了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者的形象。 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的形象。

22.这两首诗的第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 赵诗把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的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

【解析】

21.

试题分析: 周密的《野步》描写了和煦的风吹斜了麦陇的新稻,小青蛙再水洼草根处不停的叫着。多么羡慕那无忧无虑的蝴蝶啊,暂且沉醉在这春风过处的花田草甸吧。感受全诗,诗人华丽的意象搭配,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和悠然沉醉的心态。所以第一首诗描写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赵翼的《野步》描写了料峭的寒风催着换上了厚衣服,到附近的郊区原野去游玩。秋风最爱多管闲事了,它一来,不但把枫叶变红,还把人的头发变白了。所以第二首诗描写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 (1)细节刻画法。(2)烘托渲染法。(3)对比衬托法。(4)比兴牵引法。(5)抒情寄托法。

22.

试题分析: 周密的《野步》蝴蝶给人无忧无虑之感,烂醉,当然不是说诗人是酒鬼,而是一种心理感受,就两字:美哉~~ 愚以为,东风野草花实在很美,全盘托出了春的意象。赵翼的《野步》中“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①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慨形象地表达出来了;②枫叶红头发白本是自然地规律,作者却将其原因归结为秋风的“管闲事”,以悖于常理的方式来实现抒情上的曲折效果,无理而妙;③红、白使动用法,红、白色彩的对照配置,也最容易使人引起岁月无情、年华已逝的无限怅惘。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小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1)人歌人哭:语出《礼记,檀弓下》:“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意思是祭祀时可以在室内奏乐,居丧时可以在这里痛哭,也可以在这里宴聚国宾及会聚宗族。诗中借指宛溪两岸的人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

(2)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五湖,即太湖。

15.有人评价此诗“八句皆是眼前景,又皆非眼前影”。请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

16.尾联如何体现“惆怅”之情?请作简要分析。

15.四句诗融眼前之景与虚构之景为一炉。颔联描绘飞鸟在苍翠的山色之中来去出没,人歌人哭,和着水声一起随岁月流逝。这些并不只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世代在山中、水边常现之景,且“人歌人哭”又语出《礼记•植檀弓下》,意为世代繁衍生息,这一“色”一“声,’写尽了人生的悲喜,历史的轮回(合理解释即可)颈联展现了“雨中人家”与“落日楼台”这两种在现实中难以同时出现的景象,诗人别开生面地将属于同一地方获得的截然不同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隐隐表露出其内心的惆怅、悲凉之情

16.尾联用典、以景结情。借对一代名臣范蠢追慕而不可得的遗憾表达出仕途失落的惆怅;诗人的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以似烟如雾的景语作结,更表现其内心的茫然惆怅。

【解析】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的题目,诗歌的内容主要是概括诗句描绘的情景,答题时注意理解题干“八句皆是眼前景,又皆非眼前影”的内涵,诗融眼前之景与虚构之景为一炉。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结合颔联 和颈联的内容分析。颔联描绘飞鸟在苍翠的山色之中来去出没,人歌人哭,和着水声一起随岁月流逝。这些并不只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世代在山中、水边常现之景,且“人歌人哭”又语出《礼记•植檀弓下》,意为世代繁衍生息,这一“色”一“声,’写尽了人生的悲喜,历史的轮回。颈联展现了“雨中人家”与“落日楼台”这两种在现实中难以同时出现的景象,诗人别开生面地将属于同一地方获得的截然不同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隐隐表露出其内心的惆怅、悲凉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概括描绘的情景的题目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景象”,这里就要有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征,有些同学可能对景物的特征概括的不够准确,要重点区分是“喜”还是“哀”。答题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此题答题时注意理解题干“八句皆是眼前景,又皆非眼前影”的内涵,诗融眼前之景与虚构之景为一炉。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结合颔联 和颈联的内容分析。颔联描绘飞鸟在苍翠的山色之中来去出没,人歌人哭,和着水声一起随岁月流逝。这些并不只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世代在山中、水边常现之景,且“人歌人哭”又语出《礼记•植檀弓下》,意为世代繁衍生息,这一“色”一“声,’写尽了人生的悲喜,历史的轮回。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手法。由题干确定范围“尾联如何体现惆怅之情”,再根据“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选取最突出的、最明显的手法。结合注释②,尾联用典、以景结情。借对一代名臣范蠢追慕而不可得的遗憾表达出仕途失落的惆怅;诗人的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以似烟如雾的景语作结,更表现其内心的茫然惆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至少两种以上。如问“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可答一两种即可。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如本题结合注释②,尾联用典、以景结情。以似烟如雾的景语作结,更表现其内心的茫然惆怅。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