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小题。

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会,因寄此诗

白居易

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

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

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

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②酒对病眠人。

【注】①湖州的紫笋茶和常州的阳羡茶都被列为贡茶。二州刺史每年早春都要在两州毗邻的顾渚山境会亭举办盛大茶宴,邀请当时的社会名流共同品尝和审定贡茶的质量。②蒲黄:中药名。

20.这首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说明。

21.本诗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赏析。

20.①对朋友欢会品茶的羡慕,②自己未能赴会的遗憾,③疾病缠身的忧愁,④孤身一人的悲

21.①对比。将朋友品茶欢会的盛况和自己疾病缠身的境况对比,表达对朋友的羡慕和对自身的慨叹。②虚实结合。诗人虚写朋友与各界名流品茶的盛况,实写自己北窗之下独对药酒的现实,表达了对友人的羡慕和对自身的悲叹之情。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情感。只是每句诗各自有不同的角度,抒发情感的变化。认真阅读诗歌,分析诗人情感的变化,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即可。本诗的标题是“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会,因寄此诗”,结合注释①,诗歌的第一、二、三联抒发对朋友欢会品茶的羡慕。尾联“自叹花时北窗下”写出了自己未能赴会的遗憾,“病眠人”写出了疾病缠身的忧愁,“自叹”写出了孤身一人的悲苦。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诗歌中情感的表达主要有如下方式:一是直接抒情,二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三是用典抒情,四是托物言志。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四是涉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本诗的标题是“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会,因寄此诗”,结合注释①,诗歌的第一、二、三联抒发对朋友欢会品茶的羡慕。尾联“自叹花时北窗下”写出了自己未能赴会的遗憾,“病眠人”写出了疾病缠身的忧愁,“自叹”写出了孤身一人的悲苦。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手法。由题干确定范围,再根据“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判断出手法不止一种,只选取最突出的、最明显的一种。将朋友品茶欢会的盛况和自己疾病缠身的境况对比,表达对朋友的羡慕和对自身的慨叹。诗人虚写朋友与各界名流品茶的盛况,实写自己北窗之下独对药酒的现实,表达了对友人的羡慕和对自身的悲叹之情。注意答题的时候手法与分析用词要统一。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至少两种以上。如问“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可答一两种即可。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如本题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诗人通过想象,虚写朋友与各界名流品茶的盛况,实写自己北窗之下独对药酒的现实,表达了对友人的羡慕和对自身的悲叹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小题。

酒楼秋望

华岳【注】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色,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犹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华岳: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这首诗作于南宋晚期,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

20.与《过零丁洋》尾联相比,本诗尾联抒情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1.这首诗颔联写景精妙,请分三点简要分析。

20.①《过零丁洋》尾联通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为国家安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②本诗尾联前句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后句间接抒情,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的感情更加激越。

21.①俯视、仰视相结合(或空间层次由低到高)。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分明。②色彩鲜明艳丽。以“碧”“红”二字分别描绘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③以乐景写哀情,以美丽壮阔的秋景反衬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艺术手法。由题干可知主要考查抒情方式,两首诗比较阅读,选取最突出的、最明显的两种手法分析。《过零丁洋》尾联通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为国家安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本诗尾联前句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后句间接抒情,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的感情更加激越。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至少两种以上。常见的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本题主要考查抒情方式的比较,本诗尾联前句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后句间接抒情,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的感情更加激越。答题时要注意每条中手法和分析。

21.

试题分析:此题分析颔联的写景,“秋水碧连天一色,暮霞红映日三竿”。分析两句诗描写景色的特点时,借助“碧”“红”等内容分析。题干要求分三点分析,俯视、仰视相结合(或空间层次由低到高)。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分明。色彩鲜明艳丽。以“碧”“红”二字分别描绘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以乐景写哀情,以美丽壮阔的秋景反衬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诗选材即景抒情的颔联内容分析。此题考查对写景特点的分析,同一作者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不同的景物描写特点各不相同,要抓住两句诗的主要意象“秋水”“暮霞”的描写词语“碧”“红”修饰词,“秋水”“映日”的观察角度。答题步骤先分别概括两句景色特点,然后分别具体分析两句诗所表现的的具体景色及特点。结合全诗的情感分析,本题以乐景写哀情,以美丽壮阔的秋景反衬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以下小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 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①路云遮寺, 清弋江②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③, 我心悬旆④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 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 此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①九华山,是从宣州至舒州的必经之处。 ②青弋江,河流名称,在宣州西。③的的:鲜明的样子。④旆:古时旌旗末端形状像燕尾的飘带,泛指旌旗。

19.请简要赏析本诗的颔联景物描写的巧妙之处。

20.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颈联、尾联简要分析。

19.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悬想中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眼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不露痕迹地介绍了环境,交代了送行地点,画面形象而鲜明,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0.有对朋友的祝福,更多的是离别之时怅然若失,孤独之感;前途迷茫无着之感。裴坦刚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而杜牧的心情是两样的。他宦海浮沉,不很得意,现在要与好友离别,两人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现在却不能一同回去了,想到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多么寂寞。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颔联两句“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展示了两幅美景。一幅是悬想中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九华山是中国fó jiāo 四大名山之一,有“佛国仙城”之称。山在池州青阳(今属安徽)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九华山路”暗示裴坦的行程。一幅是眼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青弋江在宣城西,江水绀碧,景色优美。“清弋江村”,点明送别地点。“云遮寺”,“柳拂桥”,最能体现地方风物和季节特色,同时透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这里以形象化描绘代替单调冗长的叙述,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两句一写山间,一写水边,一写远,一写近,一写虚景,一写实景,静景中包含着动态,画面形象而鲜明,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写景的五个特色:一、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去描写景物。我们在阅读时,读出这些角度的话,就能读懂诗歌写景的特色。(1)空间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2)色彩角度: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了。(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作者的感觉是又一个鉴赏角度。二、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手法。最常见的是一些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前者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后者如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或以虚写实),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王昌龄《送魏二》前两句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句虚景,想象别后的情景,虚实结合,扩大意境,深化主题。表现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加精彩,赏析时当然不能错过了。三、从诗歌的结构特点角度赏析。古诗讲究起承转合,词一般上片写景叙事,下片抒情议论,如果一首诗词没有按一般规律写作,那在结构上就会有自己的特色,鉴赏时需要对这方面的特点加以分析。或一句一景,或句句写景,或景语作结,或前后照应好,结构严谨。这些都是诗歌结构方面的特色,是赏析时容易忽略的,我们一定要有结构观念,从结构角度鉴赏诗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前面提到的王维的《田园乐》,依次写了红桃、绿柳、落花、啼莺,一句一景,并且“落花”照应“桃红”“莺啼”照应“柳绿”,使诗歌结构严谨,这一点同样可以成为这首诗写景的一大亮点,而不应只看到它色彩方面的特色。四、从锤炼字词的角度赏析。古人写诗非常注重字词的锤炼,留下了如“一字师”的佳话,“推敲”的故事,鉴赏时抓住这些运用传神的字词,可以了解所写景物的特点,营造的意境,表达的感情,甚至可以了解一首诗的结构特点。“昨夜一枝开”“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遥看瀑布挂前川”……诗句中都有运用传神的字眼,这些字眼的运用,把整个景物都写活了,能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一个字就惟妙惟肖的再现了景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鉴赏诗歌怎能把这些遗忘呢?五、从修辞角度赏析。文学作品描写景物离不开修辞的运用,修辞能把景物写活,古典诗歌也不例外,写景诗句中同样也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互文、设问、反问等,这些修辞不仅能形象生动地再现事物的特征,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作者感情,也能使诗歌语句整齐,体现音乐美。鉴赏时同样不能忽视修辞的欣赏。“露似真珠月似弓”这句写景的诗句只能从修辞的角度探讨其妙处,探讨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该题中应从“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五、六句叙写行者与送行者的不同心境:裴坦刚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所以,尽管是在离别的时刻,也仍然乐观、开朗;而杜牧宦海浮沉,颇失意,面对离别,一种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感觉油然而生。最后两句写出了只身回京城的寂寞感。诗的前半部分的环境描写与后半部分诗人惆怅的心情构成强烈对比:江南的早春,空气是那样清新,阳光是那样明亮,芳草是那样鲜美,人(裴坦)是那样倜傥风流,热情自信,周围一切都包孕着生机,充满了希望;而自己呢?并没有因此感到高兴,反而受到刺激,这更加深了内心的痛苦。这里是以江南美景反衬人物的满腹愁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把握思想情感。一定要注意诗歌情感的丰富性。可从理解诗中写了什么(人、事、物,即题材)入手。诗中写了什么,涉及哪些对象,这些对象大都是情感的指向,除此之外,几乎每一首诗都有诗人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都有指向诗人自己。如写战争,战争涉及到发动战争者,百姓,国家。对百姓的同情,对战争的厌恶,对国家的忧虑,对战争发动者的憎恨,这些都是可能的情感。如写送别,涉及友人和自己。写离别之时,是表达对友人的不舍;写友人离别之后的美好生活,是对友人的祝福;写友人离别后旅途的艰难,是对友人的关心和担忧。而其中又可能包含诗人向往或对自己的感慨。如该题中 “寂寥”从中分析出寂寞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古 松

王安石

森森直干百余寻,高入青冥不附林。

万壑风生成夜响,千山月照挂秋阴。

岂因粪壤栽培力,自得乾坤造化心。

廊庙乏材应见取,世无良匠勿相侵。

16.作者笔下的古松具有怎样的特点?松与人形成了怎样的一种关系?

17.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6.松之特点:(1)古松枝叶繁茂,躯干挺拔,高耸入云。(2)得天独厚,气势不凡,卓然独立,高洁脱俗。松与人之关系:以松喻人,松实为人的写照。

17.尾联表达了作者对前途命运的期望和担忧:作者希望得到有才识才者赏识提携,从而能施展自己的才能,为国效力;而又担心遇到平庸的人,使自己的才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委婉表达作者拒绝与庸人为伍的志趣。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首先运用古文翻译的方法,解读诗句,如“森森”写古松的繁茂;“直干百余寻”“高入青冥”写它枝干挺拔,高耸入云;“不附林”写它不随俗从众;“千山月照挂秋阴”写它的高洁。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古松的形象特点。作者意在借古松言志抒怀,所以通篇以松喻人,松实为人的写照。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诗选材即景抒情的两首同一主题、同一作者的诗歌,形式较新。此题考查对意象的分析,同一作者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不同的景物描写特点各不相同,要抓住诗句的主要意象。如“森森”写古松的繁茂;“直干百余寻”“高入青冥”写它枝干挺拔,高耸入云;“不附林”写它不随俗从众;“千山月照挂秋阴”写它的高洁。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古松的形象特点。作者意在借古松言志抒怀,所以通篇以松喻人,松实为人的写照。答题步骤先分别概括古松的特点,然后分别具体分析诗句所表现的的具体景色及特点。分析松和人的关系。

1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考查尾联作者的情感,分析的时候借助廊庙,指朝廷。“廊庙乏材应见取”是说如果国家需要,愿意为国效力。“世无良匠勿相侵”表达了作者拒绝与庸人为伍的志趣。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尾联里的内容分析,分析的时候借助廊庙,指朝廷。“廊庙乏材应见取”是说如果国家需要,愿意为国效力。“世无良匠勿相侵”表达了作者拒绝与庸人为伍的志趣。

14.对下面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淮中晚泊犊头

﹝宋﹞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升。

A. 全诗写晚泊之时的所见所感,通过意象的选择使用,营造了清雅脱俗的意境。

B. 首句点明所泊之地在环境方面的特点:春阴垂野,草色青青,四周氛围安宁静谧。

C. 二句中“一树明”的意思是,“幽花”的色彩仿佛让整株树的颜色都变得明亮起来。

D. 三四句将个人处境与周围事物间有不和谐揭示出来,展露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失意之情。

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根据选项设置可知,应从诗歌意象、诗歌意境、词语的含义及作者情感等角度分析选项是否正确。D项,“不和谐”错误。所以选D。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例这首诗歌结尾两句大意:夜里船泊牧犊头,人是静止的了,风雨潮水却是动荡不息的。这种动中观静,静中观动的艺术构思,使诗人与外界景物始终保持相当的距离,从而显示了一种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和风度。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感怀(其十)

方 岳

曩昔行藏已熟筹,最为一策是无求。看人面孔有何好,如此头颅只麽休。

草草园庐山北住,匆匆岁月水东流。莫因一片梧桐叶,瘦损能诗沈隐侯

[注]①此诗是作者仕途失意,退居乡里时所作。②行藏:《论语·述而》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之句,意为被任用就出仕,不被任用就退隐。后遂用“行藏”指行迹、出处。③只麽:这么,如此。④沈隐侯:指沈约。沈约(441年-513年),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卒谥隐,世称沈隐侯。

18.本诗题为“感怀”,请指出感怀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从抒情方式的角度简要分析诗人是怎样抒发情怀的?

19.请结合诗句赏析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18.①对过去仕途生活和如今田园生活的感怀。②直接抒情,如“最为一策是无求”“看人面孔有何好”;借景抒情(间接抒情),如“草草园庐山北住,匆匆岁月水东流”。

19.这首诗刻画了一个率性任情、超然物外、志在田园的诗人形象。首联“最为一策是无求”,写出了诗人对前生仕途的总结,与人无求,与世无争,将自我超脱于尘世之外。颈联和尾联写出了诗人随意地在山北建一间草屋住下,不会因为一片梧桐叶落而感伤,身体如沈隐侯般消瘦依然能诗善文,享受田园生活。

【解析】

18.

试题分析:本诗中“最为一策是无求”、“看人面孔有何好”都能够直接看出诗人的情感;而“草草园庐山北住,匆匆岁月水东流”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间接表现自己的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比如“最为一策是无求”、“看人面孔有何好”都能够直接看出诗人的情感;而“草草园庐山北住,匆匆岁月水东流”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间接表现自己的情感。

19.

试题分析:注意抓住诗歌中能够表现人物形象的重点词语“最为一策是无求”,以及颈联和尾联的景物描写“草草园庐山北住,匆匆岁月水东流。莫因一片梧桐叶,瘦损能诗沈隐侯”。具体可以概括为“率性任情、超然物外、志在田园”的人物形象。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人物形象的题目,分析时注意有理有据,首先用恰当词语对其人物形象进行概括,然后到诗歌中寻找相关诗句,分析论证 ,得出答案。此诗尤其要注意能够表现诗人志向的景物描写,“草草园庐山北住,匆匆岁月水东流。莫因一片梧桐叶,瘦损能诗沈隐侯”写出了诗人随意地在山北建一间草屋住下,不会因为一片梧桐叶落而感伤,身体如沈隐侯般消瘦依然能诗善文,享受田园生活的志趣,具体可以概括为“率性任情、超然物外、志在田园”的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玉楼春

(宋)钱惟演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

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注】①钱惟演,北宋临安人。一生仕宦显达,晚年谪迁随州。②尊,一作樽。

18.“城上风光莺语乱”句中“乱”有什么妙处?

19.宋人黄升在《花庵词选》中评论本词说:“此词暮年所作,词极凄婉。”词下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凄婉之情?请简要分析。

18.乱,此指黄莺鸟叫声繁杂;乱字写出了暮春时节热闹的春景,同时又融情于景另(暗)寄寓了作者不宁的心绪。

19.①诗人的精神状态、曾经的容颜在镜中不知不觉地衰老了,写出了老之已至的无可奈何的伤感。②昔日多病厌酒,如今只能借酒浇愁,唯恐美酒不够,抒发了诗人宦海沉浮的惆怅,仕途失意的绝望。

【解析】

18.

试题分析:题干中问的是“‘城上风光莺语乱’句中‘乱’有什么妙处”,这是考查诗歌的炼字技巧。“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城头上莺语唧唧,风光无限;城脚下烟波浩淼,春水拍岸,是一派春景。作者在这里是借景抒情,而不是因景生情,因此用粗线条勾勒春景,对于后面胡遣怀抒情反而有好处,因为它避免了可能造成的喧宾夺主在毛病。另外,作者对景物描写这样处理,仍有一番匠心在。首先,这两句是从城上和城下两处着墨描绘春景,这就给人以动的感觉。其次,又斟酌字句,使两句中的听觉与视觉形成对比,看的是风光、烟波之类,显得抽象朦胧;听的是莺语、涛声,显得具体真切。这样的描写,正能体现出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并非着意赏春,而是一片春声在侵扰着他,使他无计避春,从而更触发了满怀愁绪。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炼字类题目的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比如本题中的“乱”是形容黄莺鸟的叫声,本是热闹的情景,但到了诗人的耳中却扰乱了诗人的心绪。

1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词下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凄婉之情”,这是针对诗歌情感设题。“情怀渐觉成衰晚”,并不是虚写,而是有着充实的内容。钱惟演宦海沉浮几十年,能够“官兼将相,阶、勋、品皆第一”,靠的就是刘太后,因此,刘太后的死,对钱惟演确实是致命的一击。一贬汉东,永无出头之日,这对于一生“雅意柄用”的钱惟演来说,是一种无法忍受的痛苦,当时的情怀可想而知。“鸾镜朱颜惊暗换”,亦徐干《室思》诗“郁结令人老”之意,承上句而来。人不能自见其面,说是镜里面而始惊,亦颇入情。这两句从精神与形体两方面来感叹老之已至,充满了无可奈何的伤感之情。最后两句是全词的精粹,收得极有分量,使整首词境界全出。用酒浇愁是一个用滥了的主题,但这是运用得却颇出新意,原因正在于作者捕捉到对“芳尊”态度的前后变化,形成强烈对照,写得直率。以全篇结构来看,这也是最精彩的一笔,使得整首词由景入情,由粗及细,层层推进,最后“点睛”,形成所谓“警策句”,使整首词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境。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应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解答: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比如本题,“词下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凄婉之情”,这是针对诗歌的局部设题,考生除了关注下片,找出其中的情感词、景物和诗人的情态,还要关注诗歌的注释。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小题。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一样;“纳”字展开想象,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表现出诗人对月影和溪声的喜爱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一样;“纳”字展开想象,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表现出诗人对月影和溪声的喜爱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常规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具体意思而外,还应当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动为静等。第二步: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像,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本题“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一样; “纳”字展开想象,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表现出诗人对月影和溪声的喜爱之情。

阅读下面《南浦》一诗,完成下列小题。

南浦

王安石(宋)

南浦东冈二月时,物华撩我有新诗。

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

16.“鸭绿”“鹅黄”分别指什么?请具体说明。

17.第二句“物华撩我有新诗”中哪个词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16.“鸭绿”指的是因风粼粼而起的“鸭绿色”水光;;柔和的阳光映照下袅袅而垂的当是“鹅黄”色的新柳。“鸭绿”、“鹅黄”用的是借代。

17.“撩”字用得好,拟人化的手法,从侧面烘托了南浦风光旖旎,又点明引发诗歌创作激情的原因,令人遐思。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鸭绿粼粼起”由后面的粼粼起可知此处应是描写河水。“弄日鹅黄袅袅垂”由后面袅娜的低垂的修饰语,可知此处应该描写的是柳树。再思考这两种颜色与意象之间是什么关系呢?由李清照“应是绿肥红瘦”可判断此处运用借代。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鉴赏:1.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诗歌的意象:  诗歌的意象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  (一)象征性意象  (二)比喻性意象  (三)描述性意象  (四)通感性意象  2.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一般的短评写作时要注意先“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其他三个方面的鉴赏和评价一般也使用这个思路。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学者往往失却重点,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  鉴赏诗人形象的思路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方法一致,一般从其“社会地位”“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等方面入手。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不宜出现这些字眼,我们在这时借用的是它的方式和思路。  3.鉴赏作品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主要特征有:凝练性、形象性、情感性、跳跃性。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而这几个方面往往是合为一体的。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为名词。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尽量不要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并且,此时的借代一般是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来反映大的局面或情况,使句子形象具体。通俗的说,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此题主要考查艺术手法中借代的修辞手法。

17.

试题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炼字的基本内容:从大的范围来说,古典诗歌的炼字不出炼实词与炼虚词两个方面。  1.炼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 2.炼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3.炼数量词。优秀诗人的笔下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过去有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4.炼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递走后飞骑追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因此而使文义大为增光,那么,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更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字的美的消息 5.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此题主要炼动词。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官舍竹①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此诗为作者受小人毁谤,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是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僻的地方。

16.第三联中哪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7.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什么特征?主要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16.(1)“拂”和“侵”。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拂”即吹拂,竹声萧萧“拂琴”,写出竹声的美妙和含情;“影侵棋局”,是写竹的影子映在棋局上,似乎在与诗人同乐。

17.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不争春色、独守严寒、孤高自赏、坚贞不渝的高洁的品格。诗人托物言志,表现自己的孤高、坚贞不渝的情怀。

【解析】

1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的题,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整首诗歌内容及第三联“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的感知与理解,抓住关键字“拂”和“侵”,从这两个字的含义,运用的拟人修辞手法,描写出的竹声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角度分析作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看该字使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表现了怎样的景物或怎样的人物特征。——描 景象摹情态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看表达技巧的作用。— —点情景、表感情、谈作用。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中描写官舍竹的关键词语,描述性的词语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修饰性的词语可以直接提取作为答案,然后再根据竹子的人文属性概括作答。例如,“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可提取并概括为“不争春色”“独守严寒”“孤高自赏、坚贞不渝”。从人文属性的角度来思考,竹子也具有高尚的节操。整首诗歌都以描述竹子的特征及品性为主,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思考,写竹子自然是为了写人,即为了表达作者象竹子一样的节操,因此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题步骤:1.抓住自然特征:抓住描述性诗句,提炼概括。修饰成分,就直接提取,“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2.发掘人文属性:可以结合写作背景、情境以及意象的象征意义来考虑。很显然,作者写竹子也是为了赞美人,同时又可以知道,竹子象征着一种高尚的情操。然后再从托物言志的手法角度分析作答的情感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