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3.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4.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3.借物咏怀 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手法
14.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解析】
13.
试题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要立足诗歌的全篇,即使是就诗歌的某一句来理解诗歌的情感也结合上下语境,乃至全篇。具体鉴赏时,要结合题目,要找出诗歌意象并把握意象的特征。有时还要联系作者,有注释,还要结合注释。表达技巧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解题时应先明确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指出诗中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如对比,要阐明诗歌中是什么与什么构成了对比,且对比点要具体、准确,回答要具体。最后要阐明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效果。而表达效果常涉及到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本诗是借助画眉鸟这一诗歌形象来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因此,要先分析画眉鸟的形象特点。画眉那时候在林间飞来飞去,随自己喜欢唱着婉转动听的歌儿,在高高低低的树林里翩舞,在万紫千红的山花丛里穿行。今天才知道关在华美的金笼里,怎比得上树林中的自由欢欣?可见诗人对“林间自在啼”多么欣赏,这儿以“锁向金笼”与之对比,更见出诗人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心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有叹①
杜甫
壮心久零落,白首寄人间。
天下兵常斗,江东客②未还。
穷猿号雨雪,老马怯关山。
武德③开元际,苍生岂重攀。
[注] ①此诗句为杜甫晚年的作品。
②江东客:诗人自称。③武德:唐高祖的年号。开元:唐玄宗的年号。武德至开元时期,是唐朝治理最好的时期。
16.诗的第二联描写了诗人怎样的处境?第三联中“穷猿”“老马”两个意象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7.有人评论此诗“虽身在苦难,却心系苍生”,请结合诗的首联和尾联作简要分析。
16.第二联描写了诗人处于战乱之中,客居在外不能回乡的境况。第三联中,诗人写处于困境的猿猴在雨雪中哀嚎,归途中的老马望着关山而泣。诗人以“穷猿”、“老马”来比拟自己,表达了诗人处境穷困、有乡难回的哀伤之情,寓情于物,含蕴深沉。
17.首联写自己的壮志早已衰退,年老白头而寄居他乡,抒发的是个人壮志难酬的感慨。尾联,诗人感叹当今的百姓难以过上武德至开元时期那样的盛世安定生活了,在对百姓所遭受的苦难作哀伤的同时,又蕴含着一种希望国家兴旺昌盛,百姓生活安定的心系苍生的情怀。
【解析】
1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等。表达技巧的一般答题思路是:准确地判定的手法,然后对手法进行解说,最后指出表达效果。而表达效果的表述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内容本身,一是所表达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唐)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登崖州城作 (唐)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此诗是李德裕63岁被贬至海南时所作,诗人被贬之前官至宰相。
20.两诗都着一“望”字,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不同?
21.《登崖州城作》三、四句表达曲折委婉,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孟诗之“望”是极力远望友人离去的方向,通过这一“望”字,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无限牵挂的痛苦之情。
李诗之“望”是登楼远望帝京所在的方向,引领下文的景物描写,既表达了对国君的眷念和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
21.三、四句寓情于景;不说无法离开,而说山极力挽留;不说有重重障碍,却说山层层簇拥;表面写山对我充满感情,实则表达不得归京的痛苦之情。
【解析】
20.
试题分析:分别分析“望”在两首诗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全诗描写了作者被贬的境遇和不能回归的深沉忧伤,情调悲怆沉郁。诗中只说“望帝京”,只说这“望帝京”的“高楼”远在群山环绕的天涯海角,通篇到底,并没有抒写政治的愤慨,迁谪的哀愁,语气是优游不迫,舒缓而宁静的。然而正是在这优游不迫、舒缓宁静的语气之中,包孕着无限的忧郁与感伤。它的情调是深沉而悲凉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小题。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解: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梅花:《梅花落》·曲牌名。
23.诗歌首句提及的“迁客”当指西汉贾谊,作者借他来表达自己的什么心情?
24.《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江城五月,恰逢初夏,当然无梅,可是耳闻笛声吹寒,不觉眼前便有梅花漫天飘飞。作者运用的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23.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抒发了诗人迁谪之感、去国之情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含有自我辩白之意。
24.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运用了通感(移觉)修辞手法,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解析】
23.
试题分析:乾元元年(758),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东归,途经江夏时他写了这首诗。在诗中,作者以贾谊自比,表现了他流放遇赦后仍然惆怅不已的胸怀和对政治前途绝望的难受心情。李白流放夜郎,本属冤枉,他在途中遇赦又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并非皇帝专门给他的恩惠。诗人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于是紧扣《梅花落》的笛声,将听觉感受转变为视觉感受,以“五月落梅花”这一凄凉景象来渲染被贬谪的忧愁,因而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量。本诗用典精当,联想丰富,轻快流畅,十分难得。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王琦注引郭茂倩《乐府诗集》对此调的题解说:"《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使诗人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同时使诗人联想到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历史传说。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就是诗论家所说的"通感"。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清代的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唐诗别裁》卷二十)这首七言绝句,正是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见长,使读者从"吹玉笛"、"落梅花"这些眼前景、口头语,听到了诗人的弦外之音。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文后各下题。
夜 雨
黄景仁
潇潇冷雨洒轻尘,僵卧空斋百感新。
旱久喜滋栽麦陇,泥深恐阻寄书人。
希声或变中宵雪,贵价先愁来日薪。
岁暮柴门寒较甚,可堪此夜倍思亲。
【注】黄景仁,清代诗人,文学家。黄景仁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三年(1768)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
17.诗的颔联在写作手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18.本诗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相比,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7.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把久旱逢雨后为农人感到高兴与害怕雨后道路泥泞,为自己寄信的人难以到来的担忧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矛盾复杂的心情。
18.李商隐的诗开头两句表达孤寂之情和对妻子(或友人)深深的思念,后两句设想未来重逢谈心的欢愉,反衬今夜的孤寂和不能回去的无奈。而本诗表达的情感比较复杂,既有对夜雨的喜爱,又有在外漂泊的孤独、书信受阻的担忧、生计没有着落的痛苦,还有深切的思乡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
17.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是对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比较情感的异同,注意抓住诗中的关键词语作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遣悲怀①
元稹
谢公②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③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注】
①元稹的原配夫人韦氏病逝后,元稹写了不少悼亡诗,此为其中一首。
②谢公:指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他的侄女谢道韫。
③黔娄:战国时齐国的一位贫士。
15.首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6.颔联和颈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妻子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15.用典。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引出后文对韦氏婚后艰苦生活的描写,间接表达了诗人对亡妻的追怀悼念之情。
16.诗人笔下的妻子是一位能关心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女性形象。颔联借写妻子为自己翻箱寻衣、卖钗沽酒,表现妻子对自己的关心体贴;颈联借写妻子甘于以野菜充饥、以槐树落叶为柴,表现其安于贫苦的美好品德。
【解析】
试题分析:
15.题干问的是“首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题干明确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一、二句运用典故,说明妻子屈身下嫁;“百事乖”指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结合诗句具体内容答题。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典故,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16.题干问的是“颔联和颈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妻子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人物形象。赏析作者的形象,一定要回到原诗中抓住概述诗人生平经历或形象的句子。中间四句是说:看到我没有可替换的衣服,就翻箱倒柜去搜寻;我身边没钱,缠着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金钗去换钱。平常家里只能用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她却吃得很香甜;没有柴烧,她便靠老槐树飘落的枯叶以作薪炊。这几句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地描绘出贤妻的形象。同时,句句浸透着诗人对妻子的赞叹与怀念的深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中的形象是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人物、景色、事物(后两种合称景物)。人物又分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但在诗歌中,多注重形象的“神”,即内在的精神形象。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诗人之外的特定形象或五的形象。叙事诗或有叙事成分的诗多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抒情诗大多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神游无极的形象。★人物形象的分类: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陆游《书愤》等)。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夜归鹿门歌》等)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陈子昂《等幽州台歌》陆游《书愤》等)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辛弃疾的诗词《示儿》《破阵子》《京口北古亭怀古》)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凉州词》《出塞》《兵车行》等)8.爱恨情长的形象。(柳永《雨霖铃》)★人物形象鉴赏题的一般问法:诗歌刻画了一个什么人物形象或者概括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大体的一般格式:(1)本诗刻画了一个什么什么的人物形象(特点加身份)(2)例举特点后点明身份。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过华清宫①
(唐)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过华清宫
(唐)杜牧
新丰绿树起黄埃, 数骑渔阳探使回②。
霓裳一曲千峰上, 舞破中原始下来。
【注】①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是唐明皇与杨贵妃游乐之地。②安禄山有谋反之心,玄宗遣使前去打探虚实。使者受安禄山贿赂,归后盛赞其忠心,玄宗信以为真,自此更是高枕无忧。
16.这两首诗分别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17.这两首诗都是咏史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16.李约诗,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咏史感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杜牧诗,“舞破中原”,显然这是极度的夸张,轻歌曼舞纵不能直接“破中原”,中原之破却实实在在是由统治者无尽无休的沉醉于歌舞造成。如此夸张才能能表现统治者醉生梦死的程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国破家亡的严重后果。
17.同:两首诗表达都了对荒淫误国、耽于享乐的统治者的讽刺与批判。异:前一首“故宫惟有树长生”还表达了作者对王朝兴衰的感叹。华清宫是唐代离宫,以温泉汤池即华清池而著称,地处今陕西省临潼县骊山北麓。据文献记载,唐贞观十八年,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天宝六年,改名为华清宫。当时台殿环列,盛况空前。因为这里有温泉,气候和暖,所以每年十月,以唐玄宗为首的达官权贵便迁到这里避寒,待过了隆冬岁末,春暖花开,再回长安。可以这样说,华清宫是与帝王的奢侈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提到这个名字,人们很自然地就想到唐代诗人杜牧的名诗《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作者讽刺统治者穷奢极欲而误国的倾向是鲜明的,华清宫与奢侈也就成了同义词。但安史之乱后皇帝很少游幸,至唐末已经废圮,五代成为道观。
【解析】
16.
试题分析:注意答出“对比”“夸张”的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解释,最后分析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注意答出“对比”“夸张”的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解释,最后分析效果。
17.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句中的“游乐”“惟有树长生”“黄埃”和“霓裳”以及注释中的相关内容作答。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句中的“游乐”“惟有树长生”“黄埃”和“霓裳”以及注释中的相关内容作答。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6.本诗抒发了哪些思想感情?
17.颈联在抒情方法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16.本诗抒发了悲秋之情、对故乡的思念及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17.颈联在抒情方法上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孤舟一系故园心”是直抒胸臆,表达强烈的思乡情怀;“丛菊两开他日泪”是间接抒情,由眼前的菊花想到以前故园的菊花,禁不住落泪,借以抒发羁旅的凄伤和对故乡的思念。
【解析】
试题分析:
16.解答该题,应当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考虑,本诗标题“秋兴”,是“遇秋而遣兴”的意思,或感秋生情之意。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由此可以得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分析诗歌所用的抒情手法,主要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考虑: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衬托(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反衬有以声衬静和以动衬静)、渲染、象征、托物言志、抑扬、以小见大。明确这些,结合诗歌具体内容找出哪里是直接抒情,哪些是间接抒情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下面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通过想象再现诗中场景。请补写其中划线句子的场景,要求:①突出人物的神态动作;②想象合理;③字数不超过50字。
渭川田家
[唐] 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夕阳西下,余晖披洒,映照着村落四野,村巷深处到处都是晚归的牛羊。 。野鸡呜叫,声声在耳,满眼是已经秀穗的小麦,树上的桑叶稀稀落落,想必那吃足桑叶的蚕儿早已休眠,丰年在望,想想都让人高兴。劳作的农民荷锄归来,停下脚步与老人悠闲地聊天,开心地谈着收成,久久不愿离去。此情此景安逸舒心,让人羡慕,令我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式微,式微,胡不归?”
一位慈祥的老人正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拄着拐杖,倚着院门,伫望、迎候着孙儿的归来。
【解析】
试题分析:①句扣住原诗中的“念”字和“候”字,不难想象出长者热切惦念孙儿的神情;②句农夫劳作归来,见面却依依而语,可见心境平和,生活闲适。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扩写要注意题干的要求。结合题干的提示信息,抓住原句的主要词语,结合上下诗句内容分析,注意结合整首诗的情感分析。如本题,题干“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突出人物的神态动作”,找出“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里的动词“念”“候”等,通过合理的想象,结合下面的人物“老人”“农民”扩写,如一位慈祥的老人正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拄着拐杖,倚着院门,伫望、迎候着孙儿的归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