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释: 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
(1)人说三、四句中的“吹”和“惹”用得巧妙,请简要赏析。
(2)结合全诗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对抒情起什么作用?本诗抒发了什么感情?
【小题1】“吹”“惹”二字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委婉而奇巧。不说自己愁重难遣,却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赖,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将恨引长。
【小题2】一、二句春天明媚动人,生机盎然,三、四句抒情,转写愁思,前咏美好之景,全为春恨做铺垫。以乐景写哀情,情感表达婉曲深刻。全诗抒发了诗人遭贬后内心的愁思。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意答出“拟人”的修辞手法,然后具体分析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字和炼意两个方面考虑。
【小题2】首先答出景物的特征,然后结合诗句在诗中的位置分析作用,作用要从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答题时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此题是开头,注意从开头的作用和景物的作用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目。
月
杜甫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闲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③故故:常常;频频。
21. 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1.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22. “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__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解析】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题目问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要分析诗人所描写的月下景色,结合诗人的生平和抓住诗中的“万里”“夜久”“泪”等词语来分析。“万里”,体现了杜甫颠沛流离、四处漂泊的生活境况。“夜久”,寓意着他是一位夜行者,孤独、凄凉,惟有那高悬的月亮陪伴着诗人度过无数个不眠之夜。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本题借助对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诗人的凄凉伤感之情。此题注意结合诗人杜甫的生平抓住 “泪”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22.
试题分析:本题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用的妙处。要求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任选两个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要指出这两个词描写的对象,还要这一对象的特征。“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__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此类题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实在不会描述翻译诗句也可;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无论怎样答,一定要答出该字描写的对象,该对象有何特征。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沧浪亭怀贯之
苏舜钦
沧浪独步亦无悰,聊上危台四望中。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20.本诗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
21.诗中第四句“日光穿竹翠玲珑”,有人认为这句景色描写实在妙极,但也有人认为改作“日光穿竹翠朦胧”更好,你觉得哪种更好?请说明理由。
20.颈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颈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眼前景象的萧条之意,更加重了对昔日朋友的怀念之情。
21.“日光穿竹翠玲珑”好。日光穿过竹林,翠绿的竹子越发玲珑可爱,在这么惬意的红林翠竹间,本来正宜会集朋友把酒吟诗,但酒友不在,诗社亦凋,以乐景写哀情,自然地引起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日光穿竹翠朦胧”好。日光穿过竹林,竹子原本翠绿的颜色因耀眼的阳光变得模糊,与上句“深秋的金红色在林中也黯淡了许多”相照应,描绘了一幅清冷的画面,借景抒情,以抒发思念友人的寂寥之情。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在分析时,首先要了解颈联是哪两句?然后在根据句子进行分析。这首诗的颈联是“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抓住关键词“酒徒”“燕”可知,诗人把“酒友离散”比喻成燕子;比喻句一般都有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根据关键词“凋零”可知,颈联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眼前景象的萧条,触景生情,对昔日朋友的怀念之情更加重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对整首诗歌的意境感悟的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紧扣“日光穿竹翠玲珑”进行感悟,体会其中的妙处。在组织答案时,无论选择哪个角度进行分析,都要结合着句子里的关键词,进行联想和想象,表述出其中的妙处所在。如“日光穿竹翠玲珑”好。可以从诗人把竹林景色描写的如此美,但酒友不再相结合来分析理解诗社凋零,以乐景写衷情,进行烘托渲染,自然引起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碾,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20.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2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用风声衬托山谷的幽静,用月光深远衬托山谷的空阔。描绘出一幅风声划破山谷的寂静,月光遍洒山谷的幽寂景色。
21.作者通过记叙夏日游山的所见所闻,描绘出山中幽寂空明的景色,表达出作者厌倦世俗,向往宁静,喜好山水,渴望归隐的心情志向。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虽然仅仅是对颔联的赏析。注意赏析,需要理解这一联所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情感,更要把握其艺术手法,甚至语言的精妙。即抓住内容、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来做分析。这句是写景,所以要从写景的手法出发,抓主要意象,描绘出画面。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通读全诗,不难发现:本是是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用风声衬托山谷的幽静,用月光深远衬托山谷的空阔。描绘出一幅风声划破山谷的寂静,月光遍洒山谷的幽寂景色。
2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和志向——主题,并要求简要分析。属于“鉴赏诗歌的情感”考点,学生解答时需要注意几点:一是读懂诗歌,理解情感;二是要会逐联分析,明了内容(画面及其特点)和主题;三要语言准确优美,表达出诗人的心境,鉴赏出诗歌的美感,难度较高,抓住关键词句把握主旨,如尾联是卒章显志。本题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四是涉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理解诗歌主题在于读懂诗歌,读懂诗歌在于能够从意象出发理解诗歌描绘的画面,并结合诗歌的情思语(关键词)来理解。本题注意结合诗句“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加以分析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小题。
月圆①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 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 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 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
②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22.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23.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22.答案(一)明月独悬,照射在江面和屋舍上,波光粼粼。月光照射在屋内的华丽的席面上。仰视月空,月光皎洁,群星稀廖。
答案(二)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注两种说法均可。)
23.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望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解析】
22.
试题分析:首联从天上月、江上波到门上月光的闪动,视角不断转换,写出了一个活脱脱的生动传神的月亮。颔联诗人从江楼上俯视长江上的月色,又从写江上的月光转到写屋内的月光。颈联诗人的视线从室内转到了室外,接着诗人又仰望星空。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尾联诗人由眼前的月亮想像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联想到与他们远隔万里共沐月光。这是诗人的美好的愿望和真情的祝愿,也是自己长期滞留异乡,久久难归的无可奈何的告慰。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雨过至城中苏家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19.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20.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9.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 ②比拟,如“柳拂”。 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20.雨后天晴访友喜悦之情;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
【解析】
19.
试题分析: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一)、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二)、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1.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2.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此题“拂”是拟人手法。“衣袖红香湿”多角度多感官的描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概括情感应结合全诗,务求全面;对抒情手法的分析要善于分类,要善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歌的情感,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结合诗人及注释可知本诗主要“管领风光唯痛饮 稍回晴日丽天津”分析用什么手法表达出情感的,结合诗句分析。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照要求完成小题。
夜半闻横管【宋】程俱①
秋风夜搅浮云起,幽梦归来度寒水。一声横玉静穿云,响振疏林叶空委。
曲终时引断肠声,中有千秋万古情。金谷㈡草生无限思,楼边斜月为谁明。
【注】①程俱,在南宋小朝廷为官,正直敢言,颇有气节。
②金谷,即金谷园。位于中原洛阳。
21.结合二、三两联诗句概括笛声的特点。
22.请简要分析第四联诗人寄托的思想感情。
21.第二联描写音乐效果声振叶落,从侧面表现笛声的高亢强烈;第三联则正面描摹,曲终声悲,笛声中蕴含的感情悲伤沉郁。
22.在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故土,萋萋秋草让人产生无限惆怅之情,斜射的月光同样照耀着住过的楼房,可如今人去楼空。两句含蓄地写出了诗人家国之思的沉痛、孤寂之情。
【解析】
21.
试题分析: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2.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本题主要考查描写中的正侧结合的表现手法。第二联描写侧面表现笛声的高亢强烈;第三联则是正面描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确定诗歌类型。通过读题目、作者和诗歌的题材,看出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明确这诗词写的是什么,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2.抓关键句,体味情感。从律诗的一般规律来看,艺术中心在中间两联,思想中心在首尾两联。(注重绝句的三四句,律诗的首尾联)3.抓意象和重点词语,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深悟情感。4.品艺术特色和抒情方式。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运用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表达出来的,可从“抓意象与重点词语”入手。此题主要抓住表达情感的语句“断肠声” “楼边斜月为谁明”和注解的说明。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月圆①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缺:指月圆。③列宿:众星。
18.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19.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18.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19.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的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解析】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第一、二句描写一轮明月独悬高空,正对屋舍,月光照射在秋夜滚滚的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第三、四句从江楼上俯视长江上的月色,绵延曲折起伏的水波在不停地跳动着金光,又从写江上的月光转到写屋内的月光,华丽的绮席被月光照射显得更加柔美。第五、六句诗人的视线转移,秋天的深夜里高悬着的一轮明月,照耀着幽深人少的山林。接着诗人又仰望夜空,看到月光皎洁,群星稀寥。六句描写了六个画面,用简洁的、诗意的语言概括,以符合诗歌相应的意境。只需要概括,不要分析;先要判断“几幅”,前三联一句一景,六句就是六个画面,关键的是要用准确的词语概括,如第一句:天空一轮孤月,清辉洒满楼宇;意思是对的,但语言上就不如“孤月当空,清辉满楼”简洁。抓住描写的对象,和描写的角度来思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最后两句,诗人由眼前的月亮想像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联想与他们远隔万里共沐月光。想到遥远的家乡的松树当茂,桂花正香,在这明净的夜晚,唯愿同远隔万里天涯的亲人们共同沐浴着这美好的月光。点明故乡的松树、桂花为虚写,而眼前的清辉为实写;然后结合文本分析的同时,抓住关键词“故园”,点明其表达效果: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先要分清虚实,“故园松桂发”是诗人的想象,属虚写,但这又是符合时令特点,虚中又有实;“万里共清辉”是对眼前景的描写,是实,但思念的人又在远方,实中又有虚。二是表达效果的分析,这是关键。题干中明确说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实是眼前月景,虚是联想家乡亲人,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行题。
遣 怀
杜甫
愁眼看霜露,寒城菊自花。 天风随断柳,客泪堕清笳。
水净楼阴直,山昏塞日斜。 夜来归鸟尽,啼杀后栖鸦。
16.古人评论说:“‘愁眼’二字,便见所怀。”“愁眼”所见的是什么?这两个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7.清人仇兆鳌说此诗“处处是咏景,句句是言情”。请以二、三联为例,从景与情的关系上进行简要赏析。
16.
①愁眼”所见的是霜露、菊花、断柳、净水、楼阴、山日、归鸟、啼鸦等自然景物和“客泪”的情景。
②用“愁眼”做线索,即景物从愁眼看出,从而把它们串联在一起。
③领起全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17.第二联写“柳”因“天风”而断,“客”因听到“清笳”声而堕泪; 第三联写“楼”因“水净”而“阴直”,因“塞日斜”而显得“山昏”。 这两联情景交融,以凄凉、清净之景,表达了哀伤、惆怅之情。(写“以哀景写哀情”亦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6.注意答出“愁眼”所见的内容,然后分析作用,从“诗眼”的角度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诗眼”即为诗歌的关键所在,所谓“关键”无外乎两个方面,第一,诗歌的情感中心,或开头点明诗歌的主旨,统领全诗,或中间点明诗歌的主要情感,第二是诗歌的结构的关键,或使诗意自然转折,或让诗歌的情节发生变化等或是诗歌的线索。此题主要是情感的重心和全诗的线索。
17.注意答出诗歌写了什么景,表达什么情感,然后分析情和景之间的关系。此题是哀景哀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景关系主要有“乐景哀情”“乐景乐情”“哀景哀情”“哀景乐情”,较常见的是“乐景哀情”“哀景哀情”,答题时首先描述景物,然后概括意境特征,最后分析情感。在说明情景之间的关系特征,主要有借景抒情、以景结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此题属于哀景哀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20.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1.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两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0.这两句诗通过写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抒写了身世漂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意味。(意思对即可)
21.分别是“长”和“畏”。 “长堪醉”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 只有在长醉中,才能忘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长”字从侧面表现了流离的痛苦。“畏晓钟”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漂泊在外的痛楚。(意思对即可)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题关键词“情景”“感情”,分析情景就是要抓住诗句中典型的意象,“惊暗鹊”“ 泣寒虫”,分析诗句的意境。这两句诗通过写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渲染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在渲染气氛的同时也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生活的凄清,以及身世漂泊和宦海沉浮之痛。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写出““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两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这是考查考生诗句炼字,考生首先找出这两个字,一般都是动词居多,再从手法、情感作用等角度分析。反稀释要结合诗句。这句中分别是“长”和“畏”,然后围绕阐释诗句,最后点明感情。“长堪醉”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 只有在长醉中,才能忘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长”字从侧面表现了流离的痛苦。“畏晓钟”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漂泊在外的痛楚。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