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二月二日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雨夜声。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

②无赖:无心。

③亚夫营:汉文帝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这里指代作者供职的蜀中柳仲郢幕府。

20.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1.诗歌中蕴含着作者哪些复杂的感情?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如何表达情感的。

20.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生机盎然的画面。到江上游春的游客很多,到处是笙箫之声。就连花柳、蜂蝶也在欣喜、享受着美好的春光。作用:反衬后两联所抒发的思乡之苦。(或为下面抒写宦游之苦做铺垫)

21.

①诗歌前两联借景抒情(正衬、烘托),描写了春天里美丽而欢乐的景色,抒发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②第三联借用典故,含蓄地表达自己宦游在外的辛苦(孤独)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③第四联乐景哀情,作者埋怨新滩不解人意,新滩涨水就像午夜檐间风雨的凄凉之声,写出自己思乡之情浓重,不能归乡的无奈。(鉴赏点不同,说法各异,合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20.首先以意象为中心简单概括画面的内容,然后分析意境特征,最后分析情景关系。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有时后面在加上情感。

21.注意结合诗歌的抒情方式和重点词语分析情感,注意“借景抒情”“用典”和“反衬”手法的运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目。

旅夜怀远客

许浑

异乡多远情,梦断落江城。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

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独此一长啸,故人天际行。

16.“竟晓月空明”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何作用?

17.请结含诗句简要分析“异乡多远情”中的“情”包括哪些方面。

16. 这句诗的意思是:直到天亮,都只有月色“空明”,无人欣赏。(“竟晓”一词遥承“梦断”,)暗示诗人(梦醒之后,)辗转无眠,直到天明。这一句寓情于景,皓月当空本是极美的景致,但诗人无心欣赏,含蓄地表现了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人的思念。

17.“情”包括:①客居异乡的孤独飘零之感。“异乡”言其飘零,“梦断”言其孤独难眠,乡梦难成。②对贫病交加的境遇的喟叹。爱书成癖却因病不能读,心生愧意,有嗜酒之名却家贫无钱沽酒,这种境况令人感慨无奈。③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暮春时节花自飘零,“过”字写春天已逝,暗寓时光易逝的感慨。④对远方故人的思念。想着故人远行天际,自己思念故人却不得相见,只能把思念化作一声长啸。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诗句的含义及诗句作用。理解诗句含义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把诗句翻译出来:直到天亮,都只有月色“空明”,无人欣赏。回答在诗中所起的作用,要联系上下文分析。“竟晓”一词遥承“梦断”,)暗示诗人(梦醒之后,)辗转无眠,直到天明。寓情于景,极美的景致,但诗人无心欣赏,含蓄地表现了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人的思念。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联系诗句内容分析情感,要抓住以下字词分析:“异乡”、“梦断”、“病”、“贫”、“过”、“空”、“故人”。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包含以下几个内容:客居异乡的孤独飘零之感;对贫病交加的境遇的喟叹;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对远方故人的思念。应有概括有分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20.试分析两首诗中“潮”这个意象的异同。

21.“次”,次出了感情,次出了感慨,请分析两首诗的“次情”有何异同。

20.同:都写出了是在水边投宿。异:王诗为白天之潮,“潮平两岸阔”写出了江面的浩阔和随之而来的诗人视野的开阔、心情的欣喜;卢诗为夜晚之潮,通过夜深人静、船夫相唤之声,不问而知夜半涨起江潮来了暗示诗人彻夜未眠、纷乱不宁的思绪。

21.同:都有思乡之愁。如王诗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即思乡之书信通过正要飞过家乡洛阳的大雁来传达;如卢诗“万里归心对月明”即迢迢万里、久别思归的感情只能寄托于浩浩明月之中。异:卢诗还有忧国愁绪,如“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田园家计,事业功名都随着战乱丧失殆尽,而时下硝烟未灭,干戈鸣响,让人不堪听闻。

【解析】

试题分析:

20.题干问的是“试分析两首诗中“潮”这个意象的异同。”这道题目考查诗歌的意象“”。首先找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意象的特点,寄予的情感。要从异和同两个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那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在平时的训练中,则应注意以下两种情况:第一,要注意不同人对同一题材的吟咏。像杜牧(唐)《过华清宫》与杜常(宋)《题华清宫》的异同比较,畅当(唐)《登鹳雀楼》与王之涣(唐)《登鹳雀楼》优劣的比较。第二,要注意运用相似手法表达相同感情、不同手法表达相同感情的诗作。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本题主要考查相同意象表达出的不同情感。

21.题干问的是““次”,次出了感情,次出了感慨,请分析两首诗的“次情”有何异同。”,这道题主要考查诗歌的情感,同时又是比较题。答这类题的基本思路:一是抓住诗中情感关键句分析作者的感情,如王诗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卢诗“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注意从异和同两个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比如本题中的“归雁”“ 江上鼓鼙声”。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咏怀古迹(其五) 杜 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释】①宗:敬仰;肃清高:清高品格令人肃然起敬。②纡,苦心谋划。③伊吕:辅佐商汤的伊尹和辅佐周文王、武王的吕尚(姜子牙)。④萧曹:刘邦的得力谋臣萧何、曹参。

12.颔颈两联各是怎样赞颂诸葛亮的?请简要分析。

13.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2.颔联议论传情,赞诸葛亮苦心谋划辅佐刘备建立蜀国;运用比喻,以像振翅碧空的鸾凤一样为喻,赞千百年来一直受人尊敬的诸葛亮。颈联运用类比,以他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从容镇定使萧何、曹参都黯然失色类比,赞诸葛亮的人品、才能。

13.诗人感慨汉朝气数已尽,尽管有诸葛亮这样杰出的人物,下决心恢复汉室,但终未成功,终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死于征途。这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高尚品节的赞颂,也是对其功业未遂的深切叹惋,同时抒发作者壮志难酬的惆怅。

【解析】

12.

试题分析:“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曰宙,“垂于宙”,将时间空间共说,给人以“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具体形象之感。首句如异峰突起,笔力雄放。次句“宗臣遗像肃清高”,进入祠堂,瞻望诸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遥想一代宗臣,高风亮节,更添敬慕之情。“宗臣”二字,总领全诗。接下去进一步具体写诸葛亮的才能、功绩。从艺术构思讲,它紧承首联的进庙、瞻像,到看了各种文物后,自然地对其丰功伟绩作出高度的评价:“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纡,屈也。纡策而成三国鼎立之势,此好比鸾凤高翔,独步青云,奇功伟业,历代敬仰。然而诗人用词精微,一“纡”字,突出诸葛亮屈处偏隅,经世怀抱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业,亦只雄凤一羽罢了。“万古云霄”句形象有力,议论达情,情托于形,自是议论中高于人之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进谒武侯祠而追怀诸葛亮。全诗以议论为主,称颂诸葛亮的英才挺出,惋惜其志不成。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层层深入,荡人胸襟、动尔情怀。但其中把汉室不能恢复归咎于气运,却是宿命观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诗人抱恨汉朝“气数”已终,长叹尽管有武侯这样稀世杰出的人物,下决心恢复汉朝大业,但竟未成功,反而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这既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尚品节的赞歌,也是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京口 陆龟蒙

江边古渡伤离情,断山零落春潮平。东风料峭客帆远,落叶夕阳天际明。

战舸昔浮千骑去,钓舟今载一翁轻。可怜宋帝①筹帷处,苍翠无烟草自生。

宋帝,是指南朝宋武帝刘裕。

20.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1.颈联采用什么手法写出了古渡口什么特点?

20.描绘了一幅早春江边送别图。春风微寒,夕阳斜挂,落叶飘零,一艘客船在江面上渐行渐远。抒发了惜别、怅惘之情。

21.对比,冷清。“战舸昔浮千骑去,钓舟今载一翁轻”,一“昔”一“今”构成鲜明对比,表明对古渡口“昔盛今衰”的感慨。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这是两问,考查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和情感。考生应抓住诗歌中的景物,再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述,分析蕴含的情感。“东风料峭客帆远,落叶夕阳天际明”,“东风料峭”说明季节是早春;“客帆远”地点在江边;“落叶” 落叶飘零;“夕阳”说明时间是傍晚。因此这是一幅早春江边送别图。春风微寒,夕阳斜挂,落叶飘零,一艘客船在江面上渐行渐远。根据诗歌标题“京口”和“客帆”可以知道是一首送别诗,根据“客帆远”“天际明”可以想象目送者伫立江边的情形,依依惜别,无限怅惘。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颈联采用什么手法写出了古渡口什么特点”,这是考查表达技巧。“战舸昔浮千骑去,钓舟今载一翁轻”,根据“昔”与“今”可推知是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两句构成鲜明对比,表明对古渡口“昔盛今衰”的感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释: 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

(1)人说三、四句中的“吹”和“惹”用得巧妙,请简要赏析。

(2)结合全诗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对抒情起什么作用?本诗抒发了什么感情?

【小题1】“吹”“惹”二字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委婉而奇巧。不说自己愁重难遣,却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赖,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将恨引长。

【小题2】一、二句春天明媚动人,生机盎然,三、四句抒情,转写愁思,前咏美好之景,全为春恨做铺垫。以乐景写哀情,情感表达婉曲深刻。全诗抒发了诗人遭贬后内心的愁思。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意答出“拟人”的修辞手法,然后具体分析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字和炼意两个方面考虑。

【小题2】首先答出景物的特征,然后结合诗句在诗中的位置分析作用,作用要从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答题时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此题是开头,注意从开头的作用和景物的作用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目。

杜甫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闲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③故故:常常;频频。

21. 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1.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22. “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__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解析】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题目问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要分析诗人所描写的月下景色,结合诗人的生平和抓住诗中的“万里”“夜久”“泪”等词语来分析。“万里”,体现了杜甫颠沛流离、四处漂泊的生活境况。“夜久”,寓意着他是一位夜行者,孤独、凄凉,惟有那高悬的月亮陪伴着诗人度过无数个不眠之夜。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本题借助对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诗人的凄凉伤感之情。此题注意结合诗人杜甫的生平抓住 “泪”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22.

试题分析:本题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用的妙处。要求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任选两个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要指出这两个词描写的对象,还要这一对象的特征。“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__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此类题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实在不会描述翻译诗句也可;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无论怎样答,一定要答出该字描写的对象,该对象有何特征。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沧浪亭怀贯之

苏舜钦

沧浪独步亦无悰,聊上危台四望中。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20.本诗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

21.诗中第四句“日光穿竹翠玲珑”,有人认为这句景色描写实在妙极,但也有人认为改作“日光穿竹翠朦胧”更好,你觉得哪种更好?请说明理由。

20.颈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颈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眼前景象的萧条之意,更加重了对昔日朋友的怀念之情。

21.“日光穿竹翠玲珑”好。日光穿过竹林,翠绿的竹子越发玲珑可爱,在这么惬意的红林翠竹间,本来正宜会集朋友把酒吟诗,但酒友不在,诗社亦凋,以乐景写哀情,自然地引起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日光穿竹翠朦胧”好。日光穿过竹林,竹子原本翠绿的颜色因耀眼的阳光变得模糊,与上句“深秋的金红色在林中也黯淡了许多”相照应,描绘了一幅清冷的画面,借景抒情,以抒发思念友人的寂寥之情。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在分析时,首先要了解颈联是哪两句?然后在根据句子进行分析。这首诗的颈联是“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抓住关键词“酒徒”“燕”可知,诗人把“酒友离散”比喻成燕子;比喻句一般都有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根据关键词“凋零”可知,颈联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眼前景象的萧条,触景生情,对昔日朋友的怀念之情更加重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对整首诗歌的意境感悟的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紧扣“日光穿竹翠玲珑”进行感悟,体会其中的妙处。在组织答案时,无论选择哪个角度进行分析,都要结合着句子里的关键词,进行联想和想象,表述出其中的妙处所在。如“日光穿竹翠玲珑”好。可以从诗人把竹林景色描写的如此美,但酒友不再相结合来分析理解诗社凋零,以乐景写衷情,进行烘托渲染,自然引起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碾,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20.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2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用风声衬托山谷的幽静,用月光深远衬托山谷的空阔。描绘出一幅风声划破山谷的寂静,月光遍洒山谷的幽寂景色。

21.作者通过记叙夏日游山的所见所闻,描绘出山中幽寂空明的景色,表达出作者厌倦世俗,向往宁静,喜好山水,渴望归隐的心情志向。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虽然仅仅是对颔联的赏析。注意赏析,需要理解这一联所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情感,更要把握其艺术手法,甚至语言的精妙。即抓住内容、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来做分析。这句是写景,所以要从写景的手法出发,抓主要意象,描绘出画面。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通读全诗,不难发现:本是是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用风声衬托山谷的幽静,用月光深远衬托山谷的空阔。描绘出一幅风声划破山谷的寂静,月光遍洒山谷的幽寂景色。

2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和志向——主题,并要求简要分析。属于“鉴赏诗歌的情感”考点,学生解答时需要注意几点:一是读懂诗歌,理解情感;二是要会逐联分析,明了内容(画面及其特点)和主题;三要语言准确优美,表达出诗人的心境,鉴赏出诗歌的美感,难度较高,抓住关键词句把握主旨,如尾联是卒章显志。本题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四是涉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理解诗歌主题在于读懂诗歌,读懂诗歌在于能够从意象出发理解诗歌描绘的画面,并结合诗歌的情思语(关键词)来理解。本题注意结合诗句“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加以分析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小题。

月圆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 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 照席绮逾依

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

故园松桂发, 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

②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22.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23.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22.答案(一)明月独悬,照射在江面和屋舍上,波光粼粼。月光照射在屋内的华丽的席面上。仰视月空,月光皎洁,群星稀廖。

答案(二)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注两种说法均可。)

23.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望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解析】

22.

试题分析:首联从天上月、江上波到门上月光的闪动,视角不断转换,写出了一个活脱脱的生动传神的月亮。颔联诗人从江楼上俯视长江上的月色,又从写江上的月光转到写屋内的月光。颈联诗人的视线从室内转到了室外,接着诗人又仰望星空。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尾联诗人由眼前的月亮想像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联想到与他们远隔万里共沐月光。这是诗人的美好的愿望和真情的祝愿,也是自己长期滞留异乡,久久难归的无可奈何的告慰。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