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 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小题。

送沈子福归江东

(唐)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17.分析第一句所写意象及各自的作用。这些意象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18.第三、四句历来备受赞赏,试分析其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17.杨柳,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烘托了送别的氛围;渡头,点明送客的地点; 行客,用行人稀少营造了送别时的凄清情境。 这些意象都扣住了题目中的“送”字。

18.第三、四句用了比喻(或想象、或即景抒情)、拟人的手法。 诗人觉得自己心中无限的惜别之情,就像江南江北的春光,无处不在,伴随着友人归去。 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

【解析】

17.

试题分析:回答“第一句所写意象及各自的作用”,先明确意象的含义。意象即融合作者思想感情的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第一句”是范围。渡头”点明地点,“杨柳”点明节令,又以唐人折柳送行的习俗,烘托送别气氛“行客稀”以境地之凄凉,反衬送别友人依依不舍之情。总之,首句从环境和感情上为下文作了铺垫。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似春色”“送君归”明显使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我的相思就像春色一样,从江南到江北送你回家,生动形象地写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诗歌赏析: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行客已稀,见境地的凄清,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诗的开篇直接入题,描写送别情形。江边渡头,杨柳依依。这虽是随手写眼中现成之景,景中却蕴含深情:“柳”与“留”同音,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表示不忍离别,希望远行的人留下来。但分别终究是不可避免的,此时友人乘坐的船只已经起航。刚才还很热闹的渡头,一下变得行客稀少,冷冷清清.惟有诗人自己,仍然立在那里,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他的脑海里,或许在重温刚才与友人依依话别的情景,或许想起了之前和友人交往的点点滴滴。但这一切,都只能是追忆了.眼前只见友人所乘的船顺水而下,离自己越来越远。

比较阅读杜甫的《宾至》和《客至》(不提供《客至》需凭借自己的记忆)这两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宾至 杜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21.《客至》的颔联表达了主人什么样的心境?请简要概括。

22.《宾至》一诗写出主人当时怎样的生活状态?

23.主人对“客”和“宾”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态度?试分别结合两首诗的尾联简要分析。

21.乐享安逸(恬淡)生活;内心孤独寂寞;对客人到来的喜悦。

22.“幽栖地僻”表现交往少;“老病人扶”表现年老多病;“百年粗粝”表现生活贫苦。  

23.《客至》尾联写主客对饮,并招呼邻翁助兴,突出场景的欢快热烈,表达主人对客人的热情;《宾至》尾联写希望客人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去看花,暗含送客的意味,表达主人对客人的冷傲。

【解析】

21.

试题分析:首先要注意审题,审出问的内容。“《客至》的颔联表达了主人什么样的心境”,“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的审题方法:仔细读题,确定要分析的诗句,比如本题,问的是“《客至》的颔联表达了主人什么样的心境”,应先回忆《客至》颔联所写的内容,再联系这首诗歌的标题,即可分析出此时主人的心境。

2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宾至》一诗写出主人当时怎样的生活状态”,应先到诗歌中找到能体现当时处境的诗句,然后再进行分析。“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先写延客之状。草堂初建,居幽而地僻,很少造访之人。忽闻通报,有贵客来临,只得循礼恭迎。但“老病人扶”,“再拜”起伏,实感艰“难”。诗中明显表现出年迈多病,不胜应酬之苦的不悦。“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写款待之事。上句易“宾”为“客”, 既避免与诗题相重复,也为了平仄协调。言下之意:你这位“佳客”,入门就“坐”,“淹留”“竟日”,我虽不能盛馔相饷,也算尽礼了。“百年”意同一生。下句说:我一生食“粗粝”,身为“腐儒”,款待不周,还望多多包涵。在自谦中实含自伤之意。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首先应读懂诗句,然后再找出能体现主人当时生活状态的诗句,最后依据所写的内容进行概括即可。主要集中在首联和颈联。首联主要写住地幽僻,很少有人来,而自己已经年老体弱多病,需要人搀扶;颈联写所吃食物,可见生活穷苦。

2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主人对‘客’和‘宾’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态度?试分别结合两首诗的尾联简要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客至》一诗,诗人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这首诗歌中的待客描写,不惜以半首诗的篇幅,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面,还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邻助兴的细节,写得那样情彩细腻,语态传神,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显示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宾至》一诗,“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特致歉意,兼邀贵客重来。诗人说:如果不嫌“野外”“供给”菲薄,还望“乘兴”再“来看”花。这是客套话,也有送客之意。嘲讽之意,隐约可见了。作者对来客敬而远之,写到吃饭,只用“百年粗粝腐儒餐”一笔带过。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要注意结合诗歌具体诗句分析。作诗歌题,一是要注意结合诗歌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的提示作用。比如本题,“主人对‘客’和‘宾’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态度?试分别结合两首诗的尾联简要分析”,首先应到两首诗歌中找到尾联,然后再具体品味。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诗后两小题。

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①

欧阳修

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②。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③。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注】①作者曾在洛阳做过官,在那里结识了一些朋友。早春时候,他在离开洛阳去往南方的路上,写下这首诗。②赊,遥远。③槎(chá),植物。

17.“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两句描写了作者南征途中见到的景色,试结合全诗分析:这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1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7.反衬(衬托、以乐景衬哀情、以乐景衬悲情也可),美丽的早春景物与作者内心的苦闷形成对比,衬托了诗人在外漂泊的孤独、凄凉。

18.表达出诗人在旅途中满腹愁苦、孤独寂寞;思念家乡的情感。

【解析】

17.

试题分析:“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是“早春南征”之时见到的美景,结合诗歌的内容与表达的感情,尤其是直抒胸臆的句子“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可知,作者的情感是思家的、愁苦的。因此此景恰恰更衬托出诗人的悲情,即手法是衬托。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根据“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两句直抒胸臆的诗句,并结合写作背景“早春时候,他在离开洛阳去往南方的路上,写下这首诗”即可推断出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孤独寂寞、思念家乡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溪上作二首(其二)

陆游

伛偻溪头白头翁,暮年心事一枝筇。山衔落日青横野,鸦起平沙黑蔽空。

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东山》《七月》犹关念,未忍沉浮酒盏中。

【注】《东山》《七月》,是《诗经•豳风》中的两篇,前者写周公东征后战士归途思乡的情绪及凯旋的喜悦,后者写西周时期农夫们一年的劳作活动。

16.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17.诗歌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6.虽年老体衰仍忧国忧民却报国无门的一介书生。 (若答其他,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伛偻溪头,白头拄杖可见其年老体衰,《东山》《七月》犹念可见其仍然忧国忧民,“无地效孤忠”一语直接道出报国 无门的苦闷。通过主体形象的塑造,表达自己空有爱国忧民心志却无可奈何的苦闷。

17.用典(用《诗经•豳风》中《东山》来代指宋金战事,用《七月》代指国计民生。)含蓄地抒发了对军国大事、民生疾苦的关心、挂念和虽忠心耿耿却报国无门的沉痛与感慨。(若答其他,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6.注意人物的言行和内心的活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的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

17.注意答出用典的手法,然后分析典故的内容和诗人引用典故的用意。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是用典。

读诗歌,完成后面的小题。

游 月 陂

程颢(宋)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7.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18.“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7. 借景抒情 ,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的心情。

18.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

【解析】

17.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分析,“境由象生”不同的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不同的意境,或幽冷、清幽、宁静、静谧、闲适、恬静,或苍凉、雄浑、苍茫、辽阔、高远、壮阔,或萧瑟、凄凉、暗淡、萧条、荒凉、冷寂。意境不同,诗人的情感也迥然不同。本诗意象“百尺台”“水心云影” “林下泉声”“月”,)营造了宁静的意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一些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衬托等等。在答题时,要反复品读词,整体感悟词的意境,找到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明白了这些,再结合诗句分析,注意答题规范。

考点: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乌夜啼

陆游

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余天。

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醉闲眠。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

【注】陆游在孝宗乾道元年(1165)四十一岁时,买宅于山阴(今绍兴)镜湖之滨、三山之下的西村,次年罢隆兴通判时,入居于此。西村居宅,依山临水,风景优美。

18.这首词的头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19.“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一句有怎样的含义?请具体分析说明。

18.“纨扇婵娟素月”一句将细致洁白的薄绸做的团扇比作清亮皎洁的月亮,写出了夏天所用团扇的素雅之美。“纱巾缥缈轻烟”将纱巾比作缥缈的轻烟,写出了夏天所用的头巾的轻薄滑爽之感。这两句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夏日的轻快惬意。

19.一层含义是:临湖的住宅环境清凉、洁净,人在这清洁的环境里能轻松享受夏日的美好蝉声。另一层含义是:在湖滨的生活非常简单,没有俗尘杂事干扰人纯粹的心境,这使人能很好的享受生活。透露出作者当时内心的闲适与自在。

【解析】

试题分析:

18.本题主要是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运用能力。上片起二句:“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以两种生活用品来表现季节。第一句写美如圆月的团扇,第二句写薄如轻烟的头巾,这都是夏天所适用的。扇美巾轻,可以驱暑减热,事情显得轻快。“纨扇婵娟素月”一句将细致洁白的薄绸做的团扇比作清亮皎洁的月亮,写出了夏天所用团扇的素雅之美。 “纱巾缥缈轻烟”将纱巾比作缥缈的轻烟,写出了夏天所用的头巾的轻薄滑爽之感。这两句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夏日的轻快惬意。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首先应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有: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19.本题主要考查诗歌的情感。对诗句含义的理解,有表层的和深层的含义。“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一夜没有更声来打扰,只是在枕头上静静地听初夏的蝉鸣。正是濒湖住宅的清凉、洁净的境界,明晰地表现了这一份闲暇,明显不同于往日作者的压抑、苦闷。居宅依山傍水、风景美丽如画。作者不禁释怀,将昔日的抑欲苦闷一并抛到脑后,融入大自然的清新、闲适之中,全词表现出作者壮志未酬后的闲居生活。本题一层含义是:临湖的住宅环境清凉、洁净,人在这清洁的环境里能轻松享受夏日的美好蝉声。另一层含义是:在湖滨的生活非常简单,没有俗尘杂事干扰人纯粹的心境,这使人能很好的享受生活。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元中丞①

刘长卿②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长沙过贾谊宅③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④,万古唯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唐肃宗至德年间任鄂岳转运使后,出巡到夏口(今湖北武昌)一带时所作。元中丞为诗人友人,当时被贬到岳阳。②刘长卿(约726-约786),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742-756)进士,曾因事下狱,两遭迁谪。③此诗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路过长沙时。④栖迟:居留。

19.两首诗颔联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0.两首诗第二句中“楚客”各指谁?两首诗都写到了贾谊,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9.①相同点:寓情于景。第一首诗颔联诗人远眺汉口,看夕阳西下,暮归鸟儿斜着翅膀渡过江去,遥想洞庭秋水浩渺,似与渺远天边相连。诗人身在汀洲心驰洞庭,牵挂思念友人。第二首诗颔联“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象,诗人还要去“独寻”贾谊旧宅,表现出对贾谊的景仰向慕和自己的孤独落寞之情。

②不同点:第一首诗颔联分写两地景物,上句实写诗人回眸汉口所见的暮景,下句虚写友人所在地洞庭湖浩渺的水色,虚实相生,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真挚、浓烈。而第二首诗颔联所绘为眼前实景。

20.①第一首诗中“楚客”指诗人(亦可指诗人和友人);第二首诗中“楚客”指贾谊。②第一首诗结尾用贾谊之典,含蓄表达了对友人此次遭贬的不平和同情;而“古今怜”表明士人遭贬是一种历史性的悲剧。第二首诗诗人遭第二次迁谪路过长沙凭吊贾谊故居,怀人伤己,感怀自己屡遭迁谪的命运。贾谊“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悲”字不仅切合贾谊一生,也暗寓诗人迁谪的悲苦命运;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君主对诗人更谈不上恩遇,诗人对当朝君王的不满溢于言表;“怜君”,“君”既指贾谊,也是诗人自况,“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不应该被放逐到天涯,表达了诗人伤心哀惋的喟叹和对强加在他们身上不合理现实的控诉。

【解析】

19.

试题分析:一些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衬托等等。在答题时,要反复品读词,整体感悟词的意境,找到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第一首诗写贾谊是用典,含蓄表达了对友人此次遭贬的不平和同情;第二首写贾谊是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健行了强烈的控诉。注意诗后注释。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二月二日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雨夜声。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

②无赖:无心。

③亚夫营:汉文帝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这里指代作者供职的蜀中柳仲郢幕府。

20.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1.诗歌中蕴含着作者哪些复杂的感情?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如何表达情感的。

20.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生机盎然的画面。到江上游春的游客很多,到处是笙箫之声。就连花柳、蜂蝶也在欣喜、享受着美好的春光。作用:反衬后两联所抒发的思乡之苦。(或为下面抒写宦游之苦做铺垫)

21.

①诗歌前两联借景抒情(正衬、烘托),描写了春天里美丽而欢乐的景色,抒发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②第三联借用典故,含蓄地表达自己宦游在外的辛苦(孤独)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③第四联乐景哀情,作者埋怨新滩不解人意,新滩涨水就像午夜檐间风雨的凄凉之声,写出自己思乡之情浓重,不能归乡的无奈。(鉴赏点不同,说法各异,合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20.首先以意象为中心简单概括画面的内容,然后分析意境特征,最后分析情景关系。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有时后面在加上情感。

21.注意结合诗歌的抒情方式和重点词语分析情感,注意“借景抒情”“用典”和“反衬”手法的运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目。

旅夜怀远客

许浑

异乡多远情,梦断落江城。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

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独此一长啸,故人天际行。

16.“竟晓月空明”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何作用?

17.请结含诗句简要分析“异乡多远情”中的“情”包括哪些方面。

16. 这句诗的意思是:直到天亮,都只有月色“空明”,无人欣赏。(“竟晓”一词遥承“梦断”,)暗示诗人(梦醒之后,)辗转无眠,直到天明。这一句寓情于景,皓月当空本是极美的景致,但诗人无心欣赏,含蓄地表现了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人的思念。

17.“情”包括:①客居异乡的孤独飘零之感。“异乡”言其飘零,“梦断”言其孤独难眠,乡梦难成。②对贫病交加的境遇的喟叹。爱书成癖却因病不能读,心生愧意,有嗜酒之名却家贫无钱沽酒,这种境况令人感慨无奈。③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暮春时节花自飘零,“过”字写春天已逝,暗寓时光易逝的感慨。④对远方故人的思念。想着故人远行天际,自己思念故人却不得相见,只能把思念化作一声长啸。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诗句的含义及诗句作用。理解诗句含义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把诗句翻译出来:直到天亮,都只有月色“空明”,无人欣赏。回答在诗中所起的作用,要联系上下文分析。“竟晓”一词遥承“梦断”,)暗示诗人(梦醒之后,)辗转无眠,直到天明。寓情于景,极美的景致,但诗人无心欣赏,含蓄地表现了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人的思念。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联系诗句内容分析情感,要抓住以下字词分析:“异乡”、“梦断”、“病”、“贫”、“过”、“空”、“故人”。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包含以下几个内容:客居异乡的孤独飘零之感;对贫病交加的境遇的喟叹;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对远方故人的思念。应有概括有分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20.试分析两首诗中“潮”这个意象的异同。

21.“次”,次出了感情,次出了感慨,请分析两首诗的“次情”有何异同。

20.同:都写出了是在水边投宿。异:王诗为白天之潮,“潮平两岸阔”写出了江面的浩阔和随之而来的诗人视野的开阔、心情的欣喜;卢诗为夜晚之潮,通过夜深人静、船夫相唤之声,不问而知夜半涨起江潮来了暗示诗人彻夜未眠、纷乱不宁的思绪。

21.同:都有思乡之愁。如王诗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即思乡之书信通过正要飞过家乡洛阳的大雁来传达;如卢诗“万里归心对月明”即迢迢万里、久别思归的感情只能寄托于浩浩明月之中。异:卢诗还有忧国愁绪,如“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田园家计,事业功名都随着战乱丧失殆尽,而时下硝烟未灭,干戈鸣响,让人不堪听闻。

【解析】

试题分析:

20.题干问的是“试分析两首诗中“潮”这个意象的异同。”这道题目考查诗歌的意象“”。首先找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意象的特点,寄予的情感。要从异和同两个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那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在平时的训练中,则应注意以下两种情况:第一,要注意不同人对同一题材的吟咏。像杜牧(唐)《过华清宫》与杜常(宋)《题华清宫》的异同比较,畅当(唐)《登鹳雀楼》与王之涣(唐)《登鹳雀楼》优劣的比较。第二,要注意运用相似手法表达相同感情、不同手法表达相同感情的诗作。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本题主要考查相同意象表达出的不同情感。

21.题干问的是““次”,次出了感情,次出了感慨,请分析两首诗的“次情”有何异同。”,这道题主要考查诗歌的情感,同时又是比较题。答这类题的基本思路:一是抓住诗中情感关键句分析作者的感情,如王诗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卢诗“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注意从异和同两个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比如本题中的“归雁”“ 江上鼓鼙声”。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