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后面题目。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6.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17.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6.初春。这时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欲放,万物充满了生机,所以初春的时节最美好。

17.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和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命,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解析】

试题分析:

16.题干问的是“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这道题目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由“莺初解语” “草色遥看近却无”等判断是“早春”,再结合诗句分析,写出“早春”;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如何体悟景中情?中国古典诗歌虽说内容纷繁复杂,但细究起来就两部分内容:写景、抒情。这是中国诗的特点所在,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所在。而分析景物中的情感正是考生的弱项。那么,如何透过景语找出并分析内在的情感呢?1.抓住景语中的情感暗示语。比如题中的“最是”2.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从冷暖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一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比如本题中“草色”传达出来的喜悦。规范答题: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本题考察的是“首联”2.答题:(1)答题时特别强调:①置身诗境。通过阅读,置身诗境,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与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借助联想与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②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17.题干问的是“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道题主要考查诗歌的情感。答这类题的基本思路:一是抓住诗中情感关键句分析作者的感情,比如“人易老” “等待”。 答出思想情感给2分,结合词句分析给2分;意思对即可,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比如本题中“人易老” “等待”。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游赏心亭王硅

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

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树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

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

[注] ①赏心亭:建康(今南京)名胜,北宋丁谓所建。在“下水门之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②玉树: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公认的__之音。

23.首联写出了建康城_______和_________的特点。

24.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和主要的表现手法。

23.历史悠久 形势严峻

24.抒发了作者对建康城风物犹在、物是人非的感慨,对当时的统治者不重视前车之鉴,仍然沉醉于__之音的深深忧虑。首联、颔联写景,注重炼字,“空”“压”“来”“入”富有表现力;景中融入了深沉的历史感怀。颈联用陈后主《玉树后庭花》的典故,嘲讽现实,委婉巧妙。

【解析】

23.

试题分析:此诗首联很有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四周残破的城墙)在,潮打空城寂寞回"那种意境,"六代豪繁春去也",而今只剩下残垣断壁,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不尽感慨涌上了诗人的心头。"压"字是压制的意思,本句写城墙压制着海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城墙的高大、坚固,和海水的波涛汹涌。刘诗"寂寞回"用正衬显得更深沉些,王诗"压沧波"用反衬倒欠沉稳。白居易读刘诗后就以独到的眼光评说过:"我知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矣"。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首先从诗歌中的关键词入手分析:悲歌起,王气昏,怅然。由这些词可得知诗歌的意境是伤感的。再从诗歌运用的诸多典故可知,本诗为借古讽今之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村晚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21.本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2.请结合全诗,简析前两句中“满”、“浸”的妙处。

21.描绘了一幅幽静美丽、富有生活情趣的乡村晚景图。水草长满了池塘边缘,池水漫上了塘岸,太阳正要落山,山像是衔着落日似的倒映在冰凉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牧童赶着牛回家,横坐在牛背,手拿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表达了作者热爱山村自然风光,对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

22.①两个“满”字生动地写出了茂盛而美丽的春草,柔美的春山倒映在澄澈春水中,浑然一体,别有趣味; “浸”字生动地描绘出了落日和山倒映在水中的形象。

【解析】

2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先抓住主要景物,例如,池塘、陂、落日、牧童归去等,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景物营造的氛围,可抓住描写景物的关键词,如满、浸、落日、短笛等,营造出了幽静美丽、富有生活情趣的氛围。由这种氛围,自然能烘托出诗人悠闲闲适、无忧无虑、热爱乡村风光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结合着具体诗句及关键词来分析,“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可抓住“满”“浸”从炼字的角度分析;“牧童归去”“短笛”与“草”“池塘”“落日”,采用的是动静结合的手法;“山衔落日”,一个衔字,将山人格化,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从诗人对乡村的喜爱之情来看,采用的是借景生情的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16.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17.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16.韦庄在诗中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诗的前半部分先写“实”,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诗的第三句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末句再用“山月斜”烘托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 也可答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并分析。

17.韦诗的 “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冷色调)思家却只能通过梦境来聊解孤独相思之苦,而“惆怅”则点出了诗人的思家却无法归去的无奈之情。郭诗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术、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暖色调)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解析】

16.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学会运用一些赏析诗词的术语来概括,比如,对抒情诗,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等;对说理诗,有托物言志、寓理于物等。其他还有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注意到,虽然题目只是问的两个“灯前”所表达的不同意思,答题时必须紧扣这个基调。韦诗的 “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注意最后一句的“惆怅”。郭诗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术、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小题。

栀子花诗

沈周

雪魄冰花凉气清,曲栏深处艳精神。

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

16.诗作开头两句分别描写了栀子花怎样的情态?运用了哪些手法?

17.请结合全诗,评析三、四两句中“牵”、“送”二字的艺术效果。

16.第一句用比喻手法描写了栀子花的外形和特质,栀子夏天开花,鲜花呈现白色,作者将其魂比喻为白雪铸成的,把它的花比喻为冰那样洁白,十分精当;第二句重在表现栀子花的精神状态,运用拟人相结合的方法来描述,此花生长在庭院曲栏深处,精气神都显得十分俊爽,格外引人瞩目。(答出“比喻”“拟人”两种手法得2分第二点答“虚实结合”也可给分,分析情态3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17.“牵”“送”两字运用了拟人手法,描绘出了栀子花的动态美。夜风眼见花魂欲飞不能的娇态,便悄悄伸出无形的“手”,把新月下那淡淡的花影牵住,把花的香气、凉意送往曲栏、庭院,使其弥漫于整个夏夜。(答出“拟人”得2分,分析正确得3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起首二句,先说栀子花的形质,因其夏季开花,且花呈白色,所以喻其魂为雪铸,喻其花为冰质,其吐气为清凉之气。此花生在庭院曲栏深处,精神俊爽,引人注目。全诗写栀子花晶莹剔透如冰雪般的花带着清爽的凉气,立在曲折的长廊对面灿烂盛开精神抖擞。在金钩般的新月的照耀下倩影随风晃动,一言不发地把淡淡的清香送入我的画室。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夏夜栀子花形象的喜爱以及由栀子花、夜风所营造的清新、雅致、幽静、恬适氛围的欣赏、沉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首先解释字,特殊语言现象要指出活用或修辞;然后代入句中描述,最后写出写景效果和表达感情效果。写景效果往往是写出了景物的特点、状态、心理等等,表达的感情往往是诗人的感情,是诗人借诗歌中的“物”或“景”或“人”表达的自己的感情。诗的后二句尤为奇妙,因栀子花冰雪形质,故当一钩新月初上之际,这花魂便展开了轻盈的双翅,飞离了曲栏,要把自己的娇香,附在自己的俏影上,传向诗人所坐的如画的华庭。此时,夜风也知情识趣了,它眼见花魂欲飞不能的娇态,便悄悄伸出无形的手,把那新月下淡淡的花影轻轻牵住,送向它想去的地方,让它的香气、凉气,弥漫于曲栏、庭院,弥漫于整个夏夜。这二句意境极幽美,措词亦清新优雅,一“牵”一“送”,夏月微风的情态可掬;言“影”言“香”,栀子花的精魂大有飞动之态。不过,“画庭”二字,还觉可再斟酌,盖与全诗的氛围不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金陵怀古 王珪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寒食: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旧时清明节前一天,有禁火,吃冷食的习俗,人们把这一天叫作寒食节。

16.试分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17.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16.①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和地点。②“悠悠”“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③与尾联中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首尾呼应。

17.首联写登上江边古城时怀乡的孤独寂寞之情;中间二联集中写景营造出寥落清冷的意境,表现作者对国势日衰的悲愁;尾联归结全诗表现出怀古伤今,故国凄凉之感。

【解析】

16.

试题分析:分析首联的作用,从内容上分析,怀乡访古说明其为怀古诗,这样的诗难免伤感,而且再从重点词汇上分析,如秋、独等字展示了诗人的心境。从结构上分析,要考虑其与题目的关系与结尾的关系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本题属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类。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答题步骤:1.概括景象(意象)特点;2.描摹诗歌图景;3.剖析作者思想。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春日登楼遇雨

杜荀鹤①

忽地晴天作雨天,全无暑气似秋间。

看看水没来时路,渐渐云藏望处山。

风趁鹭鸶双出苇,浪催渔父尽归湾。

一心准拟闲登眺,却被诗情使不闲。

【注释】①杜荀鹤:唐朝诗人,池州石埭人。

15.在颔联和颈联中,诗人写景时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16.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

15.动静结合。颔联具体写雨中的静景,雨淅淅沥沥的下着,回看来时的道路已经渐渐被水淹没,远处层叠的山峰,也渐渐被雾霭笼罩,失去原来的姿影;颈联却偏重于动景的描写,一对鹭鸶从湖边芦苇间乘着风势侧身飞起,在浩渺的湖面上,片片渔舟乘风破浪,组成了一幅鲜明和谐的图画。

16.通过登楼远眺,描写了春雨中的景象。首联写春雨突然降临,天气凉爽似秋,中间两联写眺望雨中之景,历历如画,结尾两句更是直抒胸臆,处处都显露出作者对春日雨中之景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解析】

15.

试题分析: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等。表达技巧的一般答题思路是:准确地判定的手法,然后对手法进行解说,最后指出表达效果。而表达效果的表述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内容本身,一是所表达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回答小题。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故出自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

17.一首律诗八句共分为四联,每联习惯上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依次为

18.第二联两句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19.最后一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17.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18.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19.“采菊东篱下”。 率性自然  超凡脱俗。

【解析】

17.

试题分析: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一般有八句,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一般有几个字说几言。本诗为七言律诗。

考点:识记文学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8.

试题分析:野菊的形象,在诗歌中表现的很鲜明,“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刻画出一个不给文人骚客做干粮(指不追求被文人赏识),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的高洁的形象。赏析诗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立足诗歌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野菊应该嘲笑东篱下被人赏识的家,因为它还媚求陶渊明的赏识。尾联的这种说法正体现了一种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志趣,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相得益彰。 解答这一类的题,最好能知人论世,知道诗人的生平,什么时期是什么诗风,遭遇过什么事。但是如果这个诗人不是你所熟悉的,就应该结合诗文作答,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都是在诗歌当中体现出来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28.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试作具体说明。

29.“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8.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

29.清冷、幽静  孤单、寂寞

【解析】

试题分析:

28.题中所谓“贯穿全篇”,即“微风”在以下三句诗中都有体现。按照这个思路去揣测下面三句:推开门又使竹动的不可能是“故人”,因为作者用了个“疑”字,应该是微风;枝上露何以滴下,本来没风也可以自然下滴的,但想到题目的提示,当然就可以理解为是微风吹下的,“入幌”“拂绿琴埃”主语是什么,不可能是人,难道要让朋友替自己拂去琴上的尘埃?所以主语也应是微风,作者希望微风掀帘进屋拂去琴上的尘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秋逼暗虫通夕响”以动衬静。

29.本题考查情感。答题模式:描绘……图景,渲染……氛围,抒发……情感。“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不觉时已入夜,微风掠过竹丛,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地滴落下来,那久无人迹的石阶下早已蔓生青苔,滴落的露水已渐渐润泽了苔色。多么清幽静谧的境界,多么深沉的寂寞和思念!所以这两句渲染了清冷、幽静的氛围,抒发了作者孤单寂寞,思念友人的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