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完成小题。

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 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沂。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罟(gǔ)师:渔夫,这里指船夫。

20.王诗中首句“杨柳渡头行客稀”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请略作赏析。

21.这两首送别诗,在写法上有相同之处,都新奇、形象、蕴含丰富,请略加分析。

20.渡头点明地点,杨柳点明节令,有以唐人折柳送行的习俗,烘托送别气氛。行客稀见境地之凄凉,反衬送别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总之,首句从环境和感情上为下文作了铺垫。

21.两首诗都用了比喻手法写离情。王诗以眼前无边无际的春色比喻自己心中无限依恋惜别之情,且从江南江北一齐随朋友而归;李诗则以眼前这浩浩东去、无穷无尽的长江之水比喻自己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二诗均即景抒情,状难写之情如在眼前,且情和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

【解析】

20.

试题分析:意象就是那些带着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找意象时就顺着诗句一句一句找就行了,杨柳、渡头、行客等这些都是意象。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意象来看作者营造了什么意境。通常会有很多意象有感__彩,像月亮代表思乡,猿啼和杜鹃表示凄凉等。本题这些意象中,杨柳,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留”谐音,暗含挽留之意;渡头,点明送客的地点;行客,用行人稀少营造了送别时的冷清的情境,反衬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等。表达技巧的一般答题思路是:准确地判定的手法,然后对手法进行解说,最后指出表达效果。而表达效果的表述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内容本身,一是所表达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文后小题。

龙潭夜坐

(明)王守仁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20.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1.本诗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指出三种并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0.诗中前三联着意描写夜里山中澄澈寂静的景象。通过描写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风,渲染了月夜的静谧氛围,凸显了诗人月下独行的落寞心境。结句诗人笔锋陡转,以“无限情”直接抒发了自己不因失意而消沉的情怀。

21.①衬托。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或:颔联以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②拟人。颈联中的“不辞”“偏与”赋予“草露”“松风”以人的情感,表达出与自然默契合一的快乐。③用典。尾联运用《猗兰操》一典,表达诗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的情感。④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嗅觉: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听觉: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松林之风;视觉:草上露水。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意境和情感。前三联写野外之景,多清凄,表现作者不得志的心境,也反映当时时政的萧条不如意,但是最后一联的无限情则表现作者的积极态势,并不会因失意而消沉,会继续努力,因为这片山河寄托着他太多的感情。首句花香暗含于良的《春山夜月》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寄情隐逸,实则是对楼台深翠微的无奈。石林茅屋让人联想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当时温庭筠出长安去南方做小官,心情郁郁,有对时政失望。第二联用典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是个青年得志,平步青云,而后看透政治纷扰,最终隐居终南山看云卷云舒的人,他有很多是诗都描写了隐居的恬静,比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些与其说是享受隐居,不如说是失望与人世间的勾心斗角。第三联首句正确理解的顺序是不辞草露芒鞋湿,意思是,不怕草上有露即使沾湿草鞋,第二句于讲“松风吹解带”,有即使遭人不待见,也要这么做的意思。尾联第一句的 猗兰 用典孔子的《猗兰操》,据一些史料记载,《猗兰操》是孔子从卫国(也就是豫北地区)返回家乡鲁国时,感叹自己生不逢时,不被重用而表达的感受。而后语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反用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而道有无限情,点明作者不会跟前面那些失意的隐居的人一样弃时事不管,独善其身,而是要继续做事。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一般认为,诗词“艺术手法”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要先总述后分析。本诗运用到了表现手法(衬托),修辞手法(拟人、用典),表达方式(多种感官描写综合运用)等多种艺术手法,考生可以从中任选三点分析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明诗,回答小题。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19.这首诗的中间两联,集中写了作者的哪些“观书”感受?

20.这首诗的尾联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析。

【解析】

19.

试题分析:颔联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无一点尘,是比喻他胸无杂念。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句,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象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东风”句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象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 。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尾联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真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好之情之境,岂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者流所有以领略的!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枕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台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乌啼。

[注]这首七言律诗,是李德裕在唐宣宗李忱即位后贬岭南时所作。

20.试分析首联中“争”和“暗”字的妙处。

21.清人沈德潜认为颔联“一语双关”, 言在此而意在彼,请分析这种说法。

20.“争”字,用了拟人手法,点出了“路转迷”的原因,好像道路纡曲,使人迷失方向是“岭水”故意“争分”造成的。 “暗”字,突出枕榔、椰树等常绿乔木的茂密,遮天蔽日,连溪流都为之阴暗。

21.颔联表面写在谪贬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况:害怕遇到毒雾,碰着蛇草;更担心那能使中毒致死的沙虫,连看见掉落的燕泥也要畏避,有力地渲染了岭南地区的荒僻险恶。实际上诗人运用双关的写法,用这种险恶的自然环境比喻官场的凶险,,用“毒雾” “蛇草”等来喻指奸佞小人,从而表达对他们的憎恶和畏惧之情。

【解析】

20.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可以从“争”和“暗”的意思和其运用的手法等角度分析,其中,“争”是拟人手法来写岭水;“暗”为使动用法,表现了枕榔、椰树等常绿乔木生长十分茂密的情况。作答时结合诗句意思分析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分析颔联“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一语双关,可以先分析其字面意思,也就是:我在旅途中提心吊胆,担心遇上毒雾,碰着蛇草;为了躲避沙虫,看见燕子衔泥也会急忙让开。然后再结合作者的情感或自身经历分析其深层含义即可,要言之有理。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诗句翻译】岭南道中溪流纵横交错,地势迂回曲折,置身其间,茫然不知身在何处。沿途随处可见高大的乔木,绿树丛阴下,溪流显得格外幽深。我在旅途中提心吊胆,担心遇上毒雾,碰着蛇草;为了躲避沙虫,看见燕子衔泥也会急忙让开。这里的风俗很特别,五月即收稻米,三更公鸡就打鸣,每当涨潮,它还会按时啼叫,这时津吏就会通知乡民潮汛要来了。这一切让人一时难以适应,看着那鲜艳欲滴的红槿花,听着那树上越鸟的鸣叫,想到想起家乡,这谪居岁月何时是个尽头,想起这些真是肝肠寸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目。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 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 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 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 霜叶满阶红。

20.尾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它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21.“安闲”是全诗的“诗眼”,试联系全诗谈谈作者是怎样体现老翁“安闲”这一特点的。

20.深秋气候寒冷,雨声淅沥,霜叶落满庭的凄冷萧瑟的秋天早晨景象,照应首句,以景结情,烘托,突出了老翁心境的安闲自适,淡泊清静。

21.颔联: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适的情怀。颈联:夜已过去,按理说老翁应该起床了,但却还要“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躺着,生动地描绘出体衰闲散的老翁的形象。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而是悠然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心境的淡泊。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尾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它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答题关键词“景象”“ 作用”。首先,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典型意象,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联系诗句,分析用意。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霜叶满阶红”,夜来风雨加深了“寒”意,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多么冷酷的大自然啊!从树木移情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岂能无感触!然而“老翁”却“晓晴寒未起”,对它漫不经心,突出了老翁的心境清静淡泊。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景物形象之法:提问形式: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2.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3.这首诗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什么画面?是如何展示的?答题步骤:第一步: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联系诗人的生平,分析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答案构成: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总结及运用示范:意境分析三注意:一注意:描绘图景将诗句与想象结合。描绘诗中图景,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二注意:概括意境特点应多角度。概括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这两个词最好能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角度有色彩、动静、视野、荣衰、明暗、气势等。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淡静美、清丽隽永、感伤哀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绪基调。三注意:分析情感要具体。诗歌情感分析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2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安闲’是全诗的‘诗眼’,试联系全诗谈谈作者是怎样体现老翁‘安闲’这一特点的。”这是对诗眼的考察,答题结合诗歌具体内容,例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本题紧抓“安闲”来分析。从颔联、颈联、尾联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统摄全诗的字或词(诗眼)的理解和把握,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因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字或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考生对全诗的整体把握程度。对于这类题目,考生要从该字或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及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两方面结合考虑。本题要抓住诗歌内容和在情感方面的作用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小题。

舟中读元九诗

(唐)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注:元九:元稹,白居易的挚友,曾与白居易一同倡导“ 新乐府”运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江州途中,而元稹已于5个月前贬通州。

20.诗中四句三用“灯”字,有何作用?

21. 试对诗的末句“逆风吹浪打船声”进行赏析。

20. 以“灯”为线索,叙写读友人诗直至深夜不寐的全过程,表现思念之深。

21.末句运用了双关、比喻的手法,一方面,“逆风吹浪打船声”,是诗人在舟中雨夜读诗时的真实情境,一方面又以“惊风骇浪”喻指“险恶莫测的政治风浪”,隐喻着因与挚友同时横遭不测的心灵呼号,也蕴含着与志同道合的挚友在逆境中相互抚慰的心情。

【解析】

20.

试题分析:诗人以“灯”字创设三个情境,内容环环相扣,感情层层加深:掌灯夜读,足见思念之切;读至灯残,说明思念之久;灭灯暗坐,表明思念之深之苦。诗人创造了一种黑夜中凄清的环境,表达对同遭贬谪的挚友深切的怀念。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此题,应将诗题和注释以及诗句内容以及题干中“‘灯前读诗’‘诗尽灯残’‘灭灯暗坐’三个情境”的提示结合分析。诗题讲明此诗是读元九诗时所作,注释说明此时作者和元稹都被贬,诗句创设了三个环境,这样的表达就收到了内容环环相扣,感情层层加深的效果,创造了一种黑夜中凄清的环境,表达对同遭贬谪的挚友深切的怀念。

21.

试题分析:诗的末句“逆风吹浪打船声”进行赏析,首先分析手法或技巧,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最后点出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如末句运用了双关、比喻的手法,一方面,“逆风吹浪打船声”,是诗人在舟中雨夜读诗时的真实情境,一方面又以“惊风骇浪”喻指“险恶莫测的政治风浪”,隐喻着因与挚友同时横遭不测的心灵呼号,也蕴含着与志同道合的挚友在逆境中相互抚慰的心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末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惊风骇浪”喻指“险恶莫测的政治风浪”,隐喻着因与挚友同时横遭不测的心灵呼号,也蕴含着与志同道合的挚友在逆境中相互抚慰的心情。答题时要注意每条中手法和分析。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小题目。

生查子

晏几道

关山魂梦长,塞雁音书少。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

归梦碧纱窗,说与人人道:真个别离难,不似相逢好。

20.请对“关山魂梦长,塞雁音书少”中的“长”和“少”二字的表达效果加以赏析。

21.本词下片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0.“长”字意涵丰富,一是关山长,二是梦魂长,突出了思念之绵长。“少”字具有暗示性,音书少,暗示思念的频密和分离的痛苦。距离的遥远、思念的绵长,与音书的稀少形成反差,凸显了寂寞孤单之情。

21.相同:都通过想象,表达怀人思归之情。不同:①晏词直抒胸臆,表达离别实在太难,不如相逢团聚的真情,表意直率,明白如话。②李诗委婉曲折,通过想象中的重聚反衬今夜的孤寂,表达了诗人期盼重聚的迫切心情,表意深婉,含蓄隽永。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长’和‘少’二字的表达效果加以赏析”这是考查诗歌中的炼字,首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长”字意涵丰富,一是关山长,二是梦魂长。“少”字具有暗示性,音书少;然后结合原诗句,再现景象。方法展开联想,描绘该字所在诗句呈现的景象。注意点出意象的特点,距离的遥远、思念的绵长,与音书的稀少形成反差;最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评价该字的表达效果,“长”字突出了思念之绵长,“少”暗示思念的频密和分离的痛苦,凸显了寂寞孤单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主要是锤炼诗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炼字”的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方法:(1)直接释义;(2)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其特殊用法;(3)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运用效果。本题“长”字意涵丰富,一是关山长,二是梦魂长。“少”字具有暗示性,音书少。2.结合原诗句,再现景象。方法展开联想,描绘该字所在诗句呈现的景象。注意点出意象的特点。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评价该字的表达效果(准确鲜明、形象生动、新颖贴切、耐人寻味等)。本诗中“长”字突出了思念之绵长,“少”暗示思念的频密和分离的痛苦,凸显了寂寞孤单之情。考生抓住三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组织答案。

2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词下片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这道题主要考查诗歌的情感,同时又是比较题。首先分别概括两诗情感,然后在比较异同。两首诗相同点在于都通过想象,表达怀人思归之情。不同表现在抒情手法上,晏词直抒胸臆,表达离别实在太难,不如相逢团聚的真情,表意直率,明白如话;李诗委婉曲折,通过想象中的重聚反衬今夜的孤寂,表达了诗人期盼重聚的迫切心情,表意深婉,含蓄隽永。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那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在平时的训练中,则应注意以下两种情况:第一,要注意不同人对同一题材的吟咏。像杜牧(唐)《过华清宫》与杜常(宋)《题华清宫》的异同比较,畅当(唐)《登鹳雀楼》与王之涣(唐)《登鹳雀楼》优劣的比较。第二,要注意运用相似手法表达相同感情、不同手法表达相同感情的诗作。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后 游

(唐)杜 甫

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①寺:修觉寺。杜甫曾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流落到新津(今属四川),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写此篇。②暄:温暖。

25.这首律诗共有几联对仗?回答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联 B.二联 C.三联 D.四联

26.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采取倒装句式,突出游览的处所。

B.颔联写山水草木有情,反衬世态炎凉。

C.颈联写诗人从早到暮在此,流连之久。

D.尾联采用散文句式,读来诘屈而拗口。

27.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后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25.C

26.D

27.颈联描绘了修觉寺晨景与晚景两幅画面,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傍晚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表面看来诗人像是赞美这里风景绝佳,其实,这正是诗人心中有愁难解——流落西南,满腔悲愤,无处排解,而强作豁达之语。以乐景写哀情,益增其哀。

【解析】

25.

试题分析:该题侧重考查修辞中的对仗,也就是对偶,构成对偶的条件是上下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同。分析这首诗可知,前三联均为对仗。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6.

试题分析:D项读“读来诘屈而拗口”错误。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7.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首先要理解这两联诗句的意思,这两联的大意为: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傍晚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闷完全减消了,除了这儿还要往哪儿去呢?然后再联系作者杜甫的生平遭际理解其情感,这是杜甫写于流落到新津时期,他的情感应是愁闷的,因此这里是作者借乐景衬托自己内心的哀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目。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②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1129年,北宋灭亡,高宗即位,立足未稳,金兵南下。苗傅、刘正彦在杭州胁迫高宗让位。②阑干:星光横斜参差的样子。

20.本诗颔联有何精妙之处?请简要赏析。

21.方回在《瀛奎律髓》中将本诗编入了“忠愤”门。请结合全诗分析其缘由。

20.俯仰结合,视听结合: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明月北斗,俯瞰波浪汹涌,又听闻岳阳楼凄凉的角声。描写空旷凄凉、动荡不宁之景,烘托诗人忧伤不安的心情。(答“借景抒情”可酌情给分)

21.①忠:诗人自己为逃避战乱而“野泊”,一身乱离,却还“欲问行朝旧消息”,心系朝廷,表现其对国家之忠。②愤:愤时局动荡,兵荒马乱,使自己被迫成为“逋逃病客”,欲归而不得。愤“盗贼尚纵横”,内有贼臣当道,外有金兵入侵,导致政权不稳、国家不安,消息虽欲问而无由。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写景的艺术手法”,所谓“写景的艺术手法”即是如何写景的,有什么表达效果。按此思路分析,不难分析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明月北斗,俯瞰波浪汹涌,是视觉,又听闻岳阳楼凄凉的角声,是听觉,当然,也可以从动景和静景的角度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应注意审题,可以审清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颔联有何精妙之处”,答题方向可以从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三个方面考虑就比较明晰了。颔联所写的形象是“斗柄”和“角声”,直接抒情的词语是“凄”,限制性词语有“阑干”和“凄断”,有景有情。然后借助想象把景物连连缀成画面,概括画面特点、氛围,感悟其中的情感。最后看看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对表现诗歌情感有何作用。答题时,结合诗句内容从这三个方面逐条作答即可。分析答题技巧时,也可从视觉、听觉描写角度分析。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从诗句中的“愁”、“惊”、“盗贼纵横”等关键词和注释中的相关信息可以分析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与题干中的“忠愤”一词不谋而合。学生在组织答案时,要按照诗句如何体现“忠”和“愤”的思路来作答,且要注意要点清晰,层次分明。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本题“欲问行朝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自己一身离乱,却心系朝廷,表现其对国家之忠;内有贼臣当道,外有金兵入侵,导致政权不稳、国家不安,消息虽欲问而无由,作者有感而发,直指时弊。此题注意抓住诗中的“可怜”“愁”“惊”“泪”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小题。

盖少府新除江南尉问风俗

郎士元①

闻君作尉向江潭,吴越风烟到自谙。

客路寻常随竹影,人家大底傍山岚。

缘溪花木偏宜远,避地衣冠尽②向南。

惟有夜猿啼海树,思乡望国意难堪。

[注]①郎士元,唐代诗人,安史之乱中避难江南。②避地衣冠:西晋末年,中原士庶大举迁居东南,史称“衣冠南渡”。

24.颔联和颈联从哪三个方面写“吴越风烟”?

25.请简要赏析“避地衣冠尽向南”一句的艺术技巧。

26.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4.①自然环境;②居住特点:③历史渊源。

25.①运用借代手法,②运用“避地江南”典故,既写出当时政局的动荡,又间接写江南风景的美好。26.①表达了对江南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②表达了思乡望国的痛苦之情。

【解析】

24.

试题分析:可结合注释在翻译颔联颈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客路寻常随竹影”一句可知写的是江南的自然环境竹多;“人家大底傍山岚”一句说明建筑大多依山而建;“避地衣冠”的典故可知江南历来为人们所喜爱,渊源很深。这样描写吴越风烟的三个方面就很容易概括出来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考点:归纳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5.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简析避地衣冠尽向南”一句的艺术技巧,属于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要明确答题范围仅限于这一句。考生要了解诗歌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篇章结构等。学生不难看出借代和用典几种。以“衣冠”代士庶。运用“避地江南”典故。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句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题目问的是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回答时要结合前三联理解情感,前三联或直接或间接描写了江南的美好风景,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表达了作者对其的喜爱赞美之情;“思乡望国”、“难堪”等情语,则表达了作者思乡望国的痛苦之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