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6.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所描绘的画面。
17.请分析本诗最后一句作者指责商女的用意。
16.轻轻的雾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透着寒气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凄冷、迷蒙)
17.作者借商女唱__之音的《后庭花》,表面是讽刺“商女”,实际是讽刺那些不顾国家艰难,只顾自己享乐,醉死梦生的统治者,表达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解析】
16.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烟、月、水、沙。②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诗歌描绘的是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冷清愁寂。④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近酒家.描绘了一幅朦胧淡雅而又冷清愁寂的水边夜色图。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诗说“商女不知__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__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__之音来寻欢作乐,这不禁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隔江”二字,承上“__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
“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秋晚登城北门
(宋)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
【注】①烽传:古时边境备警急,筑高土台,积薪草,夜间有寇警,即举火燃烧,以相传告,谓之举烽;白天则燃烧积薪或狼粪以望其烟,谓之燔燧。②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③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20.请结合以上诗歌的内容,赏析尾联中“非”和“犹”两字的妙处。
21.诗人的心绪集中在“愁”字上,全诗是怎样体现的,请简要分析。
20.“非”表现了当年的戎马生涯早已成往事的感慨与无奈;“犹”有仍然之意,诗人仍然不忘收复失地,北定中原;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虽壮志未酬,但心系国事,雄心犹存的豪情壮志。
21.全诗以“愁”字为线索,贯穿全篇。首联记叙出游的地点、时间和感受,并点名题旨。颔联写远望烽火,仰观雁阵所兴起的失地之愁。颈联由失地而想到“山河兴废”和“身世安危”。尾联追忆“横槊赋诗”,激起壮志难酬之悲。诗人在登楼前内心已自不欢,只有心怀悲愁的人,外界景物才会引起愁绪。所以说“愁”字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全诗的诗眼。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依据练字题的答题模式作答:该字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横槊赋诗’意指行军途中,在马上横戈吟诗,语出元振稹《唐故捡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 铭并序》“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其后苏拭在《前赤壁赋》中也曾写过“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横槊赋诗”在这里借指乾道八年 (1172)陆游于南郑任四川宣抚使幕府职时在军中作诗事,他经常怀念的,正是“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生涯,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非复昔”三字包含着 多少感慨啊!诗人虽然离开南郑已有五年之久,但金戈铁马,魂绕古梁州”,正是报国心志的抒发,诗虽结束,而余韵悠长。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鉴赏诗眼型的题型。这种题型最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某字(词)是全诗的“诗眼”,为什么?②全诗围绕某字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这种类型题的答题模式是:第一步,突出该字对主旨所起的作用。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绪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心境渲染到极致。第三步,从该字在诗中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乱”实际是全诗的纲(线索),串联诗人所见、所感、所想,使诗歌内容虽多而集中。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蟹
【明】 徐子熙
瀚海潮声万泒①浑,鱼虾随势尽惊奔。
雄戈老甲瞠双眼,独立寒秋捍禹门②。
螃蟹咏(其三)
【清】曹雪芹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③空黑黄④!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⑤空余禾黍香。
【注】①泒(gū):水。②禹门:龙门。③皮里春秋:这里表示心机诡深。④空黑黄:这里指花样再多也徒劳。 ⑤月浦:有月光的水边,指螃蟹原来的生长处。
19.这两首诗歌分别塑造了怎样的螃蟹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回答。
20.徐子熙的《蟹》采用了哪些手法?请选择其中的两种,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9.徐诗中的螃蟹是不随波逐流,镇定自若,坚毅雄壮的老英雄形象。 “他”身披铁甲,圆睁双目,在寒秋的惊涛骇浪之中屹立不倒,独自捍卫龙门。曹诗中的螃蟹是个反面形象,“他”不辨是非曲直,横行霸道,居心叵测,机关算尽却徒劳无益,最终也难以逃脱被人食用的灭亡命运。
20.①托物言志(象征),借吟咏螃蟹来表达对老当益壮、正气凛 然的“中流砥柱”们的赞美。②反衬(对比),用随波逐流、惊慌奔逃的鱼虾与老蟹做对比,反衬出老蟹的镇定自若,凛然无畏。
【解析】
19.
试题分析:分析物象的形象,可抓住描写物象的关键词分析作答,修饰性的词语直接提取,描述性的词语要用自己的话概括。例如,徐诗中“独立寒秋捍禹门”一句,“独立”“捍”写出了螃蟹镇定自若、独当一面的坚毅雄壮的老英雄形象。曹诗中“无经纬”“皮里春秋”属于描述性的词语,可根据诗歌注释用自己的话从螃蟹不辨是非曲直,横行霸道,居心叵测;“空黑黄”写出了螃蟹的徒劳无益,最终被食用的命运。组织答案时,要注意结合着具体词语分析概括。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根据题干要求,任意选取两种,结合着具体词句分析作答。读后可知,“鱼虾随势尽惊奔”“独立寒秋捍禹门”以鱼虾和螃蟹来构成鲜明的对比;由“捍”可得出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以整首诗歌来写螃蟹,自然是想借助螃蟹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意志,因此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答题时,再结合着具体词句分析其表现出的作者的情感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时李白坐永王璘事长流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因赋诗怀念他。
21.这首诗的首联因秋风起兴,有什么作用?
2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感情?
21.交代了时间变化,空间的遥远,时空结合;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悲凉萧索的气氛;为整首诗“怀人”奠定了伤感(悲苦、伤悲)的情调
22.对李白的无比思念;对李白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自己内心深处的悲苦。
【解析】
21.
试题分析:诗句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内容上看交代了什么信息;结构上与上下文的关系。本诗首联交代了时空的阻隔、天气变凉;结构上为怀念“李白”做铺垫。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关注题目中“怀李白”,有对李白的无比思念;关注注释,知道颔联“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是对对李白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当然自己飘泊“天末”内心也有无尽的凄楚。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小题。
和王中丞闻琴
【南朝齐】谢朓
凉风吹月露,圆景①动清阴。蕙风入怀抱,闻君此夜琴。
萧瑟满林听,轻鸣响涧音。无为澹容与②,蹉跎江海心。
【注】①圆景:指月光。②容与:徘徊、踌躇不进。
21.这首诗前六句是怎样描写琴声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2.诗人听了琴声后产生了怎样的感慨?请简要分析。
21.① 前四句为侧面描写,通过描写清幽宁静的秋夜景色氛围,烘托了琴声的美妙。②五、六句为正面描写,运用比喻手法,写琴声如满林传遍的飒飒秋风声,又如涧水发出的淙淙轻鸣,给人如临其境的感觉。(意思对即可)
22.诗人听到琴声后,产生了不要迟疑犹豫,赶快归隐的感慨。因为琴声把诗人带到了一个远离尘嚣、林静水清的境界,所以诗人生发出早日归隐的心情,认为否则便会消磨了清逸的意兴,错失了归隐的良机。
【解析】
21.
试题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要求从诗歌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诗歌,需要注意掌握以下步骤:必须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次才是对相关表现手法的具体的鉴赏;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种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说说作者采取这种守法的原因;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以及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22.
试题分析: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四是涉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本诗的标题是“东溪”,这是地名;诗歌的前三联主要描写东溪清幽、秀美的自然景色,其中表达了作者对闲适优雅,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喜爱之情;尾联中的“住不得”“车马疲”表现了他内心的痛苦、无助与无奈的复杂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出 塞 词
马 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马。
16.第二句“马头冲雪过临洮”中“冲”字如果改成“冒”字好不好?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17.本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16.不好。“冲”字即“冲锋”意,生动描绘出战士们在雪夜冲锋前行的画面,更表现出将士们一往无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和内心 的壮烈情感,使诗歌充满了一种高昂激扬的情绪。“冒”字也能表现冒雪前进的情形,但在力度上没有“冲”字强烈。(若答成“冒”字好,分析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17.细节描写, “卷旗夜劫单于帐”,因风疾所以为避免惊动敌人卷旗,以“卷旗”的细节,写出勇士们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宝刀砍到缺了刃口,可见战斗时间长,既表现了战斗场面的激烈,更表现了将士们奋力杀敌,拼死搏杀的无畏精神。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题属于鉴赏语言之“炼字”题,解题思路为:(1)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字面意义和实质意义)或肯定哪一个字(词)更好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3)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可以从该字(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本诗“冲”字,都极简炼而又很含蓄,都为激扬的诗情涂上了一层庄严壮丽的色彩。在着重外形描写时用一两字透露人物内心的美,使人读后感到诗情的既激扬又精致,没有那种简单粗犷,一览无余的缺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解答提示“技巧”即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三大类。“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卷旗”,避免惊动敌人,的是夜间劫营景象。因风疾所以卷旗,一以见战事之紧急,再以见边塞战场之滚滚风尘。这岂只为景物描写,作者正以战旗之卷,写出勇士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卷旗夜战,正是短兵相接了,但实际上只是雷声前的闪电,为下句作铺垫。 “乱斫胡兵缺宝刀”,才是全诗中最壮烈最动人的一幕。这场“乱斫胡兵”的血战,场面是很激烈的。“缺宝刀”的“缺”用得好。言宝刀砍到缺了刃口,其肉搏拼杀之烈,战斗时间之长,最后胜利之夺得,都在此一字中传出。作者在全诗二十八字中,极为精彩地处理了选材、顺序与如何运用并积聚力量等重要问题。前三句,只是引臂抡锤,到第二十六字“缺”时,奋力一击,流火纷飞。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 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小题。
送沈子福归江东
(唐)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17.分析第一句所写意象及各自的作用。这些意象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18.第三、四句历来备受赞赏,试分析其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17.杨柳,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烘托了送别的氛围;渡头,点明送客的地点; 行客,用行人稀少营造了送别时的凄清情境。 这些意象都扣住了题目中的“送”字。
18.第三、四句用了比喻(或想象、或即景抒情)、拟人的手法。 诗人觉得自己心中无限的惜别之情,就像江南江北的春光,无处不在,伴随着友人归去。 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
【解析】
17.
试题分析:回答“第一句所写意象及各自的作用”,先明确意象的含义。意象即融合作者思想感情的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第一句”是范围。渡头”点明地点,“杨柳”点明节令,又以唐人折柳送行的习俗,烘托送别气氛“行客稀”以境地之凄凉,反衬送别友人依依不舍之情。总之,首句从环境和感情上为下文作了铺垫。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似春色”“送君归”明显使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我的相思就像春色一样,从江南到江北送你回家,生动形象地写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诗歌赏析: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行客已稀,见境地的凄清,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诗的开篇直接入题,描写送别情形。江边渡头,杨柳依依。这虽是随手写眼中现成之景,景中却蕴含深情:“柳”与“留”同音,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表示不忍离别,希望远行的人留下来。但分别终究是不可避免的,此时友人乘坐的船只已经起航。刚才还很热闹的渡头,一下变得行客稀少,冷冷清清.惟有诗人自己,仍然立在那里,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他的脑海里,或许在重温刚才与友人依依话别的情景,或许想起了之前和友人交往的点点滴滴。但这一切,都只能是追忆了.眼前只见友人所乘的船顺水而下,离自己越来越远。
比较阅读杜甫的《宾至》和《客至》(不提供《客至》需凭借自己的记忆)这两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宾至 杜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21.《客至》的颔联表达了主人什么样的心境?请简要概括。
22.《宾至》一诗写出主人当时怎样的生活状态?
23.主人对“客”和“宾”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态度?试分别结合两首诗的尾联简要分析。
21.乐享安逸(恬淡)生活;内心孤独寂寞;对客人到来的喜悦。
22.“幽栖地僻”表现交往少;“老病人扶”表现年老多病;“百年粗粝”表现生活贫苦。
23.《客至》尾联写主客对饮,并招呼邻翁助兴,突出场景的欢快热烈,表达主人对客人的热情;《宾至》尾联写希望客人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去看花,暗含送客的意味,表达主人对客人的冷傲。
【解析】
21.
试题分析:首先要注意审题,审出问的内容。“《客至》的颔联表达了主人什么样的心境”,“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的审题方法:仔细读题,确定要分析的诗句,比如本题,问的是“《客至》的颔联表达了主人什么样的心境”,应先回忆《客至》颔联所写的内容,再联系这首诗歌的标题,即可分析出此时主人的心境。
2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宾至》一诗写出主人当时怎样的生活状态”,应先到诗歌中找到能体现当时处境的诗句,然后再进行分析。“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先写延客之状。草堂初建,居幽而地僻,很少造访之人。忽闻通报,有贵客来临,只得循礼恭迎。但“老病人扶”,“再拜”起伏,实感艰“难”。诗中明显表现出年迈多病,不胜应酬之苦的不悦。“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写款待之事。上句易“宾”为“客”, 既避免与诗题相重复,也为了平仄协调。言下之意:你这位“佳客”,入门就“坐”,“淹留”“竟日”,我虽不能盛馔相饷,也算尽礼了。“百年”意同一生。下句说:我一生食“粗粝”,身为“腐儒”,款待不周,还望多多包涵。在自谦中实含自伤之意。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首先应读懂诗句,然后再找出能体现主人当时生活状态的诗句,最后依据所写的内容进行概括即可。主要集中在首联和颈联。首联主要写住地幽僻,很少有人来,而自己已经年老体弱多病,需要人搀扶;颈联写所吃食物,可见生活穷苦。
2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主人对‘客’和‘宾’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态度?试分别结合两首诗的尾联简要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客至》一诗,诗人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这首诗歌中的待客描写,不惜以半首诗的篇幅,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面,还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邻助兴的细节,写得那样情彩细腻,语态传神,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显示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宾至》一诗,“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特致歉意,兼邀贵客重来。诗人说:如果不嫌“野外”“供给”菲薄,还望“乘兴”再“来看”花。这是客套话,也有送客之意。嘲讽之意,隐约可见了。作者对来客敬而远之,写到吃饭,只用“百年粗粝腐儒餐”一笔带过。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要注意结合诗歌具体诗句分析。作诗歌题,一是要注意结合诗歌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的提示作用。比如本题,“主人对‘客’和‘宾’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态度?试分别结合两首诗的尾联简要分析”,首先应到两首诗歌中找到尾联,然后再具体品味。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诗后两小题。
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①
欧阳修
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②。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③。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注】①作者曾在洛阳做过官,在那里结识了一些朋友。早春时候,他在离开洛阳去往南方的路上,写下这首诗。②赊,遥远。③槎(chá),植物。
17.“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两句描写了作者南征途中见到的景色,试结合全诗分析:这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1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7.反衬(衬托、以乐景衬哀情、以乐景衬悲情也可),美丽的早春景物与作者内心的苦闷形成对比,衬托了诗人在外漂泊的孤独、凄凉。
18.表达出诗人在旅途中满腹愁苦、孤独寂寞;思念家乡的情感。
【解析】
17.
试题分析:“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是“早春南征”之时见到的美景,结合诗歌的内容与表达的感情,尤其是直抒胸臆的句子“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可知,作者的情感是思家的、愁苦的。因此此景恰恰更衬托出诗人的悲情,即手法是衬托。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根据“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两句直抒胸臆的诗句,并结合写作背景“早春时候,他在离开洛阳去往南方的路上,写下这首诗”即可推断出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孤独寂寞、思念家乡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溪上作二首(其二)
陆游
伛偻溪头白头翁,暮年心事一枝筇。山衔落日青横野,鸦起平沙黑蔽空。
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东山》《七月》犹关念,未忍沉浮酒盏中。
【注】《东山》《七月》,是《诗经•豳风》中的两篇,前者写周公东征后战士归途思乡的情绪及凯旋的喜悦,后者写西周时期农夫们一年的劳作活动。
16.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17.诗歌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6.虽年老体衰仍忧国忧民却报国无门的一介书生。 (若答其他,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伛偻溪头,白头拄杖可见其年老体衰,《东山》《七月》犹念可见其仍然忧国忧民,“无地效孤忠”一语直接道出报国 无门的苦闷。通过主体形象的塑造,表达自己空有爱国忧民心志却无可奈何的苦闷。
17.用典(用《诗经•豳风》中《东山》来代指宋金战事,用《七月》代指国计民生。)含蓄地抒发了对军国大事、民生疾苦的关心、挂念和虽忠心耿耿却报国无门的沉痛与感慨。(若答其他,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6.注意人物的言行和内心的活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的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
17.注意答出用典的手法,然后分析典故的内容和诗人引用典故的用意。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是用典。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