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小题目。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注释】①浴蚕:指古时用盐水选蚕种。

18.本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19.古典诗词讲究炼字,后两句句中的那个字用得好,请赏析?

18.①这首描绘了一幅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劳动生活的气息山水田园的生活景象。 。

②鸡鸣声声,循声望去,蒙蒙细雨中山崖间隐约露出几间农舍。小溪边是葱郁滴翠的竹林,乡村的小路越过小溪,木板桥歪歪斜斜。 忙,这含蓄不发的结尾,实在妙趣横生,摇曳生姿③表达作者对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劳动生活的,自由自在及超然宁静生活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

19.闲字最好。用闲”衬忙,采用反衬手法田家少闲月,冒雨浴蚕,就把倍忙时节的农家气氛表现得更加够味,事实上就是没有一个人“闲着”,从背面、侧面落笔。用“闲”衬忙,通过栀子花之“闲”衬托人们都十分忙碌的情景.,兴味尤饶。它不仅是全句也是全篇之“眼”,又丰富饱满了诗意。此诗写栀子花无人采,主要在于表明春深农忙,似无关“同心”之意。但这恰从另一面说明,农忙时节没有谈情说爱的“闲”功夫,这含蓄不发的结尾,实在妙机横溢,摇曳生姿。闲字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山村静,优美,幽远而又充满劳动气息。

【解析】

18.

试题分析:可结合注释翻译诗歌,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概括。雨中有一两户人家传来鸡鸣,小溪两边长满翠竹,乡村的小路越过小溪,木板桥歪歪斜斜。村里的嫂嫂和小姑(另一种翻译为“媳妇和婆婆")相互呼唤去用盐水浸泡蚕子,选蚕种,农人们都忙着干农活,没有人欣赏庭院中盛开的栀子花。答题时要抓住“鸡鸣”“雨”“竹”“板桥斜”等主要景物在翻译的基础上描述景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本题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考得是动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动作行为。答题时要准确指出该词的描写对象,这一对象有何特征,如果使用了手法要指出并且分析其表达效果。也可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再结合诗句翻译,最后指出该字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先点明“闲”用得极妙。如用闲”衬忙,采 用反衬手法田家少闲月,冒雨浴蚕,就把倍忙时节的农家气氛表现得更加够味,事实上就是没有一个人“闲着”,从背面、侧面落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小题。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 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 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 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 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①宗一:柳宗元从弟,生平事迹不详。②投荒:贬逐到偏僻边远的地区。③荆、郢(yǐng):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宗一将游之处。

16.请结合全诗谈谈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

17.颈联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赏析其妙处?

16.远谪异乡,报国无门,经年投荒,历尽劫难,兄弟离别,形单影只。

17.比喻。前一句,描写自己所处之地,瘴气弥漫,乌云似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处境地险恶;后一句,形象描写了洞庭春色已尽,水天相接,含蓄地表达了天涯相隔兄弟别离之情。

【解析】

16.

试题分析:题干“请结合全诗谈谈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答题关键词“结合全诗”“原因”,首先理解诗句,然后总结原因,形成答案。首联写在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颔联叙写自己的政治遭遇,表现心中的不平和愤慨;颈联写景,用比兴手法把兄弟彼此的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尾联表明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远在他方,只能寄以出现荆门烟树的相思梦。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题干“颈联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赏析其妙处”这是考查颈联的艺术手法,考生要以手法为主,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分析诗句。颈联是景语,也是情语,是用比喻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桂岭瘴来云似墨”,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洞庭春尽水如天”,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山川阻隔,相见很难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暮归山中

[明]蓝仁

暮归山已昏,濯足月在涧。

衡门栖鹊定,暗树流萤乱。

妻孥候我至,明灯共蔬饭。

伫立松桂凉,疏星隔河汉。

注:①衡门,指用根横木代替门,通常是贫士之家的代称。

24.诗中“暮归者”的身份是 ,这首诗的尾联暗示了诗人的 心情。

25.请赏析颈联中“明灯”的意象。

24.隐士。暗示了诗人心满意足的内心状态和不愿与世俗同流的志向、情趣。

25.在暮色和暗树中,一盏明灯发出温暖的光芒,照亮了贫寒简陋的小屋。“明灯”,这一意象烘托出家庭的温暖和诗人回家的喜悦;并且与屋外的__形成鲜明对照,暗示了远离尘世烦恼的生活,也为尾联的抒情奠定了基础。

【解析】

24.

试题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田园诗,塑造了一位鲜明的隐士形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注意分析“明灯”的比喻义和象征寓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完成小题。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注释】熙宁二年,王安石实行变法。诗人和他政见不合,被任命为枢密副使时,他坚决不就,并于熙宁四年退居洛阳。这首诗就是在退居时期所做。

18.请赏析“南山当户转分明”一句。

19.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的理解。

18.“转”的意思是说由模糊转为分明,既写出了不同天气下景物的变化,又透露出作者喜爱观赏美景的情趣。

19.诗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表达了爱君忠义之志。表面上写景:夏天来到,柳絮早已被风吹尽,所以眼前没有因风起舞的柳絮,而葵花却已长成,因而只见向日的葵花。深层含义:“我”不是那随风飞扬,人云亦云的柳絮,“我”有一片忠贞之心,即便是在穷居洛阳之时,我也是一株向日的葵花。

【解析】

18.

试题分析:“南山当户转分明”一句描述了下过雨后,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青翠怡人了。诗人调动读者熟悉的景物布置了一个清明和暖的气氛,使整首诗充满了雨和夏的味道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整首诗描述了变化的画面,诗人不喜雨丝蒙蒙的南山,也不赞随风飞舞的柳絮,而把独钟给了葵花,不难发现诗人非独爱葵花,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人久在官场,自是看够了人云亦云的柳絮,不愿诗人本人"摧眉折腰"随风飘摆,终而选择了葵花,且懂得珍惜阳光,这也许才是葵花的可爱之处。诗人托物言志,意即对皇帝忠贞不贰,会永远像葵一样忠心于国家。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完成小题。

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 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沂。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罟(gǔ)师:渔夫,这里指船夫。

20.王诗中首句“杨柳渡头行客稀”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请略作赏析。

21.这两首送别诗,在写法上有相同之处,都新奇、形象、蕴含丰富,请略加分析。

20.渡头点明地点,杨柳点明节令,有以唐人折柳送行的习俗,烘托送别气氛。行客稀见境地之凄凉,反衬送别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总之,首句从环境和感情上为下文作了铺垫。

21.两首诗都用了比喻手法写离情。王诗以眼前无边无际的春色比喻自己心中无限依恋惜别之情,且从江南江北一齐随朋友而归;李诗则以眼前这浩浩东去、无穷无尽的长江之水比喻自己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二诗均即景抒情,状难写之情如在眼前,且情和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

【解析】

20.

试题分析:意象就是那些带着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找意象时就顺着诗句一句一句找就行了,杨柳、渡头、行客等这些都是意象。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意象来看作者营造了什么意境。通常会有很多意象有感__彩,像月亮代表思乡,猿啼和杜鹃表示凄凉等。本题这些意象中,杨柳,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留”谐音,暗含挽留之意;渡头,点明送客的地点;行客,用行人稀少营造了送别时的冷清的情境,反衬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等。表达技巧的一般答题思路是:准确地判定的手法,然后对手法进行解说,最后指出表达效果。而表达效果的表述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内容本身,一是所表达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文后小题。

龙潭夜坐

(明)王守仁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20.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1.本诗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指出三种并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0.诗中前三联着意描写夜里山中澄澈寂静的景象。通过描写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风,渲染了月夜的静谧氛围,凸显了诗人月下独行的落寞心境。结句诗人笔锋陡转,以“无限情”直接抒发了自己不因失意而消沉的情怀。

21.①衬托。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或:颔联以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②拟人。颈联中的“不辞”“偏与”赋予“草露”“松风”以人的情感,表达出与自然默契合一的快乐。③用典。尾联运用《猗兰操》一典,表达诗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的情感。④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嗅觉: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听觉: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松林之风;视觉:草上露水。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意境和情感。前三联写野外之景,多清凄,表现作者不得志的心境,也反映当时时政的萧条不如意,但是最后一联的无限情则表现作者的积极态势,并不会因失意而消沉,会继续努力,因为这片山河寄托着他太多的感情。首句花香暗含于良的《春山夜月》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寄情隐逸,实则是对楼台深翠微的无奈。石林茅屋让人联想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当时温庭筠出长安去南方做小官,心情郁郁,有对时政失望。第二联用典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是个青年得志,平步青云,而后看透政治纷扰,最终隐居终南山看云卷云舒的人,他有很多是诗都描写了隐居的恬静,比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些与其说是享受隐居,不如说是失望与人世间的勾心斗角。第三联首句正确理解的顺序是不辞草露芒鞋湿,意思是,不怕草上有露即使沾湿草鞋,第二句于讲“松风吹解带”,有即使遭人不待见,也要这么做的意思。尾联第一句的 猗兰 用典孔子的《猗兰操》,据一些史料记载,《猗兰操》是孔子从卫国(也就是豫北地区)返回家乡鲁国时,感叹自己生不逢时,不被重用而表达的感受。而后语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反用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而道有无限情,点明作者不会跟前面那些失意的隐居的人一样弃时事不管,独善其身,而是要继续做事。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一般认为,诗词“艺术手法”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要先总述后分析。本诗运用到了表现手法(衬托),修辞手法(拟人、用典),表达方式(多种感官描写综合运用)等多种艺术手法,考生可以从中任选三点分析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明诗,回答小题。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19.这首诗的中间两联,集中写了作者的哪些“观书”感受?

20.这首诗的尾联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析。

【解析】

19.

试题分析:颔联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无一点尘,是比喻他胸无杂念。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句,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象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东风”句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象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 。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尾联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真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好之情之境,岂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者流所有以领略的!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枕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台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乌啼。

[注]这首七言律诗,是李德裕在唐宣宗李忱即位后贬岭南时所作。

20.试分析首联中“争”和“暗”字的妙处。

21.清人沈德潜认为颔联“一语双关”, 言在此而意在彼,请分析这种说法。

20.“争”字,用了拟人手法,点出了“路转迷”的原因,好像道路纡曲,使人迷失方向是“岭水”故意“争分”造成的。 “暗”字,突出枕榔、椰树等常绿乔木的茂密,遮天蔽日,连溪流都为之阴暗。

21.颔联表面写在谪贬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况:害怕遇到毒雾,碰着蛇草;更担心那能使中毒致死的沙虫,连看见掉落的燕泥也要畏避,有力地渲染了岭南地区的荒僻险恶。实际上诗人运用双关的写法,用这种险恶的自然环境比喻官场的凶险,,用“毒雾” “蛇草”等来喻指奸佞小人,从而表达对他们的憎恶和畏惧之情。

【解析】

20.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可以从“争”和“暗”的意思和其运用的手法等角度分析,其中,“争”是拟人手法来写岭水;“暗”为使动用法,表现了枕榔、椰树等常绿乔木生长十分茂密的情况。作答时结合诗句意思分析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分析颔联“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一语双关,可以先分析其字面意思,也就是:我在旅途中提心吊胆,担心遇上毒雾,碰着蛇草;为了躲避沙虫,看见燕子衔泥也会急忙让开。然后再结合作者的情感或自身经历分析其深层含义即可,要言之有理。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诗句翻译】岭南道中溪流纵横交错,地势迂回曲折,置身其间,茫然不知身在何处。沿途随处可见高大的乔木,绿树丛阴下,溪流显得格外幽深。我在旅途中提心吊胆,担心遇上毒雾,碰着蛇草;为了躲避沙虫,看见燕子衔泥也会急忙让开。这里的风俗很特别,五月即收稻米,三更公鸡就打鸣,每当涨潮,它还会按时啼叫,这时津吏就会通知乡民潮汛要来了。这一切让人一时难以适应,看着那鲜艳欲滴的红槿花,听着那树上越鸟的鸣叫,想到想起家乡,这谪居岁月何时是个尽头,想起这些真是肝肠寸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目。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 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 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 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 霜叶满阶红。

20.尾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它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21.“安闲”是全诗的“诗眼”,试联系全诗谈谈作者是怎样体现老翁“安闲”这一特点的。

20.深秋气候寒冷,雨声淅沥,霜叶落满庭的凄冷萧瑟的秋天早晨景象,照应首句,以景结情,烘托,突出了老翁心境的安闲自适,淡泊清静。

21.颔联: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适的情怀。颈联:夜已过去,按理说老翁应该起床了,但却还要“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躺着,生动地描绘出体衰闲散的老翁的形象。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而是悠然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心境的淡泊。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尾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它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答题关键词“景象”“ 作用”。首先,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典型意象,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联系诗句,分析用意。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霜叶满阶红”,夜来风雨加深了“寒”意,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多么冷酷的大自然啊!从树木移情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岂能无感触!然而“老翁”却“晓晴寒未起”,对它漫不经心,突出了老翁的心境清静淡泊。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景物形象之法:提问形式: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2.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3.这首诗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什么画面?是如何展示的?答题步骤:第一步: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联系诗人的生平,分析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答案构成: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总结及运用示范:意境分析三注意:一注意:描绘图景将诗句与想象结合。描绘诗中图景,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二注意:概括意境特点应多角度。概括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这两个词最好能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角度有色彩、动静、视野、荣衰、明暗、气势等。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淡静美、清丽隽永、感伤哀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绪基调。三注意:分析情感要具体。诗歌情感分析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2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安闲’是全诗的‘诗眼’,试联系全诗谈谈作者是怎样体现老翁‘安闲’这一特点的。”这是对诗眼的考察,答题结合诗歌具体内容,例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本题紧抓“安闲”来分析。从颔联、颈联、尾联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统摄全诗的字或词(诗眼)的理解和把握,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因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字或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考生对全诗的整体把握程度。对于这类题目,考生要从该字或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及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两方面结合考虑。本题要抓住诗歌内容和在情感方面的作用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小题。

舟中读元九诗

(唐)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注:元九:元稹,白居易的挚友,曾与白居易一同倡导“ 新乐府”运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江州途中,而元稹已于5个月前贬通州。

20.诗中四句三用“灯”字,有何作用?

21. 试对诗的末句“逆风吹浪打船声”进行赏析。

20. 以“灯”为线索,叙写读友人诗直至深夜不寐的全过程,表现思念之深。

21.末句运用了双关、比喻的手法,一方面,“逆风吹浪打船声”,是诗人在舟中雨夜读诗时的真实情境,一方面又以“惊风骇浪”喻指“险恶莫测的政治风浪”,隐喻着因与挚友同时横遭不测的心灵呼号,也蕴含着与志同道合的挚友在逆境中相互抚慰的心情。

【解析】

20.

试题分析:诗人以“灯”字创设三个情境,内容环环相扣,感情层层加深:掌灯夜读,足见思念之切;读至灯残,说明思念之久;灭灯暗坐,表明思念之深之苦。诗人创造了一种黑夜中凄清的环境,表达对同遭贬谪的挚友深切的怀念。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此题,应将诗题和注释以及诗句内容以及题干中“‘灯前读诗’‘诗尽灯残’‘灭灯暗坐’三个情境”的提示结合分析。诗题讲明此诗是读元九诗时所作,注释说明此时作者和元稹都被贬,诗句创设了三个环境,这样的表达就收到了内容环环相扣,感情层层加深的效果,创造了一种黑夜中凄清的环境,表达对同遭贬谪的挚友深切的怀念。

21.

试题分析:诗的末句“逆风吹浪打船声”进行赏析,首先分析手法或技巧,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最后点出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如末句运用了双关、比喻的手法,一方面,“逆风吹浪打船声”,是诗人在舟中雨夜读诗时的真实情境,一方面又以“惊风骇浪”喻指“险恶莫测的政治风浪”,隐喻着因与挚友同时横遭不测的心灵呼号,也蕴含着与志同道合的挚友在逆境中相互抚慰的心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末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惊风骇浪”喻指“险恶莫测的政治风浪”,隐喻着因与挚友同时横遭不测的心灵呼号,也蕴含着与志同道合的挚友在逆境中相互抚慰的心情。答题时要注意每条中手法和分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