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金陵怀古 王珪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寒食: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旧时清明节前一天,有禁火,吃冷食的习俗,人们把这一天叫作寒食节。
16.试分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17.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16.①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和地点。②“悠悠”“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③与尾联中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首尾呼应。
17.首联写登上江边古城时怀乡的孤独寂寞之情;中间二联集中写景营造出寥落清冷的意境,表现作者对国势日衰的悲愁;尾联归结全诗表现出怀古伤今,故国凄凉之感。
【解析】
16.
试题分析:分析首联的作用,从内容上分析,怀乡访古说明其为怀古诗,这样的诗难免伤感,而且再从重点词汇上分析,如秋、独等字展示了诗人的心境。从结构上分析,要考虑其与题目的关系与结尾的关系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本题属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类。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答题步骤:1.概括景象(意象)特点;2.描摹诗歌图景;3.剖析作者思想。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春日登楼遇雨
杜荀鹤①
忽地晴天作雨天,全无暑气似秋间。
看看水没来时路,渐渐云藏望处山。
风趁鹭鸶双出苇,浪催渔父尽归湾。
一心准拟闲登眺,却被诗情使不闲。
【注释】①杜荀鹤:唐朝诗人,池州石埭人。
15.在颔联和颈联中,诗人写景时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16.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
15.动静结合。颔联具体写雨中的静景,雨淅淅沥沥的下着,回看来时的道路已经渐渐被水淹没,远处层叠的山峰,也渐渐被雾霭笼罩,失去原来的姿影;颈联却偏重于动景的描写,一对鹭鸶从湖边芦苇间乘着风势侧身飞起,在浩渺的湖面上,片片渔舟乘风破浪,组成了一幅鲜明和谐的图画。
16.通过登楼远眺,描写了春雨中的景象。首联写春雨突然降临,天气凉爽似秋,中间两联写眺望雨中之景,历历如画,结尾两句更是直抒胸臆,处处都显露出作者对春日雨中之景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解析】
15.
试题分析: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等。表达技巧的一般答题思路是:准确地判定的手法,然后对手法进行解说,最后指出表达效果。而表达效果的表述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内容本身,一是所表达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回答小题。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故出自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
17.一首律诗八句共分为四联,每联习惯上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依次为 、 、 、 。
18.第二联两句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19.最后一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17.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18.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19.“采菊东篱下”。 率性自然 超凡脱俗。
【解析】
17.
试题分析: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一般有八句,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一般有几个字说几言。本诗为七言律诗。
考点:识记文学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8.
试题分析:野菊的形象,在诗歌中表现的很鲜明,“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刻画出一个不给文人骚客做干粮(指不追求被文人赏识),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的高洁的形象。赏析诗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立足诗歌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野菊应该嘲笑东篱下被人赏识的家,因为它还媚求陶渊明的赏识。尾联的这种说法正体现了一种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志趣,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相得益彰。 解答这一类的题,最好能知人论世,知道诗人的生平,什么时期是什么诗风,遭遇过什么事。但是如果这个诗人不是你所熟悉的,就应该结合诗文作答,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都是在诗歌当中体现出来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28.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试作具体说明。
29.“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8.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
29.清冷、幽静 孤单、寂寞
【解析】
试题分析:
28.题中所谓“贯穿全篇”,即“微风”在以下三句诗中都有体现。按照这个思路去揣测下面三句:推开门又使竹动的不可能是“故人”,因为作者用了个“疑”字,应该是微风;枝上露何以滴下,本来没风也可以自然下滴的,但想到题目的提示,当然就可以理解为是微风吹下的,“入幌”“拂绿琴埃”主语是什么,不可能是人,难道要让朋友替自己拂去琴上的尘埃?所以主语也应是微风,作者希望微风掀帘进屋拂去琴上的尘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秋逼暗虫通夕响”以动衬静。
29.本题考查情感。答题模式:描绘……图景,渲染……氛围,抒发……情感。“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不觉时已入夜,微风掠过竹丛,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地滴落下来,那久无人迹的石阶下早已蔓生青苔,滴落的露水已渐渐润泽了苔色。多么清幽静谧的境界,多么深沉的寂寞和思念!所以这两句渲染了清冷、幽静的氛围,抒发了作者孤单寂寞,思念友人的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注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26.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7.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26.“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7.
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26.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有手法点手法,没手法落实到重点字词上。第二句交待了在客店过节的情形,双手抱膝,枯坐在灯下,只有形与影相随,孤独难耐。“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27.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手法的能力。后两句笔锋一转,来个曲笔,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使这种思乡之情扩大化,真实感人。总之,作者没用华丽的词句,没有玩弄过多的艺术技巧,而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却把思乡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足见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技能。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秋逼暗虫通夕响”以动衬静。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小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 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 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19.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的主要特色。
20.请结合诗句,概括诗人抒发了哪些感情。
19.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了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
20.①“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表现了对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的忧愤之情;②“我已无家寻弟妹”表现了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③“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④“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⑤“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主旨分析,“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表现了对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的忧愤之情;“我已无家寻弟妹”表现了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⑤“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以下小题。
春 生
白居易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
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16.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17.本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选择两种做简要赏析。
16.表达了诗人对春的喜爱之情和被贬江州的失落和伤感(或天涯沦落之恨)。本诗主要描绘了春给自然带来无限生机的种种图画, 这美景给诗人带来了欣喜。 但在尾联, 诗人的情感却有了变化, 他想象春如果到了自己的故乡,一定会去寻找自己,但此时自己已不在家乡,所以就请托春风向家乡的 亲友传递自己沦落江州的消息,情感由喜悦转为惆怅。
17.①拟人手法(或比拟手法) :作者用“先遣”、“续教”、“点缀”等动作把春天拟人化,塑造了周游大地、为万物带来勃勃生机的春的形象。而尾联,诗人已将春看作自己的朋友,让“他”来传递自己被 贬江州的消息。使春这一无生命的形象活跃起来,同时也增添了语言的感染力。②反衬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 :以春的美景反衬诗人天涯沦落之恨,以乐景衬哀情。从情感的表达效果上讲,可谓含蓄蕴藉, 哀而不伤。③借景抒情:作者通过对“和风”、“啼鸟”、“草色”、“花房”等景物的描写,绘制出 了一幅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图画,表达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这首诗一开始便问道:春天从来到人间,就悄无声息地到何处去游历呢?第二句即交代谜底,春天走遍了天涯海角才肯作罢。三、四两句用了拟人手法,春天每到一处,先派遣“和风”传送消息,告诉人们春天将来临,再遣“啼鸟”说明春天到来的缘由。接下来的五、六两句描写春天到来后的绚丽景色:河畔绿草如茵,树头繁花点缀。而最后两句诗意一转:春天如果到我的故乡理该寻觅我吧,那就请春天为我向家人传去沦落江州的信息。诗的中间四句描绘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尾联抒发了“天涯沦落之恨”,是传统的“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诗人被贬谪江州的伤感消沉,也尽在这亦真亦幻的想像与描写之中,可谓含蓄蕴藉,哀而不伤。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把握思想情感。一定要注意诗歌情感的丰富性。可从理解诗中写了什么(人、事、物,即题材)入手。诗中写了什么,涉及哪些对象,这些对象大都是情感的指向,除此之外,几乎每一首诗都有诗人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都有指向诗人自己。如写战争,战争涉及到发动战争者,百姓,国家。对百姓的同情,对战争的厌恶,对国家的忧虑,对战争发动者的憎恨,这些都是可能的情感。如写送别,涉及友人和自己。写离别之时,是表达对友人的不舍;写友人离别之后的美好生活,是对友人的祝福;写友人离别后旅途的艰难,是对友人的关心和担忧。而其中又可能包含诗人向往或对自己的感慨。如该题中动词“遣”“教”“觅”从中分析出“对春的喜爱”。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三、四两句用了拟人手法,“遣”“教”, 塑造了周游大地、为万物带来勃勃生机的春的形象。诗的中间四句描绘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尾联抒发了“天涯沦落之恨”,是传统的“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把握表达技巧。首先务必让学生熟悉所有的表达技巧。如何判断,不妨从理解诗人要写什么要表达什么而诗中写了什么入手。诗人要写什么,包括要写什么景,什么物,什么人,要表达什么情感。诗中写了什么则是理解诗中具体写了什么。如诗人要表现环境的寂静,却写了声音,就是以动衬静;诗人要写荷花,却写周围的环境,是用环境烘托。如该题中运用的“拟人和反衬”。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6.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所描绘的画面。
17.请分析本诗最后一句作者指责商女的用意。
16.轻轻的雾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透着寒气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凄冷、迷蒙)
17.作者借商女唱__之音的《后庭花》,表面是讽刺“商女”,实际是讽刺那些不顾国家艰难,只顾自己享乐,醉死梦生的统治者,表达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解析】
16.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烟、月、水、沙。②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诗歌描绘的是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冷清愁寂。④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近酒家.描绘了一幅朦胧淡雅而又冷清愁寂的水边夜色图。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诗说“商女不知__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__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__之音来寻欢作乐,这不禁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隔江”二字,承上“__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
“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秋晚登城北门
(宋)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
【注】①烽传:古时边境备警急,筑高土台,积薪草,夜间有寇警,即举火燃烧,以相传告,谓之举烽;白天则燃烧积薪或狼粪以望其烟,谓之燔燧。②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③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20.请结合以上诗歌的内容,赏析尾联中“非”和“犹”两字的妙处。
21.诗人的心绪集中在“愁”字上,全诗是怎样体现的,请简要分析。
20.“非”表现了当年的戎马生涯早已成往事的感慨与无奈;“犹”有仍然之意,诗人仍然不忘收复失地,北定中原;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虽壮志未酬,但心系国事,雄心犹存的豪情壮志。
21.全诗以“愁”字为线索,贯穿全篇。首联记叙出游的地点、时间和感受,并点名题旨。颔联写远望烽火,仰观雁阵所兴起的失地之愁。颈联由失地而想到“山河兴废”和“身世安危”。尾联追忆“横槊赋诗”,激起壮志难酬之悲。诗人在登楼前内心已自不欢,只有心怀悲愁的人,外界景物才会引起愁绪。所以说“愁”字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全诗的诗眼。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依据练字题的答题模式作答:该字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横槊赋诗’意指行军途中,在马上横戈吟诗,语出元振稹《唐故捡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 铭并序》“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其后苏拭在《前赤壁赋》中也曾写过“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横槊赋诗”在这里借指乾道八年 (1172)陆游于南郑任四川宣抚使幕府职时在军中作诗事,他经常怀念的,正是“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生涯,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非复昔”三字包含着 多少感慨啊!诗人虽然离开南郑已有五年之久,但金戈铁马,魂绕古梁州”,正是报国心志的抒发,诗虽结束,而余韵悠长。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鉴赏诗眼型的题型。这种题型最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某字(词)是全诗的“诗眼”,为什么?②全诗围绕某字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这种类型题的答题模式是:第一步,突出该字对主旨所起的作用。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绪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心境渲染到极致。第三步,从该字在诗中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乱”实际是全诗的纲(线索),串联诗人所见、所感、所想,使诗歌内容虽多而集中。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