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文后各小题。

夜 雨

黄景仁

潇潇冷雨洒轻尘,僵卧空斋百感新。

旱久喜滋栽麦陇,泥深恐阻寄书人。

希声或变中宵雪,贵价先愁来日薪。

岁暮柴门寒较甚,可堪此夜倍思亲。

【注】黄景仁,清代诗人,文学家。黄景仁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三年(1768)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

21.诗的颔联在写作手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2.本诗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相比,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1.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把久旱逢雨后为农人感到高兴与害怕雨后道路泥泞,为自己寄信的人难以到来的担忧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矛盾复杂的心情。

22.李商隐的诗开头两句表达孤寂之情和对妻子(或友人)深深的思念,后两句设想未来重逢谈心的欢愉,反衬今夜的孤寂和不能回去的无奈。而本诗表达的情感比较复杂,既有对夜雨的喜爱,又有在外漂泊的孤独、书信受阻的担忧、生计没有着落的痛苦,还有深切的思乡之情。

【解析】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艺术手法的题目,“旱久喜滋栽麦陇,泥深恐阻寄书人。”久旱,所以作者很为农民高兴,但另一方面由担心“泥深”阻碍了送信的人。两种心理形成了一种对比。突出了诗人矛盾复杂的心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一)、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二)、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1.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2.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三)、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该题中考核对比手法。

2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情感的赏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主要语句有“旱久喜滋栽麦陇的喜悦,泥深恐阻寄书人的担忧” “贵价先愁来日薪。岁暮柴门寒较甚”中对生计没有着落的痛苦。“可堪此夜倍思亲”。的思念之情。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确定诗歌类型。通过读题目、作者和诗歌的题材,看出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明确这诗词写的是什么,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2.抓关键句,体味情感。从律诗的一般规律来看,艺术中心在中间两联,思想中心在首尾两联。(注重绝句的三四句,律诗的首尾联)3.抓意象和重点词语,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深悟情感。4.品艺术特色和抒情方式。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运用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表达出来的,可从“抓意象与重点词语句子”入手。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小题。

余干旅舍 [注]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 本诗是刘长卿寄寓在余干(今属江西)旅舍时所作的。

15.这首诗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离情乡思?

16.有人评论此诗具有“时渐进,情渐浓”的特点,请结合相关场景赏析。

15.暮天,枫叶(霜叶),孤城,独鸟,渡口,月,捣寒衣(捣衣声)。

16.首联写到暮色初起,稀落得枫林(飘零的霜叶)触动诗人离情相思;颔联写到暮色渐浓,以致孤城关闭,独鸟回巢,诗人孤独寂寞之愁渐深;颈联写到夜幕降临,明月初上,渡口空寂,有家难回,诗人伤心更甚;尾联捣衣声更让人思乡之心欲绝。

【解析】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意象的概括。诗人寄寓余干旅舍,伫立门外,看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暮色渐深,城门紧闭。霜叶、孤城、独鸟、月、捣寒衣等景色与诗人凄清的思乡之情交融在一起,从而表达了诗人羁旅思乡之情。望着望着,暮色渐深,余干城门也关闭起来了,这冷落的氛围给诗人带来孤苦的感受:秋空寥廓,草木萧瑟,白水呜咽,城门紧闭,连城也显得孤孤单单的。独鸟背人远去,那况味是难堪的。“独鸟背人飞”,似乎也暗喻诗人的孤苦背时,含蕴着宦途坎坷的深沉感慨。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6.

试题分析:抓“时”“情”,共三时四情,这首五言律诗,在时间上由看得见“枫叶稀”的日暮时分,写到夜色渐浓,城门关闭,进而写到明月初上,直到夜阑人静,坐听闺中思妇捣寒衣的砧声,时间上有递进。这表明诗人在小城旅舍独自观察之久,透露出他乡游子极端孤独、寂寞的情怀和思乡情绪逐渐加浓,直到“乡心正欲绝”的过程。而诗笔灵秀宛转,把这种内在的层次,写得不着痕迹,非细心体味不能得。一首小诗既有浑成自然之美,又做到意蕴深沉,这是十分难得的。首联写到暮色初起,稀落得枫林(飘零的霜叶)触动诗人离情相思;颔联写到暮色渐浓,以致孤城关闭,独鸟回巢,诗人孤独寂寞之愁渐深;颈联写到夜幕降临,明月初上,渡口空寂,有家难回,诗人伤心更甚;尾联捣衣声更让人思乡之心欲绝。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

客发笤溪

(清)叶燮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舟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16.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归客的情感变化。

17.第三句原为“忽讶推蓬吴语是”,请简要分析改后句子的妙处。

16.由愁转喜。作者乘舟归乡,面对滔滔江水,引发了思念家乡的无限愁情;突然间,船窗外传来家乡话,一抬头,家乡的山月正好高悬船头,顿时,归家的惊喜之情油然而生。

17.改句变主动为被动。原句推篷而闻吴语,是作者主动行为在先;改句写语声送入船窗,作者完全是被动的,这样写更能表现船行的迅速,以及猛然之间已回到家乡的意外的惊喜。(抓住“送”字来分析,答出拟人手法,表现诗人归家心切,突出听到吴语后的意外惊喜也可给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感知,抓住关键词“愁”“客”“讶”“客心”等分析作答。读后可知,“客心”表明了诗人的游子身份,漂泊天涯的思念故乡之情;诗歌开头的一个“愁”也印证了诗人的愁绪;从最后两句中的“讶”字和“故山月已挂船头”可以看出诗人对故乡的月亮挂在船头的惊讶,此时的作者内心显然是惊喜的。综合起来概括作答即可。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比较鉴赏诗句的能力。改变前和改变后的诗句,可从句式上来分析作答。改变前的句式体现出作者的主动,而改变后体现的是作者的被动,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效果角度来看,第三句的“忽讶”,点出舟行速度快得出乎意料进而表现出了作者对回到家乡的惊喜之情。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诗句,一定要从内容、形式两方面作答。内容上看它表达了什么意思、情感;形式上看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和表达技巧上的特点以及它们是如何为写景抒情服务的。答题步骤一般是: (1)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回答小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20.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21.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0.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第一首诗是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21.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20.

试题分析:吴诗写当时的华清宫,宫外是“四郊飞雪暗云端”,宫中是“绿树碧檐相掩映”;对比之下,突出了华清宫的温暖如春。李诗写之后的华清宫,当年“一曲霓裳”,如今“惟有树长生”;今昔对比之下,突出了今非昔比的感慨。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诗人的情感寄寓在字里行间。吴诗极力渲染华清宫的温暖,突出宫外是寒凉。可见是对统治者只知道享乐而不顾百姓生死的揭露;李诗写华清宫的破败,抒发统治者的荒淫无道是导致王朝衰败的原因。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小题目。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注释】①浴蚕:指古时用盐水选蚕种。

18.本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19.古典诗词讲究炼字,后两句句中的那个字用得好,请赏析?

18.①这首描绘了一幅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劳动生活的气息山水田园的生活景象。 。

②鸡鸣声声,循声望去,蒙蒙细雨中山崖间隐约露出几间农舍。小溪边是葱郁滴翠的竹林,乡村的小路越过小溪,木板桥歪歪斜斜。 忙,这含蓄不发的结尾,实在妙趣横生,摇曳生姿③表达作者对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劳动生活的,自由自在及超然宁静生活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

19.闲字最好。用闲”衬忙,采用反衬手法田家少闲月,冒雨浴蚕,就把倍忙时节的农家气氛表现得更加够味,事实上就是没有一个人“闲着”,从背面、侧面落笔。用“闲”衬忙,通过栀子花之“闲”衬托人们都十分忙碌的情景.,兴味尤饶。它不仅是全句也是全篇之“眼”,又丰富饱满了诗意。此诗写栀子花无人采,主要在于表明春深农忙,似无关“同心”之意。但这恰从另一面说明,农忙时节没有谈情说爱的“闲”功夫,这含蓄不发的结尾,实在妙机横溢,摇曳生姿。闲字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山村静,优美,幽远而又充满劳动气息。

【解析】

18.

试题分析:可结合注释翻译诗歌,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概括。雨中有一两户人家传来鸡鸣,小溪两边长满翠竹,乡村的小路越过小溪,木板桥歪歪斜斜。村里的嫂嫂和小姑(另一种翻译为“媳妇和婆婆")相互呼唤去用盐水浸泡蚕子,选蚕种,农人们都忙着干农活,没有人欣赏庭院中盛开的栀子花。答题时要抓住“鸡鸣”“雨”“竹”“板桥斜”等主要景物在翻译的基础上描述景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本题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考得是动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动作行为。答题时要准确指出该词的描写对象,这一对象有何特征,如果使用了手法要指出并且分析其表达效果。也可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再结合诗句翻译,最后指出该字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先点明“闲”用得极妙。如用闲”衬忙,采 用反衬手法田家少闲月,冒雨浴蚕,就把倍忙时节的农家气氛表现得更加够味,事实上就是没有一个人“闲着”,从背面、侧面落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小题。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 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 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 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 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①宗一:柳宗元从弟,生平事迹不详。②投荒:贬逐到偏僻边远的地区。③荆、郢(yǐng):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宗一将游之处。

16.请结合全诗谈谈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

17.颈联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赏析其妙处?

16.远谪异乡,报国无门,经年投荒,历尽劫难,兄弟离别,形单影只。

17.比喻。前一句,描写自己所处之地,瘴气弥漫,乌云似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处境地险恶;后一句,形象描写了洞庭春色已尽,水天相接,含蓄地表达了天涯相隔兄弟别离之情。

【解析】

16.

试题分析:题干“请结合全诗谈谈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答题关键词“结合全诗”“原因”,首先理解诗句,然后总结原因,形成答案。首联写在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颔联叙写自己的政治遭遇,表现心中的不平和愤慨;颈联写景,用比兴手法把兄弟彼此的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尾联表明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远在他方,只能寄以出现荆门烟树的相思梦。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题干“颈联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赏析其妙处”这是考查颈联的艺术手法,考生要以手法为主,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分析诗句。颈联是景语,也是情语,是用比喻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桂岭瘴来云似墨”,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洞庭春尽水如天”,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山川阻隔,相见很难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暮归山中

[明]蓝仁

暮归山已昏,濯足月在涧。

衡门栖鹊定,暗树流萤乱。

妻孥候我至,明灯共蔬饭。

伫立松桂凉,疏星隔河汉。

注:①衡门,指用根横木代替门,通常是贫士之家的代称。

24.诗中“暮归者”的身份是 ,这首诗的尾联暗示了诗人的 心情。

25.请赏析颈联中“明灯”的意象。

24.隐士。暗示了诗人心满意足的内心状态和不愿与世俗同流的志向、情趣。

25.在暮色和暗树中,一盏明灯发出温暖的光芒,照亮了贫寒简陋的小屋。“明灯”,这一意象烘托出家庭的温暖和诗人回家的喜悦;并且与屋外的__形成鲜明对照,暗示了远离尘世烦恼的生活,也为尾联的抒情奠定了基础。

【解析】

24.

试题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田园诗,塑造了一位鲜明的隐士形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注意分析“明灯”的比喻义和象征寓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完成小题。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注释】熙宁二年,王安石实行变法。诗人和他政见不合,被任命为枢密副使时,他坚决不就,并于熙宁四年退居洛阳。这首诗就是在退居时期所做。

18.请赏析“南山当户转分明”一句。

19.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的理解。

18.“转”的意思是说由模糊转为分明,既写出了不同天气下景物的变化,又透露出作者喜爱观赏美景的情趣。

19.诗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表达了爱君忠义之志。表面上写景:夏天来到,柳絮早已被风吹尽,所以眼前没有因风起舞的柳絮,而葵花却已长成,因而只见向日的葵花。深层含义:“我”不是那随风飞扬,人云亦云的柳絮,“我”有一片忠贞之心,即便是在穷居洛阳之时,我也是一株向日的葵花。

【解析】

18.

试题分析:“南山当户转分明”一句描述了下过雨后,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青翠怡人了。诗人调动读者熟悉的景物布置了一个清明和暖的气氛,使整首诗充满了雨和夏的味道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整首诗描述了变化的画面,诗人不喜雨丝蒙蒙的南山,也不赞随风飞舞的柳絮,而把独钟给了葵花,不难发现诗人非独爱葵花,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人久在官场,自是看够了人云亦云的柳絮,不愿诗人本人"摧眉折腰"随风飘摆,终而选择了葵花,且懂得珍惜阳光,这也许才是葵花的可爱之处。诗人托物言志,意即对皇帝忠贞不贰,会永远像葵一样忠心于国家。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完成小题。

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 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沂。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罟(gǔ)师:渔夫,这里指船夫。

20.王诗中首句“杨柳渡头行客稀”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请略作赏析。

21.这两首送别诗,在写法上有相同之处,都新奇、形象、蕴含丰富,请略加分析。

20.渡头点明地点,杨柳点明节令,有以唐人折柳送行的习俗,烘托送别气氛。行客稀见境地之凄凉,反衬送别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总之,首句从环境和感情上为下文作了铺垫。

21.两首诗都用了比喻手法写离情。王诗以眼前无边无际的春色比喻自己心中无限依恋惜别之情,且从江南江北一齐随朋友而归;李诗则以眼前这浩浩东去、无穷无尽的长江之水比喻自己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二诗均即景抒情,状难写之情如在眼前,且情和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

【解析】

20.

试题分析:意象就是那些带着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找意象时就顺着诗句一句一句找就行了,杨柳、渡头、行客等这些都是意象。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意象来看作者营造了什么意境。通常会有很多意象有感__彩,像月亮代表思乡,猿啼和杜鹃表示凄凉等。本题这些意象中,杨柳,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留”谐音,暗含挽留之意;渡头,点明送客的地点;行客,用行人稀少营造了送别时的冷清的情境,反衬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等。表达技巧的一般答题思路是:准确地判定的手法,然后对手法进行解说,最后指出表达效果。而表达效果的表述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内容本身,一是所表达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文后小题。

龙潭夜坐

(明)王守仁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20.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1.本诗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指出三种并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0.诗中前三联着意描写夜里山中澄澈寂静的景象。通过描写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风,渲染了月夜的静谧氛围,凸显了诗人月下独行的落寞心境。结句诗人笔锋陡转,以“无限情”直接抒发了自己不因失意而消沉的情怀。

21.①衬托。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或:颔联以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②拟人。颈联中的“不辞”“偏与”赋予“草露”“松风”以人的情感,表达出与自然默契合一的快乐。③用典。尾联运用《猗兰操》一典,表达诗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的情感。④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嗅觉: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听觉: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松林之风;视觉:草上露水。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意境和情感。前三联写野外之景,多清凄,表现作者不得志的心境,也反映当时时政的萧条不如意,但是最后一联的无限情则表现作者的积极态势,并不会因失意而消沉,会继续努力,因为这片山河寄托着他太多的感情。首句花香暗含于良的《春山夜月》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寄情隐逸,实则是对楼台深翠微的无奈。石林茅屋让人联想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当时温庭筠出长安去南方做小官,心情郁郁,有对时政失望。第二联用典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是个青年得志,平步青云,而后看透政治纷扰,最终隐居终南山看云卷云舒的人,他有很多是诗都描写了隐居的恬静,比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些与其说是享受隐居,不如说是失望与人世间的勾心斗角。第三联首句正确理解的顺序是不辞草露芒鞋湿,意思是,不怕草上有露即使沾湿草鞋,第二句于讲“松风吹解带”,有即使遭人不待见,也要这么做的意思。尾联第一句的 猗兰 用典孔子的《猗兰操》,据一些史料记载,《猗兰操》是孔子从卫国(也就是豫北地区)返回家乡鲁国时,感叹自己生不逢时,不被重用而表达的感受。而后语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反用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而道有无限情,点明作者不会跟前面那些失意的隐居的人一样弃时事不管,独善其身,而是要继续做事。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一般认为,诗词“艺术手法”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要先总述后分析。本诗运用到了表现手法(衬托),修辞手法(拟人、用典),表达方式(多种感官描写综合运用)等多种艺术手法,考生可以从中任选三点分析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