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夜 雨

黄景仁【注】

潇潇冷雨洒轻尘,僵卧空斋百感新。

旱久喜滋栽麦陇,泥深恐阻寄书人。

希声或变中宵雪,贵价先愁来日薪。

岁暮柴门寒较甚,可堪此夜倍思亲。

【注】黄景仁:清代诗人,文学家,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三年(1768)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

16.诗歌颔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17.这首诗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在表达的情感方面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16.颔联运用对比手法,把久旱逢雨后为农人感到的喜悦与害怕雨后道路泥泞为自己寄信的人难以到来的担忧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当时矛盾的心情。

17.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开头两句表达孤寂之情和对亲友深深的思念,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愉,反衬今夜的孤寂和不能回家的无奈。而黄景仁的这首《夜雨》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既有对夜雨的喜爱,又有漂泊在外的孤独、书信受阻的担忧、生计没有着落的痛苦,还有深切的思乡念家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

16.本题考查艺术手法。由题干可知“颔联的写法特点”,选取最突出的、最明显的手法分析。“旱久喜滋栽麦陇,泥深恐阻寄书人”,把久旱逢雨后为农人感到的喜悦与害怕雨后道路泥泞为自己寄信的人难以到来的担忧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当时矛盾的心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颔联运用对比手法,把久旱逢雨后为农人感到的喜悦与害怕雨后道路泥泞为自己寄信的人难以到来的担忧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当时矛盾的心情。答题时要注意每条中手法和分析。

17.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考查两首诗情感的不同,首先分析两首诗的情感,然后比较不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开头两句表达孤寂之情和对亲友深深的思念,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愉,反衬今夜的孤寂和不能回家的无奈。而黄景仁的这首《夜雨》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既有对夜雨的喜爱,又有漂泊在外的孤独、书信受阻的担忧、生计没有着落的痛苦,还有深切的思乡念家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此题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开头两句表达孤寂之情和对亲友深深的思念,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愉,反衬今夜的孤寂和不能回家的无奈。而黄景仁的这首《夜雨》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既有对夜雨的喜爱,又有漂泊在外的孤独、书信受阻的担忧、生计没有着落的痛苦,还有深切的思乡念家之情。注意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南定楼遇惫雨

陆 游

行遍梁州到益州,今年又作度泸游

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

人语朱离逢峒獠,棹歌欸乃下吴舟

天涯住稳归心懒,登览茫然却欲愁。

注:①陆游,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入蜀八年,先在汉中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供职,后调回成都任职。至宋孝宗淳熙五年二月,奉诏自成都东归。顺江而下,途经泸州,登南定楼作此诗。

②梁州:此指汉中。益州:此指成都。③泸:泸水,指金沙江经泸州这一段的江流。

④朱离:同侏离。形容异地语音难辨。峒獠(lao):旧时称居住在西南山地的少数民族。

⑤棹歌:鼓桨而歌。棹,船桨。效乃:桨橹声。

19.颔联中“争“乱”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简要分析。

20.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哪些复杂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9.“争”字和“乱”字。一个“争”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在风雨之中,重岩叠嶂,百川千流,竞赴眼底的情形。一个“乱”字,形象地写出暴风急雨倾入南定楼的景象。江上风大,山间雨急,风雨相挟,纵横奔突。

20.

①首联行踪的变化,颔联途中的风雨,隐含宦游羁旅之苦。

②颔联中的“江山重复”,表现出诗人对山川之胜的赞赏。

③颈联中的“棹歌欸乃下吴舟”,表现出诗人归乡途中的急切与喜悦。

④尾联表现出诗人留也难安、去也难安的矛盾迷茫的愁情(留恋蜀地与思乡的矛盾)。(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一般解题思路,把字放在诗句中,展开诗意。然后答出用此字的效果。本题中“争”字,写出重岩叠嶂,百川千流,竞赴眼底的情形,表达作者对山川之胜的赞赏。“乱”字,形象地写出暴风急雨倾入南定楼的景象,隐含作者羁旅之苦。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诗歌的情感类试题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作答,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颔联写途中的风雨,隐含羁旅之苦。“棹歌欸乃下吴舟” 表现出诗人归乡途中的急切与喜悦。 “归心懒”,“登览茫然却欲愁”,写出作者又思乡又留恋蜀地,矛盾迷茫的愁情。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鉴赏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①台城:旧址在南京市玄武湖旁,六朝时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

②南朝陈后主在台城营造结绮、临春、望仙三座高楼,以供游玩,并自谱《玉树后庭花》,中有“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之句。

16.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7.本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通过“怀古”,抒发了怎样的情怀?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6.对比、用典(或借古讽今),曾经“六代竞豪华”,“万户千门”一片繁荣景象,“事最奢”更是道出了其奢华无比;而今,野草丛生,满目疮痍,衰败不堪。形成了强烈而鲜明昔盛今衰之对比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用南唐陈后主因《玉树后庭花》而__亡身的典故给人以无限的历史兴亡之感,发人深思。

17.这首诗通过陈后主因《玉树后庭花》而__亡身的历史悲剧,批判了其作为国君却奢侈荒淫、纵情享乐,不理朝政;同时,怀古伤今,希望当政者能吸取这一惨痛的历史教训,言语之间融入了诗人深深的忧国伤时之情怀。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表现手法,抓住诗歌关键词,从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作答。“六代竞豪华”“万户千门”与“野草”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表现了昔盛今衰的景象。由“后庭花”可知,这是运用了典故的手法来表达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叹。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例如本题,便可从对比、用典等表现手法角度分析其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标题、作者、诗歌注释及关键词分析作答。由诗歌标题及注释可知,台城曾经是六朝时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南朝后主因荒淫腐朽而因《玉树后庭花》而__亡身,作者借助对比和用典的手法来表达对国君的荒淫历史悲剧的批判。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思考,无非是想通过怀古伤今,希望当今执政者能吸取历史教训,体现出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本题可根据诗歌标题及诗歌注释来了解写作背景,然后结合着关键词分析其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练习。

登 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垒:山名,在今四川茂汝。

②北极:即北极星,喻指唐王朝。

③西山寇盗:指吐蕃。

④梁父吟:诸葛亮遇到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

【小题1】你认为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并分析它们的妙处

11.尾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1.“来”即“来临”是说锦江的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迎面扑来,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变”是“变化,”指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从古到今(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表现诗人对民族历史的追怀。(意对即可)

【小题2】所使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用典。本诗最后两句主要使用了后主刘禅和诸葛亮两个典故。使用后主的典故主要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统治者重用宦官而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的担忧。使用诸葛亮的典故表达了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的感伤。

【解析】

试题分析:

11.“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 诗人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来”和“变”凸显了春意汹涌,世事变幻。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__;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诗人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__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__极其相似。所不同的是,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目。

寄江南故人

家铉翁①

曾向钱塘住,闻鹃忆蜀乡。

不知今夕梦,到蜀到钱塘?

注:①家铉翁:宋末元初诗人,眉州人。

19.前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手法?并简要赏析。

20.本诗在谋篇手法上参考了贾岛的《渡桑干》诗“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两诗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9.运用典故:相传古代蜀主望帝失国后,他的魂魄化作杜鹃鸟,鸣声悲哀,常啼至口角流血而止。古人常以杜鹃啼血典故来寄托家国灭亡之痛。而杜鹃的叫声又如同“不如归去”,家铉翁“闻鹃忆蜀乡”,既是对国土沦陷表示愤慨,又衬托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及有家不能归的沉重悲哀

20.贾岛诗只是抒发久客远游的思乡之情,客居在并州(太原)十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回归故乡咸阳。而家铉翁诗却在思乡之情的基础上增加了__之恨,更加催人泪下。通过递进,前面本来是很突出的思乡之情,忽然又加入了新的内容,更显得沉痛。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分析时可以从诗歌的抒情方式、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答题时分步骤:(1)明确手法(2)结合诗句分析(3)运用此手法达到了怎样的效果。本诗“闻鹃忆蜀乡”运用典故。解题时把此典故阐释一下,再答用典的效果,因人们常用杜鹃啼血典故来寄托家国灭亡之痛,所以此诗除了表达思乡外,还表达了__之恨。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此题是比较鉴赏两首诗的思想内容。贾岛的《渡桑干》诗表达了思乡之情,而本诗除了表达思乡外,还表达了__之恨。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客发笤溪

(清)叶燮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舟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15.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归客的情感变化。

16.第三句原为“忽讶推蓬吴语是”,请简要分析改后句子的妙处。

15.由愁转喜。作者乘舟归乡,面对滔滔江水,引发了思念家乡的无限愁情;突然间,船窗外传来家乡话,一抬头,家乡的山月正好高悬船头,顿时,归家的惊喜之情油然而生。

16.改句变主动为被动。原句推篷而闻吴语,是作者主动行为在先;改句写语声送入船窗,作者完全是被动的,这样写更能表现船行的迅速,以及猛然之间已回到家乡的意外的惊喜。(抓住“送”字来分析,答出拟人手法,表现诗人归家心切,突出听到吴语后的意外惊喜也可给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问的是感情变化,那么就一定是两种以上的感情。在此前提下,我们再次阅读诗歌内容,很容易找到开头的一个“愁”;从首句“客”字上,我们又看出作者的游子身份,而此时作者正在飞舟赶回故乡,从一个“讶”字可以看出的首先是“惊讶”,还有什么呢?显然,末句说,故乡的月亮已经挂在船头了,话语间的“惊喜”十分清楚。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学生诗歌语言品味能力的题目,是典型的炼意题,炼意题主要是出语新颖,语带深情,寓含深意,句含修辞等等。如果是原本,大家很明显的感到“吴音”是作者自己推开窗子听到的,而现在的本子,则显然含有拟人的修辞,那是窗子带来的,多么活泼,暗中也写出自己的心早已飞回故乡,是窗子带来的吴音才唤醒自己的似箭般的归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小题。

新晴野望

王 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氛,雾气,云气;垢,污秽,肮脏。

20.从“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可以看出雨后新晴的乡村景色 特点。

2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20.空气特别明净清新;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也可用原文中的“原野旷”、“无氛垢”回答。

21.分别是“明”和“出”。诗人在这里用了“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从‘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可以看出雨后新晴的乡村景色……特点”,这是考查景物的形象特点。首联的“原野旷”和“无氛垢”六个字,便展现出经过雨水冲洗,空气特别清新明净,没有丝毫尘埃,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由于抓准了环境特征,不假雕绘地真切地再现出来,一下子就把读者引进雨后新晴的原野上去,同诗人一起极目远眺,一道呼吸新鲜的、潮润的空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要注意两点:一要忠实于原诗,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或指出描写的具体景象、意象)。然后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本题不需描述画面,直接回答特点即可。

2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这是考查炼字的技巧。一般先找动词和活用了的形容词。“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田野外面,溪水与河水闪烁着粼粼银光;近山背后,一座座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上句的“白”字和“明”字,非常准确地表现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河流溪涧比平时显得明亮夺目;下旬的“碧”字和“出”字,也十分逼真地描绘了雨洗远山,格外碧绿,雨后空气清新,山背峰峦得以叠现。这两个意象画面。都紧扣着雨后新晴的特点,因而生动、具体、逼真,在总体的静态中富于动感,清幽明丽,生机勃勃,决非泛泛写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本题要求指出这两个字,然后再进行分析。“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明”和“出”这两个词充分体现新晴的特点,故应是这两个字。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客 亭

杜甫

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

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

圣朝无弃物,老病已成翁。

多少残生事,飘零似转蓬。

【注】宝应元年秋,杜甫自绵州至梓州,时家在成都。秋晚,方迎家人再至梓州。因秋夜而赋此诗。

16.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7.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6.景色:秋天拂晓,北风劲吹,落叶纷纷,太阳从寒山上升起,浓雾锁江;描绘了一派凄寒冷落的秋晨之景。作用:为下文抒发诗人的悲情渲染了氛围。

17.情感:诗人表达了自己老而无用,年老体病,余生飘零的悲叹。简析:诗人早晨起来,面对萧瑟的秋江秋景,顿时想起了自己一生往事,而如今即使圣朝不把自己看作无用的人,自己也已病老,只能在飘零中了却残生。

【解析】

试题分析:

16.“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秋天的早晨,落叶随风飘零。太阳从山上升起,略带寒气。早晨的雾气还没有消散,笼罩在江面上。这些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冷的清秋气氛,为下文诗人抒发内心的悲凉做铺垫。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圣朝无弃物,老病已成翁。多少残生事,飘零似转蓬。”即使是朝廷不嫌弃我无用,我也已经又老又病,成了一个无用的衰翁。想起平生之事,自己就像是这蓬草一样飘零无依。如此,抒发了诗人对自己年老体衰,命途飘零的感慨。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目。

南 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20.与《登高》相比,本诗的景与情关系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1.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复杂心情?请简要分析。

20.《登高》以哀景写哀情(写正衬、借景抒情亦可):借萧瑟凄凉的悲秋之景来抒发作者孤苦悲凉之感。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写反衬亦可):借美妙迷人的春江之景来反衬作者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21.①羁旅悲愁:常年躲避战乱,漂泊偏远的地方,偷生落泪。②垂老多病之叹:作者已近垂暮,疾病缠身,孤苦伶仃,满怀悲叹。③心系朝廷:内心不忘君恩,总是北望长安。④苦无知音:多年自吟自叹,没有知音倾听理解。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明确要求就表达技巧中的景与情关系分析,而且和《登高》比较。本诗前两句写景,写出了春江的美妙迷人,所以此手法是反衬,是以乐景写哀情。而《登高》中是写了萧瑟凄凉的悲秋之景,是以哀景写哀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诗歌的情感类试题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作答,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由诗中注释可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以抒发羁旅悲愁。“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抒发了作者垂老多病又心系朝廷。“未见有知音”抒发作者没有知音倾听理解的孤独苦闷之感。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小题。

过陈琳①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②埋没藏春草,铜雀③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①陈琳:三国时著名文人,建安七子之一。被曹操任命为掌书记,重要的军国书檄,多出其手。

②石麟:石麒麟,墓道前的陈列品。③铜雀:铜雀台,曹操所建,故址在邺城西。

20.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1.本诗是咏怀古迹之作,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伤身世,作者将自己与古人作了哪些对比,请简要分析。

20.颈联描绘了一幅荒凉寥落的景象。前句写眼前实景,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藏在萋萋春草之中,冷落萧条;后句写联想之景,曾经重用陈琳的曹操修建的铜雀台,现在想必也只剩下了荒凉的遗迹,在遥对黯淡的暮云。整联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当前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

21.全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际遇的对比。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对比。同样有着盖世超群之才,陈琳遇到曹操那样一位豁达大度、爱惜才士的主帅,而自己却生不逢时、徒留羡叹;青史垂名和书剑飘零的对比。陈琳“青史遗文”,文章名传后世,而诗人自己“今日飘蓬”,甚至有弃文就武、持剑从军之念。

【解析】

20.

试题分析:“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春草埋没了陈琳墓前的石麟,显得一片荒凉;铜雀台也只剩下了一片荒芜。如此,整幅画面显得萧条荒凉。这不仅是对曹操这样一位重视贤才的明主的追思,也是对那个重才的时代的追恋。“铜雀荒凉”,正象征着一个重才的时代的消逝。陈琳曾被曹操重用,而自己生活的时代,“霸才无主”,只能“临风倍惆怅”,可见诗人通过对陈琳墓的凭吊,表达对时代埋没人才的愤恨。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作者和陈琳的对比,体现在同样有才华,陈琳得遇明主,施展一番抱负,得以青史留名;而自己只能临风惆怅,甚至“欲将书剑学从军”。尾联写文章无用,霸才无主,只能弃文就武,持剑从军,这已经使人不胜感慨;而时代不同,今日从军,又焉知不是无所遇合,再历飘蓬。想到这里,怎能不临风惆怅,黯然神伤呢?这一结,将诗人那种因“霸才无主”引起的生不逢时之感,更进一步地表现出来了。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