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文后各题。
夜雨
黄景仁【注】
潇潇冷雨洒轻尘,僵卧空斋百感新。
旱久喜滋栽麦陇,泥深恐阻寄书人。
希声或变中宵雪,贵价先愁来日薪。
岁暮柴门寒较甚,可堪此夜倍思亲。
【注】黄景仁:清代诗人,文学家,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三年(1768)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
20.诗歌颔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1.这首诗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在表达的情感方面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20.颔联运用对比手法,把久旱逢雨后为农人感到的喜悦与害怕雨后道路泥泞为自己寄信的人难以到来的担忧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当时矛盾的心情。
21.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开头两句表达孤寂之情和对亲友深深的思念,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愉,反衬今夜的孤寂和不能回家的无奈。而黄景仁的这首《夜雨》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既有对夜雨的喜爱,又有漂泊在外的孤独、书信受阻的担忧、生计没有着落的痛苦,还有深切的思乡念家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
20.本题考查艺术手法。由题干可知“颔联的写法特点”,选取最突出的、最明显的手法分析。“旱久喜滋栽麦陇,泥深恐阻寄书人”,把久旱逢雨后为农人感到的喜悦与害怕雨后道路泥泞为自己寄信的人难以到来的担忧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当时矛盾的心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颔联运用对比手法,把久旱逢雨后为农人感到的喜悦与害怕雨后道路泥泞为自己寄信的人难以到来的担忧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当时矛盾的心情。答题时要注意每条中手法和分析。
21.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考查两首诗情感的不同,首先分析两首诗的情感,然后比较不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开头两句表达孤寂之情和对亲友深深的思念,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愉,反衬今夜的孤寂和不能回家的无奈。而黄景仁的这首《夜雨》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既有对夜雨的喜爱,又有漂泊在外的孤独、书信受阻的担忧、生计没有着落的痛苦,还有深切的思乡念家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此题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开头两句表达孤寂之情和对亲友深深的思念,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愉,反衬今夜的孤寂和不能回家的无奈。而黄景仁的这首《夜雨》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既有对夜雨的喜爱,又有漂泊在外的孤独、书信受阻的担忧、生计没有着落的痛苦,还有深切的思乡念家之情。注意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州宅堂前荷花
范成大①
凌波②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
①范成大(1126~1193),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
②凌波:水面之上。
20.本诗颔联描写精妙,试作具体分析。
21.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后两联作简要分析。
20.颔联运用拟人、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荷花晨昏各异的神态与风韵。“有意十分开晓露”准确写出清晨荷花带着晶莹的露珠尽情绽放的风姿“无情一饷敛斜阳”生动再现荷花在落日的余晖中敛起花瓣冷艳庄重的情态。
21.相同点:两诗都抒发了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并且借花喻人,表达出坚守理想和情操、不与世俗同流 合污的高洁志向。 不同点:本诗尾联,诗人由州宅堂前的荷花,想到自己家乡石湖的荷花以及往来穿梭的游船画舫,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归隐之心。
【解析】
试题分析:
20.综合赏析诗句注意答出拟人和对比的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分析艺术效果。主要是描写荷花的情态。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拟人和对比的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分析艺术效果。
21.注意结合诗句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无染”“自香”和注释中的“晚年退居家乡石湖”“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分析本诗情感,在和《爱莲说》进行比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比较情感的异同,注意结合诗句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和诗后的注释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宾至
杜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18.《客至》的颔联写主客对话,表达了主人什么样的心境?请简要概括。
19.《宾至》一诗写出主人当时怎样的生活状态?
20.主人对“客”和“宾”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态度?试分别结合两首诗的尾联简要分析。
18.乐享安逸(恬淡)生活;内心孤独寂寞;对客人到来的喜悦。评分建议:一点各1分,意思对即可。
19.“幽栖地僻”表现交往少;“老病人扶”表现年老多病;“百年粗粝”表现生活贫苦。评分建议:一点各1分,意思对即可。
20.《客至》尾联写主客对饮,并招呼邻翁助兴,突出场景的欢快热烈,表达主人对客人的热情;《宾至》尾联写希望客人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去看花,暗含送客的意味,表达主人对客人的冷傲。评分建议:每点分析、态度各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8.注意诗中的词语“不曾”“今始”词语的含义。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意概括是诗歌鉴赏常考的内容,有的概括诗歌的情节,有的概括物象的特征,有的概括人物的活动、心理等,答题时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意象进行分析,通过意象分析特征。此题概括人物的心境,注意诗中的词语“不曾”“今始”词语的含义。
19.注意结合诗中的“幽栖地僻”“老病人扶”和“百年粗粝”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意概括是诗歌鉴赏常考的内容,有的概括诗歌的情节,有的概括物象的特征,有的概括人物的活动、心理等,答题时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意象进行分析,通过意象分析特征。此题概括人物的生活状态,注意结合诗中的“幽栖地僻”“老病人扶”和“百年粗粝”进行分析。
20.注意抓住诗歌尾联中的“相对饮”“尽余杯”“不嫌”“乘兴”分析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比较诗歌的情感,注意抓住诗歌尾联中的“相对饮”“尽余杯”“不嫌”“乘兴”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文后各题。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①
苏轼
(一)
倦客愁闻归路遥,
眼明飞阁俯长桥。
贪看白鹭横秋浦,
不觉青林没晚潮。
(二)
余生欲老海南村,
帝遣巫阳招我魂②。
杳杳天低鹘没处,
青山一发是中原。
【注】
①这两首七绝作于元符三年(1100年),诗人离开贬所儋州之前。澄迈,县名,在今海南岛;通潮阁,一名通明阁,在澄迈县西。
②帝遣巫阳招我魂:帝,指上帝;巫阳,古代女巫名。这里诗人化用《楚辞,招魂》之意,借上帝以指朝廷,借招魂以指奉旨内迁。
20.第一首诗中,诗人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
21.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艺术手法有何异同。
20.
①愁闷。先写自己长期羁绊在外,倦于漂泊,归路漫漫,愁绪满怀;
②豁朗。但当诗人登上通潮阁,俯视长桥,远眺白鹭,眼前一亮,情感由低抑转为豁朗;
③惆怅。而在不知不觉间,时光流逝,天色转暗,作者又回入到寂寞和惆怅中。
21.
同:景中寓情。①第一首借宁静渐暗的夕阳之景抒发诗人身在异乡的落寞惆怅。②第二首诗人借远渺之景抒写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异:①第一首结句化动为静。用一个“没”字写晚潮,动中显静。在这宁静中,时光悄然消逝,晚潮悄然而退,只有一片青葱的树林映着最后一抹斜辉。②第二首结句比喻。用发丝来比喻天际的青山。雄伟壮观的青山在地平线上仅露出如一丝纤发般的远影,可见青山之遥,中原之远。
【解析】
试题分析:
20.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考查作者的情感变化,分析的时候结合文本分析,愁闷。先写自己长期羁绊在外,倦于漂泊,归路漫漫,愁绪满怀;豁朗。但当诗人登上通潮阁,俯视长桥,远眺白鹭,眼前一亮,情感由低抑转为豁朗;惆怅。而在不知不觉间,时光流逝,天色转暗,作者又回入到寂寞和惆怅中。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尾联里的内容分析,分析的时候借助“倦客愁闻”“眼明”“青林没晚潮”以及注释关于诗人的介绍,愁闷。先写自己长期羁绊在外,倦于漂泊,归路漫漫,愁绪满怀;豁朗。但当诗人登上通潮阁,俯视长桥,远眺白鹭,眼前一亮,情感由低抑转为豁朗;惆怅。而在不知不觉间,时光流逝,天色转暗,作者又回入到寂寞和惆怅中。
21.本题考查艺术手法。由题干可知“结句的艺术手法有何异同”,选取最突出的、最明显的手法分析。分别分析艺术手法,然后找出异同。相同之处是都用了寓情于景。注意结合诗句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答题时要注意每条中手法和分析。同:景中寓情。①第一首借宁静渐暗的夕阳之景抒发诗人身在异乡的落寞惆怅。②第二首诗人借远渺之景抒写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不觉青林没晚潮。”第一首结句化动为静。用一个“没”字写晚潮,动中显静。在这宁静中,时光悄然消逝,晚潮悄然而退,只有一片青葱的树林映着最后一抹斜辉。“青山一发是中原。”结句比喻。用发丝来比喻天际的青山。雄伟壮观的青山在地平线上仅露出如一丝纤发般的远影,可见青山之遥,中原之远。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出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竹笋的异名;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6.结合诗歌前两联简要分析诗人的居所主要有什么特点,又是如何表现的?
17.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6.居所主要特点:幽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以声衬“幽”(“鸣蛙”)。
17.
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
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二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解析】
试题分析:
16.本题考查内容和艺术手法。由题干可知“前两联简要分析诗人的居所主要的特点”,选取最突出的、最明显的两种分析。“湖山胜出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手法:以动衬“幽”(“下鹭”),以声衬“幽”(“鸣蛙”)。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湖山胜出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手法:以动衬“幽”(“下鹭”),以声衬“幽”(“鸣蛙”)。答题时要注意每条中手法和分析。
17.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考查作者的情感,分析的时候借助题目“幽居”、作者和诗句内容“叹息”等,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尾联“叹息”,一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二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句里的内容分析,分析的时候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尾联“叹息”,一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二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夜 雨
黄景仁【注】
潇潇冷雨洒轻尘,僵卧空斋百感新。
旱久喜滋栽麦陇,泥深恐阻寄书人。
希声或变中宵雪,贵价先愁来日薪。
岁暮柴门寒较甚,可堪此夜倍思亲。
【注】黄景仁:清代诗人,文学家,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三年(1768)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
16.诗歌颔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17.这首诗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在表达的情感方面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16.颔联运用对比手法,把久旱逢雨后为农人感到的喜悦与害怕雨后道路泥泞为自己寄信的人难以到来的担忧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当时矛盾的心情。
17.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开头两句表达孤寂之情和对亲友深深的思念,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愉,反衬今夜的孤寂和不能回家的无奈。而黄景仁的这首《夜雨》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既有对夜雨的喜爱,又有漂泊在外的孤独、书信受阻的担忧、生计没有着落的痛苦,还有深切的思乡念家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
16.本题考查艺术手法。由题干可知“颔联的写法特点”,选取最突出的、最明显的手法分析。“旱久喜滋栽麦陇,泥深恐阻寄书人”,把久旱逢雨后为农人感到的喜悦与害怕雨后道路泥泞为自己寄信的人难以到来的担忧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当时矛盾的心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颔联运用对比手法,把久旱逢雨后为农人感到的喜悦与害怕雨后道路泥泞为自己寄信的人难以到来的担忧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当时矛盾的心情。答题时要注意每条中手法和分析。
17.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考查两首诗情感的不同,首先分析两首诗的情感,然后比较不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开头两句表达孤寂之情和对亲友深深的思念,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愉,反衬今夜的孤寂和不能回家的无奈。而黄景仁的这首《夜雨》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既有对夜雨的喜爱,又有漂泊在外的孤独、书信受阻的担忧、生计没有着落的痛苦,还有深切的思乡念家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此题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开头两句表达孤寂之情和对亲友深深的思念,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愉,反衬今夜的孤寂和不能回家的无奈。而黄景仁的这首《夜雨》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既有对夜雨的喜爱,又有漂泊在外的孤独、书信受阻的担忧、生计没有着落的痛苦,还有深切的思乡念家之情。注意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南定楼遇惫雨①
陆 游
行遍梁州到益州②,今年又作度泸游③。
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
人语朱离逢峒獠④,棹歌欸乃下吴舟⑤。
天涯住稳归心懒,登览茫然却欲愁。
注:①陆游,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入蜀八年,先在汉中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供职,后调回成都任职。至宋孝宗淳熙五年二月,奉诏自成都东归。顺江而下,途经泸州,登南定楼作此诗。
②梁州:此指汉中。益州:此指成都。③泸:泸水,指金沙江经泸州这一段的江流。
④朱离:同侏离。形容异地语音难辨。峒獠(lao):旧时称居住在西南山地的少数民族。
⑤棹歌:鼓桨而歌。棹,船桨。效乃:桨橹声。
19.颔联中“争“乱”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简要分析。
20.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哪些复杂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9.“争”字和“乱”字。一个“争”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在风雨之中,重岩叠嶂,百川千流,竞赴眼底的情形。一个“乱”字,形象地写出暴风急雨倾入南定楼的景象。江上风大,山间雨急,风雨相挟,纵横奔突。
20.
①首联行踪的变化,颔联途中的风雨,隐含宦游羁旅之苦。
②颔联中的“江山重复”,表现出诗人对山川之胜的赞赏。
③颈联中的“棹歌欸乃下吴舟”,表现出诗人归乡途中的急切与喜悦。
④尾联表现出诗人留也难安、去也难安的矛盾迷茫的愁情(留恋蜀地与思乡的矛盾)。(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一般解题思路,把字放在诗句中,展开诗意。然后答出用此字的效果。本题中“争”字,写出重岩叠嶂,百川千流,竞赴眼底的情形,表达作者对山川之胜的赞赏。“乱”字,形象地写出暴风急雨倾入南定楼的景象,隐含作者羁旅之苦。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诗歌的情感类试题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作答,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颔联写途中的风雨,隐含羁旅之苦。“棹歌欸乃下吴舟” 表现出诗人归乡途中的急切与喜悦。 “归心懒”,“登览茫然却欲愁”,写出作者又思乡又留恋蜀地,矛盾迷茫的愁情。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鉴赏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①台城:旧址在南京市玄武湖旁,六朝时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
②南朝陈后主在台城营造结绮、临春、望仙三座高楼,以供游玩,并自谱《玉树后庭花》,中有“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之句。
16.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7.本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通过“怀古”,抒发了怎样的情怀?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6.对比、用典(或借古讽今),曾经“六代竞豪华”,“万户千门”一片繁荣景象,“事最奢”更是道出了其奢华无比;而今,野草丛生,满目疮痍,衰败不堪。形成了强烈而鲜明昔盛今衰之对比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用南唐陈后主因《玉树后庭花》而__亡身的典故给人以无限的历史兴亡之感,发人深思。
17.这首诗通过陈后主因《玉树后庭花》而__亡身的历史悲剧,批判了其作为国君却奢侈荒淫、纵情享乐,不理朝政;同时,怀古伤今,希望当政者能吸取这一惨痛的历史教训,言语之间融入了诗人深深的忧国伤时之情怀。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表现手法,抓住诗歌关键词,从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作答。“六代竞豪华”“万户千门”与“野草”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表现了昔盛今衰的景象。由“后庭花”可知,这是运用了典故的手法来表达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叹。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例如本题,便可从对比、用典等表现手法角度分析其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标题、作者、诗歌注释及关键词分析作答。由诗歌标题及注释可知,台城曾经是六朝时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南朝后主因荒淫腐朽而因《玉树后庭花》而__亡身,作者借助对比和用典的手法来表达对国君的荒淫历史悲剧的批判。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思考,无非是想通过怀古伤今,希望当今执政者能吸取历史教训,体现出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本题可根据诗歌标题及诗歌注释来了解写作背景,然后结合着关键词分析其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练习。
登 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垒:山名,在今四川茂汝。
②北极:即北极星,喻指唐王朝。
③西山寇盗:指吐蕃。
④梁父吟:诸葛亮遇到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
【小题1】你认为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并分析它们的妙处
11.尾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1.“来”即“来临”是说锦江的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迎面扑来,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变”是“变化,”指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从古到今(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表现诗人对民族历史的追怀。(意对即可)
【小题2】所使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用典。本诗最后两句主要使用了后主刘禅和诸葛亮两个典故。使用后主的典故主要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统治者重用宦官而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的担忧。使用诸葛亮的典故表达了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的感伤。
【解析】
试题分析:
11.“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 诗人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来”和“变”凸显了春意汹涌,世事变幻。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__;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诗人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__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__极其相似。所不同的是,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目。
寄江南故人
家铉翁①
曾向钱塘住,闻鹃忆蜀乡。
不知今夕梦,到蜀到钱塘?
注:①家铉翁:宋末元初诗人,眉州人。
19.前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手法?并简要赏析。
20.本诗在谋篇手法上参考了贾岛的《渡桑干》诗“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两诗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9.运用典故:相传古代蜀主望帝失国后,他的魂魄化作杜鹃鸟,鸣声悲哀,常啼至口角流血而止。古人常以杜鹃啼血典故来寄托家国灭亡之痛。而杜鹃的叫声又如同“不如归去”,家铉翁“闻鹃忆蜀乡”,既是对国土沦陷表示愤慨,又衬托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及有家不能归的沉重悲哀
20.贾岛诗只是抒发久客远游的思乡之情,客居在并州(太原)十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回归故乡咸阳。而家铉翁诗却在思乡之情的基础上增加了__之恨,更加催人泪下。通过递进,前面本来是很突出的思乡之情,忽然又加入了新的内容,更显得沉痛。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分析时可以从诗歌的抒情方式、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答题时分步骤:(1)明确手法(2)结合诗句分析(3)运用此手法达到了怎样的效果。本诗“闻鹃忆蜀乡”运用典故。解题时把此典故阐释一下,再答用典的效果,因人们常用杜鹃啼血典故来寄托家国灭亡之痛,所以此诗除了表达思乡外,还表达了__之恨。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此题是比较鉴赏两首诗的思想内容。贾岛的《渡桑干》诗表达了思乡之情,而本诗除了表达思乡外,还表达了__之恨。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