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两首古诗,回答小题。
少年行
令狐楚
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
等闲飞粒①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
少年行
施肩吾
醉骑白马走空衢,恶少皆称电不如。
五风街头新勒辔,半垂衫袖揖金吾②。
【注】①飞鞋:策马飞驰。②金吾:古官名。
20.这两首诗分别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21.这两首诗在刻画人物手法方面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20.令狐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苦练骑射技能,渴望凭借自己的高超本领来建功立业的英雄少年。施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醉酒纵马,横行乡里,视百姓安危如草芥,而对当朝权贵却毕恭毕敬的街头恶少。
21.相同点:两诗都运用了细节描写,都是通过刻画人物的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含蓄地表达诗歌主题。不同点:令狐诗运用了特写镜头,精心描绘了一副策马奔驰,射云试箭的画面,以此来表现主人公的英雄豪气。施诗运用对比,通过百姓前醉酒横行,权贵前奴颜婢膝这两种行为的对比,来表现其卑劣品行。
【解析】
试题分析:
20.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要把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要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内涵,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须凭弓箭得功名”是说 渴望凭借自己的高超本领来建功立业。“独向寒云试射声” 少年射云试箭,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苦练骑射技能,渴望凭借自己的高超本领来建功立业的英雄少年形象。施诗中“恶少”点明了他的特征。“醉骑白马走空衢”说他醉酒纵马,“半垂衫袖揖金吾”见了权贵拱手作揖。所以施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醉酒纵马,横行乡里,而对当朝权贵却毕恭毕敬的街头恶少。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本题考查两首诗刻画人物手法的异同。刻画人物手法一般有: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这两诗都运用了细节描写,都是通过刻画人物的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令狐诗运用了特写镜头,来表现主人公的英雄豪气。施诗运用对比,来表现其卑劣品行。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问题。
春别
沈宜修①
帘前残月五更风,江上征帆挂碧艟②。
客路片云随远望,镜中双鬓叹飞蓬。
索愁芳草千山绕,送恨啼莺万里同。
待约荚蓉③秋水绿,莫教黄菊冷烟尘。
【注】①沈宜修:江苏吴江人,明代女诗人。②艟:古代的一种船。③荚蓉:指诗人家乡的荚蓉湖。
19.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
20.请简要赏析颈联在表情达意上的巧妙之处。
19.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思念丈夫的女子形象。春日与丈夫分别后,女子因思念彻夜难眠,秀发如蓬草般凌乱,思念之情难以排遣:希望丈夫能在秋日回来团聚,勿使自己如烟尘中的黄菊般孤单凄凉。
20.综合运用拟人、夸张手法。芳草带愁,莺鸟啼恨,赋予二者以人的情感,将抽象的离愁别恨表现得具体可感;“千山”“万里”凸显了范围之广和距离之远,写出丁离愁别绪的悠远深长和思念之情的缠绵不尽。
【解析】
试题分析:
1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分析诗歌人物形象要把握作者风格,写作背景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要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内涵,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一般答题步骤为:(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随远望”,“镜中双鬓叹飞蓬”可知女子因思念丈夫而如此,诗歌最后两句说希望丈夫能在秋日回来团聚,免得像黄菊般孤单凄凉,也是因思念丈夫才这如此。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分析时可以从诗歌的抒情方式、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答题时分步骤:(1)明确手法(2)结合诗句分析(3)运用此手法达到了怎样的效果。本诗运用拟人、夸张手法。芳草带愁,莺鸟啼恨,是拟人。 “千山”“万里”是夸张 。再答出效果,如用夸张手法,写出丁离愁别绪的悠远深长和思念之情的缠绵不尽。用拟人手法,将抽象的离愁别恨表现得具体可感。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16.两首诗分别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17.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其共同点,那就是“无理而妙”——看似无理,却自是妙语。请分别指出两首诗中无理而妙的诗句,并作简要赏析。
16.
①李诗:思妇对远在燕地卫戍夫君的思念之情以及她对爱情的坚贞。
②金诗:思妇对远征辽西丈夫的思念之情。
17.
①《春思》中“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怪不相识的春风跑到自己的罗帐里来并斥责春风,怪得无理,但正是这无理,却巧妙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对丈夫的忠贞。
②《春怨》中“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表面上看,思妇打鸟是因为鸟儿惊扰了她的梦,但从本质上来说,能否梦到丈夫与鸟无关,看似无理,却巧妙地写出了思妇对丈夫的强烈思念。
【解析】
试题分析:
16.注意结合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是妾断肠时”“不得到辽西”分析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是妾断肠时”“不得到辽西”分析情感。
17.先找到“无理”的句子“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然后分析表现出的主人公的内心的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有两种方式,一是自己分析,另一种是给出分析的方向,让考生通过诗歌进行解读,答题时注意明确题干中的答题方向,然后结合诗歌进行解释。此题先找到“无理”的句子“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然后分析表现出的主人公的内心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山 村
戴复古①
山崦②谁家绿树中,短墙半露石榴红。
萧然门巷无人到,三两孙随白发翁。
万竹梢头云气生,西风吹雨又吹晴。
题诗未了下山去,一路吟声杂水声。
注:①戴复古,南宋诗人。②山崦,山的西面。
19.诗的前三联分别描绘了三幅山村风情画。这些画面各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20.诗的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9.
①树红花图,充满盎然生机。绿树和红花相互映衬,色彩鲜明。
②祖孙相随图,怡然温馨,其乐融融;抓住生活中的典型细节。
③烟云缭绕图,烘托了山村的幽静恬淡;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云聚云散风起云开的景象。
20.山村美景让诗人陶醉,丰富的审美感受急于与人分享;吟哦之声与潺潺水声构成和谐的变奏。表达了诗人对幽雅恬静的山村风情与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
19.首联中绿树和红花相互映衬,为绿树红花图;颔联抓住生活中典型细节,为祖孙相随图;颈联写出了烟云缭绕的画面,为烟云缭绕图。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概括画面内容或分析意象的特征的题目,注意对诗句中的画面进行简单的描述,然后概括意境特征,然后分析表达的情感,注意意境和情感的关系,大致有“乐景哀情”“乐景乐情”“哀景哀情”“哀景乐情”,较常见的是“乐景哀情”“哀景哀情”。此题就是考察三幅图画特征。
20.山村美景让诗人陶醉,同时还有吟哦之声与潺潺水声,表达了诗人对幽雅恬静的山村风情与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诗歌中的景物描写。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
刘长卿
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乾。
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
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
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
注:①穆陵关在今湖北麻城北面,渔阳郡治在今天津市蓟县。唐太宗大历五、六年间(770-771),刘长卿曾任转运使判官、淮西鄂岳转运留后等职,活动于湖南、湖北。他的诗多作于安史之乱后。
20.颔联被称为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语言和手法角度赏析。
21.全诗流露出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分析
20.第二联:“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从手法上看:运用起兴手法,看到眼前楚地,总算青山依旧,形势还好,联想到幽州气候寒冷,更昭示北方人民的悲惨处境,含蕴丰富,令人意会不尽。(虚实、对比、双关酌情)2分。从语音上看:精炼,概括性强,形象鲜明,一个“变”字,概括出诗人所有感觉;给人真实形象之感;它令人不语而辈,不寒而栗,也许正由于此,它才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其他解释语言的答案,言之有理也可以)
21.
①替行客担心。首联写路遇归客,次联借山水、时令,含蓄深沉地勾勒南北形势,暗示他此行前景,经过长期战乱,城郭池隍破坏,土著大族凋残,到处是废墟,长满荒草,使回乡的人悲伤流泪,不忍目睹,痛心的宽慰,恳切的开导。
②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感慨。“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对百姓身处战乱之地的痛惜。
③对安史之乱充满了憎恨的情感,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朝政腐败,国力衰弱,藩镇割据,军阀嚣张,人民惨遭重重盘剥,特别是安史叛军盘踞多年的北方各地,更是满目疮痍,一片凋敝景象。刘长卿对此十分了解,深为忧虑。(每点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20.注意从艺术手法和语言的角度赏析,语言一般是炼字,注意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注意从艺术手法和炼字的角度进行赏析。
21.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百战”“几家残”“蓬蒿遍”“归人”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百战”“几家残”“蓬蒿遍”“归人”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文后各题。
夜雨
黄景仁【注】
潇潇冷雨洒轻尘,僵卧空斋百感新。
旱久喜滋栽麦陇,泥深恐阻寄书人。
希声或变中宵雪,贵价先愁来日薪。
岁暮柴门寒较甚,可堪此夜倍思亲。
【注】黄景仁:清代诗人,文学家,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三年(1768)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
20.诗歌颔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1.这首诗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在表达的情感方面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20.颔联运用对比手法,把久旱逢雨后为农人感到的喜悦与害怕雨后道路泥泞为自己寄信的人难以到来的担忧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当时矛盾的心情。
21.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开头两句表达孤寂之情和对亲友深深的思念,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愉,反衬今夜的孤寂和不能回家的无奈。而黄景仁的这首《夜雨》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既有对夜雨的喜爱,又有漂泊在外的孤独、书信受阻的担忧、生计没有着落的痛苦,还有深切的思乡念家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
20.本题考查艺术手法。由题干可知“颔联的写法特点”,选取最突出的、最明显的手法分析。“旱久喜滋栽麦陇,泥深恐阻寄书人”,把久旱逢雨后为农人感到的喜悦与害怕雨后道路泥泞为自己寄信的人难以到来的担忧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当时矛盾的心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颔联运用对比手法,把久旱逢雨后为农人感到的喜悦与害怕雨后道路泥泞为自己寄信的人难以到来的担忧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当时矛盾的心情。答题时要注意每条中手法和分析。
21.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考查两首诗情感的不同,首先分析两首诗的情感,然后比较不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开头两句表达孤寂之情和对亲友深深的思念,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愉,反衬今夜的孤寂和不能回家的无奈。而黄景仁的这首《夜雨》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既有对夜雨的喜爱,又有漂泊在外的孤独、书信受阻的担忧、生计没有着落的痛苦,还有深切的思乡念家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此题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开头两句表达孤寂之情和对亲友深深的思念,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愉,反衬今夜的孤寂和不能回家的无奈。而黄景仁的这首《夜雨》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既有对夜雨的喜爱,又有漂泊在外的孤独、书信受阻的担忧、生计没有着落的痛苦,还有深切的思乡念家之情。注意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州宅堂前荷花
范成大①
凌波②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
①范成大(1126~1193),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
②凌波:水面之上。
20.本诗颔联描写精妙,试作具体分析。
21.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后两联作简要分析。
20.颔联运用拟人、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荷花晨昏各异的神态与风韵。“有意十分开晓露”准确写出清晨荷花带着晶莹的露珠尽情绽放的风姿“无情一饷敛斜阳”生动再现荷花在落日的余晖中敛起花瓣冷艳庄重的情态。
21.相同点:两诗都抒发了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并且借花喻人,表达出坚守理想和情操、不与世俗同流 合污的高洁志向。 不同点:本诗尾联,诗人由州宅堂前的荷花,想到自己家乡石湖的荷花以及往来穿梭的游船画舫,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归隐之心。
【解析】
试题分析:
20.综合赏析诗句注意答出拟人和对比的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分析艺术效果。主要是描写荷花的情态。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拟人和对比的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分析艺术效果。
21.注意结合诗句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无染”“自香”和注释中的“晚年退居家乡石湖”“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分析本诗情感,在和《爱莲说》进行比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比较情感的异同,注意结合诗句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和诗后的注释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宾至
杜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18.《客至》的颔联写主客对话,表达了主人什么样的心境?请简要概括。
19.《宾至》一诗写出主人当时怎样的生活状态?
20.主人对“客”和“宾”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态度?试分别结合两首诗的尾联简要分析。
18.乐享安逸(恬淡)生活;内心孤独寂寞;对客人到来的喜悦。评分建议:一点各1分,意思对即可。
19.“幽栖地僻”表现交往少;“老病人扶”表现年老多病;“百年粗粝”表现生活贫苦。评分建议:一点各1分,意思对即可。
20.《客至》尾联写主客对饮,并招呼邻翁助兴,突出场景的欢快热烈,表达主人对客人的热情;《宾至》尾联写希望客人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去看花,暗含送客的意味,表达主人对客人的冷傲。评分建议:每点分析、态度各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8.注意诗中的词语“不曾”“今始”词语的含义。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意概括是诗歌鉴赏常考的内容,有的概括诗歌的情节,有的概括物象的特征,有的概括人物的活动、心理等,答题时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意象进行分析,通过意象分析特征。此题概括人物的心境,注意诗中的词语“不曾”“今始”词语的含义。
19.注意结合诗中的“幽栖地僻”“老病人扶”和“百年粗粝”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意概括是诗歌鉴赏常考的内容,有的概括诗歌的情节,有的概括物象的特征,有的概括人物的活动、心理等,答题时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意象进行分析,通过意象分析特征。此题概括人物的生活状态,注意结合诗中的“幽栖地僻”“老病人扶”和“百年粗粝”进行分析。
20.注意抓住诗歌尾联中的“相对饮”“尽余杯”“不嫌”“乘兴”分析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比较诗歌的情感,注意抓住诗歌尾联中的“相对饮”“尽余杯”“不嫌”“乘兴”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文后各题。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①
苏轼
(一)
倦客愁闻归路遥,
眼明飞阁俯长桥。
贪看白鹭横秋浦,
不觉青林没晚潮。
(二)
余生欲老海南村,
帝遣巫阳招我魂②。
杳杳天低鹘没处,
青山一发是中原。
【注】
①这两首七绝作于元符三年(1100年),诗人离开贬所儋州之前。澄迈,县名,在今海南岛;通潮阁,一名通明阁,在澄迈县西。
②帝遣巫阳招我魂:帝,指上帝;巫阳,古代女巫名。这里诗人化用《楚辞,招魂》之意,借上帝以指朝廷,借招魂以指奉旨内迁。
20.第一首诗中,诗人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
21.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艺术手法有何异同。
20.
①愁闷。先写自己长期羁绊在外,倦于漂泊,归路漫漫,愁绪满怀;
②豁朗。但当诗人登上通潮阁,俯视长桥,远眺白鹭,眼前一亮,情感由低抑转为豁朗;
③惆怅。而在不知不觉间,时光流逝,天色转暗,作者又回入到寂寞和惆怅中。
21.
同:景中寓情。①第一首借宁静渐暗的夕阳之景抒发诗人身在异乡的落寞惆怅。②第二首诗人借远渺之景抒写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异:①第一首结句化动为静。用一个“没”字写晚潮,动中显静。在这宁静中,时光悄然消逝,晚潮悄然而退,只有一片青葱的树林映着最后一抹斜辉。②第二首结句比喻。用发丝来比喻天际的青山。雄伟壮观的青山在地平线上仅露出如一丝纤发般的远影,可见青山之遥,中原之远。
【解析】
试题分析:
20.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考查作者的情感变化,分析的时候结合文本分析,愁闷。先写自己长期羁绊在外,倦于漂泊,归路漫漫,愁绪满怀;豁朗。但当诗人登上通潮阁,俯视长桥,远眺白鹭,眼前一亮,情感由低抑转为豁朗;惆怅。而在不知不觉间,时光流逝,天色转暗,作者又回入到寂寞和惆怅中。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尾联里的内容分析,分析的时候借助“倦客愁闻”“眼明”“青林没晚潮”以及注释关于诗人的介绍,愁闷。先写自己长期羁绊在外,倦于漂泊,归路漫漫,愁绪满怀;豁朗。但当诗人登上通潮阁,俯视长桥,远眺白鹭,眼前一亮,情感由低抑转为豁朗;惆怅。而在不知不觉间,时光流逝,天色转暗,作者又回入到寂寞和惆怅中。
21.本题考查艺术手法。由题干可知“结句的艺术手法有何异同”,选取最突出的、最明显的手法分析。分别分析艺术手法,然后找出异同。相同之处是都用了寓情于景。注意结合诗句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答题时要注意每条中手法和分析。同:景中寓情。①第一首借宁静渐暗的夕阳之景抒发诗人身在异乡的落寞惆怅。②第二首诗人借远渺之景抒写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不觉青林没晚潮。”第一首结句化动为静。用一个“没”字写晚潮,动中显静。在这宁静中,时光悄然消逝,晚潮悄然而退,只有一片青葱的树林映着最后一抹斜辉。“青山一发是中原。”结句比喻。用发丝来比喻天际的青山。雄伟壮观的青山在地平线上仅露出如一丝纤发般的远影,可见青山之遥,中原之远。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出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竹笋的异名;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6.结合诗歌前两联简要分析诗人的居所主要有什么特点,又是如何表现的?
17.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6.居所主要特点:幽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以声衬“幽”(“鸣蛙”)。
17.
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
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二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解析】
试题分析:
16.本题考查内容和艺术手法。由题干可知“前两联简要分析诗人的居所主要的特点”,选取最突出的、最明显的两种分析。“湖山胜出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手法:以动衬“幽”(“下鹭”),以声衬“幽”(“鸣蛙”)。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湖山胜出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手法:以动衬“幽”(“下鹭”),以声衬“幽”(“鸣蛙”)。答题时要注意每条中手法和分析。
17.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考查作者的情感,分析的时候借助题目“幽居”、作者和诗句内容“叹息”等,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尾联“叹息”,一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二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句里的内容分析,分析的时候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尾联“叹息”,一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二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