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小题。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沈佳期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注]

①作者和杜审言都于神龙初年(705)流放岭南,杜审言先起程过大庾岭去峰州(今越南境内),沈佺期随后也过大庾岭去驩州(今广西崇左县)。

②洛浦:洛水之滨,这里指唐东都洛阳。

20.诗中第二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2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概括说明。

20.对比手法,将洛浦美丽的风光与岭南崇山恶劣的瘴疠之气对比。突出现在被流放的凄苦,抒发了思国怀乡的感情。

21.表达了作者被流放岭南、去国离家的凄苦,对友人杜审言和家乡的思念,以及渴望重回朝廷,得到重用的情感。

【解析】

试题分析:

20.题干问的是“诗中第二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本诗颔联写景,以对比的镜头,淋漓尽致地抒发思国怀乡的感情。诗人回忆自己家乡美丽的风光,想象崇山可怕的湿热蒸郁之气,两相对比,倍觉凄苦。颔联承“去国离家”,上句抒写对京洛风光的眷恋,下句言置身大庾岭头时百感交集的情怀。“洛浦”,即洛水之滨,这里指唐东都洛阳。风光,即风物。武则天执政时期,诗人经常侍奉武后及其臣僚们于洛阳。作为唐王朝的东都,洛阳的风物之盛,自然是诗人亲历目睹过的。如今,诗人站在大庾岭上,行将踏上瘴气弥漫的南国之地,不免产生生死难卜,今非昔比的感慨和帐惘。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题干问的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首联即切题“过岭”。“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是描写过大庾岭的情景。诗人离开京城长安,长途跋涉,好不容易才来到大庾岭上,顿感天长地阔,宇宙之闳浑无穷。然而这脚下的山岭却是个分界线,过了岭就是“蛮荒”之地风土人情大不一样了。此时诗人不免产生“去国离家”将为“异域之人”的感叹,觉得自己如同那天空飘浮不定的云朵,不知去往哪里。“见云白”,是诗人对岭南的第一个印象和感受。我国古代诗歌中“白云”和“游子”有某种联系,如“浮云游子意”等。诗人利用这传统的表现手法,以自然澹远之景表现游子浓郁的深情。颈联转为怀友,“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上句中的人指杜审言,意思是说:南海风高浪急,你可平安地渡过去了吗?是否已到达了峰州呢!下句“北望”似说自己,又似与朋友谈心;看那鸿雁到了衡阳就不用再向南飞了,待春暖花开就可返回故里。言外之意是:我们还不如雁,只能继续行役向南,归期无望。“几群”含意丰富,耐人寻味:那鸿雁且能“大小相从”,有群伴儿。而你我则分飞天涯,孤苦伶仃,要是我俩能像雁儿一样作伴就好了。这句诗抒发不堪回首的孤寂之情,进一步表达对杜审言的深刻思念。尾联回应首联,婉转地表达了盼赦的愿望。“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是写京都长安与岭南流放地之间虽然山重水复相距万里,但隔山隔水,隔不住思念君王的心。诗人所日夜盼望的是再拜见贤明君王的那一天。这联诗的遣词炼意很精妙,既表达了思念君王之赤诚,又没有谄媚阿谀之意味。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20.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用意基本相同,这为全诗营造了什么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21.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各有什么妙处?请简要赏析。

20.“月黄昏”三个字营造了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21.

①“应有”表推想,传达出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的复杂心情,既有希冀,又有怅惘。

②“犹有”表所见。道出去年系舟的痕迹还在,表明停留的旅客不多,传达出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解析】

试题分析:

20.解答该题第一问,应当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答,抓住诗歌中的“无灯”“枫半死”等内容一起考虑,即可得出“月黄昏”营造了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然后再根据这种氛围考虑第二问,作者的情感,这里应属于寓情于景,这些萧索、沉寂的景物描写,体现了作者的孤寂惆怅的心情,回答时意思对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解答该题,首先要分析“应有”与“犹有”的意思上的区别,“应有”表示推想、推测;“犹有”表示已经看到。然后再结合作者心情考虑即可。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晚登江楼有怀 李嘉祐

独坐南楼佳兴新,青山绿水共为邻。

爽气遥分隔浦岫,斜光偏照渡江人。

心闲鸥鸟时相近,事简鱼竿私自亲。

只忆帝京不可到,秋琴一弄欲沾巾。

【注】李嘉祐,天宝年间进士,授秘书正字。以罪谪鄱阳,贬为江阴令。

20.诗歌首联与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并赏析其表达作用。

21.结合颈联与尾联,理解诗中的“心闲”与“欲沾巾”。

20.诗中借碧水边青山矗立,渡头秋高气爽,夕阳下有人渡江营造了一幅优美恬淡的秋光图。表达了诗人陶醉于大自然的喜悦之情,也反衬了诗人被贬的失意与落寞。

21.

(1)“心闲”,表层是悠闲自得,观鸟垂钓,深层则是被贬之 后的苦闷与失意。

(2)“欲沾巾”,表现出眷恋京城、渴望再得任用而未能的悲愁。

(3)“心闲”与“欲沾巾”并不矛盾,心闲更衬内心的苦闷。(每点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20.解答本题,应先抓住主要景物,例如,楼、山、水、光等,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由“青山绿水”“爽气”等词语,很容易得出优美恬淡的氛围,由诗歌注释和尾联“沾巾”可知,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来反衬诗人失意与落寞之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解答本题,可借助诗歌注释,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由注释可知,诗人被贬后心情苦闷惆怅,颈联的“心闲鸥鸟”“鱼竿”写的是被贬后的悠闲生活场景;“欲沾巾”是诗人“只忆帝京不可到”表现出诗人渴望再次得到重用不得后的情感表现。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春 尽

韩偓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注】

①韩偓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但后遭排挤,被贬淮州,后因避难投靠节度使王审知。当时朱全忠弑帝,建立梁期,王审知接受梁的封号,韩偓离开王审知定居于闽南泉州。诗作于此时。

②招魂,语出《楚辞·招魂》,原指祈祷死者复生的一种zōng jiāo 仪式,这里只是一般地用作招致魂魄。

19.有人评价本诗颔联所用意象“兴寄深微”,请谈谈你的理解。

20.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9.颔联中的“细水浮花”“断云含雨”等意象,既是南方暮春时节的典型景物,同时,还有深层的象征(比兴、托喻)意义:漂浮于水面的落花、随风带雨的片云,漂泊无定,无所归依,正是诗人自身漂泊无依的象 征;而流水落花,春光逝去,也可看作诗人深心眷念的唐王朝终于被埋葬的象征。本句诗把残春之景与身世之感、国事之悲融合在一起,情味隽永,兴寄深微。

20.

①伤春惜春之情。“芳时恨”表现了作者的心惜春之情。

②年华迟暮,有志难骋的沉痛:芳时春尽,人生老去,诗人却只能“闲”置一隅,其苦闷沉痛可知。

③孤身独处,苦无知音的寂寞:诗人地处偏僻,非但亲朋息迹,古人魂魄也难招致,唯有“流莺相厚”,更见其寂寞之感。

【解析】

试题分析:

19.此题分析“颔联意象”。“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中的“细水浮花”“断云含雨”等意象,既是南方暮春时节的典型景物,同时,还有深层的象征(比兴、托喻)意义:漂浮于水面的落花、随风带雨的片云,漂泊无定,无所归依,正是诗人自身漂泊无依的象征;而流水落花,春光逝去,也可看作诗人深心眷念的唐王朝终于被埋葬的象征。本句诗把残春之景与身世之感、国事之悲融合在一起,情味隽永,兴寄深微。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诗选材即景抒情的两首同一主题、同一作者的诗歌,形式较新。此题考查对意象的分析,同一作者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不同的景物描写特点各不相同,要抓住两句诗的主要意象“细水浮花”“断云含雨”等意象,既是南方暮春时节的典型景物,同时,还有深层的象征(比兴、托喻)意义:漂浮于水面的落花、随风带雨的片云,漂泊无定,无所归依,正是诗人自身漂泊无依的象征;而流水落花,春光逝去,也可看作诗人深心眷念的唐王朝终于被埋葬的象征。答题步骤先分别概括两句景色特点,然后分别具体分析两句诗所表现的的具体景色及特点。

20.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考查尾联作者的情感,分析的时候借助诗句内容,注释内容分析。伤春惜春之情。“芳时恨”表现了作者的心惜春之情。年华迟暮,有志难骋的沉痛:芳时春尽,人生老去,诗人却只能“闲”置一隅,其苦闷沉痛可知。孤身独处,苦无知音的寂寞:诗人地处偏僻,非但亲朋息迹,古人魂魄也难招致,唯有“流莺相厚”,更见其寂寞之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尾联里的内容分析,分析的时候借助诗句内容,注释内容分析。伤春惜春之情。“芳时恨”表现了作者的心惜春之情。年华迟暮,有志难骋的沉痛:芳时春尽,人生老去,诗人却只能“闲”置一隅,其苦闷沉痛可知。孤身独处,苦无知音的寂寞:诗人地处偏僻,非但亲朋息迹,古人魂魄也难招致,唯有“流莺相厚”,更见其寂寞之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避地寒食

韩 偓

避地淹留已自悲,况逢寒食欲沾衣。

浓春孤馆人愁坐,斜日空园花乱飞。

路远渐忧知己少,时危又与赏心违。

一名所系无穷事,争敢当年便息机。

【注】

当年:壮年。

息机:息灭机心。

18.作者围绕“愁”,具体叙写了哪些缘由?

19.诗的颔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有何效果?

20.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理感受?

18.逢寒食,留异地,知己少,时局危。

19.借景抒情,抒写孤馆独坐之愁。上联以浓春盛景反衬坐愁,下联以斜日空园之景烘托坐愁。   效果:含蓄委婉(或形象生动)。(3分,手法2分,其中借景抒情1分,反衬和烘托2分; 效果1分)

20.感慨为功名所累,可又不甘壮年就熄灭机心的内心矛盾。(3分,“感慨为功名所累”1分,“不甘壮年就熄灭机心”1分,“内心矛盾”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8.解答此题,要关注全诗,从字里行间找寻原因。诗歌前两句交代了逢寒食,留异地两个原因,五六句表明了知己少,时局危也是作者愁的原因。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第二联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浓春孤馆人愁坐”以乐景衬哀情,“斜日空园花乱飞”是以哀景衬哀情,这样是抒发的愁情委婉含蓄。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一名所系无穷事”是说自己为功名所累,“争敢当年便息机”说明自己在壮年有所作为就熄灭机心。表达作者既感慨为功名所累,可又不甘壮年就熄灭机心的内心矛盾。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两首古诗,回答小题。

少年行

令狐楚

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

等闲飞粒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

少年行

施肩吾

醉骑白马走空衢,恶少皆称电不如。

五风街头新勒辔,半垂衫袖揖金吾

【注】①飞鞋:策马飞驰。②金吾:古官名。

20.这两首诗分别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21.这两首诗在刻画人物手法方面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20.令狐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苦练骑射技能,渴望凭借自己的高超本领来建功立业的英雄少年。施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醉酒纵马,横行乡里,视百姓安危如草芥,而对当朝权贵却毕恭毕敬的街头恶少。

21.相同点:两诗都运用了细节描写,都是通过刻画人物的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含蓄地表达诗歌主题。不同点:令狐诗运用了特写镜头,精心描绘了一副策马奔驰,射云试箭的画面,以此来表现主人公的英雄豪气。施诗运用对比,通过百姓前醉酒横行,权贵前奴颜婢膝这两种行为的对比,来表现其卑劣品行。

【解析】

试题分析:

20.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要把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要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内涵,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须凭弓箭得功名”是说 渴望凭借自己的高超本领来建功立业。“独向寒云试射声” 少年射云试箭,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苦练骑射技能,渴望凭借自己的高超本领来建功立业的英雄少年形象。施诗中“恶少”点明了他的特征。“醉骑白马走空衢”说他醉酒纵马,“半垂衫袖揖金吾”见了权贵拱手作揖。所以施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醉酒纵马,横行乡里,而对当朝权贵却毕恭毕敬的街头恶少。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本题考查两首诗刻画人物手法的异同。刻画人物手法一般有: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这两诗都运用了细节描写,都是通过刻画人物的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令狐诗运用了特写镜头,来表现主人公的英雄豪气。施诗运用对比,来表现其卑劣品行。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问题。

春别

沈宜修

帘前残月五更风,江上征帆挂碧艟

客路片云随远望,镜中双鬓叹飞蓬。

索愁芳草千山绕,送恨啼莺万里同。

待约荚蓉秋水绿,莫教黄菊冷烟尘。

【注】①沈宜修:江苏吴江人,明代女诗人。②艟:古代的一种船。③荚蓉:指诗人家乡的荚蓉湖。

19.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

20.请简要赏析颈联在表情达意上的巧妙之处。

19.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思念丈夫的女子形象。春日与丈夫分别后,女子因思念彻夜难眠,秀发如蓬草般凌乱,思念之情难以排遣:希望丈夫能在秋日回来团聚,勿使自己如烟尘中的黄菊般孤单凄凉。

20.综合运用拟人、夸张手法。芳草带愁,莺鸟啼恨,赋予二者以人的情感,将抽象的离愁别恨表现得具体可感;“千山”“万里”凸显了范围之广和距离之远,写出丁离愁别绪的悠远深长和思念之情的缠绵不尽。

【解析】

试题分析:

1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分析诗歌人物形象要把握作者风格,写作背景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要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内涵,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一般答题步骤为:(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随远望”,“镜中双鬓叹飞蓬”可知女子因思念丈夫而如此,诗歌最后两句说希望丈夫能在秋日回来团聚,免得像黄菊般孤单凄凉,也是因思念丈夫才这如此。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分析时可以从诗歌的抒情方式、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答题时分步骤:(1)明确手法(2)结合诗句分析(3)运用此手法达到了怎样的效果。本诗运用拟人、夸张手法。芳草带愁,莺鸟啼恨,是拟人。 “千山”“万里”是夸张 。再答出效果,如用夸张手法,写出丁离愁别绪的悠远深长和思念之情的缠绵不尽。用拟人手法,将抽象的离愁别恨表现得具体可感。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16.两首诗分别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17.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其共同点,那就是“无理而妙”——看似无理,却自是妙语。请分别指出两首诗中无理而妙的诗句,并作简要赏析。

16.

①李诗:思妇对远在燕地卫戍夫君的思念之情以及她对爱情的坚贞。

②金诗:思妇对远征辽西丈夫的思念之情。

17.

①《春思》中“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怪不相识的春风跑到自己的罗帐里来并斥责春风,怪得无理,但正是这无理,却巧妙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对丈夫的忠贞。

②《春怨》中“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表面上看,思妇打鸟是因为鸟儿惊扰了她的梦,但从本质上来说,能否梦到丈夫与鸟无关,看似无理,却巧妙地写出了思妇对丈夫的强烈思念。

【解析】

试题分析:

16.注意结合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是妾断肠时”“不得到辽西”分析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是妾断肠时”“不得到辽西”分析情感。

17.先找到“无理”的句子“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然后分析表现出的主人公的内心的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有两种方式,一是自己分析,另一种是给出分析的方向,让考生通过诗歌进行解读,答题时注意明确题干中的答题方向,然后结合诗歌进行解释。此题先找到“无理”的句子“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然后分析表现出的主人公的内心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山 村

戴复古

山崦谁家绿树中,短墙半露石榴红。

萧然门巷无人到,三两孙随白发翁。

万竹梢头云气生,西风吹雨又吹晴。

题诗未了下山去,一路吟声杂水声。

注:①戴复古,南宋诗人。②山崦,山的西面。

19.诗的前三联分别描绘了三幅山村风情画。这些画面各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20.诗的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9.

①树红花图,充满盎然生机。绿树和红花相互映衬,色彩鲜明。

②祖孙相随图,怡然温馨,其乐融融;抓住生活中的典型细节。

③烟云缭绕图,烘托了山村的幽静恬淡;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云聚云散风起云开的景象。

20.山村美景让诗人陶醉,丰富的审美感受急于与人分享;吟哦之声与潺潺水声构成和谐的变奏。表达了诗人对幽雅恬静的山村风情与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

19.首联中绿树和红花相互映衬,为绿树红花图;颔联抓住生活中典型细节,为祖孙相随图;颈联写出了烟云缭绕的画面,为烟云缭绕图。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概括画面内容或分析意象的特征的题目,注意对诗句中的画面进行简单的描述,然后概括意境特征,然后分析表达的情感,注意意境和情感的关系,大致有“乐景哀情”“乐景乐情”“哀景哀情”“哀景乐情”,较常见的是“乐景哀情”“哀景哀情”。此题就是考察三幅图画特征。

20.山村美景让诗人陶醉,同时还有吟哦之声与潺潺水声,表达了诗人对幽雅恬静的山村风情与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诗歌中的景物描写。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

刘长卿

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乾。

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

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

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

注:①穆陵关在今湖北麻城北面,渔阳郡治在今天津市蓟县。唐太宗大历五、六年间(770-771),刘长卿曾任转运使判官、淮西鄂岳转运留后等职,活动于湖南、湖北。他的诗多作于安史之乱后。

20.颔联被称为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语言和手法角度赏析。

21.全诗流露出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分析

20.第二联:“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从手法上看:运用起兴手法,看到眼前楚地,总算青山依旧,形势还好,联想到幽州气候寒冷,更昭示北方人民的悲惨处境,含蕴丰富,令人意会不尽。(虚实、对比、双关酌情)2分。从语音上看:精炼,概括性强,形象鲜明,一个“变”字,概括出诗人所有感觉;给人真实形象之感;它令人不语而辈,不寒而栗,也许正由于此,它才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其他解释语言的答案,言之有理也可以)

21.

①替行客担心。首联写路遇归客,次联借山水、时令,含蓄深沉地勾勒南北形势,暗示他此行前景,经过长期战乱,城郭池隍破坏,土著大族凋残,到处是废墟,长满荒草,使回乡的人悲伤流泪,不忍目睹,痛心的宽慰,恳切的开导。

②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感慨。“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对百姓身处战乱之地的痛惜。

③对安史之乱充满了憎恨的情感,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朝政腐败,国力衰弱,藩镇割据,军阀嚣张,人民惨遭重重盘剥,特别是安史叛军盘踞多年的北方各地,更是满目疮痍,一片凋敝景象。刘长卿对此十分了解,深为忧虑。(每点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20.注意从艺术手法和语言的角度赏析,语言一般是炼字,注意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注意从艺术手法和炼字的角度进行赏析。

21.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百战”“几家残”“蓬蒿遍”“归人”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百战”“几家残”“蓬蒿遍”“归人”进行分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