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碾,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24.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25.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4.因为风声停止,山谷显得异常安静,幽深少人的山林,月色更加浓郁,运用听觉和视觉描写,描绘了一幅幽邈、静谧的月下山林图景。
25.表达了作者厌倦世俗,热爱自然,渴望归隐的情感;突出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高洁坚贞品格的追求。
【解析】
试题分析:
24.题干要求“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主要是写景,故可以从写景的角度入手,“风声”立足于听觉,“月色”立足于视觉,可以从感官角度作答;同时用“谷静”“山空”“月色深”等景象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图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赏析的角度包括:修辞角度、描写角度、遣词造句角度、选材角度等等。简而言之,从内容和手法等角度入手分析。如本题可以从写景的角度入手,“风声”立足于听觉,“月色”立足于视觉,可以从感官角度作答。
25.题干问“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首先应到诗歌中找情感词,然后再找诗人笔下的景物,体会景物的特点。全诗紧扣“游”字,描写夏日暮晚时分的独特山景,表达了热爱自然之情,抒发了追求闲适、高洁之志。首联直接点题,侧面明旨“物外”。颔联承接上文,聚焦题中“山家”,突出“兰径薰”“槐庭落”的夏日景况,也暗示了诗人的志趣与追求。颈联转写山风、山月,一“彻”一“深”,照应其“静”“空”,空旷、静谧的意境自然形成。尾联应题,以议结情,“一遣”与“唯馀”的反差,揭示了一片“诗心”,主旨凸显。由此,全诗在营造山中夜色空旷、幽静的奇特意境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远离“樊笼”(尘世束缚)、亲近“松桂”(美好自然)的心愿,其厌恶尘世、热爱自然、追求高洁之情志,了了可见。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内容分析,全诗紧扣“游”字,描写夏日暮晚时分的独特山景,表达了热爱自然之情,抒发了追求闲适、高洁之志。表达了作者厌倦世俗,热爱自然,渴望归隐的情感;突出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高洁坚贞品格的追求。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月夕
陆游
开户满庭雪,徐看知月明。微风入丛竹,复作雪来声。
俗尘不待扫,凛然肝肺清。村深无漏鼓,鹤唳报三更。
20.诗的前两联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1.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颈联中体现出的精神境界。
20.由视觉到听觉,由静到动,以动衬静。首联从视角角度写明月满庭院,颔联从听觉角度写风吹 竹子似乎是下雪般的声音,两联共同渲染庭满落雪、月明风清的宁谧、安闲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1.颈联体现出是月夜中物我两忘、内心澄澈的精神境界。前两联中的明月、风入竹子等景象刻画了出空灵环境,颈联用“肝肺清”直抒胸臆,尾联用“鹤戾”写环境的幽寂衬托内心的明净。 (大概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20.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诸觉结合):视觉(形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即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来描写景物如李白的《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就从听觉和视觉上渲染了一种惊险的气氛,烘托了蜀道的难与险。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小题。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①
沈佳期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洛浦②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注]
①作者和杜审言都于神龙初年(705)流放岭南,杜审言先起程过大庾岭去峰州(今越南境内),沈佺期随后也过大庾岭去驩州(今广西崇左县)。
②洛浦:洛水之滨,这里指唐东都洛阳。
20.诗中第二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2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概括说明。
20.对比手法,将洛浦美丽的风光与岭南崇山恶劣的瘴疠之气对比。突出现在被流放的凄苦,抒发了思国怀乡的感情。
21.表达了作者被流放岭南、去国离家的凄苦,对友人杜审言和家乡的思念,以及渴望重回朝廷,得到重用的情感。
【解析】
试题分析:
20.题干问的是“诗中第二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本诗颔联写景,以对比的镜头,淋漓尽致地抒发思国怀乡的感情。诗人回忆自己家乡美丽的风光,想象崇山可怕的湿热蒸郁之气,两相对比,倍觉凄苦。颔联承“去国离家”,上句抒写对京洛风光的眷恋,下句言置身大庾岭头时百感交集的情怀。“洛浦”,即洛水之滨,这里指唐东都洛阳。风光,即风物。武则天执政时期,诗人经常侍奉武后及其臣僚们于洛阳。作为唐王朝的东都,洛阳的风物之盛,自然是诗人亲历目睹过的。如今,诗人站在大庾岭上,行将踏上瘴气弥漫的南国之地,不免产生生死难卜,今非昔比的感慨和帐惘。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题干问的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首联即切题“过岭”。“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是描写过大庾岭的情景。诗人离开京城长安,长途跋涉,好不容易才来到大庾岭上,顿感天长地阔,宇宙之闳浑无穷。然而这脚下的山岭却是个分界线,过了岭就是“蛮荒”之地风土人情大不一样了。此时诗人不免产生“去国离家”将为“异域之人”的感叹,觉得自己如同那天空飘浮不定的云朵,不知去往哪里。“见云白”,是诗人对岭南的第一个印象和感受。我国古代诗歌中“白云”和“游子”有某种联系,如“浮云游子意”等。诗人利用这传统的表现手法,以自然澹远之景表现游子浓郁的深情。颈联转为怀友,“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上句中的人指杜审言,意思是说:南海风高浪急,你可平安地渡过去了吗?是否已到达了峰州呢!下句“北望”似说自己,又似与朋友谈心;看那鸿雁到了衡阳就不用再向南飞了,待春暖花开就可返回故里。言外之意是:我们还不如雁,只能继续行役向南,归期无望。“几群”含意丰富,耐人寻味:那鸿雁且能“大小相从”,有群伴儿。而你我则分飞天涯,孤苦伶仃,要是我俩能像雁儿一样作伴就好了。这句诗抒发不堪回首的孤寂之情,进一步表达对杜审言的深刻思念。尾联回应首联,婉转地表达了盼赦的愿望。“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是写京都长安与岭南流放地之间虽然山重水复相距万里,但隔山隔水,隔不住思念君王的心。诗人所日夜盼望的是再拜见贤明君王的那一天。这联诗的遣词炼意很精妙,既表达了思念君王之赤诚,又没有谄媚阿谀之意味。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20.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用意基本相同,这为全诗营造了什么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21.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各有什么妙处?请简要赏析。
20.“月黄昏”三个字营造了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21.
①“应有”表推想,传达出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的复杂心情,既有希冀,又有怅惘。
②“犹有”表所见。道出去年系舟的痕迹还在,表明停留的旅客不多,传达出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解析】
试题分析:
20.解答该题第一问,应当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答,抓住诗歌中的“无灯”“枫半死”等内容一起考虑,即可得出“月黄昏”营造了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然后再根据这种氛围考虑第二问,作者的情感,这里应属于寓情于景,这些萧索、沉寂的景物描写,体现了作者的孤寂惆怅的心情,回答时意思对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解答该题,首先要分析“应有”与“犹有”的意思上的区别,“应有”表示推想、推测;“犹有”表示已经看到。然后再结合作者心情考虑即可。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晚登江楼有怀 李嘉祐
独坐南楼佳兴新,青山绿水共为邻。
爽气遥分隔浦岫,斜光偏照渡江人。
心闲鸥鸟时相近,事简鱼竿私自亲。
只忆帝京不可到,秋琴一弄欲沾巾。
【注】李嘉祐,天宝年间进士,授秘书正字。以罪谪鄱阳,贬为江阴令。
20.诗歌首联与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并赏析其表达作用。
21.结合颈联与尾联,理解诗中的“心闲”与“欲沾巾”。
20.诗中借碧水边青山矗立,渡头秋高气爽,夕阳下有人渡江营造了一幅优美恬淡的秋光图。表达了诗人陶醉于大自然的喜悦之情,也反衬了诗人被贬的失意与落寞。
21.
(1)“心闲”,表层是悠闲自得,观鸟垂钓,深层则是被贬之 后的苦闷与失意。
(2)“欲沾巾”,表现出眷恋京城、渴望再得任用而未能的悲愁。
(3)“心闲”与“欲沾巾”并不矛盾,心闲更衬内心的苦闷。(每点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20.解答本题,应先抓住主要景物,例如,楼、山、水、光等,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由“青山绿水”“爽气”等词语,很容易得出优美恬淡的氛围,由诗歌注释和尾联“沾巾”可知,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来反衬诗人失意与落寞之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解答本题,可借助诗歌注释,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由注释可知,诗人被贬后心情苦闷惆怅,颈联的“心闲鸥鸟”“鱼竿”写的是被贬后的悠闲生活场景;“欲沾巾”是诗人“只忆帝京不可到”表现出诗人渴望再次得到重用不得后的情感表现。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春 尽
韩偓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注】
①韩偓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但后遭排挤,被贬淮州,后因避难投靠节度使王审知。当时朱全忠弑帝,建立梁期,王审知接受梁的封号,韩偓离开王审知定居于闽南泉州。诗作于此时。
②招魂,语出《楚辞·招魂》,原指祈祷死者复生的一种zōng jiāo 仪式,这里只是一般地用作招致魂魄。
19.有人评价本诗颔联所用意象“兴寄深微”,请谈谈你的理解。
20.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9.颔联中的“细水浮花”“断云含雨”等意象,既是南方暮春时节的典型景物,同时,还有深层的象征(比兴、托喻)意义:漂浮于水面的落花、随风带雨的片云,漂泊无定,无所归依,正是诗人自身漂泊无依的象 征;而流水落花,春光逝去,也可看作诗人深心眷念的唐王朝终于被埋葬的象征。本句诗把残春之景与身世之感、国事之悲融合在一起,情味隽永,兴寄深微。
20.
①伤春惜春之情。“芳时恨”表现了作者的心惜春之情。
②年华迟暮,有志难骋的沉痛:芳时春尽,人生老去,诗人却只能“闲”置一隅,其苦闷沉痛可知。
③孤身独处,苦无知音的寂寞:诗人地处偏僻,非但亲朋息迹,古人魂魄也难招致,唯有“流莺相厚”,更见其寂寞之感。
【解析】
试题分析:
19.此题分析“颔联意象”。“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中的“细水浮花”“断云含雨”等意象,既是南方暮春时节的典型景物,同时,还有深层的象征(比兴、托喻)意义:漂浮于水面的落花、随风带雨的片云,漂泊无定,无所归依,正是诗人自身漂泊无依的象征;而流水落花,春光逝去,也可看作诗人深心眷念的唐王朝终于被埋葬的象征。本句诗把残春之景与身世之感、国事之悲融合在一起,情味隽永,兴寄深微。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诗选材即景抒情的两首同一主题、同一作者的诗歌,形式较新。此题考查对意象的分析,同一作者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不同的景物描写特点各不相同,要抓住两句诗的主要意象“细水浮花”“断云含雨”等意象,既是南方暮春时节的典型景物,同时,还有深层的象征(比兴、托喻)意义:漂浮于水面的落花、随风带雨的片云,漂泊无定,无所归依,正是诗人自身漂泊无依的象征;而流水落花,春光逝去,也可看作诗人深心眷念的唐王朝终于被埋葬的象征。答题步骤先分别概括两句景色特点,然后分别具体分析两句诗所表现的的具体景色及特点。
20.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考查尾联作者的情感,分析的时候借助诗句内容,注释内容分析。伤春惜春之情。“芳时恨”表现了作者的心惜春之情。年华迟暮,有志难骋的沉痛:芳时春尽,人生老去,诗人却只能“闲”置一隅,其苦闷沉痛可知。孤身独处,苦无知音的寂寞:诗人地处偏僻,非但亲朋息迹,古人魂魄也难招致,唯有“流莺相厚”,更见其寂寞之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尾联里的内容分析,分析的时候借助诗句内容,注释内容分析。伤春惜春之情。“芳时恨”表现了作者的心惜春之情。年华迟暮,有志难骋的沉痛:芳时春尽,人生老去,诗人却只能“闲”置一隅,其苦闷沉痛可知。孤身独处,苦无知音的寂寞:诗人地处偏僻,非但亲朋息迹,古人魂魄也难招致,唯有“流莺相厚”,更见其寂寞之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避地寒食
韩 偓
避地淹留已自悲,况逢寒食欲沾衣。
浓春孤馆人愁坐,斜日空园花乱飞。
路远渐忧知己少,时危又与赏心违。
一名所系无穷事,争敢当年便息机。
【注】
当年:壮年。
息机:息灭机心。
18.作者围绕“愁”,具体叙写了哪些缘由?
19.诗的颔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有何效果?
20.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理感受?
18.逢寒食,留异地,知己少,时局危。
19.借景抒情,抒写孤馆独坐之愁。上联以浓春盛景反衬坐愁,下联以斜日空园之景烘托坐愁。 效果:含蓄委婉(或形象生动)。(3分,手法2分,其中借景抒情1分,反衬和烘托2分; 效果1分)
20.感慨为功名所累,可又不甘壮年就熄灭机心的内心矛盾。(3分,“感慨为功名所累”1分,“不甘壮年就熄灭机心”1分,“内心矛盾”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8.解答此题,要关注全诗,从字里行间找寻原因。诗歌前两句交代了逢寒食,留异地两个原因,五六句表明了知己少,时局危也是作者愁的原因。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第二联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浓春孤馆人愁坐”以乐景衬哀情,“斜日空园花乱飞”是以哀景衬哀情,这样是抒发的愁情委婉含蓄。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一名所系无穷事”是说自己为功名所累,“争敢当年便息机”说明自己在壮年有所作为就熄灭机心。表达作者既感慨为功名所累,可又不甘壮年就熄灭机心的内心矛盾。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两首古诗,回答小题。
少年行
令狐楚
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
等闲飞粒①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
少年行
施肩吾
醉骑白马走空衢,恶少皆称电不如。
五风街头新勒辔,半垂衫袖揖金吾②。
【注】①飞鞋:策马飞驰。②金吾:古官名。
20.这两首诗分别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21.这两首诗在刻画人物手法方面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20.令狐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苦练骑射技能,渴望凭借自己的高超本领来建功立业的英雄少年。施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醉酒纵马,横行乡里,视百姓安危如草芥,而对当朝权贵却毕恭毕敬的街头恶少。
21.相同点:两诗都运用了细节描写,都是通过刻画人物的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含蓄地表达诗歌主题。不同点:令狐诗运用了特写镜头,精心描绘了一副策马奔驰,射云试箭的画面,以此来表现主人公的英雄豪气。施诗运用对比,通过百姓前醉酒横行,权贵前奴颜婢膝这两种行为的对比,来表现其卑劣品行。
【解析】
试题分析:
20.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要把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要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内涵,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须凭弓箭得功名”是说 渴望凭借自己的高超本领来建功立业。“独向寒云试射声” 少年射云试箭,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苦练骑射技能,渴望凭借自己的高超本领来建功立业的英雄少年形象。施诗中“恶少”点明了他的特征。“醉骑白马走空衢”说他醉酒纵马,“半垂衫袖揖金吾”见了权贵拱手作揖。所以施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醉酒纵马,横行乡里,而对当朝权贵却毕恭毕敬的街头恶少。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本题考查两首诗刻画人物手法的异同。刻画人物手法一般有: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这两诗都运用了细节描写,都是通过刻画人物的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令狐诗运用了特写镜头,来表现主人公的英雄豪气。施诗运用对比,来表现其卑劣品行。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问题。
春别
沈宜修①
帘前残月五更风,江上征帆挂碧艟②。
客路片云随远望,镜中双鬓叹飞蓬。
索愁芳草千山绕,送恨啼莺万里同。
待约荚蓉③秋水绿,莫教黄菊冷烟尘。
【注】①沈宜修:江苏吴江人,明代女诗人。②艟:古代的一种船。③荚蓉:指诗人家乡的荚蓉湖。
19.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
20.请简要赏析颈联在表情达意上的巧妙之处。
19.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思念丈夫的女子形象。春日与丈夫分别后,女子因思念彻夜难眠,秀发如蓬草般凌乱,思念之情难以排遣:希望丈夫能在秋日回来团聚,勿使自己如烟尘中的黄菊般孤单凄凉。
20.综合运用拟人、夸张手法。芳草带愁,莺鸟啼恨,赋予二者以人的情感,将抽象的离愁别恨表现得具体可感;“千山”“万里”凸显了范围之广和距离之远,写出丁离愁别绪的悠远深长和思念之情的缠绵不尽。
【解析】
试题分析:
1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分析诗歌人物形象要把握作者风格,写作背景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要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内涵,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一般答题步骤为:(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随远望”,“镜中双鬓叹飞蓬”可知女子因思念丈夫而如此,诗歌最后两句说希望丈夫能在秋日回来团聚,免得像黄菊般孤单凄凉,也是因思念丈夫才这如此。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分析时可以从诗歌的抒情方式、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答题时分步骤:(1)明确手法(2)结合诗句分析(3)运用此手法达到了怎样的效果。本诗运用拟人、夸张手法。芳草带愁,莺鸟啼恨,是拟人。 “千山”“万里”是夸张 。再答出效果,如用夸张手法,写出丁离愁别绪的悠远深长和思念之情的缠绵不尽。用拟人手法,将抽象的离愁别恨表现得具体可感。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16.两首诗分别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17.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其共同点,那就是“无理而妙”——看似无理,却自是妙语。请分别指出两首诗中无理而妙的诗句,并作简要赏析。
16.
①李诗:思妇对远在燕地卫戍夫君的思念之情以及她对爱情的坚贞。
②金诗:思妇对远征辽西丈夫的思念之情。
17.
①《春思》中“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怪不相识的春风跑到自己的罗帐里来并斥责春风,怪得无理,但正是这无理,却巧妙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对丈夫的忠贞。
②《春怨》中“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表面上看,思妇打鸟是因为鸟儿惊扰了她的梦,但从本质上来说,能否梦到丈夫与鸟无关,看似无理,却巧妙地写出了思妇对丈夫的强烈思念。
【解析】
试题分析:
16.注意结合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是妾断肠时”“不得到辽西”分析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是妾断肠时”“不得到辽西”分析情感。
17.先找到“无理”的句子“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然后分析表现出的主人公的内心的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有两种方式,一是自己分析,另一种是给出分析的方向,让考生通过诗歌进行解读,答题时注意明确题干中的答题方向,然后结合诗歌进行解释。此题先找到“无理”的句子“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然后分析表现出的主人公的内心的情感。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