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后面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20.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21.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0.
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
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21.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
【解析】
试题分析:
20.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表现手法类型及用法,结合着两首诗歌具体诗句分析作答。例如,吴诗中,将“四郊”“宫内”进行对比,李诗中将“霓裳”“树长生”的古今变化进行对比,从而突出了作者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朝代更替的感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一些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衬托等等。在答题时,要反复品读词,整体感悟词的意境,找到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
21.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利用“三看三抓法”分析作答。例如,第一首通过将宫内宫外进行对比,一句“无人知道外边寒”表达出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鞭挞。第二首通过对古今宫内的对比,突出表现了朝代更替的感慨。组织答案时,只要结合着具体词句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阅读下面宋诗,然后回答后面小题目。
金 陵 驿①
文天祥
草合②离宫③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①这首诗是文天祥兵败被俘后,被押送去元大都(今北京),途经金陵(今江苏南京),宿于驿站时所作。②草合:草已长满。③离宫:皇帝出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
9.首联写了哪些意象?请选择两个意象分析它蕴含的深意。
10.颈联和尾联突出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9.首联通过“衰草”“离宫”“夕晖”“孤云”等意象描绘了一片惨淡的夕阳斜照着长满衰草,孤云飘荡的离宫景色,暗喻南宋王朝宗国覆灭,满目疮痍,一片凄凉,诗人无所依托的残酷现实。
10.(1)用典。本诗主要化用典故,委婉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的__之恨,全诗沉郁雄捷,充分体现出诗人的爱国精神。“山河风景元无异”化用《世说新语》记王导“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语,“城郭人民半已非”化用丁令威“去年千年今始归,城郭犹是人民非”句,表现了“国破山河在”的深深悲慨。“芦花”句暗用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故垒萧萧芦荻秋”,寓“一片降幡山石头”的__之恨。这在刘禹锡是怀三国的东吴之古,而在文天祥是写今日之悲,他的沉痛要深切的多。“旧家燕子”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典故。尾联“化作啼鹃带血归。”据《华阳国志•蜀志》载,古蜀国望帝杜宇死后,化为子规,子规就是杜鹃。杜鹃啼声凄厉,能动旅人归思。诗人用此典故表现了他对故国无比眷恋、无比思念的深情,体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忠贞不二的爱国精神
(2)设问。颈联说到自己年岁已老,国破家亡,不知以前屋檐下的燕子将有谁为新主人,深切表达了自己家园不再的__之痛。
【解析】
9.
试题分析:第一问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首先理解意象,意象即融入了作者情感的人、事、景、物等。从从诗中提炼概括即可,一般应是名词性的偏正短语,如本题的“离宫”“孤云”等。也可以去掉前面的定语,找到核心词语,应该注意意象本身是名词,不应该找动词或形容词性短语。就可找出:草 、离宫、夕晖、孤云。第二问要求选择两个意象分析它蕴含的深意。其实就是问意象的作用,可以从烘托人物心情,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主旨,渲染氛围等角度来作答。本题该从渲染氛围的角度作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中的自然形象,一般设问方式是:写了什么场景?写了哪些景物?写了哪些意象?为什么写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作答: ①用名词性短语概括。如果问有哪些意象,从诗中提炼概括即可,一般应是名词性的偏正短语,如本题的“孤云”等。如不好组织,也可以去掉前面的定语,找到核心词语,应该注意意象本身是名词,不应该找动词或形容词性短语。 ②用形容词性短语概括。有时候问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或营造出什么样的氛围,实际上就是让考生找出其定语,而定语主要是由形容词性短语来充当。如“孤云飘荡的离宫景色”。如问自然性意象的作用,一般可以从烘托人物心情,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主旨,渲染氛围等角度来作答。本题则应从渲染氛围角度分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手法。由题干确定范围颈联和尾联,再根据“最突出的表现手法”,可断定是考表达技巧的,并且只答运用突出的一点就可以。通过理解诗歌可知是用典手法。颈联“芦花”句暗用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故垒萧萧芦荻秋”,寓“一片降幡山石头”的__之恨。这在刘禹锡是怀三国的东吴之古,而在文天祥是写今日之悲,他的沉痛要深切的多。“旧家燕子”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典故。尾联“化作啼鹃带血归。”据《华阳国志·蜀志》载,古蜀国望帝杜宇死后,化为子规,子规就是杜鹃。杜鹃啼声凄厉,能动旅人归思。诗人用此典故表现了他对故国无比眷恋、无比思念的深情,体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忠贞不二的爱国精神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至少两种以上。如问“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可答一两种即可。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此题抓住上下阙内容,很容易得出对比的手法,然后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谢朓北楼,为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谢朓以文学知名,但仕途上多有不如意之处,被人诬陷,下狱而死。
2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第三联)。
22.诗人为何要怀念谢朓?请简要分析。
21.“寒”、“老”二字运用了使动用法,形象地描绘出人家炊烟在秋空里袅袅升起,炊烟笼罩下的橘树柚树,已带有几分寒意,梧桐也已染上枯黄的秋色,显出了衰老的姿态。“寒”“老”点出了秋凉的特点, 使人感到已是秋光渐老之时。不仅写出了秋景,而且也透露出诗人带有微微凉意的心境。
22.
①诗人登谢眺楼而临西风,见秋景生感慨,直抒胸臆。
②谢朓才华横溢,仕途却不如意,被人诬陷致死,和李白命运相似,所以他心有所戚戚焉(同病相怜)。
③诗人政治失意,年华已老,壮志难酬的苦闷与寂寞之情,只得寄情山水缅怀古人。
【解析】
试题分析:
21.此题考查炼字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寒”、“老”二字的含义,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作答。根据题干要求,可抓住“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描绘出两句景物描写的特点,然后再从作者的凄凉心境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答题模式:该字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22.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标题、作者、注释及诗歌中关键词分析作答。读后可知,诗人登临宣城谢朓北楼,触景生情,自然会想起谢眺;从诗歌注释可知,谢眺才华横溢,却最终被害而死,显然谢眺的命运与作者李白的境遇是相似的,因此会想到谢眺;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思考,作者写作这首诗歌显然是借助谢眺的遭遇来表达自己政治失意,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19.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蝉
虞世南
垂緌﹙rúi﹚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緌﹙rúi﹚:帽子上或旗杆顶上的缨子。
这首五绝是虞世南写的一首咏蝉的小诗,很为后人称道。诗人别有会心,认为蝉声远传,并非借助秋风的传送,“居高”自能致远。全诗运用 的艺术手法,以蝉自况,表达出 之情。
托物言志(或寄托、象征 )。对人的高尚(或高洁、洁身自好)品格的热情赞美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为填空形式,较容易,第一空根据整首诗咏蝉来看,应是托物言志。第二空根据作者“清露”“疏桐”“居高”“非是藉秋风”等词句,即可得出诗人笔下的蝉是高洁的,因而表达作者的情感也就是对高尚品格的赞美。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焚书坑①
[唐]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②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③原来不读书④。
【注】
①焚书坑:秦始皇焚烧诗书之地,暗指秦始皇焚书坑儒一事。
②祖龙:指秦始皇。
③刘项:刘邦和项羽。
④不读书:刘邦年轻时是市井无赖,项羽年轻时习武,两人都没读多少书。
19.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9.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竹帛烟销”与“帝业虚”“关河空锁”对比,“坑灰未冷”与“山东乱”对比,“刘项原来不读书”与开头的“竹帛烟销”对比。这些鲜明的对比耐人寻味,起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表现手法3分,分析3分)
20.诗人强烈地谴责了秦始皇焚书行径的残暴,讽刺了焚书行为的愚蠢可笑,揭示了“焚书并不能阻止秦王朝灭亡的命运”这一历史现象。
【解析】
试题分析:
19.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是对比的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帝业虚”“山东乱”“不读书”作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咏愁
石象之
来何容易去何迟,半在心头半在眉。
门掩落花春去后,窗涵残月酒醒时。
柔如万顷连天草,乱似千寻匝地丝。
除却五侯歌舞地,人间何处不相随?
20.颔联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1.前人评价此诗写愁“有神无迹”,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
20.颔联通过景色的烘托或渲染,写出了“愁”最易潜入的时机;春天归去后遗下满地落花狼藉,最能勾起满腹愁绪;沉醉中醒来,瞥见残月斜照窗棂,愁意油然而生。(如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可酌情给分)
21.诗歌先写了“愁”袭来容易、挥之难去以及常停留在人们眉间心上的特点,紧接着点出“愁”产生的时间并具体描绘了愁思弥漫、铺天盖地的情状,最后又慨叹“愁”随处皆在。整首诗内容无一“愁”字,却处处着意展现“愁”,正如前人所谓“有神无迹”。
【解析】
试题分析:
20.注意答出“烘托”或“渲染”的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解释,最后分析表达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是烘托和渲染的手法,注意结合诗歌分析效果。
21.注意答出“愁”的体现,主要是先写“愁”的特点,紧接着点出“愁”产生的时间并具体描绘,最后又慨叹“愁”随处皆在。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有两种方式,一是自己分析,另一种是给出分析的方向,让考生通过诗歌进行解读,答题时注意明确题干中的答题方向,然后结合诗歌进行解释。此题给出答题方向,注意答出“愁”的体现即可。
诗歌鉴赏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秋思赠远(其一)
王 涯
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
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
【注】1.只自:唐代口语,作“独自”讲,句中有“心甘情愿”之意2.觉:梦醒。
21.“秋逼暗虫通夕响”在整首诗中起到哪些作用?
22.“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分别包含对比,请任选一句加以具体说明。
23.《秋夜曲》写的是思妇怀远,《秋思赠远》写的是远人思亲。“漫漫轻云露月光”和“唯看新月吐蛾眉”都写到月亮,各有什么作用?
21.表现秋虫鸣叫的时间之长;暗示思妇(主人公)彻夜不眠;照应诗题。
22.第一重对比是写当年自己甘愿与妻子离别独守空帷,现在感受到别离之苦;第二重对比是写梦境里历经千山万水和妻子相会 ,醒来后两人却是相隔两地。
23.“漫漫”句渲染了朦胧幽静的氛围,烘托出孤枕难眠的思妇形象或表达思妇孤枕难眠的愁苦。“唯看”句由新月弯弯联想到远方的妻子(相似联想),写出了思念和无可奈何的怅惘(情感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21.解答此题,可根据对诗意的理解,结合着主人公的形象,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从末句“征衣未寄莫飞霜”可以推断是思妇口吻;从第三句 “不见乡书传雁足”可以推断是征夫。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解答此题,首先找出诗句中的“两重对比”,再结合具体诗句加以描述, 可结合着“自守空帷”“梦”“别离”分别从两处相见、别离的角度来组织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这两处均为景物描写,景物描写一般具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或表达情感的作用,答题时,可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漫漫轻云露月光”借哀景写哀情,衬托人物的心情,“唯看新月吐蛾眉”直接写人物的活动,借此来抒情。月光和新月都有寄托思念的作用,在情感方面可参考作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
夜 雨 夜雨寄北
黄景仁 李商隐
潇潇冷雨洒轻尘,僵卧空斋百感新。 君问归期未有期,
旱久喜滋栽麦陇,泥深恐阻寄书人。 巴山夜雨涨秋池。
希声或变中宵雪,贵价先愁来日薪。 何当共剪西窗烛,
岁暮柴门寒较甚,可堪此夜倍思亲。 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黄景仁,清代诗人,文学家。黄景仁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三年(1768)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
16.诗的颔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17.与李商隐《夜雨寄北》相比,两首诗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6.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把久旱逢雨后为农人感到高兴与害怕雨后道路泥泞,为自己寄信的人难以到来的担忧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矛盾的的心情。
17.李商隐的诗开头两句表达孤寂之情和对友人(或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设想未来重逢谈心的欢愉,反衬今夜的孤寂和不能回去的无奈。而本诗表达的情感比较复杂,既有对夜雨的喜爱,又有在外漂泊的孤独、书信受阻的担忧、生计没有着落的痛苦,还有深切的思乡之情。
【解析】
1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的颔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旱久喜滋栽麦陇,泥深恐阻寄书人”说雨对新栽之麦有益,而寄书人却恐怕道路中断了。通过想到寄书人,从侧面点出刚寄回一封家书去,也就是思家的意思。写得平实,也没有黄景仁惯用的凄恻,只是平平淡淡,话里却隐隐透出生活的艰辛。他既为久旱逢雨农人可以耕作而感到喜悦,又为雨后道路泥泞寄信人不能到来而担心,作者矛盾的心理正是通过这种对比显现出来的。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1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与李商隐《夜雨寄北》相比,两首诗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这是考查诗歌中的情感,本题是比较两首诗歌情感的不同之处。这是一首感怀诗。诗人漂泊在外,寄宿于空斋之中。夜晚,窗外下起了凄冷的雨,诗人内心百感交集。他既为久旱逢雨农人可以耕作而感到喜悦,又为雨后道路泥泞寄信人不能到来而担心。静静地听着窗外的雨声,雨声变得越来越小,直到消失,诗人想象深夜的雨应该已经变成了雪。此刻,他想到物价要涨,而自己的生计还没有着落,不免内心感伤。岁暮天寒,心情也随之而变得更加凄凉,诗人自然产生了思乡念家之情。《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那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在平时的训练中,则应注意以下两种情况:第一,要注意不同人对同一题材的吟咏。像杜牧(唐)《过华清宫》与杜常(宋)《题华清宫》的异同比较,畅当(唐)《登鹳雀楼》与王之涣(唐)《登鹳雀楼》优劣的比较。第二,要注意运用相似手法表达相同感情、不同手法表达相同感情的诗作。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抓关键词语,分析作者的喜怒哀乐等感情,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熟悉常用感情基调用语,结合全诗,把握两诗不同的感情基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小题。
感遇①(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②,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释】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荆州长史后所作。②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24.从全篇着眼,作者使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作用是什么?
25.点明全诗主旨的是哪两句?请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4.①从全诗看,作者使用了借物抒怀(托物言志或者借景抒情或者象征)的手法。②“兰”和“桂”是作者寄托情感的意象,作者借这样两个意象来抒写情感,抒发了自己对兰桂洁身自好品质的钦佩,表达了自己不求别人欣赏,坚持完善自我的感情。
25.①“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或答“末两句”。②“草木”即“兰桂”,“本心”一语双关,既实指草木茎干,又虚指才德之士所具有的秉性旨趣。草木不求美人赏悦而折,完全出自本心,高士怀才抱德也出自本心,不是为了博取高名,求“主人”赏识。此句写出了作者的高雅坦荡。
【解析】
2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从全篇着眼,作者使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作用是什么?”考生要以手法为主,结合意象、情感分析。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从全诗看,作者使用了借物抒怀(托物言志或者借景抒情或者象征)的手法。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景,是诗歌表达感情的重要凭依,理解诗歌中的景对我们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感情非常重要。如何理解诗歌中的景?首先看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的,然后分析其具有怎样的特点,最后把握其作用。诗歌中写景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对表达感情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具体的说,其作用主要有渲染烘托、对比反衬、借景抒情、起兴、过渡、以景结情、点明时令和地点等。题中作者使用了借物抒怀(托物言志或者借景抒情或者象征)的手法。
2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点明全诗主旨的是哪两句?请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这是考查诗歌的主旨,答题关键词“点明全诗主旨”“ 理解”。考生要结合诗句,从意境、意象、手法、情感角度分析,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末,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却不顺此理而下,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很清楚,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全诗的主旨,到此方才点明;而文章脉络也一贯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与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为照应;上文的“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又与“美人折”同意相见。这最后十个字,总结上文,滴水不漏。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比如诗歌中的草木”“本心”。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题中关键主旨句是末尾两句。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送友人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 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 离梦杳如关塞长。
16.这首诗的一、二句诗句描绘了哪些景物?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17.“离梦杳如关塞长”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6.秋天月夜之下,水边蒹葭苍苍,山色苍茫,月照山前,明亮如霜。一、二句诗描绘了一幅凄清、令人生寒的别浦晚景图,渲染了一种悲凉、哀愁的气氛。
17.从“关塞”一词来看,友人可能是赴边去的,也就意味着能否重逢遥遥无期,因此诗人感叹即使只想在梦中相见,阻隔也会像远赴边塞那样的遥不可及。诗人以此来表达与友人重逢无期的哀愁和对友人深深的不舍。
【解析】
1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的一、二句诗句描绘了哪些景物?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和诗句作用的题目,诗歌的内容主要是概括诗句描绘的情景,答题时注意首先描绘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最后点明情感,诗句的作用主要从分析和全诗的关系以及在情感表达方面入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可知是秋季。“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这时节相送,当是格外难堪。诗人登山临水,一则见“水国蒹葭夜有霜”,一则见月照山前明如霜,这一派蒹葭与山色“共苍苍”的景象,令人凛然生寒。此处不尽是写景,句中暗暗兼用了《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两句以下的诗意:“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以表达一种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运用这种引用的修辞手法,就使诗句的内涵大为深厚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概括描绘的情景的题目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景象”,这里就要有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征,有些同学可能对景物的特征概括的不够准确,要重点区分是“喜”还是“哀”。分析诗句的作用要明确诗句的位置是开头还是中间、结尾,开头往往是做铺垫、奠定情感基调、统领全诗,中间往往是承上启下,结尾往往是以景结情、直抒胸臆、卒章显志。答题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此题是分析前两句的作用,应该答出“渲染了……氛围”,作用是“奠定情感基调”。
1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离梦杳如关塞长’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诗中提到“关塞”,大约友人是赴边去吧,那再见自然很不易了,除非相遇梦中。不过美梦也不易求得,行人又远在塞北。“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李白《长相思》)。“关塞长”使梦魂难以度越,已自不堪,更何况“离梦杳如”,连梦也新来不做。一句之中含层层曲折,将难堪之情推向高潮。此句的苦语,相对于第三句的慰勉,又是一大曲折。此句音调也很美,“杳如”的“如”不但表状态,而且兼有语助词“兮”字的功用,读来有唱叹之音,配合曲折的诗情,其味尤长。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此题注意抓住标题“送友人”“离梦”“杳”“长”等带有感__彩的词来分析。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