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17.与《登高》相比,两首诗首联的景与情关系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8.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复杂心情?请简要分析。
17.
①《登高》以哀景写哀情:借萧瑟凄凉的悲秋之景来抒发作者孤苦悲凉之感;
②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借美妙迷人的春江之景来反衬作者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第一点1分,第二点2分)
18.
①羁旅悲愁:常年躲避战乱,漂泊偏远的地方,偷生落泪;
②垂老多病之叹:作者已近垂暮,疾病缠身,孤苦伶仃,满怀悲叹;
③心系朝廷:内心不忘君恩,总是北望长安;
④苦无知音:多年自吟自叹,没有知音倾听理解。(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7.题干问的是“与《登高》相比,两首诗首联的景与情关系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这里明确给出答题的方向。这里的“情”指作者的思想情绪,欲望追求等;“景”指的作者之外的自然景物、事件、活动等。古典诗歌情与景的关系有以下常见的处理方式:触景生情、融情与景、情景交融。《登高》是课内的一首诗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以哀景写哀情。“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二句写南行途中的春江景色。春水方生,桃花夹岸,锦浪浮天;云帆一片,征途千里,极目四望,枫树成林。这是一幅多么美妙迷人的大自然图景。诗人描写了南行途中所见到的春江春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极目四望,枫树成林。美丽的春景反衬了诗人暮年南征的愁苦悲哀,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关于考查诗歌“情”与“景”的关系的题目,考生应先明确情与景之间到底有哪几种关系,这样才好对号入座。“情”与“景”的关系无外乎两大种,一为映衬,一为反衬。映衬中有包括: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与景、情景交融。答题的时候,应先将涉及到的诗句中的景物找出来,借助诗句的描述明确景物的特点,然后再借助情感词、注释、词人的情况、所处的朝代等明确词人的感情,最后看景与情是否一致,一致的视为映衬,相反的视为反衬。如本题“猿啸哀”注意“哀”字,而“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要注意诗歌标题“南征”和注释,就清楚情与景的关系了。
18.题干问的是“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复杂心情?请简要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偷生”二句状写诗人长年颠沛流离的生活,远适南国的诗人光景无多,前途渺茫,泣下沾襟。“老病”二句,道出了诗人晚年思想上的矛盾。诗人年老多病却迫使他南往衡湘,但仍然一片忠心,想望着报效朝廷。诗人“老病”还不得不“南征”,“百年”二句对此作了回答。杜甫是有政治抱负的,可是仕途坎坷,壮志未酬,“百年歌自苦”,一生苦吟,“未见有知音”,能有几人理解?这正是杜甫晚年悲剧生活与矛盾思想的自我写照。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标题“南征”、注释以及诗中的“偷生”“更沾襟”“老病”“北望”“苦”“未见”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送扬子【唐】岑参
斗酒渭城边,垆头耐醉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添壶酒,临岐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家圆。
16.本诗中“梨花千树雪”一句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千树万树梨花开”相比,描写的景物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7.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16.本诗中“梨花千树雪”一句意为千树的梨花开放,洁白如雪;而“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意为“大雪纷飞,挂满枝头,好似千万棵树的梨花开放一样”。前者描绘的是春天优美的景色,而后者描绘的是冬天壮丽的雪景。
17.这首诗既表达了作者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从“新月到家圆”一句也能看出作者对友人的真诚祝福。从表达情感方面来说,一是借景抒情,通过描绘分别时的景色,表现依依惜别之意;二是虚实结合,实写别时景色,虚写友人归家的情景,表达作者对友人的祝福。
【解析】
试题分析:
16.题干问的是“本诗中‘梨花千树雪’一句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千树万树梨花开’相比,描写的景物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这是比较阅读,比较的点是诗歌的形象。“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从诗句中来看,此处的“梨花”是本体,喻体是“雪”,是说千树的梨花开放了,洁白如雪,写出梨花的颜色;“千树万树梨花开”中的“梨花”是喻体,本体是“雪”,是把大雪挂满枝头的景象比作千树万树的梨花开放,前者是春季,后者是冬季。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属于意境题。设问方式:①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②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③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解答提示:意境是指诗人主观情意和观事物的形、神水__融后所产生的艺术境界。由于这种艺术境界所展示的美的意味,往往超出了诗作的原意,它既体现了诗“言在此、意在彼”的基本特点,又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故而意境也就成了诗词鉴赏中的核心问题。答题要点:①找出诗中的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图景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或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赞美之情、仰慕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并指出为什么。对于本题,考生应将两首诗歌的情境进行比较,主要抓住季节来分析两句中的“梨花”是什么,然后分析景物的特点即可。
17.题干要求“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本题既考查情感,也考查表达情感的技巧。从标题“送扬子”可知,这是送别诗,应有离别时的不舍之情;“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家圆”,这是表达对友人的祝福。从技巧来看,“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这是借景抒情;“惜别添壶酒,临岐赠马鞭”,这是别离时的情境,“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家圆”,这是想象友人归家的情形,虚实结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本题,考生应抓住诗歌的标题和诗句中的景象来体悟情感,并分析表达情感的技巧。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读书斋诗①
谢灵运
春事时已歇,池塘旷幽寻。
残红被②径隧,初绿杂浅深。
偃仰倦芳褥,频步忧新阴。
谋春不及竟,夏物遽③见侵
【注】
①该诗作于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时,诗人此时醉心山水,无心政事。
②被,披。
③遽,遂。
20.请简要赏析诗歌第二联所营造的意境。
21.结合全诗,请简要赏析第三联中“倦”字的妙处。
20.暮春时,落花铺满了幽深的石径,刚出土的草与茂盛的草木错杂,诗人以看似随意的眼前之景取意,营造出一种清幽又充满生机的意境,表达了一种闲适的情绪。
21.“倦”有“倦怠”的意思,此处用“倦”字,写出了诗人仰卧在被褥上,享受初夏的清凉的情态,展现了在书斋中所见的清新的自然风光,寄托了诗人渴望远离俗世,寄情山水的愿望
【解析】
试题分析:
20.分析意境要先找出诗句中的意象,再由作者的写作背景分析意象所组合的意境的特点及作者的情感。本诗“残红被径隧,初绿杂浅深”中的意象有落红、隧径、初绿的草木等,由注释中作者醉心山水的提示,可知此联表现作者对春景的喜爱的闲适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要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要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要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离愁别绪、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
21.作者醉心山水,不会对山水美景产生倦怠之情,只会对束缚他的官场表现厌倦。“倦”正表现出对官场的厌倦,对书斋生活中所见山水美景的喜爱。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炼字,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修辞现象,鉴赏古诗词的炼字艺术是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重要命题点,出现的频率相当高。诗词炼字,主要考查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以及叠词的炼字效果。解答步骤为: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字);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入句);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达意),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小题。
村舍
赵执信①
乱峰重叠水横斜,村舍依稀在若耶②。垂老渐能分菽麦,全家合得住烟霞。
催风笋作低头竹,倾日葵开卫足花③。雨玩山姿晴对月,莫辞闲澹送生涯。
〔注〕①赵执信:二十八岁因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洪升所作《长生殿》戏剧,被劾革职。此后五十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②若耶:去浙江绍兴之南,是著名风景胜地。③卫足花:据《左传武王17年》记,其大夫鲍庄子,为人所谗,被齐君处以断足知刑。孔子说:“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
19.简要赏析诗歌的颈联。
20.这首诗的诗眼是“闲澹”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9.①拟人:活化出竹子和向日葵的形象特点。暖风吹拂,竹笋一天天长大,变成嫩竹子,嫩竹子的笋箨尚未完全脱落,顶部枝叶未完全散开,竹子迎风作低头之状;向日葵花盘很大,似乎俯视根部。②用典:运用鲍庄子的典故,表达了诗人避祸全身、在生活中宁愿“低头”“卫足”以求保全自己的感情。③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也可)写了初夏村舍周围的景色,表达了诗人避祸保全自身的感情。(只答喜爱不给分)
20.①首联写山峰倒映水中、水色衬托山光,村舍像若耶一样,处在山光水色之中,借优美风景,表现了闲澹之情。②颔联“垂老渐能分菽麦”,写快到老年才能分得清豆子和麦子,倘在他人也许会被讥笑为“五谷不分”,而就诗人说来,天真老实,应该也是诗人隐居的一大收获,表现了闲澹之情。③颔联“住烟霞”三字,既写景色,又显出心头自得之乐。景色烟笼雾锁,朝晖夕阴,淡而有致;“烟霞”往往指高人隐者之居,合家住在这样的地方,可见心中怡然闲澹。④尾联:雨中的山,烟雾空濛;晴夜的月,清幽悄悄。在淡远朦胧的美景中,诗人“闲澹送生涯”。
【解析】
19.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赏析诗歌的颈联”,这是考查考生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要从意象、意境、手法、情感几个角度考虑,“催风笋作低头竹,倾日葵开卫足花。”活化出竹子和向日葵的形象特点。暖风吹拂,竹笋一天天长大,变成嫩竹子,嫩竹子的笋箨尚未完全脱落,顶部枝叶未完全散开,竹子迎风作低头之状;向日葵花盘很大,似乎俯视根部。写了初夏村舍周围的景色,表达了诗人避祸保全自身的感情“低头”“卫足” 运用鲍庄子的典故,表达了诗人避祸全身、在生活中宁愿“低头”“卫足”以求保全自己的感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本题也重点考查修辞手法“借代”“比喻”“拟人”。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拟人、用典和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的诗眼是 ‘闲澹’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题型为一词领全诗,也称为“诗眼”题。本题“诗眼”为闲澹。然后结合诗句一句一句分析,首联写山峰倒映水中、水色衬托山光,村舍像若耶一样,处在山光水色之中,借优美风景,表现了闲澹之情。②颔联“垂老渐能分菽麦”,写快到老年才能分得清豆子和麦子,倘在他人也许会被讥笑为“五谷不分”,而就诗人说来,天真老实,应该也是诗人隐居的一大收获,表现了闲澹之情。③颔联“住烟霞”三字,既写景色,又显出心头自得之乐。景色烟笼雾锁,朝晖夕阴,淡而有致;“烟霞”往往指高人隐者之居,合家住在这样的地方,可见心中怡然闲澹。④尾联:雨中的山,烟雾空濛;晴夜的月,清幽悄悄。在淡远朦胧的美景中,诗人“闲澹送生涯”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类题虽然说考查的是句中诗眼,但实际上考查的是炼字。这类炼字型的诗眼往往是为写景状物叙事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地突出意象特点、烘托意境氛围、抒发思想情感的。因此,分析其表达效果时要从这些方面着手,品味其妙处。注意答题时不能把该诗眼孤立起来谈,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如果题目没有给出诗眼,则需要先寻找辨析出诗眼是什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辨析诗眼:一、抓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字词;比如本题中的“闲澹”。二、抓描写事物准确、生动、形象的字词;三、抓巧妙运用修辞手法的字词;四、抓具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词;五、抓富有表现力的数词虚词。具体来说,这种句中诗眼往往落在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这三类词语上。从表达效果上来看,动词类诗眼具有赋予画面动态感、使意境更加鲜明的效果;形容词类诗眼具有生动形象展现意象特点、色彩鲜明、渲染氛围、营造意境的效果;副词类诗眼具有突出意境、强化情感的效果。答题步骤 (1)找出诗眼。如果题目中已经给出了诗眼,则此步骤可以省略。 (2)解释含义。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 (3)描述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绘景象,结合诗歌简要分析。注意看看这个字词有没有构成特殊的语法现象,或有没有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表达技巧。如果有这些方面的内容,分析时需要点出来。(4)点出效果。点出该字词的表达效果,即突出了怎样的意象特点,构成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本题简单只要带着诗眼描述景象即可。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除夕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作此诗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屠苏:药酒名。
19.同在除夕之夜,两首诗的作者的心境有何不同?请结合两首诗作简要分析。
20.“又将憔悴见春风”和“春风送暖入屠苏”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时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19.来诗表达的是事已成空的愁苦之情、远离故土的思念之情;王诗通过对元日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__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乐观自信的心态和喜悦的心情。
20.这两句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又将憔悴见春风”借乐景抒哀情,借新春之景抒发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春风送暖入屠苏”则以乐景写乐情,通过新年热闹的场景抒发了作者愉快的心情。
【解析】
试题分析:
19.题干问的是“同在除夕之夜,两首诗的作者的心境有何不同?请结合两首诗作简要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考生可在整体感悟两首诗歌的意境的基础上,抓住描写的关键词来理解,要注意答题的方向,“不同”。来诗可以抓住“已成空”“万里相思”“愁”“憔悴”等几个词语分析心境。王诗可以抓住“爆竹”“春风送暖”“瞳瞳日”“新桃换旧符”等内容分析心境。同时王诗还可以抓住注释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两首诗歌中的意象、情感词以及注释分析。
20.题干问的是“‘又将憔悴见春风’和‘春风送暖入屠苏’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时有何异同”。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题干已经指出了方向,“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时有何异同”,考生应先找出诗句中的景,然后再分析情,最后分析景和情的关系。“又将憔悴见春风”,“憔悴”可见应为哀情,而“春风”则为乐景,这是乐景抒哀情;“春风送暖入屠苏”,“春风”为乐景,情也为乐情,这是乐景写乐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本题,题干已经指明了答题的方向,即景和情的关系,景情的关系一般有如下几种:乐景衬哀情,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后面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20.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21.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0.
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
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21.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
【解析】
试题分析:
20.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表现手法类型及用法,结合着两首诗歌具体诗句分析作答。例如,吴诗中,将“四郊”“宫内”进行对比,李诗中将“霓裳”“树长生”的古今变化进行对比,从而突出了作者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朝代更替的感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一些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衬托等等。在答题时,要反复品读词,整体感悟词的意境,找到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
21.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利用“三看三抓法”分析作答。例如,第一首通过将宫内宫外进行对比,一句“无人知道外边寒”表达出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鞭挞。第二首通过对古今宫内的对比,突出表现了朝代更替的感慨。组织答案时,只要结合着具体词句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阅读下面宋诗,然后回答后面小题目。
金 陵 驿①
文天祥
草合②离宫③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①这首诗是文天祥兵败被俘后,被押送去元大都(今北京),途经金陵(今江苏南京),宿于驿站时所作。②草合:草已长满。③离宫:皇帝出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
9.首联写了哪些意象?请选择两个意象分析它蕴含的深意。
10.颈联和尾联突出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9.首联通过“衰草”“离宫”“夕晖”“孤云”等意象描绘了一片惨淡的夕阳斜照着长满衰草,孤云飘荡的离宫景色,暗喻南宋王朝宗国覆灭,满目疮痍,一片凄凉,诗人无所依托的残酷现实。
10.(1)用典。本诗主要化用典故,委婉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的__之恨,全诗沉郁雄捷,充分体现出诗人的爱国精神。“山河风景元无异”化用《世说新语》记王导“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语,“城郭人民半已非”化用丁令威“去年千年今始归,城郭犹是人民非”句,表现了“国破山河在”的深深悲慨。“芦花”句暗用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故垒萧萧芦荻秋”,寓“一片降幡山石头”的__之恨。这在刘禹锡是怀三国的东吴之古,而在文天祥是写今日之悲,他的沉痛要深切的多。“旧家燕子”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典故。尾联“化作啼鹃带血归。”据《华阳国志•蜀志》载,古蜀国望帝杜宇死后,化为子规,子规就是杜鹃。杜鹃啼声凄厉,能动旅人归思。诗人用此典故表现了他对故国无比眷恋、无比思念的深情,体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忠贞不二的爱国精神
(2)设问。颈联说到自己年岁已老,国破家亡,不知以前屋檐下的燕子将有谁为新主人,深切表达了自己家园不再的__之痛。
【解析】
9.
试题分析:第一问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首先理解意象,意象即融入了作者情感的人、事、景、物等。从从诗中提炼概括即可,一般应是名词性的偏正短语,如本题的“离宫”“孤云”等。也可以去掉前面的定语,找到核心词语,应该注意意象本身是名词,不应该找动词或形容词性短语。就可找出:草 、离宫、夕晖、孤云。第二问要求选择两个意象分析它蕴含的深意。其实就是问意象的作用,可以从烘托人物心情,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主旨,渲染氛围等角度来作答。本题该从渲染氛围的角度作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中的自然形象,一般设问方式是:写了什么场景?写了哪些景物?写了哪些意象?为什么写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作答: ①用名词性短语概括。如果问有哪些意象,从诗中提炼概括即可,一般应是名词性的偏正短语,如本题的“孤云”等。如不好组织,也可以去掉前面的定语,找到核心词语,应该注意意象本身是名词,不应该找动词或形容词性短语。 ②用形容词性短语概括。有时候问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或营造出什么样的氛围,实际上就是让考生找出其定语,而定语主要是由形容词性短语来充当。如“孤云飘荡的离宫景色”。如问自然性意象的作用,一般可以从烘托人物心情,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主旨,渲染氛围等角度来作答。本题则应从渲染氛围角度分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手法。由题干确定范围颈联和尾联,再根据“最突出的表现手法”,可断定是考表达技巧的,并且只答运用突出的一点就可以。通过理解诗歌可知是用典手法。颈联“芦花”句暗用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故垒萧萧芦荻秋”,寓“一片降幡山石头”的__之恨。这在刘禹锡是怀三国的东吴之古,而在文天祥是写今日之悲,他的沉痛要深切的多。“旧家燕子”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典故。尾联“化作啼鹃带血归。”据《华阳国志·蜀志》载,古蜀国望帝杜宇死后,化为子规,子规就是杜鹃。杜鹃啼声凄厉,能动旅人归思。诗人用此典故表现了他对故国无比眷恋、无比思念的深情,体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忠贞不二的爱国精神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至少两种以上。如问“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可答一两种即可。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此题抓住上下阙内容,很容易得出对比的手法,然后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谢朓北楼,为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谢朓以文学知名,但仕途上多有不如意之处,被人诬陷,下狱而死。
2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第三联)。
22.诗人为何要怀念谢朓?请简要分析。
21.“寒”、“老”二字运用了使动用法,形象地描绘出人家炊烟在秋空里袅袅升起,炊烟笼罩下的橘树柚树,已带有几分寒意,梧桐也已染上枯黄的秋色,显出了衰老的姿态。“寒”“老”点出了秋凉的特点, 使人感到已是秋光渐老之时。不仅写出了秋景,而且也透露出诗人带有微微凉意的心境。
22.
①诗人登谢眺楼而临西风,见秋景生感慨,直抒胸臆。
②谢朓才华横溢,仕途却不如意,被人诬陷致死,和李白命运相似,所以他心有所戚戚焉(同病相怜)。
③诗人政治失意,年华已老,壮志难酬的苦闷与寂寞之情,只得寄情山水缅怀古人。
【解析】
试题分析:
21.此题考查炼字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寒”、“老”二字的含义,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作答。根据题干要求,可抓住“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描绘出两句景物描写的特点,然后再从作者的凄凉心境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答题模式:该字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22.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标题、作者、注释及诗歌中关键词分析作答。读后可知,诗人登临宣城谢朓北楼,触景生情,自然会想起谢眺;从诗歌注释可知,谢眺才华横溢,却最终被害而死,显然谢眺的命运与作者李白的境遇是相似的,因此会想到谢眺;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思考,作者写作这首诗歌显然是借助谢眺的遭遇来表达自己政治失意,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19.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蝉
虞世南
垂緌﹙rúi﹚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緌﹙rúi﹚:帽子上或旗杆顶上的缨子。
这首五绝是虞世南写的一首咏蝉的小诗,很为后人称道。诗人别有会心,认为蝉声远传,并非借助秋风的传送,“居高”自能致远。全诗运用 的艺术手法,以蝉自况,表达出 之情。
托物言志(或寄托、象征 )。对人的高尚(或高洁、洁身自好)品格的热情赞美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为填空形式,较容易,第一空根据整首诗咏蝉来看,应是托物言志。第二空根据作者“清露”“疏桐”“居高”“非是藉秋风”等词句,即可得出诗人笔下的蝉是高洁的,因而表达作者的情感也就是对高尚品格的赞美。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焚书坑①
[唐]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②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③原来不读书④。
【注】
①焚书坑:秦始皇焚烧诗书之地,暗指秦始皇焚书坑儒一事。
②祖龙:指秦始皇。
③刘项:刘邦和项羽。
④不读书:刘邦年轻时是市井无赖,项羽年轻时习武,两人都没读多少书。
19.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9.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竹帛烟销”与“帝业虚”“关河空锁”对比,“坑灰未冷”与“山东乱”对比,“刘项原来不读书”与开头的“竹帛烟销”对比。这些鲜明的对比耐人寻味,起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表现手法3分,分析3分)
20.诗人强烈地谴责了秦始皇焚书行径的残暴,讽刺了焚书行为的愚蠢可笑,揭示了“焚书并不能阻止秦王朝灭亡的命运”这一历史现象。
【解析】
试题分析:
19.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是对比的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帝业虚”“山东乱”“不读书”作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