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余干:古县城名。

19.使诗人“乡心正欲绝”的原因有哪些?请分点概括并简要分析。

20.全诗以“何处捣寒衣”作为结句,请简要赏析作者这样写的妙处。

19.时届深秋,枫叶飘零,秋景令人思乡断肠;暮色苍茫,城闭鸟飞,倍添诗人羁旅孤独之感;月上渡口,邻家未归,身在他乡的诗人由人及己,由己及家,伤己思归,怀远念亲,故而“乡心”欲绝。

20.“乡心”欲绝之时,传来捣衣之声,这引发了作者的联想,加重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和牵挂;由写视觉转为写听觉,且用问句收束全诗,含蓄蕴藉,令人回味悠长。

【解析】

试题分析:

19.秋空寥廓,草木萧瑟,白水呜咽,给诗人带来孤苦的感受。城门关闭,也显得孤孤单单的。一只鸟儿飞翔,也给空寂的环境带来一丝生机,但是,独鸟也不愿久留,背人远去,那况味是难堪的。 “乡心正欲绝” 的原因是“青枫霜叶稀”“孤城”“独鸟”。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诗歌的情感,要从题材分析一首诗具体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感,从写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诗句内容的转换把握整首诗词的思想感情脉络。诗中的意象“霜叶”“暮”“孤城”“独鸟”都给人落寂和萧条之感,这是产生乡愁的原因。

20.诗人“乡心欲绝”时,听到一阵捣衣的砧声,在阒寂的夜空中,那砧声显得分外清亮。那是闺中女子为远方亲人赶制寒衣。这砧声让诗人已经欲绝的心情更加痛苦。“何处捣寒衣”表现了“乡心”欲绝。由“由写视觉转为写听觉”,令人回味悠长。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对诗歌语句含义及作用的分析。这类题目解答时应先解释诗句含义,然后分析其作用。首先要关注诗句在诗歌中的位置,分析结构上的作用:首句多为渲染气氛,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中间多为承上启下的作用;尾句以热情议论句作结多为点明主旨情感,若以情作结,则是为了收到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其次,要注意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本句是尾联,是作者情感突出的诗句。本诗是写思乡情的,这句更加重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和牵挂,又是听觉写景,景语结尾意味隽永含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

①楚江:长江自三峡以下至濡须口的那一段水系,古属楚地,所以叫楚江。

②散丝:即雨丝,这里比喻流泪。晋张协《杂诗》有“密雨如散丝”句。

20.尾联说“相送情无限”,其中“情无限”在诗中概括了那些场景或事实?请简要分析。

21.该诗中的“漠漠帆来重”“ 海门深不见”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在写法和意象使用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20.诗中概括的场景或事实有:

①诗人驻足岸边,目送友人,直至友人不见踪影,仍不忍离去;

②不顾自己的孤寒,长时间置身“微雨”中;

③望不见远去者的踪影,禁不住泪水如雨丝一样纷纷落下。(每答出1点给2分。)

21.相同之处:

①借眼中景物的变化,暗示时间的流逝和友人的远去,曲折表达诗人长时间驻足岸边,将依依不舍之情寄寓景物描写之中。

②两诗中都以“帆”代替友人离去的踪影,让读者想到江面的浩渺,含蓄地表现诗人心中远去者的孤寒,寄寓深沉的惜别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

20.注意对诗歌中画面内容的描绘,重点注意人物的活动和场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意概括是诗歌鉴赏常考的内容,有的概括诗歌的情节,有的概括物象的特征,有的概括人物的活动、心理等,答题时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意象进行分析,通过意象分析特征。

21.注意场景的相同点是“驻足岸边”,意象的选取是“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以下两小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11.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0.C   

11.C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诗人写“江月”,即水中的月影,因人在舟中,所以江中的月影似乎离人只有数尺;又因江面十分平静,才能十分真切地看到“江月”。第三句中的“联拳”,是“屈曲”的意思,全句是描绘了这样一幅景象:月光照耀着沙滩,沙滩上一群白鹭屈曲着身子在夜宿,境界十分恬适、静谧。通过全诗,我们就可感到,饱惊丧乱的诗人在舟中望着江中的月、桅杆上的风灯沙滩上的白鹭时心中油然而起的一种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当一条大鱼突然跃出水面发出拨剌声时,更突出了一个“静”。故A.B.D项分析恰当。诗的第二句中的“风灯”是一种有罩子能防风的灯,不是江风吹打桅灯,这一句其实还是写出一种“静态”,说它与第一句的静“对比鲜明”是不恰当的。C分析不当。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选项A说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原诗说江月去人,江月是不是水中月影呢?可以讲得通,但如果你认为有疑点,可以标注一下;B项是对第三句进行了鉴赏,很多同学不知道“联拳”是什么意思,选项说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是不是屈曲就是“联拳”呢?如果有疑问,也可以勾画一下,如果你觉得讲得通,它就帮助你读懂了第三句;C项说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这里是不是在写动?是不是和静对比鲜明?带有一点鉴赏的性质,但是这个选项之所以错误,是因为江风吹打桅灯不是对风灯的正确解释,“风灯”不是说风吹打桅灯,它只是一种防风的灯,当然你也可能判断不出来,那就先把它画上,留存置疑;D项说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是不是透露出诗人的这么一种感情呢?我没有读得太懂,那也可以把它画上。这样我们画出若干个疑点,同时又借助选项把诗歌读得差不多懂了。我们再对这些疑点进行一些比照: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这实际上带有赏析人的很多主观色彩、主观的猜测、推想;而江风吹打桅灯不是风灯的正确解释,这绝对是客观性的东西。我们在进行判断、排除疑点时,就可以用它究竟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做一个评判的标尺,大约都是那种客观性的错误是高考应该选择出的答案,是它的错误选项,而那种主观性的错误往往是一种干扰性的选项。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这题涉及绝句体中“一句一绝”的格调。A项是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前两句写出了诗人登楼远眺所及之美景,但三四两句却不着眼于写景,而是用具有哲理的的语言展示了诗人高瞻远瞩的襟怀。B项是唐代裴度的《溪居》诗,第三句“红尘飘不到”不是写景,而是写他居处的幽。D项是唐代柳宗元的《江雪》诗。全诗有山有水,有舟船,有飞雪,还有独钓的老渔翁,是一幅绝妙的图画。诗的一、二句分别写景,但三、四句却要连起来才成为一幅景。A.B.D项均不合题意。C项是杜甫的《绝句》诗。诗中“迟日”即“春日”。首句写的是一幅春日江山丽的全景;第二句写了春风吹拂着花草,香气袭人的景色;三、四两句分别写了燕子衔泥飞上画梁,鸳鸯在暖暖的沙滩上栖息的画面,简单说来,“日、风、燕、鸳鸯”四句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成了一幅春景图,故选C。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一个新题型,从写法上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在绝句体中,有一种一句一绝的格调,即每句写一景,多用两联骈偶,句子之间似无关联。杜甫喜欢用这种体裁。这些诗的优点不只在于写景生动,律对精切,而尤其能形成一个统一完美的意境,句与句彼此照应,融为一幅完整的图画。此题正确选项为C.写了日、风、燕、鸳鸯四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登新平楼① 李白

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

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

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

【注】此诗约作于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秋,为诗人离开长安,西游邠州时所作。新平楼,位于邠州新平县(今陕西彬县)。

16.本诗的“天长落日远”与王维诗句“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所表现的意境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17.本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6.

同:都写出天地的辽远和视野的开阔,渲染了空旷、静寂的氛围。

异:本诗以“落日”距人遥远来衬托秋空的茫无边际,给环境着上了苍茫、沉郁的色彩。王诗则状写黄河浩荡,红日西沉的画面,侧重于展现大漠的奇特壮美、雄浑寥廓。

17.尾联中,诗人极目远眺,想要望见故都,但目之所及,却只有苍茫的天地。诗人因此触景生情,引发了远离故都,思归不得的伤感,暗寓了自己壮志未酬、处境困窘的忧伤以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深忧虑。

【解析】

1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比较鉴赏试题,解答该题,应当结合两首诗歌的具体诗句分析,首先分析出它们各自描写了什么意境,然后归纳异同即可,“天长落日远”描写的是天地的辽远的景象,王维诗句“长河落日圆”也写出了周边的辽远阔大,这是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可以联系诗人的情感分析,本诗展现的是苍茫、沉郁的色彩。王诗则写出大漠的奇特壮美的风光,雄浑寥廓。答出相同点,给2分;答出不同点,进行简要分析的,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那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在平时的训练中,则应注意以下两种情况:第一,要注意不同人对同一题材的吟咏。像杜牧(唐)《过华清宫》与杜常(宋)《题华清宫》的异同比较,畅当(唐)《登鹳雀楼》与王之涣(唐)《登鹳雀楼》优劣的比较。第二,要注意运用相似手法表达相同感情、不同手法表达相同感情的诗作。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17.

试题分析:尾联中,诗人已点明了全诗情感的属性是“愁”,因此,本题回答时,重在于答出“愁”的具体内容或产生原因。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和首联内容,可以清楚地看出来,“愁”的直接原因是“去国”和“怀归”,但这只是表面的原因,深层的原因则应当是诗人的怀才不遇、壮志未酬。而这种忧愤的背后,就应当有忧君爱国的影子,因此我们可以结合“几万里”一词,解读出“忧虑国事”的情怀。答出什么情感的,给3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注释和诗中的“伤”“远”“寒”“ 秦云”“胡雁”“几万里”“愁”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题。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① 杜甫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鸿洞昏王室。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萧瑟。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注】

①公孙大娘:唐玄宗时的冠绝一时的舞蹈家。弟子:指李十二娘。剑器:指唐代流行的武舞,女子或装持剑而舞。此诗作于公元七六七年。时杜甫年已55岁,流寓夔州,目睹李十二娘舞姿,闻其先师,抚今思昔,记起玄宗年间曾观公孙大娘之舞剑,赞叹其舞技高超。

②今粟堆:今粟山,是玄宗陵墓所在。瞿塘石城:指夔州,地近瞿塘峡。拱:两手合围的粗细。

20.诗题中的“行”是指

21.简析诗中划线句子“罢如江海凝清光”。

22.诗云“感时抚事增惋伤”,诗中惋伤之情有几层意思?结合全诗作简要概括。

20.古诗的一种体裁,歌行体。

21.描绘了一曲舞罢,舞场内外肃静空阔,好像江海风平浪静,水光清澈的情景。用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回肠荡气的舞蹈魅力,给观众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22.通过两代舞者的际遇,表达昔盛今衰的人事蹉跎之感;反映五十来兴衰治乱的历史,追忆先帝盛世,慨叹安史之乱后衰颓的国运;寄寓青年快意壮游而今暮年飘零江湖的身世之悲。

【解析】

试题分析:

20.注意诗歌体裁的分类。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21.赏析诗句的题目,注意从诗句的内容和手法的角度赏析,此题首先答出诗句的内容即描绘的画面的特征和意境的特征,然后再分析诗句的作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首先答出诗句的内容即描绘的画面的特征和意境的特征,然后再分析诗句的作用。

22.主语结合诗句的内容和诗后的注释作答。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有两种方式,一是自己分析,另一种是给出分析的方向,让考生通过诗歌进行解读,答题时注意明确题干中的答题方向,然后结合诗歌进行解释。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25.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26.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25.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下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26.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解析】

试题分析:

25.王诗和周诗都是三、四句写“夜景”,这里分析“夜景” 的不同,应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王诗题目告知是“秋夜”,“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选择了“雨”“山果”“灯”“草虫”等意象,渲染了一幅悲凉秋天夜景;果“落”、虫“鸣”属于动景。周诗“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告知所写是“春夜”,选择了“雪”“峰”“残月”“溪”“冰”等意象,这些意象都是静态的景物,渲染了一幅初春时节乍暖还寒的景象。考生把这些信息分析清楚,可总结出答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诗考查鉴赏诗歌意境比较分析的能力,从高考出题来看,对诗歌意境的考查分为“诗中赏画”和“画中品诗”两种,“诗中赏画”就是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绘图景;“画中品诗”就是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思想。本题属于第一种。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找出诗中意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然后对比分析两首诗写景所用手法、意象的不同,再分析其意境特点的不同之处。答案切忌空洞,要答具体。另外平时要注意积累古典诗词鉴赏中常用来描绘意境的词语,如:雄浑壮丽、清幽明净、沉郁孤愁、和谐静谧、开阔苍凉、高远辽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晦涩、深远、空寂、幽静、宁谧、朦胧、萧条、明快、荒凉、冷寂、清新、淡雅等。

26.“心境”的分析,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或“诗眼”),王诗抓第一句中的“悲”,周诗抓“不闻”“不知”等。王维中年奉佛,诗多禅意。这诗题曰“秋夜独坐”,就象僧徒坐禅。这是一个秋天雨夜,更深人寂,诗人独坐在空堂上,潜心默想。王维《秋夜独坐》“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这情境仿佛就是佛徒坐禅,然而诗人却是陷于人生的悲哀。他看到自己两鬓花白,人一天天老了,不能长生;此夜又将二更,时光一点点消逝,无法挽留。一个人就是这样地在岁月无情流逝中走向老病去世。这冷酷的事实使他自觉无力而陷于深刻的悲哀。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他越发感到孤独空虚,需要同情勉励,启发诱导。然而除了诗人自己,堂上只有灯烛,屋外听见雨声。于是他从雨声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好像看见它们正被秋雨摧落;从灯烛的一线光亮中得到启发,注意到秋夜草野里的鸣虫也躲进堂屋来叫了。诗人的沉思,从人生转到草木昆虫的生存,虽属异类,却获同情,但更觉得悲哀,发现这无知的草木昆虫同有知的人一样,都在无情的时光、岁月的消逝中零落哀鸣。诗人由此得到启发诱导,自以为觉悟了。周弼《夜深》是一首即事成咏的小诗,描写诗人雪夜读书的情景。题目用“夜深”而不用“夜读”,可知其侧重点不在于写读书,而在于写读至夜深时分周围环境给予自己的感受,这种感受,实际上又从侧面表现了专心夜读的意趣。一二两句,首先从室内氛围写起,然后点出读书人。“虚堂”、“人静”、“不闻更”,都是“独坐书床对夜灯”的读书人的感觉。按正常的顺序,应是“独坐书床对夜灯,虚堂人静不闻更”。现在倒过来,先写感觉,后写感觉的主体,正是为了突出夜深人静的环境氛围。诗人独坐书床,灯下苦读,不知不觉已到深夜,竟连更声也没有听到。短短两句,紧扣题目,把深夜室内的景象给写尽了。三四两句,诗人宕开诗境,转换空间,由室内而“门外”,妙在避实就虚,另辟新境。门外,不知什么时候,春雪已经停了。远望天空,一弯残月挂在半山;近看门前,一溪流水悄然成冰。这一切都是在诗人夜读时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暗示时间的推移,夜读已久。“不知”二字,如实地写出诗人久读后起身开门四望的瞬间感受,也透露了诗人夜读后安恬自得的心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对比分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分别抓两首诗的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别分析两首诗中的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对比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⑥找出异同组织答案。

23.下面对孟浩然《夜归鹿门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两句写渡头的喧闹,是为了反衬鹿门山中的幽静和诗人内心的孤独。 B:“人向江村”,“余归鹿门”,这样的比照暗含着诗人隐逸的志趣。 C:“鹿门月照开烟树”中的“开”字用词生动,意境全出。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竞消,树影清新。 D:诗歌最后一句中的“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塑造了一个高蹈出世、悠然自得的隐者形象。

3.下面对杜甫《登岳阳楼》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虚实交错,今夕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早年始闻洞庭盛名,如今终于实现登临的愿望,开篇即充满了初登岳阳楼的喜悦之情。 B:颔联描绘了洞庭湖分开吴、楚两地,日月星辰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的景象。意境波澜壮阔,宏伟奇丽,体现出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 C:颈联写诗人漂流湖湘,以舟为家,面对洞庭湖的__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寄寓无限情意。 D:尾联写诗人眼望国家动荡不安,却报国无门的悲伤。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忧国伤时的情怀,意境深远,余韵无穷。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