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野 望
王绩①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②。
【注】①王绩(585-644):字无功,绛州(今山西运城市万荣县)人。初唐时,曾官太乐丞,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②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1)诗的首联化用了哪两位诗人的什么诗句?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2)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第一问:①“东皋薄暮望”化用陶渊明的“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②“欲何依”化用曹操“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第二问:①首联用典表达了诗人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②点题,并为中间两联写景作了铺垫。
(2)感情:①尾联表达诗人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的内心的苦闷和怅惘的心情,②并露出欲学伯夷、叔齐隐居避世的意向。分析:①诗人登东皋远望安逸闲适的秋日晚景图,诗人油然而生的不是愉悦之情,却是某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的情绪,②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釆薇的隐逸之士,可见诗人内心的无奈和痛苦。
【解析】
试题分析:
(1)首先答出化用曹操和陶渊明的诗句,然后分析孤独寂寞的情感,再从情感基调和铺垫的角度分析诗句的作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答题时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此题是开头,注意从开头的作用分析。
(2)注意诗歌结尾的句子注释的内容,再结合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重点的词语“无相识”“ 怀采薇”作答。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诗歌结尾的句子注释的内容,再结合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重点的词语“无相识”“ 怀采薇”作答。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21.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22.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1.
(1)本联描绘的是一幅萧瑟的边塞风光图。临近傍晚,荒芜的边城传来角声,有时高昂,有时呜咽,由原州城楼向外望去,泾河早已结 冻,不再流淌。
(2)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塞角高咽”是听觉(动态)描写,“泾河不流”是视觉(静态)描写。
22.
①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之情:“异乡”“独上”表达了孤独之感;
②感叹边塞生活的艰苦:“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
③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贫官”“客”“离恨”表达了这种郁闷无奈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
21.结合重点意象进行简单的描绘,然后概括意境特征,手法注意从写景的角度进行分析,主要是是视听结合,答动静结合也可以。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有时后面在加上情感。分析诗歌的写景方式注意从顺序、着眼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顺序注意高低、俯仰、远近等,着眼点注意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写景;艺术手法注意是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等等表现手法和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式。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的分析。
22.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异乡”“独上”“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贫官”“客”“离恨”作答。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异乡”“独上”“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贫官”“客”“离恨”作答。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晚 望
(清)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20.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刻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用得很特别。请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
2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的内容简要分析。
20.“收”有收进、收纳之意。“出”有送出之意。鸟儿隐没于碧空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
21.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恬静闲适之感,最后两句点出农村的贫穷和内心的沉重。作者运用以乐写哀(或以乐景衬悲情、对比、对照、衬托)的手法,用自然界的美好衬托现实生活的贫穷,抒发了作者满腔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鲜明。
【解析】
试题分析:
20.这是一道炼字题。首先要解释并指出活用或修辞,然后代入句中描述,第三步体会写景效果和表达感情效果。鉴赏“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的炼字,根据诗句含义可知“收”有收进、收纳之意。“出”有送出之意。鸟儿隐没于碧空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常规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具体意思而外,还应当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动为静等。第二步: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像,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本题“收”有收进、收纳之意。“出”有送出之意。鸟儿隐没于碧空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
21.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考查尾联作者的情感,分析的时候借助诗句内容分析,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恬静闲适之感,最后两句点出农村的贫穷和内心的沉重。作者运用以乐写哀(或以乐景衬悲情、对比、对照、衬托)的手法,用自然界的美好衬托现实生活的贫穷,抒发了作者满腔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鲜明。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内容分析,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恬静闲适之感,最后两句点出农村的贫穷和内心的沉重。作者运用以乐写哀(或以乐景衬悲情、对比、对照、衬托)的手法,用自然界的美好衬托现实生活的贫穷,抒发了作者满腔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鲜明。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题。
梦寻梅
(宋)方岳①
野径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
马蹄残雪六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
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
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②侍玉华③。
【注】
①方岳:字巨山,号秋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②金貂:汉代的官饰。
③玉华:唐代的宫殿名。也有人认为“玉华”指精美的玉石。
20.本诗所写之“梅”的特点与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梅”有何不同?
21.这首诗运用了哪两种突出的表现手法来传达诗人独特的志趣追求?请结合全诗简析。
20.
(1)方诗所写之梅,远离世俗,藏于深山,难以寻觅,寄寓了诗人远离仕宦的决心和高雅脱俗的志趣。
(2)陆诗所咏之梅,寂寞绽放,无人过问,备受冷落,即使零落成泥,也依然芳香如故。寄寓了诗人尽管遭受排斥打击,也绝不屈从权贵,与之同流合污的坚贞的志趣。
21.
(1)托物言志。借幽僻高洁之梅寄寓自己高雅脱俗的志趣,借不辞寻梅之艰辛凸显寻梅有获的欣喜之情。
(2)对比。尾联“不梦金貂侍玉华”与前面“梦寻梅”形成对比;“烟雨蓬茅”和“金貂”“玉华”对举,既有实和虚的对比,也有取和舍的对比。以上对比表明诗人不慕功名富贵、远离仕宦的决心,以及对闲适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3)以虚衬实,虚实结合。前两联虚写“梦寻梅”之梦境,突出了诗人对高雅脱俗的梅的喜爱之情,与后面对闲适别致的生活内容的着意刻画(实写)相互映衬,也为 尾联抒发对脱俗孤傲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作了铺垫。
【解析】
试题分析:
20.这是一道比较阅读,注意意象的特征,分析意象的特征注意分析意象的形态、颜色等表面的特征,还要注意周围的环境以及要表达的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分析诗歌的切入点,分析诗歌的意象首先注意表面的特征,然后注意经多年流传形成的固定意义,然后分析在首歌中的具体的指向意义,这几种意义往往相互关联。
21.首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在分析表达效果。此题主要是托物言志、对比和虚实相生的手法。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春日寄乡友
[南朝]王僧儒
旅心已多恨,春至尚离群。
翠枝结斜影,绿水散圆文。
戏鱼两相顾,游鸟半藏云。
何时不悯默,是日最思君。
16.这首诗三、四句描写春日景象,请分别赏析“结”、“散”二字的表达效果。
17.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16.
①“结”形象地写出了枝条与倒影交叠相连的春日迷人景象,极具画面感。
②“散”字形象地写出了春景活泼之动态美:平静的水面突然被打破,一圈圈水纹荡漾开来,水面泛起层层涟漪。
③三、四句写“翠枝”“绿水”等美好春景,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诗人羁旅的孤寂感伤之情。(答“拟人”亦可)
17.全诗感__彩浓重,表达了诗人对乡友的深切思念之情。
①一、二句直写自己羁旅在外,无法回去与知己乡友欢聚之苦。
②三、四句写“翠枝”“绿水”等美好春景,五、六句突出“戏”“游”之鱼、鸟的欢快,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诗人羁旅的孤寂感伤之情。
③七、八句采用反诘语气,直抒胸臆。“悯默”刻画出诗人默然哀伤的神态,“最思君”直抒思友之深情。
【解析】
试题分析:
16.首先答出“散”“结”在诗句中表达的含义,然后分析手法以及效果,最后明确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意和炼手法方面考虑。
17.注意结合诗歌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旅心”“恨”“离群”“思君”分析情感,表达情感的手法主要从直接和间接的角度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歌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旅心”“恨”“离群”“思君”分析情感。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余干:古县城名。
19.使诗人“乡心正欲绝”的原因有哪些?请分点概括并简要分析。
20.全诗以“何处捣寒衣”作为结句,请简要赏析作者这样写的妙处。
19.时届深秋,枫叶飘零,秋景令人思乡断肠;暮色苍茫,城闭鸟飞,倍添诗人羁旅孤独之感;月上渡口,邻家未归,身在他乡的诗人由人及己,由己及家,伤己思归,怀远念亲,故而“乡心”欲绝。
20.“乡心”欲绝之时,传来捣衣之声,这引发了作者的联想,加重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和牵挂;由写视觉转为写听觉,且用问句收束全诗,含蓄蕴藉,令人回味悠长。
【解析】
试题分析:
19.秋空寥廓,草木萧瑟,白水呜咽,给诗人带来孤苦的感受。城门关闭,也显得孤孤单单的。一只鸟儿飞翔,也给空寂的环境带来一丝生机,但是,独鸟也不愿久留,背人远去,那况味是难堪的。 “乡心正欲绝” 的原因是“青枫霜叶稀”“孤城”“独鸟”。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诗歌的情感,要从题材分析一首诗具体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感,从写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诗句内容的转换把握整首诗词的思想感情脉络。诗中的意象“霜叶”“暮”“孤城”“独鸟”都给人落寂和萧条之感,这是产生乡愁的原因。
20.诗人“乡心欲绝”时,听到一阵捣衣的砧声,在阒寂的夜空中,那砧声显得分外清亮。那是闺中女子为远方亲人赶制寒衣。这砧声让诗人已经欲绝的心情更加痛苦。“何处捣寒衣”表现了“乡心”欲绝。由“由写视觉转为写听觉”,令人回味悠长。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对诗歌语句含义及作用的分析。这类题目解答时应先解释诗句含义,然后分析其作用。首先要关注诗句在诗歌中的位置,分析结构上的作用:首句多为渲染气氛,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中间多为承上启下的作用;尾句以热情议论句作结多为点明主旨情感,若以情作结,则是为了收到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其次,要注意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本句是尾联,是作者情感突出的诗句。本诗是写思乡情的,这句更加重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和牵挂,又是听觉写景,景语结尾意味隽永含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
①楚江:长江自三峡以下至濡须口的那一段水系,古属楚地,所以叫楚江。
②散丝:即雨丝,这里比喻流泪。晋张协《杂诗》有“密雨如散丝”句。
20.尾联说“相送情无限”,其中“情无限”在诗中概括了那些场景或事实?请简要分析。
21.该诗中的“漠漠帆来重”“ 海门深不见”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在写法和意象使用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20.诗中概括的场景或事实有:
①诗人驻足岸边,目送友人,直至友人不见踪影,仍不忍离去;
②不顾自己的孤寒,长时间置身“微雨”中;
③望不见远去者的踪影,禁不住泪水如雨丝一样纷纷落下。(每答出1点给2分。)
21.相同之处:
①借眼中景物的变化,暗示时间的流逝和友人的远去,曲折表达诗人长时间驻足岸边,将依依不舍之情寄寓景物描写之中。
②两诗中都以“帆”代替友人离去的踪影,让读者想到江面的浩渺,含蓄地表现诗人心中远去者的孤寒,寄寓深沉的惜别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
20.注意对诗歌中画面内容的描绘,重点注意人物的活动和场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意概括是诗歌鉴赏常考的内容,有的概括诗歌的情节,有的概括物象的特征,有的概括人物的活动、心理等,答题时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意象进行分析,通过意象分析特征。
21.注意场景的相同点是“驻足岸边”,意象的选取是“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以下两小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11.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0.C
11.C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诗人写“江月”,即水中的月影,因人在舟中,所以江中的月影似乎离人只有数尺;又因江面十分平静,才能十分真切地看到“江月”。第三句中的“联拳”,是“屈曲”的意思,全句是描绘了这样一幅景象:月光照耀着沙滩,沙滩上一群白鹭屈曲着身子在夜宿,境界十分恬适、静谧。通过全诗,我们就可感到,饱惊丧乱的诗人在舟中望着江中的月、桅杆上的风灯沙滩上的白鹭时心中油然而起的一种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当一条大鱼突然跃出水面发出拨剌声时,更突出了一个“静”。故A.B.D项分析恰当。诗的第二句中的“风灯”是一种有罩子能防风的灯,不是江风吹打桅灯,这一句其实还是写出一种“静态”,说它与第一句的静“对比鲜明”是不恰当的。C分析不当。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选项A说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原诗说江月去人,江月是不是水中月影呢?可以讲得通,但如果你认为有疑点,可以标注一下;B项是对第三句进行了鉴赏,很多同学不知道“联拳”是什么意思,选项说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是不是屈曲就是“联拳”呢?如果有疑问,也可以勾画一下,如果你觉得讲得通,它就帮助你读懂了第三句;C项说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这里是不是在写动?是不是和静对比鲜明?带有一点鉴赏的性质,但是这个选项之所以错误,是因为江风吹打桅灯不是对风灯的正确解释,“风灯”不是说风吹打桅灯,它只是一种防风的灯,当然你也可能判断不出来,那就先把它画上,留存置疑;D项说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是不是透露出诗人的这么一种感情呢?我没有读得太懂,那也可以把它画上。这样我们画出若干个疑点,同时又借助选项把诗歌读得差不多懂了。我们再对这些疑点进行一些比照: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这实际上带有赏析人的很多主观色彩、主观的猜测、推想;而江风吹打桅灯不是风灯的正确解释,这绝对是客观性的东西。我们在进行判断、排除疑点时,就可以用它究竟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做一个评判的标尺,大约都是那种客观性的错误是高考应该选择出的答案,是它的错误选项,而那种主观性的错误往往是一种干扰性的选项。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这题涉及绝句体中“一句一绝”的格调。A项是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前两句写出了诗人登楼远眺所及之美景,但三四两句却不着眼于写景,而是用具有哲理的的语言展示了诗人高瞻远瞩的襟怀。B项是唐代裴度的《溪居》诗,第三句“红尘飘不到”不是写景,而是写他居处的幽。D项是唐代柳宗元的《江雪》诗。全诗有山有水,有舟船,有飞雪,还有独钓的老渔翁,是一幅绝妙的图画。诗的一、二句分别写景,但三、四句却要连起来才成为一幅景。A.B.D项均不合题意。C项是杜甫的《绝句》诗。诗中“迟日”即“春日”。首句写的是一幅春日江山丽的全景;第二句写了春风吹拂着花草,香气袭人的景色;三、四两句分别写了燕子衔泥飞上画梁,鸳鸯在暖暖的沙滩上栖息的画面,简单说来,“日、风、燕、鸳鸯”四句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成了一幅春景图,故选C。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一个新题型,从写法上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在绝句体中,有一种一句一绝的格调,即每句写一景,多用两联骈偶,句子之间似无关联。杜甫喜欢用这种体裁。这些诗的优点不只在于写景生动,律对精切,而尤其能形成一个统一完美的意境,句与句彼此照应,融为一幅完整的图画。此题正确选项为C.写了日、风、燕、鸳鸯四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