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村行①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②树似吾乡。
【注】
①这首诗是王禹偁于太宗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
②原:原野
20.此诗第二联写景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1.从全诗来看,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20.
①以动衬静。作者以万壑中的秋声来衬托山村的寂静,使得山村显得越发沉寂。
②拟人。作者用“无语”写远处的山峰在斜阳中静静地矗立,饶有韵味。(每一点2分;手法1分,赏析1分。)
21.答:作者的感情经历了由悠然到惆怅的变化过程。前三联写作者骑马走在山路上,看到黄菊、山峰、落叶、荞麦花,听到秋声,欣赏到山村的美景,心情悠然自得;当看到原野上酷似家乡的大树时,则勾起了乡愁,再加上仕途受挫,所以心情一下子变得惆怅起来。(感情变化2分,分析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20.题干问的是“此诗第二联写景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这是考查表达技巧。诗歌的表现技巧有很多种,可结合着诗歌关键词加以分析。“含晚籁”“无语”很明显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山谷和山峰人格化,形象的写出了山谷山峰的幽美,也表现了诗人的喜爱,因此也属于移情于景。由“有声”“无语”可联想到山谷的声响和山峰的静谧一动一静的结合起来,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本题就需要审清题干“第二联”,“有声”“无语”可联想到山谷的声响和山峰的静谧一动一静的结合起来。
21.题干问的是“从全诗来看,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本题考查情感。由前三联可知,诗歌侧重写景,由此可确定以景写人,以景写人侧重的是人物心情,由“悠悠野兴长”可得出诗人闲适自由之心境和十足野兴的心情。由“晚籁”“斜阳”“胭脂色”“白雪香”可联想到山中优美静谧的景象,故可体会出诗人对山中景象的喜爱。尾联直抒胸臆,触景生情,由“惆怅”“吾乡”可体会出诗人的思乡之情。答题时,要结合着对关键词句的分析,写出诗人的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此题注意注释和诗中的“悠悠”“野兴”“忽惆怅”“吾乡”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阅读下列两首宋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夏 日 客中初夏①
寇准 司马光
离心杳杳思迟迟,深院无人柳自垂。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日暮长廊闻燕语,清寒微雨麦秋时。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注:①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实行变法,司马光竭力反对,被迫离开汴京,不久退居洛阳,哲宗即位后始回京任职。这首诗作于退居洛阳期间。
23.两首诗都写夏日,请指出两首诗都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后一首还运用了哪种不同于前一首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24.概括两首诗各自表达的思想感情。
23.借景抒情。前一首借深院、垂柳、夕阳、燕语等景物表现感情,后一首借初夏,清雨,清晰的南山,随风飘舞的柳絮杨花已不见,只有向日葵对着太阳在开放来抒发感情。第二首还运用了比喻。诗人选择“柳絮”,“向日葵”作比,言此意彼,表明内心的情志:风雨之中我不会像称为“水性杨花”的败絮,我要做“永远向日”的葵花!(我也永不会像柳絮一样没有固定的操守,而会永远像向日葵一样忠心于国家)。
24.前一首:孤寂的离别情绪。后一首:表现自己襟怀坦荡,对朝廷忠心耿耿,绝不谄媚。
【解析】
试题分析:
23.本题考查诗歌的手法。主要包括: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第一首,作者捕捉夏日傍晚即景,写成此诗,反映了作者被贬之后的消闲生活。首句连用两个叠字,用“杳杳”来写“离心”,用“迟迟”来写“思”,情感显得更为饱满。二句写“枊自垂”,用景语,写出自己心情。三句“日暮”点明时间,用“闻燕语”,又进写一层。四句“轻寒微雨麦秋时”,给“闻”增添了一种气氛。诗人对所描写的景物,经过细致的体察,抓住景物特色来写,一方面写出了夏日的风景,同时也把自己的消闲生活,精微贴切地表达出来了,无刻削之痕。主要是借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第二首,前两句写景:四月的天气清明暖和,雨过天晴,对着门的南山更是青绿分明。后两句抒情:看看那些像柳絮般随风转舵的小人,唯有那向阳怒放的葵花才值得尊敬。同样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对于柳絮和葵花的之间的对比,暗含了对于自己政治抱负的描写即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而要像葵花一样对于皇帝忠心不二。所以也使用了比喻的修辞。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至少两种以上。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第二首,前两句写景:四月的天气清明暖和,雨过天晴,对着门的南山更是青绿分明。后两句抒情:看看那些像柳絮般随风转舵的小人,唯有那向阳怒放的葵花才值得尊敬。同样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对于柳絮和葵花的之间的对比,暗含了对于自己政治抱负的描写即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而要像葵花一样对于皇帝忠心不二。所以也使用了比喻的修辞。
24.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的不同。第一首诗歌,“离心”一词指的是诗人被罢相离开汴京的心情。“燕语”可代指作者对世事变迁的感慨燕子眷恋旧巢的习性,使得它在古诗词中象征着世事变迁的感慨,抒发世殊事异的寄托。这首诗主要表达离别的孤寂之情。第二首最后两句抒情,春去夏来,眼前已没有了那随风飞舞的柳絮,只有自始至终向着明媚阳光的葵花。诗人有意选择柳絮,葵花作比,言此意彼,恰恰要表明内心的情志。风风雨雨,雨雨风风,我(作者)也永不会像柳絮一样没有固定的操守,而会永远像葵一样忠心于国家。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第二首最后两句抒情,春去夏来,眼前已没有了那随风飞舞的柳絮,只有自始至终向着明媚阳光的葵花。诗人有意选择柳絮,葵花作比,言此意彼,恰恰要表明内心的情志。风风雨雨,雨雨风风,我(作者)也永不会像柳絮一样没有固定的操守,而会永远像葵一样忠心于国家。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终南望余雪
祖 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20.你认为《终南望余雪》第二句中的那个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21.两首诗在结尾的方式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0.①“浮”。释义:“浮”乃漂浮、流动之意。②分析:雪是不动的,但因云总是流动的,高出云端的积雪似乎在云端浮动,采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点手法);③效果:增添了积雪的动感(动态美),突出山的高耸。
21.相同点:两首诗都用了虚写(想象)的方式结尾,祖诗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而会更加寒冷;而刘诗听到吠声不止,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不同点:祖诗由眼前所见之景而联想,是视觉角度;而刘诗则是由所闻狗吠之声而猜想,是听觉角度。
【解析】
20.
试题分析:首先找到这个字是“浮”,然后解释含义,最后分析效果,分析效果注意从炼意的角度分析,:增添了积雪的动感(动态美),突出山的高耸。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意和炼手法方面考虑。
21.
试题分析:这道题分析的结尾的角度,结尾的诗句都是景物描写,实际分析的是写景的方式,注意顺序、着眼点和手法的运用,手法都是虚写,不同点注意从着眼点的方式的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写景方式注意从顺序、着眼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顺序注意高低、俯仰、远近等,着眼点注意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写景;艺术手法注意是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等等表现手法和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式。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的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宿建德江①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①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年),已是不惑之年的孟浩然赴长安应试不第,在第二年便黯然离京,东游吴越,寄情山水。
20.这首诗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详细描述。
21.结合全诗及写作背景,分析本诗是如何写“愁”的。
20.这首诗描写了一幅孤舟夜泊的画面。诗人以舟泊暮宿为背景,着力写了移舟近岸所见:天高地远,野旷无垠,明月高挂,倒映江中。融“愁”入景,情景交融,构成了一个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
21.
【参考答案一】直抒胸臆。作者直接写出在日暮时刻又添“新愁”,这种愁是羁旅之愁。通过注释可知“新愁”之前的“旧愁”应是应试不第、仕途失意之愁。
【参考答案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在开篇写移舟到“烟渚”之中,这里的景中含愁,应是羁旅之愁。之后描写空旷田野的夜景,寓情于景,江上的明月陪伴让他获得了慰藉,驱赶了凄苦与哀愁,作者带着淡淡的喜悦欣赏江景。
【参考答案三】动态描写情绪变化:在夕阳烟雾之中弥漫的是江南羁旅生活的愁思与孤独,这使游子在仕途失意的旧愁又添新愁,低垂的天幕、空旷的原野放大了内心的惆怅,江上的明月陪伴让他获得了慰藉,驱赶了凄苦与哀愁,带着淡淡的喜悦欣赏江景。
【解析】
试题分析:
20.题干问的是“这首诗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详细描述”,这是考查诗歌的形象。先阅读诗歌,划出诗句中的景物,比如“孤舟”“烟渚”“郊野”“天空”“树木”“江面”“月亮”;然后抓住景物的特点描绘画面,最后抓住特点概括画面的特点。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中的“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属于意境题。设问方式:①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②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③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解答提示:意境是指诗人主观情意和观事物的形、神水__融后所产生的艺术境界。由于这种艺术境界所展示的美的意味,往往超出了诗作的原意,它既体现了诗“言在此、意在彼”的基本特点,又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故而意境也就成了诗词鉴赏中的核心问题。答题要点:①找出诗中的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图景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或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赞美之情、仰慕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并指出为什么。
21.题干要求“结合全诗及写作背景,分析本诗是如何写‘愁’的”。这属于技巧题,主要考查表达情感的技巧。题干给出提示“结合全诗及写作背景”。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第一句点题,也为下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切逼真。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本题,题干已经指出了答题的方向——如何表达“愁”情,这属于抒情的方式。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元中丞①
刘长卿②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吹寒角,独戍临江夜泊寒。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长沙过贾谊宅③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④,万古唯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唐肃宗至德年间任鄂岳转运使后,出巡到夏口(今湖北武昌)一带时所作。元中丞为诗人友人,当时被贬到岳阳。
②刘长卿(约726 -约786 ),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742-756)进士,曾因事下狱,两遭迁谪。
③此诗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路过长沙时。
④栖迟:居留。
16.两首诗颔联的表现手法有何相同点之处?请简要分析。
17.两首诗第二句中“楚客”各指谁?两首诗都写到了贾谊,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6.相同点:寓情于景。第一首诗颔联,写诗人远眺汉口,看夕阳西下,暮归的鸟儿斜着翅膀渡过江去,遥想洞庭秋水浩渺,似与渺远的天边连在一起。诗人身在汀洲心驰洞庭,对友人的牵挂思念之情充盈其间;第二首诗颔联“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象,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贾谊旧宅,表现出对贾谊的景仰向慕和自己的孤独落寞之情。
17.
①第一首诗中“楚客”指诗人自己(亦可指诗人和友人);第二首诗中“楚客”指贾谊。
②第一首诗结尾用贾谊之典,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此次遭贬的不平和同情;而“古今怜”三字,表明在诗人看来士人遭贬是一种历史性的悲剧。第二首诗诗人遭第二次迁谪路过长沙凭吊贾谊故居,怀人伤己,感怀自己屡遭迁谪的命运。贾谊“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一个“悲”字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诗人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君主对诗人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诗人对当朝君王的不满溢于言表;“怜君”,“君”既指贾谊,也是诗人自况,“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不应该被放逐到天涯,表达了诗人伤心哀惋的喟叹和对强加在他们身上不合理现实的控诉。(考生能结合诗中某一句具体分析即可,如果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6.题干问的是“两首诗颔联的表现手法有何相同点之处?请简要分析”,这是比较阅读,比较的点是“表现手法”,对象是“两首诗的颔联”。第一首诗的颔联分写两地景物。上句写诗人回眸汉口所见的暮景,下句虚拟源中丞所在地——洞庭的浩渺水色。远眺汉口,夕阳西下,暮归的鸟儿斜着翅膀渡过江去;作者遥想洞庭湖,秋水浩森,鼓涨到远方,似与远不可测的天边连在一起。在构图上更切近画理:颔联是工对,但形成了浑然一体的富于远势的图景,夕阳飞鸟着一“斜”字,画龙点睛,那暮色中斜飞的江鸟,似乎牵引着诗人的愁思,顺着秋波,与洞庭相连,而一个“远”字更使那愁思由一点而荡溢为浩渺无际。一近景。一远景;一实写,一虚拟,创造了极富张力、饶有空间感的“形”。一个身在汀洲心驰洞庭的诗人形象隐约其间,他的心已由此地(鹦鹉洲)飞越到彼地(洞庭湖)了。笔力清爽,情思渺远。结构上,上下两句似无联系,但这种切割空间的手法正好造成诗人凝眸飞鸟、思接远方的艺术空白,诗人的相思之情充盈激荡于其中。第二首诗,“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颔联是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本题,考生应抓住题干中“两首诗颔联的表现手法”明确对象,“相同点”明确答题的方向。
17.题干问的是“两首诗第二句中‘楚客’各指谁?两首诗都写到了贾谊,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是借助分析用典来分析人物情感。第一首诗歌,“楚客相思益渺然”中的“楚客”,客居楚地之人。此为诗人自指,也暗指屈原。第二首诗歌,“万古惟留楚客悲”,流落在楚地的客居,指贾谊。长沙旧属楚地,故有此称。一作“楚国”。第一首诗歌在尾联中提到贾谊,“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用贾谊之典,含蓄地表示了对源中丞此贬的不平,而“古今怜”三字,更不仅表达了这事件是一种历史性的悲剧,而且隐含了自己曾遭贬南巴的同病相怜之感。第二首诗歌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要注意抓住题干中提问的方式,逐一进行回答,因是“分别”,故答题的时候要将两首诗歌的内容分开。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风筝
曹雪芹①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风筝
孔尚任②
络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
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
【注】
①《石头记》中曹雪芹托探春作。探春,宝玉同父异母妹,庶出,有才干,被迫远嫁。
②孔尚任,少时岁考不中,后破格授为国子监博士、户部主事等。创作《桃花扇》,后得罪,被免职。回乡隐居,穷困潦倒至辞世。
20.请简要描述两首诗描写的情景的异同。
21.两首诗使用了相同的手法表达情感,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20.相同点:都是写儿童在春天放风筝时的情景。
不同点:①第一首写了清明时节(或:暮春时候),断线的风筝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飘向远方的情景。②第二首写的是早春时候,红衣童子欲放风筝却苦于无风,提线埋怨天公的形象。
21.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托物言志。①曹诗赋予断线的风筝人的情感,用断线风筝隐喻探春,表达其被迫远嫁时的离别之苦,以及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和无助;②孔诗赋予天公人的情感,以风筝隐喻自己,借天公不肯给风,使风筝不得高飞的现实,表达自己身处困境的痛苦和怀才不遇的激愤。。
【解析】
试题分析:
20.题干问的是“请简要描述两首诗描写的情景的异同”,这是比较阅读,比较的点是诗歌的形象。要注意答题的模式,先回答相同点,再回答不同点。从两首诗歌来看,都是描写儿童在春天放风筝的情景。曹诗,“清明妆点最堪宜”,时节是清明时候,属于暮春,“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风筝线已断,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随风飘向远方;孔诗,“人人夸你春来早”,应是早春时节,“手提线索骂天公”“欠我风筝五丈风”,因无风,孩童手提风筝线埋怨老天。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属于意境题。设问方式:①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②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③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解答提示:意境是指诗人主观情意和观事物的形、神水__融后所产生的艺术境界。由于这种艺术境界所展示的美的意味,往往超出了诗作的原意,它既体现了诗“言在此、意在彼”的基本特点,又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故而意境也就成了诗词鉴赏中的核心问题。答题要点:①找出诗中的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图景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或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赞美之情、仰慕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并指出为什么。对于本题,考生应将两首诗歌的情境进行比较,回答相同点和不同点。
21.题干要求“两首诗使用了相同的手法表达情感,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这属于技巧题。主要是表现手法对表达情感的作用的赏析题,要求先确定哪种表现手法,再谈表达什么感情。曹诗,“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无力”“莫”“怨别理”等词语赋予风筝以人的情感,使用比拟的修辞。结合注释可以知道,此处的断线的风筝就好比是远嫁的探春,托物言志,写出人物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无奈于悲哀。孔诗,“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这是孩童骂天公的内容,这是把天公当做了人,也是使用比拟的修辞,而“风筝”指的是自己,没有五丈风,自己无法“高飞”,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本题,考生应抓住诗歌中所写事物以及所用词语来分析技巧,比如,曹诗中所写的“风筝”,“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再结合注释即可知道此处使用比拟和托物言志的技巧;孔诗中所写的“天公”,受到孩童的骂,赋予天公以人的特点。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念奴娇①
[南宋]叶梦得
云峰横起,障吴关三面,真成尤物。倒卷回潮,目尽处、秋水粘天无壁。绿鬓人归,如今虽在,空有千茎雪。追寻如梦,漫余诗句犹杰。
闻道尊酒登临,孙郎②终古限,长歌时发。万里云屯,瓜步晚、落日族旗明灭。鼓吹风高,画船遥想,一笑吞穷发③。当时曾照,更谁重问山月。
【注】
①这首词是作者兼知建康府时,登镇江北固山有感而作。
②孙郎,即孙策,曾经常携酒登临此山游宴。
③穷发:指遥远的北方,词中指金人的后方。
16.上阙借景抒情,在写景时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说明。
17.前人评价这首词“艳苏氏之余波”,意即这首词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诸多相似之处。请就抒发的思想感情内容的相似点进行分析。
16.
①比喻。把“云峰”比喻为“尤物”,写出了云峰的奇特可爱。
②夸张。放眼望去,秋水和天粘连在一起,写出了水天浑然一体的浩荡之势。(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17.
①都抒发了对眼前大好山河的赞美。两首词写景壮阔,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②都抒发了岁月日增、功业无成的感慨。叶词中,作者写了自己“空有千茎雪”的感叹;苏词中,作者也有“早生华发”之叹。
③都抒发了虽处逆境而又豁达乐观的豪迈之情。叶词中,作者虽然“空有千茎雪”,但依然希望能够直捣敌方老巢;苏词中,作者虽然贬谪黄州,但依然能够“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
试题分析:
16.题干问的是“上阙借景抒情,在写景时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说明”这是考查表达技巧。起句“云峰横起”,奇峰突起,气势不凡。下句“障吴关三面”,是写云峰分布情景:云雾缭绕的山峰象屏障一样把古吴国所属地区遮去了三面。三面,是指东、西、南三面。吴关,泛指吴国辖境,此处指今江苏沿江一带。接下去“真成尤物”,是作者对云峰的赞叹。尤物,原意指尤异的人物,一般是指女性,这里借指云峰的奇特可爱。紧接以下两句用夸张手法,“目尽处、秋水粘天无壁”写从江干极目望去,回潮倒卷之处,水天浑然一体,无边际可寻。这句是用韩愈《祭河南张员外文》“洞庭汗漫,粘天无壁”的下一句,很切合词意,押“壁”字韵,可谓天衣无缝。一个“秋”字点出时令。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本题范围明确“词的上阕”,而且是“写景时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范围缩小,难度降低。
17.题干问的是“前人评价这首词‘艳苏氏之余波’,意即这首词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诸多相似之处。请就抒发的思想感情内容的相似点进行分析”这是考查诗歌情感,并且是比较题。“绿鬓人归,如今虽在,空有千茎雪。追寻如梦,漫馀诗句犹杰”由写景转入抒情。前面说过,作者曾两次出知建康府,第一次到建康时不过五十岁多一点,还不算老,“绿鬓人归”,回去时头发还是青的;可是这次重返故地,已是过了花甲的人了,人虽还活着,但已是满头白发,回想当年情景,有如大梦一场,只有诗情未减,下笔仍象往日那样雄浑奔放。作者这里虽然感到年岁日增,精力已不如前,但并无伤感情绪,还以“诗句犹杰”自豪,胸襟是很开朗的。词的下片,则是作者看了眼前景物,思潮起伏,兴起了一系列的感慨。首先他想到东汉末年崛起江东的孙策,也常携酒登临此山游宴,时而引吭高歌。当时孙策正值英年,手握雄兵,有澄清天下之志。可惜他壮志未酬就短命死了,饮恨千秋。“万里”以下五句,应是作者兴尽下山,回到自己座船以后的思想活动。他向西望去,万里浓云绵亘,此时北岸临江的瓜步一带,夕阳正照着军营中的旌旗或明或暗,鼓角声随着秋风飘来,词人不禁想到:淮水以北地区已被金兵占领,南宋政权岌岌可危,收复失地渺不可期。安得有一天王师北定中原,大军直入金人腹地,以实现举国父老的愿望。“穷发”一词出自《庄子•逍遥游》,指最遥远的北方,词里是指金人的后方,“吞穷发”也就是岳飞所说的“直捣黄龙府”之意。这几句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思想。结尾两句,写月亮从东山升起了,就是这个月亮,曾照遍古往今来的人,其中既有孙策,也有率军南下进驻瓜步的北魏太武帝,当年的情景,月亮通通可以作证。这些历史事件,可是有谁去问过它呢!“更谁重问山月”这一结句,既有景又有情,让人回味无穷。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课内的内容,考查的是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最后把两词的情感相同点找出来:都抒发了对眼前大好山河的赞美。两首词写景壮阔,赞美之情溢于言表。都抒发了岁月日增、功业无成的感慨。都抒发了虽处逆境而又豁达乐观的豪迈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那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在平时的训练中,则应注意以下两种情况:第一,要注意不同人对同一题材的吟咏。像杜牧(唐)《过华清宫》与杜常(宋)《题华清宫》的异同比较,畅当(唐)《登鹳雀楼》与王之涣(唐)《登鹳雀楼》优劣的比较。第二,要注意运用相似手法表达相同感情、不同手法表达相同感情的诗作。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抓关键词语,分析作者的喜怒哀乐等感情,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熟悉常用感情基调用语,结合全诗,把握两诗不同的感情基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余干:古县城名。
19.使诗人“乡心正欲绝”的原因有哪些?请分点概括并简要分析。
20.全诗以“何处捣寒衣”作为结句,请简要赏析作者这样写的妙处。
19.时届深秋,枫叶飘零,秋景令人思乡断肠;暮色苍茫,城闭鸟飞,倍添诗人羁旅孤独之感;月上渡口,邻家未归,身在他乡的诗人由人及己,由己及家,伤己思归,怀远念亲,故而“乡心”欲绝。
20.“乡心”欲绝之时,传来捣衣之声,这引发了作者的联想,加重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和牵挂;由写视觉转为写听觉,且用问句收束全诗,含蓄蕴藉,令人回味悠长。
【解析】
试题分析:
19.秋空寥廓,草木萧瑟,白水呜咽,给诗人带来孤苦的感受。城门关闭,也显得孤孤单单的。一只鸟儿飞翔,也给空寂的环境带来一丝生机,但是,独鸟也不愿久留,背人远去,那况味是难堪的。 “乡心正欲绝” 的原因是“青枫霜叶稀”“孤城”“独鸟”。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诗歌的情感,要从题材分析一首诗具体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感,从写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诗句内容的转换把握整首诗词的思想感情脉络。诗中的意象“霜叶”“暮”“孤城”“独鸟”都给人落寂和萧条之感,这是产生乡愁的原因。
20.诗人“乡心欲绝”时,听到一阵捣衣的砧声,在阒寂的夜空中,那砧声显得分外清亮。那是闺中女子为远方亲人赶制寒衣。这砧声让诗人已经欲绝的心情更加痛苦。“何处捣寒衣”表现了“乡心”欲绝。由“由写视觉转为写听觉”,令人回味悠长。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对诗歌语句含义及作用的分析。这类题目解答时应先解释诗句含义,然后分析其作用。首先要关注诗句在诗歌中的位置,分析结构上的作用:首句多为渲染气氛,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中间多为承上启下的作用;尾句以热情议论句作结多为点明主旨情感,若以情作结,则是为了收到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其次,要注意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本句是尾联,是作者情感突出的诗句。本诗是写思乡情的,这句更加重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和牵挂,又是听觉写景,景语结尾意味隽永含蓄。
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小题。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__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
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
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16.首联是如何表现作者百忧缠心的?请简要分析。
17.本诗以“忧”贯穿全诗,作者的忧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
16.
(1)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
(2)运用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
17.
(1)生活的艰辛,结合“心关桂玉天难晓”分析;
(2)命途的不顺,结合“运落__梦亦惊”分析;
(3)生命的衰老,结合“白发新添四五茎”分析。
【解析】
试题分析:
16.题干问的是“首联是如何表现作者百忧缠心的?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表达情感的方式,属于表达技巧的范畴。解答此题,要先读懂首联意思。第一句写通宵达旦的雨,暗示作者也通宵未眠;第二句把作者的忧心比喻成雨中滋生的春草。回答时,既要写出所用修辞方法,也要加以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诗的抒情方式有三种类型: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两种方式相结合。其中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借物(事、人)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等。它主要体现在:①写景句(要抓住景物特征揣摩含蓄之情),②状物句(要抓住双层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一是“物”中寄托的情志),③表达有特点的句子(如用了比喻、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要还原其本义;如用了用典、反语等手法,要理解其曲折之情)。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如本题回答时,既要写出所用修辞方法,也要加以分析。
17.题干问的是“本诗以‘忧’贯穿全诗,作者的忧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回答此题,要统观全文。在首联点出“百忧”之后,颔联写“心关桂玉”,说明担忧的是生活问题;写“运落__”,说明担忧的是仕途的不顺。尾联写“白发新添”,说明担忧的还有生命的衰老。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注释和诗中的“心关桂玉”“运落__”“白发新添”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