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登原州城①呈张贲(bēn)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注①:原州城,即今宁夏固原。
15.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16.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5.本联描绘的是一幅萧瑟的边塞风光图。临近傍晚,荒芜的边城传来角声,有时高昂,有时呜咽,由原州城楼向外望去,泾河早已结冻,不再流淌。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 “塞角高咽”是听觉和动态描写,“泾河不流”是视觉和静态描写
16.“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答出3条,并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即可给满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先抓住主要景物,例如,塞角、泾河,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由“高、咽”“冻不流”可知,这首诗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的手法。边塞的角声、冻结的河流渲染了凄凉的景象。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诗词的分析,着重表达技巧:㈠抒情手法(1)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B借景(物)抒情C情景交融。㈡描写手法: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㈢修辞手法(1)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2)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3)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4)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B语意双关。(5)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象征。(6)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感。(7)反复,连用某字,突出特点或某种情感。(8)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增强说服力,发人深醒。(9)反语,讽刺。(10)互文:“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㈣其它表现手法:虚实相生。该题中考核描写手法——“视听结合”。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能力。由题干哪些可知,作者在诗歌中的情感是复杂的。答题时,可在整体感知诗歌意境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体会。“异乡”“独上”可从孤独、漂泊的角度概括;“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可从边塞的萧索凄苦的环境角度概括;“贫官”“客”“离恨”可从作者的人生仕途等角度概括作答。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比如本题,从题干中就可以看出,应抓住全诗品味情感;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比如本题中“异乡”“独上”起到了暗示的作用。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作者:韦庄 (唐代)①
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②。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却愁宴罢青娥③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注】①韦庄(约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五代前蜀诗人。韦庄曾经家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又为病困,写作此诗时正值黄巢兵乱。②吴娃:吴俗谓好女为娃。③青娥:指年轻貌美的女子。
21.全诗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2. 试分析尾联“愁”的具体内容。
21.全诗主要采用了衬托手法,整首诗作者用四分之三的篇幅重笔浓墨极写官宦之家穷奢极欲、歌舞夜宴的富贵气象,而主旨却在尾联,诗眼又浓重地点在一个“愁”字上。一“愁”三“满”,首尾相应,产生强烈的对比作用,三“满”正是为了衬托出深“愁”。
22.一愁黄巢兵乱国势倾颓;(为国家的安危而愁)二愁家人离散,自己身陷病痛无力自保;三愁当权者纸醉金迷,不顾时局动荡;四愁百姓饱受战乱,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伤时,怀乡,忧国,忧民,尽在一个“愁”字中含蕴了。
【解析】
21.
试题分析:手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作解释,在分析艺术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吃呢拖得手法的运用。
2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情感的题目,注意结合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作答。还要结合诗歌末尾的注释作答。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释:
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
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
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4.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
15.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4.
①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
②前一句写静景(视觉),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后一句写动景(听觉),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暗指兵荒马乱。
③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15.
①漂泊思归之情。“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
②忧国伤时之情。“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4.题干问的是“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这是考查诗歌写景的技巧(描写的方式)。考生应先找出诗歌中的景物,再分析其是从哪些角度描写的。“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颔联和《宿府》的颔联极其相似:“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一写天容,一写角声,气象开阔,思绪深沉,景中有情,万古奇警。两联都是以顿挫的句法,吞吐的语气,描绘出一个彻夜不眠人的形象,并将其融入诗中,恰切地表现了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蕴含着对国事的深沉忧患。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试题类型:1.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绘图景。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思想。首先考生应明白答题的步骤:第一步:总结并概括诗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第二步:这幅画面是怎样组合而成的?从色彩、动静上下左右远近高低等角度展开分析。第三步:概括作者在景物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诗中赏画,就要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歌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上下左右远近高低等角度);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
15.题干问的是“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是考查诗歌中的情感。先找情感词,再看景物形象,同时关注注释、诗人的处境、遭遇、朝代等。颈联“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酒添客泪”,既点明作者身在他乡的处境,又用“泪”表明情感,“归心”二字直接表达思归之情。尾联则暗用《登楼》的颈联“北极朝庭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和《登岳阳楼》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把兵荒马乱的景写足,把忧愤难堪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的设题形式如下:分析某句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分析某段(阕)表达的情感;结合诗歌的情感,印证前人的评价;比较两首诗歌的情感;概括内容。答题的技巧如下:读懂诗歌是关键。三关注:关注题目、关注作者、关注注释(知人论世,分析类别)。六类别:山水田园诗(写景抒情),惜别送别诗,思乡怀远诗,边塞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诗。二关键:关键词(有感__彩的字词),关键句(抒情议论性的语句)。一注意:注意用典。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金陵怀古
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3.试分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14.颈联锻字炼句,历来为人称道。请任选其中的两处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13.
①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和地点。
②“悠悠”“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
③与尾联中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首尾呼应。
14.用“萧萧”“惨惨”修饰“暮吹”与“寒云”,摹声绘色,写出了晚风凄紧,寒云惨淡,也写出了作者的伤感的心绪;“惊”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秋风中“红叶”飘零的情状,也写出了诗人心头之“惊”;“压”既形象地写出了寒云之重,也表现出诗人心情之沉重。(“萧萧”“惨惨”“惊”“压”任选两处赏析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3.题干问的是“试分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这是考查诗歌首联的作用。首先应回顾常见的作用以及答题的套路,然后结合具体的诗句弄清是写景还是叙事,所写之景有何特点,是乐景还是哀景,有无情感词,再看与下文以及标题的关系。本诗首句破题,兼点时、地。为排解乡思而怀古,但往事如烟,相隔久远,难以追寻。独自踟蹰江边古城,扑入眼帘的只有萧索的秋景。“悠悠”、“独上”、“满目秋”,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并与尾联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呼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作用题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还要答结构作用,赏析句子既要答其内容,还要分析写法特点,甚至句子作用。思考的角度如下:先看与标题的关系——开篇点题、照应标题,再看所写内容——交代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接着看所写景物的作用——渲染……氛围,烘托……的心情,如有情感词,且与下文的情感一致,则为奠定情感基调,最后看与下文的关系。
14.题干要求“颈联锻字炼句,历来为人称道。请任选其中的两处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这是考查炼字的技巧。本诗颈联融情于景,锻字炼句,显出作者艺术匠心。用“萧萧”“惨惨”修饰“暮吹”与“寒云”,摹声绘色,写出了晚风凄景,寒云惨淡,也写出了作者的心绪; “惊”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秋风中“红叶”飘零的情状,也写出了诗人心头之“惊”;“压”既形象地写出了寒云之重,也表现出诗人心情之沉重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题步骤——先找出此词,肯定其用得好,然后结合诗句解释其表面和深层含义(即这个词描绘出了什么景象或展现了什么画面或意境),最后答使用它产生了什么效果以及表达了什么感情或感受。“效果”常用评价语可参见上文的解析,譬如:运用动词、形容词的作用或效果是准确、生动、贴切;数量词、副词往往是起强调或使文气更贯通的作用;叠词往往是增强语言韵律感或强调作用;颜色词可以渲染气氛,增加画面感、色彩感,表达心情。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题。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来自去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16.“事事幽”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前三联具体分析。
17. 尾联两句,有人说是幸词,有人说是苦情。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结合全诗作分析。
16.
①环境之清幽:清江曲折,绕村而流;
②物态之幽然:燕子自由自在,鸥鸟相伴相随;
③人事之幽趣:老妻可亲,稚子可爱,合家怡然。
17.认同幸词,因为诗人在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后,终于获得了一个安居的休闲栖身之所,物情幽静,人事幽趣,又有亲友故旧的资助,诗人怎能不感到欣喜和满足。
认同苦情,正是因为诗人居悠闲之地,过着闲适的生活,却正说明其无所作为,流露出怀才不遇的苦闷,而依靠旧友的支助,说明自己生活上的窘迫,“但有”不能保证必有,“更何求”正说明有所求,依人而活的一代诗宗,吐露的是悲酸的情感。
【解析】
试题分析:
16.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诗首联写景,颔联、颈联叙事兼描写,尾联抒情。“事事幽”统摄全诗,幽,僻静、安闲之意。如何表现这一特点,就涉及到诗歌所用的表达技巧。二三联,一句一景,用的是赋的铺叙手法,用描写角度来说,也可说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第三联,写妻子“画纸”,稚子“敲针”,属细节描写;第二联属环境描写,第三联是人物描写,以环境的安闲衬托人物的安闲,用的是衬托手法。反之也成立,所以可以说是互相衬托或映衬。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诗词的分析,着重表达技巧:㈠抒情手法⑴直抒胸臆⑵间接抒情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B借景(物)抒情 C情景交融。㈡描写手法: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㈢修辞手法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B语意双关。⑸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象征。⑹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感。⑺反复,连用某字,突出特点或某种情感。⑻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增强说服力,发人深醒。⑼反语,讽刺。⑽互文:“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㈣其它表现手法:虚实相生。
17.就前人的分析来谈自己的看法,一般宜顺着前人的观点来分析,不宜贸然否定。同时要注意紧扣作品内容,又要注意相关背景,尤其是在中学课本中介绍过的作家,更应回顾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分析欣喜之情2分,分析悲苦之情3分。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比如本题,从题干中就可以看出,应抓住全诗品味情感;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的意象,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落 叶
【明】吴嘉纪
枝上曾几日,夜来秋已终。又随天地意,乱下户庭中。
不静月斜处,偏惊白头翁。何须怨摇落,多事是春风。
【注】吴嘉纪(1613—1684),字宾贤,号野人,明末清初诗人。明亡后绝意仕途,隐居家乡,以布衣终身。
16.全诗是怎样描述秋天落叶的?为什么落叶偏使白头翁“惊”呢?
17.诗的尾联是什么意思?它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16.按时间顺序写叶由枝上落至户庭的过程。暮秋月夜,风吹叶落,散落的枯叶在院子里发出萧萧瑟瑟的声音。白头老翁之所以“惊”,是因为他从落叶中感到了时间的推移,而由此感慨自己生命流逝,人生衰老。
17.落叶何必要埋怨秋风将它摇落呢?这是因为它在春风中就隐含了多变故的命运。生命规律就是有兴必有衰,应当从容面对,尾联体现了诗人达观从容的人生态度。
【解析】
试题分析:
16.秋天本来就有两分凉意,而暮秋又平添了两分凉意,而暮秋的夜晚就再增加了两分凉意,暮秋的夜晚更加上清冷的月光就再增加了两分凉意。这不由得引发诗人的感慨:“枝上曾几日”,满树繁叶,曾在青青枝头绿了几日,就发黄变脆,随秋风纷飞飘坠,散落在洒满月光的庭院之中,发出萧萧瑟瑟的声音。大有“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况味。这悉悉索索的落叶声,更衬托出夜晚的幽静冷清;但在白头老翁听来,却是惊心动魄。一惊时间的推移,一转眼又是一年秋风起,诱发了诗人的悲哀;二惊生命的流逝,曾几何时,已经是青春不再,两鬓如霜了;三惊人生之衰老,叶落明年还会再生,人老则不会返老还童,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第二问考查诗歌中的情感。第一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景物,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一般认为,诗词描写写意象可景物的手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①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借代等。②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烘托(即正衬)、色彩渲染、绘形绘色、名词列锦(意象叠加)、虚实结合、白描等的。③描写角度: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视听结合、远近结合等。④描写顺序:时间、空间等。第二问解答时要注意从具体诗句内容入手分析。
17.尾联“何须怨摇落,多事是春风”,落叶何必要埋怨秋风将它摇落呢?其实它在春风中就隐含了多变故的命运。生命规律就是有兴必有衰。《红楼梦》第五回中写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所以,人应当从容面对死亡,这首诗正表达了诗人达观从容的人生态度。达观不是乐观,它是介乎悲观和乐观之间的第三种态度,它不表现为春风满面喜笑颜开,达观应当是眉宇舒展心态安详;达观就是更透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所以能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放得下。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本题最后两句是议论,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再结合上文景语,就可以很容易得到答案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题。
酒楼秋望
华岳【注】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色,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华岳,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17.本诗颔联写景极其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其精妙之处。
18.本诗尾联与《过零丁洋》尾联相比,在抒发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17.
①俯视、仰视相结合(或空间层次由低到高)。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分明。
②色彩鲜明艳丽。以“碧”“红”二字分别描绘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
③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18.
同: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都抒发了爱国之情。
异:《过零丁洋》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表达了诗人以死殉国的英雄气概;“古往今来多少恨”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充分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或山河破碎、收复无望)的忧愤之情;“一时收拾付杯盘”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菜盘和酒杯,实则表达无奈之情,情感更加激越。
【解析】
试题分析:
17.注意从景物描写的顺序、着眼点和说用的艺术手法的角度作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写景方式注意从顺序、着眼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顺序注意高低、俯仰、远近等,着眼点注意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写景;艺术手法注意是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等等表现手法和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式。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的分析。
18.数显答出抒情的方式和抒发的情感的相同点,然后比较情感的不同,此诗是无奈,而过零丁洋是注意慷慨激昂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题。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释】
①这首诗作于天宝二年(743年),诗人当时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
②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卖卜为生。
20.本诗开头从蜀道之难写起,与《蜀道难》开头的感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相比,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1.第二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蜀山的什么特点?尾联用君平的典故,有何用意?
20.本诗开篇只是平静地叙述,语调平缓自然,恍若两个好友在娓娓而谈,感情显得诚挚而真切,感情的表达显得委婉;而《蜀道难》开篇的感慨感情豪放,富有气势。
21.夸张,陡峭、高峻。用典委婉地启发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其中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
【解析】
试题分析:
20.注意从描写的对象、抒发的情感和抒情的方式方面进行比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
21.注意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再分析艺术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乐景写哀情,用鸟语花香来衬托自己的怅惘,情景交融。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5.后人评价这首诗歌的颔联,认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请你对此作出分析。
16.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表达的“怨恨”之情。
15.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通过“去”与“留”对比,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上句概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一生;下句选择“青冢”“黄昏”等意象点明了昭君的悲剧。诗句展现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
16.
①昭君之怨:远嫁他乡,独葬异乡的怨恨;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思念故乡的幽怨。
②作者之怨:通过写王昭君美貌无人识、远嫁大漠、孤苦无依的怨恨,表达了诗人对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悲叹。
【解析】
试题分析:
15.“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不该留下的荒漠,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从这两句诗的构思和词语说,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但是,仔细地对照一下之后,我们应该承认,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说得很对。但是,有神的并不止这两个字。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想到这里,这句诗自然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实际是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这类题目 包括对诗句句意浅层次上的理解、对句子艺术技巧和意蕴深层次上的挖掘和评价、对结构上有特殊功能语句的鉴赏。这类题目的一般答题步骤是,首先简析句意,明确手法;然后联系全诗,分析作用、效果(意境、情感)。本题所考查诗句从内容上看叙事和写景,叙事,叙了昭君远嫁之事,写了昭君独葬异乡的悲凉;写景,营造了悲凉的氛围。从手法上看是借景抒情,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写出了昭君的“怨”,表达了作者的悲。
16.“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写出了昭君远嫁他乡,独葬异乡的怨恨。“画图省识春风面”写出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环佩空归月夜魂”写出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总之,昭君悲剧的根源怨恨的根源就是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古风(其十五)
李白
燕昭延郭隗①,遂筑黄金台。
剧辛②方赵至,邹衍③复齐来。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方知黄鹄举,千里独徘徊。
【注】①燕昭,即燕昭王;郭隗,劝说燕昭王求士。②剧辛,战国时燕将,原为赵国人。③邹衍,战国时著名的哲学家,齐国人。
16.这首诗开头四句运用燕昭王招贤纳士典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7.诗歌结尾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16.①以燕昭王招贤纳士典故引出诗歌话题,引出下文对现实人才际遇的描写;②与下文描写的现实中人才的遭际构成对比,突出诗人不被重用,怀才不遇的现实处境;③赞许燕昭王招贤纳士之举,表达诗人的向往之情。
17.诗歌结尾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诗人以高飞的黄鹄自比。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中权贵昏庸腐朽,不重用人才的不满和意欲远走高飞而又不知前途何在的迷茫。
【解析】
16.
试题分析:首先明确典故的内容是燕昭王招贤纳士,然后分析作用,注意和作者现在的境况形成对比。表达自己的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考核典故。
17.
试题分析:注意手法是比喻,然后分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分析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重点词语“方知”“ 独徘徊”作答。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歌的重点词语“方知”“ 独徘徊”作答。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