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小题。

木兰花

晏殊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注:此词为晏殊被罢相后所作。

25.简析首句“燕鸿过后莺归去”在全词中的作用。

26.“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两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27.请概括全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5.鸿鹄春燕飞去,黄莺也归去了。交代了暮春时节(写出了春光消逝的情景);表达了春光易逝的感伤(惜春之情,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引起下文的议论和抒情。

26.比喻。莺歌燕舞的春景像梦幻一般,没有几时,便如同秋云那样散去,再也难以寻觅到影踪。对比,春梦之聚,与现实之散形成对比,人的聚难散易与秋云的留、逝相对照。

27.惜春之情;被罢相后的苦闷、不平;及时行乐的思想;对失去美好的人与事的巨大痛心。

【解析】

25.

试题分析:上片起句“燕鸿过后莺归去”写春光消逝:燕子春天自南方来,鸿雁春天往北方飞,黄莺逢春而鸣,这些禽鸟按季节该来的来了,该去的也去了,那春光也来过又走了。这里写的是莺语燕飞的春归时候,恰逢莺燕都稀,更觉怅惘。“莺燕”,兼以喻人,春光易逝,美人相继散去,美好的年华与美好的爱情都不能长保,怎不让人感慨万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诗歌语句作用的分析。这类题目解答时应先解释诗句含义,分析其内容作用,然后分析其结构作用。内容作用就是写了什么,结构上的作用,则要关注诗句在诗歌的位置:①首句多为渲染氛围,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②中间多为承上启下的作用;③尾句以热情议论句作结多为点明主旨情感,若以景作结,则是为了收到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其次,要注意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比如,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这类题目的一般答题步骤是,首先简析句意,明确手法;然后联系全诗,分析作用、效果(意境、情感),最后分析对表达的主旨、情感的作用。本题诗句内容写景,交代了时间;结构上看,诗句处于开头,应有领起下文的作用,为下文蓄势。

26.

试题分析:“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莺歌燕舞的春景,像梦幻般没有几时,便如同秋云那样散去,再也难以寻觅她的影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另外这两句改用白居易《花非花》词句“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但旨意不同。作者此处写的是对于整个人生问题的思考,他把美好的年华、爱情与春梦的短长相比较,把亲爱的人的聚难散易与秋云的留、逝相对照,内涵广阔,感慨深沉。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用了怎样表达技巧?这首诗(词)运用了ⅩⅩ(术语)手法,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词)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诗(词)中某句抒发情感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一般认为,诗词表现手法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本题中“似秋云”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两个句子又是在把美好年华、爱情等与短暂的春梦相比较,把人与人之间的聚散与秋云的留、逝对比。考生分析出这些信息,稍作总结即可得到答案。

27.

试题分析: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晏殊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枢密使,握军政大权。其时,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宰相),韩琦、富弼为枢密副使,欧阳修、蔡襄为谏官,人才济济,盛极一时。可惜宋仁宗不能果断明察,又听信反对派的攻击之言,则韩琦先被放出为外官,范仲淹、富弼、欧阳修也相继外放,晏殊则罢相。此词即作于这种背景之下。词中作者慨叹人生苦短,主张及时行乐。主要是写美景不长,春去难归的无奈及人去难留,只好借酒浇愁的心情。上片写浮生如梦,梦破云散之悲;下片写爱侣之逝,旷达自解。最后两句是词人看破红尘后的牢骚。“莫作独醒人”,劝慰人及时行乐,但又主张“烂醉”而应“有数”,则是词人抒情有节制的表现。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沙塞子①

朱敦儒

万里飘零南越,山引泪,酒添愁。不见风楼龙阀、又惊秋。

九日江亭闲望,蛮树绕,瘴云浮。肠断红蕉花晚、水西流。

【注】朱敦儒,北宋词人。本词为靖康之难后,作者流落岭南时所作。

11.结合上阕的内容,简要说明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2.下阙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11.词人飘零异域,触景生情,眼含泪水,借酒浇愁,徒增哀愁,表达了流落异乡的悲苦之情和浓烈的思乡之情;山河破碎,故国不再,时光飞逝,回归无期,表达了深沉的__之痛和怀国之情。

12.一是借景抒情,借树木错杂缠绕、瘴云浮动而不见天日的蛮荒之景,抒发了词人沉郁伤感之情;二是以乐景写哀情,用红蕉的明艳美丽和江水西流反衬了词人内心悲痛之深。

【解析】

1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情感的赏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主要词语有“万里飘零”“ 愁”“肠断”“ 晚” 以及注解“本词为靖康之难后,作者流落岭南时所作。”。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确定诗歌类型。通过读题目、作者和诗歌的题材,看出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明确这诗词写的是什么,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2.抓关键句,体味情感。从律诗的一般规律来看,艺术中心在中间两联,思想中心在首尾两联。(注重绝句的三四句,律诗的首尾联)3.抓意象和重点词语,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深悟情感。4.品艺术特色和抒情方式。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运用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表达出来的,可从“抓意象与重点词语”入手。此题主要抓住表达情感的词语和注解的说明。

12.

试题分析:这是分析手法的题目,手法主要考查的是抒情方式,在本诗中主要是借景抒情。另外还考查了景和情的关系,是渲染,衬托还是反衬。答题时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一)、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二)、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1.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2.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三)、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该题中考核描写手法,结合意境分析即可。此题的景“红蕉花”为艳丽之景,当然是反衬作者的哀情。

六、语言表达(题型注释)

13.阅读下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的人数多少决定胜负。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不过,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地过了桥。这种做法当场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事后,相关的争论还在继续。

【答案】1 这种做法违反了比赛规则,是不尊重比赛规章制度的一种行为。做每件事的前提就是要遵守规则。我们为人处事都需要一个规则,一个制度。

2 这种做法虽然违反了一部分比赛规则,但仍然是可取的。在很多时候,我们要学会变通。俗话说“穷则变,变则通”。在困难面前,我们需要遵守规则,更要有挑战权威的勇气。我们要有创新性的思想,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材料的中的重点词语“规则”,“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从这个角度可以写“规则”的遵守问题,可以严格遵守规则,也可灵活变通。也可从“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的角度写“合作共赢”的内容。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谈自己的看法类语言表达,看法要简明、凝练。谈看法时要对原材料进行筛选分析,看材料中有几种行为,各种行为都会有怎样的结果。然后对各种结果比较分析,选择自己认为最符合现实的来分析解说,并用简洁的语言阐述自己的理由和结果。本题的材料是做事情是遵循规则还是打破规则,另辟蹊径?生活中遵循一定的规则固然不错,但适时灵活变通也未尝不可。结合材料,可有如下看法:①变通是通向成功的捷径;②敢于打破常规;③合作共赢,彰显智慧。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赠刘景文①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①:此诗为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 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景文时,刘景文已五十八岁。

20.“草色遥看近却无”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理趣,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1.两首诗描绘的分别为早春和初冬景致,有人认为思想内容上苏诗更胜一筹,试加以分析。

20.美感:这是一幅富有生机的早春图景。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早春图景的喜爱。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给人一种朦胧感。

理趣: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觉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

21.韩诗虽含有一定的哲理,但仍属于写景诗,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苏诗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体,借物喻人。赞颂刘景文的品格和节操;韩诗所赞乃人人心中皆以为好的早春图景,苏诗却把最为萧条的初冬写得富有生机和活力,可见诗人的旷达开朗、不同寻常的性情和胸襟。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理趣,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这属于炼句的范畴。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 ,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这一句是全篇中的绝妙佳句。早春二月,在长安,冬天未过,春天还未来临。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来了,最初的春草芽儿就冒出来了,作者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作者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作者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自然是新的;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自然也美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首先审题,明确提问的角度和答题的角度。比如本题,“‘草色遥看近却无’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理趣,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这应属于炼句的角度,且在题干中已经给出答题的方向“美感”“理趣”。然后回顾知识,一般炼句有如下角度:修辞技巧、写景技巧、用词技巧等等。所谓的“美感”应是从形象的角度来分析,考生可以抓住诗句中的景物从意境的角度来分析;所谓的“理趣”应是其中包含的道理。

2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两首诗描绘的分别为早春和初冬景致,有人认为思想内容上苏诗更胜一筹,试加以分析”,这是比较阅读,比较的点是“思想内容”,答题的模式应是:韩愈的诗歌……,苏轼的诗歌……。前一首诗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既咏早春,又能摄早春之魂,给人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赠刘景文》是苏轼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应抓住两首诗歌的标题、内容和注释来分析情感。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清 平 乐

李 白

烟深水阔,音信无由达。唯有碧天云外月,偏照悬悬离别。

尽日感事伤怀,愁眉似锁难开。夜夜长留半被,待君魂梦归来。

【注】①【悬悬】遥远。 ②【尽日】整天。

20.上阕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在表情达意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21.下阕表达了词中主人公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20.都用景物描写衬托愁苦心情。李词“烟深水阔”写距离遥远,音信无法伟达;碧天明月,以乐景衬哀情;一个“偏”字迁怒于月,写出词中主人公的烦心和愁苦。苏词:“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寓情于景,在对明月的描写中隐含作者对亲人思念的情怀,“何事长向别时圆”对明月的怨叹中表达了思念的愁苦。

21.第一问,下阕表达了思妇盼君归的愁苦和思念之情。第二问,“愁眉似锁难开”既是对思妇情态的描写,也是思妇内心愁苦的体现;“夜夜长留半被,待君魂梦归来”是思妇待君归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她热切盼君归来的痴情,直接抒发了思妇的愁苦和思念。

【解析】

20.

试题分析:《清平乐·烟深水阔》是唐朝诗人李白的一首闺思之词作。上阕重在写景,用环境衬托写愁苦的心情,以“烟深水阔”、碧天云月之景而寓情。“烟深水阔”,音信也无;碧天明月,乐景哀情,一个“偏”字,迁愁于月,烦心之至,愁苦之至。“唯有碧天云外月,偏照悬悬离别。”唯碧天云边明月,偏照着我俩遥遥的离别。“悬悬”惦记昼夜悬悬思恋。“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正与此同。“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词人无理地埋怨明月说:“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对比鉴赏诗歌抒情手法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分别分析所给诗句,分析其分别用了什么手法,各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然后找出其相同点,再组织答案。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共同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分别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抒情手法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助景抒情,如触景生情、以景结情等;借助物抒情,如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借助事(人)抒情,包括借古事抒情(如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今事抒情(如即事感怀、融情于事等)。本题首先要考虑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借景抒情还是借事抒情抒情。

21.

试题分析:《清平乐》“词语浅薄”,甚而疑为后人伪托。这首词表面上抒写了一位思妇离别之苦,实际上通过女主人公的内心描写,塑造出一位热情、大胆,对生活充满加烈追求的可爱的妇女形象。诗人借梦中相聚,一方面把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赤裸裸的地暴露出来,另一方面也表达出了对思妇的这种不可扼杀的爱情的歌颂和赞美。下阕用表情行动写愁苦与盼归。“愁眉似锁难开”是表情、心情;“夜夜长留半被,待君梦魂归来。”是行动,是切盼,更是痴情。难得词人奇思异想,把思妇情思写得深而再深。迁愁怨于明月,留半被待魂归,奇想幽深,构成此词的特色艺术。“夜夜长留半被”,晚上孤独等候,睡了留着半边锦被。“待君魂梦归来”,希望在入睡的梦灵魂相遇。直接抒发了思妇的愁苦和思念,百转千回。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题。

州宅堂前荷花 范成大①

凌波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①范成大(1126~1193),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

20.本诗颔联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试作具体分析。

21.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后两联作简要分析。

20.颔联运用拟人、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荷花晨昏各异的神态与风韵。“有意十分开 晓露”准确写出清晨荷花带着晶莹的露珠尽情绽放的风姿;“无情一饷敛斜阳” 生动再现荷花在落日的余晖中敛起花瓣冷艳庄重的情态。 【意对即可】

21.相同点:两诗都抒发了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并且借花喻人,表达出坚守理想和情 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 不同点:本诗尾联,诗人由州宅堂前的荷花,想到自己家乡石湖的荷花以及往来穿梭的游船画舫,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归隐之心。 【意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20.注意从意象的选取,画面的描绘,意境的创设以及手法的运用的角度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注意从意象的选取,画面的描绘,意境的创设以及手法的运用的角度进行分析。

21.从诗歌的情感分析,注意结合诗歌的重点词语和注释分析,相同点是都表现自己的情操,而这首诗歌又有归隐和思乡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各题。

汲江煎茶①

苏轼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②,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注】

①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时诗人流放于海南儋州。

②雪乳:茶细白,水煎时所呈色象。脚:茶脚。

20.这首诗描写的是汲江煎茶的日常生活琐事,但“一篇之中句句皆奇”(杨万里语)。请结合颈联赏析其艺术特色。

2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试作分析。

20.颈联两句视觉与听觉相结合,“雪乳”一句从视觉角度上,描写了煎茶时,雪白的茶乳随着煎得翻转的茶脚漂了上来的细节。“松风”一句则是从听觉角度上,描写了斟茶时,茶水泻到茶碗里,飕飕作响,像风吹过松林所发出的松涛声。其中,“松风”一句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松风喻倒茶之声,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此时周围环境十分寂静,所以斟茶的声音也显得特别响。

21.这首诗生动细腻地描写了诗人从汲水、舀水、煮茶、斟茶、喝茶到听更的整个过程,虽然是日常生活琐事,却显得诗意盎然,饶有趣味。虽然谪居海南,但仍不改往日气度,依旧乐于煎茶品茗,表现出诗人超凡脱俗的豁达情怀。在最后一联中,诗人说自己饮茶难禁三碗,就在这月夜中,听着海南岛荒城里传来那报更的长短不齐的鼓声,意境凄凉惨淡,可见诗人被贬边地的寂寞无聊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

20.颈联诗人调动了视觉和听觉,写了煮茶、斟茶的过程。第五句写煎茶:煮开了,看到雪白的茶乳(白沫)随着煎得翻转的茶脚漂了上来。据会品茶的人说,好茶沏了呈白色,这里翻“雪乳”,说明他沏的是好茶。茶煎好了,就开始斟茶。第六句说,斟茶时,茶水泻到茶碗里,飕飕作响,像风吹过松林所发出的松涛声。突出的是听觉感受。诗人在《试院煎茶》诗里说“飕飕欲作松风声”,也是用“松风”来形容茶声。这虽然带点夸张,却十分形象、逼真地说明,他在贬所的小屋里,夜间十分孤独、寂静,所以斟茶的声音也显得特别响。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有怎样的艺术特色?请赏析这首诗(词)的艺术特色。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指出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一般认为,诗词常用手法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第二步分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分析表达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表达效果,如营造了怎么样的意境,或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或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等。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21.北宋哲宗元符三年(一一OO),苏轼被贬在儋州(今海南岛儋县);这首诗就是这一年的春天在儋州作的,诗中描写了作者月夜江边汲水煎茶的细节,具体地反映了被贬远方的寂寞心情。第一句说,煮茶最好用流动的江水(活水),并用猛火(活火)来煎。因为煎茶要用活水,只好到江边去汲取,所以第二句说,自己提着水桶,带着水瓢,到江边钓鱼石上汲取深江的清水。他去汲水的时候,正当夜晚,天上悬挂着一轮明月,月影倒映在江水之中。第三句写月夜汲水的情景,说用大瓢舀水,好象把水中的明月也贮藏到瓢里了,一起提着回来倒在水缸(瓮)里;第四句说,再用小水杓将江水(江)舀入煎茶的陶瓶里。这是煎茶前的准备动作,写得很细致、很形象,很有韵味。第五句写煎茶,第六句说斟茶时,第七句写喝茶,说要搜“枯肠”只限虽三碗恐怕不易做到。喝完茶干什么?没事。所以最后一句说,喝完茶,就在这春夜里,__着挨时光,只听海南岛边荒城里传来那报更(夜间报时)的长短不齐的鼓声。这首诗的特点是描写细腻生动。从汲水、舀水、煮茶、斟茶、喝茶到听更,全部过程仔仔细细、绘影绘声。通过这些细节的描写,诗人被贬后寂寞无聊的心理,很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本题解答时要注意逐句分析,并结合注释中介绍的写作背景来理解。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衰荷 【唐】白居易

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干。

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

题败荷 【元】王翰

曾向西湖载酒归,香风十里弄晴晖。

芳菲今日凋零尽,却送秋声到客衣。

20.两首诗都写“残荷”,但在表现“残”这一特点上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21.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20.①白诗运用了虚实结合,实写了霜露中荷花将落未落、雨后风中荷叶被吹干的情景,虚写荷花败落前的“萧条”,让人不禁想象花凋叶落后的景象。②王诗运用了对比,先写荷花曾经花开十里、飘香十里的盛景,又写荷花如今在秋风中凋零的景象,通过前后的对比来突出荷花败落的凄惨。

21.①白诗后两句议论抒情,诗人将“无人解爱”与自己“更绕衰丛一匝看”进行对比,表达了自己的人生之惑:为什么别人不爱凋零的荷花?从而抒发了自己对萧条景色的喜爱之情。②王诗最后两句由写景引向写人,诗人由残荷想到自己漂泊在外的客居身份,“却送秋声到客衣”写出了诗人在秋风中的萧瑟,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美好的怀念和对自己处境的感慨。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中说“两首诗都写残荷,但在表现‘残’这一特点上有所不同”,要求简析,这是比较阅读,比较的点是景物的形象。解答此题,可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白诗,通过“露凋花花不残”、“无人解爱萧条境”可以让人想象;王诗,“曾向西湖载酒归,香风十里弄晴晖。”、“芳菲今日凋零尽”等加以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应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解答: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对象,二是角度,比如本题,“两首诗都写残荷,但在表现‘残’这一特点上有所不同”,学生要回答的是两首诗中“残荷”的不同形象;2.是根据题干要求,到诗歌中找到相关的诗句,然后再进行答题,比如本题,应该到两首诗歌中,分别找到写“荷”“残”的语句,再分析其特点。

2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这是针对诗歌情感设题。可根据对整体诗句的感知,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白诗,可抓住“无人解爱”“绕”“看”,从对比手法的角度来突出自己对萧条景象的喜爱之情。王诗中,“却送秋声到客衣”由对残荷的凋零凄惨联想到自己漂泊在外的孤寂凄凉,从而将自己的现实处境和对过去美好的怀念之情表现出来。前几句对残荷的描写主要起着烘托人物情感的作用。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应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解答: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比如本题,就要求结合分析“两首诗歌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故相同的方面可以略去不提,立足不同点作答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溯西江①

李绅

江风不定半晴阴,愁对花时尽日吟。

孤棹自迟从蹭蹬②,乱帆争疾竞浮沉。

一身累困怀千载,百口无虞贵万金。

空阔远看波浪息,楚山安稳过云岑。

【注】①本诗为作者被__后奉命赴任江州长史途中所作。②蹭蹬:险阻难行。

20.有人认为本诗颔联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2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颔联巧妙运用了反衬和双关的手法。以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乱帆”衬托逆流而上、速度缓慢的“孤棹”,突出了“孤棹”行进困难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忧愁、担心之情;既写了“孤棹”和“乱帆”在江面上行进的情景,又暗寓了个人为官的不易,官场局面的复杂及竞争的激烈,一语双关。

21.本诗表达了作者忧愁、孤寂、苦闷和庆幸的复杂情感。因政治气候复杂“不定”、官场不顺而忧愁;因自己心怀千秋大计却无法施展而孤寂、苦闷;因全家无虞、波平“浪息”、“安稳”渡过而欣喜、庆幸。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颔联“孤棹自迟从蹭蹬,乱帆争疾竞浮沉”,表面上看,写的是旅途的经历,诗人孤棹而行,船行缓慢,旅途遇到很多险阻,而同在江面之上却有很多船争相前行,场面混乱。联系诗后注释,可知,本诗为作者被__后奉命赴任江州长史途中所作,据此可推知,颔联的内容既是写实,也是暗指自己所在的官场,这就使用了双关的手法。上联诗人在写自己孤棹艰难,下联则是写自己所处的官场乱象,上下联之间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的处境,这就是使用了反衬的手法。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诗歌艺术表现上的特色,也就是考查诗歌所使用的表达技巧。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景物,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一般认为,诗词描写写意象可景物的手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①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借代等。②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烘托(即正衬)、色彩渲染、绘形绘色、名词列锦(意象叠加)、虚实结合、白描等的。③描写角度: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视听结合、远近结合等。④描写顺序:时间、空间等。

21.

试题分析:首联“江风不定半晴阴,愁对花时尽日吟”,表达出一种愁苦之情,愁苦的原因是“江风不定”,暗示官场风向不定,难以把握;颔联“孤棹自迟从蹭蹬,乱帆争疾竞浮沉”写诗人自己仕途不顺,官场竞争混乱而激烈,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犹疑与苦闷;颈联“一身累困怀千载,百口无虞贵万金”, 诗人虽然心怀天下家国,但身心疲惫,心生烦恼。好在家人平安,这是千金难买的好事,表现出诗人的欣喜之情。尾联“空阔远看波浪息,楚山安稳过云岑”虽经坎坷,如今已然波平浪静,得到__,诗人内心是庆幸的,愉悦的。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本题题干 “复杂情感”提示考生,本诗中抒发的情感不止一种,解答时考生就要逐联分析,找出诗人的情感变化,不要遗漏要点。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这首词是作者颍州西湖组词《采桑子》十首中的第四首。

19.词中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词人一反往常,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0.请指出本词的词眼,并结合词句分析理由。

19.作者描绘了暮春时节的景色。群芳过后、残红狼藉、风吹垂柳、飞絮濛濛、笙歌散尽、燕子归来,是一幅凄清、落寞的暮春图。在古人的诗词中,百花凋零,落红满地,多表现孤独伤感之情,而欧阳修却一反往常,在孤寂冷清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表现出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

20.本词的词眼是一个“好”字。虽然本词是在写暮春时节、群芳过后的西湖,但词人却能独自品味暮春的清静幽寂的美趣。游人散尽,双燕才在细雨中翩然归来,清静之中又增添了空灵、欢愉的意趣。繁华喧闹消失后,虽觉有些空虚,但更使词人获得了宁静、闲适的心情。因此,词人认为“群芳过后西湖好”。

【解析】

1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词中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词人一反往常,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应先找出诗句中涉及的景物,然后概括其特点,感悟其情感。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词的纲领 ,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过片表现出环境之清幽,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笙歌散尽游人去,”乃指“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的游春盛况已过去,花谢柳老,“笙歌处处随”的游人也意兴阑珊,无人欣赏残红飞絮之景;“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惜春恋春的复杂微妙的心境。“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最后二句,“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末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拢”。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的步骤如下:1.解读全诗,勾其玄要。要总体把握意象、形象的特征(什么景、什么地、什么时令、什么人、什么特征)。2.理清景与景、景与人、景与情的关系。有时诗中所描写景物比较复杂,要分清景物间的主从、详略、先后、虚实、动静、点面等关系,分清景与情之间的并列、因果、互衬、交融或交*等关系。3.分析写景技巧,主要从三方面考虑:层次角度(时空顺序、动静虚实、色调冷暖、正反点面等),遣词造句(炼字及修辞手法),具体技巧(渲染、烘托、白描、对比、象征、比兴等)。4.体会意境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表达志向,抒发情感等。5.语言组织:先分后总,联系诗句,分条作答。注意问题:1)描绘诗中图景、形象,不能翻译诗句,要用自己语言再现。既要忠于原文又要适当创新。2)概括意境气氛和形象的特点用语要全面准确。3)分析思想感情要具体,要突出题干中的“怎么样”,而不是“是什么”。4) 分析纯写景诗时,就诗论诗,不必牵强附会地向作者境遇和时代背景上靠。比如本题,考生应先圈出景物,比如“残红、飞絮、垂柳、双燕、细雨”,再体悟感情。

20.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请指出本词的词眼,并结合词句分析理由”。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观点——哪个字或哪句话。然后结合诗句分析诗歌是如何围绕该字或该句展开的。“群芳过后西湖好”,“群芳过后”本有衰残之味,常人对此或惋惜,或伤感,或留恋,而作者却赞美说“好”,并以这一感情线索贯穿全篇。人心情舒畅则观景物莫不美丽,心情忧伤则反之。这就是所谓的移情。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情,道理也正在于此。诗歌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此词表现出词人别具慧眼的审美特点,尤其最后两句营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西湖花时过后,群芳凋零,残红狼藉。常人对此,当觉索然无味,而作者却面对这种“匆匆春又去”的衰残景象,不但不感伤,反而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这种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有异于一般咏春词的独到之处。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本题,考生首先认真审题,明确问的是什么,答题的方向在哪里。“请指出本词的词眼,并结合词句分析理由”,目标指向诗眼,应该按照诗眼的答题思路分析作答。所谓“诗眼”,是指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具体阐释如下:1.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这类词一般具有浓厚的感__彩。2.能笼罩或点染全句、全联、全阕甚至全篇。3.具有概括性、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或 情趣性,这一般指动词。答题步骤: 第一步:指出诗眼(作为诗眼的词或句)。第二步:分析内容: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 第三步:分析手法:结合艺术手法(修辞 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方法等) 分析如何突出诗眼 第四步:分析作用:分析该词在突出主旨、 情感,营造意境(内容)和诗歌结构上所起 的作用。 指诗眼-----析内容----明手法—点作用。对于本题,考生需要找出能体现全篇情感的词语,然后再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登原州城①呈张贲(bēn)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注①:原州城,即今宁夏固原。

15.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16.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5.本联描绘的是一幅萧瑟的边塞风光图。临近傍晚,荒芜的边城传来角声,有时高昂,有时呜咽,由原州城楼向外望去,泾河早已结冻,不再流淌。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 “塞角高咽”是听觉和动态描写,“泾河不流”是视觉和静态描写

16.“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答出3条,并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即可给满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先抓住主要景物,例如,塞角、泾河,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由“高、咽”“冻不流”可知,这首诗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的手法。边塞的角声、冻结的河流渲染了凄凉的景象。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诗词的分析,着重表达技巧:㈠抒情手法(1)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B借景(物)抒情C情景交融。㈡描写手法: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㈢修辞手法(1)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2)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3)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4)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B语意双关。(5)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象征。(6)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感。(7)反复,连用某字,突出特点或某种情感。(8)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增强说服力,发人深醒。(9)反语,讽刺。(10)互文:“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㈣其它表现手法:虚实相生。该题中考核描写手法——“视听结合”。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能力。由题干哪些可知,作者在诗歌中的情感是复杂的。答题时,可在整体感知诗歌意境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体会。“异乡”“独上”可从孤独、漂泊的角度概括;“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可从边塞的萧索凄苦的环境角度概括;“贫官”“客”“离恨”可从作者的人生仕途等角度概括作答。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比如本题,从题干中就可以看出,应抓住全诗品味情感;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比如本题中“异乡”“独上”起到了暗示的作用。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