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游栖霞寺
李建勋
养花天气__分①,瘦马来敲白下②门。
晓色未开山意远,春容犹淡月华昏。
琅琊④冷落存遗迹,篱舍稀疏带旧村。
此地几经人聚散,只今王谢独名存。
【注】①平分:春分节气。②白下:南京的别称。③琅琊:六朝时南京设琅琊郡。
20.中间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1.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0.中间两联描绘了一幅冷落萧条的春景图。天还未亮,月色朦胧,春意未显,篱舍旧村稀疏。描绘了满目萧疏的景象,营造了凄凉的氛围,为尾联抒发感慨作铺垫。
21.人事几经变迁,昔日繁华不再,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沧桑、昔盛今 衰的感慨。(从南京或栖霞寺角度作答皆可)
【解析】
20.
试题分析:注意以意象为中心进行描述,然后概括意境特征,简单的之处什么样的画面,分析作用注意句子的位置的特征,此题主要是景物描写,应该为渲染铺垫等作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有时后面在加上情感。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
21.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歌的特征“怀古伤今”再结合诗歌中“几经”“王谢独名”等重点词语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歌的特征“怀古伤今”再结合诗歌中“几经”“王谢独名”等重点词语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北郭贫居
孟郊
进乏广莫力,退为蒙泷①居。
三年失意归,四向相识疏。
地僻草木壮,荒条扶我庐。
夜贫灯烛绝,明月照吾书。
欲识贞静操,秋蝉饮清虚②。
注:①蒙泷,指草木茂盛之地。②清虚,指风露。
20.关于“贫居”,诗中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1.结合全诗内容,分析作者写最后两句有什么用意。
20.诗中首先交代了贫居的原因,即没有力量于仕途进升,虽经多年努力,却失意而归,退居北郭;其次写了居住环境之贫寒,人迹罕至,荒草丛生,屋舍破败 ,甚至于需要枝条相扶;最后写了生活境况之贫,连照明的灯烛都没有。
21.最后两句表明自己的心志,是对全诗情感的提升。本诗前几句都是在描述贫居的情况,最后两句以秋蝉自比,抒写自己的志向,要像蝉饮风露一般清贫却脱俗清高,追求坚贞沉静的节操。
【解析】
20.
试题分析:注意内容的概括,主要从“贫居的原因”“ 环境之贫寒”“生活境况之贫”分析诗歌的内容。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意概括是诗歌鉴赏常考的内容,有的概括诗歌的情节,有的概括物象的特征,有的概括人物的活动、心理等,答题时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意象进行分析,通过意象分析特征。此题注意从“贫居的原因”“ 环境之贫寒”“生活境况之贫”分析
21.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句中的重点词语“贞静操”分析用意是表明自己的志向和节操。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句中的重点词语“贞静操”分析用意是表明自己的志向和节操。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小题。
清 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1)请简要分析“佳节清明桃李笑”一句中“笑”的表达效果。
(2)第三联表达了什么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1)“笑”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描绘出清明时节桃花李花争相绽放的情态,与后文荒冢生愁形成鲜明对比(与下句中的“愁”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
(2)颈联借助典故表达了对奸佞小人卑劣无耻行径的鄙夷,对高洁品行的坚守(肯定、赞许)。
【解析】
试题分析:(1)题干问的是“请简要分析‘佳节清明桃李笑’一句中‘笑’的表达效果”本题考查诗歌炼字的技巧。题干已经明确给出目标,“分析‘佳节淸明桃李笑’一句中“笑”的表达效果”。答题的步骤:先解释该字的语境意,然后指出其手法,接着分析其写景的效果,最后分析其表情效果。“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一方面就自然节气而言正是初春时节,桃李欣欣而笑,万物复苏,一派生机;作者以一“笑”字既写出大自然的生机盎然,也写出自己内心的喜春之情。另一方面,清明是扫墓时节,又使人想到野田荒冢,不由抒发生死之悲,有感于人生价值问题。一笑一愁,是作者面对既是自然佳节又是扫墓时节的清明之景所产生的两种不同的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许多诗中都有一些值得重视的词,这些词使全诗增色不少。那么,哪些词是作者有意锤炼,用得传神的呢? 一般说来,有动词、形容词、叠韵词、运用修辞手法的词、词性改变的词、副词及数量词。比如本题“笑”就属于动词。炼字类答题: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笑”在这里是“微笑”的意思。(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指出其表现手法。“笑”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描绘出清明时节桃花李花争相绽放的情态。(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与后文荒冢生愁形成鲜明对比(与下句中的“愁”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2)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诗歌情感的体现方式,借助景物、事件表达情感,直接表达情感。“人乞祭余娇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作者运用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章中的齐人“乞祭余”还不算,还要向妻妾炫耀;与此相反,像介之推这样的人物,甘愿烧死在绵山中也不出山,其气节风骨之高重又如何!在对比中,作者讽刺了向权贵谄媚的卑鄙小人,赞扬了受__也决不改变操守的有气节之士。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标题、注释和诗中的“甘焚死”“不公侯”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古 树①
杜 睿
闻道三株树②,峥嵘古至今。
松知秦历短,柏感汉恩深。
用尽风霜力,难移草木心。
孤撑休抱恨,苦楝③亦成阴。
注:
①本诗为杜睿在入清后为隐士邱至山所写。
②三株树:《雨林诗话》载,鄞人邱至山居东皋里,家有古柏一株,两松夹之,轮囷袅空,盖南宋六百年物也。
③苦楝:诗人家所栽之树。
20.这首诗里的古树有着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21.尾联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0.
①古树“峥嵘”,超常异群,不同凡响;
②古树“知秦历短”,“感汉恩深”,阅历丰富;
③古树坚持操守,不因风霜极力摧残而改草木之心。
21.
①尾联的意思是:古树不必为自己的孤寂而抱恨,苦楝已经长大成荫,足可与古树为伴了。
②诗人以苦楝自比,表示自己经过多年砥砺志节,已经可以做邱氏的晚辈朋友,足可慰其寂寞。
【解析】
试题分析:
20.题干问的是“这首诗里的古树有着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本题考查景物形象。作答本题,要抓住前三联中的重要词语分析其形象,如从“峥嵘”一词里析出超长异群,不同凡响,从“知秦历短”“感汉恩深”,阅历丰富,从“用尽风霜力,难移草木心”里析出坚持操守。
【考点定位】
【名师点睛】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意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解题方略】步骤一:找意象,组画面(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步骤二:析特点,设意境(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抓住描述意象的关键性词语,把握意象的自身特征及特殊内涵,找到多个意象的共同特征,进而概括出意境的特色。概括时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步骤三:表感情,明作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答案要具体,切忌空洞,答题时应尽量点出描绘的意象和意境所表达的感情,点明其在创设背景、表情达意、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本题要抓住前三联中的重要词语分析其形象。
21.题干问的是“尾联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考查诗句意思和情感。解题思路:解释句意,要结合注释,明确苦楝和古树各喻指什么,再考虑“休抱恨”和“成阴”的关系,因为苦楝已成阴,古树不再孤独,所以“休抱恨”。作者第二问,首先明确诗人以苦楝自比,然后指出诗人的心志,即对邱氏移民志节的向往和追随。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注释和诗中的“休抱恨”“亦成阴”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水边偶题
罗隐
野水无情去不回,水边花好为谁开?
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觉老从头上来。
穷似丘柯休叹息,达如周召亦尘埃。
思量此理何人会?蒙邑先生最有才。
注①:①罗隐:晚唐著名诗人,屡试不第。②丘轲:孔丘、孟轲,周召:周公、召公。③浆邑先生:庄子。
20.这首诗的首联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2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颈联对这种情感的表达有何作用?
20.首联所写的“野水”和“水边花”紧扣诗题“水边偶题”。以水之“无情”反衬人的有情,以水边“花好”反衬人心情之不好,这样借物起兴,为下文情感的抒发作铺垫。
21.情感:造化无情、人生失意的感伤,时光易逝、年华易老的叹息,世事无常、穷达成空的慨叹,弃世绝俗、隐逸山林的向往。作用:抑郁之情以旷达出之,使诗中感情不至过于低沉压抑,提升了诗歌的思想境界。
【解析】
20.
试题分析:首先明确首联所写的景物“野水”和“水边花”特征,然后答出反衬手法,再从结构答出和标题以及下文的关系。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答题时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此题是开头,注意从开头的作用分析。
21.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歌的注释“屡试不第”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老、休叹息、何人会作答。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歌的注释“屡试不第”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老、休叹息、何人会作答。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次萧冰崖梅花韵
赵希桐
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
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
林和靖①墓
吴锡畴②
遗稿曾无封禅文,鹤归何处认孤坟。
清风千载梅花共,说着梅花定说君。
注:①林和靖,即林逋,字君复,钱唐人。性恬淡好古,不趋荣利,后隐居西湖孤山,死后葬于孤山北麓。②吴锡畴,南宋度宗咸淳年间,被南唐知州叶阊聘为白鹿洞书院山长,不就。
20.赵诗中三四两句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梅花?请简要分析。
21.两首诗都写到了“梅花”,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0.反衬。用牡丹惹人喜爱反衬梅花的孤高自傲,如果牡丹早于梅花开放,没人会顾及寂寞绽放的梅花,突出梅花凌寒傲放的品格,流露出诗人抑郁不平之气。
21.赵诗:借开在竹外溪边这些清幽之所的晶莹剔透的梅花来表达诗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将牡丹与梅花对比,又流露出诗人的抑郁不平之绪。吴诗:用梅花衬托林和靖高洁的人格和死后的孤寂悲苦,暗寓作者对林和靖的深切同情和其身后寂寞的不平,表达对林和靖的敬仰。
【解析】
20.
试题分析:赵诗诗中三四两句突发奇想:如果牡丹花开早于梅花,谁又会迎风踏雪顾及梅花呢?然而牡丹毕竟不会开在梅花之前。诗人欲扬先抑,只有冰晶玉洁的梅花才能在凛冽的风雪中吐芳争艳,才能受到人们的青睐。采用了反衬的手法,以牡丹反衬梅花。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用了怎样表达技巧?这首诗(词)运用了ⅩⅩ(术语)手法,请简要分析。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一般认为,诗词表现手法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21.
试题分析:赵诗一二句从外貌特征、所处位置两个方面写梅花,写出了梅花的高洁,凌寒独放,孤傲的特点。诗中三四两句诗人欲扬先抑,只有冰晶玉洁的梅花才能在凛冽的风雪中吐芳争艳,才能受到人们的青睐。同时也表达出为梅花的不平不之气。前人句云:“梅花自避新桃李,不为高楼一笛风。”作为梅花,还是避开牡丹为妙。作者自比梅花,表达了作者一种自甘寂寞,孤芳自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绪。吴诗是一首凭吊林和靖墓的诗。林和靖即林逋,字君复,钱塘人,性恬淡好古,不趋荣利,后隐居西湖孤山,死后葬于孤山北麓,其墓南宋绍兴年间建。开端一句:“遗稿曾无封禅文”,是对林逋高尚人格的赞颂。林逋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二句“鹤归何处认孤坟”,写出林和靖死后的孤寂。“清风千载梅花共,说着梅花定说君”则是将林逋与梅花共写,既写梅花,又写林逋,用梅花来衬托林逋,赞扬林逋如梅花一样的品格,表达作者的敬仰凭吊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完成小题。
北 歌
佚名①
北漠清霜雁飞低,狼烟又近起铁衣。
山暗雪凝寒烟冷,沙白风紧孤豺啼。
影孤钟尽音渺渺,灯昏酒浊雾靡靡。
伤心银发遥入梦,家慈门倚乡音稀。②
注:①佚名:戍卒名不传。②稀:依稀。
20.“一首《北歌》写尽边人苍冷伤怨形色,只欲使人泪下”,请结合全诗,就其中的人物形象,谈谈你对此评述的看法。
21.简要赏析颈联中运用“渺渺”和“靡靡”这两个叠词的表达效果。
20.本诗描写了一个在风雪荒寒的边塞穿起盔甲准备出征的戍边者形象。边人塞外戍守,环境的艰苦和自身的孤独,使他倍感思乡,梦中依稀望见白发老母在用乡音诉说着对儿子的思念,更是感慨唏嘘,其伤怨之情催人泪下。
21.“渺渺”,遥远;“靡靡”,昏暗,从听觉和视觉上,描绘了一幅孤独的身影、渺渺的远钟、昏暗的灯烛、寒夜的浊酒组成的边塞寒夜图,渲染出凄苦的氛围,表达了戍边者孤单凄冷的心境。富有音韵美。
【解析】
20.
试题分析:答题要关注“伤怨形色”,着重阐释边人的“形象”和 “感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有两种方式,一是自己分析,另一种是给出分析的方向,让考生通过诗歌进行解读,答题时注意明确题干中的答题方向,然后结合诗歌进行解释。此题属于后者,注意答出形象和情感。
21.
试题分析:注意从炼字的角度回答,注意从意境的创设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作答。答题时首先解释字的含义,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意和炼境方面考虑。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文后小题。
晚归山居
刘沧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深秋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20.刘沧诗歌的尾联与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意境上有何不同,各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1.赏析刘沧《晚归山居》的写景艺术,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①刘诗意境凄清寂寥。夜色已深,四周寂静,只有一轮明月相伴,将清辉洒满院子,渲染了凄清寂寥的氛围,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与惆怅。②王诗意境幽清明净。一场秋雨后,只见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枝星星点点洒落下来,又闻泉水淙淙流泻于山石之间,意境幽清明净,体现诗人的高洁情怀,流露出诗人对恬淡宁静生活的向往。
21.①以时间为序(移步换景)。从日暮到天色越来越黯淡,雾霭茫茫,再写到月上西林,月光照在竹篱门上的情景,以时间为序,写了诗人一路所见之景。②以动衬静。黯淡的山影随云、水而动,晚钟的声音悠远而渺茫,从茫茫雾霭中传来,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描绘出傍晚时分山中的宁静寂寥。(或视听结合。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随云、水而动的山影,从听觉角度表现悠远而微茫的晚钟声,让我们感受到山中景色的宁静寂寥。)③寓情于景。作者借茫茫的雾霭,稀疏的叶片,黯淡的山影,渺茫的钟声,清冷的月色等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孤独以及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考查比较诗句的意境,分析的时候借助诗句内容,刘诗意境凄清寂寥。夜色已深,四周寂静,只有一轮明月相伴,将清辉洒满院子,渲染了凄清寂寥的氛围,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与惆怅。王诗意境幽清明净。一场秋雨后,只见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枝星星点点洒落下来,又闻泉水淙淙流泻于山石之间,意境幽清明净,体现诗人的高洁情怀,流露出诗人对恬淡宁静生活的向往。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尾联里的内容分析,分析的时候借助“寥落霜空木叶稀”“唯有西林月”等,刘诗意境凄清寂寥。夜色已深,四周寂静,只有一轮明月相伴,将清辉洒满院子,渲染了凄清寂寥的氛围,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与惆怅。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艺术手法。由题干可知“写景艺术”。如以时间为序(移步换景)。从日暮到天色越来越黯淡,雾霭茫茫,再写到月上西林,月光照在竹篱门上的情景,以时间为序,写了诗人一路所见之景。以动衬静,寓情于景等,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至少两种以上。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以动衬静。黯淡的山影随云、水而动,晚钟的声音悠远而渺茫,从茫茫雾霭中传来,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描绘出傍晚时分山中的宁静寂寥。(或视听结合。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随云、水而动的山影,从听觉角度表现悠远而微茫的晚钟声,让我们感受到山中景色的宁静寂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小题。
木兰花
晏殊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注:此词为晏殊被罢相后所作。
25.简析首句“燕鸿过后莺归去”在全词中的作用。
26.“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两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27.请概括全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5.鸿鹄春燕飞去,黄莺也归去了。交代了暮春时节(写出了春光消逝的情景);表达了春光易逝的感伤(惜春之情,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引起下文的议论和抒情。
26.比喻。莺歌燕舞的春景像梦幻一般,没有几时,便如同秋云那样散去,再也难以寻觅到影踪。对比,春梦之聚,与现实之散形成对比,人的聚难散易与秋云的留、逝相对照。
27.惜春之情;被罢相后的苦闷、不平;及时行乐的思想;对失去美好的人与事的巨大痛心。
【解析】
25.
试题分析:上片起句“燕鸿过后莺归去”写春光消逝:燕子春天自南方来,鸿雁春天往北方飞,黄莺逢春而鸣,这些禽鸟按季节该来的来了,该去的也去了,那春光也来过又走了。这里写的是莺语燕飞的春归时候,恰逢莺燕都稀,更觉怅惘。“莺燕”,兼以喻人,春光易逝,美人相继散去,美好的年华与美好的爱情都不能长保,怎不让人感慨万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诗歌语句作用的分析。这类题目解答时应先解释诗句含义,分析其内容作用,然后分析其结构作用。内容作用就是写了什么,结构上的作用,则要关注诗句在诗歌的位置:①首句多为渲染氛围,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②中间多为承上启下的作用;③尾句以热情议论句作结多为点明主旨情感,若以景作结,则是为了收到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其次,要注意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比如,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这类题目的一般答题步骤是,首先简析句意,明确手法;然后联系全诗,分析作用、效果(意境、情感),最后分析对表达的主旨、情感的作用。本题诗句内容写景,交代了时间;结构上看,诗句处于开头,应有领起下文的作用,为下文蓄势。
26.
试题分析:“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莺歌燕舞的春景,像梦幻般没有几时,便如同秋云那样散去,再也难以寻觅她的影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另外这两句改用白居易《花非花》词句“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但旨意不同。作者此处写的是对于整个人生问题的思考,他把美好的年华、爱情与春梦的短长相比较,把亲爱的人的聚难散易与秋云的留、逝相对照,内涵广阔,感慨深沉。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用了怎样表达技巧?这首诗(词)运用了ⅩⅩ(术语)手法,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词)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诗(词)中某句抒发情感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一般认为,诗词表现手法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本题中“似秋云”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两个句子又是在把美好年华、爱情等与短暂的春梦相比较,把人与人之间的聚散与秋云的留、逝对比。考生分析出这些信息,稍作总结即可得到答案。
27.
试题分析: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晏殊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枢密使,握军政大权。其时,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宰相),韩琦、富弼为枢密副使,欧阳修、蔡襄为谏官,人才济济,盛极一时。可惜宋仁宗不能果断明察,又听信反对派的攻击之言,则韩琦先被放出为外官,范仲淹、富弼、欧阳修也相继外放,晏殊则罢相。此词即作于这种背景之下。词中作者慨叹人生苦短,主张及时行乐。主要是写美景不长,春去难归的无奈及人去难留,只好借酒浇愁的心情。上片写浮生如梦,梦破云散之悲;下片写爱侣之逝,旷达自解。最后两句是词人看破红尘后的牢骚。“莫作独醒人”,劝慰人及时行乐,但又主张“烂醉”而应“有数”,则是词人抒情有节制的表现。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沙塞子①
朱敦儒
万里飘零南越,山引泪,酒添愁。不见风楼龙阀、又惊秋。
九日江亭闲望,蛮树绕,瘴云浮。肠断红蕉花晚、水西流。
【注】朱敦儒,北宋词人。本词为靖康之难后,作者流落岭南时所作。
11.结合上阕的内容,简要说明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2.下阙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11.词人飘零异域,触景生情,眼含泪水,借酒浇愁,徒增哀愁,表达了流落异乡的悲苦之情和浓烈的思乡之情;山河破碎,故国不再,时光飞逝,回归无期,表达了深沉的__之痛和怀国之情。
12.一是借景抒情,借树木错杂缠绕、瘴云浮动而不见天日的蛮荒之景,抒发了词人沉郁伤感之情;二是以乐景写哀情,用红蕉的明艳美丽和江水西流反衬了词人内心悲痛之深。
【解析】
1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情感的赏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主要词语有“万里飘零”“ 愁”“肠断”“ 晚” 以及注解“本词为靖康之难后,作者流落岭南时所作。”。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确定诗歌类型。通过读题目、作者和诗歌的题材,看出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明确这诗词写的是什么,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2.抓关键句,体味情感。从律诗的一般规律来看,艺术中心在中间两联,思想中心在首尾两联。(注重绝句的三四句,律诗的首尾联)3.抓意象和重点词语,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深悟情感。4.品艺术特色和抒情方式。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运用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表达出来的,可从“抓意象与重点词语”入手。此题主要抓住表达情感的词语和注解的说明。
12.
试题分析:这是分析手法的题目,手法主要考查的是抒情方式,在本诗中主要是借景抒情。另外还考查了景和情的关系,是渲染,衬托还是反衬。答题时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一)、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二)、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1.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2.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三)、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该题中考核描写手法,结合意境分析即可。此题的景“红蕉花”为艳丽之景,当然是反衬作者的哀情。
六、语言表达(题型注释)
13.阅读下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的人数多少决定胜负。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不过,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地过了桥。这种做法当场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事后,相关的争论还在继续。
【答案】1 这种做法违反了比赛规则,是不尊重比赛规章制度的一种行为。做每件事的前提就是要遵守规则。我们为人处事都需要一个规则,一个制度。
2 这种做法虽然违反了一部分比赛规则,但仍然是可取的。在很多时候,我们要学会变通。俗话说“穷则变,变则通”。在困难面前,我们需要遵守规则,更要有挑战权威的勇气。我们要有创新性的思想,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材料的中的重点词语“规则”,“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从这个角度可以写“规则”的遵守问题,可以严格遵守规则,也可灵活变通。也可从“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的角度写“合作共赢”的内容。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谈自己的看法类语言表达,看法要简明、凝练。谈看法时要对原材料进行筛选分析,看材料中有几种行为,各种行为都会有怎样的结果。然后对各种结果比较分析,选择自己认为最符合现实的来分析解说,并用简洁的语言阐述自己的理由和结果。本题的材料是做事情是遵循规则还是打破规则,另辟蹊径?生活中遵循一定的规则固然不错,但适时灵活变通也未尝不可。结合材料,可有如下看法:①变通是通向成功的捷径;②敢于打破常规;③合作共赢,彰显智慧。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