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小题。
雨后慰池上芙蓉
徐贲
池上新晴偶得过;芙蓉寂寞照寒波。
相看莫厌秋情薄;若在春风怨更多。
注:徐贲,明初“吴中四杰“之一。元末张士诚曾征徐贲为幕僚,徐贲避走不从,后张士诚军队为朱元璋所破。明朝建立后,许多文士得到起用,徐贲却一直到洪武七年才被荐进京。此诗写于他明初出仕之前。
20.“池上新晴偶得过;芙蓉寂寞照寒波”描写了什么样的情境?表现了“芙蓉”什么特点?
21.“相看莫厌秋情薄;若在春风怨更多”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态度?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写了在一个雨后新晴的秋日,偶然经过池边,看到“芙蓉”在“寒波”中寂寞地开着,营造了冷清寂寞的氛围。表现“芙蓉” 开在在秋天,无人欣赏,被人冷落的寂寞。
21.芙蓉是君子花,不愿在世俗中攀比,说明了她不愿与春花争艳,与夏花比美,而要待到秋天才开放的洁净性格!这显然是诗人的生活感受的曲折表现。诗人仕途不顺,怀才不遇,感到被人冷落的苦闷;但诗人又自我安慰,如果当了官,境况就一定会好吗?仕途险恶,说不定会遇上更大的灾难。
【解析】
20.
试题分析:“寒波”表现芙蓉开在秋天。芙蓉是夏日开放的,到了秋天,它便逐渐花残叶落,憔悴干枯。因此再无人来观赏,只得“寂寞”开放。“寂寞”“寒波”是氛围冷清寂寞。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能力层级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要求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②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表现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也就是“描画面——点意境——析感情”。
21.
试题分析:看到“芙蓉”在“寒波”中寂寞地开着,引起了一番感慨,并对芙蓉进行慰藉,芙蓉是夏日开放的,到了秋天,它便逐渐花残叶落,憔悴干枯。因此再无人来观赏,它便“寂寞”地呆在池中。这是诗人的仕途坎坷写照。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情感,要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做到知人论世。作者的情感有时是直接表达,有时是间接表现的。写景诗,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把握其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咏物诗,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志趣融于某种具体事物中,达到言志的目的。怀古诗,要联系背景,表现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讽今的感情。作者为明初“吴中四杰“之一,却一直到洪武七年才被荐进京。可见他的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这种思想是通过秋天,逐渐花残叶落,憔悴干枯,再无人来观赏,只得“寂寞”地呆在池中的芙蓉表现出来的。
阅读下列宋诗,按要求完成小题。
雨睛
陈与义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
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
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睛。
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
16.本诗颔联写得很有味道,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17.本诗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6.用拟人手法写鹊和雷,“衣犹湿”点明了雨后初晴,“语”写出了鹊活泼可爱的情态,“气未平”写雷不甘心立即销声匿迹;本联绘声绘形,突出了雨后初晴清新自然的景物特点。
17.首联颔联绘雨晴之景,颈联尾联叙诗人雨晴后所做之事;全诗不着一个“喜”字,诗人却在写景叙事中抒发了雨晴后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解析】
1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颔联写得很有味道,请简要分析其妙处”,这是考查考生诗句鉴赏诗句的能力,该以手法为主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拟人的艺术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重点注意修辞手法和写景的方式。
17.
试题分析:题干 “简诗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这是考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考生要从意向、意境、手法角度去分析。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比如题中的“喜”。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本题的“对比”凸显人的渺小。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春 尽 韩偓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注】①韩偓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但后遭排挤,被贬淮州,后因避难投靠节度使王审知。当时朱全忠弑帝,建立梁期,王审知接受梁的封号,韩偓离开王审知定居于闽南泉州。诗作于此时。②招魂,语出《楚辞•招魂》,原指祈祷死者复生的一种zōng jiāo 仪式,这里只是一般地用作招致魂魄。
20.有人评价本诗颔联所用意象“兴寄深微”,请谈谈你的理解。
21.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0.颔联中的“细水浮花”“断云含雨”等意象,既是南方暮春时节的典型景物,同时,还有深层的象征(比兴、托喻)意义:漂浮于水面的落花、随风带雨的片云,漂泊无定,无所归依,正是诗人自身漂泊无依的象征;而流水落花,春光逝去,也可看作诗人深心眷念的唐王朝终于被埋葬的象征。本句诗把残春之景与身世之感、国事之悲融合在一起,情味隽永,兴寄深微。
21.①伤春惜春之情。“芳时恨”表现了作者的心惜春之情。②年华迟暮,有志难骋的沉痛:芳时春尽,人生老去,诗人却只能“闲”置一隅,其苦闷沉痛可知。③孤身独处,苦无知音的寂寞:诗人地处偏僻,非但亲朋息迹,古人魂魄也难招致,唯有“流莺相厚”,更见其寂寞之感。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有人评价本诗颔联所用意象‘兴寄深微’,请谈谈你的理解”这是考查意象和表达技巧。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涓细的水流载着落花漂浮而去,片断的云彩随风吹洒下一阵雨点。这正是南方暮春时节具有典型特征的景象,作者把它细致地描画出来,逼真地传达了那种春天正在逝去的气氛。不仅如此,在这一幅景物画面中,诗人还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那漂浮于水面的落花,那随风带雨的片云,漂泊无定,无所归依,正是诗人自身沦落无告的象征。扩大开来看,流水落花,天上人间,一片大好春光就此断送,也可以看作诗人深心眷念的唐王朝终于被埋葬的表征。诗句中接连使用“细”、“浮”、“别”、“断”、“孤”这类字眼,更增添了景物的凄清色彩,烘托了诗人的悲凉情绪。这种把物境、心境与身境三者结合起来抒写,达到融和一体、情味隽永的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试题类型:1.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绘图景。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思想。首先考生应明白答题的步骤:第一步:总结并概括诗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第二步:这幅画面是怎样组合而成的?从色彩、动静上下左右远近高低等角度展开分析。第三步:概括作者在景物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诗中赏画,就要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歌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上下左右远近高低等角度);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
2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为什么要说“人闲易有芳时恨”,大凡人在忙碌的时候,是不很注意时令变化的;愈是闲空,就愈容易敏感到季节的转换,鸟啼花落,处处都能触动愁怀。所以这里着力点出一个“闲”字,在刻画心理上是很精微的。再深一层看,这个“闲”字上还寄托了作者极深的感慨。春光消去,固然可恨,尤可痛心的是春光竟然在人的闲散之中白白流过,令人眼瞪瞪望着它逝去而无力挽回。这正是诗人自己面临家国之变而不能有所作为的沉痛告白。下联“地迥难招自古魂”,则把自己的愁思再转进一层。诗人为惜春而寄恨无穷,因想到:如有亲交故旧,往来相过,互诉心曲,也可稍得慰藉,怎奈孤身僻处闽南,不但见不到熟悉的今人,连古人的精灵也招请不来,更叫人寂寞难堪。当然,这种寂寥之感虽托之于“地迥”,根本上还在于缺乏知音。尾联借流莺相顾、春愁略解,含蓄地表达了对“春尽”的感伤和悲叹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标题“春尽”、注释和诗中的“闲”“恨”“难”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阅读下面孟浩然的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①这首诗是玄宗开元十六年,年已40的孟浩然在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在好友王维住处所作。②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因用作朝廷的别称。青阳,指春天。
20.诗人在两首诗中都含蓄表达了对待出仕的态度,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态度是否相同。
21.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评价《岁暮归南山》一诗时说:“结句意境深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不相同。《岁暮归南山》是万念俱灰又无可奈何。“休上书”“归敝庐”表明自己对求仕的心灰意冷,“明主弃”“故人疏”“白发”“年老”表明仕途阻断,报国无门,最后抒发自己求仕而不得之后的无可奈何的情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不甘寂寞,渴望被举荐。“端居耻圣明”表明他不甘寂寞;“欲济”“观垂钓”“羡鱼情”表明他积极求仕,渴望被举荐。
21.寒冷的冬夜,一轮冷月透过松树,将清冷的光辉照进窗内,给诗人以清虚空寂之感。这句诗以景结情,语意双关,既是对眼前清冷、寂寥的实景客观描写,也是诗人求仕不得后内心愁苦与无望的真实写照,含蓄委婉,极有韵致。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人在两首诗中都含蓄表达了对待出仕的态度,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态度是否相同”。应先找出相关的诗句,然后再进行比较分析。注意答题的模式,应先明确观点,然后再陈述理由。第一首诗要关注注释“这首诗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年已40岁的孟浩然在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在好友王维住处所作”,落第后的孟浩然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这首诗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说的是自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为世用之情。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只不过这时他才发觉以前的想法太天真了;原以为有了马周“直犯龙颜请恩泽”的先例,唐天子便会代代如此;却才发现: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愤,从这“北阙休上书”的自艾之言中倾出。明乎此,“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诸般矛盾心绪,一语道出,富有余味。三四句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不才明主弃”,感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性质而又不尽是反语。诗人自幼抱负非凡,“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他也自赞“词赋亦颇工”。其志如此,其才如此,不谓“不才”。因此,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可见,“明”也是“不明”的微词,带有埋怨意味的。此外,“明主”这一谀词,也确实含有谀美的用意,反映他求仕之心尚未灭绝,还希望皇上见用。这一句,写得有怨悱,有自怜,有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当复杂。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为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这是一层;古代,“穷”、“病”相通,借“多病”说“途穷”,自见对世态炎凉之怨,这又是一层;说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明察自己,这又是一层。这三层含义,最后一层才是主旨。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鬓发已白,功名未就,诗人不可能不忧虑焦急。五六句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诗中对于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进行了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取得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使此诗实际上已成为山水杰作。全诗以望洞庭湖起兴,由“欲济无舟楫”过度,婉转地表达了想做官无人引荐的苦衷,和不能在天下太平盛世出仕为官、为民谋利而深感惭愧的心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诗歌下面的注释和诗句中的一些词语来分析两首诗歌中作者对于“出仕”的态度。
2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评价《岁暮归南山》一诗时说:‘结句意境深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是考查炼句的技巧。“松月夜窗虚”,更是匠心独运,它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却正衬出了怨愤的难解。看似写景,实是抒情:一则补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再则情景浑一,余味无穷,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内心落寞惆怅的心绪是十分相似的。“虚”字更是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炼句的题目要把握一些常见的方法: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本题,题干中已经给出暗示“结句意境深妙”,既有“意境”,这说明本诗是以景结情,可以从这个角度炼句。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游栖霞寺
李建勋
养花天气__分①,瘦马来敲白下②门。
晓色未开山意远,春容犹淡月华昏。
琅琊④冷落存遗迹,篱舍稀疏带旧村。
此地几经人聚散,只今王谢独名存。
【注】①平分:春分节气。②白下:南京的别称。③琅琊:六朝时南京设琅琊郡。
20.中间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1.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0.中间两联描绘了一幅冷落萧条的春景图。天还未亮,月色朦胧,春意未显,篱舍旧村稀疏。描绘了满目萧疏的景象,营造了凄凉的氛围,为尾联抒发感慨作铺垫。
21.人事几经变迁,昔日繁华不再,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沧桑、昔盛今 衰的感慨。(从南京或栖霞寺角度作答皆可)
【解析】
20.
试题分析:注意以意象为中心进行描述,然后概括意境特征,简单的之处什么样的画面,分析作用注意句子的位置的特征,此题主要是景物描写,应该为渲染铺垫等作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有时后面在加上情感。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
21.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歌的特征“怀古伤今”再结合诗歌中“几经”“王谢独名”等重点词语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歌的特征“怀古伤今”再结合诗歌中“几经”“王谢独名”等重点词语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北郭贫居
孟郊
进乏广莫力,退为蒙泷①居。
三年失意归,四向相识疏。
地僻草木壮,荒条扶我庐。
夜贫灯烛绝,明月照吾书。
欲识贞静操,秋蝉饮清虚②。
注:①蒙泷,指草木茂盛之地。②清虚,指风露。
20.关于“贫居”,诗中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1.结合全诗内容,分析作者写最后两句有什么用意。
20.诗中首先交代了贫居的原因,即没有力量于仕途进升,虽经多年努力,却失意而归,退居北郭;其次写了居住环境之贫寒,人迹罕至,荒草丛生,屋舍破败 ,甚至于需要枝条相扶;最后写了生活境况之贫,连照明的灯烛都没有。
21.最后两句表明自己的心志,是对全诗情感的提升。本诗前几句都是在描述贫居的情况,最后两句以秋蝉自比,抒写自己的志向,要像蝉饮风露一般清贫却脱俗清高,追求坚贞沉静的节操。
【解析】
20.
试题分析:注意内容的概括,主要从“贫居的原因”“ 环境之贫寒”“生活境况之贫”分析诗歌的内容。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意概括是诗歌鉴赏常考的内容,有的概括诗歌的情节,有的概括物象的特征,有的概括人物的活动、心理等,答题时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意象进行分析,通过意象分析特征。此题注意从“贫居的原因”“ 环境之贫寒”“生活境况之贫”分析
21.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句中的重点词语“贞静操”分析用意是表明自己的志向和节操。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句中的重点词语“贞静操”分析用意是表明自己的志向和节操。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小题。
清 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1)请简要分析“佳节清明桃李笑”一句中“笑”的表达效果。
(2)第三联表达了什么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1)“笑”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描绘出清明时节桃花李花争相绽放的情态,与后文荒冢生愁形成鲜明对比(与下句中的“愁”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
(2)颈联借助典故表达了对奸佞小人卑劣无耻行径的鄙夷,对高洁品行的坚守(肯定、赞许)。
【解析】
试题分析:(1)题干问的是“请简要分析‘佳节清明桃李笑’一句中‘笑’的表达效果”本题考查诗歌炼字的技巧。题干已经明确给出目标,“分析‘佳节淸明桃李笑’一句中“笑”的表达效果”。答题的步骤:先解释该字的语境意,然后指出其手法,接着分析其写景的效果,最后分析其表情效果。“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一方面就自然节气而言正是初春时节,桃李欣欣而笑,万物复苏,一派生机;作者以一“笑”字既写出大自然的生机盎然,也写出自己内心的喜春之情。另一方面,清明是扫墓时节,又使人想到野田荒冢,不由抒发生死之悲,有感于人生价值问题。一笑一愁,是作者面对既是自然佳节又是扫墓时节的清明之景所产生的两种不同的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许多诗中都有一些值得重视的词,这些词使全诗增色不少。那么,哪些词是作者有意锤炼,用得传神的呢? 一般说来,有动词、形容词、叠韵词、运用修辞手法的词、词性改变的词、副词及数量词。比如本题“笑”就属于动词。炼字类答题: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笑”在这里是“微笑”的意思。(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指出其表现手法。“笑”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描绘出清明时节桃花李花争相绽放的情态。(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与后文荒冢生愁形成鲜明对比(与下句中的“愁”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2)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诗歌情感的体现方式,借助景物、事件表达情感,直接表达情感。“人乞祭余娇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作者运用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章中的齐人“乞祭余”还不算,还要向妻妾炫耀;与此相反,像介之推这样的人物,甘愿烧死在绵山中也不出山,其气节风骨之高重又如何!在对比中,作者讽刺了向权贵谄媚的卑鄙小人,赞扬了受__也决不改变操守的有气节之士。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标题、注释和诗中的“甘焚死”“不公侯”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古 树①
杜 睿
闻道三株树②,峥嵘古至今。
松知秦历短,柏感汉恩深。
用尽风霜力,难移草木心。
孤撑休抱恨,苦楝③亦成阴。
注:
①本诗为杜睿在入清后为隐士邱至山所写。
②三株树:《雨林诗话》载,鄞人邱至山居东皋里,家有古柏一株,两松夹之,轮囷袅空,盖南宋六百年物也。
③苦楝:诗人家所栽之树。
20.这首诗里的古树有着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21.尾联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0.
①古树“峥嵘”,超常异群,不同凡响;
②古树“知秦历短”,“感汉恩深”,阅历丰富;
③古树坚持操守,不因风霜极力摧残而改草木之心。
21.
①尾联的意思是:古树不必为自己的孤寂而抱恨,苦楝已经长大成荫,足可与古树为伴了。
②诗人以苦楝自比,表示自己经过多年砥砺志节,已经可以做邱氏的晚辈朋友,足可慰其寂寞。
【解析】
试题分析:
20.题干问的是“这首诗里的古树有着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本题考查景物形象。作答本题,要抓住前三联中的重要词语分析其形象,如从“峥嵘”一词里析出超长异群,不同凡响,从“知秦历短”“感汉恩深”,阅历丰富,从“用尽风霜力,难移草木心”里析出坚持操守。
【考点定位】
【名师点睛】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意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解题方略】步骤一:找意象,组画面(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步骤二:析特点,设意境(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抓住描述意象的关键性词语,把握意象的自身特征及特殊内涵,找到多个意象的共同特征,进而概括出意境的特色。概括时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步骤三:表感情,明作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答案要具体,切忌空洞,答题时应尽量点出描绘的意象和意境所表达的感情,点明其在创设背景、表情达意、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本题要抓住前三联中的重要词语分析其形象。
21.题干问的是“尾联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考查诗句意思和情感。解题思路:解释句意,要结合注释,明确苦楝和古树各喻指什么,再考虑“休抱恨”和“成阴”的关系,因为苦楝已成阴,古树不再孤独,所以“休抱恨”。作者第二问,首先明确诗人以苦楝自比,然后指出诗人的心志,即对邱氏移民志节的向往和追随。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注释和诗中的“休抱恨”“亦成阴”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水边偶题
罗隐
野水无情去不回,水边花好为谁开?
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觉老从头上来。
穷似丘柯休叹息,达如周召亦尘埃。
思量此理何人会?蒙邑先生最有才。
注①:①罗隐:晚唐著名诗人,屡试不第。②丘轲:孔丘、孟轲,周召:周公、召公。③浆邑先生:庄子。
20.这首诗的首联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2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颈联对这种情感的表达有何作用?
20.首联所写的“野水”和“水边花”紧扣诗题“水边偶题”。以水之“无情”反衬人的有情,以水边“花好”反衬人心情之不好,这样借物起兴,为下文情感的抒发作铺垫。
21.情感:造化无情、人生失意的感伤,时光易逝、年华易老的叹息,世事无常、穷达成空的慨叹,弃世绝俗、隐逸山林的向往。作用:抑郁之情以旷达出之,使诗中感情不至过于低沉压抑,提升了诗歌的思想境界。
【解析】
20.
试题分析:首先明确首联所写的景物“野水”和“水边花”特征,然后答出反衬手法,再从结构答出和标题以及下文的关系。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答题时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此题是开头,注意从开头的作用分析。
21.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歌的注释“屡试不第”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老、休叹息、何人会作答。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歌的注释“屡试不第”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老、休叹息、何人会作答。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次萧冰崖梅花韵
赵希桐
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
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
林和靖①墓
吴锡畴②
遗稿曾无封禅文,鹤归何处认孤坟。
清风千载梅花共,说着梅花定说君。
注:①林和靖,即林逋,字君复,钱唐人。性恬淡好古,不趋荣利,后隐居西湖孤山,死后葬于孤山北麓。②吴锡畴,南宋度宗咸淳年间,被南唐知州叶阊聘为白鹿洞书院山长,不就。
20.赵诗中三四两句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梅花?请简要分析。
21.两首诗都写到了“梅花”,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0.反衬。用牡丹惹人喜爱反衬梅花的孤高自傲,如果牡丹早于梅花开放,没人会顾及寂寞绽放的梅花,突出梅花凌寒傲放的品格,流露出诗人抑郁不平之气。
21.赵诗:借开在竹外溪边这些清幽之所的晶莹剔透的梅花来表达诗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将牡丹与梅花对比,又流露出诗人的抑郁不平之绪。吴诗:用梅花衬托林和靖高洁的人格和死后的孤寂悲苦,暗寓作者对林和靖的深切同情和其身后寂寞的不平,表达对林和靖的敬仰。
【解析】
20.
试题分析:赵诗诗中三四两句突发奇想:如果牡丹花开早于梅花,谁又会迎风踏雪顾及梅花呢?然而牡丹毕竟不会开在梅花之前。诗人欲扬先抑,只有冰晶玉洁的梅花才能在凛冽的风雪中吐芳争艳,才能受到人们的青睐。采用了反衬的手法,以牡丹反衬梅花。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用了怎样表达技巧?这首诗(词)运用了ⅩⅩ(术语)手法,请简要分析。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一般认为,诗词表现手法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21.
试题分析:赵诗一二句从外貌特征、所处位置两个方面写梅花,写出了梅花的高洁,凌寒独放,孤傲的特点。诗中三四两句诗人欲扬先抑,只有冰晶玉洁的梅花才能在凛冽的风雪中吐芳争艳,才能受到人们的青睐。同时也表达出为梅花的不平不之气。前人句云:“梅花自避新桃李,不为高楼一笛风。”作为梅花,还是避开牡丹为妙。作者自比梅花,表达了作者一种自甘寂寞,孤芳自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绪。吴诗是一首凭吊林和靖墓的诗。林和靖即林逋,字君复,钱塘人,性恬淡好古,不趋荣利,后隐居西湖孤山,死后葬于孤山北麓,其墓南宋绍兴年间建。开端一句:“遗稿曾无封禅文”,是对林逋高尚人格的赞颂。林逋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二句“鹤归何处认孤坟”,写出林和靖死后的孤寂。“清风千载梅花共,说着梅花定说君”则是将林逋与梅花共写,既写梅花,又写林逋,用梅花来衬托林逋,赞扬林逋如梅花一样的品格,表达作者的敬仰凭吊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