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碾,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16.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17.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6.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用风声衬托山谷的幽静,用月光深远衬托山谷的空阔。描绘出一幅风声划破山谷的寂静,月光遍洒山谷的幽寂景色。
17.作者通过记叙夏日游山的所见所闻,描绘出山中幽寂空明的景色,表达出作者厌倦世俗,向往宁静,喜好山水,渴望归隐的心情志向。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的鉴赏能力。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可根据对诗歌整体内容的感知,联系具体语境,从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作答。读后可知,这句是写景,所以要从写景的手法出发,抓主要意象,描绘出画面。通读全诗,不难发现:本是是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用风声衬托山谷的幽静,用月光深远衬托山谷的空阔。描绘出一幅风声划破山谷的寂静,月光遍洒山谷的幽寂景色。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诗句,一定要从内容、形式两方面作答。内容上看它表达了什么意思、情感;形式上看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和表达技巧上的特点以及它们是如何为写景抒情服务的。答题步骤一般是: (1)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和人生志向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可根据对诗歌标题“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作者骆宾王及关键词“累”“松桂心”,结合着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从诗人厌倦世俗、渴望归隐等方面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答题思路: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四是涉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理解诗歌主题在于读懂诗歌,读懂诗歌在于能够从意象出发理解诗歌描绘的画面,并结合诗歌的情思语(关键词)来理解。本题注意结合诗句“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加以分析即可。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文后小题。
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16.全诗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17.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
16. 全诗通过描写春风吹落春花,树木清阴,湖岸宁静,庭院幽深,鸟儿啼唱等景象,描绘了一幅清幽恬静的暮春山景图,表达了作者恬淡宁静、怡然自乐的心境。
17. 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用突然传来清脆悦耳鸟声,突出了幽静,流露出诗人闲适中的喜悦。(答出“以动衬静”给2分,分析恰当3分;答出“寓情于景”亦可,如: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题分析“图景特点”及诗人的心境。概括诗歌内容的题目,诗歌的内容主要是概括诗句描绘的情景,答题时注意首先描绘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最后点明情感,诗句的作用主要从分析和全诗的关系以及在情感表达方面入手。通过描写“春风吹落春花”“ 树木清阴”“ 湖岸宁静”“庭院幽深”“鸟儿啼唱”等景象,描绘了一幅清幽恬静的暮春山景图,表达了作者恬淡宁静、怡然自乐的心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概括描绘的情景的题目注意题干的要求是“图景特点”,,就要有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征,有些同学可能对景物的特征概括的不够准确。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答题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心情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本题描写“春风吹落春花”“ 树木清阴”“ 湖岸宁静”“庭院幽深”“鸟儿啼唱”等景象,描绘了一幅清幽恬静的暮春山景图,表达了作者恬淡宁静、怡然自乐的心境。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艺术手法。由题干可知“尾联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选取最突出的、最明显的两种手法分析。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用突然传来清脆悦耳鸟声,突出了幽静,流露出诗人闲适中的喜悦。答出“寓情于景”亦可,如: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用突然传来清脆悦耳鸟声,突出了幽静,流露出诗人闲适中的喜悦。答题时要注意每条中手法和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
18.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误入尘网的懊悔。
B.诗的五六句总领第二层,概括出作者对旧林、故渊的思恋。
C.诗的七至十八句选取了一些平平常常的农村生活景象,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的田园图景。
D.全诗写出了诗人从少年进入官场到多年后退出官场的全过程。
19.这首诗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请指出其中两种,并且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说明:这题不要答对偶,因为对偶太容易找了,答对偶不给分)
18.D
19.(1)比喻。“尘网”, “樊笼”,比喻官场生活。“羁鸟“、“池鱼”以关在笼中的鸟和在池子中的鱼比喻诗人自己受到束缚。(2)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抒发了诗人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感情。(3)动静结合(或者 以动衬静)。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诗歌中的鸡鸣狗吠,不但不会让人感到喧嚣和烦躁,反倒使人感受到环境的恬静,平和。(4)情景交融,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些诗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生活情景,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明内心追求的那种恬静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__融。
【解析】
18.
试题分析:全诗是写诗人辞官归隐、重返自然后的生活情景,并非从“进入官场”到“退出官场”的全过程。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苏秀道中①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20.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21.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20.特点:雨大,及时。
①诗人半夜感到“凉冷”,看到“屋漏床床湿”,通过视觉和触觉的结合,表现雨大;
②运用叠词(化用)的手法,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
③运用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通过骄阳转作霖、稻花应秀色表现雨的及时。
21.表现了一位不以小我为念,关心国计民生的诗人形象。因为所管辖地区久旱遇雨,故诗人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即使没有田地,也因大雨的到来而欢欣鼓舞。
【解析】
试题分析:
20.此题分析“景物形象”。分析两句诗描写景色的特点时,需要抓住原诗中的“一夕骄阳转作霖”可知及时;“溪流岸岸深”可知,雨大。如何表现出秋雨的特点的,借助一定的手法,列举手法,结合诗句分析。如诗人半夜感到“凉冷”,看到“屋漏床床湿”,通过视觉和触觉的结合,表现雨大;②运用叠词(化用)的手法,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题考查对意象的分析,同一作者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不同的景物描写特点各不相同,要抓住原诗中的“一夕骄阳转作霖”可知及时;“溪流岸岸深”可知,雨大。答题步骤先分别概括两句景色特点,然后分别具体分析两句诗所表现的的具体景色及特点。如运用叠词(化用)的手法,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运用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通过骄阳转作霖、稻花应秀色表现雨的及时。
21.此题分析“人物形象”。首先注意诗下的注释,然后抓住对形象的描写手法,来分析人物的特征。末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三四化用杜句,十分自然。秋雨梧桐,一般都觉得愁人,作者却说是最美妙的声音,这也表明了他对人民的关切心情。一反雨打梧桐添惆怅的俗套,写大雨后庄稼复苏的生机,突出了“喜”字,体现了诗人的劳动人民感情。“喜”字是全诗的中心,诗人发觉凉冷是一喜,看到溪流涨水是二喜,设想稻花秀色、桐叶佳音是三喜,百姓收成有了保证是四喜,这一“喜”字贯穿了始终。最难得的还有作者全诗都化用了老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意,表现出了关心国计民生,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的可贵精神。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题考查对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分析,在本质上同属于形象(包括人、物、景、意境)分析题,但此题要求更高,诗歌中没有直接可用的表现人物特点的修饰词,需要根据“诗人”所生活的环境和其寻诗的行为揣摩概括其形象特点。答题步骤要先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诗句从人物生活和营造的环境分析。注意文下注释。如本题从秋雨梧桐,一般都觉得愁人,作者却说是最美妙的声音,这也表明了他对人民的关切心情。表现出了关心国计民生,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的可贵精神。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①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②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③声。
【注】背景:由于战乱,诗人被迫浪迹异乡,流徙不定,南行途中,写下本诗。
①估客:商人。
②三湘:湘江的三条支流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这里泛指汉阳、鄂州一带。
③鼓鼙:军用大鼓和小鼓。
19.请简要分析首联中作者的情感变化。
20.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分析颈联的艺术特色。
19.
答案①:“远见”表达了作者远远望见汉阳时的喜悦之情,“犹是”,突显出作者对仍有“一日程”的惆怅之情;一联之内,作者情感由喜悦骤转至惆怅,赋予诗歌内容跌宕起伏的意味。
答案②:江天浩淼,远见汉阳城郭,为看到行旅目标越来越近儿宽慰、庆幸;而江阔帆迟,还有整整一天的航程,为漂泊生涯而感到伤感、厌倦。
20.作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两鬓如霜已使人惆怅,而肃杀的寒秋更添内心的孤苦;作者独往三湘,离乡万里,明月当空,更勾起对故乡的无比思念之情。
(手法2分,分析“秋色”更添惆怅,借“明月”抒发思归之情各2分,意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9.解答此题,要抓住诗句中一些关键的、富有感__彩的词语,再联系标题,感知诗人的感情变化。首联中,起句“云开远见”四字流露出了一股喜悦之情,次句中“犹是”“孤帆”却透露出沉郁的心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诗歌的情感,要从题材分析一首诗具体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感,从写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诗句内容的转换把握整首诗词的思想感情脉络。本诗中“远见”是云开雾散后,看到汉阳城的喜悦,“犹是”“孤帆”想到还有一日的行程,内心又不免郁闷。
20.寒秋是令人感到悲凉的季节;人往三湘去,心却驰故乡,独对明月,“明月”的意象就有思乡。眼前的景触发和内心的情感,内心的情感又通过眼前的季节和意象表现出来。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到融和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情与景的关系大体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当情与景关系一致时,属于借景抒情;反衬,当情与景关系不一致时,属于反衬,可以使乐景写哀请,也可以是哀景写乐情;触景生情,即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借景抒情是先产生情,作者把情移到景上,触景生情是现有景,由景想到和景有关的人或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塞下曲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①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②,矜夸紫骝③好。
【注】
①幽并:指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②游侠儿:指恃武勇、逞意气而轻视性命的人。
③紫骝:古骏马名。
10.诗歌前两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对全诗有何作用?
1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回答。
10.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无限肃杀的边塞秋景图。寒蝉在桑叶枯落的空旷桑林里鸣叫,边塞天气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的芦草。这两联借景抒情,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后面的抒情议论做了铺垫。
11.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献身沙场的壮士豪杰的惋惜和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的所谓“游侠儿”的讽刺;抒发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
10.题干问的是“诗歌前两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对全诗有何作用”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和诗句作用的题目,诗歌的内容主要是概括诗句描绘的情景,答题时注意首先描绘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最后点明情感,诗句的作用主要从分析和全诗的关系以及在情感表达方面入手。“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这四句写边塞秋景,无限肃杀悲凉,寒蝉、桑林、萧关、边塞、秋草都是__古代诗歌意象里悲情的代名词,诗歌开篇刻意描写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反战主题作背景和情感上的铺垫。写戍边征人,寄寓深切同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概括描绘的情景的题目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景象”,这里就要有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征,有些同学可能对景物的特征概括的不够准确,要重点区分是“喜”还是“哀”。分析诗句的作用要明确诗句的位置是开头还是中间、结尾,开头往往是做铺垫、奠定情感基调、统领全诗,中间往往是承上启下,结尾往往是以景结情、直抒胸臆、卒章显志。答题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此题应该答出“肃杀”“悲凉”,作用是“铺垫”。
11.题干问的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回答”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边塞之地,也是许多读书人“功名只向马上取”、“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诗人从这些满怀宏图大志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却是“皆共沙尘老”的无奈结局。末两句,以对比作结,通过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善于驰骋,耀武扬威地游荡,甚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前面讲的幽并客的时候,作者还没有什么贬意,字里行间里还隐约可见对于献身沙场壮士的惋惜之情。用“游侠儿”来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养有良马的市井无赖,作者的反战情绪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此题除了结合上一题的景色分析,还要注意抓住注释和诗中的“从来”“皆”“莫”“ 矜夸”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词,完成文后小题。
山 家
刘因·元
马蹄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
怪见溪童出门望,鹊声先我到山家。
20.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1.诗人“怪见”溪童出门望人,这个“怪”如何翻译?说说这个“怪”和最后一句之间的关联。
20.描写了诗人醉酒而行,马踏溪水,踏碎了倒映在水中霞光;穿花而过,林花随风飘落衣袖的景象。
21.①“怪”是“感到奇怪”的意思。②关联:对溪童出门张望客人来了感到奇怪,(溪童怎么知道客人来了呢?)最后一句释疑:原来是喜鹊先报了信。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题分析“景物形象”。分析两句诗描写景色的特点时,需要抓住原诗中的“马蹄踏水”“ 醉袖”等,写出了诗人醉酒而行,马踏溪水,踏碎了倒映在水中霞光;穿花而过,林花随风飘落衣袖的景象。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题考查对意象的分析,同一作者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不同的景物描写特点各不相同,要抓住两句诗的主要内容“马蹄踏水”“醉袖”等,写出了诗人醉酒而行,马踏溪水,踏碎了倒映在水中霞光;穿花而过,林花随风飘落衣袖的景象。答题步骤先分别概括两句景色特点,然后分别具体分析两句诗所表现的的具体景色及特点。
2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句意,结合上下句内容来分析,“怪见”溪童出门望人,感到奇怪。诗人对溪童出门张望客人感到奇怪,他们怎么客人来呢?原来是喜鹊在我来之前就报了信。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考查句意,首先放回原诗句分析,结合上下句分析内容,结合题目、作者和注释。如本题诗人对溪童出门张望客人感到奇怪,他们怎么客人来呢?原来是喜鹊在我来之前就报了信。说明:民间有贵客临门,喜鹊会在门口鸣叫之说,由此推断。平时注意积累。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小题。
雨后慰池上芙蓉
徐贲
池上新晴偶得过;芙蓉寂寞照寒波。
相看莫厌秋情薄;若在春风怨更多。
注:徐贲,明初“吴中四杰“之一。元末张士诚曾征徐贲为幕僚,徐贲避走不从,后张士诚军队为朱元璋所破。明朝建立后,许多文士得到起用,徐贲却一直到洪武七年才被荐进京。此诗写于他明初出仕之前。
20.“池上新晴偶得过;芙蓉寂寞照寒波”描写了什么样的情境?表现了“芙蓉”什么特点?
21.“相看莫厌秋情薄;若在春风怨更多”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态度?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写了在一个雨后新晴的秋日,偶然经过池边,看到“芙蓉”在“寒波”中寂寞地开着,营造了冷清寂寞的氛围。表现“芙蓉” 开在在秋天,无人欣赏,被人冷落的寂寞。
21.芙蓉是君子花,不愿在世俗中攀比,说明了她不愿与春花争艳,与夏花比美,而要待到秋天才开放的洁净性格!这显然是诗人的生活感受的曲折表现。诗人仕途不顺,怀才不遇,感到被人冷落的苦闷;但诗人又自我安慰,如果当了官,境况就一定会好吗?仕途险恶,说不定会遇上更大的灾难。
【解析】
20.
试题分析:“寒波”表现芙蓉开在秋天。芙蓉是夏日开放的,到了秋天,它便逐渐花残叶落,憔悴干枯。因此再无人来观赏,只得“寂寞”开放。“寂寞”“寒波”是氛围冷清寂寞。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能力层级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要求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②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表现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也就是“描画面——点意境——析感情”。
21.
试题分析:看到“芙蓉”在“寒波”中寂寞地开着,引起了一番感慨,并对芙蓉进行慰藉,芙蓉是夏日开放的,到了秋天,它便逐渐花残叶落,憔悴干枯。因此再无人来观赏,它便“寂寞”地呆在池中。这是诗人的仕途坎坷写照。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情感,要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做到知人论世。作者的情感有时是直接表达,有时是间接表现的。写景诗,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把握其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咏物诗,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志趣融于某种具体事物中,达到言志的目的。怀古诗,要联系背景,表现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讽今的感情。作者为明初“吴中四杰“之一,却一直到洪武七年才被荐进京。可见他的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这种思想是通过秋天,逐渐花残叶落,憔悴干枯,再无人来观赏,只得“寂寞”地呆在池中的芙蓉表现出来的。
阅读下列宋诗,按要求完成小题。
雨睛
陈与义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
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
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睛。
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
16.本诗颔联写得很有味道,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17.本诗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6.用拟人手法写鹊和雷,“衣犹湿”点明了雨后初晴,“语”写出了鹊活泼可爱的情态,“气未平”写雷不甘心立即销声匿迹;本联绘声绘形,突出了雨后初晴清新自然的景物特点。
17.首联颔联绘雨晴之景,颈联尾联叙诗人雨晴后所做之事;全诗不着一个“喜”字,诗人却在写景叙事中抒发了雨晴后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解析】
1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颔联写得很有味道,请简要分析其妙处”,这是考查考生诗句鉴赏诗句的能力,该以手法为主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拟人的艺术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重点注意修辞手法和写景的方式。
17.
试题分析:题干 “简诗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这是考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考生要从意向、意境、手法角度去分析。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比如题中的“喜”。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本题的“对比”凸显人的渺小。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春 尽 韩偓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注】①韩偓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但后遭排挤,被贬淮州,后因避难投靠节度使王审知。当时朱全忠弑帝,建立梁期,王审知接受梁的封号,韩偓离开王审知定居于闽南泉州。诗作于此时。②招魂,语出《楚辞•招魂》,原指祈祷死者复生的一种zōng jiāo 仪式,这里只是一般地用作招致魂魄。
20.有人评价本诗颔联所用意象“兴寄深微”,请谈谈你的理解。
21.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0.颔联中的“细水浮花”“断云含雨”等意象,既是南方暮春时节的典型景物,同时,还有深层的象征(比兴、托喻)意义:漂浮于水面的落花、随风带雨的片云,漂泊无定,无所归依,正是诗人自身漂泊无依的象征;而流水落花,春光逝去,也可看作诗人深心眷念的唐王朝终于被埋葬的象征。本句诗把残春之景与身世之感、国事之悲融合在一起,情味隽永,兴寄深微。
21.①伤春惜春之情。“芳时恨”表现了作者的心惜春之情。②年华迟暮,有志难骋的沉痛:芳时春尽,人生老去,诗人却只能“闲”置一隅,其苦闷沉痛可知。③孤身独处,苦无知音的寂寞:诗人地处偏僻,非但亲朋息迹,古人魂魄也难招致,唯有“流莺相厚”,更见其寂寞之感。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有人评价本诗颔联所用意象‘兴寄深微’,请谈谈你的理解”这是考查意象和表达技巧。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涓细的水流载着落花漂浮而去,片断的云彩随风吹洒下一阵雨点。这正是南方暮春时节具有典型特征的景象,作者把它细致地描画出来,逼真地传达了那种春天正在逝去的气氛。不仅如此,在这一幅景物画面中,诗人还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那漂浮于水面的落花,那随风带雨的片云,漂泊无定,无所归依,正是诗人自身沦落无告的象征。扩大开来看,流水落花,天上人间,一片大好春光就此断送,也可以看作诗人深心眷念的唐王朝终于被埋葬的表征。诗句中接连使用“细”、“浮”、“别”、“断”、“孤”这类字眼,更增添了景物的凄清色彩,烘托了诗人的悲凉情绪。这种把物境、心境与身境三者结合起来抒写,达到融和一体、情味隽永的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试题类型:1.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绘图景。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思想。首先考生应明白答题的步骤:第一步:总结并概括诗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第二步:这幅画面是怎样组合而成的?从色彩、动静上下左右远近高低等角度展开分析。第三步:概括作者在景物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诗中赏画,就要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歌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上下左右远近高低等角度);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
2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为什么要说“人闲易有芳时恨”,大凡人在忙碌的时候,是不很注意时令变化的;愈是闲空,就愈容易敏感到季节的转换,鸟啼花落,处处都能触动愁怀。所以这里着力点出一个“闲”字,在刻画心理上是很精微的。再深一层看,这个“闲”字上还寄托了作者极深的感慨。春光消去,固然可恨,尤可痛心的是春光竟然在人的闲散之中白白流过,令人眼瞪瞪望着它逝去而无力挽回。这正是诗人自己面临家国之变而不能有所作为的沉痛告白。下联“地迥难招自古魂”,则把自己的愁思再转进一层。诗人为惜春而寄恨无穷,因想到:如有亲交故旧,往来相过,互诉心曲,也可稍得慰藉,怎奈孤身僻处闽南,不但见不到熟悉的今人,连古人的精灵也招请不来,更叫人寂寞难堪。当然,这种寂寥之感虽托之于“地迥”,根本上还在于缺乏知音。尾联借流莺相顾、春愁略解,含蓄地表达了对“春尽”的感伤和悲叹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标题“春尽”、注释和诗中的“闲”“恨”“难”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