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小题。

寄 衣 曲

席佩兰

欲制寒衣下剪难,

几回冰泪洒霜纨。

去时宽窄难凭准,

梦里寻君作样看。

【注释】席佩兰,字韵芬,有《长真阁集》。其夫孙原湘自清嘉庆年间中进士后,官至武英殿协修,常常在外。佩兰独处,常有寄语。

15.作者在第二句中以“冰”修饰泪,深蕴涵义,请赏析其妙处。

16.后二句寓情于事,富有情味,请简要分析。

15.“冰”与“寒”相照应,既表明秋来凉至,泪落觉寒, 又隐现出主人公此时凄凉、落寞的心情, 也给读者心中一个留下冰清玉洁而又惆怅、憔悴的美丽形象,涵义丰厚。

16.后二句写夫君远别已久,当初记住的其衣服的宽窄尺寸,现在恐难适合了,只好到梦里君模样来下剪; 含蓄地抒发了对丈夫的爱怜之意、相思的煎熬之苦, 婉曲动人,饶有意味,令人回味无穷。

【解析】

1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作者在第二句中以‘冰’修饰泪,深蕴涵义,请赏析其妙处”,这是考查炼字的技巧。先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效果,最后体会情感。“几回冰泪洒霜纨”,第二句中的“冰”与上一句中的“寒”相照应,既是天气之冷,身体之冷;又是主人公心境之凄凉,语意双关。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炼字题,常式问法: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变式问法: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炼押韵(平仄):调换词序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答题步骤:先解释该词的意思,指出使用的技巧,代入诗句描绘,体会效果,最后分析情感。

1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后二句寓情于事,富有情味,请简要分析”。这是变相考查诗歌的情感和抒情的技巧。既为“寓情于事”,考生应分析诗句中写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情感。“去时宽窄难凭准,梦里寻君作样看”,这两句是写丈夫离别已久,对于衣服的宽窄已经拿不准了,只好到梦里寻找夫君照着模样来裁剪衣服。非常含蓄的表达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要注意题干中“寓情于事”这一词语,应抓住诗句中的事来分析人物的情感。

阅读《蜀道难》,完成后面小题。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1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加横线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太白有鸟道

b.一夫关,万夫莫开

c.黄鹤飞尚不得过

d.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A.a与b不同,c与d不同

B.a与b相同,c与d不同

C.a与b相同,c与d相同

D.a与b不同,c与d相同

14.最后一段写蜀中要塞剑阁的意图是什么?

13.D

14.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解析】

13.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比较下列两组句子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a中的“当”通“挡”,阻挡;b中的“当”,把守。两个“之”都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最后一段写蜀中要塞剑阁的意图是什么”。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剑阁”这几句话的意思,“更有崎岖高峻险恶的剑门关,一人把关万余人也休想进入。收官人若不可信则酿成大祸,那里早上躲猛虎晚间避长蛇”;然后再联系诗歌的背景和主旨理解意图即可。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少年行 少年行

令狐楚 施肩吾

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 醉骑白马走空衢,恶少皆称电不如。

等闲飞鞚①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 五风街头新勒辔,半垂衫袖揖金吾②。

【注】①飞鞚(kòng):纵马飞驰。鞚,有嚼口的马络头。②金吾:古官名。

21.这两首诗分别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22.这两首诗在刻画人物手法方面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21.令狐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苦练骑射技能,渴望凭借自己的高超本领来建功立业的英雄少年。施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醉酒纵马,横行乡里,视百姓安危如草芥,而对当朝权贵却毕恭毕敬的街头恶少。

22.相同点:两诗都运用了细节描写,都是通过刻画人物的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含蓄地表达诗歌主题。

不同点:令狐诗运用了特写镜头,精心描绘了一副策马奔驰,射云试箭的画面,以此来表现主人公的英雄豪气。施诗运用对比,通过百姓前醉酒横行,权贵前奴颜婢膝这两种行为的对比,来表现其卑劣品行。

【解析】

2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两首诗分别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对比阅读的能力和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诗歌人物形象的把握,主要通过诗歌的背景,诗中重要意象,环境描写,还有对主要人物的细节刻画等方面感知。令狐楚的诗歌中,诗人先介绍自己的籍贯。在第一句诗中,七个字就有四个字是地名,诗人又把本属于一个词组的“本”与“住”分开,使之与地名互相配搭,安排巧妙。第二句写博取功名需要箭法纯熟,武艺高强,而自己现在已经博取了功名,那当然是箭法纯熟、武艺高强了。这种写法比直说自己箭法纯熟、武艺高强更为好。这首诗的后两句描写了自己当年秋原骑马飞驰、寒空射猎的边塞生活。“飞鞚秋原”本来是很壮烈的,而诗人却说是“等闲”事,这说明这种生活的频繁,又点出诗人气概的豪迈。最后一句的“独”字与“试”字恰当风趣地表现出诗人独立不群,气派宏大。一个“声”字说明诗人放的是响箭,又使这首小诗增添了音响色彩。诗从多方面塑造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形象突出,语言优美,概括力强是这首诗显著的特点。施肩吾诗歌中,“醉骑白马走空衢,恶少皆称电不如”,醉酒骑马,在街道上疾奔,百姓纷纷躲避,所过之处,道路空无一人,其他的恶少都说连雷电都比不上他骑马的速度。“五风街头新勒lēi辔pèi,半垂衫袖揖金吾”,在五风街头勒住马的辔头,下马恭敬地对金吾行礼作揖。施肩吾的《少年行》则刻画了一位醉酒骑马、鱼肉乡里、前倨后恭的纨绔子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比较题,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形象、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比如本题,比较的点是“人物形象”。两首诗歌中所写都是“少年”,但其表现大不相同,第一首诗歌中的少年,想要凭借自己的本领建功立业,第二首诗歌中的少年却是醉酒之状四处横行,对待百姓和当朝权贵却截然不同。

2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这两首诗在刻画人物手法方面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读懂诗歌,明确写作内容,手法就明确了。两首诗歌中都有人物的动作描写,比如“飞鞚”“试射声”“走”“勒”“垂”“揖”,这是动作描写,也是细节描写;第一首诗歌中,“等闲飞鞚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这是抓住了特写镜头来展示少年英姿;后一首诗歌中,前两句“醉骑白马走空衢,恶少皆称电不如”是写其在百姓面前的横行之态,后两句“五风街头新勒辔,半垂衫袖揖金吾”是写其在权贵面前的毕恭毕敬之态。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本题,考生应抓住两首诗歌进行比较分析,要注意答题的模式,先回答“同”,再回答“异”。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小题。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31.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32.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1.本联描绘的是一幅萧瑟的边塞风光图(临近傍晚,荒芜的边城传来角声,有时高昂,有时呜咽,由原州城楼向外望去,泾河早已结冻,不再流淌。(2)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塞角高咽”是听觉和动态描写,“泾河不流”是视觉和静态描写。

32.①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之情:“异乡”“独上”表达了孤独之感;②感叹边塞生活的艰苦:“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③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贫官”“客”“离恨”表达了这种郁闷无奈之情。

【解析】

3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景物特点及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可先从颈联中找到主要的景物,然后展开合理的联想,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例如,塞角、泾河,然后再根据描述性的文字“数声”“咽”“冻不流”可体会出其萧瑟凄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着“塞角高咽” “泾河不流”从动静结合的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描绘诗中主要景物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候既要忠于原诗又要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加以创造,再现画面,力求语言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即可,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恬静优美、闲适安宁、朦胧迷离等,注意能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通过景物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标题“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及关键词“异乡”“独上” “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 “贫官”“客”“离恨”,从诗人独处异乡的孤独凄冷、边塞生活的艰苦、人生不如意的无奈等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涛,完成后面小题。

同王微君湘中有怀

张谓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

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

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28.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9.首联写景有什么作用?

28.浓郁的思乡之情,思念京洛友人之情。

29.用洞庭秋色渲染凄凉氛围,为全诗定下情感基调;用湘水北流反衬(手法)自己不能北上与友人团聚。

【解析】

2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通过抓住关键意象,和情感关键词来分析情感。颔联 “万里梦”,点空间,魂飞万里,极言乡关京国之遥远,此为虚写:“五更愁”,点时间,竟夕萦愁,极言客居他乡时忆念之殷深,此为实写。颈联诗人连用了“不用”、“偏宜”使人情意态表达得更为深婉有致,登楼把酒,应该有友朋相对才是,然而现在却是诗人把酒独酌,即使是“上酒楼”,也无法解脱天涯寂寞之感,也无法了结一个“愁”字。于是,结联就逼出“有怀”的正意,把自己的愁情写足写透。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比如题中诗歌中的“万里梦” “五更愁”。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比如诗歌中连用了“不用”、“偏宜”。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2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首联写景有什么作用?”,答题关键词“内容和结构上的妙处”,答题时结合首联的位置和内容,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入手答题。首联在“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用洞庭秋色渲染凄凉氛围,为全诗定下情感基调;用湘水北流反衬(手法)自己不能北上与友人团聚。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联作用(1)从内容上来看:统领全文,点明题旨, 奠定情感基调,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2)从结构上来看: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照应/呼应题目中的……(分值一般很高,尤其应该注意);呼应结尾 ;(3)从效果上来看:①、符合作用体效果的要求 ②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小说中还有设置悬念的作用;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考生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碾,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16.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17.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6.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用风声衬托山谷的幽静,用月光深远衬托山谷的空阔。描绘出一幅风声划破山谷的寂静,月光遍洒山谷的幽寂景色。

17.作者通过记叙夏日游山的所见所闻,描绘出山中幽寂空明的景色,表达出作者厌倦世俗,向往宁静,喜好山水,渴望归隐的心情志向。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的鉴赏能力。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可根据对诗歌整体内容的感知,联系具体语境,从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作答。读后可知,这句是写景,所以要从写景的手法出发,抓主要意象,描绘出画面。通读全诗,不难发现:本是是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用风声衬托山谷的幽静,用月光深远衬托山谷的空阔。描绘出一幅风声划破山谷的寂静,月光遍洒山谷的幽寂景色。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诗句,一定要从内容、形式两方面作答。内容上看它表达了什么意思、情感;形式上看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和表达技巧上的特点以及它们是如何为写景抒情服务的。答题步骤一般是: (1)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和人生志向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可根据对诗歌标题“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作者骆宾王及关键词“累”“松桂心”,结合着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从诗人厌倦世俗、渴望归隐等方面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答题思路: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四是涉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理解诗歌主题在于读懂诗歌,读懂诗歌在于能够从意象出发理解诗歌描绘的画面,并结合诗歌的情思语(关键词)来理解。本题注意结合诗句“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加以分析即可。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文后小题。

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16.全诗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17.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

16. 全诗通过描写春风吹落春花,树木清阴,湖岸宁静,庭院幽深,鸟儿啼唱等景象,描绘了一幅清幽恬静的暮春山景图,表达了作者恬淡宁静、怡然自乐的心境。

17. 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用突然传来清脆悦耳鸟声,突出了幽静,流露出诗人闲适中的喜悦。(答出“以动衬静”给2分,分析恰当3分;答出“寓情于景”亦可,如: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题分析“图景特点”及诗人的心境。概括诗歌内容的题目,诗歌的内容主要是概括诗句描绘的情景,答题时注意首先描绘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最后点明情感,诗句的作用主要从分析和全诗的关系以及在情感表达方面入手。通过描写“春风吹落春花”“ 树木清阴”“ 湖岸宁静”“庭院幽深”“鸟儿啼唱”等景象,描绘了一幅清幽恬静的暮春山景图,表达了作者恬淡宁静、怡然自乐的心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概括描绘的情景的题目注意题干的要求是“图景特点”,,就要有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征,有些同学可能对景物的特征概括的不够准确。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答题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心情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本题描写“春风吹落春花”“ 树木清阴”“ 湖岸宁静”“庭院幽深”“鸟儿啼唱”等景象,描绘了一幅清幽恬静的暮春山景图,表达了作者恬淡宁静、怡然自乐的心境。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艺术手法。由题干可知“尾联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选取最突出的、最明显的两种手法分析。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用突然传来清脆悦耳鸟声,突出了幽静,流露出诗人闲适中的喜悦。答出“寓情于景”亦可,如: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用突然传来清脆悦耳鸟声,突出了幽静,流露出诗人闲适中的喜悦。答题时要注意每条中手法和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

18.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误入尘网的懊悔。

B.诗的五六句总领第二层,概括出作者对旧林、故渊的思恋。

C.诗的七至十八句选取了一些平平常常的农村生活景象,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的田园图景。

D.全诗写出了诗人从少年进入官场到多年后退出官场的全过程。

19.这首诗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请指出其中两种,并且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说明:这题不要答对偶,因为对偶太容易找了,答对偶不给分)

18.D

19.(1)比喻。“尘网”, “樊笼”,比喻官场生活。“羁鸟“、“池鱼”以关在笼中的鸟和在池子中的鱼比喻诗人自己受到束缚。(2)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抒发了诗人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感情。(3)动静结合(或者 以动衬静)。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诗歌中的鸡鸣狗吠,不但不会让人感到喧嚣和烦躁,反倒使人感受到环境的恬静,平和。(4)情景交融,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些诗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生活情景,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明内心追求的那种恬静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__融。

【解析】

18.

试题分析:全诗是写诗人辞官归隐、重返自然后的生活情景,并非从“进入官场”到“退出官场”的全过程。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苏秀道中①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20.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21.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20.特点:雨大,及时。

①诗人半夜感到“凉冷”,看到“屋漏床床湿”,通过视觉和触觉的结合,表现雨大;

②运用叠词(化用)的手法,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

③运用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通过骄阳转作霖、稻花应秀色表现雨的及时。

21.表现了一位不以小我为念,关心国计民生的诗人形象。因为所管辖地区久旱遇雨,故诗人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即使没有田地,也因大雨的到来而欢欣鼓舞。

【解析】

试题分析:

20.此题分析“景物形象”。分析两句诗描写景色的特点时,需要抓住原诗中的“一夕骄阳转作霖”可知及时;“溪流岸岸深”可知,雨大。如何表现出秋雨的特点的,借助一定的手法,列举手法,结合诗句分析。如诗人半夜感到“凉冷”,看到“屋漏床床湿”,通过视觉和触觉的结合,表现雨大;②运用叠词(化用)的手法,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题考查对意象的分析,同一作者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不同的景物描写特点各不相同,要抓住原诗中的“一夕骄阳转作霖”可知及时;“溪流岸岸深”可知,雨大。答题步骤先分别概括两句景色特点,然后分别具体分析两句诗所表现的的具体景色及特点。如运用叠词(化用)的手法,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运用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通过骄阳转作霖、稻花应秀色表现雨的及时。

21.此题分析“人物形象”。首先注意诗下的注释,然后抓住对形象的描写手法,来分析人物的特征。末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三四化用杜句,十分自然。秋雨梧桐,一般都觉得愁人,作者却说是最美妙的声音,这也表明了他对人民的关切心情。一反雨打梧桐添惆怅的俗套,写大雨后庄稼复苏的生机,突出了“喜”字,体现了诗人的劳动人民感情。“喜”字是全诗的中心,诗人发觉凉冷是一喜,看到溪流涨水是二喜,设想稻花秀色、桐叶佳音是三喜,百姓收成有了保证是四喜,这一“喜”字贯穿了始终。最难得的还有作者全诗都化用了老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意,表现出了关心国计民生,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的可贵精神。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题考查对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分析,在本质上同属于形象(包括人、物、景、意境)分析题,但此题要求更高,诗歌中没有直接可用的表现人物特点的修饰词,需要根据“诗人”所生活的环境和其寻诗的行为揣摩概括其形象特点。答题步骤要先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诗句从人物生活和营造的环境分析。注意文下注释。如本题从秋雨梧桐,一般都觉得愁人,作者却说是最美妙的声音,这也表明了他对人民的关切心情。表现出了关心国计民生,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的可贵精神。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背景:由于战乱,诗人被迫浪迹异乡,流徙不定,南行途中,写下本诗。

①估客:商人。

②三湘:湘江的三条支流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这里泛指汉阳、鄂州一带。

③鼓鼙:军用大鼓和小鼓。

19.请简要分析首联中作者的情感变化。

20.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分析颈联的艺术特色。

19.

答案①:“远见”表达了作者远远望见汉阳时的喜悦之情,“犹是”,突显出作者对仍有“一日程”的惆怅之情;一联之内,作者情感由喜悦骤转至惆怅,赋予诗歌内容跌宕起伏的意味。

答案②:江天浩淼,远见汉阳城郭,为看到行旅目标越来越近儿宽慰、庆幸;而江阔帆迟,还有整整一天的航程,为漂泊生涯而感到伤感、厌倦。

20.作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两鬓如霜已使人惆怅,而肃杀的寒秋更添内心的孤苦;作者独往三湘,离乡万里,明月当空,更勾起对故乡的无比思念之情。

(手法2分,分析“秋色”更添惆怅,借“明月”抒发思归之情各2分,意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9.解答此题,要抓住诗句中一些关键的、富有感__彩的词语,再联系标题,感知诗人的感情变化。首联中,起句“云开远见”四字流露出了一股喜悦之情,次句中“犹是”“孤帆”却透露出沉郁的心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诗歌的情感,要从题材分析一首诗具体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感,从写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诗句内容的转换把握整首诗词的思想感情脉络。本诗中“远见”是云开雾散后,看到汉阳城的喜悦,“犹是”“孤帆”想到还有一日的行程,内心又不免郁闷。

20.寒秋是令人感到悲凉的季节;人往三湘去,心却驰故乡,独对明月,“明月”的意象就有思乡。眼前的景触发和内心的情感,内心的情感又通过眼前的季节和意象表现出来。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到融和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情与景的关系大体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当情与景关系一致时,属于借景抒情;反衬,当情与景关系不一致时,属于反衬,可以使乐景写哀请,也可以是哀景写乐情;触景生情,即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借景抒情是先产生情,作者把情移到景上,触景生情是现有景,由景想到和景有关的人或事。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