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晚归山居

刘沧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

深秋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

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20.这首诗的颈联与王维《山居秋暝》的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相比,在写景角度上有何相同点?在意境上有何区别?请简要分析。

2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0.

①在写景角度上,二者都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了景物。刘诗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山影”,从听觉角度表现“钟声”。王诗颔联从视觉角度描写“明月”,从视觉、听觉角度描写“清泉”。

②在意境上,刘诗颈联诗人孤寂地行走在荒径,描写了山影投映溪水,随波暗涌,古寺钟声悠长,又随远烟逝去,意境幽暗空寂。而王诗颔联描写了一场秋雨后,只见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枝星星点点洒落下来,又闻泉水淙淙流泻于山石之间,意境幽清明净。(意思相近即可)

21.

①孤独惆怅之情。天空冷寂、树叶稀疏,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诗人“独寻”荒径归来,心情孤寂惆怅。

②思念故乡之情。深秋时节,诗人独行郊外,“频忆”故乡往事,一个“频”字流露出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③喜爱山居之情。诗人虽独处郊野,却见美好的山月,不吝惜清辉,洒向独居的竹扉。“娟娟”“不惜”表现出了诗人对山居恬淡美好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

20.题干问的是“这首诗的颈联与王维《山居秋暝》的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相比,在写景角度上有何相同点?在意境上有何区别?请简要分析”这是一道关于艺术手法的比较题,但指向性很明确“写景角度上”,难度降低。“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颈联写景,黯淡的山影随云、水而动,晚钟的声音悠远而渺茫,从茫茫雾霭中传来,这同样是诗人在“归山居”途中所见之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因此可见它们的相同点:在写景角度上,二者都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了景物。分析意境就要联系意象特征,如“暗”“潜”意境幽暗空寂,表现了晚归的孤寂;而另外一首诗:“明”“照”“清”“流” 意境幽清明净。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首先,要熟悉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与内涵。其次,审清题干要求比较的方向(是求同还是求异)、角度(是从哪个角度比较),比较到哪一步,是只要答出术语还是兼有效果的分析比较。最后,鉴于表达技巧的复杂性,表达技巧的比较还是定位于常见常用的表达技巧。因此,要立足于原诗准确的判断,尤其注意甄别那些易混淆的表达技巧,如表现手法中的对比与衬托、修辞手法中的借代与借喻。如本题是一道关于艺术手法的比较题,但指向性很明确“写景角度上”,难度降低。

21.题干问的是“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本题考查诗歌情感。要抓住诗歌中饱含诗人情感的意象,以及色调的运用。诗人选择的意象很有特点,是带上了诗人主观感__彩的。通过分析“霜”、“稀叶”、“落日”等意象可以得出诗人的思归孤独之情。还有一些带有诗人感__彩的词语,如“频忆”、“独还”等词语,也可以发现诗人的孤独愁闷。对于山间景色的描写,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本题抓住诗歌标题和诗中“霜”、“稀叶”、“落日”“频忆”、“独还”等带有的感__彩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夏日三首(其一)

张 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判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16.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表现环境的“清”,请结合全诗具体说明。

17.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16.反衬(或衬托、以动衬静)。①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②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③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 。

17.“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纳”字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生动描绘出乡村夏夜清静却又生意盎然、充满情趣的特点。

【解析】

16.

试题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题。

州宅堂前荷花

范成大①

凌波②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

①范成大(1126~1193),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

②凌波:水面之上。

16.本诗颔联描写精妙,试作具体分析。

17.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后两联作简要分析。

16.颔联运用拟人、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荷花晨昏各异的神态与风韵。“有意十分开晓露”准确写出清晨荷花带着晶莹的露珠尽情绽放的风姿“无情一饷敛斜阳”生动再现荷花在落日的余晖中敛起花瓣冷艳庄重的情态。

17.相同点:两诗都抒发了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并且借花喻人,表达出坚守理想和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

不同点:本诗尾联,诗人由州宅堂前的荷花,想到自己家乡石湖的荷花以及往来穿梭的游船画舫,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归隐之心。

【解析】

试题分析:

16.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可从该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作答。分析时,可根据具体内容,明显地运用了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从形象塑造的角度来分析。注意要围绕表达效果来展开。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用拟人和对比的艺术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作答。

17.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这是一首咏物诗,“托物言志”的手法很明显。分析点是“情感”,共同点比较容易分析,描写的都是荷花,表达的都是喜爱与赞美之情,借此来表达的志向等;不同点是本诗还有思乡之情等。周敦颐的《爱莲说》抒发情感句子是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抒发了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并且借花喻人,表达出坚守理想和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这与本篇诗歌相同,但本诗“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诗人由州宅堂前的荷花,想到自己家乡石湖的荷花以及往来穿梭的游船画舫,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归隐之心。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那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在平时的训练中,则应注意以下两种情况:第一,要注意不同人对同一题材的吟咏。本题中两首诗都是写荷花。第二,要注意运用相似手法表达相同感情、不同手法表达相同感情的诗作。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

鸣沙①过雁

无名氏

秋成河外锁斜晖,风卷晴沙拂地飞。

过雁数声清堕玉,征人何处问寒衣?

春雁

王恭

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

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注:①鸣沙,北魏至宋、西夏县名,治今中宁县鸣沙镇。

16.在《鸣沙过雁》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雁的?请简要分析。

17.两首诗通过“雁”各自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16.运用了烘托和比喻的手法。通过秋日斜晖、晴沙拂地冷清萧瑟的景象烘托了过雁南飞的艰辛,“清堕玉”用比喻描写了过雁的鸣叫如玉石堕落在地上一样清脆。

17.虽然两首诗都写到了“雁”,但是所表达出的感情是不同的。无名氏的诗通过雁的鸣叫想到征人艰苦的生活,流露出诗人对征人的悲悯情怀。王诗表达了自己不愿留在温暖舒适的他乡,想要返回家乡的急切心情。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理解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等;然后分析诗歌内容,《鸣沙过雁》前两联写景,借此突出“雁”的形象,因此用到的手法是烘托,第三联直接描写雁声,用到了比喻,最后一联联想到征人生发感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又分为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和谋篇布局。答题时第一步明确指出运用何种技巧,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技巧的表达效果。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对比鉴赏的能力。两首诗都写到了雁,但表达的感情不同,第一首体现情感的句子在尾联“征人何处问寒衣”,由前文雁的叫声联想到征人,表达了对征人的悲悯情怀;第二首体现情感的句子也在尾联“江南虽好是他乡”,明确表达了自己不愿在异乡,想回到家乡的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对比鉴赏。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是一道比较鉴赏题。比较鉴赏就是将语言、内容、形象、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反的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赏析。在设题上基本遵循“求同辨异”的原则。设题角度一般有意象意境比较、语言赏析比较、手法技巧比较、内容情感比较几个。解答时要审清题目要求,找准比较点;找出表达作者喜怒哀乐等感情的字眼、词语、句子;抓关键词,分析作者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答题时先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整首诗的思想感情,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种感情,分析这种感情是通过什么抒发的。本题分析的诗两首诗歌感情的不同,由两首诗的最后句可以看出,无名氏的诗写的是对征人悲悯;王诗写的是对家乡的思念。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病后登快哉亭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

(1)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任职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

(2)黄花:菊花。

20.诗歌的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1.同是以多病之身登高望远,本诗与杜甫《登高》相比,在意境营造和章法结构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0.

①滞留他乡、思归不得的惆怅(归乡的渴望)。诗人病后思归,遥想故园菊花又开,而自己却辜负了回乡赏花之约,心头更觉怅惘。

②凄凉落寞之感。秋风萧瑟,侵入发肤,让诗人心中倍感凄凉(如答“秋风吹白了霜鬓,满是‘白发生头未得归’的惆怅”也可)。

21.

①意境营造:本诗以清蝉、斜阳、暮鸦、衰草、秋风为主要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杜诗以急风、高天、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为主要意象,营造出雄阔苍凉的意境。

②章法结构:本诗一、三联写景,二、四联抒情,两者穿插交错,景情转换灵动自然;杜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由景及情,层次清晰。

【解析】

试题分析:

20.一年一度的秋风,最能动人归兴,诗人此时滞留他乡,无计归去。眼见得梦想成空,徒然催人早生华发而已。这里不仅意指鬓发的斑白,而且秋风萧萧,又给人以冷的感觉。因此这一新奇的用语,也便暗示着作者凄冷的情怀。“故园”“秋风发上生”表现诗人的思归情,也有秋风萧瑟的落寞凄凉之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情感题时应特别注意多角度、多层面地开掘,以免缺失要点。情感类试题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切口小,多为对局部语句思想感情的理解、领悟,但需要多角度、多层面挖掘;一是从整体上理解,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关涉思想感情。无论是哪一类,其答案都是多点、多层面的。在诗歌鉴赏中,对作品主题思想、作者思想感情或观点态度的理解和把握可以是多元的,但必须紧扣诗歌文本,这叫分析有据,不可任意拔高或转移、一知半解不全面。分析时不可空泛、笼统、套用几个术语,应结合语言文字作具体分析。同时要围绕主题,突出重点,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1.要分析两首诗的不同意象,由意象分析所营造的意境。本诗的意象有:清蝉、斜阳、暮鸦、衰草、秋风,意境萧瑟;《登高》的意象有:急风、高天、无边落木、不尽长江,营造意境辽阔苍凉。章法上本诗写景抒情穿插,《登高》先写景,后抒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比阅读是将两首以上的诗词加以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比较意境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又要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有时还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等创作背景材料,并扣住带感__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解答意境赏析题,可以按照“客观形象+表现手法+主观感受+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的格式进行。章法结构是表达技巧的一部分,可以按照“手法+材料构建+表达作用”的格式进项表述。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小题。

寄 衣 曲

席佩兰

欲制寒衣下剪难,

几回冰泪洒霜纨。

去时宽窄难凭准,

梦里寻君作样看。

【注释】席佩兰,字韵芬,有《长真阁集》。其夫孙原湘自清嘉庆年间中进士后,官至武英殿协修,常常在外。佩兰独处,常有寄语。

15.作者在第二句中以“冰”修饰泪,深蕴涵义,请赏析其妙处。

16.后二句寓情于事,富有情味,请简要分析。

15.“冰”与“寒”相照应,既表明秋来凉至,泪落觉寒, 又隐现出主人公此时凄凉、落寞的心情, 也给读者心中一个留下冰清玉洁而又惆怅、憔悴的美丽形象,涵义丰厚。

16.后二句写夫君远别已久,当初记住的其衣服的宽窄尺寸,现在恐难适合了,只好到梦里君模样来下剪; 含蓄地抒发了对丈夫的爱怜之意、相思的煎熬之苦, 婉曲动人,饶有意味,令人回味无穷。

【解析】

1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作者在第二句中以‘冰’修饰泪,深蕴涵义,请赏析其妙处”,这是考查炼字的技巧。先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效果,最后体会情感。“几回冰泪洒霜纨”,第二句中的“冰”与上一句中的“寒”相照应,既是天气之冷,身体之冷;又是主人公心境之凄凉,语意双关。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炼字题,常式问法: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变式问法: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炼押韵(平仄):调换词序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答题步骤:先解释该词的意思,指出使用的技巧,代入诗句描绘,体会效果,最后分析情感。

1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后二句寓情于事,富有情味,请简要分析”。这是变相考查诗歌的情感和抒情的技巧。既为“寓情于事”,考生应分析诗句中写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情感。“去时宽窄难凭准,梦里寻君作样看”,这两句是写丈夫离别已久,对于衣服的宽窄已经拿不准了,只好到梦里寻找夫君照着模样来裁剪衣服。非常含蓄的表达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要注意题干中“寓情于事”这一词语,应抓住诗句中的事来分析人物的情感。

阅读《蜀道难》,完成后面小题。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1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加横线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太白有鸟道

b.一夫关,万夫莫开

c.黄鹤飞尚不得过

d.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A.a与b不同,c与d不同

B.a与b相同,c与d不同

C.a与b相同,c与d相同

D.a与b不同,c与d相同

14.最后一段写蜀中要塞剑阁的意图是什么?

13.D

14.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解析】

13.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比较下列两组句子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a中的“当”通“挡”,阻挡;b中的“当”,把守。两个“之”都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最后一段写蜀中要塞剑阁的意图是什么”。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剑阁”这几句话的意思,“更有崎岖高峻险恶的剑门关,一人把关万余人也休想进入。收官人若不可信则酿成大祸,那里早上躲猛虎晚间避长蛇”;然后再联系诗歌的背景和主旨理解意图即可。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少年行 少年行

令狐楚 施肩吾

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 醉骑白马走空衢,恶少皆称电不如。

等闲飞鞚①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 五风街头新勒辔,半垂衫袖揖金吾②。

【注】①飞鞚(kòng):纵马飞驰。鞚,有嚼口的马络头。②金吾:古官名。

21.这两首诗分别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22.这两首诗在刻画人物手法方面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21.令狐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苦练骑射技能,渴望凭借自己的高超本领来建功立业的英雄少年。施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醉酒纵马,横行乡里,视百姓安危如草芥,而对当朝权贵却毕恭毕敬的街头恶少。

22.相同点:两诗都运用了细节描写,都是通过刻画人物的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含蓄地表达诗歌主题。

不同点:令狐诗运用了特写镜头,精心描绘了一副策马奔驰,射云试箭的画面,以此来表现主人公的英雄豪气。施诗运用对比,通过百姓前醉酒横行,权贵前奴颜婢膝这两种行为的对比,来表现其卑劣品行。

【解析】

2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两首诗分别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对比阅读的能力和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诗歌人物形象的把握,主要通过诗歌的背景,诗中重要意象,环境描写,还有对主要人物的细节刻画等方面感知。令狐楚的诗歌中,诗人先介绍自己的籍贯。在第一句诗中,七个字就有四个字是地名,诗人又把本属于一个词组的“本”与“住”分开,使之与地名互相配搭,安排巧妙。第二句写博取功名需要箭法纯熟,武艺高强,而自己现在已经博取了功名,那当然是箭法纯熟、武艺高强了。这种写法比直说自己箭法纯熟、武艺高强更为好。这首诗的后两句描写了自己当年秋原骑马飞驰、寒空射猎的边塞生活。“飞鞚秋原”本来是很壮烈的,而诗人却说是“等闲”事,这说明这种生活的频繁,又点出诗人气概的豪迈。最后一句的“独”字与“试”字恰当风趣地表现出诗人独立不群,气派宏大。一个“声”字说明诗人放的是响箭,又使这首小诗增添了音响色彩。诗从多方面塑造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形象突出,语言优美,概括力强是这首诗显著的特点。施肩吾诗歌中,“醉骑白马走空衢,恶少皆称电不如”,醉酒骑马,在街道上疾奔,百姓纷纷躲避,所过之处,道路空无一人,其他的恶少都说连雷电都比不上他骑马的速度。“五风街头新勒lēi辔pèi,半垂衫袖揖金吾”,在五风街头勒住马的辔头,下马恭敬地对金吾行礼作揖。施肩吾的《少年行》则刻画了一位醉酒骑马、鱼肉乡里、前倨后恭的纨绔子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比较题,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形象、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比如本题,比较的点是“人物形象”。两首诗歌中所写都是“少年”,但其表现大不相同,第一首诗歌中的少年,想要凭借自己的本领建功立业,第二首诗歌中的少年却是醉酒之状四处横行,对待百姓和当朝权贵却截然不同。

2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这两首诗在刻画人物手法方面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读懂诗歌,明确写作内容,手法就明确了。两首诗歌中都有人物的动作描写,比如“飞鞚”“试射声”“走”“勒”“垂”“揖”,这是动作描写,也是细节描写;第一首诗歌中,“等闲飞鞚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这是抓住了特写镜头来展示少年英姿;后一首诗歌中,前两句“醉骑白马走空衢,恶少皆称电不如”是写其在百姓面前的横行之态,后两句“五风街头新勒辔,半垂衫袖揖金吾”是写其在权贵面前的毕恭毕敬之态。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本题,考生应抓住两首诗歌进行比较分析,要注意答题的模式,先回答“同”,再回答“异”。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小题。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31.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32.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1.本联描绘的是一幅萧瑟的边塞风光图(临近傍晚,荒芜的边城传来角声,有时高昂,有时呜咽,由原州城楼向外望去,泾河早已结冻,不再流淌。(2)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塞角高咽”是听觉和动态描写,“泾河不流”是视觉和静态描写。

32.①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之情:“异乡”“独上”表达了孤独之感;②感叹边塞生活的艰苦:“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③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贫官”“客”“离恨”表达了这种郁闷无奈之情。

【解析】

3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景物特点及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可先从颈联中找到主要的景物,然后展开合理的联想,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例如,塞角、泾河,然后再根据描述性的文字“数声”“咽”“冻不流”可体会出其萧瑟凄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着“塞角高咽” “泾河不流”从动静结合的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描绘诗中主要景物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候既要忠于原诗又要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加以创造,再现画面,力求语言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即可,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恬静优美、闲适安宁、朦胧迷离等,注意能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通过景物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标题“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及关键词“异乡”“独上” “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 “贫官”“客”“离恨”,从诗人独处异乡的孤独凄冷、边塞生活的艰苦、人生不如意的无奈等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涛,完成后面小题。

同王微君湘中有怀

张谓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

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

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28.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9.首联写景有什么作用?

28.浓郁的思乡之情,思念京洛友人之情。

29.用洞庭秋色渲染凄凉氛围,为全诗定下情感基调;用湘水北流反衬(手法)自己不能北上与友人团聚。

【解析】

2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通过抓住关键意象,和情感关键词来分析情感。颔联 “万里梦”,点空间,魂飞万里,极言乡关京国之遥远,此为虚写:“五更愁”,点时间,竟夕萦愁,极言客居他乡时忆念之殷深,此为实写。颈联诗人连用了“不用”、“偏宜”使人情意态表达得更为深婉有致,登楼把酒,应该有友朋相对才是,然而现在却是诗人把酒独酌,即使是“上酒楼”,也无法解脱天涯寂寞之感,也无法了结一个“愁”字。于是,结联就逼出“有怀”的正意,把自己的愁情写足写透。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比如题中诗歌中的“万里梦” “五更愁”。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比如诗歌中连用了“不用”、“偏宜”。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2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首联写景有什么作用?”,答题关键词“内容和结构上的妙处”,答题时结合首联的位置和内容,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入手答题。首联在“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用洞庭秋色渲染凄凉氛围,为全诗定下情感基调;用湘水北流反衬(手法)自己不能北上与友人团聚。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联作用(1)从内容上来看:统领全文,点明题旨, 奠定情感基调,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2)从结构上来看: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照应/呼应题目中的……(分值一般很高,尤其应该注意);呼应结尾 ;(3)从效果上来看:①、符合作用体效果的要求 ②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小说中还有设置悬念的作用;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考生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