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宋诗,按要求完成小题。

雨睛 陈与义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

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

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睛。

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

23.本诗颔联写得很有味道,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24.本诗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3.用拟人手法写鹊和雷,“衣犹湿”点明了雨后初晴,“语”写出了鹊活泼可爱的情态,“气未平”写雷不甘心立即销声匿迹;本联绘声绘形,突出了雨后初晴清新自然的景物特点。

24.首联颔联绘雨晴之景,颈联尾联叙诗人雨晴后所做之事;全诗不着一个“喜”字,诗人却在写景叙事中抒发了雨晴后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解析】

2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颔联写得很有味道,请简要分析其妙处”,这是考查考生诗句鉴赏诗句的能力,该以手法为主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拟人的艺术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题干 “简诗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这是考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考生要从意向、意境、手法角度去分析。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比如题中的“喜”。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本题的“对比”凸显人的渺小。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小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1.诗中具体描写诗人过冬至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2.请结合句子,分析这首诗歌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

11.抱膝灯前影伴身。表达羁旅中的思乡之情。

12.诗的一二两句写冬至之日, 诗人一个人在客店里,抱着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他相伴是实写,表现其孤寂、思家之情。而三四两句 “家中夜深坐” “说着远行人”等是虚写,是想象,想象家里的人或许像我这样深夜坐着,在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 ,表现家中人也在想我。

【解析】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扣住题目中“思家”与句子中“抱膝”“影伴身”展开适当联想与想象来分析。同时由注释“有全家团聚的习俗”可品味出诗人的孤寂之情。诗人双手抱膝,坐在渐渐昏暗的残灯下,只有影子和自己为伴。这句话写出诗人的孤寂之感,思家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主客移位是唐代诗人写诗经常运用的一种手法,也可以称做对面落笔、想象、虚写。这种手法的作用是将某种感情抒发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小题。

题春晚 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9.本诗是怎样紧扣“春晚”两字写景的?

10.本诗描绘了怎样的春晚归人图?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结合句子从动静的角度分析。

9.开篇写花落,点出“春”;首句写夕阳下柴门虚掩,末句写黄昏时乌鸦翻飞,末句写樵夫渔人一天的劳作结束归家,都紧紧扣着“晚”字。

10.全诗描绘柴门花落、乌鸦归林、诗人小立、樵夫渔人归家等画面,以动衬静,烘托出静谧而富有生气的意境,表现出诗人内心的闲适和安宁的心境。

【解析】

9.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抓住“春”“晚”两个时间点,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描写春天特有景象的意象。“花落”点明季节,扣住“春”;“柴门掩”“昏鸦”“樵渔一路归” 紧紧扣着“晚”。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柴门花落、乌鸦归林、诗人小立、樵夫渔人归家,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烘托出静谧而富有生气的意境,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小题。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7.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8.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句子作简要分析。

7.傍晚     西风

8.拟人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解析】

7.

试题分析:“两竿落日溪桥上”“荷花入暮犹愁热”由“落日”“入暮”判断为傍晚。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现手法,首先答出手法—拟人,再答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最后分别回答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晚归山居

刘沧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

深秋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

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20.这首诗的颈联与王维《山居秋暝》的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相比,在写景角度上有何相同点?在意境上有何区别?请简要分析。

2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0.

①在写景角度上,二者都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了景物。刘诗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山影”,从听觉角度表现“钟声”。王诗颔联从视觉角度描写“明月”,从视觉、听觉角度描写“清泉”。

②在意境上,刘诗颈联诗人孤寂地行走在荒径,描写了山影投映溪水,随波暗涌,古寺钟声悠长,又随远烟逝去,意境幽暗空寂。而王诗颔联描写了一场秋雨后,只见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枝星星点点洒落下来,又闻泉水淙淙流泻于山石之间,意境幽清明净。(意思相近即可)

21.

①孤独惆怅之情。天空冷寂、树叶稀疏,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诗人“独寻”荒径归来,心情孤寂惆怅。

②思念故乡之情。深秋时节,诗人独行郊外,“频忆”故乡往事,一个“频”字流露出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③喜爱山居之情。诗人虽独处郊野,却见美好的山月,不吝惜清辉,洒向独居的竹扉。“娟娟”“不惜”表现出了诗人对山居恬淡美好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

20.题干问的是“这首诗的颈联与王维《山居秋暝》的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相比,在写景角度上有何相同点?在意境上有何区别?请简要分析”这是一道关于艺术手法的比较题,但指向性很明确“写景角度上”,难度降低。“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颈联写景,黯淡的山影随云、水而动,晚钟的声音悠远而渺茫,从茫茫雾霭中传来,这同样是诗人在“归山居”途中所见之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因此可见它们的相同点:在写景角度上,二者都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了景物。分析意境就要联系意象特征,如“暗”“潜”意境幽暗空寂,表现了晚归的孤寂;而另外一首诗:“明”“照”“清”“流” 意境幽清明净。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首先,要熟悉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与内涵。其次,审清题干要求比较的方向(是求同还是求异)、角度(是从哪个角度比较),比较到哪一步,是只要答出术语还是兼有效果的分析比较。最后,鉴于表达技巧的复杂性,表达技巧的比较还是定位于常见常用的表达技巧。因此,要立足于原诗准确的判断,尤其注意甄别那些易混淆的表达技巧,如表现手法中的对比与衬托、修辞手法中的借代与借喻。如本题是一道关于艺术手法的比较题,但指向性很明确“写景角度上”,难度降低。

21.题干问的是“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本题考查诗歌情感。要抓住诗歌中饱含诗人情感的意象,以及色调的运用。诗人选择的意象很有特点,是带上了诗人主观感__彩的。通过分析“霜”、“稀叶”、“落日”等意象可以得出诗人的思归孤独之情。还有一些带有诗人感__彩的词语,如“频忆”、“独还”等词语,也可以发现诗人的孤独愁闷。对于山间景色的描写,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本题抓住诗歌标题和诗中“霜”、“稀叶”、“落日”“频忆”、“独还”等带有的感__彩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夏日三首(其一)

张 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判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16.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表现环境的“清”,请结合全诗具体说明。

17.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16.反衬(或衬托、以动衬静)。①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②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③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 。

17.“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纳”字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生动描绘出乡村夏夜清静却又生意盎然、充满情趣的特点。

【解析】

16.

试题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题。

州宅堂前荷花

范成大①

凌波②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

①范成大(1126~1193),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

②凌波:水面之上。

16.本诗颔联描写精妙,试作具体分析。

17.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后两联作简要分析。

16.颔联运用拟人、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荷花晨昏各异的神态与风韵。“有意十分开晓露”准确写出清晨荷花带着晶莹的露珠尽情绽放的风姿“无情一饷敛斜阳”生动再现荷花在落日的余晖中敛起花瓣冷艳庄重的情态。

17.相同点:两诗都抒发了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并且借花喻人,表达出坚守理想和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

不同点:本诗尾联,诗人由州宅堂前的荷花,想到自己家乡石湖的荷花以及往来穿梭的游船画舫,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归隐之心。

【解析】

试题分析:

16.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可从该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作答。分析时,可根据具体内容,明显地运用了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从形象塑造的角度来分析。注意要围绕表达效果来展开。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用拟人和对比的艺术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作答。

17.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这是一首咏物诗,“托物言志”的手法很明显。分析点是“情感”,共同点比较容易分析,描写的都是荷花,表达的都是喜爱与赞美之情,借此来表达的志向等;不同点是本诗还有思乡之情等。周敦颐的《爱莲说》抒发情感句子是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抒发了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并且借花喻人,表达出坚守理想和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这与本篇诗歌相同,但本诗“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诗人由州宅堂前的荷花,想到自己家乡石湖的荷花以及往来穿梭的游船画舫,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归隐之心。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那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在平时的训练中,则应注意以下两种情况:第一,要注意不同人对同一题材的吟咏。本题中两首诗都是写荷花。第二,要注意运用相似手法表达相同感情、不同手法表达相同感情的诗作。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

鸣沙①过雁

无名氏

秋成河外锁斜晖,风卷晴沙拂地飞。

过雁数声清堕玉,征人何处问寒衣?

春雁

王恭

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

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注:①鸣沙,北魏至宋、西夏县名,治今中宁县鸣沙镇。

16.在《鸣沙过雁》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雁的?请简要分析。

17.两首诗通过“雁”各自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16.运用了烘托和比喻的手法。通过秋日斜晖、晴沙拂地冷清萧瑟的景象烘托了过雁南飞的艰辛,“清堕玉”用比喻描写了过雁的鸣叫如玉石堕落在地上一样清脆。

17.虽然两首诗都写到了“雁”,但是所表达出的感情是不同的。无名氏的诗通过雁的鸣叫想到征人艰苦的生活,流露出诗人对征人的悲悯情怀。王诗表达了自己不愿留在温暖舒适的他乡,想要返回家乡的急切心情。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理解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等;然后分析诗歌内容,《鸣沙过雁》前两联写景,借此突出“雁”的形象,因此用到的手法是烘托,第三联直接描写雁声,用到了比喻,最后一联联想到征人生发感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又分为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和谋篇布局。答题时第一步明确指出运用何种技巧,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技巧的表达效果。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对比鉴赏的能力。两首诗都写到了雁,但表达的感情不同,第一首体现情感的句子在尾联“征人何处问寒衣”,由前文雁的叫声联想到征人,表达了对征人的悲悯情怀;第二首体现情感的句子也在尾联“江南虽好是他乡”,明确表达了自己不愿在异乡,想回到家乡的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对比鉴赏。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是一道比较鉴赏题。比较鉴赏就是将语言、内容、形象、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反的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赏析。在设题上基本遵循“求同辨异”的原则。设题角度一般有意象意境比较、语言赏析比较、手法技巧比较、内容情感比较几个。解答时要审清题目要求,找准比较点;找出表达作者喜怒哀乐等感情的字眼、词语、句子;抓关键词,分析作者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答题时先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整首诗的思想感情,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种感情,分析这种感情是通过什么抒发的。本题分析的诗两首诗歌感情的不同,由两首诗的最后句可以看出,无名氏的诗写的是对征人悲悯;王诗写的是对家乡的思念。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病后登快哉亭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

(1)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任职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

(2)黄花:菊花。

20.诗歌的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1.同是以多病之身登高望远,本诗与杜甫《登高》相比,在意境营造和章法结构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0.

①滞留他乡、思归不得的惆怅(归乡的渴望)。诗人病后思归,遥想故园菊花又开,而自己却辜负了回乡赏花之约,心头更觉怅惘。

②凄凉落寞之感。秋风萧瑟,侵入发肤,让诗人心中倍感凄凉(如答“秋风吹白了霜鬓,满是‘白发生头未得归’的惆怅”也可)。

21.

①意境营造:本诗以清蝉、斜阳、暮鸦、衰草、秋风为主要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杜诗以急风、高天、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为主要意象,营造出雄阔苍凉的意境。

②章法结构:本诗一、三联写景,二、四联抒情,两者穿插交错,景情转换灵动自然;杜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由景及情,层次清晰。

【解析】

试题分析:

20.一年一度的秋风,最能动人归兴,诗人此时滞留他乡,无计归去。眼见得梦想成空,徒然催人早生华发而已。这里不仅意指鬓发的斑白,而且秋风萧萧,又给人以冷的感觉。因此这一新奇的用语,也便暗示着作者凄冷的情怀。“故园”“秋风发上生”表现诗人的思归情,也有秋风萧瑟的落寞凄凉之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情感题时应特别注意多角度、多层面地开掘,以免缺失要点。情感类试题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切口小,多为对局部语句思想感情的理解、领悟,但需要多角度、多层面挖掘;一是从整体上理解,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关涉思想感情。无论是哪一类,其答案都是多点、多层面的。在诗歌鉴赏中,对作品主题思想、作者思想感情或观点态度的理解和把握可以是多元的,但必须紧扣诗歌文本,这叫分析有据,不可任意拔高或转移、一知半解不全面。分析时不可空泛、笼统、套用几个术语,应结合语言文字作具体分析。同时要围绕主题,突出重点,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1.要分析两首诗的不同意象,由意象分析所营造的意境。本诗的意象有:清蝉、斜阳、暮鸦、衰草、秋风,意境萧瑟;《登高》的意象有:急风、高天、无边落木、不尽长江,营造意境辽阔苍凉。章法上本诗写景抒情穿插,《登高》先写景,后抒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比阅读是将两首以上的诗词加以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比较意境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又要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有时还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等创作背景材料,并扣住带感__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解答意境赏析题,可以按照“客观形象+表现手法+主观感受+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的格式进行。章法结构是表达技巧的一部分,可以按照“手法+材料构建+表达作用”的格式进项表述。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小题。

寄 衣 曲

席佩兰

欲制寒衣下剪难,

几回冰泪洒霜纨。

去时宽窄难凭准,

梦里寻君作样看。

【注释】席佩兰,字韵芬,有《长真阁集》。其夫孙原湘自清嘉庆年间中进士后,官至武英殿协修,常常在外。佩兰独处,常有寄语。

15.作者在第二句中以“冰”修饰泪,深蕴涵义,请赏析其妙处。

16.后二句寓情于事,富有情味,请简要分析。

15.“冰”与“寒”相照应,既表明秋来凉至,泪落觉寒, 又隐现出主人公此时凄凉、落寞的心情, 也给读者心中一个留下冰清玉洁而又惆怅、憔悴的美丽形象,涵义丰厚。

16.后二句写夫君远别已久,当初记住的其衣服的宽窄尺寸,现在恐难适合了,只好到梦里君模样来下剪; 含蓄地抒发了对丈夫的爱怜之意、相思的煎熬之苦, 婉曲动人,饶有意味,令人回味无穷。

【解析】

1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作者在第二句中以‘冰’修饰泪,深蕴涵义,请赏析其妙处”,这是考查炼字的技巧。先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效果,最后体会情感。“几回冰泪洒霜纨”,第二句中的“冰”与上一句中的“寒”相照应,既是天气之冷,身体之冷;又是主人公心境之凄凉,语意双关。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炼字题,常式问法: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变式问法: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炼押韵(平仄):调换词序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答题步骤:先解释该词的意思,指出使用的技巧,代入诗句描绘,体会效果,最后分析情感。

1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后二句寓情于事,富有情味,请简要分析”。这是变相考查诗歌的情感和抒情的技巧。既为“寓情于事”,考生应分析诗句中写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情感。“去时宽窄难凭准,梦里寻君作样看”,这两句是写丈夫离别已久,对于衣服的宽窄已经拿不准了,只好到梦里寻找夫君照着模样来裁剪衣服。非常含蓄的表达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要注意题干中“寓情于事”这一词语,应抓住诗句中的事来分析人物的情感。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