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①
柳宗元
破额山②前碧玉流③,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苹花不自由。
【注】①此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柳州时。②破额山:象县沿江的山。③碧玉流:指流经柳州和象县的柳江。
20.本诗第一句描绘了柳江怎样的景象?对写曹侍御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赏析。
2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0.破额山前,江流色如玉碧,质如玉纯,一平如镜。描绘了柳江优美、清幽的景象,烘托了曹侍御过象县时遥驻木兰舟以诗见赠的美好形象。
21.(1)对曹侍御惦念自己的感念之情。曹侍御惦念贬谪柳州的自己,自己不禁感到春风满怀,情谊如潇湘之水绵长不尽。(2)无法表达思念的悲哀之情。春风和暖,蘋花盛开,无限相思而不能相见,自己欲采蘋花相赠,也无自由。(3)处境险恶,忧愁苦闷之情。最后一句暗隐无路献忠心于朝廷之意。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第一句描绘了柳江怎样的景象?对写曹侍御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赏析”,本题既考查景物形象,又考查写作的技巧。对于第一问,考生应抓住诗句中的景物,进行描绘,然后概括特点。“破额山前碧玉流”,“碧玉流”形容江水澄明深湛,如碧玉之色,诗人抓住山与水写出了柳江清幽的景色。对于第二问,是考查景物对人物的作用,一般是烘托或反衬。作者称曹侍御为“骚人”,然后用“碧玉流”、“木兰舟”这样美好的环境来烘托他。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第一问,考生应圈划出诗句中的景物,抓住特点进行描绘,最后用四字概括其特点。对于第二问: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本题,应先抓住第一句中的景物分析景物的特点,然后再看这样的景物对人物所起的作用。
2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考生可在整体感悟词的意境的基础上,抓住描写的关键词来理解。前两句写景,面对清幽之景,“骚人”本可以一面赶他的路,一面看山看水,悦性怡情;此时却“遥驻”木兰舟于“碧玉流”之上,怀念起“万死投荒”、贬谪柳州的友人来,“遥驻”而不能过访,望“碧玉流”而兴叹,只有作诗代柬,表达他的无限深情。“春风无限潇湘意”一句,的确会使读者感到“无限意”。“潇湘”一带,乃是屈子行吟之地。作者就把曹侍御称为“骚人”。把“潇湘”和“骚人”联系起来,那“无限意”就有了着落。此其一。更重要的是,结句中的“欲采苹花”,是汲取了南朝柳恽《江南曲》的诗意。《江南曲》全文是这样的:“汀洲采白苹,日暖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由此可见,“春风无限潇湘意”,主要就是怀念故人之意。此其二。而这两点,又是像水和乳那样融合一起的。“春风无限潇湘意”作为绝句的第三句,又妙在似承似转,亦承亦转。也就是说,它主要表现作者怀念“骚人”之情,但也包含“骚人”寄诗中所表达的怀念作者之意。春风和暖,潇湘两岸,芳草丛生,苹花盛开,朋友们能够于此时相见,应是极好,然而却办不到。无限相思而不能相见,就想到采苹花以赠故人。然而,不要说相见没有自由,就是欲采苹花相赠,也没有自由。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诗歌的标题、注释以及诗句中的景物形象来分析诗人的情感。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秋宿虎丘寺
苏舜钦①
生事飘然付一舟,吴山萧寺且淹留。
白云已有终身约,醁酒聊驱万古愁。
峡束苍渊深贮月,崖排红树巧装秋。
徘徊欲出向城市,引领烟萝②还自羞。
【注】①庆历八年秋,苏舜钦复官为湖州长史,因故未能赴任,因游虎丘以解愁闷,但时时心系庙堂。②烟萝,草树茂密、烟聚萝缠之地,借指幽居或修真之处。
20.颈联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试结合表现手法进行赏析。
2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
20.颈联“束、排”二字运用了比拟(拟人)的手法,通过奇妙的想象,将静态的景物动态化,描写出一幅绚丽的景象。峡谷“束”住了河流,让它成为深潭,然后把月亮深深地贮藏在潭中,想象奇特。而那崖头也似乎不甘寂寞,把那红树一字排开,巧妙地装点着秋色,画面绚丽无比。
21.①对“生事飘然”、无法把握命运的无奈。②对享受山林之美的隐逸生活的向往。③心系庙堂,不敢隐居,自感羞惭。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颈联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试结合表现手法进行赏析”,既考查诗歌的意境,又考查诗歌的技巧。先到诗歌中找到颈联,圈划出所写的景物以及特点,然后抓住技巧进行分析。“峡束苍渊深贮月,崖排红树巧装秋”,写了“峡谷”“ 苍渊”“月亮”“崖”“红树”,作者使用“束”“排”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意识情态,这是比拟的修辞;同时所写之景本是静景,但在诗人的笔下仿佛有了生命力,动了起来。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本题,考生应抓住颈联中的景物以及描摹景物的词语来分析技巧。束、排二字皆是动词。作者将静态的景物动态化,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衬托出壮丽的景象。其中“束”形容峡谷的高,其下就是万丈深渊,“排”字形容红树的多。意思是秋天红树一排排的列在悬崖之上,作者将如此壮丽的景象形象的描绘出来,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美妙感觉。
2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考生应抓住诗歌的标题、注释、诗歌中的景物等来分析诗人的情感。此诗感叹身世浮沉,人生飘零。前四句透露出无奈的归隐之意和罢官之后的苦闷心情。这一切时时折磨着苏氏人在江湖,魂系庙堂的诗心。后半部分写景句,老辣壮美,虎虎生气。结尾借自惭而__。落寞的灵魂,无言的伤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要注意抓住题干中“复杂”一词来分析诗人的情感,这说明情感并非单一,应是多种交杂。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得张正字诗①
【宋】陈与义
送老茅屋底,天寒人迹稀。
一觞犹有味,万事已无机。
岁暮塔孤立,风生鸦乱飞。
此时张正字,书札到郊扉。
【注】①此诗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冬,诗人因对朝廷竭力“主和”心生失望,引疾辞要职,闲居江州。
15.这首诗的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怎样描写的?请简要分析。
16.请结合全诗首尾两联内容,简要分析该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15.颈联运用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孤寂悲凉的画面。时到岁末,闲居江州的诗人眼前看到的是寺塔孤立、风生鸦飞的景象,一静一动,互相映衬,“风声”“鸦飞”更显示了环境的荒凉,也烘托出诗人隐退闲居的孤寂之感。
16.①“送老茅屋底,天寒人迹稀”,点明自己闲居江州养老的境况,叹岁月流逝,一事无成,既有伤老悲己之情,又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慨叹之情。
②“此时张正字,书札到郊扉”,在诗人引退孤寂之时,张正字 的书信使诗人内心产生了淡淡的欣喜之情。
【解析】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写景的分析的题目,分析时,要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例如,手法主要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分析时从“塔孤立”“鸦乱飞”角度分析作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描绘诗中主要景物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候既要忠于原诗又要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加以创造,再现画面,力求语言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即可,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恬静优美、闲适安宁、朦胧迷离等,注意能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通过景物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例如“引疾辞要职,闲居江州”,及诗中的词语“无机”“孤”。然后结合着诗歌具体语境,从诗人对岁月流逝、一事无成、感叹世间冷暖等方面分析作答。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小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20.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
21.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20. “嫌”,嫌弃,把残灯拟人化。作者衷心感谢这盏残灯不嫌弃自己,描写了客中、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在残灯陪伴下感受到的宽慰与温暖、无奈与自嘲。
21.病中的感伤;客中的孤寂;思归的痛苦;老之将至的无奈。(如答“同情与忧虑百姓疾苦”,也算正确)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题先解释“嫌”的含义,然后分析手法“拟人”,再分析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表达“孤独”“无奈”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 方面考虑。
21.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歌的注释“途中”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病眼”“乡音”“思归”“发稀”作答。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注意结合诗歌的注释“途中”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病眼”“乡音”“思归”“发稀”作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6.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17.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6.第一问: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第二问: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17.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解析】
16.
试题分析:“汉水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都写出了长江下游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特点,写出了远去的长江气势浩大,切中题旨,铺垫出一派雄壮气象。接着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近古的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好气势。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并不是单纯而热烈地歌颂盛世,在一派祥和安宁之中,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诗的感情深沉而表达稳妥,比喻以江水壮阔的气势与盛唐的国力相对应,贴切得体,从而自然又蕴含丰富地表达出盛世才子的惆怅。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谢人送凤团及建茶
韩驹①
白发先朝旧史官,
风炉②煮茗暮江寒。
苍龙③不复从天下,
拭泪看君小凤团。
【注】①韩驹,北宋末南宋初诗人,曾任著作郎,编修国史。这首诗作于靖康之变以后,这里的“凤团”“建茶”都是当时的贡茶。②风炉:也写作“风垆”,煮茶的炊具,以铜铁浇铸,形状如鼎。③苍龙,龙团茶,这里又以龙代指天子。
20.本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21.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简要分析。
20.(1)对比,将过去的史官身份与现在的处境进行对比。(2)双关。“苍龙”二字语意双关,既指茶,也指天子;“不复从天下”,指天子不再颁赐龙团茶。
21.(1)伤今怀旧之情:“白发”叹自己年老体衰;“先朝”二字,叹时异事异,表达伤今怀旧之情。(2)孤寂之情。第二句写黄昏时独自在江边煮茶品茗,“寒”极尽凄清,表达出孤独之感。(3)家国沧桑之感、思君之情。诗中将国事与自身之事紧紧连在一起,从而产生浓重的愁思;最后两句将思君之心落实到流着眼泪看着风团茶,写得沉痛欲绝。(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诗首句出“史官”一词,自明身份。次句,落实如今的不堪,说自己目前独自一人,在江边寓宅,黄昏时煮茶品茗。前后形成对比。诗人在南渡后,高宗即位,命知江州,这首诗有“暮江”字,或即作于江州任上。他所写的凄凉情况,不是一般的叹老哀贫,也不同于游子落魄江湖、隐居深山的寂寞,而是将国事与家事紧紧连在一起,从而产生浓重的愁思。诗从“龙”字上设意,由龙团茶延伸到真龙天子。“苍龙”二字双关,是指茶,也指天子;“不复从天下”,指天子不再颁赐龙团茶,也指徽宗当时已被金人俘押,不再君临天下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本题,考生需从全诗考虑,且题干没有给出答题的角度,故需要多角度思考。
2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简要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考生可在整体感悟诗歌的意境的基础上,抓住描写的关键词来理解。首句“白发先朝旧史官”加上“白发”,叹自己年高衰老;加“前朝”二字,叹时异事异,使自己处在与“史官”不和谐的地位,表示伤今怀旧之情。“风炉煮茗暮江寒”,一个“暮”“寒”字写得很凄清,着力表达自己孤寂之情。“拭泪看君小凤团”,诗看似就事论事,平铺直叙,其意含蓄深重。最后,诗便把这份思君之心落实到末句的流着眼泪看着凤团茶上,写得沉痛欲绝。全诗借凤团发端,在应酬咏物诗中,寓家国沧桑之感,语言诚挚悲怆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诗歌的注释、诗歌中描写的景象以及生活状态来体悟诗人的情感。
阅读下列宋诗,按要求完成小题。
雨睛 陈与义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
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
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睛。
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
23.本诗颔联写得很有味道,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24.本诗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3.用拟人手法写鹊和雷,“衣犹湿”点明了雨后初晴,“语”写出了鹊活泼可爱的情态,“气未平”写雷不甘心立即销声匿迹;本联绘声绘形,突出了雨后初晴清新自然的景物特点。
24.首联颔联绘雨晴之景,颈联尾联叙诗人雨晴后所做之事;全诗不着一个“喜”字,诗人却在写景叙事中抒发了雨晴后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解析】
2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颔联写得很有味道,请简要分析其妙处”,这是考查考生诗句鉴赏诗句的能力,该以手法为主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拟人的艺术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题干 “简诗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这是考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考生要从意向、意境、手法角度去分析。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比如题中的“喜”。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本题的“对比”凸显人的渺小。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小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1.诗中具体描写诗人过冬至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2.请结合句子,分析这首诗歌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
11.抱膝灯前影伴身。表达羁旅中的思乡之情。
12.诗的一二两句写冬至之日, 诗人一个人在客店里,抱着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他相伴是实写,表现其孤寂、思家之情。而三四两句 “家中夜深坐” “说着远行人”等是虚写,是想象,想象家里的人或许像我这样深夜坐着,在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 ,表现家中人也在想我。
【解析】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扣住题目中“思家”与句子中“抱膝”“影伴身”展开适当联想与想象来分析。同时由注释“有全家团聚的习俗”可品味出诗人的孤寂之情。诗人双手抱膝,坐在渐渐昏暗的残灯下,只有影子和自己为伴。这句话写出诗人的孤寂之感,思家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主客移位是唐代诗人写诗经常运用的一种手法,也可以称做对面落笔、想象、虚写。这种手法的作用是将某种感情抒发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小题。
题春晚 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9.本诗是怎样紧扣“春晚”两字写景的?
10.本诗描绘了怎样的春晚归人图?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结合句子从动静的角度分析。
9.开篇写花落,点出“春”;首句写夕阳下柴门虚掩,末句写黄昏时乌鸦翻飞,末句写樵夫渔人一天的劳作结束归家,都紧紧扣着“晚”字。
10.全诗描绘柴门花落、乌鸦归林、诗人小立、樵夫渔人归家等画面,以动衬静,烘托出静谧而富有生气的意境,表现出诗人内心的闲适和安宁的心境。
【解析】
9.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抓住“春”“晚”两个时间点,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描写春天特有景象的意象。“花落”点明季节,扣住“春”;“柴门掩”“昏鸦”“樵渔一路归” 紧紧扣着“晚”。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柴门花落、乌鸦归林、诗人小立、樵夫渔人归家,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烘托出静谧而富有生气的意境,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小题。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7.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8.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句子作简要分析。
7.傍晚 西风
8.拟人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解析】
7.
试题分析:“两竿落日溪桥上”“荷花入暮犹愁热”由“落日”“入暮”判断为傍晚。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现手法,首先答出手法—拟人,再答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最后分别回答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