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别贾岛

姚合

懒作住山人,贫家日赁身。书多笔渐重,睡少枕长新。

野客狂无过,诗仙瘦始真。秋风千里去,谁与我相亲。

20.这首诗塑造了贾岛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21.诗歌的尾联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这首诗塑造了贾岛“苦吟诗人”的形象。首联,写他出身低微,因为家贫而被迫赁身寺庙;志向远大,不愿作一住山之人颔联,写他读书勤奋,因博览群书而下笔有分量;读书夜以继日,睡眠很少。颈联,写他潜心苦吟,粗野鄙陋的人不与他来往;身体瘦削,形容枯槁。

21.(1)点明离别的时间。时当秋季,秋风萧瑟,渲染出离别的悲凉气氛,更增添了别理的悲伤。(2)点题,作者因为贾岛要去千里之外的远方,想到“谁与我相亲”,表现了他们之间的友谊之深。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塑造了贾岛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诗歌人物形象的把握,主要通过诗歌的背景,诗中重要意象,环境描写,还有对主要人物的细节刻画等方面感知。首联“懒作住山人,贫家日赁身”写其居处以及经济状况——贫;颔联“书多笔渐重,睡少枕长新”写其读书写诗勤奋——睡少;颈联“野客狂无过,诗仙瘦始真”,写其交友状况。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贾岛作为“苦吟诗人”的特点。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事象、物象、意象(事象物象以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关系)等,既是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歌中的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1)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3)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比如本题中,要求分析“贾岛”的形象,考生可以凭借记忆确定其“苦吟”的特点,然后结合诗句的内容具体分析。

2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诗歌的尾联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句的作用。首先分析诗句所写的内容,然后再从内容、情境、结构等几个方面思考作答。“秋风千里去,谁与我相亲”,“秋风”交代离别的时间,同时渲染离别的氛围;点题,同时表现了二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首先要了解诗歌各个部分在诗歌中的用意。首联;起:是扣题,总起全诗、在抒情诗多用赋比兴中对景起兴的手法引起话题,作为叙事诗的开头、交代起因等等。颔联;承:一般是承上启下、继续导入话题之类,此种多事上半联承前、下半联起后。颈联;转:转入正题,一般是全诗的高潮 、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为“诗眼”“诗心”的常置。尾联;合:一般是总结、高潮的延续、或揭示出某种道理,妙在点睛。有了大的思路,操作时因地制宜,具体问题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比如本题,是分析诗歌尾联的作用,应先看尾联写了什么内容,再看这一内容与上文和标题的关系。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完成后面小题。

入朝洛堤步月

上官仪①

脉脉广川②流,驱马历长洲③。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月夜

刘方平④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①上官仪(约608—664):字游韶,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本诗是作者宰相(661—663)任上所作。②“广川”指洛水。东都洛阳的皇城,傍洛水。③“长洲”指洛堤。洛堤是官道,路面铺沙,以便车马通行,故喻称“长洲”。④刘方平(生卒年不详):河南洛阳人,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未考取,从此隐居,终生未仕。

20.刘诗的后两句描写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1.两首诗都写到“月”,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月”下之情?

20.①描写春夜风光,营造了清新静谧的意境。②动静结合,静中有动,以动显静,静谧的月夜的虫声标志着生命的萌动。初春的虫子也许还很稀少,但是诗人已经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虫声是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也令人油然生发出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③构思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21.①两首诗都写到“月”,但上官诗充溢着显扬之气,流露出作者春风得意,倨傲、自荣的情态。刘诗表达了初春喜悦的心情。②上官诗写的是秋天清晨,虽明月高悬,但曙光已见,鹊飞报喜,表现出天下太平景象,又流露着诗人得势当权、执政治世的气魄。③刘诗从视觉角度描写初春的月夜之美。夜深人静,皓月西斜,将如水的清辉洒向大地,照到了地上人家的半边庭院,描写春夜的静谧风光。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刘诗的后两句描写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意境。“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夜半更深,正是一天当中气温最低的时刻,然而,就在这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不但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谧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三、四两句写的自然还是月夜的一角,但它实际上所蕴含的却是月夜中透露的春意。这构思非常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春天是生命的象征,它总是充满了缤纷的色彩、喧闹的声响、生命的活力。如果以“春来了”为题,人们总是选择在艳阳之下呈现出活力的事物来加以表现,而诗人却撇开花开鸟鸣、冰消雪融等一切习见的春的标志,独独选取静谧而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静谧中写出生命的萌动与欢乐,从料峭夜寒中写出春天的暖意,谱写出一支独特的回春曲。这不仅表现出诗人艺术上的独创精神,而且显示了敏锐、细腻的感受能力。“今夜偏知春气暖”,是谁“偏知”呢?看来应该是正在试鸣新声的虫儿。尽管夜寒料峭,敏感的虫儿却首先感到在夜气中散发着的春的信息,从而情不自禁地鸣叫起来。而诗人则又在“新透绿窗纱”的“虫声”中感觉到春天的来临。前者实写,后者则意寓言外,而又都用“偏知”一语加以绾结,使读者简直分不清什么是生命的欢乐,什么是发现生命的欢乐之欢乐。“虫声新透绿窗纱”,“新”字不仅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那种新鲜感、欢愉感,而且和上句的“今夜”、“偏知”紧相呼应。“绿”字则进一步衬出“春气暖”,让人从这与生命联结在一起的“绿”色上也感受到春的气息。这些地方,都可见诗人用笔的细腻。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意象、意境型的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比如本题,考生可以抓住“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的景象,结合诗歌的情感分析。

2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两首诗都写到‘月’,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月’下之情”。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考生可在整体感悟诗歌的意境的基础上,抓住描写的关键词来理解。因是比较阅读,故应注意答题的模式。上官仪诗歌的后两句即景抒怀。这是秋天的一个清晨,曙光微明,月挂西山,宿鸟出林,寒蝉嘶鸣,野外晨风吹来,秋意更盛。第三句写凌晨,化用了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意是借夜景以忧虑天下士人不安,要礼贤下士以揽人心。这里取其意而谓曙光已见,鹊飞报喜,表现出天下太平景象,又流露着自己执政治世的气魄。末句写秋意,用了陈朝张正见《赋得寒树晚蝉疏》:“寒蝉噪杨柳,朔吹犯梧桐。……还因摇落处,寂寞尽秋风。”原意讽喻寒士失意不平,这里借以暗示在野失意者的不平之鸣,为这太平盛世带来噪音,而令这位宰相略有不安,稍露不悦。刘诗前两句就颇有画意。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笼罩在夜的暗影中。这明暗的对比越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空庭的阒寂。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这不仅进一步从视觉上点出了“更深”,而且把读者的视野由“人家”引向寥廓的天宇,让人感到那碧海青天之中也笼罩着一片夜的静寂,只有一轮斜月和横斜的北斗南斗在默默无言地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诗歌中写月的诗句以及注释给出的简介来分析两首诗歌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观徐州李司空猎

张祜

晓出郡城东,分围浅草中。

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20.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相比,本诗塑造的人物形象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21.请对最后四句运用的艺术手法作简要赏析。

20.《江城子·密州出猎》塑造了一个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诗人形象。而本诗则通过李司空打猎的过程以及众人观猎的情貌,塑造了一个武艺高超的英勇猎手形象。

21.①运用细节(动作)描写。“背”“抽”表现其身段之灵巧,“翻”“控”展现其臂力强劲,动作漂亮,造型健美。②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仅答侧面描写也可)最后两句写围观人群一齐指向遥远的天空,那里一只带箭的鸿雁,垂着双翅,直向地面坠落下来。以欢声雷动的热烈场面表现了猎者的技艺高超。③运用场面描写。以万众围观、欢声雷动的热烈场面表现了猎者的技艺高超。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相比,本诗塑造的人物形象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对比阅读的能力和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诗歌人物形象的把握,主要通过诗歌的背景,诗中重要意象,环境描写,还有对主要人物的细节刻画等方面感知。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是熟悉的篇章,通过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可知,诗中主要是刻画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形象。而本诗主要是通过环境描写,首先写出猎的环境“晓出郡城东,分围浅草中”,是一个猎者形象。另外本诗着重刻画了一些猎手动作的细节,“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写出了动作敏捷、有力。最后“一雁落寒空”侧面写出了技艺高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比较题,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形象、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比如本题,比较的点是“人物形象”。此诗主要写李司空打猎的过程以及众人观猎的情貌,塑造了一个武艺高超的英勇骑士形象。诗先叙事,铺写背景。前二联描写旭日东升、晨风方起、红旗猎猎、骏马奔驰,铺开了一幅围猎的宏大场景,为主人公出场做好铺垫。接着写英雄人物亮相出场。颈联正面描写这位骁勇猎手当众显露猎射飞雁,表现其矫健灵活的杰出身手。尾联通过随从和观猎者的反应,从侧面突出了主人公的射艺超群。

2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对最后四句运用的艺术手法作简要赏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读懂诗歌,明确写作内容,手法就明确了。本诗主要写李司空打猎的过程以及众人观猎的情况。最后四句通过打猎的细节刻画和观者的反应凸显人物形象。最后四句主要用了细节描写和侧面描写,明确手法,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背手抽金镞”,是正面描写骑士背手取箭的动作,著一“抽”字,手势的利落可知,加之“背手”而“抽”,又可见身段之灵巧。“翻身控角弓”,弯弓名之曰“控”,这就进一步展现了射者臂力强劲的架势,“控”之而再来一个“鹞子翻身”的漂亮动作,造型健美。对于这位英雄射手的真正的评价,当然不是停留在一招一式的动作表面。关键所在,毕竟还有待于亮出他那百步穿杨的惊人绝技。果然,刹那之间,就在围观的人群中间,突然爆发出一阵哄然的欢呼,并且一齐指向遥远的天空。原来蓝天高处,一只带箭的鸿雁,垂着双翅,直向地面坠落下来。东坡词云:“高处不胜寒。”(《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处“寒空”之“寒”,虽有点出时令的作用,但主要在渲染高飞鸿雁的凌绝苍穹,从而加强了一箭高高命中的神异气氛。全诗至此,戛然而止。由于射雁成功而出现的欢声雷动的热烈场面,自可留给读者去想象了。此诗在取材方面,干净利索地只写场面中的一个人物,而且又只写此一马上英雄的一个手势与一个身段,并以刹那之间雁落寒空的独特镜头使之迸发异彩,取材之精确,描写线条之明快,确乎令人随同“万人齐指”而为之欢呼叫绝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本题,考生应抓住后四句分析技巧,“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这两句重点描写人物的动作,可以从动作或细节的角度分析;“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这两句是场面描写,同时也对上两句人物的侧面衬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20.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一联。 )

21.本诗与《登岳阳楼》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0.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茎;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从而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21.

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的内容,《泊岳阳楼下》仅用“留滞”“艰危”二词分别略作点染;《登岳阳楼》则以年老病弱、亲故凋零、漂泊异乡具体写境遇之困顿,又以关山之北兵戎未息写时局之动荡,从而表达对艰危时局的深深忧虑。

异:《泊岳阳楼下》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料,但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登岳阳楼》虽在自身境遇困顿不堪中仍不减忧国忧民之热肠,但诗中无论是“昔闻”“今上”之感慨,还是年老漂泊之感伤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都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故只能凭轩远望,涕泗横流。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一联”,这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题干已经给出了赏析的角度“意境”。首先圈出诗句中的意象,如“风”“浪”“舟”“雪”“灯”,再抓意象的特点,风是岸边来风,因有风,浪花翻涌,雪花飘飞,灯是寒灯,整个画面透出一股萧瑟凄凉的意味。再联系诗歌的题目“泊岳阳楼下”,可见诗人羁旅在外,处境加景象,抒发了诗人漂泊天涯的愁苦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属于鉴赏题,鉴赏的对象是“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考生首先应明确鉴赏语言的角度,然后再针对涉及的诗句进行逐句分析。鉴赏的角度有:修辞角度、感官角度、写景角度、遣词造句角度、描写角度等。本题在题干中已经明确了鉴赏的角度——意境营造。“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河岸的风吹卷着夜晚的江浪,小船上冰冷的灯光映照着纷飞落雪。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既是对比,又是承辅,以浩瀚开篇,续写冷风寒灯,一远一近,一大一冷托衬出别样的悲怆。

2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与《登岳阳楼》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这是一道探究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探究诗歌的情感要注意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本题还要注意答题的模式,要把异同的内容分开回答。《泊岳阳楼下》这首诗主要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首先,它的创作背景应该从“大历三年(768)冬”推出,安史之乱发生于756年,这场战乱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转变,也给知识分子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阴影。这点也反映到杜甫的诗歌当中,从“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一句可以看出杜甫此时的心情是很失落的。也是很迷茫的。因为他说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安史之乱后的现实并未改变杜甫的忠君恋阙的心,但也流露出了一种迷茫的情绪。前途未卜,不知何去何从。其次,我们知道杜甫的诗歌十分重视炼字,他很讲究对仗,“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的对仗十分工整,其中“翻”和“洒”字用的也十分贴切。最后,杜甫在此诗中还用了典故,就是 “鲲鹏”,他引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前途的不可预料。整首诗歌以豪景与壮志衬托出豪迈基调,又岸风夕浪,舟雪寒灯做起伏,及滞留,危难而转图南鲲鹏,意境起伏,富于节奏。《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年)创作的一首五律。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全诗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即登楼赏美景,同时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要注意题干中“与《登岳阳楼》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这一要求,这是一道比较阅读题,比较的点是“思想感情”,答题的内容是“异同”,考生要抓住两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和对作者杜甫的了解进行答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晚归山居

刘沧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

深秋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

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20.这首诗的颈联与王维《山居秋暝》的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相比,在写景角度上有何相同点?在意境上有何区别?请简要分析。

2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0.

①在写景角度上,二者都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了景物。刘诗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山影”,从听觉角度表现“钟声”。王诗颔联从视觉角度描写“明月”,从视觉、听觉角度描写“清泉”。

②在意境上,刘诗颈联诗人孤寂地行走在荒径,描写了山影投映溪水,随波暗涌,古寺钟声悠长,又随远烟逝去,意境幽暗空寂。而王诗颔联描写了一场秋雨后,只见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枝星星点点洒落下来,又闻泉水淙淙流泻于山石之间,意境幽清明净。(意思相近即可)

21.

①孤独惆怅之情。天空冷寂、树叶稀疏,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诗人“独寻”荒径归来,心情孤寂惆怅。

②思念故乡之情。深秋时节,诗人独行郊外,“频忆”故乡往事,一个“频”字流露出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③喜爱山居之情。诗人虽独处郊野,却见美好的山月,不吝惜清辉,洒向独居的竹扉。“娟娟”“不惜”表现出了诗人对山居恬淡美好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

20.题干问的是“这首诗的颈联与王维《山居秋暝》的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相比,在写景角度上有何相同点?在意境上有何区别?请简要分析”这是一道关于艺术手法的比较题,但指向性很明确“写景角度上”,难度降低。“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颈联写景,黯淡的山影随云、水而动,晚钟的声音悠远而渺茫,从茫茫雾霭中传来,这同样是诗人在“归山居”途中所见之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因此可见它们的相同点:在写景角度上,二者都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了景物。分析意境就要联系意象特征,如“暗”“潜”意境幽暗空寂,表现了晚归的孤寂;而另外一首诗:“明”“照”“清”“流” 意境幽清明净。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首先,要熟悉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与内涵。其次,审清题干要求比较的方向(是求同还是求异)、角度(是从哪个角度比较),比较到哪一步,是只要答出术语还是兼有效果的分析比较。最后,鉴于表达技巧的复杂性,表达技巧的比较还是定位于常见常用的表达技巧。因此,要立足于原诗准确的判断,尤其注意甄别那些易混淆的表达技巧,如表现手法中的对比与衬托、修辞手法中的借代与借喻。如本题是一道关于艺术手法的比较题,但指向性很明确“写景角度上”,难度降低。

21.题干问的是“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本题考查诗歌情感。要抓住诗歌中饱含诗人情感的意象,以及色调的运用。诗人选择的意象很有特点,是带上了诗人主观感__彩的。通过分析“霜”、“稀叶”、“落日”等意象可以得出诗人的思归孤独之情。还有一些带有诗人感__彩的词语,如“频忆”、“独还”等词语,也可以发现诗人的孤独愁闷。对于山间景色的描写,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本题抓住诗歌标题和诗中“霜”、“稀叶”、“落日”“频忆”、“独还”等带有的感__彩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柳宗元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苹花不自由。

【注】①此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柳州时。②破额山:象县沿江的山。③碧玉流:指流经柳州和象县的柳江。

20.本诗第一句描绘了柳江怎样的景象?对写曹侍御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赏析。

2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0.破额山前,江流色如玉碧,质如玉纯,一平如镜。描绘了柳江优美、清幽的景象,烘托了曹侍御过象县时遥驻木兰舟以诗见赠的美好形象。

21.(1)对曹侍御惦念自己的感念之情。曹侍御惦念贬谪柳州的自己,自己不禁感到春风满怀,情谊如潇湘之水绵长不尽。(2)无法表达思念的悲哀之情。春风和暖,蘋花盛开,无限相思而不能相见,自己欲采蘋花相赠,也无自由。(3)处境险恶,忧愁苦闷之情。最后一句暗隐无路献忠心于朝廷之意。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第一句描绘了柳江怎样的景象?对写曹侍御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赏析”,本题既考查景物形象,又考查写作的技巧。对于第一问,考生应抓住诗句中的景物,进行描绘,然后概括特点。“破额山前碧玉流”,“碧玉流”形容江水澄明深湛,如碧玉之色,诗人抓住山与水写出了柳江清幽的景色。对于第二问,是考查景物对人物的作用,一般是烘托或反衬。作者称曹侍御为“骚人”,然后用“碧玉流”、“木兰舟”这样美好的环境来烘托他。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第一问,考生应圈划出诗句中的景物,抓住特点进行描绘,最后用四字概括其特点。对于第二问: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本题,应先抓住第一句中的景物分析景物的特点,然后再看这样的景物对人物所起的作用。

2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考生可在整体感悟词的意境的基础上,抓住描写的关键词来理解。前两句写景,面对清幽之景,“骚人”本可以一面赶他的路,一面看山看水,悦性怡情;此时却“遥驻”木兰舟于“碧玉流”之上,怀念起“万死投荒”、贬谪柳州的友人来,“遥驻”而不能过访,望“碧玉流”而兴叹,只有作诗代柬,表达他的无限深情。“春风无限潇湘意”一句,的确会使读者感到“无限意”。“潇湘”一带,乃是屈子行吟之地。作者就把曹侍御称为“骚人”。把“潇湘”和“骚人”联系起来,那“无限意”就有了着落。此其一。更重要的是,结句中的“欲采苹花”,是汲取了南朝柳恽《江南曲》的诗意。《江南曲》全文是这样的:“汀洲采白苹,日暖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由此可见,“春风无限潇湘意”,主要就是怀念故人之意。此其二。而这两点,又是像水和乳那样融合一起的。“春风无限潇湘意”作为绝句的第三句,又妙在似承似转,亦承亦转。也就是说,它主要表现作者怀念“骚人”之情,但也包含“骚人”寄诗中所表达的怀念作者之意。春风和暖,潇湘两岸,芳草丛生,苹花盛开,朋友们能够于此时相见,应是极好,然而却办不到。无限相思而不能相见,就想到采苹花以赠故人。然而,不要说相见没有自由,就是欲采苹花相赠,也没有自由。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诗歌的标题、注释以及诗句中的景物形象来分析诗人的情感。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秋宿虎丘寺

苏舜钦

生事飘然付一舟,吴山萧寺且淹留。

白云已有终身约,醁酒聊驱万古愁。

峡束苍渊深贮月,崖排红树巧装秋。

徘徊欲出向城市,引领烟萝还自羞。

【注】①庆历八年秋,苏舜钦复官为湖州长史,因故未能赴任,因游虎丘以解愁闷,但时时心系庙堂。②烟萝,草树茂密、烟聚萝缠之地,借指幽居或修真之处。

20.颈联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试结合表现手法进行赏析。

2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

20.颈联“束、排”二字运用了比拟(拟人)的手法,通过奇妙的想象,将静态的景物动态化,描写出一幅绚丽的景象。峡谷“束”住了河流,让它成为深潭,然后把月亮深深地贮藏在潭中,想象奇特。而那崖头也似乎不甘寂寞,把那红树一字排开,巧妙地装点着秋色,画面绚丽无比。

21.①对“生事飘然”、无法把握命运的无奈。②对享受山林之美的隐逸生活的向往。③心系庙堂,不敢隐居,自感羞惭。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颈联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试结合表现手法进行赏析”,既考查诗歌的意境,又考查诗歌的技巧。先到诗歌中找到颈联,圈划出所写的景物以及特点,然后抓住技巧进行分析。“峡束苍渊深贮月,崖排红树巧装秋”,写了“峡谷”“ 苍渊”“月亮”“崖”“红树”,作者使用“束”“排”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意识情态,这是比拟的修辞;同时所写之景本是静景,但在诗人的笔下仿佛有了生命力,动了起来。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本题,考生应抓住颈联中的景物以及描摹景物的词语来分析技巧。束、排二字皆是动词。作者将静态的景物动态化,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衬托出壮丽的景象。其中“束”形容峡谷的高,其下就是万丈深渊,“排”字形容红树的多。意思是秋天红树一排排的列在悬崖之上,作者将如此壮丽的景象形象的描绘出来,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美妙感觉。

2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考生应抓住诗歌的标题、注释、诗歌中的景物等来分析诗人的情感。此诗感叹身世浮沉,人生飘零。前四句透露出无奈的归隐之意和罢官之后的苦闷心情。这一切时时折磨着苏氏人在江湖,魂系庙堂的诗心。后半部分写景句,老辣壮美,虎虎生气。结尾借自惭而__。落寞的灵魂,无言的伤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要注意抓住题干中“复杂”一词来分析诗人的情感,这说明情感并非单一,应是多种交杂。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得张正字诗①

【宋】陈与义

送老茅屋底,天寒人迹稀。

一觞犹有味,万事已无机。

岁暮塔孤立,风生鸦乱飞。

此时张正字,书札到郊扉。

【注】①此诗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冬,诗人因对朝廷竭力“主和”心生失望,引疾辞要职,闲居江州。

15.这首诗的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怎样描写的?请简要分析。

16.请结合全诗首尾两联内容,简要分析该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15.颈联运用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孤寂悲凉的画面。时到岁末,闲居江州的诗人眼前看到的是寺塔孤立、风生鸦飞的景象,一静一动,互相映衬,“风声”“鸦飞”更显示了环境的荒凉,也烘托出诗人隐退闲居的孤寂之感。

16.①“送老茅屋底,天寒人迹稀”,点明自己闲居江州养老的境况,叹岁月流逝,一事无成,既有伤老悲己之情,又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慨叹之情。

②“此时张正字,书札到郊扉”,在诗人引退孤寂之时,张正字 的书信使诗人内心产生了淡淡的欣喜之情。

【解析】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写景的分析的题目,分析时,要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例如,手法主要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分析时从“塔孤立”“鸦乱飞”角度分析作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描绘诗中主要景物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候既要忠于原诗又要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加以创造,再现画面,力求语言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即可,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恬静优美、闲适安宁、朦胧迷离等,注意能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通过景物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例如“引疾辞要职,闲居江州”,及诗中的词语“无机”“孤”。然后结合着诗歌具体语境,从诗人对岁月流逝、一事无成、感叹世间冷暖等方面分析作答。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小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20.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

21.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20. “嫌”,嫌弃,把残灯拟人化。作者衷心感谢这盏残灯不嫌弃自己,描写了客中、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在残灯陪伴下感受到的宽慰与温暖、无奈与自嘲。

21.病中的感伤;客中的孤寂;思归的痛苦;老之将至的无奈。(如答“同情与忧虑百姓疾苦”,也算正确)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题先解释“嫌”的含义,然后分析手法“拟人”,再分析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表达“孤独”“无奈”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   方面考虑。

21.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歌的注释“途中”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病眼”“乡音”“思归”“发稀”作答。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注意结合诗歌的注释“途中”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病眼”“乡音”“思归”“发稀”作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6.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17.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6.第一问: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第二问: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17.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解析】

16.

试题分析:“汉水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都写出了长江下游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特点,写出了远去的长江气势浩大,切中题旨,铺垫出一派雄壮气象。接着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近古的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好气势。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并不是单纯而热烈地歌颂盛世,在一派祥和安宁之中,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诗的感情深沉而表达稳妥,比喻以江水壮阔的气势与盛唐的国力相对应,贴切得体,从而自然又蕴含丰富地表达出盛世才子的惆怅。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