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二月二日①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②。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雨夜声。

【注】①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②亚夫营:汉文帝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这里指代作者供职的蜀中柳仲郢幕府。

16.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17.诗歌最后两联蕴含了诗人哪些复杂情感?如何表达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16.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生机盎然的画面。到江上游春的游客很多,到处是笙箫之声。就连花柳、蜂蝶也在欣喜、享受着美好的春光。

作用:反衬后两联所抒发的思乡之苦。(或为下面抒写宦游之苦做铺垫)。

17.(1)第三联用典抒情,含蓄的表达自己宦游在外的辛苦(孤独)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2)第四联借景抒情,新滩涨水就像午夜檐间风雨的凄凉之声,作者埋怨新滩不解人意,寄寓诗人思乡之情浓重,不能归乡的无奈。

【解析】

16.

试题分析:诗的首句“二月二日江上行 ”,点明踏青节江上春游。次句“东风日暖闻吹笙 ”,写江行游春的最初感觉和印象。和煦的东风,温暖的旭日,都散发着融和的春意,就是那笙声,也似乎带着春回大地的暖意。笙簧畏潮湿,天寒吹久则声涩不扬,须以微火香料暖笙。东风日暖,笙自然也簧暖而声清了。“闻吹笙”和“东风日暖”分别从听觉和感觉写出了踏青江行的感受——到处是暖洋洋的春意。颔联“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写江上春色。如果说首联还是描写刚接触外界事物时一种自然的感受,这一联则是有意寻春、赏春了。花、柳、蜂、蝶,都是春天最常见的事物,是春天生命与活力的标志,红(花)、绿(柳)、黄、紫,更写出了春天绚烂色彩。但这一联不仅抒写诗人对美丽春色的流连陶醉,而且委婉透露出因美好春色而触动的伤感。“无赖”即“ 无心”,与“有情”相对。花、柳是没有人的感觉和感情的事物,它只按自然规律行事,春天来了,便吐蕊、长叶,在东风旭日中显示出生命的活力,散发着春天的气息,而不顾人的悲欢哀乐,故源“无赖 ”。蜂、蝶是有生命的动物,春到人间,穿花绕柳,翩翩飞舞,像是满怀喜悦宣告着春天的来临,故说“有情 ”。然而,不管是无心的花柳,还是有情的蜂蝶,它们作为春色的标志,生命活力的象征,又都和失去了生命春天的诗人形成鲜明对照。细味“各”字、“俱”字,不难发觉其中透露出的隐痛。诗人写江间春色,写物遂其情,正是为了要反衬出自己的沉沦身世与凄苦心境。何焯说:“前半逼出忆归,如此浓至,却使人不觉 ”。这“不觉”正是诗的蕴藉处。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诗考查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从高考出题来看,对诗歌意境的考查分为“诗中赏画”和“画中品诗”两种,“诗中赏画”就是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绘图景;“画中品诗”就是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思想。本题属于第一种。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然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最后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另外平时要注意积累古典诗词鉴赏中常用来描绘意境的词语,如:雄浑壮丽、清幽明净、沉郁孤愁、和谐静谧、开阔苍凉、高远辽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晦涩、深远、空寂、幽静、宁谧、朦胧、萧条、明快、荒凉、冷寂、清新、淡雅等。

17.

试题分析:颈联“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转写长期寄幕思归。元亮井,用陶渊明(字元亮 )《归园田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亚夫营,用周亚夫屯兵细柳营事,暗寓幕主的柳姓。虽用典,却像随手拈来,信口道出。他曾说自己“无文通半顷之田,乏元亮数间之屋”,可见诗人连归隐躬耕的起码物质条件也没有。“万里”、“三年”,表面上是写空间的悬隔,时间的漫长,实际上正是抒写欲归不能的苦闷和无奈,蕴含羁泊天涯的痛苦。末联“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写新滩流水在作者耳中引起的特殊感受。春江水涨,新滩流水在一般游春者听来,自然是欢畅悦耳的春之歌;但在思归不得的天涯羁旅的作者耳中,却像是午夜檐间风雨的凄凉之声,不断撩动着自己的羁愁,所以发出“新滩莫悟游人意”的嗟叹。本是作者主观感情作怪,却说“新滩莫悟”,曲折有致。李商隐许多抒写身世之悲的诗篇,往往以深沉凝重的笔调,绮丽精工的语言,着意渲染出一种迷蒙悲凄的环境气氛。这首诗却以乐境写哀思,以美丽的春色反衬自己凄苦的身世,以轻快流走的笔调抒发抑塞不舒的情怀,以清空如话的语言表现宛转曲折的情思,具有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艺术效果。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抒情手法的能力。第一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第二问解答时要考虑常用抒情手法,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登余干古县城

刘长卿

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官舍已空秋草没,女墙犹在夜乌啼。

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飞鸟不知陵谷变,朝来暮去弋阳溪。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1年,诗人此时从岭南潘州南巴(今广东茂名南)贬所北归,途经余干。②陵谷变:出自《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cǎn,同“惨”)莫惩”,该诗强烈地谴责了周幽王荒淫昏庸,误国害民,造成陵谷灾变。

19.诗的前两联对全诗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20.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19.奠定了全诗凄清悲凉的感情基调。前两联承接题目,直写诗人登上余干古县城的所见所闻。首句从空间上着笔,远望孤城仿佛与白云平齐,极言其孤高;第二句从时间的角度极言其“古”,写古城似乎亿万斯年以来就一直这样荒凉;三四句通过景物的描写不断渲染凄清的氛围,官署淹没在秋天的荒草之中,女墙虽在城已空,夜间只听见乌鸦在城头啼鸣,更加突现了古城的衰败、凄清、荒凉,暗示了余干古县城由盛到衰的沧桑巨变。

20.诗的尾联抒发了作者对古城由盛到衰的历史慨叹,含蓄表达了作者对唐朝国势衰微的忧虑,寄寓了诗人对国家衰弱、人民困苦这一情状的感慨之情,暗讽了唐王朝统治者荒淫昏庸,误国害民。

手法一:运用典故,借古讽今。“陵谷变”这一典故,暗示了余干古县城由盛到衰的沧桑巨变,含蓄表达了对唐王朝国运的忧虑,寄寓了诗人对国家衰弱、人民困苦这一情状的感慨之情;作者借古讽今,通过周幽王昏庸误国,造成陵谷灾变,暗讽唐王朝统治者昏庸误国,造成余干古城由盛而衰。

手法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对比的手法,表达作者深沉的慨叹。飞鸟不知道古城的变迁,依然飞到这里觅食,朝来暮去。飞鸟非人,本来无情,自然不会知道古城的变迁;然而人是有感情的,人能够感受到古城由盛到衰的历史变迁,人也能从中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变迁。

手法三:以景结情,寄予作者深沉的历史慨叹。古城早已荒芜,只剩下无知的飞鸟朝朝暮暮在弋阳溪边的秋草中觅食,作者就是通过这荒凉的古城飞鸟图寄予深沉的历史慨叹。

【解析】

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先答出作用,再结合着具体关键词句分析。要注意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孤城”“白云”“荒凉”“秋草没”“夜乌啼”,然后分析这些词语中反映出的感情基调——凄清悲凉。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答题步骤一般是: (1)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20.

试题分析:此题有两问,答题时,要先答情感,后分析表现手法。把握诗歌表现出的作者思想感情,要借助注解、标题及关键词句来分析。作者运用“陵谷变”典故暗示了余干古县城由盛到衰的沧桑巨变,暗讽唐王朝统治者昏庸误国,造成余干古城由盛而衰。“飞鸟不知”运用拟人手法和“陵谷变”运用的对比手法写出了人能够感受到古城由盛到衰的历史变迁。第二问,要明确判定这首诗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要从题目入手加以分析,从而得出这首诗所运用的手法是“借古讽今”;其次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首诗借怎样的“古”讽了怎样的“今”。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重阳

高适

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花开。

百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

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欹斜。

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注】①已:停止。②白衣:无功名或无官职的士人。③剥啄:形容轻轻敲门的声音。④乌帽:即乌纱帽,帝王贵臣多戴乌纱帽。⑤欹:倾斜。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心绪,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16.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15.本诗表达了诗人年老鬓白、光阴荏苒的哀叹之感,艰难不遇、仕途不通的怨愤之情,路途遥远、身处窘境的抑郁不平之绪,缺少知音,无人来访、门庭冷落的悲凉之慨。

16.(1)用典故,“东篱”化用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的典故,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深化了主题。(2)借景抒情,借菊花未开,表达了心情的寥落,借暮鸦的鸣噪,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忧愁,抒发诗人悲戚之情。(3)对比,将诗人门前的冷落与达官显宦身边的热闹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处境的窘困。(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标题、作者、注释及关键词句分析作答。“惊心两鬓华”表现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东篱空绕”“仕三已”表现的是仕途不顺的怨愤之情;“岂有”“一从”表现的是诗人对路途遥远、身处窘境的抑郁不平之情;“独坐”“萧萧”表现出了诗人无人来访、门庭冷落的悲凉之慨。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诗歌表现手法知识,结合着具体诗句及关键词,从运用的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作答。“东篱”“门柳萧萧噪暮鸦”等关键词表明诗歌运用了历史典故和对比及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然后再答出其表达效果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一些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衬托等等。在答题时,要反复品读词,整体感悟词的意境,找到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河渎神

张泌(晚唐)

古树噪寒鸦,满庭枫叶芦花。昼灯当午隔轻纱,画阁朱帘影斜。

门外往来祈赛客,翩翩帆落天涯。回首隔江烟火,渡头三两人家。

20.词下半阙描写的景物有着怎样的变化?请简要阐述。

21.近代美学家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请结合全词内容加以分析。

20.时间上的变化:前两句描绘了白日的江景,后两句则勾勒了夜幕下的江渚;基调上的变化:前两句尚有有一些热闹,后两句则显得清冷、萧疏。

21.这首词借景抒情。全词描绘祠庙祈祀的情景上片开头两句是典型的祠庙外围景物,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下片是从这位画阁主人观景的角度来写的,是一种倚楼眺望的景致,最后两句勾勒了夜幕下的江渚,是一幅秋江晚景的画图。全词句句写景却又句句抒情,借萧疏的秋景表现了词中人物孤寂惆怅的情绪,充满了淡淡的忧愁。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词下半阙描写的景物有着怎样的变化?请简要阐述”,这是考查诗歌的景物形象。目标是“下阕”,答题内容是“怎样的变化”。先找出下阕写景的句子,然后抓住诗句的描写体会景物的特点。下片是从这位画阁主人观景的角度来写的,同样没有写人,而字里行间却能体会到。作者的笔下是一种倚楼眺望的景致。“门外”是祠庙之外,行客过往匆匆,江中的风帆片片逐去。这里不露痕迹地反套了李白的《望天门山》诗中“孤帆一片日边来”。最后两句勾勒了夜幕下的江渚:黑夜笼罩着江面,白天热闹的景象已经消失;隔岸遥观,只能隐约见到星星点点的稀疏灯火——俨然是一幅秋江晚景的画图。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形象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事象、物象、意象(事象物象以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关系)等,既是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歌中的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1)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3)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比如本题,考生可以直接找到下阕,把写景的句子找出来,然后再依据题干所问具体回答。

2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近代美学家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请结合全词内容加以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考生可在整体感悟词的意境的基础上,抓住所写景物的特点来分析人物的情感。这首词写祠庙祈祀的情景。开头两句与结尾两句皆可作画景,写出秋天萧瑟的气象与水乡风光。上片开头两句是典型的祠庙外围景物,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接着,笔锋转向楼阁。“画阁”,是指画有彩图的楼阁,这是庙中供奉神像的地方。时正当午,阳光透过薄纱窗,挂着的珠帘在屋内留下一条斜斜的影儿。这里作者虽然没有直接写人物,可是“画阁珠帘”数语,已经意味着其中有人物在。至于是神是人,未可根究。文学作品中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写情。这首词正是如此,全词借萧疏的秋景,抒发了一种惆怅的情绪,充满了淡淡的忧愁。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题干中“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然后到诗歌中找出诗人写景的句子,再分析景与情的关系。

(1)一一风荷举

(2)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的能力。应注意“据”“渊”“虚诞”“彭殇”“妄作”这几个字的写法。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五、诗歌鉴赏(题型注释)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郡庭惜牡丹

徐 夤

断肠东风落牡丹,为祥为瑞久留难。

青春不驻堪垂泪,红艳已空犹倚栏。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19.这两首诗都以牡丹为主要意象。徐诗从 字着意,抒发了对人生短暂、青春不驻的感叹;刘诗从赏字入情,表达了 的心情。

20.简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19.惜。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20.(徐夤):寓情于花,借花写人(写拟人亦对)。惜牡丹祥瑞难留,即惜人韶华易逝,青春难再。(刘禹锡):烘托、对比。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蓉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此处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所以答反衬是不对的,应扣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9.题干问的是“这两首诗都以牡丹为主要意象。徐诗从……字着意,抒发了对人生短暂、青春不驻的感叹;刘诗从赏字入情,表达了……的心情”,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本题第一问较为简单,因为两首诗歌在标题中已经表明情感,“郡庭惜牡丹”中的“惜”,“赏牡丹”中的“赏”。对于第二问,要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一个“动”字写出京城人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要注意题干中两首诗歌的对举提问,比如第一空,可以依据“刘诗从赏字入情”填写出来。

20.题干问的是“简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断肠东风落牡丹,为祥为瑞久留难”“青春不驻堪垂泪,红艳已空犹倚栏”中,“断肠”“久难留”“堪垂泪”“犹倚栏”,诗人寓情于花,借花之祥瑞难久留,来写人的韶华易逝,这是运用了比拟的技巧。刘诗前两句“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写“芍药”“芙蕖”,这与下面的“牡丹”形成对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⒉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第三种:抒情方式: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别贾岛

姚合

懒作住山人,贫家日赁身。书多笔渐重,睡少枕长新。

野客狂无过,诗仙瘦始真。秋风千里去,谁与我相亲。

20.这首诗塑造了贾岛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21.诗歌的尾联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这首诗塑造了贾岛“苦吟诗人”的形象。首联,写他出身低微,因为家贫而被迫赁身寺庙;志向远大,不愿作一住山之人颔联,写他读书勤奋,因博览群书而下笔有分量;读书夜以继日,睡眠很少。颈联,写他潜心苦吟,粗野鄙陋的人不与他来往;身体瘦削,形容枯槁。

21.(1)点明离别的时间。时当秋季,秋风萧瑟,渲染出离别的悲凉气氛,更增添了别理的悲伤。(2)点题,作者因为贾岛要去千里之外的远方,想到“谁与我相亲”,表现了他们之间的友谊之深。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塑造了贾岛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诗歌人物形象的把握,主要通过诗歌的背景,诗中重要意象,环境描写,还有对主要人物的细节刻画等方面感知。首联“懒作住山人,贫家日赁身”写其居处以及经济状况——贫;颔联“书多笔渐重,睡少枕长新”写其读书写诗勤奋——睡少;颈联“野客狂无过,诗仙瘦始真”,写其交友状况。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贾岛作为“苦吟诗人”的特点。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事象、物象、意象(事象物象以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关系)等,既是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歌中的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1)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3)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比如本题中,要求分析“贾岛”的形象,考生可以凭借记忆确定其“苦吟”的特点,然后结合诗句的内容具体分析。

2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诗歌的尾联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句的作用。首先分析诗句所写的内容,然后再从内容、情境、结构等几个方面思考作答。“秋风千里去,谁与我相亲”,“秋风”交代离别的时间,同时渲染离别的氛围;点题,同时表现了二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首先要了解诗歌各个部分在诗歌中的用意。首联;起:是扣题,总起全诗、在抒情诗多用赋比兴中对景起兴的手法引起话题,作为叙事诗的开头、交代起因等等。颔联;承:一般是承上启下、继续导入话题之类,此种多事上半联承前、下半联起后。颈联;转:转入正题,一般是全诗的高潮 、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为“诗眼”“诗心”的常置。尾联;合:一般是总结、高潮的延续、或揭示出某种道理,妙在点睛。有了大的思路,操作时因地制宜,具体问题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比如本题,是分析诗歌尾联的作用,应先看尾联写了什么内容,再看这一内容与上文和标题的关系。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完成后面小题。

入朝洛堤步月

上官仪①

脉脉广川②流,驱马历长洲③。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月夜

刘方平④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①上官仪(约608—664):字游韶,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本诗是作者宰相(661—663)任上所作。②“广川”指洛水。东都洛阳的皇城,傍洛水。③“长洲”指洛堤。洛堤是官道,路面铺沙,以便车马通行,故喻称“长洲”。④刘方平(生卒年不详):河南洛阳人,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未考取,从此隐居,终生未仕。

20.刘诗的后两句描写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1.两首诗都写到“月”,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月”下之情?

20.①描写春夜风光,营造了清新静谧的意境。②动静结合,静中有动,以动显静,静谧的月夜的虫声标志着生命的萌动。初春的虫子也许还很稀少,但是诗人已经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虫声是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也令人油然生发出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③构思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21.①两首诗都写到“月”,但上官诗充溢着显扬之气,流露出作者春风得意,倨傲、自荣的情态。刘诗表达了初春喜悦的心情。②上官诗写的是秋天清晨,虽明月高悬,但曙光已见,鹊飞报喜,表现出天下太平景象,又流露着诗人得势当权、执政治世的气魄。③刘诗从视觉角度描写初春的月夜之美。夜深人静,皓月西斜,将如水的清辉洒向大地,照到了地上人家的半边庭院,描写春夜的静谧风光。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刘诗的后两句描写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意境。“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夜半更深,正是一天当中气温最低的时刻,然而,就在这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不但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谧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三、四两句写的自然还是月夜的一角,但它实际上所蕴含的却是月夜中透露的春意。这构思非常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春天是生命的象征,它总是充满了缤纷的色彩、喧闹的声响、生命的活力。如果以“春来了”为题,人们总是选择在艳阳之下呈现出活力的事物来加以表现,而诗人却撇开花开鸟鸣、冰消雪融等一切习见的春的标志,独独选取静谧而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静谧中写出生命的萌动与欢乐,从料峭夜寒中写出春天的暖意,谱写出一支独特的回春曲。这不仅表现出诗人艺术上的独创精神,而且显示了敏锐、细腻的感受能力。“今夜偏知春气暖”,是谁“偏知”呢?看来应该是正在试鸣新声的虫儿。尽管夜寒料峭,敏感的虫儿却首先感到在夜气中散发着的春的信息,从而情不自禁地鸣叫起来。而诗人则又在“新透绿窗纱”的“虫声”中感觉到春天的来临。前者实写,后者则意寓言外,而又都用“偏知”一语加以绾结,使读者简直分不清什么是生命的欢乐,什么是发现生命的欢乐之欢乐。“虫声新透绿窗纱”,“新”字不仅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那种新鲜感、欢愉感,而且和上句的“今夜”、“偏知”紧相呼应。“绿”字则进一步衬出“春气暖”,让人从这与生命联结在一起的“绿”色上也感受到春的气息。这些地方,都可见诗人用笔的细腻。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意象、意境型的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比如本题,考生可以抓住“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的景象,结合诗歌的情感分析。

2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两首诗都写到‘月’,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月’下之情”。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考生可在整体感悟诗歌的意境的基础上,抓住描写的关键词来理解。因是比较阅读,故应注意答题的模式。上官仪诗歌的后两句即景抒怀。这是秋天的一个清晨,曙光微明,月挂西山,宿鸟出林,寒蝉嘶鸣,野外晨风吹来,秋意更盛。第三句写凌晨,化用了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意是借夜景以忧虑天下士人不安,要礼贤下士以揽人心。这里取其意而谓曙光已见,鹊飞报喜,表现出天下太平景象,又流露着自己执政治世的气魄。末句写秋意,用了陈朝张正见《赋得寒树晚蝉疏》:“寒蝉噪杨柳,朔吹犯梧桐。……还因摇落处,寂寞尽秋风。”原意讽喻寒士失意不平,这里借以暗示在野失意者的不平之鸣,为这太平盛世带来噪音,而令这位宰相略有不安,稍露不悦。刘诗前两句就颇有画意。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笼罩在夜的暗影中。这明暗的对比越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空庭的阒寂。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这不仅进一步从视觉上点出了“更深”,而且把读者的视野由“人家”引向寥廓的天宇,让人感到那碧海青天之中也笼罩着一片夜的静寂,只有一轮斜月和横斜的北斗南斗在默默无言地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诗歌中写月的诗句以及注释给出的简介来分析两首诗歌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观徐州李司空猎

张祜

晓出郡城东,分围浅草中。

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20.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相比,本诗塑造的人物形象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21.请对最后四句运用的艺术手法作简要赏析。

20.《江城子·密州出猎》塑造了一个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诗人形象。而本诗则通过李司空打猎的过程以及众人观猎的情貌,塑造了一个武艺高超的英勇猎手形象。

21.①运用细节(动作)描写。“背”“抽”表现其身段之灵巧,“翻”“控”展现其臂力强劲,动作漂亮,造型健美。②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仅答侧面描写也可)最后两句写围观人群一齐指向遥远的天空,那里一只带箭的鸿雁,垂着双翅,直向地面坠落下来。以欢声雷动的热烈场面表现了猎者的技艺高超。③运用场面描写。以万众围观、欢声雷动的热烈场面表现了猎者的技艺高超。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相比,本诗塑造的人物形象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对比阅读的能力和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诗歌人物形象的把握,主要通过诗歌的背景,诗中重要意象,环境描写,还有对主要人物的细节刻画等方面感知。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是熟悉的篇章,通过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可知,诗中主要是刻画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形象。而本诗主要是通过环境描写,首先写出猎的环境“晓出郡城东,分围浅草中”,是一个猎者形象。另外本诗着重刻画了一些猎手动作的细节,“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写出了动作敏捷、有力。最后“一雁落寒空”侧面写出了技艺高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比较题,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形象、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比如本题,比较的点是“人物形象”。此诗主要写李司空打猎的过程以及众人观猎的情貌,塑造了一个武艺高超的英勇骑士形象。诗先叙事,铺写背景。前二联描写旭日东升、晨风方起、红旗猎猎、骏马奔驰,铺开了一幅围猎的宏大场景,为主人公出场做好铺垫。接着写英雄人物亮相出场。颈联正面描写这位骁勇猎手当众显露猎射飞雁,表现其矫健灵活的杰出身手。尾联通过随从和观猎者的反应,从侧面突出了主人公的射艺超群。

2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对最后四句运用的艺术手法作简要赏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读懂诗歌,明确写作内容,手法就明确了。本诗主要写李司空打猎的过程以及众人观猎的情况。最后四句通过打猎的细节刻画和观者的反应凸显人物形象。最后四句主要用了细节描写和侧面描写,明确手法,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背手抽金镞”,是正面描写骑士背手取箭的动作,著一“抽”字,手势的利落可知,加之“背手”而“抽”,又可见身段之灵巧。“翻身控角弓”,弯弓名之曰“控”,这就进一步展现了射者臂力强劲的架势,“控”之而再来一个“鹞子翻身”的漂亮动作,造型健美。对于这位英雄射手的真正的评价,当然不是停留在一招一式的动作表面。关键所在,毕竟还有待于亮出他那百步穿杨的惊人绝技。果然,刹那之间,就在围观的人群中间,突然爆发出一阵哄然的欢呼,并且一齐指向遥远的天空。原来蓝天高处,一只带箭的鸿雁,垂着双翅,直向地面坠落下来。东坡词云:“高处不胜寒。”(《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处“寒空”之“寒”,虽有点出时令的作用,但主要在渲染高飞鸿雁的凌绝苍穹,从而加强了一箭高高命中的神异气氛。全诗至此,戛然而止。由于射雁成功而出现的欢声雷动的热烈场面,自可留给读者去想象了。此诗在取材方面,干净利索地只写场面中的一个人物,而且又只写此一马上英雄的一个手势与一个身段,并以刹那之间雁落寒空的独特镜头使之迸发异彩,取材之精确,描写线条之明快,确乎令人随同“万人齐指”而为之欢呼叫绝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本题,考生应抓住后四句分析技巧,“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这两句重点描写人物的动作,可以从动作或细节的角度分析;“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这两句是场面描写,同时也对上两句人物的侧面衬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20.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一联。 )

21.本诗与《登岳阳楼》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0.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茎;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从而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21.

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的内容,《泊岳阳楼下》仅用“留滞”“艰危”二词分别略作点染;《登岳阳楼》则以年老病弱、亲故凋零、漂泊异乡具体写境遇之困顿,又以关山之北兵戎未息写时局之动荡,从而表达对艰危时局的深深忧虑。

异:《泊岳阳楼下》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料,但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登岳阳楼》虽在自身境遇困顿不堪中仍不减忧国忧民之热肠,但诗中无论是“昔闻”“今上”之感慨,还是年老漂泊之感伤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都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故只能凭轩远望,涕泗横流。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一联”,这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题干已经给出了赏析的角度“意境”。首先圈出诗句中的意象,如“风”“浪”“舟”“雪”“灯”,再抓意象的特点,风是岸边来风,因有风,浪花翻涌,雪花飘飞,灯是寒灯,整个画面透出一股萧瑟凄凉的意味。再联系诗歌的题目“泊岳阳楼下”,可见诗人羁旅在外,处境加景象,抒发了诗人漂泊天涯的愁苦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属于鉴赏题,鉴赏的对象是“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考生首先应明确鉴赏语言的角度,然后再针对涉及的诗句进行逐句分析。鉴赏的角度有:修辞角度、感官角度、写景角度、遣词造句角度、描写角度等。本题在题干中已经明确了鉴赏的角度——意境营造。“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河岸的风吹卷着夜晚的江浪,小船上冰冷的灯光映照着纷飞落雪。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既是对比,又是承辅,以浩瀚开篇,续写冷风寒灯,一远一近,一大一冷托衬出别样的悲怆。

2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与《登岳阳楼》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这是一道探究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探究诗歌的情感要注意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本题还要注意答题的模式,要把异同的内容分开回答。《泊岳阳楼下》这首诗主要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首先,它的创作背景应该从“大历三年(768)冬”推出,安史之乱发生于756年,这场战乱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转变,也给知识分子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阴影。这点也反映到杜甫的诗歌当中,从“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一句可以看出杜甫此时的心情是很失落的。也是很迷茫的。因为他说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安史之乱后的现实并未改变杜甫的忠君恋阙的心,但也流露出了一种迷茫的情绪。前途未卜,不知何去何从。其次,我们知道杜甫的诗歌十分重视炼字,他很讲究对仗,“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的对仗十分工整,其中“翻”和“洒”字用的也十分贴切。最后,杜甫在此诗中还用了典故,就是 “鲲鹏”,他引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前途的不可预料。整首诗歌以豪景与壮志衬托出豪迈基调,又岸风夕浪,舟雪寒灯做起伏,及滞留,危难而转图南鲲鹏,意境起伏,富于节奏。《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年)创作的一首五律。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全诗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即登楼赏美景,同时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要注意题干中“与《登岳阳楼》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这一要求,这是一道比较阅读题,比较的点是“思想感情”,答题的内容是“异同”,考生要抓住两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和对作者杜甫的了解进行答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晚归山居

刘沧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

深秋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

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20.这首诗的颈联与王维《山居秋暝》的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相比,在写景角度上有何相同点?在意境上有何区别?请简要分析。

2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0.

①在写景角度上,二者都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了景物。刘诗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山影”,从听觉角度表现“钟声”。王诗颔联从视觉角度描写“明月”,从视觉、听觉角度描写“清泉”。

②在意境上,刘诗颈联诗人孤寂地行走在荒径,描写了山影投映溪水,随波暗涌,古寺钟声悠长,又随远烟逝去,意境幽暗空寂。而王诗颔联描写了一场秋雨后,只见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枝星星点点洒落下来,又闻泉水淙淙流泻于山石之间,意境幽清明净。(意思相近即可)

21.

①孤独惆怅之情。天空冷寂、树叶稀疏,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诗人“独寻”荒径归来,心情孤寂惆怅。

②思念故乡之情。深秋时节,诗人独行郊外,“频忆”故乡往事,一个“频”字流露出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③喜爱山居之情。诗人虽独处郊野,却见美好的山月,不吝惜清辉,洒向独居的竹扉。“娟娟”“不惜”表现出了诗人对山居恬淡美好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

20.题干问的是“这首诗的颈联与王维《山居秋暝》的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相比,在写景角度上有何相同点?在意境上有何区别?请简要分析”这是一道关于艺术手法的比较题,但指向性很明确“写景角度上”,难度降低。“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颈联写景,黯淡的山影随云、水而动,晚钟的声音悠远而渺茫,从茫茫雾霭中传来,这同样是诗人在“归山居”途中所见之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因此可见它们的相同点:在写景角度上,二者都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了景物。分析意境就要联系意象特征,如“暗”“潜”意境幽暗空寂,表现了晚归的孤寂;而另外一首诗:“明”“照”“清”“流” 意境幽清明净。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首先,要熟悉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与内涵。其次,审清题干要求比较的方向(是求同还是求异)、角度(是从哪个角度比较),比较到哪一步,是只要答出术语还是兼有效果的分析比较。最后,鉴于表达技巧的复杂性,表达技巧的比较还是定位于常见常用的表达技巧。因此,要立足于原诗准确的判断,尤其注意甄别那些易混淆的表达技巧,如表现手法中的对比与衬托、修辞手法中的借代与借喻。如本题是一道关于艺术手法的比较题,但指向性很明确“写景角度上”,难度降低。

21.题干问的是“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本题考查诗歌情感。要抓住诗歌中饱含诗人情感的意象,以及色调的运用。诗人选择的意象很有特点,是带上了诗人主观感__彩的。通过分析“霜”、“稀叶”、“落日”等意象可以得出诗人的思归孤独之情。还有一些带有诗人感__彩的词语,如“频忆”、“独还”等词语,也可以发现诗人的孤独愁闷。对于山间景色的描写,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本题抓住诗歌标题和诗中“霜”、“稀叶”、“落日”“频忆”、“独还”等带有的感__彩来分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