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月①
杜甫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
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②。
【注】①该诗写于“安史之乱”中,此时诗人身陷贼中,与家人远隔。②国西营:长安西部的兵营,是抗击安史叛军的军队。
20.结合全诗,分析首联的作用。
21.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从抒情方式角度加以分析。
20.首联写秋天将至,月影清朗,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营造了静谧清朗的氛围,引出月光,呼应标题,同时为下文望月生情、借月抒怀做了铺垫。
21.①抒发了思家念亲之情,对国家战事与人民疾苦的忧心。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前两联描写秋期将至时的清朗月光,表达了家国之思和动乱之痛。直抒胸臆:后两联写月光只能增添内心的痛苦和头上的白发,劝告月亮不要去照“国西营”,以免将士们因睹月而思家念亲。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结合全诗,分析首联的作用”。这是考查诗歌首联或首句的作用。首联位于诗歌开头,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考虑其作用,结构上主要考虑其与标题、下文的联系,内容上要具体分析写了什么对象、营造了什么氛围、奠定了什么情感基调等。“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将天与人间作对比,上句写,天上,秋日的季节将近,人间月光所投射出的影子清淡,表现一副恬静的景象,尤其这‘清’一字用的极其传神,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这月光的清冷。与标题的“月”形成呼应(也可以说是开篇点题),为下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首句或首联的作用:1.总括全诗,领起下文;2.点名时令、地点交代心情;3.为下文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做铺垫、埋下铺垫。4.奠定情感基调;5.暗合照应题目,切入主题;6.渲染某种气氛,营造某种意境,借景抒情,烘托任务情绪形象(写景诗句);7.如首句设问,则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中间句或转承句结构作用:1.过渡承上启下;2.打伏笔做铺垫;3.转换话题(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品味出作者的情感或诗歌主旨。 诗歌尾句或尾联作用:1.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2.卒章显志,点名题旨;3.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4.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无穷。
2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从抒情方式角度加以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以及表现情感的方式。概括情感应结合全诗,务求全面;对抒情手法的分析要善于分类,要善于结合具体诗句。首联属于实写,描写了人间月影清冷,月光皎洁,月光照亮自己的白发,营造了清冷的氛围,颔联属于虚写,想象嫦娥后羿相会之期已近,玉兔在月中捣药,嫦娥后羿苦苦相思。借以表达自己的家国之思。后两联从“干戈”“国西营”以及注释的内容可以看出表达了对战乱的忧心。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正确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感情,首先要求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其次要能正确分析句子结构和词性,有时还要注意词句的修辞。一般的解题思路:1.内容——这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理);2.表达效果——往往是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3.如果运用了特定的表现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要写出所用的方法。即: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比如本题中,应抓住诗人、注释、诗歌中的意象及情感词来分析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__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②桂玉:桂与玉,形容生活费用昂贵。
20.这首诗的诗眼是首联中的哪个字?全诗围绕诗眼写了哪些内容?
21.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两种,并简要说明。
20.诗眼是首联中的“忧”字。全诗先写作者生活的艰辛(“心关桂玉”);次写命途的不顺(“运落__”);最后写生命的衰老(“志气俱消”“白发新添”)
21.①借景抒情,首联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②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凌乱繁茂的轻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③视觉与听觉结合,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声。这些景物凄冷萧条,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寂的心情。(如首联答烘托,颈联答通感酌情给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首联“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写连绵的阴雨从夜晚持续到了天明,百般忧愁如同野草生长在雨中,“百忧”二字统摄全篇,接下来“心关桂玉天难晓,运落__梦亦惊”,写老天怎么能知道我内心里牵挂着昂贵的柴米,命运随时政__起落不止,连做梦都会惊醒,为柴米忧,为生计忧,为人生旅途不顺而忧。“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写树上聚集的早鸦没有飞散,寒露沾湿了传到窗前的闷重鼓声,已听不清晰,表达出内心的郁闷之情。“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写当年的壮志豪情都已消失殆尽,而今只余新添的四五根白发,为年华消逝生命衰老而忧。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鉴赏中的“炼字”,这里首先要明确“诗眼”的概念,“诗眼”就是诗歌当中某一联或某一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要找准“诗眼”,这需要第一有鉴赏诗歌的一般常识,如了解作者的身世、流派、作品的风格及创作诗歌的背景,做到知人论世,第二要准确把握诗歌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第三要仔细品味诗歌所用的修辞手法。本诗由诗后注释可知,作者仕途不得意,内心应是郁闷的,再读合诗,可知此诗是围绕“忧”来写的,据此就可确定第一问的答案了。然后再逐句分析诗句,就可总结出第二问的答案。
21.
试题分析:本诗所用手法较多,考生可逐句分析,然后选出自己认为最有把握的答出即可。首联,“滞雨通宵又彻明”描述出通宵阴雨的状况,诗人既然知道雨一准夜未歇,也就说明诗人一夜无眠,作者把自己的忧愁之情寓于阴冷的雨夜之景表达出来,采用了借景抒情和侧面衬托的手法。“百忧如草”则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忧愁像草一样多,又像雨后的草一样疯长,写出愁之多、愁之旺、愁之乱。颔联“__”运用了双关的手法,既是指导自然界中的__,更是指自己的遭遇的仕途__。颈联诗人看见早鸦不飞,听见鼓声沉闷,既有视觉又有听觉,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来写景。尾联运用对比的手法,把当年壮志与如今的衰老作对比,突出内心的忧愁苦闷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对比鉴赏诗歌抒情手法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分别分析所给诗句,分析其分别用了什么手法,各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然后找出其相同点,再组织答案。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共同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分别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抒情手法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助景抒情,如触景生情、以景结情等;借助物抒情,如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借助事(人)抒情,包括借古事抒情(如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今事抒情(如即事感怀、融情于事等)。本题首先要考虑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借景抒情还是借事抒情抒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释】①快哉亭:亭名,位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东南城隅之上。②黄华:菊花。
16.同是多病之身,杜甫《登高》中是“潦倒新停浊酒杯”,而贺铸却“把酒不知厌”,结合所学知识,试简要分析二者的异同。
17.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简析颈联“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16. 不同:《登高》中,久客他乡、艰难穷困、愁苦衰老,使诗人心灰意冷,本想借酒消愁,却偏偏因病不能喝酒,这反而更增添了忧愁。本诗中,诗人因为贬谪之意太浓,乡愁太深、太重,挥之不去,即使病后初愈,仍不得不借助酒力排遣。
相同:都表达了诗人内心抑郁又无处倾诉的矛盾和痛苦之情。(既要答不同之处,又要答相同之处)
17.诗人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暮霭之中,夕照飞鸦、鸦归古刹、草入荒城渲染了一片萧瑟、凄冷的意境,寄托了诗人落拓不遇的身世之感,抒发了怀乡思归之情。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这两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及注释来体会二者的异同,杜甫《登高》中,由“潦倒”体现出了杜甫身体有病;“新停”表明了杜甫举起酒杯却因病而不能喝酒的情形,由此可以体会出杜甫想借酒浇愁,却又不能喝的这种情形更增添了他的愁绪。而本诗中,“不知厌”表明诗人虽病后初愈,却因为被贬愁绪太浓,所以借酒浇愁。二者的相同点都是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的愁情别绪。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情感,要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做到知人论世。作者的情感有时是直接表达,有时是间接表现的。写景诗,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把握其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咏物诗,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志趣融于某种具体事物中,达到言志的目的。怀古诗,要联系背景,表现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讽今的感情。本题是对两首诗进行比较,做到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那么作者的思想感情就不难理解了。
17.
试题分析:一些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衬托等等。在答题时,要反复品读词,整体感悟词的意境,找到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分析时,可结合着关键词句“鸦”“斜阳”“草”“荒城”这些词,可体会出诗歌所渲染的意境是荒凉凄凉的;景物描写是为了烘托人物心情的,由荒凉凄凉的环境可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感伤落拓思乡之情。这种表现手法为寓情于景或者借景抒情。答题时,先答出表现手法,然后再分析意境,最后答出情感。
【考点定位】分析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能力层级为分析鉴赏D
【技巧点拨】诗言志,诗歌多寄托志向,抒发感情。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来传情达志,写景是手段,而抒情才是目的,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的关系主要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反衬。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触景生情不是“景”加“情”,而是“景”生“情”,“景”应该是实景,“情”是在景物的刺激下产生的真情,两者的关系密切。古典诗歌所写景物,有时从对立面的角度反衬心理,利用忧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气氛之间的矛盾,以乐景写哀情,却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二月二日①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②。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雨夜声。
【注】①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②亚夫营:汉文帝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这里指代作者供职的蜀中柳仲郢幕府。
16.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17.诗歌最后两联蕴含了诗人哪些复杂情感?如何表达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16.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生机盎然的画面。到江上游春的游客很多,到处是笙箫之声。就连花柳、蜂蝶也在欣喜、享受着美好的春光。
作用:反衬后两联所抒发的思乡之苦。(或为下面抒写宦游之苦做铺垫)。
17.(1)第三联用典抒情,含蓄的表达自己宦游在外的辛苦(孤独)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2)第四联借景抒情,新滩涨水就像午夜檐间风雨的凄凉之声,作者埋怨新滩不解人意,寄寓诗人思乡之情浓重,不能归乡的无奈。
【解析】
16.
试题分析:诗的首句“二月二日江上行 ”,点明踏青节江上春游。次句“东风日暖闻吹笙 ”,写江行游春的最初感觉和印象。和煦的东风,温暖的旭日,都散发着融和的春意,就是那笙声,也似乎带着春回大地的暖意。笙簧畏潮湿,天寒吹久则声涩不扬,须以微火香料暖笙。东风日暖,笙自然也簧暖而声清了。“闻吹笙”和“东风日暖”分别从听觉和感觉写出了踏青江行的感受——到处是暖洋洋的春意。颔联“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写江上春色。如果说首联还是描写刚接触外界事物时一种自然的感受,这一联则是有意寻春、赏春了。花、柳、蜂、蝶,都是春天最常见的事物,是春天生命与活力的标志,红(花)、绿(柳)、黄、紫,更写出了春天绚烂色彩。但这一联不仅抒写诗人对美丽春色的流连陶醉,而且委婉透露出因美好春色而触动的伤感。“无赖”即“ 无心”,与“有情”相对。花、柳是没有人的感觉和感情的事物,它只按自然规律行事,春天来了,便吐蕊、长叶,在东风旭日中显示出生命的活力,散发着春天的气息,而不顾人的悲欢哀乐,故源“无赖 ”。蜂、蝶是有生命的动物,春到人间,穿花绕柳,翩翩飞舞,像是满怀喜悦宣告着春天的来临,故说“有情 ”。然而,不管是无心的花柳,还是有情的蜂蝶,它们作为春色的标志,生命活力的象征,又都和失去了生命春天的诗人形成鲜明对照。细味“各”字、“俱”字,不难发觉其中透露出的隐痛。诗人写江间春色,写物遂其情,正是为了要反衬出自己的沉沦身世与凄苦心境。何焯说:“前半逼出忆归,如此浓至,却使人不觉 ”。这“不觉”正是诗的蕴藉处。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诗考查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从高考出题来看,对诗歌意境的考查分为“诗中赏画”和“画中品诗”两种,“诗中赏画”就是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绘图景;“画中品诗”就是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思想。本题属于第一种。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然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最后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另外平时要注意积累古典诗词鉴赏中常用来描绘意境的词语,如:雄浑壮丽、清幽明净、沉郁孤愁、和谐静谧、开阔苍凉、高远辽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晦涩、深远、空寂、幽静、宁谧、朦胧、萧条、明快、荒凉、冷寂、清新、淡雅等。
17.
试题分析:颈联“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转写长期寄幕思归。元亮井,用陶渊明(字元亮 )《归园田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亚夫营,用周亚夫屯兵细柳营事,暗寓幕主的柳姓。虽用典,却像随手拈来,信口道出。他曾说自己“无文通半顷之田,乏元亮数间之屋”,可见诗人连归隐躬耕的起码物质条件也没有。“万里”、“三年”,表面上是写空间的悬隔,时间的漫长,实际上正是抒写欲归不能的苦闷和无奈,蕴含羁泊天涯的痛苦。末联“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写新滩流水在作者耳中引起的特殊感受。春江水涨,新滩流水在一般游春者听来,自然是欢畅悦耳的春之歌;但在思归不得的天涯羁旅的作者耳中,却像是午夜檐间风雨的凄凉之声,不断撩动着自己的羁愁,所以发出“新滩莫悟游人意”的嗟叹。本是作者主观感情作怪,却说“新滩莫悟”,曲折有致。李商隐许多抒写身世之悲的诗篇,往往以深沉凝重的笔调,绮丽精工的语言,着意渲染出一种迷蒙悲凄的环境气氛。这首诗却以乐境写哀思,以美丽的春色反衬自己凄苦的身世,以轻快流走的笔调抒发抑塞不舒的情怀,以清空如话的语言表现宛转曲折的情思,具有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艺术效果。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抒情手法的能力。第一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第二问解答时要考虑常用抒情手法,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登余干古县城①
刘长卿
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官舍已空秋草没,女墙犹在夜乌啼。
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飞鸟不知陵谷变②,朝来暮去弋阳溪。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1年,诗人此时从岭南潘州南巴(今广东茂名南)贬所北归,途经余干。②陵谷变:出自《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cǎn,同“惨”)莫惩”,该诗强烈地谴责了周幽王荒淫昏庸,误国害民,造成陵谷灾变。
19.诗的前两联对全诗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20.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19.奠定了全诗凄清悲凉的感情基调。前两联承接题目,直写诗人登上余干古县城的所见所闻。首句从空间上着笔,远望孤城仿佛与白云平齐,极言其孤高;第二句从时间的角度极言其“古”,写古城似乎亿万斯年以来就一直这样荒凉;三四句通过景物的描写不断渲染凄清的氛围,官署淹没在秋天的荒草之中,女墙虽在城已空,夜间只听见乌鸦在城头啼鸣,更加突现了古城的衰败、凄清、荒凉,暗示了余干古县城由盛到衰的沧桑巨变。
20.诗的尾联抒发了作者对古城由盛到衰的历史慨叹,含蓄表达了作者对唐朝国势衰微的忧虑,寄寓了诗人对国家衰弱、人民困苦这一情状的感慨之情,暗讽了唐王朝统治者荒淫昏庸,误国害民。
手法一:运用典故,借古讽今。“陵谷变”这一典故,暗示了余干古县城由盛到衰的沧桑巨变,含蓄表达了对唐王朝国运的忧虑,寄寓了诗人对国家衰弱、人民困苦这一情状的感慨之情;作者借古讽今,通过周幽王昏庸误国,造成陵谷灾变,暗讽唐王朝统治者昏庸误国,造成余干古城由盛而衰。
手法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对比的手法,表达作者深沉的慨叹。飞鸟不知道古城的变迁,依然飞到这里觅食,朝来暮去。飞鸟非人,本来无情,自然不会知道古城的变迁;然而人是有感情的,人能够感受到古城由盛到衰的历史变迁,人也能从中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变迁。
手法三:以景结情,寄予作者深沉的历史慨叹。古城早已荒芜,只剩下无知的飞鸟朝朝暮暮在弋阳溪边的秋草中觅食,作者就是通过这荒凉的古城飞鸟图寄予深沉的历史慨叹。
【解析】
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先答出作用,再结合着具体关键词句分析。要注意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孤城”“白云”“荒凉”“秋草没”“夜乌啼”,然后分析这些词语中反映出的感情基调——凄清悲凉。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答题步骤一般是: (1)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20.
试题分析:此题有两问,答题时,要先答情感,后分析表现手法。把握诗歌表现出的作者思想感情,要借助注解、标题及关键词句来分析。作者运用“陵谷变”典故暗示了余干古县城由盛到衰的沧桑巨变,暗讽唐王朝统治者昏庸误国,造成余干古城由盛而衰。“飞鸟不知”运用拟人手法和“陵谷变”运用的对比手法写出了人能够感受到古城由盛到衰的历史变迁。第二问,要明确判定这首诗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要从题目入手加以分析,从而得出这首诗所运用的手法是“借古讽今”;其次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首诗借怎样的“古”讽了怎样的“今”。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重阳
高适
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花开。
百年将半仕三已①,五亩就荒天一涯。
岂有白衣②来剥啄③,一从乌帽④自欹⑤斜。
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注】①已:停止。②白衣:无功名或无官职的士人。③剥啄:形容轻轻敲门的声音。④乌帽:即乌纱帽,帝王贵臣多戴乌纱帽。⑤欹:倾斜。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心绪,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16.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15.本诗表达了诗人年老鬓白、光阴荏苒的哀叹之感,艰难不遇、仕途不通的怨愤之情,路途遥远、身处窘境的抑郁不平之绪,缺少知音,无人来访、门庭冷落的悲凉之慨。
16.(1)用典故,“东篱”化用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的典故,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深化了主题。(2)借景抒情,借菊花未开,表达了心情的寥落,借暮鸦的鸣噪,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忧愁,抒发诗人悲戚之情。(3)对比,将诗人门前的冷落与达官显宦身边的热闹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处境的窘困。(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标题、作者、注释及关键词句分析作答。“惊心两鬓华”表现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东篱空绕”“仕三已”表现的是仕途不顺的怨愤之情;“岂有”“一从”表现的是诗人对路途遥远、身处窘境的抑郁不平之情;“独坐”“萧萧”表现出了诗人无人来访、门庭冷落的悲凉之慨。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诗歌表现手法知识,结合着具体诗句及关键词,从运用的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作答。“东篱”“门柳萧萧噪暮鸦”等关键词表明诗歌运用了历史典故和对比及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然后再答出其表达效果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一些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衬托等等。在答题时,要反复品读词,整体感悟词的意境,找到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河渎神
张泌(晚唐)
古树噪寒鸦,满庭枫叶芦花。昼灯当午隔轻纱,画阁朱帘影斜。
门外往来祈赛客,翩翩帆落天涯。回首隔江烟火,渡头三两人家。
20.词下半阙描写的景物有着怎样的变化?请简要阐述。
21.近代美学家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请结合全词内容加以分析。
20.时间上的变化:前两句描绘了白日的江景,后两句则勾勒了夜幕下的江渚;基调上的变化:前两句尚有有一些热闹,后两句则显得清冷、萧疏。
21.这首词借景抒情。全词描绘祠庙祈祀的情景上片开头两句是典型的祠庙外围景物,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下片是从这位画阁主人观景的角度来写的,是一种倚楼眺望的景致,最后两句勾勒了夜幕下的江渚,是一幅秋江晚景的画图。全词句句写景却又句句抒情,借萧疏的秋景表现了词中人物孤寂惆怅的情绪,充满了淡淡的忧愁。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词下半阙描写的景物有着怎样的变化?请简要阐述”,这是考查诗歌的景物形象。目标是“下阕”,答题内容是“怎样的变化”。先找出下阕写景的句子,然后抓住诗句的描写体会景物的特点。下片是从这位画阁主人观景的角度来写的,同样没有写人,而字里行间却能体会到。作者的笔下是一种倚楼眺望的景致。“门外”是祠庙之外,行客过往匆匆,江中的风帆片片逐去。这里不露痕迹地反套了李白的《望天门山》诗中“孤帆一片日边来”。最后两句勾勒了夜幕下的江渚:黑夜笼罩着江面,白天热闹的景象已经消失;隔岸遥观,只能隐约见到星星点点的稀疏灯火——俨然是一幅秋江晚景的画图。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形象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事象、物象、意象(事象物象以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关系)等,既是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歌中的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1)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3)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比如本题,考生可以直接找到下阕,把写景的句子找出来,然后再依据题干所问具体回答。
2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近代美学家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请结合全词内容加以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考生可在整体感悟词的意境的基础上,抓住所写景物的特点来分析人物的情感。这首词写祠庙祈祀的情景。开头两句与结尾两句皆可作画景,写出秋天萧瑟的气象与水乡风光。上片开头两句是典型的祠庙外围景物,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接着,笔锋转向楼阁。“画阁”,是指画有彩图的楼阁,这是庙中供奉神像的地方。时正当午,阳光透过薄纱窗,挂着的珠帘在屋内留下一条斜斜的影儿。这里作者虽然没有直接写人物,可是“画阁珠帘”数语,已经意味着其中有人物在。至于是神是人,未可根究。文学作品中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写情。这首词正是如此,全词借萧疏的秋景,抒发了一种惆怅的情绪,充满了淡淡的忧愁。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题干中“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然后到诗歌中找出诗人写景的句子,再分析景与情的关系。
(1)一一风荷举
(2)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的能力。应注意“据”“渊”“虚诞”“彭殇”“妄作”这几个字的写法。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五、诗歌鉴赏(题型注释)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郡庭惜牡丹
徐 夤
断肠东风落牡丹,为祥为瑞久留难。
青春不驻堪垂泪,红艳已空犹倚栏。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19.这两首诗都以牡丹为主要意象。徐诗从 字着意,抒发了对人生短暂、青春不驻的感叹;刘诗从赏字入情,表达了 的心情。
20.简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19.惜。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20.(徐夤):寓情于花,借花写人(写拟人亦对)。惜牡丹祥瑞难留,即惜人韶华易逝,青春难再。(刘禹锡):烘托、对比。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蓉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此处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所以答反衬是不对的,应扣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9.题干问的是“这两首诗都以牡丹为主要意象。徐诗从……字着意,抒发了对人生短暂、青春不驻的感叹;刘诗从赏字入情,表达了……的心情”,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本题第一问较为简单,因为两首诗歌在标题中已经表明情感,“郡庭惜牡丹”中的“惜”,“赏牡丹”中的“赏”。对于第二问,要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一个“动”字写出京城人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要注意题干中两首诗歌的对举提问,比如第一空,可以依据“刘诗从赏字入情”填写出来。
20.题干问的是“简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断肠东风落牡丹,为祥为瑞久留难”“青春不驻堪垂泪,红艳已空犹倚栏”中,“断肠”“久难留”“堪垂泪”“犹倚栏”,诗人寓情于花,借花之祥瑞难久留,来写人的韶华易逝,这是运用了比拟的技巧。刘诗前两句“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写“芍药”“芙蕖”,这与下面的“牡丹”形成对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⒉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第三种:抒情方式: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别贾岛
姚合
懒作住山人,贫家日赁身。书多笔渐重,睡少枕长新。
野客狂无过,诗仙瘦始真。秋风千里去,谁与我相亲。
20.这首诗塑造了贾岛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21.诗歌的尾联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这首诗塑造了贾岛“苦吟诗人”的形象。首联,写他出身低微,因为家贫而被迫赁身寺庙;志向远大,不愿作一住山之人颔联,写他读书勤奋,因博览群书而下笔有分量;读书夜以继日,睡眠很少。颈联,写他潜心苦吟,粗野鄙陋的人不与他来往;身体瘦削,形容枯槁。
21.(1)点明离别的时间。时当秋季,秋风萧瑟,渲染出离别的悲凉气氛,更增添了别理的悲伤。(2)点题,作者因为贾岛要去千里之外的远方,想到“谁与我相亲”,表现了他们之间的友谊之深。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塑造了贾岛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诗歌人物形象的把握,主要通过诗歌的背景,诗中重要意象,环境描写,还有对主要人物的细节刻画等方面感知。首联“懒作住山人,贫家日赁身”写其居处以及经济状况——贫;颔联“书多笔渐重,睡少枕长新”写其读书写诗勤奋——睡少;颈联“野客狂无过,诗仙瘦始真”,写其交友状况。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贾岛作为“苦吟诗人”的特点。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事象、物象、意象(事象物象以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关系)等,既是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歌中的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1)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3)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比如本题中,要求分析“贾岛”的形象,考生可以凭借记忆确定其“苦吟”的特点,然后结合诗句的内容具体分析。
2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诗歌的尾联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句的作用。首先分析诗句所写的内容,然后再从内容、情境、结构等几个方面思考作答。“秋风千里去,谁与我相亲”,“秋风”交代离别的时间,同时渲染离别的氛围;点题,同时表现了二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首先要了解诗歌各个部分在诗歌中的用意。首联;起:是扣题,总起全诗、在抒情诗多用赋比兴中对景起兴的手法引起话题,作为叙事诗的开头、交代起因等等。颔联;承:一般是承上启下、继续导入话题之类,此种多事上半联承前、下半联起后。颈联;转:转入正题,一般是全诗的高潮 、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为“诗眼”“诗心”的常置。尾联;合:一般是总结、高潮的延续、或揭示出某种道理,妙在点睛。有了大的思路,操作时因地制宜,具体问题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比如本题,是分析诗歌尾联的作用,应先看尾联写了什么内容,再看这一内容与上文和标题的关系。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完成后面小题。
入朝洛堤步月
上官仪①
脉脉广川②流,驱马历长洲③。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月夜
刘方平④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①上官仪(约608—664):字游韶,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本诗是作者宰相(661—663)任上所作。②“广川”指洛水。东都洛阳的皇城,傍洛水。③“长洲”指洛堤。洛堤是官道,路面铺沙,以便车马通行,故喻称“长洲”。④刘方平(生卒年不详):河南洛阳人,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未考取,从此隐居,终生未仕。
20.刘诗的后两句描写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1.两首诗都写到“月”,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月”下之情?
20.①描写春夜风光,营造了清新静谧的意境。②动静结合,静中有动,以动显静,静谧的月夜的虫声标志着生命的萌动。初春的虫子也许还很稀少,但是诗人已经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虫声是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也令人油然生发出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③构思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21.①两首诗都写到“月”,但上官诗充溢着显扬之气,流露出作者春风得意,倨傲、自荣的情态。刘诗表达了初春喜悦的心情。②上官诗写的是秋天清晨,虽明月高悬,但曙光已见,鹊飞报喜,表现出天下太平景象,又流露着诗人得势当权、执政治世的气魄。③刘诗从视觉角度描写初春的月夜之美。夜深人静,皓月西斜,将如水的清辉洒向大地,照到了地上人家的半边庭院,描写春夜的静谧风光。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刘诗的后两句描写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意境。“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夜半更深,正是一天当中气温最低的时刻,然而,就在这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不但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谧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三、四两句写的自然还是月夜的一角,但它实际上所蕴含的却是月夜中透露的春意。这构思非常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春天是生命的象征,它总是充满了缤纷的色彩、喧闹的声响、生命的活力。如果以“春来了”为题,人们总是选择在艳阳之下呈现出活力的事物来加以表现,而诗人却撇开花开鸟鸣、冰消雪融等一切习见的春的标志,独独选取静谧而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静谧中写出生命的萌动与欢乐,从料峭夜寒中写出春天的暖意,谱写出一支独特的回春曲。这不仅表现出诗人艺术上的独创精神,而且显示了敏锐、细腻的感受能力。“今夜偏知春气暖”,是谁“偏知”呢?看来应该是正在试鸣新声的虫儿。尽管夜寒料峭,敏感的虫儿却首先感到在夜气中散发着的春的信息,从而情不自禁地鸣叫起来。而诗人则又在“新透绿窗纱”的“虫声”中感觉到春天的来临。前者实写,后者则意寓言外,而又都用“偏知”一语加以绾结,使读者简直分不清什么是生命的欢乐,什么是发现生命的欢乐之欢乐。“虫声新透绿窗纱”,“新”字不仅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那种新鲜感、欢愉感,而且和上句的“今夜”、“偏知”紧相呼应。“绿”字则进一步衬出“春气暖”,让人从这与生命联结在一起的“绿”色上也感受到春的气息。这些地方,都可见诗人用笔的细腻。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意象、意境型的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比如本题,考生可以抓住“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的景象,结合诗歌的情感分析。
2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两首诗都写到‘月’,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月’下之情”。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考生可在整体感悟诗歌的意境的基础上,抓住描写的关键词来理解。因是比较阅读,故应注意答题的模式。上官仪诗歌的后两句即景抒怀。这是秋天的一个清晨,曙光微明,月挂西山,宿鸟出林,寒蝉嘶鸣,野外晨风吹来,秋意更盛。第三句写凌晨,化用了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意是借夜景以忧虑天下士人不安,要礼贤下士以揽人心。这里取其意而谓曙光已见,鹊飞报喜,表现出天下太平景象,又流露着自己执政治世的气魄。末句写秋意,用了陈朝张正见《赋得寒树晚蝉疏》:“寒蝉噪杨柳,朔吹犯梧桐。……还因摇落处,寂寞尽秋风。”原意讽喻寒士失意不平,这里借以暗示在野失意者的不平之鸣,为这太平盛世带来噪音,而令这位宰相略有不安,稍露不悦。刘诗前两句就颇有画意。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笼罩在夜的暗影中。这明暗的对比越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空庭的阒寂。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这不仅进一步从视觉上点出了“更深”,而且把读者的视野由“人家”引向寥廓的天宇,让人感到那碧海青天之中也笼罩着一片夜的静寂,只有一轮斜月和横斜的北斗南斗在默默无言地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诗歌中写月的诗句以及注释给出的简介来分析两首诗歌的情感。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