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20.简要赏析诗歌颈联的写景艺术。
21.诗歌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拟人:树色催寒,把树人格化,不是寒气使树变色,叶零落,而是树色把寒气催赶而来。视听结合:树色的变化,是从视觉入手;砧声,是从听觉入手。想象:诗人想象魏万到京城之后,已是深秋,面对纷纷落叶,处处砧声,心中一片悲凉。渲染:通过树色、砧声,渲染了凄凉、冷清的氛围。
21.离别的不舍、伤感,对朋友路途和京城生活的担忧、关切,对朋友殷切的勉励和嘱托。
【解析】
20.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分析能力。答题时,应根据常见的艺术手法知识,结合着颈联“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中的关键词,从拟人、视听结合、想象、渲染等表现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等方面分析作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
21.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把握诗歌表现出的作者思想感情,要借助注解、标题及关键词句来分析。可根据关键词“离歌”“愁”“寒”“砧声”“岁月易蹉跎”等,从诗人离别的不舍、伤感,对朋友路途和京城生活的担忧、关切,对朋友殷切的勉励和嘱托等方面概括作答。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送崔融
杜审言①
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
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
旌旃朝朔气,笳吹夜边声。
坐觉②烟尘扫,秋风古北平③。
【注】
①崔融:杜审言的友人,时任节度使书记官。杜审言:湖北襄阳人,官修文馆直学士。杜甫祖父。
②坐觉:安坐军中,运筹帷幄。
③北平:郡名,此处泛指北方边地。
20.“笳吹夜边声”与范仲淹《渔家傲》中的“四面边声连角起”都写了“边声”,二者在写景上各有什么特点?其有什么作用是什么?
21.这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特点:前者悲凉,后者悲壮。作用:前者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抒发戍边将士思乡忧国的悲慨之情做铺垫;后者渲染了军营整肃的氛围,衬托出士气的高昂。(特点2分,作用3分,意思对即可)
21.表达对战争必胜的信心和对友人荡平敌寇的鼓励与祝愿。(或表达作者建功立业的渴望、对国家安定的期盼、对友人军事才华的赞美)颔联描绘饯行的隆重和出征时军威的雄壮,颈联想象军营行军驻屯的整肃和警惕,暗示战斗必将胜利,尾联想象友人运筹帷幄的雄姿和展望荡平敌寇的情景,表现出对友人的鼓励和祝愿。(思想感情2分,结合全诗分析4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20.此题分析“景物特点”。分析两句诗描写景色的特点时,“茄吹夜边声”写诗人想象奔赴战场后的情景:旌旗在晨光下迎着朔风招展,笳声在月色里放声长鸣,响彻边城。“吹”“边声”,富有烘云托月之意,字里间处处充溢着豪气四溢、志兴翻飞的气势,流露出军营严肃、高昂的士气和战场的悲壮气氛,侧面夸赞行军和驻屯的整肃和警惕,暗寓出诗人对此次战争必胜信念的情愫。“四面边声连角起”情感悲壮。作用,前者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抒发戍边将士思乡忧国的悲慨之情做铺垫;后者渲染了军营整肃的氛围,衬托出士气的高昂。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诗选材即景抒情的两首同一主题、同一作者的诗歌,形式较新。此题考查对意象的分析,同一作者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不同的景物描写特点各不相同,要抓住两句诗的主要意象特点,“吹”“边声”,富有烘云托月之意,字里间处处充溢着豪气四溢、志兴翻飞的气势,流露出军营严肃、高昂的士气和战场的悲壮气氛,侧面夸赞行军和驻屯的整肃和警惕,暗寓出诗人对此次战争必胜信念的情愫。“四面边声连角起”情感悲壮。答题步骤先分别概括两句景色特点,然后分别具体分析两句诗所表现的的具体景色及特点。
21.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诗借助驰骋想象的笔墨,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沙场剪影。开头四句,诗人实写眼前的送别。后面四句,诗人超越空间的限制,写想象中的边塞恶劣的气候环境,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荒寒悲凉的景象,烘托出浓烈的战争气氛。此诗虚实相照,机趣盎然,格调古朴苍劲,音韵铿锵流转,写得言简意赅又不失笔调豪放,回肠荡气又不失痛快淋漓,没有悲悲切切的话语,而是充满着胜利的信心和令人鼓舞的力量。诗中着重描写友人到前线稳坐中军、运筹帷幄的威武风姿,祝颂之意即暗含其中,这样来写送别,生面别开。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以叙事的方式,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称赞和羡慕之情,也暗含诗人殷勤送别之情,也表现出诗人想建功立业的寄望。“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连”、“动”两个动词,用得贴切自然,可谓一字传神,觥筹交错中,使得出征和送行的场面声势浩大、气势强劲。“坐觉烟尘扫,秋风古北平”,既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又衬写了包括友人在内的将士们的无畏精神。“坐觉”、“扫”、“平”,突显出诗人对友人的勉励,表现出对友人才华的信任和王师必胜的信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南定楼遇急雨①
陆 游
行遍梁州到益州,今年又作度泸游。
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
人语朱离②逢峒獠③,棹歌欸乃下吴舟。
天涯住稳归心懒,登览茫然却欲愁。
【注】
①诗人入蜀,奔走八年,奉召自成都东归,途经泸州,写下此诗。
②朱离:形容异地语音难辨。
③峒獠:指西南山地的少数民族。
11.本诗颔联有何精妙之处?请简要赏析。
12.本诗以“愁”字作结,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因何而愁。
11.
①这两句描绘了山重水复、风横雨急的图景。江上、山间风雨相挟,随着萧萧风声,透过森森雨幕,但见百川千流,奔腾呼啸,竞赴眼底,冲进楼中。
②“争”为“争相”,“竞相”之意,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山洪奔涌的景象;“乱”写出风劲雨急的动态场景。
③紧扣标题“急雨”,更充分地表现了“急雨”的特点(或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12.
①羁旅漂泊之愁。首联连用梁、益、泸三地名,写出诗人久居蜀地,不断变换行程的羁旅之苦。
②客居他乡之愁。诗人客居他乡,“人语朱离”,难免思乡。
③前路茫然之愁。诗人登高望远,仰对茫茫云天,欲向谁语;俯视迢迢原野,不辨去路,怎不生愁?
④去留两难之愁。诗人“住稳”蜀地,使他依恋难舍,留也难安,去也难安。
【解析】
试题分析:
11.本点炼字方面赏析“重复”“纵横”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手法方面分析“情景关系”也可酌情给分
12.每点2分,答满3点即可满分。答孤独之情可给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鲁港①
柯茂谦②
十年回首付沾襟,断甲沉沙齿齿深。
可惜使船如使马,不闻声鼓但声金。
人歌鬼哭都堪泪,木落江空正独吟。
遗老萧条渐无语,酒旗越颭出芦林。
【注】
①鲁港:地名。1275年,南宋主力与元军在鲁港交战,宋军主帅贾似道听闻前线溃败,未见元军便 鸣金收兵,仓皇逃跑。鲁港之敗,宋军主力覆没,加速了南宋王朝的灭亡。
②柯茂谦:南宋遗民。
20.本诗由战场遗物“断甲”兴感,请结合前两联简要分析本诗表达的情感。
21.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的尾联。
20.
①回首往事,虽历经十年,仍不免热泪沾襟。看到断裂的甲胄沉没在泥沙中,在河水冲 刷下都已凹陷成了一个个的深痕。逃跑的船如战马飞奔一样的迅速,战场上听不到进攻的战 鼓,只听到退却的锣声。
②表达了诗人对旧朝覆亡的深深悲痛之情,和对旧朝主帅贾似道不战而逃的愤恨 之情。
21.
①尾联上句直抒胸臆,下句以景结情。
②“遗老萧条渐无语”,一切都已成为历史,只留下我这个孤独凄凉的__遗民。此时此地,任何语言都是多余。直接写遗老孤臣__孤凄的哀痛。
③“酒旗颭颭出芦林”,眼前一片黄茅白苇,只有几面酒旗在萧瑟秋风中飘拂,遗老孤臣的心境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解析】
试题分析:
20.诗先从鲁港之败给自己造成的巨大精神痛苦写起。虽已改朝换代,历经十年,回首往事,仍不免热泪沾襟。而又只能如此,可见痛苦而又无可奈何。如今凭吊当年战场,但见破碎的铠甲已半埋在水边沙际。“齿齿深”,谓这一片片断甲,经过十年大浪淘沙,已渐次沉陷沙中,四周泥沙在河水冲刷下都已凹陷成了一个个的深痕如齿痕然。这些深陷沙中的断甲,使人仿佛见到了当年士兵惨死的景象。这句用了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句意,而感情不同。杜诗是发思古之幽情,这句却表现了诗人深深的悲痛。三四句斥贾似道不战而逃的罪行。“使船如使马”极言船行之快,但冠以“可惜”二字,可知快船飞驰乃是逃窜。第四句,听不到进攻的战鼓,只听到退却的锣声,古时以鸣金作为收兵的信号,“金”,锣也。时贾似道见前军溃乱,未见元军即鸣金收兵,元军乘势进攻,遂致惨败。《南濠诗话》谓此“可惜使船如使马,不闻声鼓但声金”二句“悲惨激烈,读之可为流涕”,信然。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野老萧条渐无语,酒旗颭颭出芦林”,忠于大宋的遗民在元统治下已是越来越少,苟活者也不敢说话,只好躲入芦苇荡中的村酒店里借酒浇愁,以此景象对贾似道鲁港误国再次表示了强烈的谴责。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洗竹简诸公同赋
【宋】敖陶孙
舍①东修竹密如栉,一日洗净清风来。
脱巾解带坐寒碧,置觞露饮始此回。
平林远霭开图画,西望群山如过马。
诗翁意落帆影外,孤村结庐对潇洒。
百年奇事笑谈成,向来无此苍龙声。
闲身一笑直钱万,剜粉劖②青留姓名。
【注】
①“舍”,诗人的朋友陈元仰家。
②劖,砍去。
18.“脱巾解带坐寒碧”一句诗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作简析。
19.“平林远霭……对潇洒”四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20.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在岘山建羊公碑。孟浩然在《与诸子登岘山》中写到“羊公碑尚在, 读罢泪沾巾”,结合末四句比较二者所表现的人生志趣的异同。
18.“寒碧”,借代,指竹,竹色碧绿而且给人清凉之感。
19.远处平原上树林掩映雾霭之中风景如画,西边群山连绵起 伏,江上白帆缓缓而移,眼前结庐孤村静对丛丛青竹。表达了诗人于竹林饮酒、笑谈中遥望竹外景色时的愉悦满足的心境,对主人清高脱俗的赞赏。
20.同:二者都追求人生价值的永恒。
异:孟浩然借羊公碑的长存,感慨自己功业无就,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而本诗作者借朋友聚会竹林中饮酒赋诗,笑谈百年奇事,聆听风吹竹叶之声,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洒脱不俗的人生志趣。
【解析】
试题分析:
18.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可以从分析诗句中的相关词语入手,比如这句诗中的“寒碧”从前文看指的是竹子,这是用事物的部分特征来代表事物,属于借代的修辞手法。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回答营造的意境特征,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列举诗歌描写的意象;第二部分,营造的意境可以分为两个要点,一是画面特点、一是情感特点等。这几句诗主要描写了“平林远霭”“群山”“帆影”“孤村”“结庐”,这些意象从画面的角度分析,是景色体现的幽静状态,从情感的角度分析,表现了诗人的愉悦、脱俗等。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情感的能力。回答问题,注重分析诗句描写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等。“闲身一笑直钱万,剜粉劖青留姓名”表现的诗人的洒脱、恬淡,而孟浩然主要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凉等。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附《洗竹简诸公同赋》翻译:
茅舍东面高高的竹林,像梳齿那样密密地排列着,刚刚下过一阵雨,修竹苍翠如洗,清风轻拂,摇曳多姿。诗友们脱巾解带聚坐在竹林中,摆上酒菜,在露天开怀畅饮还是头一回呢。远处平展的树林在云气中像打开的画卷一样美丽。向西望去,群山连绵起伏,像一匹匹奔腾的骏马。那遥远的帆影之外富有迷人的魅力,引起我们浓郁的诗兴。在偏僻的山村隐居,周围簇拥着密密的竹林更显得清高脱俗。诗友们笑谈着古今的奇闻轶事,更觉得这款款的竹叶声爽心惬意。今朝大家悠闲地玩赏谈笑风生,比万贯钱还要珍贵。刮去竹杆上的粉末和青皮,把我们的小诗镌刻在上面,我辈也能随竹的长青而留芳百世。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题。
渡汉江(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示三子(宋)陈师道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注】第一首诗是诗人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第二首诗写于元祐二年(1087),当时诗人得任徐州教授,生计稍微好转,即从岳家接回妻儿,一家得以团聚。这首《示三子》即作于妻儿们刚回来的时候。
20.第一首诗的前两句,哪两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21.这两首诗都以反常之笔见深情(所谓反常之笔,就是看似有悖于常情其实却符合情理的笔法),请结合两首诗各挑选两句作简要分析。
20.“断”和“复”用得好。“断”写出诗人与家人音问不通,彼此生死未卜的处境;“复”字写诗人谪放时间之长,表现了诗人度日如年、孤独苦闷的心境。
21.第一首;“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即是以反常之笔写深情,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情更怯”与“不敢问”,正表现了诗人这种矛盾的心理。
第二首:
①前两句即是以反常之笔写深情。“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即相忘”只是无奈而已,其实并不曾忘却,不然何以家人团聚的日子近了却又兴奋难抑呢?“不可忍”正说明诗人对亲人怀着一腔不可抑制的思念。
②三、四两句写儿女已回到眼前,诗人却记不清他们的容貌,恍惚难以相认,似乎无情,但是,正是因为别时儿女正小,见面时儿女形貌已非,这正说明离别的时间已久,正可见分离时惦念之苦,相忆之深。
③最后两句写与亲人们团聚,自知不是梦,可心里却恍惚不定,怀疑眼前的情景不是真的。“了知”,是明了、知道的意思。既然“了知”重逢“不是梦”,心里应踏实安定,却又说“忽忽心未稳”,这一反常之笔,委婉含蓄地反映了诗人深怨别离之苦,反映了他对妻子和儿女们的真挚深切的爱。
【解析】
试题分析:
20.本题考查诗歌炼字,首先可以确定“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两句中的用的好的字,一般的都是动词或第三字、第五字,由此可以确定为“断”“复”。然后考虑这两字在诗句中的大致意思,最后分析两字的表达效果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解答本题,首先分别找出每首诗中的反常之语,即第一首诗中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第二首诗中是“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然后分析每句诗的大致意思、表达的诗人的情感,以及起到的表达效果。意思对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文后各题。
同题仙游观①
韩翃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生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② 去,人间亦自有丹丘③ 。
【注】
①一本无“同”字。仙游观:在今河南嵩山逍遥谷内。
②方外:尘世以外。
③丹丘:指神仙居处,昼夜长明。
20.诗的第二联“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2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概括。
20.“山色”“砧声”是实写,“秦树”“汉宫”是虚写,虚实结合,渲染古朴气氛,增加历史色彩。
21.表达了诗人欣赏、流连美景的喜悦,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解析】
试题分析:
20.本题考查艺术手法。由题干可知“虚实结合”,“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分别找出实景和虚景,我们一般理解虚景为联想想象之景,或者是记忆中的景。“山色”“砧声”是实写,“秦树”“汉宫”是虚写,虚实结合。分析手法运用的作用,渲染古朴气氛,增加历史色彩。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至少两种以上。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分别找出实景和虚景,我们一般理解虚景为联想想象之景,或者是记忆中的景。“山色”“砧声”是实写,“秦树”“汉宫”是虚写,虚实结合。分析手法运用的作用,渲染古朴气氛,增加历史色彩。答题时要注意每条中手法和分析。
21.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作者见到仙游观,正是宿雨初收、风物凄清的时候。暮霭中,山色与秦地的树影遥遥相连,捣衣的砧声,似在报告着汉宫进入了秋天。疏疏落落的青松投下纵横的树影,道坛上空寂宁静,细草生香,洞府幽深。整首诗,有远景,有近景,着力刻画的是道观幽静的景物。全诗就这样情景交融地纪写了游赏仙游观的见闻,以及作者本人对此地景物的赞赏流连。善用白描和层次分明,是这首诗的基本特点。其写法平实规范,但又笔势灵活,如视角的变换,就在平正中有所婉曲。诗作的另一特点是所用语汇完全符合所咏对象,十分顺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作者见到仙游观,正是宿雨初收、风物凄清的时候。暮霭中,山色与秦地的树影遥遥相连,捣衣的砧声,似在报告着汉宫进入了秋天。疏疏落落的青松投下纵横的树影,道坛上空寂宁静,细草生香,洞府幽深。整首诗,有远景,有近景,着力刻画的是道观幽静的景物。全诗就这样情景交融地纪写了游赏仙游观的见闻,以及作者本人对此地景物的赞赏流连。善用白描和层次分明,是这首诗的基本特点。其写法平实规范,但又笔势灵活,如视角的变换,就在平正中有所婉曲。诗作的另一特点是所用语汇完全符合所咏对象,十分顺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书愤(其二)① 陆游
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
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②。
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注】
①本诗写于1197年,作者时年七十三,已退居山阴(今浙江绍兴)老家多年。
②的博:地名,在今四川省。皋兰:县名,在今甘肃省。
20.颈联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21.这首诗是如何通过对比来表达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20.塑造了一个不畏艰苦、胸怀壮志的将领形象。诗人远离故土,戍边多年,其间从的博转战到皋兰,并不以之为苦,反而心有“壮图”,斗志昂扬。
21.
①前两联通过身心对比来表现诗人的奋争之情。诗人两鬓苍苍,衰老发胖,但内心依旧赤热,迟暮之态与未老雄心形成对比,悲愤中流露出奋争的情怀。
② 后两联通过今昔对比来表现诗人的悲愤之情,诗人回想壮年豪迈的战斗经历,慨叹如今关河未安却只能袖手旁观,在今昔对比中表达出内心的悲愤。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
20.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应当结合诗句“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具体内容分析,这两句是说自己迟暮衰弱,不胜戎衣,但是,悲愤存胸,宝剑在握,寒光闪烁,还是想拼一拼的。于是想起了当年之事。由此可以判断出塑造的是“一个不畏艰苦、胸怀壮志的将领形象”。解答该题,答出形象,给2分;进行简耍分析,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本题题干中已经指出是对比手法,因此只需要根据诗歌内容分析哪些地方是运用了对比,表达的诗人的什么情感即可,如可以答出前两联通过身心对比来表现诗人的奋争之情,后两联通过今昔对比来表现诗人的悲愤之情,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 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15.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16.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15.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彩,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16.表达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解析】
15.
试题分析:题干已经明确是咏梅诗,而诗歌除了开头点到“几树梅”之外,就没有在正面写梅,而是极力描写梅生长的环境,述说诗人惆怅之情,因此明显是烘托渲染的手法。诗歌开首就用一个直接表达感情的词“惆怅”,不仅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且获总领全篇之效。首句说“惆怅江头几树梅”,莫非梅在惆怅?根据颔联,前时虽曾大雪压梅,然梅已在昨夜雪后绽放枝头,当无惆怅之理由。既然不是梅在惆怅,惆怅的就只能是诗人自己。诗人开篇就说自己“惆怅”,可见其“惆怅”之浓之深。要借江头的这几树梅来纾解心中之惆怅。诗歌第二句结合首句与第三四联看,似理解为诗人因惆怅极深,徘徊难去,更为妥当。颔联忆寻梅之经历。“前时雪压无寻处”,似为诗人惆怅之因。然昨夜雪停,梅已于月下绽放,因雪无处寻梅的惆怅当烟消云散,何以今日仍惆怅难抑?此句再次表明,诗人的惆怅非为梅也。整联写诗人寻梅之经历,却以“雪压”表现梅生存环境之恶劣,从反面衬托梅冒寒绽放的坚贞品质;且诗人强调梅于月明之夜绽放,乃借明月烘托梅之高洁品格。诗人于此联宕开一笔,不写自己的惆怅,而忆寻梅之经历,既使诗歌在章法上显得摇曳多姿,又为下联写折梅寄意做铺垫。颈联是理解全诗的关键。上联“折寄遥怜人似玉”,意谓折一枝梅寄送给似玉的远人。问题是,诗人为何将远人比作“玉”?“怜”又当作何解释? “相思应恨劫成灰”应是诗人的想象,是诗人想象远人思念自己时的情状。从中可推测,诗人要寄梅与之的人必是经历了某种严重的祸患,因此,诗人想象他在对自己的思念中仍带有怨恨。至此,诗人何以要寄梅与他,希望他虽经历磨难却能像梅一样坚贞不屈,像玉一样保持高洁人格。原来诗人惆怅并非为自己,而是为朋友;诗人“杖藜行绕去还来”原来是在为朋友忧虑担心。诗人的忧虑和担心是如此之深,乃至于行绕于梅下“沉吟”而忘记了时间,直至“日落”时寒鸦飞起才被惊醒独自怅然而归。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抒情手法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助景抒情,如触景生情、以景结情等;借助物抒情,如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借助事(人)抒情,包括借古事抒情(如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今事抒情(如即事感怀、融情于事等)。本题首先要考虑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借景抒情还是借事抒情抒情。
16.
试题分析:尾联重在对诗人行为的描写。“沉吟” 描写诗人行绕于梅下满腹心思的样子,再次表现其内心难以排遣的“惆怅”。“独自回”,表现其孓然一身返回时的孤寂落寞。当然,尾联也有对环境的渲染。“日落”、“寒鸦起”一方面渲染环境的冷寂、凄清,烘托诗人内心的孤寂落寞;诗人的忧虑和担心是如此之深,乃至于行绕于梅下“沉吟”而忘记了时间,直至“日落”时寒鸦飞起才被惊醒独自怅然而归,表现了其徘回于梅下时间之长,突出其“惆怅”之深。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文后小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20.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
21.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0.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前一句写静景(视觉),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后一句写动景(听觉),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暗指兵荒马乱。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21.①漂泊思归之情。“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②忧国伤时之情。 “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 “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意思对即可)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思考时,应根据常见的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知识积累,抓住颔联关键词分析概括。由关键词“北斗”“角声”可知,采用了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的手法,然后根据颔联具体诗句稍加分析,然后再指出“角声”所渲染的凄凉意境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至少两种以上。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由关键词“北斗”“角声”可知,采用了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的手法,然后根据颔联具体诗句稍加分析,然后再指出“角声”所渲染的凄凉意境即可。答题时要注意每条中手法和分析。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思考时,应结合着诗歌注释,根据对最后两联的描述,再抓住关键词分析。由注释可知,诗人因战乱而逃避,漂泊不定,在这种背景下,“酒添客泪愁”很明显是指诗人的漂泊伤感之愁;“归心”应指诗人的思念家乡之情;“问行朝”将诗人对国家朝廷的关切表现出来;“纵横”描述出了遍地慌乱的场景,故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就表现出来了。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酒添客泪愁”很明显是指诗人的漂泊伤感之愁;“归心”应指诗人的思念家乡之情;“问行朝”将诗人对国家朝廷的关切表现出来;“纵横”描述出了遍地慌乱的场景,故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就表现出来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