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别薛华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注】本诗作于王勃入蜀之后,他因触怒唐高宗,不得重用。薛华是王勃的同乡和密友。

19.请简要赏析首联中“送送”、“ 遑遑”二词的妙处?

20.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19.(1)巧用叠词,具有音韵美。“送送”意为“送了一程又一程”,描绘出送别友人的画面,表达了彼此难舍难分的深厚情谊。“遑遑”意为“想象友人独自前行时的匆忙、惶惑”,写出了诗人对挚友的牵挂。

20.这首诗通过送别朋友,抒写了诗人不满现实,感叹人生凄凉悲苦的情绪。诗的首联语意双关,借送人上路指出世路艰难,前途悲凉。颔联和颈联使用工稳的对仗句式,不仅揭示了友人将会在自然之路和人生之路中可能遭受的厄运,也表达了诗人在人生旅途中的切身感受。最后一联结合题意,抒写双方将承受的离别后的相思之苦。

【解析】

19.

试题分析:“送送”、“ 遑遑”是叠词,结合叠词的效果作答。音节上,具有音韵美。内容上,送送”表达了彼此难舍难分的深厚情谊。 “遑遑”写出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之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诗歌的情感类试题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作答,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

津”,此联中一个“穷”字、一个“独”字,把悲苦的心情,渲染得十分真切。“悲凉”“凄断”“漂泊,苦辛。”直抒胸臆,  揭示了友人和自己艰难的人生命运。“梦中人”表达双方的离别之苦。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溪桥晚兴

郑协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移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22.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

23.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22.景物有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啼鸣的杜鹃;手法: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

23.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南宋移民,因而故国之思,__之痛自不待言。

【解析】

22.

试题分析:(1)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简单描述全诗,描述时要抓住诗中出现的景物。一个人寂寞的站立在不知名亭子旁,春天的河流快要漫至岸边了,河边的青草纤细嫩绿.天边的夕阳余晖洒在那悠闲的人身上,你看杨花散满了他的衣袖,他却尤自地倾听杜鹃美妙的歌声。这样,诗中出现的景物就可以找出来了。(2)后一问考的是诗歌的写景手法,分析:寂静的渡口,杜鹃啼血是以动衬静;春草茂盛,充满生机是乐景写哀情;可是杨花飘零,杜鹃哀鸣,融情于景。这些手法的运用抒发了诗人国破家亡后的沉痛心情和对故国的思念。

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闲”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的意思,写出闲立观赏一川晚照、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鸣啼血的情景,但我们还是可以从诗中“寂寞”“晚照”“杨花”“杜鹃”这些意象看出,诗人其实内心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再加上注解中诗人特殊身份——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__之痛自不待言。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曾卓的诗歌《遥望》,回答后面问题。

当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时候,像遥望

迷失在烟雾的故乡

14.诗歌共两节,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15.诗中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象征着什么?诗人这样说,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4.年轻时遥望生命的未来,年老时追逝去的年华。意思对即可。

14. 指的是人生路上的困难与挫折。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艰辛感受和顽强奋斗精神。【解析】

15.

试题分析:注意第一节中“当我年轻的时候”“遥望六十岁”诗句,可知是年轻时畅想未来;第二节“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遥望我年轻时候”可知是年老时追忆逝去的年华。

考点: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狂风暴雨、惊涛骇浪”是比喻手法,或者是象征,指的是人生旅途中经历的挫折和磨难。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上京①即事

  (元)萨都剌

  紫塞风高弓力强,王孙走马猎沙场。呼鹰腰箭归来晚,马上倒悬双白狼。

  代出自蓟北门行(节选)

  (南北朝)鲍照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蝟②,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注】①上京即上都。元代定今北京为大都,以在今内蒙古正蓝旗的开平府为上都,每年夏天移驾上都。此诗写于萨都剌在元顺帝元年赴上都公干时。②蝟:刺猬。

8.这两首诗所描绘的边塞场景有什么不同?分别展现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5分)

9.请简要分析《代出自蓟北门行》最后四句的艺术手法和思想内容。(6分)

8.萨诗描摹了一幅王孙贵族在草原上驰骋打猎的热闹场景,而鲍诗则描绘了一幅战士们边塞战地的苦寒生活场景。(2分)萨诗表现了狩猎时快意驰骋、满载而归的王孙贵族形象,而鲍诗则表现了保家卫国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爱国将士们的形象。(3分)

9. 艺术手法:① 互文。“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使用互文。写自古以来的忠节之士,都是在严峻考验中察“见”和“识”别出来的。②直抒胸臆。“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抒发了为国捐躯的壮志豪情。③用典。“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使用《九歌·国殇》的典故,礼赞勇武刚强、为国捐躯的壮士。(4分,答出任意两种手法即可。)

思想内容:这四句高度赞美了忠良勇士们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勇于牺牲的豪壮情怀,表达了诗人对英勇将士们的无比崇敬之情。( 2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20.简要赏析诗歌颈联的写景艺术。

21.诗歌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拟人:树色催寒,把树人格化,不是寒气使树变色,叶零落,而是树色把寒气催赶而来。视听结合:树色的变化,是从视觉入手;砧声,是从听觉入手。想象:诗人想象魏万到京城之后,已是深秋,面对纷纷落叶,处处砧声,心中一片悲凉。渲染:通过树色、砧声,渲染了凄凉、冷清的氛围。

21.离别的不舍、伤感,对朋友路途和京城生活的担忧、关切,对朋友殷切的勉励和嘱托。

【解析】

20.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分析能力。答题时,应根据常见的艺术手法知识,结合着颈联“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中的关键词,从拟人、视听结合、想象、渲染等表现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等方面分析作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

21.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把握诗歌表现出的作者思想感情,要借助注解、标题及关键词句来分析。可根据关键词“离歌”“愁”“寒”“砧声”“岁月易蹉跎”等,从诗人离别的不舍、伤感,对朋友路途和京城生活的担忧、关切,对朋友殷切的勉励和嘱托等方面概括作答。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送崔融

杜审言

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

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

旌旃朝朔气,笳吹夜边声。

坐觉烟尘扫,秋风古北平

【注】

①崔融:杜审言的友人,时任节度使书记官。杜审言:湖北襄阳人,官修文馆直学士。杜甫祖父。

②坐觉:安坐军中,运筹帷幄。

③北平:郡名,此处泛指北方边地。

20.“笳吹夜边声”与范仲淹《渔家傲》中的“四面边声连角起”都写了“边声”,二者在写景上各有什么特点?其有什么作用是什么?

21.这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特点:前者悲凉,后者悲壮。作用:前者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抒发戍边将士思乡忧国的悲慨之情做铺垫;后者渲染了军营整肃的氛围,衬托出士气的高昂。(特点2分,作用3分,意思对即可)

21.表达对战争必胜的信心和对友人荡平敌寇的鼓励与祝愿。(或表达作者建功立业的渴望、对国家安定的期盼、对友人军事才华的赞美)颔联描绘饯行的隆重和出征时军威的雄壮,颈联想象军营行军驻屯的整肃和警惕,暗示战斗必将胜利,尾联想象友人运筹帷幄的雄姿和展望荡平敌寇的情景,表现出对友人的鼓励和祝愿。(思想感情2分,结合全诗分析4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20.此题分析“景物特点”。分析两句诗描写景色的特点时,“茄吹夜边声”写诗人想象奔赴战场后的情景:旌旗在晨光下迎着朔风招展,笳声在月色里放声长鸣,响彻边城。“吹”“边声”,富有烘云托月之意,字里间处处充溢着豪气四溢、志兴翻飞的气势,流露出军营严肃、高昂的士气和战场的悲壮气氛,侧面夸赞行军和驻屯的整肃和警惕,暗寓出诗人对此次战争必胜信念的情愫。“四面边声连角起”情感悲壮。作用,前者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抒发戍边将士思乡忧国的悲慨之情做铺垫;后者渲染了军营整肃的氛围,衬托出士气的高昂。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诗选材即景抒情的两首同一主题、同一作者的诗歌,形式较新。此题考查对意象的分析,同一作者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不同的景物描写特点各不相同,要抓住两句诗的主要意象特点,“吹”“边声”,富有烘云托月之意,字里间处处充溢着豪气四溢、志兴翻飞的气势,流露出军营严肃、高昂的士气和战场的悲壮气氛,侧面夸赞行军和驻屯的整肃和警惕,暗寓出诗人对此次战争必胜信念的情愫。“四面边声连角起”情感悲壮。答题步骤先分别概括两句景色特点,然后分别具体分析两句诗所表现的的具体景色及特点。

21.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诗借助驰骋想象的笔墨,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沙场剪影。开头四句,诗人实写眼前的送别。后面四句,诗人超越空间的限制,写想象中的边塞恶劣的气候环境,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荒寒悲凉的景象,烘托出浓烈的战争气氛。此诗虚实相照,机趣盎然,格调古朴苍劲,音韵铿锵流转,写得言简意赅又不失笔调豪放,回肠荡气又不失痛快淋漓,没有悲悲切切的话语,而是充满着胜利的信心和令人鼓舞的力量。诗中着重描写友人到前线稳坐中军、运筹帷幄的威武风姿,祝颂之意即暗含其中,这样来写送别,生面别开。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以叙事的方式,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称赞和羡慕之情,也暗含诗人殷勤送别之情,也表现出诗人想建功立业的寄望。“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连”、“动”两个动词,用得贴切自然,可谓一字传神,觥筹交错中,使得出征和送行的场面声势浩大、气势强劲。“坐觉烟尘扫,秋风古北平”,既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又衬写了包括友人在内的将士们的无畏精神。“坐觉”、“扫”、“平”,突显出诗人对友人的勉励,表现出对友人才华的信任和王师必胜的信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南定楼遇急雨

陆 游

行遍梁州到益州,今年又作度泸游。

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

人语朱离逢峒獠,棹歌欸乃下吴舟。

天涯住稳归心懒,登览茫然却欲愁。

【注】

①诗人入蜀,奔走八年,奉召自成都东归,途经泸州,写下此诗。

②朱离:形容异地语音难辨。

③峒獠:指西南山地的少数民族。

11.本诗颔联有何精妙之处?请简要赏析。

12.本诗以“愁”字作结,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因何而愁。

11.

①这两句描绘了山重水复、风横雨急的图景。江上、山间风雨相挟,随着萧萧风声,透过森森雨幕,但见百川千流,奔腾呼啸,竞赴眼底,冲进楼中。

②“争”为“争相”,“竞相”之意,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山洪奔涌的景象;“乱”写出风劲雨急的动态场景。

③紧扣标题“急雨”,更充分地表现了“急雨”的特点(或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12.

①羁旅漂泊之愁。首联连用梁、益、泸三地名,写出诗人久居蜀地,不断变换行程的羁旅之苦。

②客居他乡之愁。诗人客居他乡,“人语朱离”,难免思乡。

③前路茫然之愁。诗人登高望远,仰对茫茫云天,欲向谁语;俯视迢迢原野,不辨去路,怎不生愁?

④去留两难之愁。诗人“住稳”蜀地,使他依恋难舍,留也难安,去也难安。

【解析】

试题分析:

11.本点炼字方面赏析“重复”“纵横”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手法方面分析“情景关系”也可酌情给分

12.每点2分,答满3点即可满分。答孤独之情可给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鲁港①

柯茂谦②

十年回首付沾襟,断甲沉沙齿齿深。

可惜使船如使马,不闻声鼓但声金。

人歌鬼哭都堪泪,木落江空正独吟。

遗老萧条渐无语,酒旗越颭出芦林。

【注】

①鲁港:地名。1275年,南宋主力与元军在鲁港交战,宋军主帅贾似道听闻前线溃败,未见元军便 鸣金收兵,仓皇逃跑。鲁港之敗,宋军主力覆没,加速了南宋王朝的灭亡。

②柯茂谦:南宋遗民。

20.本诗由战场遗物“断甲”兴感,请结合前两联简要分析本诗表达的情感。

21.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的尾联。

20.

①回首往事,虽历经十年,仍不免热泪沾襟。看到断裂的甲胄沉没在泥沙中,在河水冲 刷下都已凹陷成了一个个的深痕。逃跑的船如战马飞奔一样的迅速,战场上听不到进攻的战 鼓,只听到退却的锣声。

②表达了诗人对旧朝覆亡的深深悲痛之情,和对旧朝主帅贾似道不战而逃的愤恨 之情。

21.

①尾联上句直抒胸臆,下句以景结情。

②“遗老萧条渐无语”,一切都已成为历史,只留下我这个孤独凄凉的__遗民。此时此地,任何语言都是多余。直接写遗老孤臣__孤凄的哀痛。

③“酒旗颭颭出芦林”,眼前一片黄茅白苇,只有几面酒旗在萧瑟秋风中飘拂,遗老孤臣的心境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解析】

试题分析:

20.诗先从鲁港之败给自己造成的巨大精神痛苦写起。虽已改朝换代,历经十年,回首往事,仍不免热泪沾襟。而又只能如此,可见痛苦而又无可奈何。如今凭吊当年战场,但见破碎的铠甲已半埋在水边沙际。“齿齿深”,谓这一片片断甲,经过十年大浪淘沙,已渐次沉陷沙中,四周泥沙在河水冲刷下都已凹陷成了一个个的深痕如齿痕然。这些深陷沙中的断甲,使人仿佛见到了当年士兵惨死的景象。这句用了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句意,而感情不同。杜诗是发思古之幽情,这句却表现了诗人深深的悲痛。三四句斥贾似道不战而逃的罪行。“使船如使马”极言船行之快,但冠以“可惜”二字,可知快船飞驰乃是逃窜。第四句,听不到进攻的战鼓,只听到退却的锣声,古时以鸣金作为收兵的信号,“金”,锣也。时贾似道见前军溃乱,未见元军即鸣金收兵,元军乘势进攻,遂致惨败。《南濠诗话》谓此“可惜使船如使马,不闻声鼓但声金”二句“悲惨激烈,读之可为流涕”,信然。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野老萧条渐无语,酒旗颭颭出芦林”,忠于大宋的遗民在元统治下已是越来越少,苟活者也不敢说话,只好躲入芦苇荡中的村酒店里借酒浇愁,以此景象对贾似道鲁港误国再次表示了强烈的谴责。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洗竹简诸公同赋

【宋】敖陶孙

舍①东修竹密如栉,一日洗净清风来。

脱巾解带坐寒碧,置觞露饮始此回。

平林远霭开图画,西望群山如过马。

诗翁意落帆影外,孤村结庐对潇洒。

百年奇事笑谈成,向来无此苍龙声。

闲身一笑直钱万,剜粉劖②青留姓名。

【注】

①“舍”,诗人的朋友陈元仰家。

②劖,砍去。

18.“脱巾解带坐寒碧”一句诗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作简析。

19.“平林远霭……对潇洒”四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20.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在岘山建羊公碑。孟浩然在《与诸子登岘山》中写到“羊公碑尚在, 读罢泪沾巾”,结合末四句比较二者所表现的人生志趣的异同。

18.“寒碧”,借代,指竹,竹色碧绿而且给人清凉之感。

19.远处平原上树林掩映雾霭之中风景如画,西边群山连绵起 伏,江上白帆缓缓而移,眼前结庐孤村静对丛丛青竹。表达了诗人于竹林饮酒、笑谈中遥望竹外景色时的愉悦满足的心境,对主人清高脱俗的赞赏。

20.同:二者都追求人生价值的永恒。

   异:孟浩然借羊公碑的长存,感慨自己功业无就,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而本诗作者借朋友聚会竹林中饮酒赋诗,笑谈百年奇事,聆听风吹竹叶之声,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洒脱不俗的人生志趣。  

【解析】

试题分析:

18.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可以从分析诗句中的相关词语入手,比如这句诗中的“寒碧”从前文看指的是竹子,这是用事物的部分特征来代表事物,属于借代的修辞手法。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回答营造的意境特征,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列举诗歌描写的意象;第二部分,营造的意境可以分为两个要点,一是画面特点、一是情感特点等。这几句诗主要描写了“平林远霭”“群山”“帆影”“孤村”“结庐”,这些意象从画面的角度分析,是景色体现的幽静状态,从情感的角度分析,表现了诗人的愉悦、脱俗等。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情感的能力。回答问题,注重分析诗句描写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等。“闲身一笑直钱万,剜粉劖青留姓名”表现的诗人的洒脱、恬淡,而孟浩然主要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凉等。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附《洗竹简诸公同赋》翻译:

茅舍东面高高的竹林,像梳齿那样密密地排列着,刚刚下过一阵雨,修竹苍翠如洗,清风轻拂,摇曳多姿。诗友们脱巾解带聚坐在竹林中,摆上酒菜,在露天开怀畅饮还是头一回呢。远处平展的树林在云气中像打开的画卷一样美丽。向西望去,群山连绵起伏,像一匹匹奔腾的骏马。那遥远的帆影之外富有迷人的魅力,引起我们浓郁的诗兴。在偏僻的山村隐居,周围簇拥着密密的竹林更显得清高脱俗。诗友们笑谈着古今的奇闻轶事,更觉得这款款的竹叶声爽心惬意。今朝大家悠闲地玩赏谈笑风生,比万贯钱还要珍贵。刮去竹杆上的粉末和青皮,把我们的小诗镌刻在上面,我辈也能随竹的长青而留芳百世。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题。

渡汉江(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示三子(宋)陈师道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注】第一首诗是诗人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第二首诗写于元祐二年(1087),当时诗人得任徐州教授,生计稍微好转,即从岳家接回妻儿,一家得以团聚。这首《示三子》即作于妻儿们刚回来的时候。

20.第一首诗的前两句,哪两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21.这两首诗都以反常之笔见深情(所谓反常之笔,就是看似有悖于常情其实却符合情理的笔法),请结合两首诗各挑选两句作简要分析。

20.“断”和“复”用得好。“断”写出诗人与家人音问不通,彼此生死未卜的处境;“复”字写诗人谪放时间之长,表现了诗人度日如年、孤独苦闷的心境。

21.第一首;“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即是以反常之笔写深情,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情更怯”与“不敢问”,正表现了诗人这种矛盾的心理。

第二首:

①前两句即是以反常之笔写深情。“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即相忘”只是无奈而已,其实并不曾忘却,不然何以家人团聚的日子近了却又兴奋难抑呢?“不可忍”正说明诗人对亲人怀着一腔不可抑制的思念。

②三、四两句写儿女已回到眼前,诗人却记不清他们的容貌,恍惚难以相认,似乎无情,但是,正是因为别时儿女正小,见面时儿女形貌已非,这正说明离别的时间已久,正可见分离时惦念之苦,相忆之深。

③最后两句写与亲人们团聚,自知不是梦,可心里却恍惚不定,怀疑眼前的情景不是真的。“了知”,是明了、知道的意思。既然“了知”重逢“不是梦”,心里应踏实安定,却又说“忽忽心未稳”,这一反常之笔,委婉含蓄地反映了诗人深怨别离之苦,反映了他对妻子和儿女们的真挚深切的爱。

【解析】

试题分析:

20.本题考查诗歌炼字,首先可以确定“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两句中的用的好的字,一般的都是动词或第三字、第五字,由此可以确定为“断”“复”。然后考虑这两字在诗句中的大致意思,最后分析两字的表达效果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解答本题,首先分别找出每首诗中的反常之语,即第一首诗中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第二首诗中是“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然后分析每句诗的大致意思、表达的诗人的情感,以及起到的表达效果。意思对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