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下列小题。

登原州城①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注①:原州城,即今宁夏固原。

22.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23.全诗表达出了作者哪些复杂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2.颈联描绘的是一幅萧瑟的边塞风光图。临近傍晚,荒芜的边城传来角声,有时高昂,有时呜咽,由原州城楼向外望去,泾河早已结冻,不再流淌。手法: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 “塞角高咽”是听觉和动态描写,“泾河不流”是视觉和静态描写。

23.“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

【解析】

2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意境和手法分析的题目,概括意境现简要描述,然后概括特征,此题的设问有些含糊,应为写景时运用什么手法,写景的角度有顺序、着眼点和手法,着眼点是视听结合,手法是动静结合,答题时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情感的赏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主要词语有“异乡”“独上”“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贫官”“客”“离恨”等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文后各题。

山家

刘因·元

马蹄踏水乱明霞,

醉袖迎风受落花。

怪见溪童出门望,

鹊声先我到山家。

14.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15.诗人“怪见”溪童出门望人,这个“怪”如何翻译?说说这个“怪”和最后一句之间的关联。

14.描写了诗人醉酒而行,马踏溪水,踏碎了倒映在水中霞光;穿花而过,林花随风飘落衣袖的景象。

15. ①“怪”是“感到奇怪”的意思。②关联:对溪童出门张望客人来了感到奇怪,(溪童怎么知道客人来了呢?)最后一句释疑:原来是喜鹊先报了信。(说明:民间有贵客临门,喜鹊会在门口鸣叫之说,由此推断。)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前两句描绘的景象。“马蹄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抓住主要的意象,分析意象的特点,然后概括出景象特点。诗人乘醉在青绿水间信马游缰,马蹄踏水,倒映水中的明霞散乱了。花树葱茏绽放,花儿随风落下,沾在诗人的衣袖之上。此类题目一定要结合原诗句分析,意象不能缺少。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应结合着诗歌注释理解句意并抓住关键词分析其思想感情。借助题目和诗句内容分析“怪”,(诗人这是在喝酒赶场呢),诗人对溪童出门张望客人感到奇怪,他们怎么客人来呢?原来是喜鹊在我来之前就报了信。民间有贵客临门,喜鹊会在门口鸣叫之说,由此推断。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月圆(1)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2)

未缺(3)空山静,高悬列宿(4)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1)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2)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

(3)未缺:指月圆;(4)列宿:众星。

14.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15.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14.(1)明月独悬,照射在江面和屋舍上,波光粼粼。(2 )月光照射在屋内的华丽的席面上。(3)仰视月空,月光皎洁,群星稀廖。

15.前一句写眼前的月亮,后一句虚写,想象到千里之外家乡的亲人也共同沐浴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希望天涯各处的亲人们都共同沐浴美好月光的美好心愿,同时也表达出自己长期滞留在异乡,久久不能回家的无奈,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意境的营造的能力。前六句是一句一景。第一、二句“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孤月:明月独悬天空,故称孤月。当;对着,当楼即为对着楼。满;特指圆月。寒江:秋冬季节的江河水面。动:闪动。夜扉:夜间的屋门。这两句描写一轮明月独悬高空,正对屋舍,月光照射在秋夜滚滚的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从天上月、江上波到门上月光的闪动,视角不断转换,写出了一个活脱脱的生动传神的月亮。第三、四句“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委:委蛇,曲折绵延,委波,绵延不断的波浪。金:水波闪动着的金光。不定:不住,不止。席绮:绮席,漂亮的席具。逾:越,更加。依,仍旧。诗人从江楼上俯视长江上的月色,绵延曲折起伏的水波在不停地跳动着金光,又从写江上的月光转到写屋内的月光,华丽的绮席被月光照射显得更加老旧。第五、六句“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未缺:即满月的代称。空山:幽深人少的山林。高悬:高挂,这里指圆月高挂夜空。列宿:众星,列宿稀:星星稀少。诗人的视线从室内转到了室外,秋天的深夜里高悬着的一轮明月,照耀着幽深人少的山林。接着诗人又仰望夜空,看到月光皎洁,群星稀廖。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第七、八两句“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故园:故乡。松桂发:松树在长,桂树开花。万里:形容非常远的地方。共:与亲人一起。清辉:月亮的光辉。诗人由眼前的月亮想像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联想到与他们远隔万里共沐月光。想到遥远的家乡的松树当茂,桂花正香,在这明净的夜晚,唯愿同远隔万里天涯的亲人们共同沐浴着这美好的月光之中。这是诗人的美好的愿望和真情的祝愿,也是自己长期滞留异乡,久久难归的无可奈何的告慰。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金缕衣 无名氏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自遣 罗隐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14.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有何异同。

15.《自遣》一诗在情感上和字词运用上“重迭之中有变化”,请针对其中一方面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4.相同点两首诗都珍惜当下、及时行乐的思想。

不同点:前者说花儿与少年,所以“莫待无花空折枝”颇有不负青春、及时努力的意味;(2分)后者取象于放歌纵酒,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颓唐情绪。“今朝有酒今朝醉”让人感到一种内在的凄凉、愤激之情(如答放纵自我、享受生活亦可)。

15.

【答案一】情感上重迭而富于变化。首句说的是得意时诚可高兴,失意时也不必悲伤,次句则是从反面说同一意思:倘不这样,“多愁多恨”是有害无益的。

三四句“今朝有酒今朝醉”就是“得即高歌”的反复与推进,“明日愁来明日愁”则是“失即休”的进一步阐发。总之,从头到尾诗情有一个回旋和升腾。

【答案二】字词上重迭而富于变化。首句前四个字与后三个字意义相对,而二、六字(即) 重迭,次句意思是多愁悠悠,多恨也悠悠,“多”“悠悠”重迭形成同意反复。三四句句式相同,三句中“今朝”两字重迭,四句中“明日愁”三字重迭,但前一个 “愁”是名词,后一个则是动词,词性亦有变化。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赏析的能力。在整体感知两首诗歌大体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分析,两首诗歌中“惜取少年时”“ 直须折”“ 空折枝”“ 得即高歌失即休”“今朝醉”“明日愁”等关键词均表现了要珍惜当下、及时行乐的思想。分析二者不同之处,前者可抓住“莫惜金”“惜少年时”,从不负青春、惜时进取的角度作答;后者可抓住“今朝醉”,从放纵自己、失意颓废的角度作答。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该题可从情感的重叠和字词的重叠中选取一种进行分析,分析时,要先描述诗句大意,然后抓住具有相同意义的诗句进行分析,如“今朝有酒今朝醉”与“得即高歌”;富于变化,如“明日愁来明日愁”是对“失即休”的进一步阐释性的变化。若选取字词的重叠变化,可从诗句中找出运用相同的字词进行分析;在变化上,可从词性的角度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试题 。

送杨子

李白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注】①作者一说为岑参,“杨叶”一作“杨柳”。

16.从表达技巧上简要赏析颔联“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17.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后两联简要说明。

16.运用比喻、夸张(对偶)、乐景衬哀情等手法,“梨花”似“雪”,“杨叶”似“烟”,运用了比喻;“千树”“万条”是夸张手法。描写了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条迎风摇曳美好的春景,以乐景衬分别时的哀情,也是对朋友前路的美好祝愿。

17.对朋友的依依不舍惜别之情,豪迈豁达祝愿之情。作者喝得酩酊大醉,又“马上赠鞭”以示纪念,表达了豪迈豁达之情;尾联写诗人想象着友人的路途,等到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从缺到圆的明月都是诗人依依惜别之情以及美好祝愿的感情寄托。

【解析】

16.

试题分析:赏析某一联,即分析此联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根据诗句可以看出运用了比喻、夸张(对偶)等手法,然后根据手法分析表达效果,写出了“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条迎风摇曳美好的春景”,以乐景衬哀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诗歌的情感类试题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作答,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惜别直接点明中心,“马上赠鞭”以示纪念,“新月到应圆” 写诗人想象着友人的路途,等到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都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之情。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17.“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18.“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17.写出春雨后水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18.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解析】

17.

试题分析:“葱葱”,状写出溪边树木的葱茏茂盛的特点;“靡靡”写“江芜”在微风吹拂下摇曳起伏的情态。这里的“靡靡”,指风吹草伏的样子。(叠词的作用)两个词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同时也增添了诗歌的音律美和修辞美。(叠词的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雨后开帘,满野春色一齐涌进房中来。(解释诗句)这句用了比拟的手法(表达技巧),把春光的浓郁蓬勃,扑面而来而不可阻遏之势,十分形象地表达了出来,而诗人的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表达效果)。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酬郭给事

王维

洞门高阁霭余辉,桃李阴阴柳絮飞。

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

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

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

注:①郭给事:郭承嘏,字复卿。“给事”,即给事中,是唐代门下省的要职,常在皇帝周围,掌宣达诏令,驳正政令之违失,地位显赫。②洞门:指深宫中重重相对相通的门。③霭:遮蔽。④禁里:禁中,即皇宫中。⑤琐闱:宫门,因宫门上刻着连琐图案并以青色饰之,故得名。⑥无那:无奈。

13.首联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

14.颔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尾联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

13.①首联写出了暮春晚景的壮丽与幽雅。门户重叠,楼宇高耸,落日余晖的笼罩,十分壮丽。桃李绿荫,柳絮飞扬,环境清幽。

14.①颔联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声衬静,用钟声和鸟鸣反衬环境的幽静,同时活画出郭给事的闲静。②从尾联看,作者表达了辞官归隐的想法。我虽想勉力追随你,无奈年老多病,还是让我辞官归隐吧!这反映了诗人的出世思想。(意思对即可)

【解析】

13.

试题分析:诗的前两句着意写郭给事的显达。第一句“洞门高阁”,是皇家的写照,“余晖”恰是皇恩普照的象征。第二句“桃李阴阴”,是说郭给事桃李满天下,而“柳絮飞”是指那些门生故吏个个飞扬显达。这样,前后两句,形象地描绘出郭给事上受皇恩之曝,下受门生故吏拥戴,突出了他在朝中的地位。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诗的三、四句写郭给事居官的清廉闲静。如果说前两句的景状是华艳的,这两句就转为恬淡了。一个“疏”字,一个“稀”字,正好点染了这种闲静的气氛。诗人描写“省中啼鸟”这个现象,意味甚浓。一般说,官衙内总是政务繁忙,人来人往,现在居然可以听到鸟儿的鸣叫声,不正活画出郭给事为官的闲静吗?王维作诗,善于抓住自然界中平凡无奇的景或物,赋予它们某种象征意义。“省中啼鸟”,看起来是描写了景致,其实,是暗喻郭给事政绩卓著,时世太平,以致衙内清闲。虽是谀词,却不着一点痕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病后登快哉亭(1)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花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1)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任职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

13.同是多病之身,杜甫《登高》中是“潦倒新停浊酒杯”,而贺铸却“把酒不知厌”,结合所学知识,试简要分析二者的异同。

14.诗的颔联说“梦后倚楼无限情”,诗人表达的 “无限情”有哪些?并结合诗的尾联具体分析。

13.同是多病之身,杜甫《登高》中是“潦倒新停浊酒杯”,而贺铸却“把酒不知厌”,结合所学知识,试简要分析二者的异同。

(1)不同之处:《登高》中,久客他乡、艰难穷困、愁苦衰老,使诗人心灰意冷,本想借酒浇愁,却偏偏因病不能喝酒,这反而更增添了愁烦。本诗中,诗人因为贬谪之意太浓,乡愁太深、太重,挥之不去,即使病后初愈,仍不得不借助酒力排遣。

(2)相同之处:都表达了诗人内心抑郁又无处倾诉的矛盾和痛苦之情。(既要答不同之处,又要答相同之处)

14.(1)诗的颔联说“梦后倚楼无限情”,诗人表达的 “无限情”有哪些?并结合诗的尾联具体分析。⑴怀乡思归,多病之愁,迟暮之感,失意之恨(任答对两种即可)

(2)①怀乡思归之情:“故园又负黄华约”句写诗人病后思归,遥想故园菊花又开,而自己却辜负了回乡赏花之约,心头更觉怅惘。表达滞留他乡、思归不得的惆怅(归乡的渴望)。

②多病、迟暮的凄凉落寞之感:“但觉秋风发上生”写秋风萧瑟,侵入发肤,让诗人心中倍感凄凉(如答“秋风吹白了霜鬓,满是‘白发生头未得归’的惆怅”也可)。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课外知识与课本巧妙结合。考查二诗异同之处。本诗写:把酒不知厌。是想借酒浇愁,以消被贬他乡在抑郁之苦和思乡之愁,虽病后初愈,但心情太重只得以酒排解。而《登高》中的杜甫,写久客他乡,艰难困苦,衰老愁苦,诗人对功业已经心灰意冷,想以酒浇愁,却因病不能饮酒,反而更增加了自己的愁苦之情。二者的相同之处,都抒发了内心的抑郁愁苦,都写病后登高。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景关系分析。而此关系在诗歌中无外乎情景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几种。看本诗抒发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愁与被贬的抑郁之苦。故颈联所写“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采用寓情于景手法。用暮色中的寒鸦,晚照斜阳,古刹,暮色秋草,荒城几个意象渲染一片萧瑟,沧凉,凄清氛围。寄托了作者的抑郁之苦和思乡之情。此类试题最好是先确定诗人于诗中抒发了何种情感,而后再看景是何景及二者关系。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文后各题。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 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任职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②黄华:菊花。

14.诗歌的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5.同是以多病之身登高望远,本诗与杜甫《登高》相比,在意境营造和章法结构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4.①滞留他乡、思归不得的惆怅(归乡的渴望)。诗人病后思归,遥想故园菊花又开,而自己却辜负了回乡赏花之约,心头更觉怅惘。②凄凉落寞之感。秋风萧瑟,侵入发肤,让诗人心中倍感凄凉。

15.①意境营造:本诗以清蝉、斜阳、暮鸦、衰草、秋风为主要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杜诗以急风、高天、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为主要意象,营造出雄阔苍凉的意境。②章法结构:本诗一、三联写景,二、四联抒情,两者穿插交错,景情转换灵动自然;杜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由景及情,层次清晰。(6分;每点3分,其中分号前后内容答出一方面给2分,答出两方面给3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思想内容情感,诗歌的思想内容是诗歌通过艺术意境传达给读者的感情状态,思想内容要抓住意向进行分析,而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答题的思路如下: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间接抒情:借助……意象(或画面),渲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感情。这道题结合注释内容可知,诗人病后思归,遥想故园菊花又开,而自己却辜负了回乡赏花之约,心头更觉怅惘。“秋风吹白了霜鬓,满是‘白发生头未得归’的惆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问题非常明确就是考查皇甫词中虚实关系的运用,相对比较简单。做此类题目一定要了解诗词中的意境营造和章法结构,答题时要具体指出意境和章法,并比较不同。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如章法结构:本诗一、三联写景,二、四联抒情,两者穿插交错,景情转换灵动自然;杜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由景及情,层次清晰。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途中见杏花

吴融①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②,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吴融,晚唐诗人。②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16.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并且简析。

17.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16.①艺术手法: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②分析: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示着春天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

17.①惜春之情。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无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②流离之苦(或:身世之叹)。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③故国之思。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代表着作者深心忆念着的长安生活,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点出了自己的愁怀所在。

【解析】

16.

试题分析:可根据首联中的关键词,展开联想和形象。“红艳出墙”表现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与美好;“独愁”体现的是作者的愁绪,由此可得出首联运用以乐景衬哀情的表现手法。答题时,可结合着诗句大意来体会诗歌意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可根据诗歌写作背景及注释来从整体上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然后再结合着具体的诗句体会。首联一个“愁”字奠定了诗歌的基调,杏花开放,春光无限美好,自己却无法尽情欣赏,表现了诗人的惜春之情。颔联“更难留”表现出了晚唐时期,“安史之乱”后,诗人颠沛流离,漂泊在外,深受漂泊之苦。颈联“蝶未游”一词表现了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的现实,暗示自己壮志难酬的孤独之情。尾联一个“忆”字,表现了诗人触景生情,怀念当年在长安的美好生活,由此引申出诗人心系国家的情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