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题。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8.分析颔联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6分)

首联写出了滕王阁的什么特点?用哪个字表达的?颈联中“日悠悠”“几度秋”蕴涵了诗人什么感情?(5分)

8.(1)颔联 借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诗人用“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营造冷落凄凉的意境,描绘了滕王阁昔盛今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繁华难再的感慨。(3分)“飞”“卷”化静为动,赋予静景以动态,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和灵动感,。一俯一仰,一高一低,错落有致,紧承首联,营造了冷落凄凉的意境,抒发了盛衰无常的感慨。(3分)

9.突显了滕王阁的高耸,用 “临”字表现。(2分)“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写岁月之久长与流逝之匆促,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感慨,抒发了珍惜光阴、积极进取的感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渡桑干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8.诗中的“霜”有哪些含义?(6分)

9.前人认为“此诗曲写其客中怀抱”。作者的“客中怀抱”是什么?又是如何“曲写”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8.①是“年”的代称,“十霜”表明作者客居时间之长。②点明诱发作者思乡之情的季节。③以秋霜的冷清、肃杀象征着作者久客并州的孤寂和压抑。(每点2分)

9.①渴望能早日回到故乡咸阳。(2分)② 就在作者归心似箭之时,却又无缘无故渡过桑干河,要到离家乡更远的地方去。此时作者回望来路,竟然觉得久客的并州好像自己的故乡一样。这就曲折而强烈地表现了作者对家乡刻骨铭心的思念。(3分。诗句解说正确,得2分;分析准确,得1分;意思对即可。)(或:如果把“更渡”理解成作者的回乡之“渡”,只要扣住作者回乡途中竟觉得客居十年的并州就象故乡一样让人留恋这一感情上的矛盾作答,亦可得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 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任职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②黄华:菊花。

8.诗歌的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9.同是以多病之身登高望远,本诗与杜甫《登高》相比,在意境营造和章法结构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8.①滞留他乡、思归不得的惆怅(归乡的渴望)。诗人病后思归,遥想故园菊花又开,而自己却辜负了回乡赏花之约,心头更觉怅惘。②凄凉落寞之感。秋风萧瑟,侵入发肤,让诗人心中倍感凄凉(如答“秋风吹白了霜鬓,满是‘白发生头未得归’的惆怅”也可)。(5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

9.①意境营造:本诗以清蝉、斜阳、暮鸦、衰草、秋风为主要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杜诗以急风、高天、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为主要意象,营造出雄阔苍凉的意境。

②章法结构:本诗一、三联写景,二、四联抒情,两者穿插交错,景情转换灵动自然;杜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由景及情,层次清晰。(6分;每点3分,其中分号前后内容答出一方面给2分,答出两方面给3分)

(一)阅读《归园田居(其三)》,完成15—16题。(共7分)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5.前四句诗说明了什么内容? (3分)

16.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5、参考答案:一、二两句诗说明在南山下种了豆子,杂草茂盛,豆苗却稀少。言外之意是,由于诗人不懂耕种,才会有如此状况。三、四两句则说由于草盛豆苗稀少,诗人一早就去锄草,很晚才回家。

16、参考答案:“诗眼”是“但使愿无违”。诗人表达的是种田虽然困难重重、辛苦艰难,但自己心甘情愿躬耕隐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三)诗歌鉴赏:(10分)

阅读下面 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5、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时间变化与情感?营造了怎样的意境(4分)

16、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6分)

15、意象有: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营造了一种冷清孤寂的意境。——意象答出4个2分,意境意思答对2分

16、“穿”是穿行,穿过的意思,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6分

1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晚归山居

刘沧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深秋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1)刘沧诗歌的尾联与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意境上有何不同,各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赏析刘沧《晚归山居》的写景艺术,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①刘诗意境凄清寂寥。夜色已深,四周寂静,只有一轮明月相伴,将清辉洒满院子,渲染了凄清寂寥的氛围,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与惆怅。

②王诗意境幽清明净。一场秋雨后,只见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枝星星点点洒落下来,又闻泉水淙淙流泻于山石之间,意境幽清明净,体现诗人的高洁情怀,流露出诗人对恬淡宁静生活的向往。

(2)①以时间为序(移步换景)。从日暮到天色越来越黯淡,雾霭茫茫,再写到月上西林,月光照在竹篱门上的情景,以时间为序,写了诗人一路所见之景。

②以动衬静。黯淡的山影随云、水而动,晚钟的声音悠远而渺茫,从茫茫雾霭中传来,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描绘出傍晚时分山中的宁静寂寥。(或视听结合。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随云、水而动的山影,从听觉角度表现悠远而微茫的晚钟声,让我们感受到山中景色的宁静寂寥。)

③寓情于景。作者借茫茫的雾霭,稀疏的叶片,黯淡的山影,渺茫的钟声,清冷的月色等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孤独以及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解析】

试题分析:(1)这是一道分析诗歌情感的题目,是诗歌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句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考查比较诗句的意境,分析的时候借助诗句内容,刘诗意境凄清寂寥。夜色已深,四周寂静,只有一轮明月相伴,将清辉洒满院子,渲染了凄清寂寥的氛围,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与惆怅。王诗意境幽清明净。一场秋雨后,只见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枝星星点点洒落也来,又闻泉水淙淙流泻于山石之间,意境幽清明净,体现了诗人的高洁情怀,流露出诗人对恬淡宁静生活的向往。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本题考查艺术手法。由题干可知“写景艺术”。从日暮到天色越来越黯淡,雾霭茫茫,再写到月上西林,月光照在竹篱门上的情景,以时间为序(移步换景),写了诗人一路所见之景。以动衬静,寓情于景等,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至少两种以上。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以动衬静。黯淡的山影随云、水而动,晚钟的声音悠远而渺茫,从茫茫雾霭中传来,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描绘出傍晚时分山中的宁静寂寥。(或视听结合。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随云、水而动的山影,从听觉角度表现悠远而微茫的晚钟声,让我们感受到山中景色的宁静寂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荆卿里

清·袁枚

水边歌罢酒千行,生戴我头入虎狼。

力尽自堪酬太子,魂归何忍见田光?

英雄祖饯当年泪,过客衣冠此日霜。

匕首无灵公莫笑,乱山终古刺咸阳。

荆轲山(其二)

清·尹礼

豪气无论剑不疏, 祗缘生劫一筹迂。

图穷即断秦王首,千载应传好丈夫。

12.袁诗尾联“刺”字用得非常精彩,请简要赏析。

13.两首诗对荆轲的评价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

12.“刺”字形象地表现了“乱山”山势的陡峭、高耸;赋予“乱山”以人性,仿佛它也替荆轲抱憾,如利剑般刺向秦都;呼应了“荆轲刺秦”的故事;寄托了诗人对荆轲的深刻同情。

13.相同:两首诗都赞美了荆轲精神和壮举;不同:袁诗赞美中有同情,将刺秦失败归因为“匕首无灵”;尹诗赞美中重批评,认为荆轲“生劫”秦王的想法是“迂腐”的。

【解析】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考得是动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动作行为。答题时要准确指出该词的描写对象,这一对象有何特征,如果使用了手法要指出并且分析其表达效果。也可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再结合诗句翻译,最后指出该字的表达效果。如“刺”字赋予“乱山”以人性,仿佛它也替荆轲抱憾,如利剑般刺向秦都;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把握,求同辨异,对于诗歌来说,一是内容(意象、画面、情感、态度等),二是形式(结构、章法、技巧、语言特点等)。这里的比较,指向很明确,是就对荆轲的评价作比较。这就需要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找出评价语。一是第一首诗尾联,一是第二首诗的第二句,这是辨异的关键。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

[注] 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两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

(1)使用了对比(映衬)手法。如上下句之间的朱樱与绿草,青豆与白鹅鲜明对比,表现出景物色彩的鲜丽。或:使用渲染手法。用丰富的色彩去描写初夏的水果菜蔬朱樱和青豆、悦目怡情的青草与白鹅,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或:使用了名词排列(意象并列)的组句手法。如上句由朱樱、青豆、酒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下句由绿草、白鹅、村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使人产生一种画面感。

(2)“一晴生意繁”体现在:①初夏成熟的樱桃鲜红,豆子青青,绿草茵茵,白鹅成群;②雨过天晴,江河水满,船只轻快地行使,微风吹拂,袖影飘动;③村庄门户紧闭的人家寂然无声,而里面蚕事正忙呢。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考生要熟练掌握诗歌鉴赏中的各种表达技巧,答题时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原诗分析答出此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有效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可采用“手法+分析+效果”的答题模式。先答出使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再回到原诗中进行分析,然后说出表达效果即可。从本联中的“朱”“青”“绿”“白”几个色彩艳丽的词语即可得出渲染的手法。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文学作品的结构理解能力。首联点题并总领全诗,是对全诗的凝练的概括。通过分析结构寻找答案。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旨。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明确作品的社会意义。把握作品的趣味情调。“一晴生意繁”体现在:初夏成熟的樱桃鲜红,豆子青青,绿草茵茵,白鹅成群;雨过天晴,江河水满,船只轻快地行使,微风吹拂,袖影飘动;村庄门户紧闭的人家寂然无声,而里面蚕事正忙呢。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乌夜啼

李白

黄云城边枝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州女①,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

①秦州女:唐代李善注引《纤锦回文诗序》曰:“窦韬,符国秦州人。被徙沙漠,其妻苏氏。韬临去别苏,誓不更娶,苏氏织锦,作回文诗以赠之。”

15.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黄云城边枝欲栖”一句在诗中起来什么作用?

16.这首诗是如何突出表现织锦秦州女的情感的?请就其中两点作分析。

15.本诗描绘出傍晚时分归鸦栖枝,织锦秦州女空房中思念丈夫,自伤孤寂的情景。 “黄云城边枝欲栖”一句突出城边景色之暗淡,渲染(营造)了凄凉气氛,奠定了诗歌之感伤基调。

16.(答对两种即可;若答其他,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①以归乌夜啼渲染氛围,为下句表现织锦秦州女思亲念远的孤苦作铺垫。

②化用窦滔妻苏氏织锦赠回文诗的典故,使织锦秦州女思念丈夫的情感内蕴更加丰厚。

③“隔窗语”或“停梭怅然”等细节描写细腻,让人能真切感受到思妇的孤寂哀伤。

④“泪如雨”运用了比喻(夸张),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独自哀伤的思妇形象。

【解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的景物特点能力。概括景色特点关键是寻找句中能体现景色特点的词语,并结合语境进行分析,然后用精练的词语表述出来。分析景色,就是要搞清楚景色的具体内容:写了什么具体景物,特别要指出什么时间、地方的景物,还要分析景物整体所呈现出的特点、氛围、意境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等。表达技巧的一般答题思路是:准确地判定的手法,然后对手法进行解说,最后指出表达效果。而表达效果的表述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内容本身,一是所表达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酒楼秋望

华岳【注】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华岳,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13.这首诗颔联写法精妙,请简要分析。

14.本诗尾联与《过零丁洋》尾联相比,在抒发情感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3.①俯视、仰视相结合(或空间层次由低到高)。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分明。②色彩鲜明艳丽。以“碧”“红”二字分别描绘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③以乐景写 哀情,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14.①《过零丁洋》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以死殉国的英雄气概。②《酒楼秋望》充分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或山河破碎、收复无望)的无奈与忧愤之情。前半句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后半句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情感更加激越。

【解析】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诗句的锤练技巧。首先需要明确颔联中“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一句的写作意象,“秋水”“暮霞”是低,“天”“日”是高,层次分明,另外,“碧”与“红”色彩艳丽,可见写的是乐景,但抒的却是哀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首先要掌握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结合诗意,应是建功报国方面的,一般有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等;尤其最后一句更要加以分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