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8.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意象可以看出?(5分)
七、 9.本诗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进行分析。(6分)
8.秋季。高风、黄叶等意象。(5分,秋季2分,意象3分)
九、 9.表达了诗人思乡盼归的羁旅情怀。长江滚滚东流,而诗人自己却滞留他乡,不禁心生悲意,更加思念家乡。三四句写秋风起,黄叶纷飞的凄凉景象,将诗人的思归之情渲染得更加深刻。(6分,情感3分,结合诗歌进行分析3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闾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8.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分)
9.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
8.答:诗人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雄骏神气,作为画马的铺垫,然后写曹霸画的马神奇雄峻,好像从宫门腾跃而出的飞龙,一切凡马在此马前都显得相形失色。曹霸作画前先巧妙运思,然后淋漓尽致地落笔挥洒,须臾之间,一气呵成。
9.诗人先说众画工对唐玄宗的御马玉花骢都都描摹过,但各各不同,无一肖似逼真;又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雄骏神气,作为画马的铺垫;再用来烘托画师的“真龙”,着意描摹曹霸画马的神妙,可谓层层铺垫。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阅读
12、(11分)
(1)(6分)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或描绘了范成大的石湖别墅周边——一幅绿水环绕,清幽静雅的画面等)(2分);
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8个要点4分)。
(2)(5分)
(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言之有理即可)
(附译文:桥下幽幽江水穿过江南小村,水面之上倒影叠叠、浮萍片片。主人隐居石湖,外人很少来到这里。原来荷花深处别有洞天,主人在那里开立了自己的门户。
简析:前两句用简单的笔触,为读者勾画出了江南水乡的特有景色,小桥、流水、乡村和着江南楼阁、绿水浮萍浑然一体,如一幅水墨画,突出江南水乡特色和石湖的宁静清雅;后两句引出隐居在石湖的爱国诗人范成大,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石湖,远绝烦嚣,山水相伴,于藕花盛处专开门户,雅量高致,可见一斑也,表明了作者对范成大志向的理解和支持。全诗意境空灵而寄意幽远,造语平实而格调自高,可谓别是一家。)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题。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8.分析颔联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6分)
首联写出了滕王阁的什么特点?用哪个字表达的?颈联中“日悠悠”“几度秋”蕴涵了诗人什么感情?(5分)
8.(1)颔联 借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诗人用“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营造冷落凄凉的意境,描绘了滕王阁昔盛今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繁华难再的感慨。(3分)“飞”“卷”化静为动,赋予静景以动态,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和灵动感,。一俯一仰,一高一低,错落有致,紧承首联,营造了冷落凄凉的意境,抒发了盛衰无常的感慨。(3分)
9.突显了滕王阁的高耸,用 “临”字表现。(2分)“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写岁月之久长与流逝之匆促,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感慨,抒发了珍惜光阴、积极进取的感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渡桑干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8.诗中的“霜”有哪些含义?(6分)
9.前人认为“此诗曲写其客中怀抱”。作者的“客中怀抱”是什么?又是如何“曲写”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8.①是“年”的代称,“十霜”表明作者客居时间之长。②点明诱发作者思乡之情的季节。③以秋霜的冷清、肃杀象征着作者久客并州的孤寂和压抑。(每点2分)
9.①渴望能早日回到故乡咸阳。(2分)② 就在作者归心似箭之时,却又无缘无故渡过桑干河,要到离家乡更远的地方去。此时作者回望来路,竟然觉得久客的并州好像自己的故乡一样。这就曲折而强烈地表现了作者对家乡刻骨铭心的思念。(3分。诗句解说正确,得2分;分析准确,得1分;意思对即可。)(或:如果把“更渡”理解成作者的回乡之“渡”,只要扣住作者回乡途中竟觉得客居十年的并州就象故乡一样让人留恋这一感情上的矛盾作答,亦可得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 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任职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②黄华:菊花。
8.诗歌的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9.同是以多病之身登高望远,本诗与杜甫《登高》相比,在意境营造和章法结构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8.①滞留他乡、思归不得的惆怅(归乡的渴望)。诗人病后思归,遥想故园菊花又开,而自己却辜负了回乡赏花之约,心头更觉怅惘。②凄凉落寞之感。秋风萧瑟,侵入发肤,让诗人心中倍感凄凉(如答“秋风吹白了霜鬓,满是‘白发生头未得归’的惆怅”也可)。(5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
9.①意境营造:本诗以清蝉、斜阳、暮鸦、衰草、秋风为主要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杜诗以急风、高天、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为主要意象,营造出雄阔苍凉的意境。
②章法结构:本诗一、三联写景,二、四联抒情,两者穿插交错,景情转换灵动自然;杜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由景及情,层次清晰。(6分;每点3分,其中分号前后内容答出一方面给2分,答出两方面给3分)
(一)阅读《归园田居(其三)》,完成15—16题。(共7分)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5.前四句诗说明了什么内容? (3分)
16.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5、参考答案:一、二两句诗说明在南山下种了豆子,杂草茂盛,豆苗却稀少。言外之意是,由于诗人不懂耕种,才会有如此状况。三、四两句则说由于草盛豆苗稀少,诗人一早就去锄草,很晚才回家。
16、参考答案:“诗眼”是“但使愿无违”。诗人表达的是种田虽然困难重重、辛苦艰难,但自己心甘情愿躬耕隐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三)诗歌鉴赏:(10分)
阅读下面 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5、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时间变化与情感?营造了怎样的意境(4分)
16、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6分)
15、意象有: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营造了一种冷清孤寂的意境。——意象答出4个2分,意境意思答对2分
16、“穿”是穿行,穿过的意思,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6分
1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晚归山居
刘沧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深秋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1)刘沧诗歌的尾联与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意境上有何不同,各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赏析刘沧《晚归山居》的写景艺术,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①刘诗意境凄清寂寥。夜色已深,四周寂静,只有一轮明月相伴,将清辉洒满院子,渲染了凄清寂寥的氛围,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与惆怅。
②王诗意境幽清明净。一场秋雨后,只见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枝星星点点洒落下来,又闻泉水淙淙流泻于山石之间,意境幽清明净,体现诗人的高洁情怀,流露出诗人对恬淡宁静生活的向往。
(2)①以时间为序(移步换景)。从日暮到天色越来越黯淡,雾霭茫茫,再写到月上西林,月光照在竹篱门上的情景,以时间为序,写了诗人一路所见之景。
②以动衬静。黯淡的山影随云、水而动,晚钟的声音悠远而渺茫,从茫茫雾霭中传来,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描绘出傍晚时分山中的宁静寂寥。(或视听结合。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随云、水而动的山影,从听觉角度表现悠远而微茫的晚钟声,让我们感受到山中景色的宁静寂寥。)
③寓情于景。作者借茫茫的雾霭,稀疏的叶片,黯淡的山影,渺茫的钟声,清冷的月色等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孤独以及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解析】
试题分析:(1)这是一道分析诗歌情感的题目,是诗歌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句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考查比较诗句的意境,分析的时候借助诗句内容,刘诗意境凄清寂寥。夜色已深,四周寂静,只有一轮明月相伴,将清辉洒满院子,渲染了凄清寂寥的氛围,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与惆怅。王诗意境幽清明净。一场秋雨后,只见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枝星星点点洒落也来,又闻泉水淙淙流泻于山石之间,意境幽清明净,体现了诗人的高洁情怀,流露出诗人对恬淡宁静生活的向往。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本题考查艺术手法。由题干可知“写景艺术”。从日暮到天色越来越黯淡,雾霭茫茫,再写到月上西林,月光照在竹篱门上的情景,以时间为序(移步换景),写了诗人一路所见之景。以动衬静,寓情于景等,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至少两种以上。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以动衬静。黯淡的山影随云、水而动,晚钟的声音悠远而渺茫,从茫茫雾霭中传来,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描绘出傍晚时分山中的宁静寂寥。(或视听结合。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随云、水而动的山影,从听觉角度表现悠远而微茫的晚钟声,让我们感受到山中景色的宁静寂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荆卿里
清·袁枚
水边歌罢酒千行,生戴我头入虎狼。
力尽自堪酬太子,魂归何忍见田光?
英雄祖饯当年泪,过客衣冠此日霜。
匕首无灵公莫笑,乱山终古刺咸阳。
荆轲山(其二)
清·尹礼
豪气无论剑不疏, 祗缘生劫一筹迂。
图穷即断秦王首,千载应传好丈夫。
12.袁诗尾联“刺”字用得非常精彩,请简要赏析。
13.两首诗对荆轲的评价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
12.“刺”字形象地表现了“乱山”山势的陡峭、高耸;赋予“乱山”以人性,仿佛它也替荆轲抱憾,如利剑般刺向秦都;呼应了“荆轲刺秦”的故事;寄托了诗人对荆轲的深刻同情。
13.相同:两首诗都赞美了荆轲精神和壮举;不同:袁诗赞美中有同情,将刺秦失败归因为“匕首无灵”;尹诗赞美中重批评,认为荆轲“生劫”秦王的想法是“迂腐”的。
【解析】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考得是动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动作行为。答题时要准确指出该词的描写对象,这一对象有何特征,如果使用了手法要指出并且分析其表达效果。也可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再结合诗句翻译,最后指出该字的表达效果。如“刺”字赋予“乱山”以人性,仿佛它也替荆轲抱憾,如利剑般刺向秦都;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把握,求同辨异,对于诗歌来说,一是内容(意象、画面、情感、态度等),二是形式(结构、章法、技巧、语言特点等)。这里的比较,指向很明确,是就对荆轲的评价作比较。这就需要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找出评价语。一是第一首诗尾联,一是第二首诗的第二句,这是辨异的关键。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