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8~9题。
寒食许昌道中寄幕府诸君
司马光
原上烟芜淡复浓,寂寥佳节思无穷。
竹林近水半边绿,桃树连村一片红。
尽日解鞍山店雨,晓天回首酒旗风。
遥知幕府清明饮,应笑驱驰羁旅中。
【注】寒食:即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后来与清明节合并。
8.本诗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有什么作用?(5分)
9.本诗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8.(1)描绘了作者在许昌道中寒食节气所见春天生机勃勃、风雨不歇的景色:绿竹青青,照映在附近水畔,桃花灿灿、连村火红一片;春雨绵绵、阻碍旅人行途,酒旗摇摇、风吹天色将暮。(3分)(2)颔联、颈联写景,为诗人抒情做铺垫;红花绿竹、春雨春风,都是清丽可乐乏景,诗人细腻描绘却是为了抒发自己佳节孤独寂寥、羁旅漂泊无奈的情感,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2分)
9.(1)尾联运用了联想、想象的艺术手法(或答“从对方写起”“虚写法”)。诗人想象幕府中的朋友们在清明时节饮酒的时候,其乐陶陶,酒席宴饮之间,朋友们可能还将诗人在外羁旅无归、驱驰赶路的事情当做笑谈。这里诗人不说自己想念朋友,而想象朋友们在想念着诗人,是“从对方写起”的手法。(3分)(若答“对比”也可酌情得分,但不得超过3 分)(2)诗人在尾联有一种自我解嘲的情绪,这种情绪的背后,是诗人对自己孤独落寞的羁旅之愁的抒发,是对美好安宁生活的向往,是对幕府中朋友们真挚思念情感的流露。(3分)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11分)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枕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台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乌啼。
[注]这首七言律诗,是李德裕在唐宣宗李忱即位后贬岭南时所作。
8.试分析首联中“争”和“暗”字的妙处。(5分)
9.清人沈德潜认为颔联“一语双关”, 言在此而意在彼,请分析这种说法。(6分)
8.“争”字,用了拟人手法,点出了“路转迷”的原因,好像道路纡曲,使人迷失方向是“岭水”故意“争分”造成的。 “暗”字,突出枕榔、椰树等常绿乔木的茂密,遮天蔽日,连溪流都为之阴暗。
9.颔联表面写在谪贬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况:害怕遇到毒雾,碰着蛇草;更担心那能使中毒致死的沙虫,连看见掉落的燕泥也要畏避,有力地渲染了岭南地区的荒僻险恶。实际上诗人运用双关的写法,用这种险恶的自然环境比喻官场的凶险,,用“毒雾” “蛇草”等来喻指奸佞小人,从而表达对他们的憎恶和畏惧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乌夜啼
李白
黄云城边枝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州女①,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
①秦州女:唐代李善注引《纤锦回文诗序》曰:“窦韬,符国秦州人。被徙沙漠,其妻苏氏。韬临去别苏,誓不更娶,苏氏织锦,作回文诗以赠之。”
10.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黄云城边枝欲栖”一句在诗中起来什么作用?(5分)
这首诗是如何突出表现织锦秦州女的情感的?请就其中两点作分析。(6分)
10.本诗描绘出傍晚时分归鸦栖枝,织锦秦州女空房中思念丈夫,自伤孤寂的情景。(2分) “黄云城边枝欲栖”一句突出城边景色之暗淡,渲染(营造)了凄凉气氛,奠定了诗歌之感伤基调。(3分)
11. (每点3分,手法2分,分析1分;答对两种即可;若答其他,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①以归乌夜啼渲染氛围,为下句表现织锦秦州女思亲念远的孤苦作铺垫。
②化用窦滔妻苏氏织锦赠回文诗的典故,使织锦秦州女思念丈夫的情感内蕴更加丰厚。
③“隔窗语”或“停梭怅然”等细节描写细腻,让人能真切感受到思妇的孤寂哀伤。
④“泪如雨”运用了比喻(夸张),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独自哀伤的思妇形象。
译文:黄云城边的乌鸦将要归巢了,归飞回来时候在树枝上哑哑地啼叫。在织机中织布的秦川女子,在隔着碧绿如烟的纱窗内视窗外的归鸟双双。她好像是在与人说着什么,其实她是在自言自语。太寂寞了啊,想着远方的亲人、她的织梭就不由得停了下来。独宿空房的滋味,真是太令人难以忍受了,珠泪点点滚下了她的香腮。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8.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意象可以看出?(5分)
七、 9.本诗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进行分析。(6分)
8.秋季。高风、黄叶等意象。(5分,秋季2分,意象3分)
九、 9.表达了诗人思乡盼归的羁旅情怀。长江滚滚东流,而诗人自己却滞留他乡,不禁心生悲意,更加思念家乡。三四句写秋风起,黄叶纷飞的凄凉景象,将诗人的思归之情渲染得更加深刻。(6分,情感3分,结合诗歌进行分析3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闾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8.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分)
9.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
8.答:诗人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雄骏神气,作为画马的铺垫,然后写曹霸画的马神奇雄峻,好像从宫门腾跃而出的飞龙,一切凡马在此马前都显得相形失色。曹霸作画前先巧妙运思,然后淋漓尽致地落笔挥洒,须臾之间,一气呵成。
9.诗人先说众画工对唐玄宗的御马玉花骢都都描摹过,但各各不同,无一肖似逼真;又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雄骏神气,作为画马的铺垫;再用来烘托画师的“真龙”,着意描摹曹霸画马的神妙,可谓层层铺垫。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阅读
12、(11分)
(1)(6分)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或描绘了范成大的石湖别墅周边——一幅绿水环绕,清幽静雅的画面等)(2分);
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8个要点4分)。
(2)(5分)
(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言之有理即可)
(附译文:桥下幽幽江水穿过江南小村,水面之上倒影叠叠、浮萍片片。主人隐居石湖,外人很少来到这里。原来荷花深处别有洞天,主人在那里开立了自己的门户。
简析:前两句用简单的笔触,为读者勾画出了江南水乡的特有景色,小桥、流水、乡村和着江南楼阁、绿水浮萍浑然一体,如一幅水墨画,突出江南水乡特色和石湖的宁静清雅;后两句引出隐居在石湖的爱国诗人范成大,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石湖,远绝烦嚣,山水相伴,于藕花盛处专开门户,雅量高致,可见一斑也,表明了作者对范成大志向的理解和支持。全诗意境空灵而寄意幽远,造语平实而格调自高,可谓别是一家。)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题。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8.分析颔联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6分)
首联写出了滕王阁的什么特点?用哪个字表达的?颈联中“日悠悠”“几度秋”蕴涵了诗人什么感情?(5分)
8.(1)颔联 借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诗人用“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营造冷落凄凉的意境,描绘了滕王阁昔盛今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繁华难再的感慨。(3分)“飞”“卷”化静为动,赋予静景以动态,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和灵动感,。一俯一仰,一高一低,错落有致,紧承首联,营造了冷落凄凉的意境,抒发了盛衰无常的感慨。(3分)
9.突显了滕王阁的高耸,用 “临”字表现。(2分)“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写岁月之久长与流逝之匆促,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感慨,抒发了珍惜光阴、积极进取的感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渡桑干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8.诗中的“霜”有哪些含义?(6分)
9.前人认为“此诗曲写其客中怀抱”。作者的“客中怀抱”是什么?又是如何“曲写”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8.①是“年”的代称,“十霜”表明作者客居时间之长。②点明诱发作者思乡之情的季节。③以秋霜的冷清、肃杀象征着作者久客并州的孤寂和压抑。(每点2分)
9.①渴望能早日回到故乡咸阳。(2分)② 就在作者归心似箭之时,却又无缘无故渡过桑干河,要到离家乡更远的地方去。此时作者回望来路,竟然觉得久客的并州好像自己的故乡一样。这就曲折而强烈地表现了作者对家乡刻骨铭心的思念。(3分。诗句解说正确,得2分;分析准确,得1分;意思对即可。)(或:如果把“更渡”理解成作者的回乡之“渡”,只要扣住作者回乡途中竟觉得客居十年的并州就象故乡一样让人留恋这一感情上的矛盾作答,亦可得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 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任职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②黄华:菊花。
8.诗歌的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9.同是以多病之身登高望远,本诗与杜甫《登高》相比,在意境营造和章法结构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8.①滞留他乡、思归不得的惆怅(归乡的渴望)。诗人病后思归,遥想故园菊花又开,而自己却辜负了回乡赏花之约,心头更觉怅惘。②凄凉落寞之感。秋风萧瑟,侵入发肤,让诗人心中倍感凄凉(如答“秋风吹白了霜鬓,满是‘白发生头未得归’的惆怅”也可)。(5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
9.①意境营造:本诗以清蝉、斜阳、暮鸦、衰草、秋风为主要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杜诗以急风、高天、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为主要意象,营造出雄阔苍凉的意境。
②章法结构:本诗一、三联写景,二、四联抒情,两者穿插交错,景情转换灵动自然;杜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由景及情,层次清晰。(6分;每点3分,其中分号前后内容答出一方面给2分,答出两方面给3分)
(一)阅读《归园田居(其三)》,完成15—16题。(共7分)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5.前四句诗说明了什么内容? (3分)
16.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5、参考答案:一、二两句诗说明在南山下种了豆子,杂草茂盛,豆苗却稀少。言外之意是,由于诗人不懂耕种,才会有如此状况。三、四两句则说由于草盛豆苗稀少,诗人一早就去锄草,很晚才回家。
16、参考答案:“诗眼”是“但使愿无违”。诗人表达的是种田虽然困难重重、辛苦艰难,但自己心甘情愿躬耕隐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