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下列对卞之琳《断章》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A: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B: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C: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辋川闲居 王维

一从归白社①,不复到青门②。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

青菰③临水拔,白鸟向山翻。寂寞於陵子④,桔槔⑤方灌园。

【注】①白社:古代白色是属于平民的颜色。所以白衣借指平民百姓,白社就是平民的社团。

②青门:泛指京城东门,因为东方属青色。

③青菰:植物名。俗称茭白。生于河边﹑沼泽地。

④於陵子:齐国高士陈仲子的号。据《高士传》载:陈仲子认为其做官的兄长不义,就带着妻子到了楚国,住在於陵,自号於陵子。楚王听说他很贤德,派人聘请他做宰相,他就又逃到别处替人浇灌园子。

⑤桔槔:长杆一端系重物,另一端系水桶,利用杠杆原理的人力提水的工具。

12.诗的第三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1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二、四联作简要分析。

12.这两句诗勾画出了一幅鲜明的辋川风景图:青翠的茭白掩映在清冽的水中,白鸟展翅翻飞于苍茫的山间。青菰、绿水与白鸟相互映衬,色彩鲜明;前一句写静景,后一句写动景,动静结合。(答出“动静结合”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除了“对比映衬、动静结合”以外,答对偶的也给1分。)

13.本诗表达了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的厌倦之情。第二联的“时倚”、“远看”再现了诗从安逸洒脱、怡然自乐的心情。尾联以於陵子自况,暗示了自己隐居的原因。

【解析】

1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的第三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这是考查诗歌的形象以及手法。对于第一问,先找出诗句中的景物,抓住特点进行描述,并且概括其特点;对于第二问,要从写景方式的角度分析技巧。“青菰临水拔,白鸟向山翻”,景物有“菰”“水”“鸟”“山”,特点有“青”“白”,前一句青翠的茭白是静景,后一句白鸟翻飞是动景,动静结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二、四联作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从诗歌的标题“辋川闲居”来看,这是一首田园诗,由此可以确定情感的方向。再结合“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寂寞於陵子,桔槔方灌园”这两联即可分析诗人的情感,第二联是写诗人的活动,从举止来看,诗人对田园的生活极为向往,第四联使用典故,借於陵子暗示自己隐居的原因。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送何遁山人归蜀

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选自《宋诗精华录》)

【注】 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

12.颔联、颈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11.(1)“绿”在这里用作动词,使……变绿,(2)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情形,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3)增强了诗的韵味,为全诗奠定了明朗喜悦的感情基调。(意思对即可)

12.(1)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2)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3)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意思对即可)

【解析】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语言中的炼字。只要巧妙地抓住“绿”这个形容词的用法,结合上下文分析,就能写出答案。解答时先解释字的意思,然后结合句子展开分析,最后点明表达效果。类似题目规范的答题就是以上三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考查的是表现手法中抒情手法的运用,题目已经告诉是借景抒情,并且诗句通俗易懂,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考生只要抓住“社燕”“客归”“息机”等关键词,作者所蕴含的情感便昭然若揭。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诗歌鉴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18.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

17.①与友人的惜别之情;②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或者对友人的勉励)。

18.“辅”示例: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望”示例: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解析】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首先要舍得在读上下功夫、花时间,不要看一眼就匆忙下笔,而应该在反复咀嚼中,找出关键字,找字眼、析意象,多角度多层面的理解诗句,还要处理好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得抓住一些辅助性的信息,如注释、标题、作者等等。颔联中的“离别意”可以看出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鉴赏炼字型的题目,首先要释含义,准确表明该字在诗中的含义,然后叙述该字所描写的景象,结合诗歌相关内容描绘该字所呈现的景象;最后分析该字的作用,,分析该字在营造意境、突出主旨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

春夕旅怀 崔涂①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 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 五湖②烟景有谁争?

注:①崔涂:唐代诗人,浙江人。公元888年举进士,终生飘泊,久在湘、鄂等地做官,自称是“孤独异乡人”,此诗是诗人旅居湘鄂的时候写的。

②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代的大好山水。

17.颔联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分析其中两种。

18.全诗除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外,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17.①虚实结合:上句写梦见自己回到万里之外的家园,是虚写;下句写梦醒之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是实写。虚实相生,更加触动思乡之情。

②对比:梦中回乡的片刻欢娱与醒来子规啼唤的悲凉构成对比,一乐一悲,突出表现了诗人愁苦的思乡之情。

③用典:运用了庄周梦蝶和杜鹃啼血的典故,写出了由思乡入梦境,梦醒还思乡,子规啼唤更让人愁上加愁,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④烘托、映衬: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相互烘托、映衬,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以景传情,表达作者的思乡之苦。

18.(1)春逝之伤:春水远流,春花凋谢,诗人送春归,渲染了一片暮春景色,表达作者的伤春情怀,感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

(2)迟暮之悲:三四联既有对范蠡功成身退的羡慕,又有对自己“华发”“满镜”而功业无成、心有不甘的慨叹。

(3)故园美好却欲归不得归的矛盾:尾联两句是倒装,从暗用范蠡典故来看有归隐之意,可诗人却“不归”,反映其处于彷徨矛盾之中:欲为不能,欲隐不甘。

(能分析出其中两种思想感情即可)

【解析】

17.

试题分析:鉴赏诗歌的意象,其实就是将诗文中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一一找出来,然后看这些意象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首联上句即言水流花谢,春去无情,顿生愁绪;下句思乡,不怨春风不带他回故乡,却言他送春风过楚城。颌联上句写梦境,身化蝴蝶回到万里之外的家乡,聊慰思乡情怀,于虚幻世界得到一丝快乐;下句写梦醒时分,仍在他乡为异客,现实世界残酷,三更月色格外愁人,树上杜鹃啼叫“子归”更显凄凉。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后两联抒情。颈联写家书久绝,暗示社会动荡;自己华发满头乃忧国思乡所致。尾联自嘲,家乡烟景美好,如果想回家还是可以回去的,却是自己彷徨下不了决心回乡。流露了前途迷茫,欲罢难休,苦闷彷徨的复杂心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小题。

华清宫(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2.两首诗都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13.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2.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13.①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②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意思答对即可。此题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该题是一道比较鉴赏题,没有明确提出具体的鉴赏角度,应仔细揣摩诗歌内容,从中找出最为鲜明突出的表达技巧类型。两首诗前后两句所描写的内容反差都很大,很明显均是采用了对比手法。古诗中的对比是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或让对立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以此来揭示主题,增加诗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一种表现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做此题时要学会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进行分析,第一首诗通过对华清宫外“飞雪暗云”的寒冷天气与宫内“绿树碧檐”的景物形成鲜明对比,再通过“无人知道外边寒”的控诉,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封建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对唐明皇在华清宫游乐歌舞,不理国事,导致安史之乱的史实的吟咏,讽刺了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别

苏轼

鸭头春水浓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脸。

衰翁送客水边行,沙衬马蹄乌帽点。

昂头问客几时归?客道秋风黄叶飞。

系马绿杨开口笑,傍山依约见斜晖。

11.首联两句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12.最后两联表现了送别时主客双方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11.首句写春江浓绿如染、野鸭戏水的景象,第二句写平静的水面倒映着岸边美丽的桃花,这两句诗突出了阳春时节天气回暖、春意盎然、景色明艳的特点。(简要概述内容2分,景物特点3分)

12.①主人方面:主人衰翁“昂首问客”,送客到山边,直到红日斜晖时还不忍分手离去,表现出主人衰翁对客依依惜别的情怀。②客人方面:客回答主人“几时归”时说“秋风黄叶飞”的秋天才能回来,然后“系马绿杨开口笑”,表现了客爽朗豪放的情怀。

【解析】

11.

试题分析:首先对诗句进行简单的描述,然后概括出意境的特征。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概括画面内容或分析意象的特征的题目,注意对诗句中的画面进行简单的描述,然后概括意境特征,然后分析表达的情感,注意意境和情感的关系,大致有“乐景哀情”“乐景乐情”“哀景哀情”“哀景乐情”,较常见的是“乐景哀情”“哀景哀情”。

12.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中的情景进行解答,注意主客的表现。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中的情景进行解答,注意主客的表现。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①

杜 甫

去郭轩楹②敞,无村眺望赊③。澄江平少岸 ,幽树晚多花 。

细雨鱼儿出 , 微风燕子斜 。 城中十万户 ,此地两三家 。

[注]①此诗作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期。 ②轩:长廊。楹:柱子。 ③赊:远。

11.诗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12.这首诗的第三联是为人传诵的名句,请从景物特点和表达的情感上谈谈这两句诗的“妙”处。

11.作者写到了春天澄澈浩荡的江水,郁郁葱葱的树木开满了姹紫嫣红的花朵等。营造了开阔而幽静的意境。

12.这两句诗,写细雨轻洒,鱼儿嬉戏于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掠过天空。“出”,写鱼儿的欢欣,“斜”,写燕子的轻盈。诗人观察细致入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动。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优游闲适的心情。

【解析】

1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分析,“境由象生”不同的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不同的意境,或幽冷、清幽、宁静、静谧、闲适、恬静,或苍凉、雄浑、苍茫、辽阔、高远、壮阔,或萧瑟、凄凉、暗淡、萧条、荒凉、冷寂。颔联中的意象“澄江”“幽树”“花”,营造出开阔而幽静的意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注意“景物特点和表达的情感”,所以首先应找出诗句中的意象,从诗句所用的修辞方法、情景结合方式以及其他诸如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等手法去考虑。景物的特点又是作者心情的写照。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15.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16.诗的后两句,诗人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5.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行久而未归,内心空虚,无心劳作,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

16.诗的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减弱其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写得既含蓄委婉,又真挚动人,给人以鲜明的美的感受。(手法2分,分析2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注意通过人物的行为分析人物的形象,先答出特征,然后具体的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的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如此题是一位因为丈夫远行久而未归,内心空虚,无心劳作,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

16.

试题分析:注意答出比喻的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的解释,再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是比喻的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谪仙怨

刘长卿

晴川①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②。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独恨长沙③谪去,江潭春草萋萋。

①晴川:晴朗的江面。②携:分离。③长沙:这里用汉代贾谊谪迁长沙的典故,表现自己与友人梁耿同遭贬谪的境遇。

12.词的首句“晴川落日初低”有何作用?

13.整首词是如何表达作者内心的复杂感情的?

12.首句写江上夕阳西沉的情景,点明时间已是傍晚,意味着离别的时刻即将到来,引出下文别离之后的各种情感。

13.①直抒胸臆,词中以“惆怅”直言离别的哀愁,以“恨”直言贬谪之苦。②寓情于景,以“孤舟”“流水”“白云”等意象寄寓宦途漂泊的悲叹,以“明月”寄托思念的情怀,以“春草萋萋”寄寓贬谪的愁苦。③用典,假借贾谊谪长沙的典故,表现自己与梁耿同遭贬谪、怀才不遇的痛苦。(答对一点,包含手法和分析,可得3分,答对任两点可得满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首句‘晴川落日初低’有何作用?”,答题关键词“内容和结构上的妙处”,答题时结合首联的位置和内容,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入手答题。首句写江上夕阳西沉的情景,点明时间已是傍晚,意味着离别的时刻即将到来,引出下文别离之后的各种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首联作用(1)从内容上来看:统领全文,点明题旨, 奠定情感基调,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2)从结构上来看: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照应/呼应题目中的……(分值一般很高,尤其应该注意);呼应结尾 ;(3)从效果上来看:①、符合作用体效果的要求 ②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小说中还有设置悬念的作用;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考生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

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整首词是如何表达作者内心的复杂感情的?”这是考查诗歌抒情的艺术手法。答题关键词“如何表达”考生答题时,要以手法为主,结合诗句,从意象、情感方面赏析。词中以“惆怅”直言离别的哀愁,以“恨”直言贬谪之苦,直抒胸臆;以“孤舟”“流水”“白云”等意象寄寓宦途漂泊的悲叹,以“明月”寄托思念的情怀,以“春草萋萋”寄寓贬谪的愁苦,寓情于景;“独恨长沙谪去”假借贾谊谪长沙的典故,表现自己与梁耿同遭贬谪、怀才不遇的痛苦。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比喻、夸__以动衬静的艺术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