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12.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13.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12.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如果这一联答成了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只能得1分)“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13.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2分,答全得2分,少1关键词扣1分)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生活环境简朴清幽,诗人却能“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品茶、赏烟、闲吟、听竹等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4分。答全得4分,2条3分,1条2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写景技巧。首先明确写景的技巧包括的层面,然后结合诗句从这些层面进行分析。“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颔联写竹梢的清影,和竹叶被风吹动的响声。妙在结合轩中的清事来写,显得自然而洒脱,足以引起诗人的诗兴。当轩__,竹梢的影子,都好像通过茗碗细细地落在轩中似的。篆烟飞起了,竹叶的音响,宛如随着篆烟轻轻地飘来。在静观当中,确实是体会得非常细致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写景的技巧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修辞角度,比喻、比拟、排比、夸张等等;二是动静角度,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三是正面、侧面角度,直接和间接;四是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五是虚实角度,虚实结合,以虚衬实;六是表现手法角度,衬托、渲染、烘托、白描等;七是点面结合角度;八是色彩角度。比如本题中,颔联主要从感官角度和修辞角度进行分析。

13.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这是考查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首先应给人物定位,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人物的特点。从诗句中作者告诉人们:暑天,这里宜于乘凉倦卧,可以看到星从修竹的上面穿过;冬天,坐在这吟诗,可以看到素雪压在竹枝的清景。这样倦卧也好,闲吟也好,竹轩都可以供以诗情、诗兴,而此情此景,都非在其他的处所所能领略到的。这些生活的环境和情趣正是作者性格的写照。。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本题中可以借助环境的描写、意象的选取以及活动的叙述来理解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17.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闺怨

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①

寒闺怨

白居易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注】 ①伏波营:指后汉伏波将军马援,他南征交趾,有功,封侯。唐诗中多用“伏波营”指代征人所在军营。

(1)第一首诗的抒情非常曲折,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第二首诗题目中的“寒”字含义丰富,请概括作者写了哪些“寒”。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末尾句的表达特色。

(1)思妇的思念是逐步加深的。前两句写愁怨,先是托大雁寄信,因雁尽转而求之于梦,因愁多而梦不成。三四句又进了一层,由“愁”转为写“解愁”,思妇只好求助月关,流照亲人,感情表达曲折细腻。

(2)居室之寒,思妇之寒,征人之寒。月光寒,天气寒。

(3)第一首诗的第三局想象奇特,借月传情;第四句运用典故,意蕴丰富,这两句表现的思念之情十分深远。

第二首诗的末两句描写生活细节,从手上的剪刀之冷感到天气的变化,言简义丰,含蓄地表达了思妇内心的凄苦。

【解析】

(1)试题分析:首先要注意审题,审出问的内容。“第一首诗的抒情非常曲折,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题干中说“抒情非常曲折”,这提示考生在分析情感的时候要注意情感的变化。这首诗歌的曲折之处表现为层次递进的分明。全诗四句可分为三层,首二句写愁怨,第二句比第一句所表达的感情更深一层。因为,“雁尽书难寄”,信使难托,固然令人遗恨,而求之于梦幻聊以__亦复不可得,就不免反令人可悲了!三四句则在感情上又进了一层,进一步由“愁”而转为写“解愁”,当然,这种幻想,显然是不能成为事实的。这三个层次的安排,就把思妇的内心活动表现得十分细腻、真实。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要注意结合诗歌具体诗句分析。作诗歌题,一是要注意结合诗歌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的提示作用。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比如本题中,题干中提示“抒情非常曲折”,提示学生应抓住情感的变化来答题。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二首诗题目中的‘寒’字含义丰富,请概括作者写了哪些‘寒’”。“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居室本已深邃,又被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所以更见幽静。帘子称之为真珠帘,无非形容其华贵,与上洞房相称,不可呆看。洞房、珠帘,都是通过描写环境以暗示其人的身分。“梧桐影”既与上文“寒月”相映,又暗逗下文“秋霜”,因无月则无影,而到了秋天,树中落叶最早的是梧桐,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前两句把景写得如此之冷清,人写得如此之幽独,就暗示了题中所谓寒闺之怨。“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在这冷清清的月光下,静悄悄的房屋中,帘子里的人还没有睡,手上拿着剪刀,在裁缝衣服,忽然,她感到剪刀冰凉,连手也觉得冷起来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随即想起,是秋深了,要下霜了。秋霜欲下,玉手先知。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冬衣未成,秋霜欲下,想到亲人不但难归,而且还要受冻,岂能无怨?于是,剪刀上的寒冷,不但传到了她手上,而且也传到她心上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首先应认真审题,明确题干所指的方向,然后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比如本题中,“第二首诗题目中的‘寒’字含义丰富,请概括作者写了哪些‘寒’”,这是考查词语的含意,一般从表面意和深层义两个方面入手。结合诗句来看,表明意思应是指月光寒冷(寒月)和天气寒冷(剪刀冷);深层意思是思妇和征人的内心之寒。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请分别赏析两首诗末尾句的表达特色”。这是考查诗歌技巧。“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思妇“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在“出户独彷徨”之中,举头唯见一轮孤月悬挂天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于是她很自然地产生出“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的念头了。她希望自己能像月光一样,洒泻到“伏波营”中亲人的身上。“伏波营”借用东汉马援的典故,暗示征人戌守在南方边境。“秋霜欲下手先知, 灯底裁缝剪刀冷”,在这冷清清的月光下,静悄悄的房屋中,帘子内的人还没有入睡,手上拿着剪刀,在裁剪衣服,忽然,她感到剪刀冰凉,连手也觉得僵硬起来了。这才意识是秋深了,要下霜了。秋霜欲下,玉手先知。暮秋深夜,赶制寒衣,是这位闺中少妇准备寄给远方的征夫的。此处主要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来体现思妇内心的凄苦。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本题中,是把两首诗歌的最后两句进行比较,比较的点是“表达特色”,应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7.古诗词鉴赏

送彭将军

郎士元

双旌汉飞将,万里独横戈。

春色临边尽,黄云出塞多。

鼓鼙悲绝漠,烽戍隔长河。

莫断阴山路,天骄已请和。

注:①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二百四十八;②双旌:仪仗用的旌旗。③长河:黄河。④天骄:《汉书·匈奴传》载有“单于遣使遗汉书云: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

(1)诗歌首联赞扬了哪位历史人物?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简要分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3)简要概括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飞将李广。作者希望彭将军能够像李广一样,能够纵马横戈,勇往直前,沙场建功。

(2)用视听结合、想象(虚写)的手法,写出彭将军军队的声势浩大,横穿荒凉的大漠,让敌军闻风丧胆,把敌人隔断在黄河以北。这里是对出征后的祝愿。(答案二:运用想象(虚写、视听结合)的手法,回忆边境连年战争,战鼓声声,沙漠悲事频传,朝廷与匈奴在黄河两边常常兵戎相见,这里流露出诗人对战争的不满

(3)出征必胜,又希望他不要赶尽杀绝;有对连年征战的厌恶,更多是盼望边关的和平和安定。

【解析】

(1)试题分析:首先要注意审题,审出问的内容。“诗歌首联赞扬了哪位历史人物?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这是考查用典这种技巧。“双旌汉飞将,万里独横戈”,考生可以抓住“汉飞将”这三个字进行猜测,可以联系《史记》中的《李将军列传》,也可以联系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题目为“送彭将军”,这是送别诗,提到“飞将军李广”,自然是希望彭将军像李广一样纵横沙场,建功立业。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比如本题中,题干明确指向“用典”,结合诗句中“汉飞将”这三个字可以猜出所用典故的主人公,然后再分析诗歌中使用典故的作用。诗歌中使用典故的作用如下:品评历史,借古论今;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引发联想,创新意境;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简要分析颈联的表达效果”,这是考查鉴赏语言的技巧。首先要明确鉴赏的角度,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分析其效果。“鼓鼙悲绝漠,烽戍隔长河”,第一句中“鼓鼙”从听觉角度写彭将军军队的声势,“绝漠”“长河”都是视觉所见,这些情景都是诗人想象的彭将军前往战场的场景,属于想象,是虚写。。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语言的角度如下: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表现手法:象征、以小见大、欲扬先抑、对比、衬托;描写手法,动静、正侧、虚实、感官、空间等;布局谋篇:开头、结尾、线索、照应、顺序、过渡、伏笔、详略、悬念等;语言运用:遣词造句的精妙、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比如本题中,主要应从感官角度和虚实角度分析诗句的效果。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简要概括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应抓住诗句的内容以及诗歌的标题来分析。“莫断阴山路,天骄已请和”,“断”这一词表现出诗人坚信彭将军此行必胜;“莫断……”希望彭将军不要把敌人赶尽杀绝;“……请和”表达对和平和安定的向往,由此也表现出对战争的厌恶和不满。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要注意结合诗歌具体诗句分析。作诗歌题,一是要注意结合诗歌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的提示作用。比如本题中,主要是针对尾联提问,考生应结合诗歌的标题“送彭将军”以及诗句中的“断”“莫”“请和”等词语来分析情感。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8.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边上闻笳①(其二)

杜牧

海②路无尘边草新,荣枯不见绿杨春。

白沙日暮愁云起,独感离乡万里人。

注:①边上:指边塞、边关。笳是一种乐器,流行于塞北和少数民族地区。

②海:瀚海,即戈壁沙漠。

(1)本诗在体裁上属于

(2)“白沙日暮愁云起”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3)诗中之“愁”从何而来?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解说。

(1)七言绝句(或七绝) 

(2)拟人。云本没有愁,愁的是人,不说人愁说云愁,情感表达更为含蓄委婉,令人回味无穷。

(3)从“海”、“边草”、“白沙”、“荣枯不见绿杨春”可见有客居边关,环境萧索之愁;从“独”可见离乡孤独之愁;从“离乡万里”可见思乡之愁。(答两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七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绝句是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还有很少见的六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绝句即是七言绝句。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即把事物当做人,写成和人一样的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拟人手法的好处:拟人化的写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既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又有了拟人化之后特有的具象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及意境的基础删个,结合着注释,从景物描写渲染的气氛角度来体会烘托的作者情感。由第一题可知,边关塞外沙漠缺少春天的气息,渲染了塞外环境的萧索氛围,自然烘托了作者内心的凄凉之愁;“独” “离乡万里”直抒胸臆,抒写诗人的孤寂思乡之愁。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下列对食指《相信未来》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美丽的雪花”,那是严冬的亮色,纯洁美丽;“孩子的笔体”,尽管稚嫩,却是希望的种子,这些意象都给人以希望。 B:反复咏唱“相信未来”,一唱三叹,不断强化坚定的信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相信未来的美好,相信理想一定能实现。 C:第三节诗人摆脱前两节的灰色、冷峻的一面,色彩明亮,气象壮阔,以此来强调心中永不磨灭的理想。 D:诗人选取化为深秋的露水的紫葡萄、依偎别人怀中的鲜花等意象,用象征手法含蓄地表达了失恋的痛苦。

7.下列对卞之琳《断章》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A: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B: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C: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辋川闲居 王维

一从归白社①,不复到青门②。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

青菰③临水拔,白鸟向山翻。寂寞於陵子④,桔槔⑤方灌园。

【注】①白社:古代白色是属于平民的颜色。所以白衣借指平民百姓,白社就是平民的社团。

②青门:泛指京城东门,因为东方属青色。

③青菰:植物名。俗称茭白。生于河边﹑沼泽地。

④於陵子:齐国高士陈仲子的号。据《高士传》载:陈仲子认为其做官的兄长不义,就带着妻子到了楚国,住在於陵,自号於陵子。楚王听说他很贤德,派人聘请他做宰相,他就又逃到别处替人浇灌园子。

⑤桔槔:长杆一端系重物,另一端系水桶,利用杠杆原理的人力提水的工具。

12.诗的第三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1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二、四联作简要分析。

12.这两句诗勾画出了一幅鲜明的辋川风景图:青翠的茭白掩映在清冽的水中,白鸟展翅翻飞于苍茫的山间。青菰、绿水与白鸟相互映衬,色彩鲜明;前一句写静景,后一句写动景,动静结合。(答出“动静结合”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除了“对比映衬、动静结合”以外,答对偶的也给1分。)

13.本诗表达了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的厌倦之情。第二联的“时倚”、“远看”再现了诗从安逸洒脱、怡然自乐的心情。尾联以於陵子自况,暗示了自己隐居的原因。

【解析】

1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的第三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这是考查诗歌的形象以及手法。对于第一问,先找出诗句中的景物,抓住特点进行描述,并且概括其特点;对于第二问,要从写景方式的角度分析技巧。“青菰临水拔,白鸟向山翻”,景物有“菰”“水”“鸟”“山”,特点有“青”“白”,前一句青翠的茭白是静景,后一句白鸟翻飞是动景,动静结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二、四联作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从诗歌的标题“辋川闲居”来看,这是一首田园诗,由此可以确定情感的方向。再结合“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寂寞於陵子,桔槔方灌园”这两联即可分析诗人的情感,第二联是写诗人的活动,从举止来看,诗人对田园的生活极为向往,第四联使用典故,借於陵子暗示自己隐居的原因。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送何遁山人归蜀

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选自《宋诗精华录》)

【注】 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

12.颔联、颈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11.(1)“绿”在这里用作动词,使……变绿,(2)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情形,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3)增强了诗的韵味,为全诗奠定了明朗喜悦的感情基调。(意思对即可)

12.(1)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2)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3)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意思对即可)

【解析】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语言中的炼字。只要巧妙地抓住“绿”这个形容词的用法,结合上下文分析,就能写出答案。解答时先解释字的意思,然后结合句子展开分析,最后点明表达效果。类似题目规范的答题就是以上三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考查的是表现手法中抒情手法的运用,题目已经告诉是借景抒情,并且诗句通俗易懂,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考生只要抓住“社燕”“客归”“息机”等关键词,作者所蕴含的情感便昭然若揭。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诗歌鉴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18.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

17.①与友人的惜别之情;②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或者对友人的勉励)。

18.“辅”示例: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望”示例: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解析】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首先要舍得在读上下功夫、花时间,不要看一眼就匆忙下笔,而应该在反复咀嚼中,找出关键字,找字眼、析意象,多角度多层面的理解诗句,还要处理好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得抓住一些辅助性的信息,如注释、标题、作者等等。颔联中的“离别意”可以看出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鉴赏炼字型的题目,首先要释含义,准确表明该字在诗中的含义,然后叙述该字所描写的景象,结合诗歌相关内容描绘该字所呈现的景象;最后分析该字的作用,,分析该字在营造意境、突出主旨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

春夕旅怀 崔涂①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 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 五湖②烟景有谁争?

注:①崔涂:唐代诗人,浙江人。公元888年举进士,终生飘泊,久在湘、鄂等地做官,自称是“孤独异乡人”,此诗是诗人旅居湘鄂的时候写的。

②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代的大好山水。

17.颔联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分析其中两种。

18.全诗除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外,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17.①虚实结合:上句写梦见自己回到万里之外的家园,是虚写;下句写梦醒之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是实写。虚实相生,更加触动思乡之情。

②对比:梦中回乡的片刻欢娱与醒来子规啼唤的悲凉构成对比,一乐一悲,突出表现了诗人愁苦的思乡之情。

③用典:运用了庄周梦蝶和杜鹃啼血的典故,写出了由思乡入梦境,梦醒还思乡,子规啼唤更让人愁上加愁,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④烘托、映衬: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相互烘托、映衬,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以景传情,表达作者的思乡之苦。

18.(1)春逝之伤:春水远流,春花凋谢,诗人送春归,渲染了一片暮春景色,表达作者的伤春情怀,感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

(2)迟暮之悲:三四联既有对范蠡功成身退的羡慕,又有对自己“华发”“满镜”而功业无成、心有不甘的慨叹。

(3)故园美好却欲归不得归的矛盾:尾联两句是倒装,从暗用范蠡典故来看有归隐之意,可诗人却“不归”,反映其处于彷徨矛盾之中:欲为不能,欲隐不甘。

(能分析出其中两种思想感情即可)

【解析】

17.

试题分析:鉴赏诗歌的意象,其实就是将诗文中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一一找出来,然后看这些意象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首联上句即言水流花谢,春去无情,顿生愁绪;下句思乡,不怨春风不带他回故乡,却言他送春风过楚城。颌联上句写梦境,身化蝴蝶回到万里之外的家乡,聊慰思乡情怀,于虚幻世界得到一丝快乐;下句写梦醒时分,仍在他乡为异客,现实世界残酷,三更月色格外愁人,树上杜鹃啼叫“子归”更显凄凉。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后两联抒情。颈联写家书久绝,暗示社会动荡;自己华发满头乃忧国思乡所致。尾联自嘲,家乡烟景美好,如果想回家还是可以回去的,却是自己彷徨下不了决心回乡。流露了前途迷茫,欲罢难休,苦闷彷徨的复杂心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