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各题。
寒 食
王禹偁
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
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
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
副使①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②
【注】①淳化二年,王禹偁因抗疏获罪,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②撰碑钱:替别人写墓志铭所得的稿费。
11.“稚子就花拈蛱蝶”一句写得精妙传神,请结合“就”字和“拈”字简要赏析。
1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1.此句描写的是小孩子慢慢靠近花朵轻拈蝴蝶的景象(1分)。其中的“就”字写小孩子为捉蝴蝶而慢慢靠近的动作(1分),“拈”字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小孩子捉蝴蝶时动作的轻、慢(1分)。诗人通过动作描写尽显儿童的天真之态。 (2分)
12.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山里风光的喜爱,暗含了自己不被重用的惆怅,同时也能洒脱看待的感情。(1分)诗歌前三联描写了小孩子捉蝴蝶,人家系秋千,雨后郊原新绿,巷陌春阴禁火等画面,透露出安静祥和的生活气息(2分);尾联写自己官位清闲,劝解自己不要惆怅,还可用替别人写墓志铭所得的稿费换取酒钱的洒脱之情。(2分)
【解析】
11.
试题分析:此题属于鉴赏语言之“炼字”题,解题思路为:(1)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字面意义和实质意义)或肯定哪一个字(词)更好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3)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可以从该字(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解答时要注意最后一联抒情的内容,本诗中,首联叙事,二、三两联写景,最后一联抒发感慨,是卒章显志。抓住尾联的“惆怅”“酒钱犹有”等内容分析概括即可。概括的时候要从全诗考虑,不要遗漏要点。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
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
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9.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20.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9.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20.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的好处是: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②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解析】
19.
试题分析:画面有水,诗人使水发出潺潺的声响;画上林木纷披、黄叶飘落,诗人由此想到秋风,添入风声;画中有人抱瓮汲水,诗人马上想到这应该是附近村庄的村民;画中远远的佛寺,又使诗人想到了富有韵味的钟声。这样,诗人通过想像,加深形象,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画面以外的景和趣,实际是考查考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诗中每一句都有画面以外的景和趣,首句“水潺潺”声音的描写,第2句,“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第3句,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第4句,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这些描写原本平面的一幅画扩展为一部有着动人风致的音与画的交响,渲染出了画家胸中蕴含的丰富内容,给画以勃勃生气,使诗与画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富有感染力。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15.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16.有人认为“三十万”“一时回首”描写不真实,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15.表现了征人从军的艰苦和望月思归的惆怅心情。
16.不同意。运用夸张手法,充分显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使这支远征队伍在大漠上行军的壮观得到最好的艺术再现。这不但不违背真实,而且把真实表现得更突出,更完满,更动人。
【解析】
15.
试题分析:诗歌运用了“天山、雪、海风、笛声、征人月亮”等意象,描绘了边塞奇寒,空旷的画面。表现征人从军的艰苦和望月思归的惆怅心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三十万”“一时回首”是夸张手法。“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的画面感更强,这片笛声的哀怨使得征人都有了思乡的情感,这不但不违背真实,而且效果更好。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这个词语在诗歌中有哪几层含义?请结合诗句分析
(2)《咏怀古迹(其三)》是咏史诗,重在抒情,但它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来实现的,试分析诗歌是用了哪些手法塑造王昭君形象的?
(1)怨恨。一是因远嫁异邦,远葬他乡,“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二是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之情,“环佩空归月夜魂”。三是对画师的无耻行为的怨恨,“画图省识春风面”。
(2)①侧面烘托,“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雄伟的山川正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②对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写王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北方大漠,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坟墓笼罩在昏黄的风沙中,这“一去”“一留”是对比,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同时这两句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又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解答时先要读懂诗歌,抓住关键词语。此诗为怀古诗,杜甫借古伤己,借昭君的怨恨之情时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帝始不见遇”的怨恨,更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怨思。杜甫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杜甫的怀才不遇、漂泊异地、远离故乡的处境与昭君相似,写昭君的怨恨也是写自己的怨恨。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这首诗采用了对比和反衬的修辞手法来描写王昭君的悲剧。这里有“去”和“留”的对比;离开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不该留下的荒漠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魂魄却归来。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题盘豆驿水馆后轩
韦庄
极目晴川展画屏,地从桃塞接蒲城。
滩头鹭占清波立,原上人侵落照耕。
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净中生。
冯轩尽日不回首,楚水吴山无限情。
【注】①韦庄,唐末诗人,曾因战乱避祸于江南。盘豆驿,古驿站名,在今河南灵宝。
13.这首诗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前两联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4.第三联为什么要描写去雁和孤云?请简要分析。
13.①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思念和依恋之情。②反衬(或“乐景衬哀情”)。前两联描写了盘豆驿周围清丽恬静的如画美景:滩头清波中鹭鸟静立,农人披着夕照在原上耕田。诗人描写这幅的画面意在反衬自己对江南的思念和依恋之深。
14.借景抒情。描写消失在天际的南飞去雁和净空中产生的一点孤云,借此景,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漂泊孤独之感和其对江南的思念。
【解析】
13.
试题分析:要分析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先根据诗题和注释分析,最主要的还是根据诗句内容,分析其用了什么词语、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什么画面、运用了什么方法等等。此诗中,前两联虽然描写了盘豆驿周围清丽恬静的如画美景:滩头清波中鹭鸟静立,农人披着夕照在原上耕田;但是,从事的最后两联所用的“去雁”“孤云”和“冯轩尽日不回首”一句,再联系诗题和注释,却可看出,诗人描写这幅的画面,意思却在反衬自己对江南的思念依恋之深。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一般地说,写物是为了抒情。诗中写消失在天际的南飞去雁,是在含蓄地表达诗人对江南的思念;写净空中产生的一点孤云,是为了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漂泊孤独之感。因而此诗是在借景抒情。答题时,既要指出其手法,也要在对诗的结构方面的作用加以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石门岩上宿
【南朝】谢灵运
朝搴苑中兰,畏彼霜下歇。
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
乌呜识夜栖,木落知风发。
异音同至听,殊响俱清越。
妙物莫为赏,芳醑谁与伐①?
美人竟不来,阳阿徒唏发②。
【注】①芳醑(xu):芳香的美酒。伐:赞美。②“美人”二句:屈原《九歌·少司命》:“与汝沐兮成池,唏汝发兮阳阿;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阳阿,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名。唏发,晒干头发。
20.本诗前四句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21.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加以分析。
20.本诗前四句通过运用“搴”“弄”等动作描写和“畏”等心理描写的手法,塑造了一个酷爱兰花、赏玩秋月、归宿云间的高洁闲适、超凡脱俗的隐士形象。
21.“朝”一“暝”表明诗人整日徜徉于山中,表达了诗人对山中超越尘世的悠闲隐逸生活的喜爱;“搴兰”“宿云际”“弄石上月”表现了诗人的高洁情怀;中间四句表现诗人对山中夜景的欣赏和感悟;“谁与伐”“徒唏发”表明无人和自己一起欣赏此种美景,因而诗人内心充满了孤独与遗憾。(答对3点给4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分析诗歌所用的艺术手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描写手法:包括虚实相生(作用是拓展了词的意境,丰富了画面内容)、动静结合、白描、工笔、点面结合、衬托、渲染、触觉和视觉等多种感觉描写等。②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衬托(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反衬有以声衬静和以动衬静)、渲染、象征、托物言志、抑扬、以小见大。③结构方式,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伏笔照应、铺垫。④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复、双关、用典、互文等。明确了以上内容,结合具体诗句对号入座即可。诗歌中塑造人物的形象,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心理等描写,分析时抓住细节“搴”“弄”“畏”等,还有意象“兰”“云”“月”等,兰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作者恐怕它在霜露中凋残,而采摘把玩;“云际宿”略带夸张地写出石门别墅所在之高;“弄此石上月”,写出了作者的高洁。即可分析出诗人是一个爱花、赏月的隐士。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前四句从作者的行为表现可分析出作者陶醉于悠闲飘逸的隐士生活;中间四句借景抒情,对夜景的欣赏,不以目治,而以耳治,是夜宿神理。山夜的气氛沉静,体现山夜的情趣,体现万物在根本的虚寂中运化的节律。最后四句直接抒情,“美人”,指情意投合的佳侣。“阳阿”,向阳的山阿。心中盼望的“美人”终究不会来到,我只是白白地等待,直到太阳出来,晒干我的头发罢了。一方面,诗人确实希望有志同道合、情趣相通的朋友与自己共赏这秋夜景色;另一方面,绝景独游,无人为侣,恰恰显示了自己不与凡俗同流的品格,表达出孤独高傲、睥睨一世的心情。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题。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柳宗元
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
12.这首诗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3.“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句中有两个字用得很好,请找出来并试作分析。
12.开头两句从形象地描写雨后愚池的景物入手。渲染出一幅雨后天晴,残云飘散,阳光灿烂的清新明丽的景象,照应了文题“雨后晓行”。
13.“临”和“惊”。“临”字生动地写出了夜雨之后,池水上涨水面愈加开阔,高树下临愚池的景象,突出了高树这个主体,与下句雨从高树上因风飘落联系更加密切; “惊”字运用比拟手法,生动地描写了高树宿雨,经晓风一吹,仿佛受惊而洒落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心境的宁静愉悦。
【解析】
1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首先应找出诗句中的景物,再抓住景物的特点,结合诗人的情感进行分析。答题的步骤,描绘了一幅……的画面,抓住……景物(或者描述画面),表现了……情感。首联写雨后云破日出之开朗豁亮的景象。一个“散”字呼应题目中的“雨后”二字,点明天气;写出了低压在洲渚上的黑云逐渐消散,给人以天高气爽的感觉;一个“明”字紧扣题眼“晓行”二字,交代时间;写出了一轮红日喷薄而出,金色的阳光遍镀村坞,四野一片清明澄澈的秀美景色。这两个动词使雨后朝日图更有动感,蕴满生机;也暗示了诗人的舒畅愉悦的心情。
13.
试题分析: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京”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如“惊”字。用了拟人的修辞;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此题主要是炼境和炼手法,手法是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炼境主要体现在描绘出的画面的特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度浮桥①至南台
陆游
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九轨②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
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注】①浮桥:今福州闽江旧大桥,宋时由船只连成的浮桥。②九轨:轨,车子两轮之间距离,意指浮桥桥面宽广。
13.颔联写出了浮桥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写出浮桥的特点的?
14.颈联和尾联的感情基调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13.特点:雄伟壮观。作者运用衬托、夸张手法写出了浮桥的特点。作者以“怒涛”衬托其稳固,用“九轨”“千艘”极力夸张,写出桥面的宽阔及其雄伟的气势。
14.颈联的感情基调是感伤,而尾联的感情基调是豪迈。颈联中除意象叠加组合美丽画面外,动词运用得很好。“催”字带有光阴在钟鼓声中流逝、年华虚度、壮志无成的感慨,“自”字写出了作者对世事变幻的深深感慨。尾联,作者转感慨为豪迈。豪气犹在,醉吹横笛,写出了作者乐观豪迈、壮心未已的感情。
【解析】
13.
试题分析:陆游在这首诗中抒的是豪情,即诗中所说的“豪气”。这个豪情首先表现在对浮桥的描写上。诗人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浮桥的雄伟气象,体现出诗人轩昂的气概。这里的夸张,既有数量的夸张,也有描写性的夸张,使浮桥的特征更鲜明,更突出,更典型,更理想,使之瑰丽多姿,大放异彩,给人异乎寻常的感觉。其次,是对钟鼓和云烟的描写,在“催昏晓”和“自古今”的催化下,使之“雄浑中兴象自远,有涵盖一切之气”。第三是以“吹笛榕阴”写出自己的乐观和自豪。这笛声“清音有余”,意味深长,绕榕千秋,不绝如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这首诗表现了浮桥的壮丽,寄寓着作者对中兴景象的憧憬。诗作意境阔大豪迈,于晓畅的语言中显示了豪壮瑰伟的风格。首联说客中多病,闻南台之名而试作一次探访,是出游缘起。颔联写浮桥,表现其壮观,笔锋转为雄壮。颈联写至南台的所见所感。对钟鼓和云烟的描写中,“催”“自”两字透露出深深的感慨。尾联转为豪逸。“白发未除”,但“豪气在”,显示乐观、豪迈的心境;接下一句,于榕树下醉吹横笛,是对乐观、豪迈心境的形象化描述。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泊岳阳楼下
杜 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3.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14.本诗与《登高》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13.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盏,舱外,风吹浪涌,夜雪纷飞。颔联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冬夜羁旅图。抒发了作者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14.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但本诗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而《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描写景象的能力。河岸的风吹卷着夜晚的江浪,小船上冰冷的灯光映照着纷飞落雪。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既是对比,又是承辅,以浩瀚开篇,续写冷风寒灯,一远一近,一大一冷托衬出别样的悲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题步骤先分别概括两句景色特点,然后分别具体分析两句诗所表现的的具体景色及特点。“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结合意象“风”“浪”“雪”等,分析特点,结合次序连缀成语境的特点。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盏,舱外,风吹浪涌,夜雪纷飞。颔联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冬夜羁旅图。抒发了作者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最后点明情感。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两首诗的比较阅读,比较出情感的异与同。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但本诗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而《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长安秋望
赵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①。
【注】①南冠、楚囚:《左传•成公九年》:“楚子重侵陈以救郑。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13.结合诗歌前三联简要分析本诗在写景上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14.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3.①写景富有角度变化:首联全景描写长安,颔联仰视,颈联俯瞰。②写景选取秋天典型景物:残星、大雁、菊花、莲花,韵味清远,与思乡归隐的情感相契合。③写景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匠心独运:流动的云雾宫阙,飞动的大雁,静静开放的紫菊,红花落尽的睡莲,秋意清冷、闲雅静穆中回荡哀婉悠扬的笛声,让人黯然神伤。
14.尾联表达诗人故园之思、归隐之意。写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此处用典故“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左传楚囚事,表达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艺术手法。由题干可知“结合前三联分析”,选取最突出的、最明显的手法分析。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写景富有角度变化:首联全景描写长安,颔联仰视,颈联俯瞰。写景选取秋天典型景物:残星、大雁、菊花、莲花,韵味清远,与思乡归隐的情感相契合。写景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匠心独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考查尾联作者的情感,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末联则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锺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 “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