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①每小息,杖屦②或幽寻。
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注:①床敷:安置卧具;②杖屦:扶杖漫步
(1)本诗题为“半山春晚即事”,诗人笔下“半山春晚”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
(1)春花凋谢,春风和煦,树木茂盛,空山鸟鸣,环境静谧。(每个特点1分,答出4个特点即可得4分)
(2)①以动衬静。诗歌头两联突出了环境的安静,第三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段写出了诗人安静悠闲的生活,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清脆悦耳之声,更衬托出诗歌境界之幽。②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从“唯有”“好音”可以看出,诗人对半山生活的喜爱之情。(4分,答出“以动衬静”1分,分析恰当1分;答出“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1分,分析恰当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作答此题时应着重抓能表现“春晚”的特点的词句。像“花去”“路静”“幽寻”等关键词语。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前三联着重表现“半山”静谧的环境,在此静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阵阵清脆悦耳之声,留下一片“好音”。由此可以得出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从诗句本身出发,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半山生活的喜爱之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以下小题。
悲 秋
[南宋]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注释:诗人因反对朝廷投降求和被贬为肇庆府通判。
13.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14.后人评此诗“格调高致”,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13.颔联融情于景,诗句描写了远处的别浦、远去的行舟,广漠而静谧的荒野,寥廓苍茫的天空等萧瑟落寞的景象,寄寓了诗人怅惘、孤独的情感。
14.古人写悲秋多从自己的身世经历诉离别,寄愁思,多作“儿女悲”的个人感慨;而本诗却借悲秋抒发忧国之思,表现了诗人不念个人得失的豪迈气度和胸怀天下的伟大抱负。
【解析】
13.
试题分析:首先围绕重点的意象进行景物描绘,再概括意境的而特征,最后点明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有时后面在加上情感。
14.
试题分析:注意一般的诗歌的情感是什么,此诗的情感基调是不念个人得失的豪迈气度和胸怀天下的伟大抱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比较诗歌的格调。
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文后各题。
晚 望 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注】郑珍(1806~1864):贵州遵义人,清代官员、学者,贵州文化史上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他与贵州独山人莫友芝共同编纂的《遵义府志》被梁启超誉为“天下第一府志”。
13.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锤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以俗为雅,用得很特别。请简要赏析这两个字的妙处。
14.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
13.鸟儿隐没于碧云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在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一“收”一“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动作,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5分)
14.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恬静闲适之感,尾联点出农村的穷苦和内心的沉重。诗人运用“以乐写哀”(或“以乐景衬悲情”“对比”“衬托”“对照”)的手法,表现自然界的美好与现实生活的贫困不协调,抒发了满腔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鲜明。
【解析】
13.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鉴赏诗歌的炼字能力。答题时基本思路是:如果该词含义特别,则要单独解释一下;然后考虑其中是否使用某种表达技巧,如有,则点出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如果没有,则把该词放在句中解释内容,最后分析其表达效果及作用。是否生动形象表现了某人某事某物某现象的特点,是否能烘托某种气氛,是否能传情达意。“收”、“出”两字以浅为深,以俗为雅,用得很特别。鸟儿隐没于碧云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要从多角度考虑,可以从修辞角度,抒情方式角度,表现手法角度来考虑。抒情方式分两类:一类是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一类叫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结句写景又叫以景结情。表现手法,包括动静相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相结合,以虚衬实,想象,联想,用典,对比,烘托,细节描写,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等手法。先点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阅读下面的现代诗,完成小题
盼 望
艾青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1979年3月,上海
(选自《归来的歌》,四川人民出版社)
(1)这首诗的两个象征性意象是“ ”、“ ”。
(2)诗中所描述的海员们的两种“盼望”表达了什么?
(1)“起锚激起的浪花”、“抛锚发出的喧哗”(2)表达了海员昂扬乐观的精神状态和渴望胜利的内心愿望。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诗歌的主旨是表达了海员昂扬乐观的精神状态和渴望胜利的内心愿望。意象是浪花和喧哗。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重点意象分析情感。
古代诗歌阅读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露水下降,本来是不易觉察到的,但诗人在这里却用“闻”字,有意把细腻的感觉显示了出来,这和贾岛的“人闲桂花落”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B.颔联通过写萧萧疏竹,泠泠水声,营造了一种幽清、冷寂的意境,表现了诗人谪居中的郁悒之情。
C.“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一句,运用了以静衬动的反衬手法,通过泉水的声音和山鸟的鸣叫,反衬出了夜晚四野的静谧。
D.“寂寞”是全文的诗眼,诗人在中夜时分起望西园,寒月下的夜景使人触景生情,一种谪居偏僻之地的孤独之情自然地袭上了心头。
18.结合全诗看,这首诗是如何写出诗人的“寂寞”的?
17.A.C
18.即事成咏,诗人夜不能寐,起望西园,倚楹至旦,体现其“寂寞”;即景寓情,描写空旷幽寂的环境,衬托诗人的“寂寞”;末句直抒“寂寞”之胸臆。(每一点2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A“人闲桂花落”是王维的诗句,C运用的是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选其他选项均不得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目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两个选项分别为诗句出处和艺术手法错误。
18.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的方式,注意从即事感怀、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角度作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各题。
寒 食
王禹偁
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
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
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
副使①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②
【注】①淳化二年,王禹偁因抗疏获罪,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②撰碑钱:替别人写墓志铭所得的稿费。
11.“稚子就花拈蛱蝶”一句写得精妙传神,请结合“就”字和“拈”字简要赏析。
1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1.此句描写的是小孩子慢慢靠近花朵轻拈蝴蝶的景象(1分)。其中的“就”字写小孩子为捉蝴蝶而慢慢靠近的动作(1分),“拈”字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小孩子捉蝴蝶时动作的轻、慢(1分)。诗人通过动作描写尽显儿童的天真之态。 (2分)
12.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山里风光的喜爱,暗含了自己不被重用的惆怅,同时也能洒脱看待的感情。(1分)诗歌前三联描写了小孩子捉蝴蝶,人家系秋千,雨后郊原新绿,巷陌春阴禁火等画面,透露出安静祥和的生活气息(2分);尾联写自己官位清闲,劝解自己不要惆怅,还可用替别人写墓志铭所得的稿费换取酒钱的洒脱之情。(2分)
【解析】
11.
试题分析:此题属于鉴赏语言之“炼字”题,解题思路为:(1)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字面意义和实质意义)或肯定哪一个字(词)更好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3)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可以从该字(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解答时要注意最后一联抒情的内容,本诗中,首联叙事,二、三两联写景,最后一联抒发感慨,是卒章显志。抓住尾联的“惆怅”“酒钱犹有”等内容分析概括即可。概括的时候要从全诗考虑,不要遗漏要点。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
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
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9.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20.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9.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20.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的好处是: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②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解析】
19.
试题分析:画面有水,诗人使水发出潺潺的声响;画上林木纷披、黄叶飘落,诗人由此想到秋风,添入风声;画中有人抱瓮汲水,诗人马上想到这应该是附近村庄的村民;画中远远的佛寺,又使诗人想到了富有韵味的钟声。这样,诗人通过想像,加深形象,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画面以外的景和趣,实际是考查考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诗中每一句都有画面以外的景和趣,首句“水潺潺”声音的描写,第2句,“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第3句,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第4句,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这些描写原本平面的一幅画扩展为一部有着动人风致的音与画的交响,渲染出了画家胸中蕴含的丰富内容,给画以勃勃生气,使诗与画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富有感染力。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15.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16.有人认为“三十万”“一时回首”描写不真实,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15.表现了征人从军的艰苦和望月思归的惆怅心情。
16.不同意。运用夸张手法,充分显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使这支远征队伍在大漠上行军的壮观得到最好的艺术再现。这不但不违背真实,而且把真实表现得更突出,更完满,更动人。
【解析】
15.
试题分析:诗歌运用了“天山、雪、海风、笛声、征人月亮”等意象,描绘了边塞奇寒,空旷的画面。表现征人从军的艰苦和望月思归的惆怅心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三十万”“一时回首”是夸张手法。“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的画面感更强,这片笛声的哀怨使得征人都有了思乡的情感,这不但不违背真实,而且效果更好。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这个词语在诗歌中有哪几层含义?请结合诗句分析
(2)《咏怀古迹(其三)》是咏史诗,重在抒情,但它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来实现的,试分析诗歌是用了哪些手法塑造王昭君形象的?
(1)怨恨。一是因远嫁异邦,远葬他乡,“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二是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之情,“环佩空归月夜魂”。三是对画师的无耻行为的怨恨,“画图省识春风面”。
(2)①侧面烘托,“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雄伟的山川正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②对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写王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北方大漠,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坟墓笼罩在昏黄的风沙中,这“一去”“一留”是对比,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同时这两句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又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解答时先要读懂诗歌,抓住关键词语。此诗为怀古诗,杜甫借古伤己,借昭君的怨恨之情时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帝始不见遇”的怨恨,更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怨思。杜甫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杜甫的怀才不遇、漂泊异地、远离故乡的处境与昭君相似,写昭君的怨恨也是写自己的怨恨。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这首诗采用了对比和反衬的修辞手法来描写王昭君的悲剧。这里有“去”和“留”的对比;离开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不该留下的荒漠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魂魄却归来。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题盘豆驿水馆后轩
韦庄
极目晴川展画屏,地从桃塞接蒲城。
滩头鹭占清波立,原上人侵落照耕。
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净中生。
冯轩尽日不回首,楚水吴山无限情。
【注】①韦庄,唐末诗人,曾因战乱避祸于江南。盘豆驿,古驿站名,在今河南灵宝。
13.这首诗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前两联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4.第三联为什么要描写去雁和孤云?请简要分析。
13.①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思念和依恋之情。②反衬(或“乐景衬哀情”)。前两联描写了盘豆驿周围清丽恬静的如画美景:滩头清波中鹭鸟静立,农人披着夕照在原上耕田。诗人描写这幅的画面意在反衬自己对江南的思念和依恋之深。
14.借景抒情。描写消失在天际的南飞去雁和净空中产生的一点孤云,借此景,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漂泊孤独之感和其对江南的思念。
【解析】
13.
试题分析:要分析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先根据诗题和注释分析,最主要的还是根据诗句内容,分析其用了什么词语、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什么画面、运用了什么方法等等。此诗中,前两联虽然描写了盘豆驿周围清丽恬静的如画美景:滩头清波中鹭鸟静立,农人披着夕照在原上耕田;但是,从事的最后两联所用的“去雁”“孤云”和“冯轩尽日不回首”一句,再联系诗题和注释,却可看出,诗人描写这幅的画面,意思却在反衬自己对江南的思念依恋之深。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一般地说,写物是为了抒情。诗中写消失在天际的南飞去雁,是在含蓄地表达诗人对江南的思念;写净空中产生的一点孤云,是为了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漂泊孤独之感。因而此诗是在借景抒情。答题时,既要指出其手法,也要在对诗的结构方面的作用加以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