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舟中二首(其一)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15.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16.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
15.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
16.①“恶风”“黄流”寓示作者 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
【解析】
15.
试题分析:此题答出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释,最后明确艺术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考核修辞。
16.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中的“恶风”“黄流”“空荒”“待残更”“今头白”“不尽”分析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中的“恶风”“黄流”“空荒”“待残更”“今头白”“不尽”分析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将赴岭外留题萧寺远公院
(唐)刘长卿
竹房遥闭上方幽,苔径苍苍访昔游。
内史旧山①空日暮, 南朝古木向人秋。
天香月色同僧室,叶落猿啼傍客舟。
此去播迁②明主意,白云何事欲相留。
注:①旧山:寺院创建人兼内史的故居。 ②播迁:即流放远谪之意。诗人正蒙冤受屈,远谪南荒。
12.诗歌的首联和颔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简要分析。
13.诗歌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思想感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2.(1)首联写了游寺的总体印象:掩映在丛林里的幽静禅房,门内延伸着一条曾经踏过的满布苍苔的旧路。(2)颔联侧重写寺内的重点文物。(3) 在写景中融入了感情的色彩,萧内史的故居在夕阳里冷落,而当年种植的古木如今也以萧瑟的秋容与人相对了。其中,“空日暮”“向人秋”两句的凄凉景象,反映出诗人此时悲苦落寞的心境。
13.尾联写出了诗人蒙冤受屈,远谪南荒,重游旧地,而引起的愁苦抑郁之情。尾联用委婉而又含有讽刺意味的笔法,将内心无可奈何的愤懑情绪,用温婉含蓄的语言道出。明明是被诽谤,蒙冤遭贬,却还要说是明主的恩遇,其中的不满与讽刺显而易见。
【解析】
1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歌的首联和颔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写景技巧。首联概写游寺开始的印象。先是掩映在竹丛里的幽静禅房,门内延伸着一条满布苍苔曾经踏过的旧路,今昔不同的感慨油然而生。次联描绘寺内的重点文物。寺院创建人萧内史的故居(旧山)正冷落在夕阳里,而当年种植的古木如今也以萧瑟的秋容与人相对了。“空日暮”,“向人秋”两句的凄凉景象,写景中融注感__彩,反映出诗人此时悲苦落寞的心境。既是重游,又属雅土,寺僧定然相识,少不了一番款待。腹联便转写主客酬对的场面和诗人感情起伏的心态。上句写在桂花飘香、月明如素的禅房里,摆设斋宴,宾主洽谈,谈论人生世相、浮云富贵一类话题,诗人原本沉重的心情,暂得宽解。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三个角度:①观察的角度:远、近、高、低、俯、仰;②感知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或通感;③描绘的角度,绘形、绘声、绘色、绘势。.四个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 以静写动)、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五种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双关等修辞手法(有时还有设问、反问)。答题步骤: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明手 法);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是如何运用这种手 法的(阐运用);此手法具有怎样的效果,营造了怎样的意 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表现了什么主旨(析效果)。解答本题,可以先找出诗歌首联和颔联所写的景物,然后再分析如何来写的及其效果是什么。
13.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诗歌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思想感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同时还要指出表达这种情感的手法。考生可在整体感悟词的意境的基础上,抓住描写的关键词来理解。“此去播迁明主意,白云何事欲相留?”“播迁”,即流放远谪之意。明明是被诽谤,蒙冤遭贬,却还要说是,明主的恩遇,其中的不满与讽刺显而易见。“白云”是借用梁人陶弘景“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的诗意,陶诗拒绝梁武帝诏他出山,后来竟获恩准,而诗人此时眷恋白云,却欲留不得。“何事欲相留”,是问白云,问寺院中与尘俗的僧友:“这是为什么呢?”诗人心中有数,白云、僧友也未必不清楚。“明主意”三字,也带有几分忠爱之思,说明诗人心中还有一定的儒家“诗教”影响,因此能将内心无可奈何的愤懑情绪,用温婉含蓄的语言道出,更觉悱恻动人。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此去播迁明主意,白云何事欲相留”,可以抓住作者此时的境遇以及表达情感所使用的词语来分析。
1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各题。
送严士元①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②今已误儒生。
【注】①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②“青袍”官服上的色彩。据资料记载,唐贞观间,八九品官服为青色。上元间规定,八品官服深青,九品官服浅青。作者当时是八九品官员,穿青色官袍。
(1)本诗写景极有特色,请结合诗句赏析。
(2)本诗第三联“草绿湖南万里情”句中的“情”包含了哪些内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小题1】①第一句的“倚”字,不仅表明了春天来临,而且把春天拟人化,富有生气,以此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 ②作者写景调动了各种感官,使景物富有层次感。比如首联描写“水国春寒”,阴晴不定的感觉;“细雨湿衣”“闲花落地”又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景物,“细”的看不见,“落”得听不到,如此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③运用一连串“景语”叙述事件的进程和人物的行动。从“倚棹”二字,可以知道这两位朋友是在城江边偶然相遇,稍作停留;颔联不只是单纯描写风景,仿佛看见景色之中复印着人物的动作,可以领略到人物在欣赏景色时的惬意表情;颈联一方面写出了落日去帆的景色;另一方面,又暗暗带出了两人盘桓到薄暮时分而又恋恋不舍的情景。情、景、事同时在读者眼前出现,寄托了与友人相遇而又别离的复杂情思。(每点2分)
【小题2】①前两联,“春风倚棹”“细雨湿衣”“闲花落地”均写出了诗人与朋友偶然相遇、携手谈笑的喜悦之情。②颈联中“草绿湖南”是想象之景,却又把朋友之间的情感蕴含其中,依依惜别之情不言而喻。③尾联 “青袍今已误儒生”,一个“误”字,表明了失意的读书人的愤激之情。(一点2分,两点4分,全对5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写景手法:写景的顺序(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整体到局部);写景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从修辞和写法两方面分析);景物的色彩:冷色调——清新、凄清、萧索、萧瑟、(衰败、荒芜)冷寂、冷清、晦暗、黯淡; 暖色调——明丽、浓艳、秾丽、艳丽;景物的动静:生机勃勃、生机盎然、繁华热闹; 幽静、寂静、恬静(田园)宁静、平静(水);景物意境特征概括: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高阔深远、生机勃勃、壮美、优美、恬淡的美、清新;景与情的关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含蓄);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对于诗歌中作者思想感情的分析与鉴赏,可利用“三看三抓”法,即根据诗歌标题、注释、作者;关键词、诗歌主旨等分析作答。从题目《送严士元》可知是送别诗,有依依惜别之情;从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②今已误儒生”一个“误”包含了多少读书人的愤激之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①每小息,杖屦②或幽寻。
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注:①床敷:安置卧具;②杖屦:扶杖漫步
(1)本诗题为“半山春晚即事”,诗人笔下“半山春晚”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
(1)春花凋谢,春风和煦,树木茂盛,空山鸟鸣,环境静谧。(每个特点1分,答出4个特点即可得4分)
(2)①以动衬静。诗歌头两联突出了环境的安静,第三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段写出了诗人安静悠闲的生活,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清脆悦耳之声,更衬托出诗歌境界之幽。②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从“唯有”“好音”可以看出,诗人对半山生活的喜爱之情。(4分,答出“以动衬静”1分,分析恰当1分;答出“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1分,分析恰当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作答此题时应着重抓能表现“春晚”的特点的词句。像“花去”“路静”“幽寻”等关键词语。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前三联着重表现“半山”静谧的环境,在此静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阵阵清脆悦耳之声,留下一片“好音”。由此可以得出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从诗句本身出发,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半山生活的喜爱之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以下小题。
悲 秋
[南宋]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注释:诗人因反对朝廷投降求和被贬为肇庆府通判。
13.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14.后人评此诗“格调高致”,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13.颔联融情于景,诗句描写了远处的别浦、远去的行舟,广漠而静谧的荒野,寥廓苍茫的天空等萧瑟落寞的景象,寄寓了诗人怅惘、孤独的情感。
14.古人写悲秋多从自己的身世经历诉离别,寄愁思,多作“儿女悲”的个人感慨;而本诗却借悲秋抒发忧国之思,表现了诗人不念个人得失的豪迈气度和胸怀天下的伟大抱负。
【解析】
13.
试题分析:首先围绕重点的意象进行景物描绘,再概括意境的而特征,最后点明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有时后面在加上情感。
14.
试题分析:注意一般的诗歌的情感是什么,此诗的情感基调是不念个人得失的豪迈气度和胸怀天下的伟大抱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比较诗歌的格调。
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文后各题。
晚 望 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注】郑珍(1806~1864):贵州遵义人,清代官员、学者,贵州文化史上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他与贵州独山人莫友芝共同编纂的《遵义府志》被梁启超誉为“天下第一府志”。
13.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锤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以俗为雅,用得很特别。请简要赏析这两个字的妙处。
14.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
13.鸟儿隐没于碧云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在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一“收”一“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动作,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5分)
14.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恬静闲适之感,尾联点出农村的穷苦和内心的沉重。诗人运用“以乐写哀”(或“以乐景衬悲情”“对比”“衬托”“对照”)的手法,表现自然界的美好与现实生活的贫困不协调,抒发了满腔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鲜明。
【解析】
13.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鉴赏诗歌的炼字能力。答题时基本思路是:如果该词含义特别,则要单独解释一下;然后考虑其中是否使用某种表达技巧,如有,则点出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如果没有,则把该词放在句中解释内容,最后分析其表达效果及作用。是否生动形象表现了某人某事某物某现象的特点,是否能烘托某种气氛,是否能传情达意。“收”、“出”两字以浅为深,以俗为雅,用得很特别。鸟儿隐没于碧云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要从多角度考虑,可以从修辞角度,抒情方式角度,表现手法角度来考虑。抒情方式分两类:一类是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一类叫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结句写景又叫以景结情。表现手法,包括动静相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相结合,以虚衬实,想象,联想,用典,对比,烘托,细节描写,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等手法。先点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阅读下面的现代诗,完成小题
盼 望
艾青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1979年3月,上海
(选自《归来的歌》,四川人民出版社)
(1)这首诗的两个象征性意象是“ ”、“ ”。
(2)诗中所描述的海员们的两种“盼望”表达了什么?
(1)“起锚激起的浪花”、“抛锚发出的喧哗”(2)表达了海员昂扬乐观的精神状态和渴望胜利的内心愿望。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诗歌的主旨是表达了海员昂扬乐观的精神状态和渴望胜利的内心愿望。意象是浪花和喧哗。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重点意象分析情感。
古代诗歌阅读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露水下降,本来是不易觉察到的,但诗人在这里却用“闻”字,有意把细腻的感觉显示了出来,这和贾岛的“人闲桂花落”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B.颔联通过写萧萧疏竹,泠泠水声,营造了一种幽清、冷寂的意境,表现了诗人谪居中的郁悒之情。
C.“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一句,运用了以静衬动的反衬手法,通过泉水的声音和山鸟的鸣叫,反衬出了夜晚四野的静谧。
D.“寂寞”是全文的诗眼,诗人在中夜时分起望西园,寒月下的夜景使人触景生情,一种谪居偏僻之地的孤独之情自然地袭上了心头。
18.结合全诗看,这首诗是如何写出诗人的“寂寞”的?
17.A.C
18.即事成咏,诗人夜不能寐,起望西园,倚楹至旦,体现其“寂寞”;即景寓情,描写空旷幽寂的环境,衬托诗人的“寂寞”;末句直抒“寂寞”之胸臆。(每一点2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A“人闲桂花落”是王维的诗句,C运用的是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选其他选项均不得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目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两个选项分别为诗句出处和艺术手法错误。
18.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的方式,注意从即事感怀、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角度作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各题。
寒 食
王禹偁
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
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
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
副使①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②
【注】①淳化二年,王禹偁因抗疏获罪,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②撰碑钱:替别人写墓志铭所得的稿费。
11.“稚子就花拈蛱蝶”一句写得精妙传神,请结合“就”字和“拈”字简要赏析。
1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1.此句描写的是小孩子慢慢靠近花朵轻拈蝴蝶的景象(1分)。其中的“就”字写小孩子为捉蝴蝶而慢慢靠近的动作(1分),“拈”字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小孩子捉蝴蝶时动作的轻、慢(1分)。诗人通过动作描写尽显儿童的天真之态。 (2分)
12.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山里风光的喜爱,暗含了自己不被重用的惆怅,同时也能洒脱看待的感情。(1分)诗歌前三联描写了小孩子捉蝴蝶,人家系秋千,雨后郊原新绿,巷陌春阴禁火等画面,透露出安静祥和的生活气息(2分);尾联写自己官位清闲,劝解自己不要惆怅,还可用替别人写墓志铭所得的稿费换取酒钱的洒脱之情。(2分)
【解析】
11.
试题分析:此题属于鉴赏语言之“炼字”题,解题思路为:(1)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字面意义和实质意义)或肯定哪一个字(词)更好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3)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可以从该字(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解答时要注意最后一联抒情的内容,本诗中,首联叙事,二、三两联写景,最后一联抒发感慨,是卒章显志。抓住尾联的“惆怅”“酒钱犹有”等内容分析概括即可。概括的时候要从全诗考虑,不要遗漏要点。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
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
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9.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20.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9.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20.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的好处是: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②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解析】
19.
试题分析:画面有水,诗人使水发出潺潺的声响;画上林木纷披、黄叶飘落,诗人由此想到秋风,添入风声;画中有人抱瓮汲水,诗人马上想到这应该是附近村庄的村民;画中远远的佛寺,又使诗人想到了富有韵味的钟声。这样,诗人通过想像,加深形象,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画面以外的景和趣,实际是考查考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诗中每一句都有画面以外的景和趣,首句“水潺潺”声音的描写,第2句,“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第3句,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第4句,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这些描写原本平面的一幅画扩展为一部有着动人风致的音与画的交响,渲染出了画家胸中蕴含的丰富内容,给画以勃勃生气,使诗与画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富有感染力。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